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餐馆起名以风味起名,有些餐馆起名不但有姓氏、地区,往往最主要的还是尽量突出自己的经营内容和具体的风味特色。如供应老北京面食的“老北京炸酱面大王”,供应正宗川菜的 “金山城重庆火锅城”,“功德林素菜馆”等,顾客会一目了然的理解出是专供素食的餐馆。以风味起名的餐馆,不但能使顾客一目了然其风味特色,方便颐客对菜肴的选定,而且还可节约顾客的时间,使用餐有的放矢。
2、餐馆起名以姓氏起名,用姓氏为餐馆起名早已有之,如谭家菜、烤肉季、羊羯子李、馅饼周等。这些店共同的特点不但店名突出自己的姓,而且从店名中能体现出其经营的具体内容。比如,烤肉季虽说不清名是什么,但可得知老板姓季,是一家经营北京烤肉的馆子。诸如此类,那馅饼周也就是周姓老板开办的一家既卖馅饼又卖粥的餐馆。这种取名法能让顾客一目了然,通过店名分析出所经营的具体内容。
3、餐馆起名以地名起名,以一个城市的区、县或街巷命名的餐馆也不为少见。好处是突出地区,了解餐馆的地理位置和方位,就餐更容易找到。比如,正阳门酒楼,一般应在前门大街周边,再如地安门小吃店、新街口饭店即必定应该在地安门一带和新街口周围。但这里应提醒顾客,在北京由于重复的地名较多,特殊的情况也应三思,比如:“三里河烤鸭店”,三里河这个地名,北京至少有二处,一个是珠市口以东,称之为崇文区的东三里河,一个是社会路大街以西,称之为西城区的西三里河,两地相距十几公里。滨河路和顺城街在京城同样也不只一处,过去各个城门(外九里七门)都有叫作滨河路和顺城街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占道经营重点分布区域:占道现象以集贸市场、商业区、客运中心、校园周边以及部分城乡结合部较为突出。__菜场、__超市、商贸中心周边的占道经营现象尤为严重。城区主要道路的占道经营以分散的摊担和横亘在路面的小吃摊为主,多数占据道路两侧的街巷口及人流密集区。城乡结合部则以电动小三轮、农用小卡车的占道经营为主。
(二)占道经营者的人群分布:菜场周边及超市门口的占道经营大多为本县城郊的农民及低收入者,通过出售自家种植的果蔬等来增加收入。城乡结合部及商业区摆摊者则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贩卖薄利多销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三)占道经营的时间分布:早上8时前、中午12时至2时以及下班时间段尤为严重,周末以及公众假日,摊贩数成倍增加。经营范围五花八门,以小吃、水果、日用品、小饰品为主,另有少数贩卖衣物、玩偶等。
(四)多方利益交织,整治工作难度大。在各占道集中地,如商贸中心、__超市、__菜场周边等处,执法人员为追求人性执法,主要通过劝导的方式开展日常执法工作。结果往往是经过劝导教育,占道摊贩一哄而散,而执法人员刚转身,摊贩们又马上聚回原地重新开张。
占道经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
(一)现有的城区规划满足不了经营者的需求。随着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区内规划的农贸市场已不能满足经营者的经营需求。县政府虽然在规划上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矛盾。因此,部分经营者选择“马路市场”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
(二)占道经营者技能、资金条件限制。多数占道经营者受自身条件限制,一无足够的资金开设店铺,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者,因无技能傍身,无能力进厂入店从事经营活动,而摆摊无需技术和营业执照,资金投入又少,因此通常是一根扁担两箩筐,一张床单两个包便从事占道经营。
(三)部分市民日常生活所需。市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违章占道经营以其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原因,也能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并在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这些市民求廉价、求方便、求离家近的心态,客观上为“马路市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现实土壤。
(四)占道经营者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大多数占道经营者对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了解甚少,文化低、素质差。执法人员对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无视工作人员的说服劝导。
(五)因历史存续原因,市民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在县城__街与__上街交界处,过去曾经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集市,在这里聚集了一批固定商贩与消费群体。这些商贩把在该路段乱摆卖的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认为“摆卖十多年了,执法部门不应该干涉”,不理会执法人员的劝导教育。而部分消费群体也不理解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甚至因同情小商贩而对执法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不难看到,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因其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而经营人员素质又参差不齐,势必会对城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也冲击着城市市场的经营秩序,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影响市容,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凡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地段,就有废弃物满地、塑料袋乱飞、污水横流等不和谐现象,如水果摊贩遗留的果皮与包装纸,摆卖叫喊产生的城市噪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市容市貌,直接损害文明城市形象。
(二)扰通,妨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流动摊贩的乱摆卖行为占用了人行道甚至是车行道,如东升路、武阳东路__菜场路段。占道经营致使道路堵塞,尤其是上下班时段,就连自行车、行人通行都很困难,常引起人、车摩擦,产生不必要的各种矛盾纠纷。
(三)存在安全隐患,容易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不少占道经营户为了降低成本,向群众兜售“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质量达不到安全要求;从事饮食经营人员既未体检也无卫生证、健康证,所出售的食品往往卫生不达标、未经检疫或保管不善易发生变质,对市民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破坏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占道摊贩偷漏税款、逃避缴纳市场管理费,使国家利益受损;随地摆摊、排放污水废弃物,需要各部门增加财政支出进行善后处理;因其无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性大,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且容易与合法经营者形成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县城管执法局在对各类占道经营现象进行系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贯彻“以民为本,疏堵结合”理念,对如何破解占道经营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制定《__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区临时占道经营审批暂行规定》。该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减量、便民”的原则,对临时占道经营的审批及管理进行了职责权限细化,对示范街区、非示范街区、重大节会、规划设置及季节性农产品自产自销摊点的占道经营许可等作了相应的规定,做到临时占道审批管理有法可依。
(二)专项整治与后期巩固相结合。开展市容市貌的专项整治是治理违章占道经营的重要手段。但若是后期巩固做不到位,往往收效甚
微,不多时占道经营现象又会卷土重来。为巩固提升整治效果,防止出现反弹,各中队加强了早中晚时段的管理,特别是俞源街整治后实行定人定责,其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每天晚上安排人员值勤至凌晨两点,巩固了整治成果。(三)合理布置疏导点。俞源街过去是我县占道经营的集中路段。每当夜幕降临,俞源街就显得十分热闹,特别是各饮食摊点更是生意兴隆。但是,一些饮食经营者随着生意的渐好,就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并违章搭建雨篷等物,造成俞源街路面狭窄,影响交通。针对此现象,县城管执法局协同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对俞源街的流动摊位进行依法取缔,并在江山新村一路拆迁空地开辟30个临时经营地摊作为疏导点供经营者经营。现在的俞源街路面干净整洁,行车秩序井然,成为__建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实行网格化管理,兼顾严格执法与人性执法。以执法大队“网格化管理”和“执法人员社区联系制度”为基础,各中队明确自身管辖范围及职能分工,多管齐下,与摊贩进行深度互动。一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常进行换位思考,为其着想,倾听民意;另一方面严格依法行政,克服办案畏难情绪,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绝不姑息。
