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如客户所感慨的,以往,在柜面上办理个人开卡联动签约业务,需要客户签协议3份、签名8次、回单3份,柜员要做6个交易、出6份传票、1次联网核查、1次复印、加盖业务办讫章8次。而“超级柜台”减少为签名1次、回单1 份、1个交易,且为自助办理,真正实现了零传票、零复印和零盖章。这样便利客户的“超级柜台”,自然被客户纷纷“点赞”。
据了解,为解决客户办理业务流程多、填单多、签名多的“三多”问题,提升营业网点服务效率,在农行总行的统一部署下,农行云南省分行于2015年初在全省5个二级分行38个营业机构正式试点运行全新智能化服务模式――“超级柜台”。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取得了良好成效。“超级柜台”采取“大堂现场引导、客户自主办理、后台专业审核”的作业模式,能实现快速高效地办理开卡、理财、电子银行签约等多种非现金类业务,改变银行柜面业务流程繁琐的状况。通过“超级柜台”,客户办理开卡、电子银行签约、基金赎回的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仅需约150秒、80秒和60秒,有效缓解了银行柜面压力,客户体验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农行云南省分行已完成“超级柜台”二期产品上线,已开通个人开卡、电子银行签约、个人外汇业务等8类共55项业务,囊括80%以上个人非现金业务。全省农行“超级柜台”运营效率达到日均业务量300笔/台,达到柜员每人一天半的业务量;柜员办理20分钟的业务可提速到约3分半,效率提升约75%。
篇2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篇3
1 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简介
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坐落于享有“夏都”美誉的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距京沈高速公路出口500m,占地1500亩,投入资金2200万元。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成立于1994年,根据当时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示精神,在当地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立之初便充分利用秦皇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依靠高科技,不断引进和应用无土栽培、植物组培等高新技术成果,种植特色蔬菜、瓜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于2000 年6 月18 日正式被批准为生态休闲景点并对外开放,2002年成为全国第一家高科技农业旅游AAAA级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观光园以其较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为广大游客营造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所。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现代农业,玩竹排摸鱼,吃农家风味饭菜,购绿色食品,还有当地人介绍北戴河的历史典故,增加游客兴趣;同时游客还可以学习特色的种植技术,选购种子和树苗,这样既方便了游客,又为园区增加了经济效益。为迎合市场需要,满足生态休闲旅游的趋势,观光园在原有的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4个区域,百菜园、奇瓜园、空中花园、惊险桥、戏水摸鱼等30个景点的基础上又加大投入,新增设飞跃戴河、戴河第一漂、水上乐园、戏水摸鱼等30 个独具特色,极具参与性的景点项目。观光园现已形成了产品系列化、种养生态化、环境园艺化的高效农业生产格局,突出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4 个主要功能。
2 多功能联动的农业观光园模式分析
■
图1 集发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产品配送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创建品牌,以品牌致富农民”的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发展模式。
2.1 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助推农业 生态农业作为集发的立足之本,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重视,选择无污染、水源条件好的地区进行种植,注重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而农业观光园的定位,使得集发将旅游与高科技农业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栽培技术,通过基质栽培、营养液栽培、智能化温室等农业高新技术和设备,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在景区内形成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农作物奇观,使得景区内一年四季都有着观赏景点;另一方面以这些奇特、极具观赏价值的农产品为载体搭建的热带植物园、丝瓜长廊、葡萄长廊等特色景点,带动了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2006 年,集发公司利用集发观光园的农业旅游品牌,谋划了“戴河一线,十村八片”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实施了“吃在古城村、住在北戴河、玩在观光园”的助农增收旅游路线,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开展乡村游,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游、城乡双向互动游的有效对接。
2.2 农业观光、体验设计与特色餐饮齐头并进 集发农业观光园内汇集了众多珍菜、奇果、丽花:一个葡萄架上有数十个品种五颜六色的果品,最大一串马奶葡萄重达4.5公斤,最大的红地球葡萄不到20个就能到一斤;一个瓜棚中数十种瓜体千姿百态,最长的丝瓜长达4.55米,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南瓜重达248.5公斤,获得集发杯全国南瓜擂台赛总冠军的称号。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使得集发农业观光园实现了农业旅游的良性循环。因势产生的参观体验项目成为集发农业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采摘、抓鱼、手工编织等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而且也成为了集发农业观光园的增收项目之一。特色餐饮的开发不仅充分发挥了生态农业园的优势,而且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农产品、花卉、餐饮、休闲游乐型消费等,建园之初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5500多万元。随着集发不断地推向市场,其年综合收入也在不断的攀升。仅特色餐饮每年接待宾客30多万人次,年收入1800万元。多功能联动的发展模式为集发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叠加。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提升集发的品牌效应,而且进一步拉动了农产品销售,使农产品转变成了旅游产品、工艺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采摘等农业体验,不仅满足了游客体验参与的需求,而且解决了广大农户卖果难的问题,也给园区带来了娱乐消费和销售收入双重经济效益。此外,通过提高生态农业的旅游性,不仅入园游客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带动农产品、花卉等的销售。
3.2 生态效益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给集发及其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首先,较高的经济效益吸引了集发周边居民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拆老旧住宅,建新的住宅楼,通过改变土地的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大量荒废的土地被复垦,耕地面积增加,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其次,科技利用提高了生态农业水平,基质栽培、营养液栽培、智能化温室、热超导水温床、微滴渗灌等农业高新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不仅培养出了健康、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而且也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零排放。此外,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复合利用率,不仅增加了土地的价值,而且给农业增加附加值。
