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R 221 文献标识码:C

论及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时,各版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中观点不尽一致。2版到5版教材都认为,“调节阴阳”是针灸治疗最基本的原则,6版教材却把“调节阴阳”改为针灸的主要作用,而非治疗原则。笔者认为这一修正非常合理。教材修正过后,问题的焦点转化为,究竟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笔者认为“随变而调气”(《灵枢・卫气失常》)正是从针灸辨证论治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治疗总则。《素问・针解》:“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是其最好的注脚。

1 “变”而随之,方为善治

“变”的意义是由于多种变化因素(大致有病候之变、形质之变、甚至日月四时之变)相互交织,引起人体气血运动产生改变的特点或规律。审知其变化规律及部位,因气之“变”而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时机、选配不同的腧穴部位和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既是针灸治疗过程的全部内容,也是调气的全部内容。“变而随之”就是要谨循气血变化的规律,这是针灸治病第一位的客观要求。

《灵枢》归纳出“形气逆顺”的4种综合情形,即为“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及“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其主要矛盾方面分别是“邪胜”“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有余”。这种归纳法对于针灸治疗,特别对于针灸基本治则治法的确定,是符合实际且简便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和科学的。

人体经气是随时间变化而流注周身各个部位的,这是针灸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亦即“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记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掌握了日月对经气运行的影响,候之而调,行针就可立见功效。

《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血气运行,似主要表现在经气的浮沉上。故将其概括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随四时之气而入侵,虽变化无穷,但仍然不能逃脱其经气所在部位。依照其部位治疗,即可祛除邪气,调整正气。

2 因“变”而调。始得奏效

针灸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综合分析生理的、病理的、环境的以至社会的各种因素,以便从理、法、方、穴、术等5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判断。

《灵枢・根结》云:“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日: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根据“形气之逆顺”确定其可刺不可刺、或补或泻,这是针灸辨证论治最基本的原则。《素问・八正神明》又提出“得时而调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升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所以行针既要辨别形气逆顺,又要度数天地之纪,选定合适的日期。《灵枢・四时气》说:“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则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针刺手法,又与气行之滑涩密切相关,《灵枢・根结》云:“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篇2

1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的形成发展之异同

它两者同属传统医学,但又各有所长。董氏奇穴是在传统中医之基础上研创的,他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位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较人体其他部位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而中医经络最早记载是马王椎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有十一条脉灸经。但其脉与脉之间还是没有相互联系和衔接的。而《黄帝内经》则在《灵枢.经脉》里全面叙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这标志着中医经络学已基本成熟。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和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医针刺的经络学说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疗原则、选穴方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的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用穴精,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针。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临床上好用之刺血。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着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辩证辩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等方法取穴。从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3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针刺手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补”、“泻”等理论。他还创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3.1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选定穴道。②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病痛变可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视情况留针或出针。③久病可捻针数次以行气。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动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3.2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在某一学位施针。②然后取同经临近学位再刺一针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③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而中医的针法可以斜刺、直刺、横刺,手法甚多,最基本的手法是提插法和捻转法。其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等。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础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由此可见其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篇3

冠心病心绞痛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常易发生心肌梗死致猝死,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病理上常有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粥样斑块破裂和附壁血栓形成,故积极扩张冠状动脉和抗凝治疗极为重要。

常规抗心肌缺血制剂硝酸甘油是控制心绞痛症状的首选药,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因此,在冠心病病变过程中,一般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治疗。

发作期――应用急救药物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是因心肌急性短暂缺血缺氧而致。中医认为这类患者多为年老肾虚、五脏阳气之生发及之化生机能显著衰减,心脉受阳气温煦、阴血濡养的力度显著减弱,致心血营运无力,抗御寒邪、七情伤害的能力降低。所以,每遇寒冷,或七情伤害,心脉易发生寒凝血瘀或气滞血瘀而疼痛。

心痛急性发作时,宜急用辛温散寒、活血化瘀、通阳豁痰、行气散滞等治法,及时疏通心脉,改善心血营运灌注,以缓解疼痛,防止变生危症。

缓解期――中医治疗

缓解期以治本为主,因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所以治疗应补通兼施、扶正固本、祛邪通脉。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与气虚血瘀有关,气能推动血在血脉中运行,心气亏虚不足以推动血液正常循环,血流缓慢则导致脉道淤滞,心气亏虚,搏血无力,循环滞流,血量减少,最终令血脉失充失养。在此之上,若受劳累、寒冷及情绪的过激等因素影响,则可导致脉络挛缩而诱发本病。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缓解期应当以养心为主,治养结合,中西医并重。

