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市场采购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有效;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95-03
1 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经过多年培育,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发展国际化、商品输出趋向全球化。义乌市场商品已经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同时,义乌市场对外延伸对接功能不断加强,与市场对接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已扩大至巴拿马的科隆、阿联酋的迪拜、智利等地,与义乌对接的境外小商品市场有柬埔寨的“中国商城”、俄罗斯的“海宁楼”、巴西“中华商城”、意大利的“中国城”、中东阿联酋的“中国产品城”等10多个。
二是外贸出口主体持续扩大。目前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60多家外国企业常驻义乌代表机构、10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联合国难民署采购中心、家乐福亚洲采购总部义乌办事处等一批高端商业资源集聚义乌。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对外贸易形式得到不断创新和丰富,出现了一些有义乌特色的外贸形态。如:一头在义乌采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货、供货、结算一条龙的跨国外销方式;国外商务机构与华侨商组成的外贸组织方式;培植虚拟品牌接轨国际商业买家的外贸方式等。
三是出口商品多元化。近年来,工艺品、饰品、花类、玩具、化妆品、文体用品、小五金等市场优势行业持续保持外贸出口主力军的地位。自营出口额比重逐年增加,服装及附件、袜子、工艺品、毛毯、拉链、饰品、化妆品、厨具、鞋帽伞、文化用品等成为义乌市场出口的主要商品。其中服装、袜子、工艺品等行业的自营出口额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70%左右。
1 义乌检验检疫局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的做法
多年来,义乌检验检疫局在市场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工作操作依据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上级领导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基础,遵循“严格管理、管而不死、适度放宽、放而不乱、方法灵活、操作规范”的原则,不断研究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措施,确保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施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
2.1 建章立制,完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
根据市场采购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特点,义乌检验检疫局一系列规定、反感及相关大宗出口商品检验作业指导书,初步建立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和执法稽查”三位一体的工作制度。
2.2 强化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
为保证执法效果,把好出口商品质量关,义乌检验检疫局对义乌市场采购出口报检商品按20%的比例进行自验,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将自检批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至40%,同时,加强批次管理,确保每批报检货物都加贴检验检疫批号。
2.3 加大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商品的实验室抽样检测力度
在专项整治前,针对义乌市场的特殊性,义乌检验检疫局在确保履行检验检疫职责的前提下,以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来代替凭证报检制度,解决涉及质量许可证类商品的报检瓶颈问题。积极与浙江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合作,对市场采购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敏感性商品,一律实行实验室检测,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作为合格判定的重要依据。对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的商品作为监管的重点,实行加严检验。
2.4 加大执法稽查力度,引导外贸经营单位守法经营
面对市场采购商品出口逃漏检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组建专门的执法稽查队伍,配备相应设备,制定周密计划,强化执法手段。对市场采购的出口货物开展不定期的检验检疫稽查工作,并不断扩大稽查覆盖面,增强稽查工作的威慑力,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5 严格口岸查验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管工作,义乌检验检疫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境货物口岸查验规定》,结合义乌市场货物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出境货物口岸查验细则,规范口岸查验的检验检疫行为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专项整治期间,对在义乌口岸通关的货物,实施100%开箱检查,强化口岸执法把关。
3 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监管中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在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检验检疫监管工作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市场采购商品检验监管依据不充分,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效果不理想
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有力支撑,市场采购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难以出台相应有效的措施与方案,且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对报检人的管理、实施许可制度商品的报检要求、检验依据与进口国实际要求脱节等情况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工作依据不明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检验检疫政策多变,基层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管工作受限;对有关外贸经营单位的检验检疫管理力度无法加强,限制着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现新突破。
3.2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质量良莠不齐,检验检疫监管风险较大
目前出口小商品质量良莠不齐,按不同进口国家提供不同档次的商品,产品档次虽然近几年有了较大提升,但总体仍以中低档商品为主,从事出口小商品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小商品质量不能满足国外技术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形象,其质量现状使得出口贸易存在较大的风险。200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分别向我国驻非洲的四十五个国家大使馆开展了出口产品质量情况调查专项活动,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涉及到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很大部分来自于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因此小商品出口存在较大风险。
3.3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贸易主体复杂,诚信及守法意识差,外贸仓库管理混乱,监管难度大
在义乌,市场主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多:经营户多,外贸中介人员多,中介机构多,外商多。这些市场主体集聚了义乌市场的人气,对市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此多的市场主体,由于缺少准入机制,监管职能不明确,给市场的有序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供货商素质良莠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外贸专业知识缺乏。二是中介人员和中介机构约束少。此类机构和人员多以盈利为目的,商品质量意识淡薄,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三是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体资格依然没有解决,以办事处这一非正规方式进入义乌的涉外机构的存在也是导致商户贷款被骗无法追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仓储运输环节,采购商或组货单位将货物暂存在外贸仓库中,货备齐后用集装箱出运,而目前义乌外贸仓库遍布于市区各个角落,许多小区内一楼的房间就是外贸仓库,这种不集中、不固定的仓库无法实施有效监管。
3.4 法检商品逃漏检现象较为严重
义乌检验检疫局业务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1-8月份,义乌检验检疫局受理市场采购商品报检22460批,平均每月2807批。但自9月开展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专项整治起,由于查验力度和要求的加强,报检批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9月份,共受理市场采购商品报检2149批,下降了23.44%;10月为1190批,下降了57.6%,但从海关的数据来看义乌市场的出口量却未降反升。
3.5 检验检疫技术支撑满足不了监管需要
由于相应的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相应的检测条件和技术能力缺乏,而小商品具有货物来源杂、商品品种多、出货时间紧等特点,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义乌小商品的快速通关。多年来,对需要实施实验室检测的出口商品,尤其是市场采购商品,义乌检验检疫局均外送检测,不仅增加了工作时间和费用,而且还会延误小商品的出口时间,特别是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来,送检商品批量猛增,检测周期更为长久,外贸经营者对此反应强烈。