3.3 社会效益 ①实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的作用。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以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为依托,建成具有科技培训及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几年来,集发共引进、推广无土栽培、墙式立体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蔬菜等农业新技术几十项,引进、示范、推广日本樱桃西红柿、荷兰五彩椒、韩国金皮西葫、日本狼茄等新品种上百个。科技、农业、旅游三者的循环互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观体验,也实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②带动了新农村建设。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首先,集发观光园较高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把闲散土地收回来,统一规划,改造基础设施,通水、通电、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然后再将大棚以较低的价格返租给农民,农民从中可以获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农业的规模经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劳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而且也帮助农民实现了增产的可能。其次,在科技和旅游的双重带动下,农民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销售难题解决,农民收入得到保障。此外,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更加多元化。集发“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带动了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兴起为农民谋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旅游的开发不仅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要,而且使得集发当地的农村及农业文化得到开发与保护。
篇4
现以山东省淄博市某生态农业园为例,剖析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应用的点滴体会:此生态农业园现有员工120余人,公司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现拥有现代化高标准示范种植园区基地53万余平方米,年产蔬菜近万吨。
1.此生态农业园的种植特色
(1)检测体系完善。公司为每个大棚安装监控系统,全程监控蔬菜的种植情况,形成了纯自然的生态资源。同时,公司完善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蔬菜检测中心、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发挥了监控和检测的物联网初级功能,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
(2)控制功能健全。雨帘和风扇随温度的变化自动感应运行,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大棚顶部采用避光板遮挡光线,下方悬挂多层大棚膜,使大棚蔬菜免受雨水的影响,避免了肥料流失,有利于棚内保湿、保暖。
(3)蔬菜身份明朗。此生态农业园的蔬菜从种子入土的那一刻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编号和身份,就算是走出大棚来到人们的餐桌上,市民也能通过包装标签对应联系到种植人。
2.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应用中的瓶颈
(1)物联网的经费投入高昂。安装一套较为完备的物联网设备至少要5~6万,一般农户承受不了;即使是农业园,经济上也难以承担,需要国家补贴。
(2)物联网的建设投入贫乏。蔬菜产品的竞争力强弱,最终取决于蔬菜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没有国际先进的产业技术装备,没有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没有生产者素质的提高,蔬菜产业就无力参与国内外的竞争。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对蔬菜产品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极少。
(3)物联网的技术投入落后。在种苗研发培育、栽培技术、种植现代化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的投入方面,我国部分蔬菜大棚还远远不够。大部分菜农的蔬菜生产仍以传统耕作为主,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且由于农民观念的转变很难突破,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民很少,部分农民种植盲目性大,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够稳定。
二、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时代呼唤更多的物联网专家投身到农业建设的服务中去,倡导专家们走入大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帮扶,普及物联网技术,让更多的菜农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行家。
2.构建完整的物联网控制系统
一个完整的蔬菜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应该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三个环节,技术人员直接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平台,实时监测大棚现场的传感器参数,控制大棚现场的相关设备,从而实现远程自动灌溉或自动启动风机降温系统、水暖加温系统、空气内循环系统等,以进行环境温湿度的调节。
3.发挥物联网控制系统的功能
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温室大棚来控制蔬菜的生长环境,发挥监测和报警功能、病虫害预警功能、远程设施控制功能、远程生产指导功能、植物成熟状况预报功能、远程生产活动跟踪功能等,使蔬菜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并增加产量,以实现跨季节的蔬菜培育。
4.探索物联网技术阶段性的应用方案
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蔬菜种植方案,分阶段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调节控制土壤酸碱度、温度、湿度等,自动化管理蔬菜,提高蔬菜种植的效益,实现蔬菜种植的精细化管理。
5.改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
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高效可靠地获取信息,从而借助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改变我国蔬菜大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生产经营模式粗放等传统农业现状,提升大棚管理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水平。
6.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的服务功能
篇5
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可能发生的领域和突破
第一,绿色革命。人类将转变无节制耗用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迎来资源节约、高效、清洁、可循环利用的时代。
第二,网络云计算。无论是集成电路、存储器、计算机还是互联网等现有信息技术,都将遇到难以继续发展的障碍,呼唤信息科技新的突破。
第三,3D打印机。先进材料和制造向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制造过程将更加清洁、高效和环保。
第四,生态农业。在保障食物安全功能的同时,农业还将担负起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多样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命。
第五,食品安全。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和生态安全,防治重大流行病,并将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保健之路。
第六,宇宙探索。对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测,将深化人类对宇宙和物质世界的认识。
第七,其他。
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可能呈现的特征展望
一,学习革命:信息转换器进入学校,人脑和电脑直接信息交流,学习成为“知识充电”,学校成为“心理培训所”,人类从没完没了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
二,大学革命:大学转变职能,从教育机构转变为科研机构。
三,家庭革命:两性智能人进入家庭,家庭和性模式的多样化。
四,生殖革命:“体外子宫”实用化,实现“体外生殖”和“定制生殖”。
五,再生革命:人有“四条命”:自然人、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
六,产业革命:仿生、再生和创生技术的产业化。
七,人类解放:绿色超级制造系统和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八,生活方式:创新和休闲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
九,国际战争:战争技术和目标,从肉体攻击、信息攻击到神经攻击。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支持政策
一、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蓬勃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一个时期会同相关部门就涉及互联网领域的有关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四方面的工作目标: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制度改革,完善基础条件,推动示范应用。
