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产保险公司逐渐兴起,但是财产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因而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且风险不易控制。本文对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全面推进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财产保险;经营风险;防范;化解

财产保险公司有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经营的主体业务是商业性质的财产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多,财产保险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有着显著作用。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难题。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此外,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显著增加,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的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类型

1.1管理缺陷所造成的经营风险

我们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发现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人唯利是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不法行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财产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正是由于内部管理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谋取私利的行为屡见不鲜。财产保险公司由于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定价不准确,加剧了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在计算方面存在误差以及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所以最终导致定价不准,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保险定价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是定价不足造成的主要经营风险,公司的实际收益难以对风险进行补偿,从而导致支出大于收入,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分保加剧了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切实降低风险,往往采取分保的形式,即加强与再保险公司的合作,扩展风险承受力。尽管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但是正因为有了这道屏障,部分保险公司得过且过,在风险划定过程中不遵守基本准则,制定分保措施时也消极怠工,承保时未对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查。这些都是风险隐患的直接来源,一旦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且,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严重的地质灾害也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包括严重人为事故、重大疾病灾害以及地质灾害等。最近几年,重大灾情在我国频繁发生,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对保险公司的考验。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所引起的风险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消除或者改变,保险公司要应对这项风险,只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灾害防范体系,加大对重大灾害的重视力度。

1.2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存在经营方式上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原因,而这就会加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与客户沟通的责任主要由业务员负责,客户的风险信息由业务员直接获取,公司管理人员将业务重点放在对业务员的效率和绩效考核上,管理人员与业务员所处的角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他们对于信息的着眼点及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保质量低下。承保环节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实际效益。但是,保险公司及其业务人员获取风险信息的手段有限,承保环境日趋复杂,业务人员要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承保质量较差的标底。承保质量降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自然就会加大,阻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缺乏规范有序的理赔手续和环节。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尚缺乏健全的财产理赔体系,在对财产损失进行评估时缺乏科学依据,人为因素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理赔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和意见,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此外,保险公司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骨干人员极其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假若不严格控制理赔环节,那么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违规操作行为的频繁发生,最终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再次,道德意识差而造成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投标人员在投保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欠缺,也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投保人在签署具体的合同时,刻意隐瞒或者虚报关键性风险因素,将会在无形中加大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逆选择和欺诈两种形式。

1.3资产结构所造成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经过了经营体制方面的改革,经理人不再是保险公司的所有者而只是单纯的经营者,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企业效益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而且,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争愈演愈烈,这为保险公司经营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无限制的增加投保量,降低投保门槛,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也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

2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和隐患,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2.1建立健全核保和承保机制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核保制度。在对投保产品进行核保时要实事求是,从投保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公司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切实可行的核保方式。第二,投保产品的生效时间、合同规范、保险费用以及适用人群等都是核保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要想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就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核保制度。可见,保险公司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自身特点为根本出发点,提高核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核保制度。

2.2保证保险产品的合理定价

加强产品定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对产品定价进行有效监管。就一般情况而言,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时,要综合考虑预计损失以及经营成本等,以以往经验和数据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实现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公平、合理、充分。所谓公平,就是指保险公司要为风险高的投保人提供较高的保单费率,相应的,风险小的投保人也只能获取较低的费率;所谓合理,就是指投保人的费率必须合理;所谓充分,就是指保险公司在制定具体的费率标准时,要使保费高于支出和赔款,满足保险公司的盈利需求。费率市场化在未来将是时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起步晚,发展慢,市场竞争激烈,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费率的监管。

2.3优化保险投资组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工作即保险投资,保险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风险,就要做到对风险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保险公司要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就要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配置。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保险业融集了大量资金,实现资金的良好运转,将会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保险资金要增加投资机会、优化投资组合,就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运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资金投资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比例控制和结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有效监管。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保险行业实行严格的管控,而保险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保险投资的管理。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展,保险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保险监管和控制范围,不断优化保险投资组合,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4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保险价格的公平、合理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险公司要顺应形势,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价格风险对其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保险公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进经营策略和发展理念,制定出公平、合理的保险价格,切实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5加强对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管理,从各方面着手有效预防各类道德风险,加强各类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制度意识和职业道德,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将人为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实现预防风险的目的。

2.6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

财产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就要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借鉴并引进外国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的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的费用支出,定期对保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保险人员的风险意识。此外,保险管理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专门的风险管理资格证,从而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 结语

在目前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经营风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策略,才能不断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从而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展业部门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 2012(10).