4 提高市场采购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要长效做好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必须要明确检验检疫监管主体,维护检验检疫秩序,扩大检验检疫覆盖面,确保市场商品出得去把得住,创新检验监管模式,建立准入机制,按照“两个链条、一个体系、一个网络”的要求,从工厂供货、经营户索证、外商外贸采购下单、验货、仓储、定舱、拖柜、装箱、出口这一市场采购商品的出口链条,建立起追溯体系,确保从源头抓质量监管,加强与海关以及政府部门的配合,切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市场采购商品出口把关网络。
4.1 明确检验监管主体与行为,规范检验检疫秩序
明确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主体是规范检验检疫秩序的首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产品检验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市场采购商品的检验监管主体未作明确规定,无论哪个检验检疫机构都可以实施检验检疫,致使少数检验检疫机构以市场采购商品名义盲目扩大检验检疫业务,造成了检验检疫内部的规定不一、做法不一,严重影响了检验检疫的形象、声誉及威严。建议相关机构尽早明确监管主体,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行采购地报检、报关制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全部实施检验检疫。同时,应尽快统一并明确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办法,不断规范市场采购的检验检疫秩序和检验检疫行为。此外,积极密切关检合作,将相关共识切实落到实处,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施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
4.2 建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链条控制机制,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施综合监管
出口商品质量涉及国家形象和信誉,涉及产业发展,更涉及出口和经济增长。按照“抓紧完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要按照建立两个链条、一个体系、一个网络、核心是可追溯”的要求,针对市场采购商品出口诸多环节,切实建立起有效的链条控制机制,以实现对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进一步规范。
在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从商品生产企业供货,市场经营户销售,外商或外贸公司等采购商在市场采购并委托组货单位办理出口业务,组货单位开展验货、仓储、定舱、报检、报关业务,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在外贸仓库装箱后报关出口这一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生产企业、市场经营户所经营的商品存在内销与外销两种可能,检验检疫机构开展监管工作有一定难度,报关后的商品检验检疫局无法实施管理,所以组货单位与外贸仓库应该是检验检疫机构监管的重点,并将对组货单位的管理延伸至对供货生产企业与市场经营户的管理。要求组货单位建立仓库管理和货物验收制度,配备专职质量监督人员与检测设备,控制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质量,通过建立经营户、供货生产企业名录,加强对供货生产企业、经营户和货代公司等的管理,确保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可追溯性。对外贸仓库实施集中监管,推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4.3 扩大市场采购商品检验检疫覆盖面,注重提升商品质量,切实把住市场商品出口关
参照出口食品注册登记与工业品质量许可管理工作,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验收与仓储的组货单位实施许可注册登记管理,从而解决实施许可注册登记管理商品的报检问题,不断扩大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覆盖面。对市场采购实施许可注册登记管理的出口商品实施严格检验,加严检测,要求票据证明齐全,对供货生产企业与市场经营户实施目录管理,确保可追溯,认真开展实施许可注册登记管理商品的委托检测,做好商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宣传工作,教育并提升商品生产企业、市场经营户、组货单位、采购商的质量安全意识。
准入的条件可结合许可证管理办法与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采取“组货单位+经营户+工厂”的管理模式,对组货单位的检测设备、仓储条件、质量管理人员、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考核要求。将出口商品的供货企业、市场经营户纳入可供出口采购目录,要求其提供质量许可证,卫生注册登记证、市场经营证明、供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议等证明资料,对目录内的市场经营户所经营的商品实施定期抽样送实验室检测,根据检测情况对目录进行管理。
在检验检疫过程中,加大实验室检测力度与现场检验批次等手段来控制出口商品质量,检测结果符合进口国标准的商品予以放行。具体做法有:(1)报检时凭证报检,并提供生产企业与市场经营户的有关证明以便追溯;(2)对商品目录内生产企业首次出口的商品抽样送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予以放行;(3)实验室目前无法检测的商品要求提供厂家的相关检测报告,并核对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及与实际货物的一致性;(4)对无法准确掌握商品情况的,考虑实施现场监装;(5)检验后要保留样品以便追溯;(6)出口单位提供保证措施,一旦出现问题保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7)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检验检疫提供技术支撑。
4.4 强化源头监管,大力推广规范化外贸仓库管理考核工作
对外贸仓库实施准入后,要提升外贸仓库的质量管理水平,推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市场采购商品的检验监管工作。检验检疫机构应建立健全规范化外贸仓库相关档案,及时收集组货单位的经营情况、质量验收情况、退货情况及是否有违规或嘉奖情况,按周期进行监管。要求相关单位在货物进入仓库后做到先验收、建立入库台账,设置堆放标识,出库须登记,具有可追溯性。对仓库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仓库内货物的质量及质量监督员验收货物工作的质量;周期内有无逃漏检情况;仓库管理情况。同时以规范化外贸仓库建设为契机,加强组货单位质量监督员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指导与培训,不断增强质量监督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帮助企业按照ISO9000的要求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组货单位自身的质量把关水平。
积极开发监管软件、建立健全并推行红黑名单制度等来提高监管水平,方便外贸经营企业,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的企业,进一步加强检企的沟通协作,对不规范企业加强监管,加大对非规范化外贸仓库的监管力度,凸显规范化外贸仓库的优势,增强组货单位参与规范化外贸仓库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支持地方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集中监管打好基础。义乌遍地是外贸仓库,仓库很分散,不仅给出口质量监管带来难度,而且产生诸如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外贸仓库集中了,管理才容易规范,措施也才容易出台。
4.5 加强宣传与咨询,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及质量意识
篇2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一)选配参加谈判的人员
在洽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在确定价格和各种交易条件以及拟定合同条款方面,往往因利害关系不同而存在分歧和争论,有时这种分歧和争论甚至是十分激烈的。而且在洽商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种种预先没有估计到的变化。为了保证洽商交易的顺利进行,事先应选配精明能干的洽谈人员,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的和内容复杂的交易,更要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谈判班子,这个谈判班子中须包括熟悉商务、技术、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人员,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要善于应战,善于应变,并善于谋求一致,这是确保交易成功的关键。
参加商务谈判的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一般他说,他们应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熟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并了解国家关于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2、必须掌握洽商交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商务知识,如商品知识、市场知识、金融知识和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3、必须熟悉我国颁布的有关涉外法律、法令与规则,并了解有关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运输等方面的法律、惯例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措施、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应当熟练地掌握外语,并能用外语直接洽谈交易。
5、具有较高的政治、心理素质和策略水平,并善于机动灵活地处理洽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二)选择目标市场
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市场资料,加强对国外市场供销状况、价格动态、政策法令措施和贸易习惯等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便择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合理地确定市场布局。在选择国外目标市场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考虑贯彻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国别(地区)政策的同时,应尽量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力争做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体现平等互利。