(五)加强互动与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氛围。从2012年6月份开始,县城管执法局在《今日__》上开辟“美丽家园”专栏,每周一期,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城管执法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在《武川论坛》上进行局长与网民互动,做客《阳光热线》与听众沟通交流,开办城管专题电视栏目《美丽家园》报道一线执法动态等方式,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城管执法工作,为解决占道经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践证明,上述应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我县占道经营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果,经营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整治占道经营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巩固完善:
(一)更新观念,变单一管理为服务与管理并重。城管执法部门是集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职能部门,城管执法人员理应成为人民的勤务员。转变执法理念,要求执法人员端正执法态度,转变执法方式。在面对违法占道经营者时,坚持教育在先,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做到文明执法、人性执法。同时,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对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按照程序执法、、的部门或执法人员,一经查实,坚决追究责任。
(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规范整治城市占道经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城管、工商、交通、环保、卫生防疫、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因此,县城管执法局在加大执法力度的过程中,应积极与工商、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进行联系,建立大城管工作模式,开展综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
篇3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少专家学者直指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仍需健全。
实施办法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生产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为“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特别规定“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同时,实施办法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规定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可以在城市社区、农村等聘请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开展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并明确了村(居)民委员会在协助配合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
此外,实施办法在规定鼓励投诉举报的基础上,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等内容,还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并公布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电话。
过期食品,要建立销毁台账
目前,市场上已过期或者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退回供货商(生产者),重新回炉或者改头换面后重新上市销售现象较为严重。
对此,实施办法设立了过期变质食品销毁制度,规定食品经营者对过期食品“应当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及时销毁,不得退回供货商或者生产者,并建立销毁记录台账。有条件的经营者应当以拍照、摄像等方式记录销毁情况。销毁记录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对于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销售管理制度,根据食品特性设立相对独立的销售区,并设置醒目标志告知消费者。”
食品添加剂,须规范使用
近期媒体曝光的“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事件,反映出食品生产经营中非法添加及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比较突出。
实施办法从源头上把关,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依法实行许可制度,“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销售者,实施办法规定其“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销售)票据。记录台账、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同时规定“不得销售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
而对于食品添加剂使用者,则规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采购、使用和保管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或者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超出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
食品小作坊,实行目录管理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安全法授权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办法的事项,实施办法专设一节进行规范。
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设立,实施办法要求“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预先核准名称后,向县级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凭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
实施办法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目录管理,并明确禁止将特定的食品种类列入允许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目录,包括“乳制品、罐头制品、果冻等高风险食品”、“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等。
此外,实施办法还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生产的食品应当附有标签等具体内容。
食品摊贩,有相应的场所经营
食品摊贩流动性强、不稳定,监管较为困难。该内容是食品安全法授权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办法的事项,实施办法专设一节进行规范。
实施办法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规定:“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规划,确定相应的临时经营场所,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在政府职能分工上,实施办法明确政府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的食品摊贩,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进行监管;临时经营场所外的食品摊贩,由城市管理部门依据职责进行监管。
考虑到实践中全省各地具体情况差别较大,具体管理模式需要因地制宜,为便于基层政府对摊贩管理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实施办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食品摊贩管理模式。
