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篇2

KEYWORLD: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天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假如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非凡是优质客户真正满足。假如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经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轻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假如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假如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假如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熟悉,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假如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熟悉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布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治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治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篇3

金融电子化概述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 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 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 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网络为重点,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篇4

>> 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 浅析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监理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定价策略在我国服装业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青年旅馆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阅读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研究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30.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28.

[8]杨扬.2013年湖北居民阅读指数报告出炉[EB/OL].,2016-05-26.

[10]中国新闻网.当当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全国阅读两极分化[EB/OL].,2016-05-26.

篇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监管能够应对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金融现状 监管模式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应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日益加剧。

针对改革前期混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1993年国务院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等方面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 1995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这一分业经营有效的稳定了金融秩序、消除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防范了金融风险。

一、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是单层多头监管,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对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监管。在银监会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银行业和非银金融机构的监管。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正式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就将绝大部分监管职能分离出去,目前只享有在特殊情况下间接监管的权力(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该条款从分析风险性质及严重程度这一角度出发,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为化解金融风险而享有的检查监督权)。

2.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业务混合与资金往来导致监管真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等各种不同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替代性的金融产品,从而产生业务交叉现象。此外,保险公司近年来推出的分红型保险,兼具投资和储蓄双重功能,也是一种业务混合。这种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交叉混合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

二是金融控股集团向分业监管提出挑战。我国事实上的混业经营除了少数金融控股公司以外,大量混业经营企业是通过工商业集团实现的,这与国外常见的金融控股公司或者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不同。目前,金融集团在我国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政策性或历史性原因形成的、由金融机构控股的公司;另一类是工商企业集团借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制以及证券业和信托业的发展之机,参股金融机构而形成的金融集团。

三是金融创新引起监管缺位和监管重叠。分头监管对于业务混合的监管虚弱是先天性的,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发生交叉时,新业务的开展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在监管中容易发生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缺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规定:定期研究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监管合力,协调监管措施,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该联席会议只是协调机构,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尚待进一步明确。

四是分头监管的执行成本加大。分头监管的执行成本要高于统一监管,在分业监管体系下,各监管机构对开展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进行重复检查,加大金融监管工作的成本,也加重了被监管机构的执行成本。

二、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思考

1.鼓励创新应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金融创新不足严重束缚了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升,无法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金融监管可以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环境,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安全的保障。要鼓励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引入风险管理,发挥衍生工具和证券化等创新产品风险“吸收器”和市场动荡“减震器”的作用。

2.科学设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

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考虑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中各种力量的利益博弈,在金融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符合国情的监管模式;加强现行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的法律制度建设,在宏观政策层面上,中央银行继续对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承担相应责任。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建立一个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同时 要求中央银行加大对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定期就金融政策、金融运行重大问题进行磋商。

3.监管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整合

从监管当局的结构状况来看,新成立的银监会在全国设立有36个银监局和296个银监分局 ,其监管力量状况只能满足于对证券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和持续营业机构的非现场监管,还无力顾及到对其监管对象经营合规性风险性的检查与评估;保监会在全国设立31个派出机构 ,对于监管所需力量来说也比较缺乏,由此造成保险业的监管责任脱节,监管质量与效率不够理想。随着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现有监管力量远远不够,现有的监管能力和手段需要加强。在分头监管体系下,需要建立监管机构之间合作系统,并需要完善监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联系制度,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各监管机构之间要明确监管职权,按统一标准行使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信社;电子银行;问的题;策略

电子银行业务这些年受益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过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银行业务办理趋势来看,电子银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县级农村信用社需要顺应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以业务领域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来加以推进,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保持一个比较迅猛的势头,银行卡发卡数量不断提升,传统的存折业务越来越少,同时越来越多县级农村信用社都提供网上银行以及自助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占比越来越高。不过由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整体比较滞后,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卡、自助取款等方面。

二、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必要性

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来说,电子银行业务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业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具体阐述如下:

1.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提升金融服务水以及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需要,随着居民对于金融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电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的便捷性、经济性等给客户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较好的满足了居民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要求。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本身的属性可以大大降低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以及成本,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2.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业务办理成本的需要

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来说,控制成本支出是经营管理的重要一个方面,电子银行业务相比传统的手工业务办理模式来说,单笔业务办理成本低,耗时也更少,县级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3.发挥农村信用社职能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目前随着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在经营重点不断下沉,在县域及以下市场广泛布局的背景之下,县级农村信用社遭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的下滑。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可以有效的拓展农村信用社职能作用,从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三、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外业务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因为这一业务的开展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认识滞后,人才思想不到位

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认识滞后,人才思想不到位的典型问题,从认识层面来看,县级农村信用社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这一业务的开展不受重视。认识的滞后导致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投入力度严重不够,这一业务的具体开展因此存在人才匮乏方面的制约。

2.设施滞后,硬件配备不到位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支持,没有良好的硬件配备,这一业务的开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够,这导致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大受影响。

3.观念滞后,政策宣传不到位

客户接受程度低也是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来看,其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加上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客户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大受影响。

四、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难度很大,存在各种现实阻力以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阻力,结合电子银行业务的具体内容,本文提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全面的推动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更好发展。

1.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知识宣传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客户了解、接受电子银行业务,针对目前客户在电子银行业务了解方面的不足,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电子银行业务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好处,同时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优惠政策进行充分宣传,鼓励客户尝试电子银行业务的运用,从而扫清客户观念层面的错误认识,为这一业务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人才队伍,针对目前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现实,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注意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县级农村信用社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的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加盟,同时内部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根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规划,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3.加强软硬件建设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牢牢把握电子银行业务的具体要求,在软硬件建设层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优化升级。县级农村信用社软硬件建设中需要注意筛选比较,本身质量可靠、功能健全、经济实惠的原则来进行采购,从而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4.加强管理,防范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在风险防控要点、方法等层面有着较大的不同,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制定出来符合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管控体系,从而实现这一业务的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县级农村信用社未来一项必要做好的重要工作,需要积极借鉴一些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注重自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解决,从而全面的推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银.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年5期.

篇7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开放度的扩大,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他们凭着先进的管理经验、敏锐的市场触觉、灵活的营销手段在我国各大城市开展金融业务,对我国股份制银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国内外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规模经营已不适合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银行业务交易量的规模不能代表所获利润的多少,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银行业60% 的利润来自于10% 的顾客,高端、优质客户市场是银行利润最重要的来源。可以肯定,竞争结果将是对客户市场重新分割。因此,对21 世纪的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可以掌握客户,就可以掌握市场,掌握了财富的源泉。

一、我国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

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营销工作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科技论文。目前,市场营销已进入了我国股份制银行的日常管理范畴,其管理效果表现为:

1.股份制银行开始注重塑造自身形象,鲜明的CI标志,设置VIP室。

2.各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增设了分支机构,竞争市场份额。

3.电子银行迅速发展,作为物理网点的补充, 成为与物理网点齐驱并进的重要营销渠道。

4.业务种类多样化,股份制银行先后推出了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等措施,对高端客户实行特别服务。如中信实业银行的“理财宝”,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业务形式满足了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

5.大力开展业务宣传。将传统手段和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手段加以整合,频频发动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二、我国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的发展策略

1.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目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二八定律”,意思就是说银行80% 的利润是来源于20%的客户。而我国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之一就表现在如何寻找这20%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国外银行普遍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模拟和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客户忠诚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数据仓库。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很容易地找出这20%的优质客户。科技论文。

2.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优质客户。在深化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我国股份制银行还应该积极主动开发挖掘新的优质客户。要深入研究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明确长期的合作群体和服务群体目标,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合作关系巩固起来。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将成为我国股份制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群。从现状来看,这三类客户的成长性都非常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GDP 的贡献度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加快和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三大类客户都将有更快的发展。