篇2

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

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赌博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在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地辩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集团公司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战略风险因素加以辨识。

篇3

关键词:商贸公司;风险防控管理;解决思路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同时,这些情况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尽管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无法预知,但这些问题的类型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做好防范的。而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减少企业解决问题的成本,提升企业解决问题能力。在有效解决贸易经营性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一方面有效降低企业损失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一、商贸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概述

商贸公司作为贸易经营性企业,以其商品储备和商品交易量构成了要素密集的显著特征。商贸公司主要包括商品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商贸企业。商贸公司要想良好运转,需要建立严密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统一和规范企业与员工的行为,重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平台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管理能力。

商贸公司作为贸易经营性企业,自身并不生产商品,而是在买与卖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界定这一标准对研究商贸公司风险是有重要意义的。贸易风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而商贸公司作为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部分,有着众多风险。风险成本也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一部分,风险成本既包括风险损耗,也包括为应对风险和降低风险所付出的成本。

二、商贸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要研究商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就需要结合商贸公司的流程和主要环节。而商贸公司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有:

(一)市场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贸易经营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直接风险。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波动,继而影响商品销售产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些来自市场的风险都会影响商贸公司经营活动的进行和延续。

(二)交易对手的风险

交易对手是经营活动的参与方,其资金实力、履约能力、市场诚信等等决定了交易是否可以顺利、安全完成。

(三) 资金的风险

商贸公司的资金风险是指货款的支付及应收账款的回笼风险。许多商贸公司在采购货物时使用的是先款后货,销售方面采用先货后款(赊销)的交易模式。一是采购时要防范上游企业不能按质、按量、按时交货;二是销售时要及时对账、催收账款;三是设专门的稽核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监督执行。

(四)人员管理的风险

由于大多数业务人员水平有限,业务素养不高、业务经验欠缺,因此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感也不强。同时,也有部分人员素质较低,经不起诱惑,存在收受回扣、监守自盗等不良习惯,导致整个经营活动质量低下和风险的增加。

三、研究商贸公司经营风险的必要性

(一)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任何公司都寻求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经营。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要求。

(二)提升企业风险防范的必然要求

商贸企业经营风险存在,这是不争事实。对风险的研究,将能够为防范风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为规避和化解风险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风险处理是衡量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成熟的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和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而风险防范处理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解决,将极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商贸公司风险控制管理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从2010年约1亿元到2013年度25亿元的销售额,商贸公司经过野蛮的高速增长,由一个专门为体系内供应建筑用大宗材料的供应商,发展成为完全市场化经营的综合型贸易企业。为确保集团商贸物流板块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争取早日达到百亿级企业目标,就加强商贸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公司风险委员会

风险委员会是公司业务风险审议机构,依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客户信用政策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审议,审议结果报集团领导审批后执行。

风险委员会由法律、审计、资金管理、财务、业务等专业人士及集团相关领导组成。

风险委员会原则上采用召开会议的方式,通过表决行使决策权。如果个别项目需要尽快审批,而召集会议有困难时,也可采取会签审批的形式。

风险委员会评审包括:给予客户首次信用政策核定;复议项目;放宽已经核定的信用政策,包括增加信用额度和延长信用期限。

风险委员会会议就审议事项进行讨论,参会人员发表意见;对审议事项进行表决;根据表决结果出具风险委员会审议意见,风险委员会主任签字确认;审议意见报集团领导审批。

风险委员会档案资料由风险委员会秘书负责归档保管,并严格保密。归档文件的调阅必须经风险委员会主任同意,风险委员会秘书不得接受对委员个人意见的询问。

(二) 制订客户信用管理办法

科学评价客户信用状况,及时甄别客户信用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明确了客户信用调查、客户信用政策评定、运用与管理及公司内设部门在客户信用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

1.客户信用调查

采取现场实地调查与客观信息分析相结合方式。填写《客户信用政策申请表》,全面反映客户的主体资质、生产经营、财务实力、现金流、资信状况等。

现场实地调查是指业务部门人员亲临客户办公场所,了解客户的经营地址、经营场所、生产设备及生产状况、产品情况、管理情况、员工情况、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一手资料。

客观信息分析的基本资料包括营业执照、组织代码卡、贷款卡、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复印件;最近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主要结算银行交易流水;主要供应客户和销售客户名单。

2.客户信用政策评定

包括给予公司客户信用等级,按风险由小到大依次为A、B、C、D、E级。设定单一客户的信用额度设最高限额和回款期限。

客户信用政策评定结果是公司业务部门与客户谈判结算支付方式、订立贸易合同的重要依据。

客户信用政策评定坚持以下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公司对客户的授信使用余额实施总额控制,原则上不能超过公司年度预算销售收入的20%。确因业务需要,需逐笔报公司风险委员会。

(2)区别对待原则:业务部门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实施区别授信,确定不同的信用额度。