篇4

【关键词】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保守治疗

运用外科手术对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治疗的很少,一般来讲,仅仅通过保守的中医治疗,疗效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现对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中医保守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2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男34例,女18例;年龄37~79岁,平均52.7±2.5岁;致伤原因:跌倒伤22例,车祸伤21例,砸伤9例。椎体压缩程度:压缩不及1/3者20例,压缩1/3~1/2者25例,压缩超过1/2者7例。

1.2治疗方法复位:如果骨折表现单纯,且无神经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的移位、压痛,或者是附件骨折,不需要进行复位,选择硬板床进行卧床休息即可;如果椎体压痛比较明显,且有脱位症状,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位,具体对应的复位方法为:对于屈曲型骨折,过伸位复位即可;对于伸展型骨折,过屈位复位即可。休息的条件,按照具体的病情,选择硬板床,胸腰部适当垫高,进行1~3个月的卧床休息。

内服用药:①骨折的初期阶段,应该进行活血散淤汤的加减治疗,最基本的药方构成有:当归、乳没药、桃仁、红花、泽兰、赤芍、三七、甘草、丹皮;②骨折的中期,应该用补肾续骨汤加减治疗 ,基础方包括丹皮、骨碎补、香附、茯苓、川断、土鳖虫、当归、枸杞子、自然铜;③在骨折的后期,对应的治疗方案为舒筋活血汤加减,基础药方有五加皮、桑葚、当归、络石藤、片姜黄、鸡血藤、桑枝、甘草、秦艽。

对症治疗:①如果患者腰痛,要叮嘱进行仰卧,尽可能的选择木板床,在患者腰下垫至5~10cm的枕垫,不要对患者进行随意的搬动,即使有搬动,也要防止腰部发生弯曲。为了减轻痛疼,还可以采取耳穴埋籽,即选取腰椎、肾、神门等穴位,进行操作,减轻疼痛感。②如果腹部胀痛,对腹部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10到15分钟的按摩,促进肠腑通气;对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比如足三里、关元、中脘、气海穴;③如果排尿困难,可以采用暗示导引法,比如对膀胱区进行按摩;对气海穴、关元进行艾灸,对阴陵泉、中极、三阴进行针刺,必要时保留导尿;④对于失眠患者,精神安慰是一个主要的方法,比如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到20分钟,对双足的涌泉穴进行按摩,帮助实现很好的入睡;还可以服用安神糖浆20ml,或者选取心、肾、交感、穴神门、肝等进行耳穴埋籽,以有助于宁心安神。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练习,这些练习需要按照步骤,遵循阶段,一点一点的来:①五点的支撑练习:所谓“五点”,包括双肘、双足和头部。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病人仰卧于床,用五点支撑全身,悬空背部。②三点的支撑练习:所谓“三点”,包括头及双足,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病人仰卧于床,双手放置胸前,三点支撑全身,悬空背部。③四点的支撑练习:所谓“四点”,包括双足及双手,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用四点将病人支撑于床上,整个身体程腾空的桥状。④俯卧练习法:俯卧后,后仲上肢,尽量后仰头背,仅保留腹部着床,翘起全身。

1.3疗效评价治愈:治疗后受损椎体基本恢复正常形态,骨折愈合良好,胸腰椎部无不适感,生活能力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受损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形态,骨折基本愈合,胸腰椎部疼痛感基本消失,生活能力基本得到恢复;未愈:治疗后受损椎体未恢复正常,骨折愈合不佳,胸腰椎部持续疼痛感,局部产生畸形并影响正常生活[1]。

2结果

治疗半年后,52例患者中,治愈39例(75.0%),好转11例(21.15%),未愈2例(3.85%),总有效为96.15%(50/52)。未愈的2例通过服用活血化瘀、散风湿中药来进行巩固治疗。

3讨论

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表越来越提前,这样的整体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人们,尤其是临床工作人员,对老年性疾病给与更多的关注。一般来讲,骨质疏松是多数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这样,一旦受到外力撞击,中老年人员经更加的容易发生胸腰椎骨折,相应的椎体压缩也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椎体骨折比较单纯,没有伴随别的相关症状,比如神经系统的损伤,相应机体没有明显的移位和压缩,这样就不需要进行相关的复位操作,只是简单的进行腰背肌锻炼,平卧硬板床就能实现相关的操作[2]。如果椎体脱位或者压缩明显,复位是第一步必须作的工作。复位的很好开展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关的后遗症,比如慢性腰痛,同时维持良好的脊柱生理弯曲。关于复位的方法比较多样,但是无论哪种复位方法,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骨折是屈曲型的,就要进行过伸位复位;如果骨折是伸直型的,就要采用过屈位复位[3]。对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外加适当的休息、适时地锻炼和复位即可。对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该给与适宜的指导,在这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收缩腰背肌,将前纵韧带拉紧,实现椎体的逐步改善,这些工作也依赖于患者给与积极的配合,只有二者的充分结合,成功才很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6.