三、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中非市场因素比较多,这种关系的持久性较差,有可能经不起客观经济利益的考验。构建新型的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股份制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股份制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与普通客户比较,优质客户在服务效率、服务品种、服务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有时还有利率、费率上的优惠要求。在服务上质量上,优质客户的要求。往往要比一般企业高。除了要求银行提供上门服务,流动银行服务外,常常会提出相对股份制银行目前科技支撑能力而言较为超前的金融需求,如大型优质公司客户要求利用银行的电子平台随时查询下属企业现金余额和流量等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科技论文。

四、改革银行内部管理体制,适应优质客户需求

争取优质客户市场不能简单地从满足外部需求来考虑,还要从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以优质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1.加强上下级行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捕捉企业和项目信息。

3.要对新兴客户研究制订分类的信用评价体系、贷款政策和策略

4.完善客户经理制和产品经理制。

5.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股份制银行经营管理需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广泛引进市场研发、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广告传播等营销专业人才,改变原来单一的人才结构。

总之,巩固现有优质客户、挖掘潜在优质客户是股份制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外要积极组织对优质客户的营销,满足其金融需求,对内要改革组织机制、管理体制,从信息、产品开发和管理机制、上下级行联动机制、客户评价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营销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昌声.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J] . 广西金融研究,2004,(4)

[2] 任宣.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J]. 现代企业,2005,(8)

[3] 肖崎,庄铁丽.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5)

[4]许少英: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对策[J].内江科技 2006 年第8 期,P17~P23

篇8

一、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

1995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成立,随后开始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近些年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发展迅猛。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很多成果。按照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三类。1.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李博、董亮(2013)将互联网金融模式鉴定为三类:(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可归纳为这一范畴;(2)金融的互联居间服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等;(3)互联网金融服务,如小额贷款公司、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谢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支柱,他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分为八类: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对等联网(P2P)、众筹、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保险等。罗明雄(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六种模式,分别为: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金融机构信息化等。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整个金融领域的新型业态。总结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并归纳为四类:(1)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包括有:为传统金融服务提供服务的机构或平台、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化发展。(2)第三方支付。典型代表有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3)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包括众筹、网络贷款等新兴业务。(4)互联网虚拟货币。美国的Google、Facebook、eBay等都发行有虚拟货币。目前,中国对此类业务实行严格的管控,2014年1月起,已禁止比特币、莱特币等互联网虚拟币的销售。虽然学者们在叙述角度上有所差别,但从总体来看,所谓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就是各种金融与互联网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概括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与基于互联网特性而延伸的金融(类金融)服务两大类别。2.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MaryCronin(2002)介绍了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竞争优势,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对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及控制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谢平、部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以先进的信息科技为依托,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运用案例研究,归纳出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三种模式: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曾刚(2012)运用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而且还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王琴、王海权(2013)在对网络金融的内涵做简单阐释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典型的国外网站的业务和发展,与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做对比,提出国内网络金融企业要逐步改善金融服务理念,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和服务品牌化建设。左近业、贺根庆(2014)立足于中国网络金融发展实践,深入解析内涵,把握发展趋势,为网络金融业务拓展和利润增长提供新思路。显然,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高度认同的,对传统金融机构或管理部门而言,关键是如何适应并充分利用好这种发展趋势。3.针对互联网金融高风险的特点的研究学者提出应该把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并提出多种监管方案。尹龙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索较早,他在《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对中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督问题的研究》等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风险特点,结合目前监管实践,提出了有益的监管策略。徐静(2006)指出近年来网络银行在中国发展迅猛,但是监管部门必须对网络银行的风险引起重视,及早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巴曙松、杨彪(2013)认为中国第三方支付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立法层次、分类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监管等问题上存在提高和完善的空间。鉴于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薄弱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陈林(2013)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及特点,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在深入比较欧美等主要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王立国、徐爱萍(2014)分析了网络金融风险具有高度隐蔽性、瞬时爆发性、极度渗透性和交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从法律、经济、技术等角度创新了监管模式,对及时分析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做了积极的探索。这类研究普遍认为,各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蓬勃发展的背后,亟需有效监管,以控制风险,维护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来看,由于其业务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因此首要风险来源于技术层面。尤其是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引进,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完全掌握它们的性能,或是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如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技术等都容易引起潜在风险的发生。而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也使得这些技术漏洞和病毒等快速地感染,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这样的例子近年来不断出现:如2014年2月,美国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RAER被黑客攻击,部分客户数据泄露;2014年3月22日,系统漏洞导致携程客户资料泄露。2.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使用者通常以小微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的共同特征是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而其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银行客户。而中国征信系统数据的不完善,又增加了对这类客户信用状况的辨别难度。央行的征信信息是最完整的,但数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数据时效性、全面性和层次性上仍存在短板,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差一些。一些利用大数据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平台虽然能收集到及时的数据,但能用于信用评估的数据并不多,而且分析方法和手段也还在探索阶段。二者此消彼长,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银行信用。3.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混业经营的态势,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等法律都提出了新问题,急需法律规制,但制定法律必须全国统筹、深入研究、综合考量,这就出现了监管立法相对滞后的局面。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把新型网络金融公司作为影子银行的第一类,明确由央行牵头,统一各部门协调监管,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宏观框架,没有出台具体细则,在事实上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具体而言,涉及到以下三方面。(1)商业信息、隐私泄漏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离不开大数据,在海量数据中加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这些信息的所有权,为获得投资人信任,一些P2P网贷平台会把优质借款人的详细信息到网站上,这样不仅会造成网贷平台的商业信息泄露,也会使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隐私存在被泄露的隐患。依据《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的规定,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泄漏消费者或投资者个人信息,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治。(2)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法律风险。2015年9月1日,新修订的《广告法》正式实施,强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广告行为的监管力度。为提高知名度,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广告宣传中涉及虚假和夸大的成分,如“国家级”、“最高级”等极限词的使用;“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承诺都属违反《广告法》的行为。(3)金融犯罪风险。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等相关制度,在业务发展和盈利压力的主导下,容易采取一些高风险交易模式,触及了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底线”: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清算网络赌博或非法集资等犯罪资金,利用网上银行实施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网络炒汇、炒金,网络传销,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网上制假售假、洗钱犯罪等。