在物联网、云计算、移踊チ网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三百余项重大示范应用项目,突出强化引导带动效用,支持建设了七个云计算示范城市,16个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53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迎接和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务院关于“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掀起新一轮的互联网发展浪潮,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同。
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
(一)“互联网+”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今后“互联网+”的重点行动方向
(1)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
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
(2)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3)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篇7
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智慧型农业的相关要求,从2013年5月下旬开始,省农委谋划启动实施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2015年初,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指导意见,围绕互联网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四个领域应用,我省重点加强了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的结合,大力发展包括移动APP在内的多平台业务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我省先后建设完成了“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目前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物联网应用示范点4个(伊通县3个玉米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吉林市东福米业1个水稻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今年在建的玉米、水稻、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6个,到年底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数量可达82个。每个示范点可自动采集包括视频图像、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降雨量、光照等14项环境数据指标,通过系统对自动采集的数据和人工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农情(土壤墒情、苗情、病虫情、灾情等)信息进行分析、查询、预警预报和生产指导管理以及农产品的信息溯源。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紧紧抓“互联网+”带来的有利条件,在生产环节将重点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试验示范工程;在经营环节将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重点,推动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下乡双向畅通流动的新格局;在管理环节将强化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在服务环节将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全省农业系统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领域的创新,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
篇8
【关键词】 物联网 商业模式 创新分析
一、绪论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物联网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业界公认,物联网将引发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商业模式是指公司从事商业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企业间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未成熟,威胁与机遇并存,亟需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来作为支撑实现物联网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无锡为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对现有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无锡物联网发展与商业模式分析
在我国,物联网的建立还不成系统,大多物联网产业依旧停留在政府项目和概念发展的层次上,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尽管其市场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容乐观。由于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外基本同步,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希望所在。
自2009年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以来,无锡物联网建设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物联网人才和项目在无锡的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和空间布局基本完善,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初步确立,物联网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不断增多,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明显,部分企业显示出较好的成长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达796亿元,其中核心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全市物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有608家。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全市已经聚集国内外物联网重点研发机构32家,包括中科院和新华社分别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资讯中心,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央企分别在无锡布点建设了物联网科研机构;全国有17所重点高校在无锡设立了物联网学院或者研究中心。
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作为基础。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无锡物联网产业目前存在的商业模式主要由以下五种。
1、政府买单型商业模式
自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到2012年,无锡有76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竣工,在建或拟建的经国家立项或推广的示范项目有10个,居国内物联网重点城市前列。其中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已经投入试运营;“感知太湖·智能水利”工程一期已完工,整个工程2012年年内建成;“感知环境·智能环保”工程的智能中枢——环境监控中心项目2012年年内已经封顶。
上述物联网示范应用基本都是由政府买单,因为目前物联网应用刚进入交通、民航、电力、工业等民生工程、公共服务领域,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需要政府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政府为物联网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和某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有助于加强产业化过程中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2、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