篇5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2.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2.1构建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1.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2.1.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2.1.4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2.2功能模块

2.2.1数字化教室: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2.2.2多媒体制作模块:以高质量教学视频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建立视频、音频、课件、习题、试验演示等完整的教学资源系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2.2.3资源整合模块: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2.2.4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是面向用户的窗口,用户在网络界面实现远程学习。除了最基本的网上点播视频听课外,网络信息平台的特点是加入了实时互动学习的功能,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而是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搭配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并根据学习进度选择提问、做习题、案例分析等功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学习过程。2.2.5管理与监控模块:管理与监控模块主要面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负责操作,根据用户反馈调配课程、师资以及不同的媒体资源。

2.3技术方案

2.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个。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2.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套系统能利用教师跟踪系统拍摄教师视频和学生定位系统拍摄学生,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视频图像在网上直播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具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实时导播、自动跟踪、多方交互、后期编辑等多种功能,并且全部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内,通过IE直接管理,简单易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搭配选择,与教师互动学习等,形成灵活机动的教育系统。2.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3.服务与管理

信息平台的服务质量高低除了与设备条件,师资条件有关外,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积极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系统,贴合实际需求,才能使信息平台的潜力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管理人员配置不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应包括教学质量控制人员,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结语

篇6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 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 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 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 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 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 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 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 Ws,Cummings MR.Concepts of Genetics,Columbus:CE Merrill publ,1983:81.

[9]Peltonen I.,Mekusick VA.Dissecting human disease in the postgenornicera.Science 2001,291:1224.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 中草药汤剂 应用

中草药汤剂是中药治疗疾病最基本的手段,但中药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网络上“取消中医”的万人签名活动,激励我们必须为了保护这一治病良方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1 中药汤剂介绍

中药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者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其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证加减,灵活方便。

2 采用中药汤剂前健康教育

我们有责任向适合中药治疗的患者推荐中药汤剂,应该把中药汤剂的特点介绍给患者,把很多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对中药的无知或误解消除掉,同时也应该把服用时药量较大、口感较差部分中药汤剂也有轻重不等的毒副作用等服药有关事项告知患者,并告知我们有详细完整的解决方案,让患者取消顾虑,权衡利弊,放心使用中药汤剂。

3 采用中药汤剂后健康教育

3.1服用中药汤剂前教育

3.1.1个案汤剂介绍 我们护理人员在取得方剂之后要仔细核对,熟悉药品名称及其治疗作用、口感、色泽和量。向患者详细介绍病人个案方剂是医生根据本人病情、体质年龄等全面评估得出,由护理人员仔细核对后并到中药房再次核对后才取药送到医院煎药房,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按照每个处方的具体要求,经过一系列的卫生程序,单锅煎制而成。汤剂一般量较大,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并告知我们会尽力协助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时的诸多问题。

3.1.2服用汤剂时间介绍

3.1.2.1个体与时间的关系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护理人员应该掌握中药汤剂的给药时间,为患者服用中药汤剂选择最佳时间。

3.1.2.2服用中药汤剂与时间的关系 要重视服药与时间的关系,把握治疗时机。科学的给药时间,既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减少毒副作用。

3.1.2.3中药汤剂服药时间的原则 (1)一般中药汤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者早中晚后0.5-1小时后服用。(2)治疗危重病症的汤药应及时足量给药。(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4)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5)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消食导滞药应在饭后服用。(6)对胃有刺激的药饭后1小时服用。(7)涌吐药宜在清晨午前服用。(8)润肠通便药宜空腹使用;泻下药应在入睡前服用;止泻药按时服用,腹泻一旦停止,立即停药。(9)驱虫药一般宜在清晨空腹或者睡前服用。(10)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行经期间服用。(11)补益药一般宜在饭前服用,补阳药宜午前服用,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用。(12)抗疟疾药在发作前3-5小时服用,抗癫痫药在发作前3小时服用。(13)特殊情况应遵医嘱。 转贴于

3.2服用中药汤剂时的健康教育

3.2.1服用汤剂的温度 中药汤剂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3.2.2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3.3.3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的剂量一般一日量约500ml,多由医生确定,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接受能力,及时与医生协商,尽可能保证患者足量服药。