三、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巨大支撑;另一方面,较之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又面临更为巨大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这促使各国的宏观调控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监管政策,不断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以使其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1.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明确互联网金融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划分利益边界,保护交易双方权益,维护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美国法律制度比较健全,业务开展方面有《全球及全美商务电子签名法》、《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统一电子交易法》、《创业企业融资法案》;市场准入方面有《国民银行网上银行注册审批手续》;风险管理方面有《网络信息安全稳健做法指引》、《技术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PC银行》;现场检查方面有《OTS对零售在线PC银行的声明》、《FDIC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检查程序》等。英国对网络信贷的监管较早,《消费者信贷法》是规范网络信贷的法律;《P2P融资信贷操作指引》用来规范P2P机构;市场准入方面,无最低资本金的门槛限制,但网贷机构要获得信贷机构牌照才可运营。欧盟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规有《电子货币指引》、《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反对非现金支付》、《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等。日本对非银行民间金融公司资金进行管理的法律有《贷金业法》、《出资法》、《利息限制法》等。2.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金融的运行基础是互联网,因此,互联网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就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安全包括电子技术、内部管理、自有资本和客户资金管理等。具体要求有:(1)确保任何情况下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严格排除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身份、数据、资料的真实合法,交易过程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3)严格保密制度,确保研发新技术、新成果不被窃取,保证客户资料不被非法盗取或者修改。美国《银行机密法》规定,所有网络银行应当建立严格的新开户标准,还要建立网络监控系统。3.高效的行业自律组织很多国家都重视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对互联网机构的监管,运用行业标准来约束机构行为,可以弥补政府机关监管职能的缺陷,也可以补充法律法规的漏洞,及时对新情况作出反映。美国构建了完善的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框架:(1)决策管理层在业务风险中的职责;(2)网络银行业务的技术风险管理;(3)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4)网络银行业务外包情况下相关风险的控制。另外,英国和日本都是组织自律组织充当“准政府机构”,承担部分政府的监管职能,营造互联网金融良好的市场环境。4.务实的功能性监管体制互联网金融从单一的业务模式开启,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业务模式也随之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囿于利润及企业竞争力的考量,纷纷向混业经营转变,金融服务逐渐趋向综合性,逐渐发展为向消费者提供全面服务,金融超市的出现给分业监管也带来了新的难题。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美英等国开始对监管政策进行调整。1999年,美国修改金融监管框架,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采取了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200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法案,由金融服务局将取代原来的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统一行使监管职能,实现了跨行业监管。5.协调的国际合作机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要求日益迫切,国际社会开始构筑一个新的、稳健的国际金融架构。1999年,由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及意大利七大西方工业国成立了“金融稳定论坛”,旨在从全球范围监督各国及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后邀请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瑞士和欧洲央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和监管》,2007年,《跨境电子银行业务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建议