中国移动运营商与无锡市政府在TD网与物联网融合项目上的合作就是典型的政企合作模式。物联网与TD网的结合将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移动主要提供技术服务,从推动TD网络融合、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引导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促进物联网商业用途的规模化等多个方面加速TD与传感网的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物联网产业的新高地,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时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种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双方的优势,政府强大的资金支持与企业先进的科研技术平台,强强联合以求发挥物联网产业更大的效用。政企双方可以广泛开展示范项目合作,在工农业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广泛运行,其中包括环境监测、要地防入侵、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社区医疗健康工程、基于RFSIM的市民卡等,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形成产业重点化突破和规模扩大化增长格局,以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健康成长。
3、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商业模式
无锡市江阴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鲥鱼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将于近日建成,届时可实现智能化养殖,大大提高鲥鱼、河蟹的成活率和养殖的商业效益。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目的,按照“政府扶持、院所支撑、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运营管理机制,农业方面的物联网示范项目在无锡市风生水起,推动无锡市感知农业大步前行。根据《无锡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从2012年到2014年,无锡市将重点在九大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农业方面将以精准农业、智能畜牧和智能水产养殖为切入点,推进物联网行业应用,建立农业智能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产品的智能管理和辅助决策,并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全程溯源服务。
这种模式通过政府的作用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上,使传统农业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促进该模式在农业应用项目中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原材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应用的结合,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
4、厂商用户与科研机构联合推动型商业模式
2011年,有93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生态农业、平安家居、机杨安保等领域逐渐开展;2011年9月,国内首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项目——惠山智能交通工程一期启用后,锡澄路、惠山大道等主干道的交通通行能力提高了10%以上;2011年公安部门的“清网行动”中,依托公共安全物联网平台,通过人像比对识别技术抓获了8名逃犯。“智能化”格局的构建,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这类应用的推动力来自众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生活应用的需求,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科研专利出售给有需要的厂商用户,合作开发出实用性的智能化方案,如环保领域的碳足迹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此类商业模式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的选择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有关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标准的制定或者政策的支持以及应用规模的扩大和新的应用领域所带来的新机会,但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缺失已凸显为阻碍物联网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无锡物联网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良好的产业发展商业模式选择有关。从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现有的商业模式来看,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型商业模式
这种由政府主导,建立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模式,有助于快速启动市场,加强产业发展中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有效化解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风险的不确定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一般主要应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求的创造作用和应用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2、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
资金实力雄厚的的企业,如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可采用运营商主导型的商业模式,由电信运营商联合应用服务商自行开发标准化业务,建立信息化产品基础平台,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依据定位的客户市场和客户群体共生需求特征提供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运营商利用提供通道来收取费用,凭借公共平台,在项目运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分别进驻无锡建立研究中心,这对于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建立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更好地推动无锡“智慧型城市”的建设。
3、公共性平台服务模式
对于普遍性的行业以及该行业内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物联网发展的难度较大,涉及硬件、软件、标准及运营等方方面面,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建立的公共平台将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势必将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拥有众多中小企业聚集的城市或者工业园区聚集地,适用于此类模式,政府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的大力投资和建设,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民生工程及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4、特定行业自营型商业模式
各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而且也存在部分特殊行业资源不便在统一平台共享的特点行业企业根据其特定性及业务投资建设独立的业务平台,以运营商和服务商为通道,形成行业领域的智能化模式和应用。如金融交易信息、银行服务、电力、视频监控信息等存在保密性要求或者隐私保护需求等,
5、合作型商业模式
一些行业企业用户出于特定业务需求,但又无力投资建设独立的物联网业务服务平台,所以就寻求与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商的合作,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传感技术和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满足行业或某些特定领域需要的智能化服务方案。无锡智能公交系统便是通过无锡公交公司与系统集成商和软件产品开发商的合作建立起来的。
四、总结
适宜、高效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不成熟,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盈利的现象。由此,创新的、实用型的商业模式成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务必需要开发出使政府、运营商、客户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选取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模,发展领域以及资金实力等综合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发展模式。
(注:本论文为江南大学201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还包括:刘熠达、王铎、郭琳。)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26(4).