2.应根据购销意图,合理选择国外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在安排销售市场时,应当分清主次,并要有发展的观点,即在安排主销市场的同时,也要考虑辅销市场;在考虑市场现状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市场,以利扩大销路。在安排采购市场时,既要考虑择优进口,也要防止过分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应尽量从友好国家订购商品;应考虑多从我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订购商品,以利贸易上的平衡。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三)选择交易对象
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客户的政治、文化背景、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为了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客户,需要建立和健全客户档案,以便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做到心中有数,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大、小客户和新、老客户的关系,充分利用和调动专营进出口商、中间商和实销户推销我方出口商品的积极性。向国外订货时,要做到货比三家,并区别不同情况从优选择,以维护我方的利益。
篇3
第一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市各类进出口企业出口成交的重要平台。为切实发挥广交会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国家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以下简称“外贸中心”)及省厅有关广交会的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交会展位分为保证性展位、招展性展位和分配性展位三类。保证性展位包括保证性品牌展位和保证性名优新特展位。保证性品牌展位是由商务部直接分配给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企业及品牌候选企业,保证性名优新特展位是由国家各进出口商会直接分配给达标企业;招展性展位是按商品展区整体由国家各进出口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负责向全国招展的展位;分配性展位是外贸中心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出口实绩切块下达,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分配的展位。
第三条*市商务局根据省商务厅下达的展位总数,按照各县(区、市)企业上年度出口实绩和上届广交会参展情况,将分配性展位下达到各企业;负责汇总各企业申报保证性展位和招展性展位材料,提出初审意见,上报省商务厅审批。
第四条对企业申报参加广交会资格条件及广交会展位分配方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广交会展位分配原则上每年申报一次,分配结果两届不变。
第二章参展资格标准
第五条申请参加广交会的企业须是依法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成为国家有关进出口商会或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员、上年度自营出口达到广交会规定标准的企业。
第六条企业申报保证性品牌展位和保证性名优新特展位,由市商务局汇总呈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经筛选分别报送国家商务部和有关进出口商会审批。
第七条企业申报招展性展位,须符合国家有关进出口商会招展展区商品要求,由市商务局汇总呈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筛选报送有关进出口商会审批。
第八条广办分配的省重点企业标准:“出口大户”系上一年度海关统计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品牌企业”系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名单的企业,或入选当届广交会品牌展区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企业”系拥有省级以上科技部门颁发的企业证书、产品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上年度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或上年度出口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上国内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大企业”系上年度出口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国内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或上年度出口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
第九条拥有境外注册商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自主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区域特色产业中具有较大出口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企业可适当放宽参展资格条件。
第十条为培育有发展前途和出口潜力的中、小生产企业扩大出口,允许不超过参展企业总数10%的不达标企业参展。
第三章分配性展位分配原则
第十一条原则上以企业上年度海关统计的出口实绩为基数对分配性展位进行分配。
第十二条展位分配向生产企业倾斜,生产企业占全市参展企业总量的比重原则上不得低于60%。
第十三条对省重点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企业参展给予重点支持保障。
第四章申报审核批准制度
第十四条企业申报分配性展位,需按照河北省交易团及外贸中心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向市商务局报送相关材料,市商务局依据企业申报情况向省商务厅报送分配意见,省商务厅对市商务局分配意见进行最终核准。
第十五条企业申报招展性展位,需按照国家各进出口商会及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要求,向市商务局报送相关材料,市商务局汇总呈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筛选报送国家各进出口商会及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根据展位安排情况与各设区市商务局、广办衔接。
第十六条达到申报保证性展位标准要求的企业向市商务局报送相关材料,由市商务局汇总呈报省商务厅。
第五章组织保障
第十七条市商务局加强对广交会参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把广交会参展工作纳入对外贸易工作职能中,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广交会展位分配实施细则,报省商务厅备案。
第十八条对违反广交会有关管理规定的企业,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消减展位数量、没收展位,直至取消参展资格的处罚。
第十九条*市参加河北省交易团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协调机制,明确领导成员分工,建立责任制。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第99届广交会起执行,此前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市商务局负责解释。
附件2
*市关于企业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分配性展位安排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分配性和招展性展位申请与安排标准的规定》、《河北省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暂行管理办法》和《*市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分配性展位分配的总体原则是:优化参展结构,规范参展秩序,确保广交会分配性展位申请与安排公正合理、公开透明。
第二章展位申请
第三条参展必备条件:
1.依法取得法人营业执照(有效期内),依法完成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
2.具有所申请参展展区的国家有关进出口商会会员资格,各商会协调管理的展区详见《广交会展馆商品及展区分类表》。
3.企业上年度广交会统计口径下的出口金额(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项下,需要在广交会上看样成交的商品,不包括大米、大豆、玉米、原油、成品油、煤炭、烟草的海关统计出口金额)须达到广交会规定的参展商最低出口金额标准,具体按广交会《参展准入管理规定》执行。
4.申请参展的商品符合广交会相关展区展品范围的要求。
5.无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无多次涉及知识产权纠纷或贸易合同纠纷、无违规转让或转租(卖)展位等严重违反广交会各项管理规定的行为。
6.无违法记录。
第四条参展申报程序:
1.凡符合参展必备条件的企业可根据《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参展展品范围》选择参展展区,在规定时限(春交会、秋交会须分别在12月15日和6月15日前)向*市商务局提出广交会展位申请。
2.*市商务局依照企业申报情况,根据广交会参展必备条件对企业进行参展资格审查,按展位分配标准进行评分,以确定相关企业的分配资格,在规定时限内向省商务厅报送分配意见。
3.省商务厅对市商务局分配意见进行核准。
第三章展位分配标准
第五条分配性展位按量化评分和优选原则安排,不采取招标方式。
第六条量化评分按照百分制,具体评分(以下9项分数均为最高上限)标准是:
1.企业上年度出口实绩45分。每届第一期,流通企业出口达到200万美元,生产企业出口达到100万美元,即获得基础分20分;在此基础上,流通企业出口每超过100万美元加1分,生产企业出口每超过50万美元加1分。第二期,流通企业出口达到100万美元,生产企业出口达到50万美元,即获得基础分20分;在此基础上,流通企业出口每超过50万美元加1分,生产企业出口每超过25万美元加1分。流通企业申报相关展区展位须与其主要出口商品相一致,其出口总值不作为分配非主要出口商品相关展位的评分依据。此项累计不超过45分。
2.获得国家级奖励(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科技部评定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高新技术企业),每一项计5分,此项累计不超过10分。
3.获得省级奖励(河北省出口名牌产品、河北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每一项计3分,此项累计不超过5分(同属国家级、省级奖励,按最高奖项计分,不重复计分。)。
4.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及与申请展区有关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认证、HACCP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和ISO/TS16949汽车行业质量体系等),每一项计2分,此项累计不超过10分。
5.企业产品列入《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的计3分;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每拥有一项发明专利(10项外观专利按1项发明专利折算)计3分,每拥有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计1分。本项累计不超过5分。
6.拥有海外注册商标,企业为商标持有人方可评分,商标在海外每注册一个国家(地区)计1分。本项累计不超过5分。