篇9

银行与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机构,其经营与发展状况不仅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其金融功能的作用发挥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以及银行、保险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金融行业发展中对银行与保险之间的交叉业务监管不够完善,再加上其通道业务的兴起和发展,导致银行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的通道载体设置,并以此开展间接投资来创新其经营业务同时,也造成了我国银行与保险企业经营发展中在资金监管与投资分布等业务方面的同质化问题出现且呈现不断加剧变化与发展趋势,对整个金融行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为控制对策制定提供相应的支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现状及影响分析

结合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其中,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体系中,如果在资产结构以及投资组合等经营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与相似性问题,就会造成其共同暴露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银行机构之间的投资组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其相似性越高,即表明其在经营同质化方面的水平表现也越明显,从而造成银行对冲击下的共同暴露风险越大,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扰动影响也就越明显。同样,银行业发展中,如果不同的银行机构之间在产品组合与区域选择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程度,就会导致银行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加强,从而引起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较晚,因此,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与管理中就存在着较多的制度缺失以及过度投机等不良行为,对整个金融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及正常波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出现非正常波动情况,并且在这种非正常波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由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主体的银行与保险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一旦其经营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同质化问题后,在其中一个行业发展出现危机与风险的情况下,就会通过共同暴露等渠道、方式向其他行业传递,使其他行业发展面临相应的外部风险,进而形成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危机,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结合其经营同质化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调控,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结合当前对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主要包括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与关联度模型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余弦相似度模型分析等多种不同方法。其中,欧式距离模型分析在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中,所测度获取的数值越大即表示其经营同质化水平也越高,有研究利用该分析方法中模型计算对银行银团贷款组合的重叠实现了较好的测度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中通过其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获取的杰卡德距离越大,即表示其同质化水平也越高,该方法在金融领域的相似度测定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就有研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我国上市银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和分析。

三、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研究

结合上述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同质化的影响以及其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分析,本文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同质化水平的研究中,采用上述的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以国内20多家上市银行与6家上市的保险公司在2010至2019年期间对外公开的年报数据与资料为例,通过对其数据资料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银行业的投资区域、贷款行业以及类型、投资持有目的等数据资料内容为主,同时对保险业公布数据中的营业收入类型与投资独享、资产类型分布等数据内容为主,并以二者之间的投资持有目的、资产类型分布数据作为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项目,展开相应的研究和分析。根据上述研究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开展,首先,对投资持有目的视角下的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显示,通过将有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后可获取相关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与保险在投资持有目的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处于0.59至0.75之间,该水平处于相对适中的程度,并且其结果变化曲线中显示其水平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此外,根据数据中的分析结果,从宏观层面对其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进行分析,可看出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在投资持有目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变化趋势,由0.57逐渐上升变化至0.72,这也说明在国内银行与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推进下,其在业务模式和投资结构上逐渐倾向于趋同发展与变化特征,但从微观层面分析可看出,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指标在上升变化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规则波动变化情况,其早期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指数均比较低,但在2012年前后出现了急剧上升后逐渐稳定的变化特征,其中,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水平上升与我国保险行业的资金管理通道业务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随着保监会有关保险资管通道业务规范管理规定的制定和下发,对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形成了一定的抑制。此外,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资产类型视角下的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显示,对二者在资产类型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是以我国银行与保险的资产构成中的前五类为主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现金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保险为银行存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可看出其在资产类型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指数处于0.58至0.65范围内,且其水平变化幅度范围较大,整体呈现上升变化的趋势。