餐饮具消毒,严控设立条件
集中消毒餐饮具作为食品相关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但准入门槛过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规范。
实施办法专设一节,首先规定了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的设立条件,包括“生产场所距离垃圾堆放处、污水池等可能污染餐饮具的污染源三十米以上,且不得建于居民楼内,面积不得小于三百平方米……生产场所布局合理,按清洗消毒工艺流程设置回收粗洗区、清洗消毒间、包装间、成品阃、包装材料间,消毒工艺流程不得存在逆向或者交叉”。
同时,要求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在开业前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监督审核”。
现场制售食品,各有归口
歌舞厅、网吧、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现场制作销售的食品,应该由哪个部门管理?因食品安全实行分段颁发许可证和分段监管体制,实践中食品业态种类繁多,混合经营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多种业态并存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难以简单划入生产、流通或者餐饮的某一环节。
实施条例对争议较大的现场制售行为的监管部门作了明确:“面包糕饼、卤味烤禽等现场制售形式的食品经营活动,以及在歌舞厅、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内提供餐饮服务及现场制售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商场、超市的现场制售活动以及食品交易市场中的现场制售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篇4
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开展法治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开展蠡湖街道2012年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法治建设精品工程,把我街道建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先进区域。
二、工作目标
各社区、部门结合实际,条块并举,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全方位推进,努力打造标准高、特色明、氛围浓、易推广的法治亮点品牌,力争到2012年底,在全街道形成一批法治建设新典型、新经验,使我街道法治创建工作在全区保持领先。
三、具体内容
一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示范社区。依托美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一办二组三中心”试点和建设美湖社区法治文化长廊这一市十大法治建设精品工程经验基础上,根据区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要求,按照组织机构健全、“四民主两公开”制度落实、法制宣传阵地完善、法律服务功能健全、无社区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把美湖社区建设成为法治文化示范社区。
二是创建一所法治文化示范学校。在蠡湖中心小学按照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区六五普法总体要求,制定年度普法教学计划,编写法制教育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故事宣讲、法制知识竞赛,漫画比赛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提升依法办事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法制基础。
三是创建一家法治文化重点企业。用法律六进成果为依托;在街道科技大厦中,开展驻地公司、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争创市级诚信守法企业活动为载体;在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上开展专题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法制服务。在企业中营造遵纪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意识,帮助职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是创建一条法治文化街区。在率先成为省价格诚信单位、放心消费示范街及法治文化建设示范街的湖滨商业街,继续加强法律服务活动,深化“学法守法经营户”的创建活动,使这一融守法经营、法治文化的主体特色功能区作用进一步深化。
五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广场。中南社区拟在中南家园A区中心广场内,建设中南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定期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让居民在休闲、健身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提高法律素养。让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提升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提升社区干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六是创建一台法治文化特色节目。以法治文化宣传为主题,文艺汇演为载体,投入一定经费,自创一至两个法治文艺节目,融入其他文艺表演,形成一台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文娱表演节目,在各社区进行法治文艺巡演,用艺术的形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法治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相关社区要把法治建设精品“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作为“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镇(街道)”创建的重要内容,确定实施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领导、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并列入年度法治建设的计划和考核之中。
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过去建筑企业那种粗放经营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一、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施工项目的管理创新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建设需要
建筑施工类企业在招投标的制度下已被成功推向市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市场观念、竞争意识与经营意识都在不断加强。然而,与之相配套的企业管理体制还是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体制不够规范,机制不够健全、不够灵活等问题。施工项目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作为目标,其出发点就在于不断创新与完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施工的项目管理是否能够全面而顺利的实施,其关键也在于企业与项目间的关系问题。项目和企业之间存在责任不明确,关系不清晰,激励不够多,约束不够严,以及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等问题,对项目管理正常的施工过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故而,需要通过创新时我国的项目管理进一步满足并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是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要求