7.上届广交会之后新注册境外商标、取得专利、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每一项计2分,此项累计不超过10分。
8.企业销售规模在国内、国外同行业中位居前5名计5分(不重复加分,以行业协会统计证明为准)。
9.企业主要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20%以上计5分。
以上各项指标均需出具在有效期之内的(无有效期的,自发证之日起三年内有效)证明材料。
第七条展位分配标准量化评分实行一年一评,两届不变。
第八条展位安排优选原则:
1.展位按评分高低依次安排。为促进有发展前途和出口潜力的中、小生产企业扩大出口,允许不超过参展企业总数10%的不达标企业参展。但此类企业需达到下列条件:一是企业自营出口额逐年递增;二是自营及委托其他企业出口总额近三年每年不低于100万美元.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竞争力,融资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99-02
最初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动荡逐步引发成为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这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已经严重受挫。中国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出口额6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7%;进口额约60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1%,贸易顺差不足5。亿美元,远低于1月的近400亿美元,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已经持续了4个月的贸易负增长。
1 影响出口的原因
首先,外需下降导致出口减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使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国外订单数量大幅减少,这成为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恶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各国政府为了减缓经济衰退,保证产业安全,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外来竞争者的影响和减少失业,利用技术、环保等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进行阻碍,再次,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而人民币相对坚挺,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弱,这给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企业融资不顺,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亏损打击了银行的信心,银行收紧信贷标准,导致信贷短缺。特别是对于某些中小型的外贸企业。面对信贷融资的不顾,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纷纷承受不了压力,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倒闭。
2 外贸企业的应对措施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集合。我国外贸企业想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步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2.1 优化管理、降低成本
我国外贸出口商品能受到世界市场的亲睐。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商品具有价格优势,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优势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低廉,在出口时能以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国外贸企业如果还想保持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就必须注意对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特别是节省企业开支,比如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材料单耗、增加材料的利用程度,控制管理费用等来降低成本费用,使价格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2.2 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我国出口商品当中,有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还不具有达到品牌效应的标准,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丧失了部分赢利空间,如果外贸企业能够深入对商品和服务质量把关、加速创新研发来提高技术水平,以形成品牌效应,那么企业不但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还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所以我国的外贸企业必须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2.3 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避险工具和方案,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应该管理好海外应收账款,避免形成呆账坏账。面对汇率波动风险,在与国外企业进行账款结算支付时,应收进硬货币、支付软货币‘企业可以恰当运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未来汇率和财务成本,通过保值方案规避风险,外贸企业在选择出口目标市场时,还可以采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方式,减少对其中一个市场的依赖,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开拓出口新渠道,保证出口的顺利进行。可喜的是,在上海召开的第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参展商们普遍认为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其商品颇为亲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但去年对这些市场的出口是稳中有升,在低迷时期转战新兴市场不失为明智之举。
3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外贸出口给人民带来了机遇,面临出口额的持续走低,对我国就业率产生了严峻影响。加上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因素存在,为了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适度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来支持外贸企业。
3.1 鼓励银行对外贸企业融资
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企业资金周转不顺必然导致产量下降、裁员求生存,这些问题更多的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政府应鼓励银行向外贸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与此同时,推进贸易融资政策的出台,着重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惠及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3.2 加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外贸环境
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在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与他国的合作,可以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各国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摩擦很多,政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能对此起到缓和作用。
3.3 采取政府补助、出口退税政策
当前形势下,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补助以弥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部分出口损失。此外,出口退税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手段,减少企业成本和负担,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优势,当然,国际上会有反对我国采取出口退税的声音,认为这会对他国企业造成威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政府有权利进行政策的调整来保障经济稳定,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保证贸易稳定与良好的就业。
3.4 稳定汇率
我国汇率自2005年就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参考多种货币根据权重组成的货币篮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目前的形势下,外贸企业面对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政府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对外贸企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
孙咏华 (2004-7-12 9:58:16)
来源:《物流技术》
1 国际物流的内容及特征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国际贸易的一般业务角度来看,国际物流表现为,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从本质来说,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地理范围大;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在国际间组织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相比较国内物流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物流的目标即是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使国际商务活动得以顺利实现,而且为国际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1.2国际物流的主要特征