篇10

关键词:投资银行;国际化;多元化;现状;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015-006

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首先尝试实践了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当商业银行法(1995)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规定后,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就开始逐步过渡到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公司、产权交易与经纪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多家机构。二十多年来,中国投资银行虽然经历了与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改制的过程,仍存在诸如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人才不专等问题,按照国际上对投资银行评级标准来衡量,中国依然没有真正能够称之为投资银行的机构,因此,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投资银行业。但随着企业的扩张、资本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并由此而带来的大量存量资产,迫切需求中国投资银行承担起化解资产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因此,如何发展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已成为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的特点

美国的投资银行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的典型代表,所以在此主要分析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特点。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业务收入国际化

投资银行是证券业和股份制发展的产物,是证券和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在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担负着协调资金供给与需求、构造成熟证券市场、诱导企业合并、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责任。早期的美国拥有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等五大投资银行,他们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综合性银行分拆而来,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原来仅是JP摩根中的投资部门, 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于是摩根士丹利作为一家投资银行成立,而JP摩根则转型成为一家纯商业银行。1941年摩根士丹利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二是由证券经纪人发展而来,较为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证券。美林是世界最著名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美林证券成立于1885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综合投资银行,其资本额高达235亿美元,在《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列证券业第一。可以看出,早期美国投资银行也是机构众多,经营行为不规范,行业体系不尽合理,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逐渐有一些投资银行被淘汰,被兼并,现在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仅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美国的投资银行致力于开拓全球各地新市场,各大投资银行的国际性业务收入占比都比较高。2006年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JP摩根等投资银行的国际性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依次为45.9%、37.7%、34.8%、26.2%,平均为36.2%(如图1)。2007年前三季度中,高盛在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IPO市场、亚洲资本市场占有率均列为第一。[1]全球并购战略咨询中,高盛、摩根士丹利和花旗占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31.3%、29.3%和26.5%,总和高达87.1%之多。

(二)业务多元化,注重创新

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本金交易与投资、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佣金方面。本金交易与投资收入包括了对各类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差价收入和投资利息收入;投资对象则涵盖了所有的金融和商品市场,既包括负债类证券、权益类证券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商品、货币及其衍生产品,也包括了第一担保品、外汇、风险投资和股权直接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了承销各类证券、兼并收购、债务重组和其他财务顾问等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包括机构及个人资产管理收入、投资组合服务收入、客户流动资产类账户费用收入、营运资本管理收入、现金管理收入等。佣金收入则主要来源于买卖互惠基金、上市公司证券交易、商品市场交易和场外交易、期权买卖及保险产品等。

图2是美国主要国际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构成的比较图。可以发现,尽管各大类的业务类型并没有改变,但其业务结构却很充实,有较多创新。

(三)业务专业化,市场占有率高

各大投资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率和收益,在业务多样化、交叉化的同时,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所长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如美林曾是国际领先的债券和股权承销人,其在债务抵押和资产担保证券市场上分别居于世界第一和第二,在美国IPO市场位居第一,而且在产权交易、项目融资和个人投资经纪服务领域成绩卓越。高盛则精于融资、投资、收购、兼并、股票债券分析领域,其2007年在全球并购市场上高居第一。摩根士丹利是资产管理、国际证券和信用卡市场的领跑者,2007年在全球并购市场排名第二,美国股权市场排名第一。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看,现资银行的新兴业务主要是项目融资、企业并购、风险投资、公司理财、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经纪、自营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管理等新兴业务才刚刚起步。通过对排名靠前的券商投资银行近年来业务分析,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企业资信服务、政府与机构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比例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所占比重还是非常小,而经纪业务收入、承销业务收入等收入比重虽然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却基本没有改变(如表1)。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进行比较,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存在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业务范围窄、收入来源过度集中,业务机构相似、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这些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盈利能力不足,跟不上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步伐。