在建筑市场,众多强势建筑企业的发展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先进的经营思想是企业壮大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在工程的投标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过度竞争,彼此压价以及低价中标等现象。业主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合同上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平等条款的存在使得业主能够摆脱责任,将承包商置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同时,设计与监理方难以很好地履行职责。国有建筑的施工企业同个人企业和集体企业间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影响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实现。此外,建筑市场地区与行业间存在一定壁垒,严重阻碍并影响建筑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筑市场可以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之一,随着其不断完善与走向国际化进程的加深,自然会对项目管理提出不断创新的要求,以期能够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二、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1.项目管理理念创新
项目管理理念创新要求项目管理者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效益、工期、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企业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他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让用户、社会满意,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
(1)客户第一的理念。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充分竞争的建筑行业内,企业更不能脱离市场、客户的需求而生存。以客为尊,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瞄准客户的需求快速出击,给予满足,从而赢得客户、赢得客户的后继订单。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系统架构,设法聆听客户心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尽量满足客户需求,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全员参与项目管理的理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但在传统思维习惯中大多数人仍认为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经理或是项目团队的事情,其实项目管理是企业中所有人的事情。项目部门加企业职能部门这种组织结构解决了企业中、基层人员对项目的重视和参与,但其实企业高层领导对项目管理的重视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旦失败,项目经理固然会被惩罚,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一般会向企业追缴损失,将企业的法人代表告上法庭,因此企业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最终会落在企业高层、法人代表的头上而非项目经理,要规避这些风险,高层经理必须重视项目管理、做好项目管理。
(3)集约化管理的理念。由于无序竞争加剧,当前建筑行业已进入微利竞争的时代,传统的粗放化经营最终将使企业无利可图,直至逐步走向死亡。时代的发展和严峻的市场形势都逼迫建筑企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将集约化管理的理念贯彻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使集约化管理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要求,真正将集约化能力打造成企业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核心能力。
2.项目管理机制创新
(1)实现组织机构创新。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首先要明确企业项目管理的性质,将项目部建成一次性的企业项目管理经济组织,实现组织机构创新,真正使项目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
(2)实现制度建设创新。一是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统一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的基本职能结构,科学界定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服务职能,弱化直接指挥控制和行政命令。三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考核要科学化、理性化,必须明确企业本部是投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而项目是成本中心,要通过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与考核,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按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施工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对构成项目生产要素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内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指令,推动企业全要素市场化,努力实现建筑施工组织结构和承包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为不断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3.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涵盖了很多具体内容,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要使广大建筑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上级要搞、资质要搞,也不是赶时髦、撑门面,而是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企业自身的需要;是企业适应广地域、多领域经营的需要;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规避风险,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规范管理、强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的需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实际。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要根据自身的管理基础、管理模式、管理深度来研究和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强调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准备阶段,要梳理和明晰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系统实施应用的每一项结果,都必须覆盖并大于企业管理原有的要求和功能,并要适当体现增值。系统要适应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角度和使用环境,设计简便易行的操作界面,“以人为本”给使用者提供方便。
(4)项目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固化企业创新、先进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模式,并且也是企业创新、先进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模式的催化剂。企业要狠抓经营思想的转变和更新,改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项目管理方式和流程,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创造条件。
(5)加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的同时,要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信息化。
三、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来实现。而项目管理的创新,则构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不竭动力,也是建筑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晓军.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篇6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新晨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篇7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关于粮价的建议》中指出: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0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是186.2元,其中包括104.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了121.6元,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我们不予深究这些数据准确与否,袁隆平院士道明的农民农业收益低下的状况却是不容置疑的。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农业人均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在人均总纯收入中占比逐渐下降,增速也落后于工资性人均纯收入;这都表明了我国农民农业收入低下、耕种土地收益不高的事实。