3.2.4其他 服用中药汤剂时可备少许温开水,以备服药后漱口,非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备糖块以减轻服药后口腔涩苦等不良口味。呕吐病人可先食少许姜片或桔皮止呕后再服药以保证药量。中药汤剂一般药量较大,口感苦涩,患者服用多有困难,时有畏惧之心,我们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给患者以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按时、足量、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3.3服用中药汤剂后健康教育

3.3.1中药汤剂的起效时间 各类中药汤剂的起效时间不同,护理人员应积极介绍汤剂起效机理与时间,与患者共同观察药物疗效,以使患者安心用药或及时增减药物,调整方剂。

3.3.2汤剂服用后观察事项  服用中药汤剂后要注意休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是不良反应。这些事项要给患者详细宣教,保证药物的治疗作用。

3.3.3中药汤剂服用后用药的健康教育 对于服用中药汤剂后还需服用西药等其他药物的病人,应告知患者中西药的服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避免出现拮抗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

3.3.4服用中药汤剂后进食的健康教育 必须详细宣教饮食因素对汤剂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指导患者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食物因素。

中药汤剂服用量大,服用方法严格,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服用中药汤剂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才能使患者放心服用,坚持服用,早日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篇8

一、医学检验的伦理审视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3]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同样面对这样的哲学诘问。医学检验作为医学技术的一种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同时,又与受检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社会服务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医学伦理为医学检验中的这一诘问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审视路径,可以为各个主体提供基本的思維和实践路径。医学伦理是指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遵守的主要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因受不同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而有不同的叙述。1998年,比彻姆·查尔瑞斯在《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不伤害、有利、公正和自主性四原则,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并遵循。[4]检验医学以这个四个伦理原则为维度进行审视,可以较好地呈现检验医学的医学整体图景。

(一)不伤害原则

比彻姆·查尔瑞斯认为,不伤害是指在医学诊治和实验过程中,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过程中,应从动机和结果上对患者和实验对象造成实际或潜在的感情、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包括不可杀害在内。检验医学坚持不伤害原则,首先医务人员要做好与受检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系统而准确的告知检验的流程与潜在风险,并将检验前的沟通作为一项基本的义务与责任;其次,在检验过程中,严格监控检验流程规范程序,保证检验质量,例如,检验科应制定原始标本采集手册,其中包括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患者恰当的准备等,使负责采集原始标本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再次,检验医务人员要做到经济性原则,合理安排检验项目,避免有损患者经济利益的检查项目。

(二)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为行善原则,是一个基于患者的主观原则,主要是指医疗活动要给患者带来最大收益,将患者健康放在首位。“妙手仁心,医者大爱”便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和表述。首先,检验医学要做到合理确定采集标本量,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标准周转周期,实现标本数量与标本质量的动态平衡;其次,建立检验废弃物的合规处置程序,按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最大限度保证检验环境有利于受检者的健康权益保护;再次,保护受检者的隐私,规范检验通知单的告知管理程序,检验科应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报告单,并按唯一识别码发放。

(三)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一种基于检验医学宏观上的权力配置能力的标准,强调应坚持普惠性的检验体系,保证患者平等的检验权利的实现。首先,检验医学作为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治疗预备环节,在医改中要坚持普惠性标准,降低检验费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使患者更好、更便利、更经济进行检验;其次,医学检验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服务提供者,需要客观准确的提供检验数据,坚决杜绝检验数据弄虚作假;再次,医学检验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需要坚持平等的服务理念,公平对待每位受检者,维护医疗检验的秩序性和权威性。

(四)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检者及其家属的自主决定权。首先,医学检验要做好与受检者的告知工作,保证患者的知情权,详细告知受检者检验项目的基本信息及其应用范围,确保受检者有自主的决定权;其次,医学检验过程要充分公开透明,利用互联网保证患者对检验过程的了解,克服检验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检验者自主权提供技术支撑。

二、医学检验的伦理体系构建

医学检验医学伦理是医学检验哲学诘问的一个回答路径,也是检验医学发展的道德保障,使检验医学在技术发展与道德自律中间实现均衡发展,避免技术所带来的“异化”。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亟待建立医学伦理体系的构建,为医学检验的合规性和合道德性提供制度性支撑。