(3)动态调整原则:特定客户的授信额度确定后,在后期经营过程中,应根据客户信用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当发现客户出现信用恶化或发生不可抗力等而濒临破产或清算时,业务人员应及时上报公司并会同法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

(4)风险控制原则:对经过评估给予信用政策的客户,业务部门应在合同签订时明确违约责任及救济措施。

(5)预警原则:健全客户信用跟踪和监督管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客户的信用风险。

3.客户信用政策运用与管理

公司法务部门、财务部门在审定合同时,必须确保合同相关条款与公司给予客户的信用政策一致,并确保客户信用余额在公司给予的信用额度以内。

财务部门在执行付款时,应审核款项支付条件是否在公司最终给予的客户信用限额内,如超过限额,可拒绝支付预付款。对应收款项,财务部门应在到期前3个工作日内通知业务部门提示客户付款。

客户信用管理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并填写客户信用跟踪表。对于A、B类客户跟踪检查频率每半年不得少于1次,对于C类及以下客户跟踪检查频率每季度不少于1次。

对客户信用设立台账,并实行定期对账制度。建立客户信用逾期响应机制,该机制包括:催收、给予宽延期、调减信用政策、中止合作、要求追加担保、司法保全等。

4.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风险委员会是客户信用政策审议的常设机构。

业务部门是公司客户信用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客户信用的申报、使用、管理和收回。业务部门经办人员是客户信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财务部门是公司客户信用政策的额度控制和核算部门。

稽核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司客户信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三) 明确资金对外支付工作流程

公司所有对外支付必须填具《资金支付审批表》 ,明确业务部、财务部及资金管理部门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同时,为适应贸易的高效运作,实行分级授权,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交易资金拨付尽可能简化。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逐渐增多。对于商贸公司而言,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对风险防控的有效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符合公司具体经营特点的风险解决思路,同时通过全面建立和完善科学风险管理系统,将能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4

一、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总体经营比较粗放,直接开拓市场的各基层经营单位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常规的工作来抓,即使发现了风险事故,也未尽力处理,而是把风险责任上交。

2.关注显性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由于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数量,忽视质量。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以当地市场的保费量(市场份额)为依据,保险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保费地位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险公司把市场占比作为主要经营指标之一,这种没有兼顾质的基础上的量导致业务品质低下,风险因素增多。第二,保险公司的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控制重视不足。第三,价格制定上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屡禁不止,由此引发财务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第四,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存在保险决策和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及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够,这样势必导致对影响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设上,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还很薄弱,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形成。

3.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一是保险公司一般都忽视对公众信用风险的管理,没有认真研究因恶性竞争而引起的欺诈、误导等严重缺乏公信力的行为对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同业的恶性竞争,对如何发挥同业组织的作用来规范共同的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重视不够;三是对保险中介的风险管理严重失衡,部分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同业组织的自律公约,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合作展业,忽视或不能对中介组织进行风险管控;四是缺乏对保险欺诈和误导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保险误导给展业带来的操作困难日益严重,由此对应的管控措施却尤为不力。

4.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忽视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凸现人才供应的脱节,由此引发同业挖角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考虑人才素质、业务品质、展业习惯和队伍结构,更不考虑竞争主体间队伍的相对稳定,导致保险公司间矛盾重重,也培养了一批专靠跳槽为生的业务员队伍,出现一批市场跳蚤。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市场操作过程中本身就是风险源。

5.注重财务报表静态分析管理,忽视操作过程动态风险管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所进行的月度经营分析、季度经营分析主要是事后静态地评价达标情况,对不达标机构和指标缺少预防硬措施,也没有月度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由于有些风险管理指标无法量化,年初下达计划指标任务时也没有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指标;直接拓展业务的各级机构对应关键指标而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也主要是围绕关键指标的达成而进行。这些管理行为导致操作过程动态管控不力,如保费现金流的管理,应收管理人为的呆账、赖账现象时有发生。

6.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很多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没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防灾防损管理部门,即使有这种机构的存在,其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也严重不足。对于风险管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门,而稽核的技术力量又相当薄弱,无法应对风险管理。

7.缺少针对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的专门政策。当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基层保险公司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或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业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来争取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积聚,特别是渗透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耗蚀了行业利益,损害了保险业形象,加重了影响偿付能力的潜在风险。二是风险管控不严。如有的基层公司执行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有的营销员未在规定时间将投保资料和保费交公司,有的公司数据来源不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销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这些现象导致和积累了经营风险。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1.经营主体自身潜在的道德风险导致习惯性的风险行为发生。保险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违反市场规律和有关制度,为获得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的损害是保险公司主要的道德风险,而导致这类道德风险的原因与保险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密切关系。因传统绩效考评办法中经营指标的份量大,会导致业绩冲动而潜在着道德风险。同时,行业非理性竞争必然让公司间的道德风险增加,这种看似个人行为导致的经营风险,其真正的症结却是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抑制机制的缺位。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管控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全面的风险管理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受到很多环境因素或“软因素”,具体包括行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其中行业文化尤为突出。文化因子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影响呈倍数作用,先进的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缩小作用也是呈倍数作用,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从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从文化等环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经营。而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急功近利地对市场进行