二、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观察与分析中国农民收入低下的症结,要从1978年以来实行的“”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说起。农村土地承包引起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因为这种变革与中国经济市场化处于统一过程之中。市场范围的扩大,刺激了农村分工分业和生产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过剩劳动力长期困守于粮食种植业的状况在多数地区明显改变,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就地转移,成为农民增加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常规方法。
土地承包制度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经营权,农民根据“按劳分配”方式而不是“平均分配”的方式获得劳动果实,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也有利于改进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然而,“”的外在监督消失以后,农民拥有土地自主经营权的同时,需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当农民不得不参与市场谈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谈判能力最弱的一个群体――买回来的良种是假的;本来预期可以赚钱的农产品,却不得不赔本出售,等等。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引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领域内,农民有自己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一旦超出这一领域便落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没有能力也不太可能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作出有效预期。其一,仅凭传统经验,农民无法应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繁杂的技术管理问题,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又限制了学习和掌握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经验的能力。其二,农民的命运几乎完全由市场驾驭。如果对市场供求结构的预期过于集中导致“集体错误”,谷贱伤农的情况就会出现;如果由于运输手段不济而使大量已经到手的果蔬变质,人力、财力、地力将会毁之大半。因此,不论从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来看,农民都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农业收入的增长。
三、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不确定性,根源在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深深植根于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产权结构,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和必须满足所有农村人口均等分配土地需求的严格约束下的制度创新。打破了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作物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八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第十四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这样,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民按户承包土地,土地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的多元产权结构就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然而,在这一多元产权结构中,产权主体的界定并不明晰。依据《土地管理法》,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包括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三类,这就导致在同一土地上存在三级所有权主体,三级所有权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边界都不明确;此外,法律既未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给予明确规定,又没有说明“集体”属于哪一类民事主体。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三级所有,“集体”组织涵义模糊不清,必然导致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虚设或缺位;按照产权理论,产权主体不明晰就无法实现产权的排他性,这就引起农村土地权属边界模糊,土地权利纠纷不断,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与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界定不清晰相对应的是土地产权的不完整:一方面,农民集体不能依法充分行使对土地的所有权;另一方面,虽然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相对充分,但不具有对土地的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
由于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产权不完整,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保护机制保证产权的实现。农民合法的土地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土地流转的困难,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实现和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抑制了农民投资和经营土地的长期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和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
四、对策
一是明晰产权关系。产权是一系列权力的总称,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对于土地产权而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分别归哪些主体所有,都要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界定。不少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词语本身就有些模糊不清,究竟包括产权中的哪些内容也很难说清楚。只要法律明确规定这一权利的具体内容,就能有效解决土地权属模糊、土地权利纷争不断的问题。
二是强化使用权,确保农民土地权利的主体地位。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完整化。长期化是指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从农民对土地资本投入的角度看,15年左右稳定的土地承包权足以为农户提供土地长期投入的激励。完整化是指通过修改目前的法律法规,使农户拥有完整自主独立的承包经营权:农户有权决定是否耕种土地,有权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流转给谁、以何种方式进行流转,任何人和机构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农民作出流转的决定,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要强化使用权、弱化所有权,确保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农民抗衡任何其他人和机构的能力,包括抗衡其他人、公司,也包括抗衡村集体和地方政府。