1.2.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1.2.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1.2.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国际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的外延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2.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1.2.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最优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最优化。
1.2.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国际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普遍应用。
1.2.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国际物流需要有完整、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1.2.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2.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众多工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2.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着眼于物流技术和系统在全球大市场的推广。
2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
2.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为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所谓效率化,也就是要把物流的上述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物流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所谓最优化,也就是应用物流系统的效率与费用分析使系统的构造、组织、管理的物流过程实现了最优化,以物流总体系统成本最低来提供物流服务。
2.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各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2.2.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布局不合理等,压货压港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转;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海铁联运的能力没有发挥,内陆出口更困难;第三,航空运输力量也不足,快速空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要解决外贸进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对水运、空运和几种运输方式连接部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国际货运通道,组织以大型运输企业为龙头的国际货运船队、专列和快递企业。
2.2.2仓储子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2.2.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为此,有必要考虑构建适合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快速商检子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进出口产品的商检成本,提高产品的进出速度。
2.2.4商品包装子系统。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重商品、轻包装”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2.2.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2.3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践中来看,国际物流体系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2.3.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原则。通过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扩大我国国际贸易份额,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国际物流体系的目标。为此,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凋,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3.2国际物流体系合理化建议。我国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作者简介?孙咏华,女,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世界经济专业2001级硕士。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快,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使我们快速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经济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也显得必要,因此,我们网络营销专业这个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了使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校特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五天的国际贸易实训。
二、目的
为提高我们对常用的外贸业务单证,识别和加强单证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汇编。让我们进行较系统的外贸业务综合技能训练,采取仿真模拟实际业务流程,一环套地进行业务操作训练,为以后从事实际的外贸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内容及过程
1、综合实训的组织与要求
本次实训动员,将我们模拟为交易的买卖双方,每2人为一方,4人为一组。让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业务员、经理等身份进入角色,按业务的工作程序,操作技能规范,完成一系列的训练活动。我们是广州飞跃公司,是做为卖方,出口的是绒毛玩具熊。买方则是英国伦敦的一家dingdong公司。
2、制定出口经营方案
在出口贸易业务中,对外贸易谈判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我方通过对国外玩具熊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选择适销的目标市场和客户是英国伦敦的dingdong公司。根据交易的标的、市场行情等因素确定价格、数量、品质、交货期等条款,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然后据市场行情、价格水平、供求关系、有关经济政策、出口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核算,拟订了一份cif报价策略。
3、模拟谈判,磋商交易
我们是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模拟谈判、磋商交易条款的。我们这组根据正确的信函格式,撰写了买卖双方交易中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四封商业信函。我方根据买方发过来的询盘信函,作出了相应的发盘,在收到了我方的发盘时,买方又对其进行了还盘,根据还盘进行最后磋商我方接受了买方的要求。这四个环节是我们在日常买卖当中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在国际贸易当中则用了这四个专业术语来定义。
4、合同条款的签定和单证的签定
在整个贸易当中我们买卖双方总共签订了11份各种条款。首先,我们签订的是销售合同,合同是一个法律文件,一旦签订对买卖双方均有约束力。接着我方填写了出口商品检验申请书、进出口货物报关委托书、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公务证书,并且填写了装箱单、装船通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货物运输保险单、商业发票等商务单证。合同中的条款必须和内容是一致的,防止出现错列,漏列等问题。在填写单证时要特别的细心,注意日期是不容许有半点的差错。
篇7
一、现阶段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现状
1. 进口规模总体偏小,发展严重滞后于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义乌全市进口一直不足1亿美元,2004年才突破1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11年为3.51亿美元。进入新世纪以来,义乌进口增长较快,2000-2011年,年均增幅为25.4%,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与出口增幅相比,滞后明显。2000-2011年,义乌出口年均增幅达到了37.8%,远高于进口增幅12.4个百分点。从进口占出口比重上看,2011年义乌进口占出口的比重不足1/10,为0.098,严重滞后于出口,且远低于浙江省的0.43。进口在浙江省64个县(市、区)中的排名也处于全省中下水平,2011年为第37位,且前进动力略显不足。
2. 进口产品以生产资料为主,生活消费类商品相对较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义乌进口产品逐步实现多元化,从进口初期单一的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向生产原料、机电设备、农产品以及各类生活消费品等转变,涉及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2011年,义乌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占进口总额的48.5%;二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6.9%;三是化学工业原料、纺织原料及制品等,占出口总额的7.4%;四是义乌本地短缺的资源型产品,如废旧金属、矿产品、原木、纸浆等,约占6.8%;五是玻璃珠、仿珍珠、仿宝石等矿物材料制品,占进口总额的5.8%;六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一般生活资料如活动物、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等,所占比重约为0.5%;珠宝、贵金属等约占0.04%。