(一)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大都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由2010年中外投资银行盈利能力对比表可以看出,我国净利润排名前三的券商的总资产远不及美国排名靠前的投资银行。而资产的总规模小的结果就是必将直接导致证券公司抵抗风险的资金不足、实力不够、能力不济、措施不力,应变能力较弱;即便是开拓国内新业务的内在欲望也不强,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去拓展,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蠢蠢欲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国际竞争的风险日益临近并加大,从而潜在地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发展。[2]

(二)业务范围窄,收入来源过度集中

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窄,收入主要来源仍然集中在传统业务上,像资产管理、并购等业务收入很少,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广度都远不及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2007年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就占到了总收入的77%,而且自营业务收入来源仅局限在股票、债券的买卖差价上,与美国投资银行相比差距悬殊。

三大传统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如2002—2005年,证券市场不景气,到2006年才开始复苏,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比重由2002—2004年的15%左右、2005年的5.02%上升到30.59%(如图3),超过了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而一跃成为证券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由此可见,我国投资银行证券收入水平对二级市场的发展依存度比较高,呈现波动性;而像并购、资产管理、风险投资、财务咨询等业务收入极少甚至没有,盈利模式过度单一。

(三)业务结构相似,专业化程度不高

各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明显相似,业务收入相互之间也具有高度可替代性,无核心竞争优势业务,差别化的竞争策略和业务品种并不广泛。[3]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承销业务类似。在我国证监会和相关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下,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尽管在目前我国投资银行承销业务在一、二级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差价,但也是基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只能成功不得失败,因而可以说承销业务几乎是一种无风险或低风险业务。

第二,经纪业务品种单一。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屈指可数的证券交易品种,而A股交易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各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如承销业务方面,拥有成熟证券市场的西方国家具备承销业务资格的投资银行一般都不会超过十家[4],这样既有助于规范资本市场,又有助于开展有序的市场竞争,而我国“投资银行”呈现的“一窝蜂”发展趋势,使得拥有证券承销资格的投资银行数量众多,目前已经达到34家,且并未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有改制、兼并等减少的趋势,这就势必造成承销市场的混乱,阻碍承销业务的发展。同时,它们盲目地拓展业务内容,没有集中力量发展好各自占有优势的领域,往往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难以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三、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建议

(一)层次化发展

针对我国投资银行业存在的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等缺陷,应对投资银行进行结构性优化和重组,促进我国投资银行的层次化发展。由于保荐制度明确了保荐人和期限,落实了保荐内容和保荐责任,引进了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为投资银行实现层次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精品店”式的投资银行,具体可分为以下层次:

1.国际型投资银行

为能在国际环境中提升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地位,建立一流的国际型投资银行势在必行。全面分析并凝练投资银行现有的业务,组建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投资银行,打造真正服务资本市场,适宜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主导业务品种,使之成为中国投资银行行业的“航母”级别的金融机构,必将起到丰富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提升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也将会为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

2.区域型投资银行

专门为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中小散户等特定的投资群体服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地方上市公司的联系,创造新的业务机会和利润,如为企业在本地区发行风险债券。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发行债券具有节约财务成本和对公司管理“硬约束”的优势,企业更倾向于利用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外源融资。[5]

3.“精品店”式投资银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层次是由低向高的,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来自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需求不断升级、创新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微创新”时代的到来,客户的需求层次会因其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迫使证券市场进行细分,成为“微创新”的主要创作依据。 “船小好调头”,在这种背景下,小型投资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市场,并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集中有限的精力实施目标市场的特色化经营,将触角伸向大型投资银行实力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无暇顾及的领域,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术业有专攻的“精品店式”投资银行。如开设基金精品店,通过严格筛选精品优质的基金产品服务客户,以赢取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进而实现客户和投资银行基金业务发展双赢。