篇8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34-0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前提。黑龙江省土地肥沃、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具备转移农村劳动力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规模经营互动发展的几种形式
从黑龙江省各地实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规模经营互为条件,互为结果,互动发展,主要有六种实现形式:
一是大户经营带动型。一些懂技术、善经营并具备一定机械和资金实力的种田能手,通过转包、租赁等形式,承租其他农户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交出土地的农户可以取得土地租赁收益,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另谋发展;大户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超额经营利润。有的大户已发展成为家庭农场,也有一些有实力的城市个体工商户或社会能人,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到农村经营大块土地。这种形式在各地较为普遍,带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如五常市八家子乡靠山村村民杨秀岩2007年租种了396户务工农民的土地5 240亩,盈利100万元以上。仅杨秀岩一个大户就使510人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400万元。
二是股份合作经营拉动型。农户将土地作价折股加入股份合作公司,农户成为公司股东,股份合作公司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入股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的两段分配办法。保底分红的额度按优于当地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综合确定;效益分红视收益情况在生产年度结束时按股分配。如呼兰区大用农作物种植专业股份合作社在莲花、大用、康金3镇8村吸收121个农户入股,入股土地2 046亩生产玉米,生产过程实行品种、机播、中耕、追肥、收获、销售“六统一”,2007年,入股的土地平均亩产玉米600公斤,每股效益分红28元。同时使216名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种形式体现了“股权明确、按股分红、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长远看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互动形式。
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牵动型。就是依托专业技术或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建立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带动连片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节约劳动力。如宝清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1个,50%以上从事土地种植业规模经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分工,能够突破分散经营的制约,使生产要素在更宽领域重新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解放农村生产力。
四是企业经营牵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化生产为载体,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释放劳动力,促进转移就业。依安县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在糖薯乳豆特色产业上规模扩张,集群发展,提高对农业的反哺和拉动能力,加速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依安县英糖公司以租赁方式连片承租农户20万亩耕地进行基地化生产,3年内将达到60万亩。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与农民的合作关系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双赢是今后努力的重点。
五是场县共建互动型。就是农场以先进的农机、科技、经营、管理等优势与地方农民土地资源进行互补合作,实现规模经营,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整体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利益共享。2007年北安市赵光镇东风村,将村中2.4万亩的土地托管给赵光农场,托管耕地全部种植优质小麦品种,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管理,农民学到了农场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有30户从事了奶牛养殖,70人去往天津、大连等地打工。这种形式实行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六是联合经营促动型。由两户或两户以上土地位置相邻、集中连片的农户,依托各自在机械、科技、资金、信息等方面优势,进行互补式联合,或统种统收、或统种分管分收,规模经营,增加生产效益,释放劳动生产力。肇东市五里明镇依托先进科技、大型机械、水利设施、硬化道路等农业生产技术和基础力量,将涉及的336户农户集中连片的1万亩耕地进行规模化经营。2008年,万亩玉米实现亩产吨田,总产增加500万斤,总增收250万元,规模经营农户户均增收7 44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以上这六种互动形式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尽管还不够完善,但雏形已经形成,作用逐渐显现,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业规模经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不高,稳定性差。几年来,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强化有组织转移输出,大大提高了农民非农职业技能,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受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人员配备相对落后,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培训工种的技术含量不高,培训层次仍滞留在较低的层面,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数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像保安、餐饮、缝纫、食品加工等用工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据统计,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1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兼业化”,影响土地流转。目前,决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脱离土地,他们时常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即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这种“兼业化”行为,不利于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操作不规范。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土地流转办法,但省里尚未出台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规和政策,土地流转主体不明确。同时,流转中没有书面合同,也未经相关部门公证,缺乏诸如流转期限、土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具体相关内容的规定。
(四)社会化服务和政策保障体制缺失。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一些“官办”中介机构由于受人员、资金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的作用不够明显,而民办中介机构发育严重滞后。同时,在全省还没有建立农地使用权交易场所、机构等载体,以及为土地流转服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融资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另一方面,在目前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缺乏保障,一些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和侵害农村土地正常流转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60%以上未签订劳动合同;全省土地规模流转中签订合同通过相关部门鉴定的仅占65%。