3. 进口主体日趋丰富,规模化进口企业相对较少。随着义乌进口需求的不断扩大,从事进口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1年全市有进口实绩的企业达300家左右。从进口企业规模上看,规模化企业仍相对较少。2011年,进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仅4家,其中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进口超过1亿美元,为1.44亿美元。从进口企业性质上看,基本形成以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进口格局,其中,民营企业是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4.市场结构趋于稳定,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增长较快。长期以来,台湾、日韩、欧美是义乌进口的主要市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2011年,从进口的洲际区域看,义乌进口来自亚洲的最多,占进口总额的54.6%,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37.8%和5.4%;从国别上看,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台湾,占出口总额的35.7%,其次分别是意大利和韩国,分别占20.3%和7.2%。但是,随着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来自非洲、打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区域的进口增长迅速。2011年,进口自非洲增长101.2%,打丁美洲的增长51.6%,增幅远高于自亚洲及欧美的进口增幅。
二、加快义乌发展进口贸易的有利条件分析
1. 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的市场平台。义乌市场是全国成交额最大的专业市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2010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456.1亿元,市场外向度达到60%以上,全年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达到57万标箱,日均出口商品1400多个标箱,销往215个国家与地区;市场出口小商品涉及41个行业,1900个大类,40多万种小商品;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42.2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采购商品;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到1.3万人。截至2010年底,有89个国家和地区的273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了代表处。由此,发展进口贸易,可以利用义乌市场的平台优势、集聚的外商资源优势以及与境内外市场及客户的销售、物流网络优势,使进口贸易发展更加便捷、有效。
2. 具有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优势。根据《国务院关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使义乌具有了在扩大进口、开展转口贸易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0]23号),这为义乌发展进口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义乌不断创新改革,已具有了体制上的发展优势,如国务院已批准义乌为全国首批外事审批权试点县级市,批复商务部在义乌举办国际性展会,海关对义乌市场出口商品进行简化归类,国家口岸办在义乌临时开放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国家质检总局在义乌设立检验检疫机构等,这些先行先试的政策为义乌进口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8
[关键词]贯穿式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外贸流程
一、“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简述
“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家公司的一笔出口业务为例,从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合同履行到出口结汇及业务善后,以一笔业务的讲解和处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成立一家外贸公司选定一种出口商品和买家,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出的要求,同步完成一笔出口业务。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在模拟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外贸业务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采用“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动因
1.“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并不陌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只是就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讨论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这一门课程中,教师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讲解和问题的处理,都围绕着一笔出口业务展开,在业务的履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学正是伴随着处理这一笔出口业务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制造和提出问题,学生就跟随教师不断的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被解决,我们这一笔出口业务就成功完成,我们这门课程也圆满结束。
2.“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弥补了项目教学的不连贯性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现在通行的是项目教学法即打破课本的章节,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中,通过项目的操作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的职业技能。但是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将课本内容和职业能力分解成几个项目,而并没有注重项目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完整的课堂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项目,“贯穿式”案例教学方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他即继承了项目教学的优点又通过一个完整的出口流程将整个课堂的项目完整的贯穿,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学生的操作结果也易检验,易查看。
3.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流程
就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本身就是对整个外贸流程的讲解。所以,采用“贯穿式”案例教学,以一笔出口业务为例来讲解整个外贸流程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而且以业务流程的方式来教学,加强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直接挂钩,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背景
教师以一家外贸公司的一笔出口业务为例讲解整个外贸流程,例如:广东思风外贸有限公司出口一批长毛绒玩具到美国纽约MAGIC公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8人一组)成立外贸公司选定出口商品和进口方,履行一笔出口合同,合同履行完毕后,每组同学提交:选定产品的国际市场调研报告、出口产品信息展示、报价核算详细过程、交易磋商环节往来邮件、销售合同或形式发票、信用证申请书、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报关单等相关的阶段性结果和单据作为学生过程考核的依据。
2.“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本课程职业岗位群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高职高专的职业岗位定位的要求,我们这门课程针对的职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
(2)本课程能力目标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定位,我们来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作为外贸业务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开发客户的能力;交易磋商的能力;签约能力;履约能力以及合同善后的能力。这五大能力也正是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要训练的能力目标。
(3)“贯穿式”案例过程中外贸流程的讲解方法。根据能力目标,我们把外贸流程分为十二个流程来讲解。业务流程一:国际市场调研,并要求学生制定外贸业务经营方案,培养学生开发客户的能力。业务流程二:产品展示,商品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要求展示该组出口商品的详细信息。业务流程三:贸易术语。业务流程四:出口商品的报价,价格计算,要求能根据给定资料计算商品的价格。业务流程五:交易磋商。业务流程六:合同的签订。业务流程七:落实信用证。业务流程八:办理出口运输。业务流程九:办理保险。业务流程十:办理商检报关。业务流程十一:制单结汇。业务流程十二:业务善后。这十二个业务流程就包含了整个外贸业务的全过程,教师演示完外贸业务的全过程,就要求学生提交外贸业务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4)“贯穿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流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分小组汇报教学、模拟角色教学、设立情景表演教学、报告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易接受所学知识。
四、“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反馈及评价
通过“贯穿式”案例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签订并履行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保证合同条款的正确性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建立各种关系,换位思考,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使整个课程教学浑然一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实现各项能力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用俊,白林.商科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模拟公司”实践模式的运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许彦斌.运用“模拟公司”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3]焦雨生,汪琳.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6).