(一)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

现阶段,医学检验伦理建设最优化的选择就是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在医院伦理办公室指导下工作,具体负责医学检验的检验、科研等医疗活动的伦理审查工作。医学检验在医院工作中分布广泛,且人员众多,承担者日常检验任务和为科研等医疗创新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必要建立单独的伦理办公室。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医学检验伦理体系的构建、培训和指导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具体的伦理操作规程,负责医学检验科研工作的伦理审查准备和审查前置环节。同时,针对加强对医学检验新技术及科研课题的管理,维护受试者权益,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制定《临床新技术及科研课题伦理审查暂行规定》,规范医学检验新技术、新科研的建章立制工作。

(二)构建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培训

医院和检验科要重视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的培训,建立完善规范的医学伦理培训体系和内容。根据医学检验的技术特点和医疗特性,制定弹性的医学伦理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安排,无缝嵌入医学检验工作之中,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同时,瞄准医学检验伦理学前沿,聘请相关专家,系统讲述医学检验伦理的沿革、重要事项及未来发展发现,增强医学检验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积极而主动地关注医学伦理发展。医院还要坚持“走出去”的培训战略,除了业务培训之外,要分批将医学检验工作者送出去进行相关医学伦理培训,借鉴先进经验,以促进本院医学检验伦理学发展。

(三)营造医院医学检验伦理文化氛围

医学检验伦理是制度,也是一种文化,需要外化于行与内化于心的结合。就本质而言,医学检验伦理是一种医学检验从业者所秉承的一种“仁心仁爱”的医德医风,是一种“从医为民”的价值观和医者的情怀。医院要将医学检验伦理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其视为医院窗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医学检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指向,开展“医学检验伦理之星”评选活动,将检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化成各项評选标准,尤其是在“医患沟通和患者知情”上设置高等级的权重,通过评选活动营造一种重伦理、重医德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指向。

(四)借助“互联网+”宣传检验医学知识

针对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工作节奏快及工作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医学检验受检者众多,医院要借助互联网进行医学检验的伦理的宣传工作,借助多种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及受检者普及相关伦理知识。同时,在医院相关网站和APP设置医学检验宣传专题,保证从业者和受检者能够及时了解医学伦理的发展动态,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再者,医院要建立医学检验数据库,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研究提供检验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更能客观准确和便捷地发挥医学检验的作用。(通讯作者:冉文侠)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 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0). 

[2] 严能兵, 吕辉.医学检验中的若干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511-512. 

[3] 田海平.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及其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2-29. 

篇9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减退,男性易阳痿、,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

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小贴士:什么是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篇10

1.1医院的信息化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我国的医院在发展与管理方面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及其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简单举个例子,在传统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医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是用纸和笔来记录病人的各项信息,自从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得到发展、普及之后,极大的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1.2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模式

①医疗管理类。在医疗信息化管理方面,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住院收费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出入医院及其结算信息管理系统、门急诊收费信息管理系统、供应室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后勤设备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各方面。

②临床服务类。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医疗信息管理是医院进行管理工作的基本日常管理手段模式,而临床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更多体现的是医院的优质服务。当前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临床服务类主要包括体检管理信息系统、门急诊输液信息管理系统、门诊医生工作服务站、门急诊挂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医院门诊自助挂号信息管理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病人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病人患者病区护士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分析

关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医院信息管理的环境;②医院信息管理环境的设备及其系统;③医院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配置。①医院信息管理的环境。这里所提到的环境包括医院外部环境和医院内部环境,医院的外部环境就是指医院本身的非盈利性,医院是一个社会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医院就是一个公众的团体组织,包括国家政府对其发展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就是因为它是个公众性的社会团体,很多人物形象也具有公众性的作用。

②医院信息管理环境的设备及其系统。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医院虽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众团体组织,但是也要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想在这种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快深化医院体制的改革,而信息化管理就是一种有助于医院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战略。随着信息化管理在医院的普及与应用,而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的相关设备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没有先进的互联网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后盾支撑保障,那么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其信息管理体系与系统必然是不完善的,这对于医院本身和医院病患者而言,都会产生一定的威胁性。

③医院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问题。随着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这就时刻要求着医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水平也得跟上,包括一些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技能等,不仅如此,也要保证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在现实管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低下是普遍现象,很多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其职业操作知识技能也达不到标准。

3针对如何提升医院信息管理安全性的建议措施

①建立健全医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医院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具体包括对医院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安全制度、医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等。同时,还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计算机防毒制度、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备份制度等。

②加强对医院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监督管理,保证系统服务器的安全在这个管理层次面上,要坚决做到以“防范为主、加强监控”的基本原则。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实施信息化组织管理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内容,而服务器又是医院信息化网络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对于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的安全防范与保护工作关乎着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效开展。在加强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方面,要坚持做到防范与监控共行,进一步完善医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