三、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破解瓶颈制约,着力解决好规模经营发展中资金匮乏的问题。一是加大信贷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二是各项惠农政策集中倾斜。政府要对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经营主体进行政策倾斜,农田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项目建设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要一并向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县市政府探索建立农地流转补贴,对出让农地的农民给予补偿。三是多元投入解决资金瓶颈。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规模经营,从而降低经营主体风险。
篇9
9月的北京,盛夏早已远去,秋意盎然。不久前,国际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Starbucks)集团将其在全球的第10000家分店选址定在了中国的长城脚下。虽然这一决策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有一点十分明确――星巴克纵深探步中国的意愿已势不可挡。
2006年9月20―21日,星巴克集团第一届模拟董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应到董事5人,实到5人。董秘已在2006年7月21日分别以书面送达和传真方式向全体董事发出了会议通知,会议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合法有效。
本次会议议案的主题是:鉴于公司目前在华发展势头强劲,公司拟转变在中国的经营模式,由合作转向直营,积极实施扩张战略,开发二级市场。
出席本次模拟董事会会议的董事有:吴毅(零售业研究人士)、万城(某著名连锁企业高管)、杨曼丽(星巴克咖啡俱乐部高级会员)、蒋延欣(上岛咖啡部门主管),会议由模拟董事长丁然(中信证券研究员)主持。
本次模拟董事会召开之前,董事会秘书已向诸位董事递送了关于本次会议的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份:
一、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政策环境演变
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可以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尝试。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或上海开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该政策为外国连锁企业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
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并承诺将在3年内向外资开放零售和分销领域。随着政策一步步明朗,各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扩张的步伐逐步提速。
2004年6月1日,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开始生效,这意味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零售业即将全面开放。这一政策将为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允许正式设立外资独资商业企业。外资在华投资更具独立性,也为其下一步的扩张提供了政策的可能。
二、星巴克在华业务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目标
1999年1月,星巴克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获得授权后,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在北京开设了星巴克在华的第一家咖啡店,到目前为止,美大仍然负责星巴克北京、天津地区的开店业务。
2000年,星巴克与台湾统一集团合作成立了上海统一星巴克公司,该公司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权,星巴克占有合资公司5%的股份,与此同时星巴克进入号称中国最小资的城市――上海。
2002年,星巴克继续挥师南下,此次星巴克与美心食品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美心星巴克咖啡餐饮(南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进军华南市场。目前该合资公司拥有在中国广东、海南的星巴克经营权。
2005―2005年期间,星巴克开始增持合资公司的股份,分别将上海统一星巴克股权和广东美心星巴克股权增至50%和51%,双方的合作方式也从授权经营转变为合资经营。
2006年2月16日,星巴克顺利地进入了重庆市场,标志着星巴克在华全面直营的战略进一步得到稳步实施。随后,星巴克与统一达成一致,公司收回上海统一星巴克剩余50%的股份,此举被视为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的标志。
截至2006年8月底,星巴克已经在中国14个城市设有180家门店。星巴克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在中国市场上实现全面直营的目标,并将门店数扩到500家。目前,星巴克已选定了重庆、成都、大连作为其在中国二线城市布店直营的突破口,这是星巴克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的重要步骤。
三、星巴克经营模式简介
根据当地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星巴克在全球的10000多家咖啡店是在不同的东道国采取了不同的商业组织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合作方式:独资自营、合资公司、许可协议以及授权经营。
独资自营指的是星巴克通常持有100%股权,完全掌握经营主动权,并获取全部利润或承担全部亏损,例如在英国、泰国等地的分店以及在我国部分城市的直营店。合资公司一般指星巴克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持股,各占50%左右的股权,二者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并分享投资收益,例如星巴克在日本的经营大多是此模式。在许可协议这一合作模式中,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并按照股权比例收取固定的利润,如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上海等地的合作。授权经营则指星巴克在当地授权某商完全独立经营分店,不占股份,总部收取授权经营商的专利金后,将星巴克的商标使用权授予授权经营商使用,公司只能在授权经营商的营业收入中提取少量固定比例的提成,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市场,星巴克采用的是此类方式。
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政策限制以及自身对风险的控制,公司采取了授权合作方式,分别将北京、上海、广东的经营权授予了北京美大星巴克、上海统一星巴克以及香港美心星巴克。公司并不直接控股或投资,其收入来源只限于品牌加盟费、广告费等,最多只占利润的20%。但是随着政策的开放以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得到的认可,公司总部正在逐步收回对星巴克中国的控制权,而下一步的战略就是转换在中国市场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未来5年,星巴克在中国的投资将由授权制全部改为直营式,且逐渐由一级城市向二、三级城市渗透。
主持人:各位董事,多日不见,很荣幸今天能在2006年的金秋时节与各位相聚在北京,共同商讨星巴克未来几年的在华发展战略。
相信各位已经认真阅读了总部发出的关于本次董事会的相关资料,并对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由于目前星巴克在华的发展势头良好,为了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我们拟定了下一步发展战略,希望和大家充分沟通,也请各位积极贡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吴毅:我先来抛砖引玉吧。星巴克早期进入中国时,面临的政策环境还不是十分宽松,加之中国这个习惯喝茶的国度能否尽快适应咖啡,当时公司对此很难估测市场容量,考虑到贸然进入一个新市场所需面临的风险,我们在进入北京是选择了授权的方式,继而又与统一采取了合资的经营模式。如今,7年过去了,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商业企业等,这些对星巴克的独立发展都是利好消息。
此外,随着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和熟悉,公司也渐渐掌握了在中国市场中的生存技巧,我认为此时已经具备了展开直营模式的基本条件。
蒋延欣:关键是授权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收入,那些仅限于品牌加盟费、广告费等收入,最多只占利润的20%,这显然离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距离,要知道,早在2002年,上海统一星巴克的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1亿元!中国的市场还有很大深度可以开发,我们下一步不仅要靠星巴克这块牌子卖钱,还要靠经营赚钱!