篇9
一、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概述 汇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产生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一旦涉及到货币的兑换,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汇率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指既可能使当事人受损,也可能使其获益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汇率风险主要指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问题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由于其主要经营进出口业务,贸易量又比较大,因此,外贸企业预防和化解汇率风险尤显重要。 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在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下(1997年以后,实际上是固定汇率),汇率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给政府当局,而微观主体面对非常稳定的人民币美元汇率,多数交易不存在汇率风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出台,宣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变化,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随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外币汇价和人民币汇率将走向市场化,即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主导,对企业来说,频繁的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产生较大的汇率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认识和管理汇率风险,避免利益受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类型 依据外汇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企业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等。
(一) 交易风险 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未了的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后进行外汇交割清算时所出现的风险。这些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前已经发生, 但在汇率变动后才清算。主要表现在: 1.以信用为基础的即期或延期付款为支付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在货物装船或劳务提供后,出口商承受出口收入外币汇率下降的风险,进口商承受进口支出的外币汇率上升的风险。
2.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债权债务未清偿时存在的风险。这里有两种状况: 一是对外投资中的汇率或利率风险; 二是在对外筹资或对外债务中的汇率或利率风险。对外筹资的风险与对外投资的风险正好相反。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收益发生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收益成本与原来的预期目标发生较大的偏差,可能引起净收入下降。收益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该企业产品成本、价格乃至生产数量的影响程度。潜在的经济风险直接关系到进出口企业经营的效果或银行在海外的投资效益。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经济风险较之交易风险或会计风险引起的变化更为重要。但是,经济风险是一种概率分析, 它取决于在一定时间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进行预测、规划和进行经济分析的一个具体过程。分析经济风险主要取决于预测能力。预测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也称转换或折算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化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一些跨国公司在对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时, 要将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报表, 当子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的职能货币(记账货币) 与母公司规定的统一报表所用的货币不一致时,在折算比价变化时会出现损益。该风险还受不同国家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所制约。如在办理财务决算时, 由于汇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经济活动发生日与财务决算日的汇率已经不一样了,选用不同时点的汇率评价外币债权与债务,往往会发生差异很大的账面损益。
三、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对策
(一)灵活运用贸易结算方式 收回销售货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环节,强调“安全及时”收汇是外贸出口应始终贯彻的原则。“安全”有两层涵义,一是出口收汇不致遭受汇价波动的损失;二是外汇收入不致遭到拒付。“及时”与“安全”密不可分,及时收汇则汇率波动的时间风险会大大缩短,拒付的可能也受到限制。因此,要做到安全及时收汇,防止外汇收入不能收回的风险,还应根据业 务实际,在了解对方资信的情况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赊销、跟单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等,各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在关注外汇局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1.预付货款和赊销 对出口商而言,在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可多使用预付货款进行结算,因为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预付货款属于经常项目收汇,企业既可保留现汇,又可随时办理结汇,企业可根据自己对外汇市场的判断决定何时办理结汇。当然,在出口商对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对进口商而言,在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在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多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使用赊销结算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少用,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多用赊销结算,延迟收汇。对进口商而言,当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赊销结算,以便推迟付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少用以尽早付汇。
2.跟单信用证(L/C) 即期L/C结算方式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结算方式收汇安全有保障,但不够及时,汇率发生波动的概率较高,从而削弱了收汇的安全性。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推迟收汇。对进口商而言,当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以便推迟付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尽早付汇,也可在开立信用证时就办理购汇手续。
(二)选择适当的支付计价货币 1.本币计价法 出口商向国外出口商品的计价货币整体有三种选择:①以出口商本国货币计价;②以进口国货币计价;③以该商品的贸易传统货币计价。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均以本币计价(如美国),可免除外币与本币价格比率的波动,减轻汇率风险。但这有赖于商品市场情况,进口如为买方市场容易争取,为卖方市场则不容易实现;出口则相反。
2.选择支付计价货币法 在货币贬值或升值中,出口用硬货币定价和支付,进口用软货币定价和支付,可以减少汇率风险损益,这是国际经营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如果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外贸企业出口计价货币,不会发生汇率收益或损失;但用于进口计价则要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如果用外币计价,外贸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正好相反。
3.货币多样化组合 货币多样化组合是指在进出口中使用两种以上货币计价,以减少交易风险的一种方法。当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使用的一种或少数几种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若其他货币价值保持不变,则这些货币价值的变动不会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或者说汇率风险因分散而得以减轻;若计价货币中几种升值,而另几种贬值,则升值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抵销贬值货币产生的损失,从而降低汇率风险。由于人民币脱离了与美元汇率单独挂钩的关系,采用相对独立的浮动机制,故企业对外签约可多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他币种组合,如欧元、英镑、日元等,未来如果美元发生汇率波动,而欧元等其他币种汇率不一定与美元同幅度变动。
(三)通过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保值,向银行申请办理保函业务 银行保函业务指以银行名义向中国境外机构或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下称受益人)承诺,当债务人(下称申请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由银行履行偿付义务。银行出具的保函分为融资类保函与非融资类保函两大类,这两类保函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的作用不同。融资类保函中的借款保函、融资租赁保函、补偿贸易保函、延期付款保函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具有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如借款保函可通过借外汇、还外汇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融资租赁保函可通过分期或延期付款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补偿贸易保函可通过返销货物抵扣进口货物的价值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等。非融资类保函中的预付款保函、尾款保函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如出口企业为获得更多预付货款以达到避险目的,按国际惯例要通过银行对外开立预付款保函来实现。
(四)涉及“远期结售汇”产品、外汇投资理财产品的结合进口业务向银行申请美元融资(到期归还美元)的做法。
篇10