[2] 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3] 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J].江南论坛,2009(11).
[4] 汪衣冰:中国移动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电信技术,2010(1).
[5] 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6] 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篇9
10万亩土地、25亿元年产值、4大合作社、1个专业科研机构……这几个数据,给了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湖北粮王”“超级农民”的名号。而他过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如今“下地种田”两年多,谭伦蔚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一本“真经”。
“10年后没人种地了,怎么行?”
2007年,房地产做得红火的谭伦蔚开始进入粮食收储行业。几年下来,由于本地粮源不足,每年都有20%的粮食要从河南收购。
“物流成本高,粮食质量得不到保证。”谭伦蔚告诉记者,这个时候,他初次有了自己种粮的念头。
“走进农村考察,让我震惊了。种地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大片的土地撂荒。再过10年这批农民干不动了,谁来种地啊?”谭伦蔚说,看到问题后,他更加坚定了下乡种地的想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遭遇快速城镇化的挑战。谭伦蔚说,农业要安全、粮食要安全必须走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之路。
2010年3月,集团下属的伟业春晖米业公司以“实物定价、货币结算”的方式,在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和朱湖农场共流转土地2万亩,建立起“万亩香稻示范基地”。
“规模经营,才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1年,谭伦蔚又在三汊镇龙岗、同昶、东桥、彭桥等8个村建立起以土地流转为中心的“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春晖集团以农机入股,农户和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集体控股51%,春晖占股49%,实行统一经营和利益合理分配。
指着一大片刚刚机耕完的土地,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龙岗村村支书刘顺田对记者说,前几年村里土地抛荒严重,他年年挨批,最严重的时候抛荒2000亩,占了全村土地的一半。“现在规模种植,大田全部都种上了庄稼,大家看着心里高兴啊!”
谭伦蔚还在汉川、应城、云梦等市县因地制宜,以长期租赁、股份制合作、季节性托管等方式,与当地村民进行合作经营,目前已经累计流转租赁土地近10万亩。他告诉记者:“把土地集中连片生产经营,才能实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大大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走进春晖集团的大院,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机动喷雾器等农用机械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这还不够,我就组织有意愿的农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农机折资入股,春耕秋收各环节的收入按股分红。”谭伦蔚说,土地连成片,机器都能开进去,机械化的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才是现代农业的画面。
今年1月4日,合作社社员第一次领到了股份分红。龙岗村10组王玉兰告诉记者,她家17亩地去年总共领了7500元钱补偿金,她以农技工人的身份在合作社做了4个月工,额外又挣了5500元,“不用离家打工,而且收入还更划算!”
谭伦蔚又开始描绘新的蓝图:“再用两到三年,我们要增加到50万亩的优质稻产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
走进春晖农科院,一座大型智能化温室育秧工厂出现在眼前。正做着育秧测试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这里的先进设备:棚内有30万元一台的进口催芽机,可以提高出芽率及出芽质量等。
在春晖香稻示范基地,有美国产电脑激光平地仪来整理土地,可以提高单产,节约水肥,还有太阳能灭虫灯,生物杀虫,又安全又高效。为了管理龙岗村及周边6000多亩土地,还建立了一个安防监控室,通过遥控就能看到10多里外的春耕现场,还能看到育秧大棚内的蔬菜。
谭伦蔚认为,真正的科技还不是设备,而是农业人才。去年,春晖集团从高校招聘来30多个大学生,把他们安排到农田一线参与生产经营管理。
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