(二)创新化发展

新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投资银行要提高国际地位,缩小与世界投资银行的差距,必须紧跟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业务品种和业务模式上创造性发展,创新是我国投资银行做大、做强、做实的保障,唯有创新才能永葆我国投资银行的生命力和活力,提高投资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4]

1.业务品种的创新

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彻底摆脱对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资产重组与转让、直接投资及股权私募、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安排管理、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企业资信服务、政府与机构财务顾问等实时性、前沿性、科学性业务的开展。[6]可以把并购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增加并购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开展并购业务时,投资银行应紧密联系企业并购活动的实际,在并购策划、谈判技巧、支付方式、并购整合等各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比如,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企业间的合并。这种并购方式已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频繁应用,它不用通过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购买被合并方的全部资产和股份,可以避免大量的现金流出,降低企业购并成本,保持合并方企业的实力, 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7]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一方式开始被运用。如TCL集团IPO及换股吸收合并TCL通讯、金隅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太行水泥、吉利收购沃尔沃、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等案例,都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此外,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成功策划实施了巴士股份定向增发法人股的案例,开创了通过定向发行法人股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的先河。

2.业务模式的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8]投资银行业务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相容性,各大投资银行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提供新的适合在线交易的咨询业务,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建立网上综合投资银行服务平台,推进虚拟营业部的建设。投资银行还应深刻认识到证券信息服务在未来证券市场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并积极主动地及早介入这一市场[9],将各种金融产品组件的信息提供给投资者,按照投资者提出的设计构想,开发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专业化发展

一般地,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其证券公司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但它们并不注重业务品种在整体数量上的扩张,反而会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优劣,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优势,确保重点地去发展某一项或几项“品牌级”的业务,寻求其在专业化和个性方面的发展,如美林公司侧重经纪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摩根士丹利侧重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服务,高盛公司则侧重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10]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国各证券公司应该以此为借鉴,在不影响投资业务健康状态下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量身定做,敢于舍弃,保留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已经形成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向科学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承销发行型投资银行

承销发行业务作为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之一,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做好并做出自己特色的承销发行业务,一方面有利于自己从众多的证券公司中脱颖而出,提高声誉;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的加强,能够帮助高成长、高风险性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模式、降低风险并推荐其上市,最终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革。

2.经纪业务型投资银行

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最本源的业务,各投资银行应积极地从传统的股票交易模式向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业务模式转变,从利润中心型向营销中心型转变。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向导,以为客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为原则来设计经纪业务,在“经营客户资本”的基础上,达到“经营客户”的目的,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加盟,使经纪业务走内涵型的发展道路。

3.企业兼并型投资银行

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说:“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投资银行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也会面临兼并或被兼并的风险,企业合并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差别效率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战略性重组理论等理论已经充分证明,企业合并在不同的国家会出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机构调整的历史时期,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中介平台,确保能够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层次化的优质服务则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同时投资银行的专业化服务,能够提高并购重组市场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四、小 结

我国投行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相关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进一步稳定和维持了新生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总的来说,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比较大的差距,整个金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以下几方面还需加强多方面研究和探讨:(1)就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发展方面,可以注重多方面的发展方向研究,力争建立中国特色的专业投资银行业务。(2)加强业务创新,进一步拓展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和收入来源并丰富金融市场。(3)加快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金融创新衍生品方面的法规制度。

总之,为使我国投行业和金融市场稳步快速的发展,还需在行业规范、监督和风险控制方面努力加强,尽量做到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目的是促进建立我国自己的投资银行和有效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研究,使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壮大,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施海娜,徐浩萍,陈超.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中投资银行市场竞争力构建与作用[J].金融研究,2011,(2).

[2]王博,孟祥嘉.我国投资银行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

[3]张学涛,刘喜华,李敏.我国证券公司生产效率及效率持续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

[4]李自强. 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6,(11).

[5]吴士君.投行业务求变[J].资本市场,2003,(5).

[6]杨树林,王晓刚.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风险防范及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3).

[7]胡挺,饶富液,郭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经济后果[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

[8]何小峰,黄嵩.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