杨曼丽:从北京的第一家星巴克开张到现在,星巴克已经在中国主要城市亮相,星巴克的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认可。相对于中国各地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茶馆而言,星巴克更加具有小资情调,同时还一直注重保持星巴克独特的咖啡文化,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星巴克逐渐吸引了相当部分有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很多公司白领都已经成为星巴克忠实的顾客,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已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我认为星巴克目前不但拥有稳定的消费群,还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目前市场日趋稳固,加快直营的步伐,继而向小一些的城市扩张,进一步扩大星巴克的影响,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主持人:还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忘了,如果我们想在中国市场长期深入的发展,对咖啡店的控制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开设店面的城市以及现有城市的店面数越来越多,对单店的管理也就越来越困难,这样一来,不可控因素,以及出现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比如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等等。这些对星巴克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是很不利的,这可是连锁的大忌啊!所以,我们宁可多花钱,开自己能控制的店,培养自己的员工,否则从长远发展来看,终究是个隐患。
万城:诸位谈的都很有道理,星巴克要想进一步在华发展,从授权合作转向直营确实能够提高公司的收入,但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成本,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硬约束。我来给大家算一笔账,众所周知,星巴克咖啡店的选址都在繁华的市区,门店的租赁成本可见一斑,仅在上海开一家店的成本就要200万,考虑到去二线城市开店的成本会有所降低,那么按照收回大陆所有加盟店股权以及新增店面至500家,每家店面租赁成本150万元计算,仅仅店面租赁成本就需要资金7.5亿元,再加上其他人员工资、培训费用、物流配送等方面,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吴毅:万董事说的问题很实际,但是作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如果星巴克扩展中国网络的计划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我们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开直营店的做法我们并不是首开先河,必胜客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必胜客进入中国的前10年选择了特许经营的方式,结果亏损很严重。1997年,百胜集团将其在中国所有公司的股权全部赎回,将原来特许经营店全部改为直营店,一举扭亏并实现全面盈利。也就是说,直营相对于特许经营以及合资,具有更强大的盈利能力,更何况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一直是盈利的,相信投资者对我们会更有信心。
杨曼丽:鉴于万董事的忧虑,我想谈谈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其实,我刚才已经强调过,星巴克目前在中国消费者群是很固定的,且潜在消费者的数目也相当可观。就是说,我们在考虑未来市场规模的时候,就应该把那些目前还没有消费能力,但不久就将成为正式的客户也计算进去,比如即将毕业的“准白领”以及留学归国的创业者,这些人对星巴克的认可不仅是对咖啡的喜好,更是对星巴克咖啡文化的喜好。星巴克这一品牌的号召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号召力。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我们挖掘,我认为适度的扩张是值得的,而相应的资本投入也是会有回报的。
蒋延欣:还有一个现象我也得提出来,那就是星巴克在其他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海外经营都是盈利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经被公司最看好的日本市场。在日本,星巴克采取的多为合资经营,不但没有盈利,反而在2003年出现了4.54亿日元的净亏损,以及日本星巴克门店销售额连续20个月的下降,我认为这与星巴克在当地的合资经营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资金问题能够解决,我觉得直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万城:看来大家都信心十足,且有理有据,我的疑虑也少了。不过,可能我的年纪比较大了,比较保守。公司直营的策略我没有多少意见,但是在开设新店和进军二、三级城市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加强前期的市场调研,摸清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开店成本,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扩张风险。
主持人:由于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十分令人满意,且2005年底,公司已经决定在中国增设总部,将之从亚太区总部里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并与亚太区总部平级的分支机构,而到今年年底,公司的中国总部地址也将迁往上海浦西虹桥,所以我们下一次在中国的聚会可能就在上海了。好,各位董事都已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下面我们进入表决程序。
篇10
关键词: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 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34-02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 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 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 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 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 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 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英) 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张文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郑本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3](美) 弗雷德・波塞尔曼.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M].陈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