[关键词]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作者简介] 吕兢,广西北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工程师,广西东兴53810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30-05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与东盟各国相邻,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贸易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贸易优势,使得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预示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仅对于农产品这一类别来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00―2009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2.21%,基本与我国GDP增长速度一致。从进出口类别来看,农产品出口值从2000年的122.8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26.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69%;从进口类别来看,农产品进口值从2000年的47.5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8.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33%。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贸顺差额度基本上趋于增长趋势,虽然在2008年、2009年稍有回落,但顺差额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全球同类产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对世界农产品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亚太地区建立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东盟地区的GDP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率也随着增长,但稍慢于GDP的增长率。据统计,2000年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为262.73亿美元,时至2008年,东盟的出口额已达到945.42亿美元;2000年东盟农产品进口额为171.26亿美元,而到2008年,东盟农产品进口额已达到521.98亿美元(表2)。由此可以看出,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率高于其进口增长率,但是农产品出口额和农产品进口额占全部商品的比重处于稳定水平,农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例维持在7%-8%之间,同时农产品进口额占全部进口商品比重在5%-6%之间波动。另外,东盟也是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其农产品贸易总额居全球市场份额前5位,其农产品贸易额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8%左右,其中出口份额约占6%。
(三)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简单比较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在相互的贸易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表3中可以看到中国一东盟2009年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量。从这一个进出口量上我们对比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和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可以看出其相互间贸易额度的比例非常大,并且集中在少数几种农产品上。同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贸易总量仍然在不断地增加,其出口对东盟的依赖程度也在增大。但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商品中的份额不断减少,而东盟农产品贸易份额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范围内。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竞争互补关系也各不相同。从表4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农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大于我国,而在与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的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则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一) 竞争性分析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是在人均水平上,东盟的出口能力更强。中国和东盟不管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传统,还是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其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上必然存在着某些产品和市场结构的相似性。
1.简单竞争性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品种逐渐集中到了部分农产品上。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蔬菜、水果、水产品占农产品出口额比例分别为25.25%、20.23%、14.39%,仅此三种农产品就占了出口额的59.88%。而在进口额中,植物油、水果、薯类的比例分别为53.05%、10.61%、10.14%,总共占了进口额的73.79%。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及其进出口前商品份额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面向世界出口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从而产生较强的竞争性。
2.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比
贸易竞争力指标主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净贸易比(M限)等。其计算公式为:NTRij=(xij-Mij)/(xij:+Mij)。其中:NTRij表示j国出口或进口i产品的净贸易比,xij是j国i产品的出口额,Mij是j国i产品的进口额。其中-1≤NTRij;≤1;在其值为-1时,j国只进口i产品,i产品完全处于劣势;相反,其值为1时,j国只出口i产品,i产品处于完全优势;而当其为O时,说明j国在i产品上处于平衡地位。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茶叶、马铃薯、豆类这些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可可豆、油籽和油脂、食糖上具有明显的劣势,在其他方面的优劣势不太明显。而东盟除了在油籽和油脂、茶叶、豆类、蛋类上有明显优势外,其他方面的优势不太明显。
(二) 互补性分析
对于中国一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人口、资本、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对比农业生产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资源和产品得到流动给双方带来利益,从而分析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品种的互补性。
1.简单互补性分析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的分析,我们从表3中可以看到,中国对东盟出口较多的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而东盟对中国出口较多的产品包括植物油、水果、薯类等,其中植物油所占比例占了全部农产品比例的一多半。对于出口类别相似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也就是将产品进行细分后,我们能够找到互补的农产品类别。
2.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分析
对于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相对贸易优势系数(RTA)或整体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OBC)指标来表示。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RTA指标,其公式为:R1IAia=(Xia/Xra)/(xin/xrn)-(Mia/Mra)/(Min/Mrn)。其中,RTAia表示i国a产品的相对贸易优势;Xia,表示i国a产品出口额;xra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a产品出口额;xin表示i国除a产品外所有其他商品出口额;Xrn表示除i国外的其他国家的除a产品外所有其他商品出口额;M表示进口。若RTA为正值,则表示a商品在i国生产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优势,否则不具有。
根据对中国一东盟农产品的竞争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茶叶、马铃薯、豆类这些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东盟在油籽和油脂、茶叶、豆类、蛋类上有明显竞争优势。而竞争性和互补性往往是并存的,在此我们仍采用FAO的商品类别进行研究。
从表6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种仍比较多而且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类别上。同东盟各国相比,我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种类并不多,但其贸易互补性也各不相同。在表6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补农产品种类多于互竞农产品种类。
三、CAFTA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 “早期收获”方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早期收获”方案是2003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泰国商务部部长签订的《中国与泰国关于“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这一方案作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启动的第一步,涵盖了80%的产品,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我国部分农牧企业和农户收益递增,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的难题,比如由于关税锐减,广西的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水果每年亏损6.45亿元,这仅仅是泰国水果对中国国内水果市场的影响。当然,时至今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创立,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早期收获”方案,仍旧是利大于弊,但在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上,我们仍面临诸多问题,也将获得更多的机遇。
(二) 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
CAFTA的建立,特别是2010年以来,除了东盟新成员国为保护其本国部分敏感商品而收取关税外,中国与东盟已实现了绝大部分农产品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对于CAFTA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取消或降低,导致我国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再加上东盟在资源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也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当然也由于其关税壁垒的削减,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一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相对竞争优势指数分析来看,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逐年下降,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加大。因此,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要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注重将农业生产向规模型经营、集约型经营转变,建立优势农业产区;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还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