破坏性开采,没有进行行业的风险环境培育。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严格控制现金交易风险。保险公司应全面推行资金收付转账结算,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银行结算工具,尽可能减少使用现金,防范化解现金交易风险。一是要把禁止业务员经手客户现金的规定纳入公司内控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向社会和客户进行宣传倡导,并在柜面建设、账户开立、POS机设置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客户通过采取上门临柜、刷卡、柜员机转账、银行柜台交现或转账等多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实现资金收付的直接结算。二是动员客户本人到营业柜台办理缴交、退保和赔款领取手续,或通过转账方式结算。

2.推广见费出单制度。见费出单是指先收费,后生成并出具保单。目前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了见费出单制度,但产险公司一直通过应收来推动业务发展,导致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各产险公司应对当前通行的先出单后收款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对于分散型业务应按下述基本流程进行处理:客户投保——预核保——生成投保及缴费信息提示书——客户凭信息提示书缴清保单——公司凭缴费凭据生成并出具保单及发票。

3.实行投保提示和保单回执制度。投保提示制度的建立是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行业公信力、强化社会监督的有效手段,具体包括:拟投保的保险标的情况及保险期间,拟投保险种的明细价格与总额,缴费后方可正式签单并领取保单及发票的提示,缴费期限、缴费方式以及可供转账结算的开户银行及账户,业务员不得代收保费的提示等。保单回执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加强客户对业务员的监督,具体实施是在业务员送达保单时由客户在保单回执上签字,一般应于三天内将回执交回公司备案,以表明保单确实到达客户手中。

篇5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金融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与发展机遇,管理经验的交流也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种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然而由于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金融企业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风险,财务风险尤其突出,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造成巨大威胁,深入探讨分析财务风险管理成因及干预措施,为金融企业安全经营保驾护航。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概述

1.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指的是企业的专门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手段对企业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的分配使用以及资金政策等一系列与财务有关的事务的管理,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资金动态与流向,加强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企业稳定发展。

金融企业作为直接整合资源、为实现价值利润等效流通为目的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对融资投资与资金的利用、资金的周转有更高程度的要求,即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更高程度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则是金融企业的典型代表,其以相关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承担巨大的风险与偿付责任,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与强大的经营压力,财务管理在公司的经营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2.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其财务管理经营活动之中,由于受到各种可控制的或者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因素,在企业融资筹资、投资、资金使用分配中出现失误或问题,导致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企业在运用过程中,实际与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出现了偿债能力危机,使企业陷入资金危机,导致企业收益下降。

财务风险在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单位,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由于投保人具有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导致财保公司具有特殊性,偿付风险可能会使财保公司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金融企业的筹资风险

金融企I的正常运营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所以金融企业需要从各处进行融资,以财产保险公司为例,筹资环节关系到财险公司的运营规模、资金周转与资本结构,如果筹资过程中出现问题,极易引发财险公司的筹资风险,如公司通过借贷方式进行融资扩大公司经营范围与规模,借贷越多,利息也会越大,负债规模也会过大,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会给财险公司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经分析研究,财险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在实际运营中,可供财险公司选择的筹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吸引其他企业与投资商入股等,财险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使其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或者范围之内,如果资金方式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公司负债过多,面临财务风险。

(2)筹资规模过大

财险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会过多进行筹资,为偿还债务,又以筹资弥补筹资债款,将会陷入无限筹资的循环,致使公司负债规模愈来愈大,公司将面临巨额债务以及利息,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公司可能将面临无能力偿还债款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

2.金融企业的投资风险

金融企业的资金的筹集其真正目的是用于企业的投资,通过投资来获得更好的收益与利润。财保公司通过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协议来获取保费,将保费用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的投资,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与其他金融企业不同,财险公司所收取保费,在投保人发生保险事故时,需要向投保人进行理赔,如果财险企业投资比例过大或者投资时间过长而无法获得及时收益,在进行保险偿付之时可能会面临财务风险。

(1)投资安全性风险

财险公司在进行投资之时,过多关注其投资领域投资方向可能会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忽略了对投资对象与被投资方进行考察与全面的了解,忽略了对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考察,进行盲投,如果被投资方经营不善产生亏损或者缺乏信誉,财险公司不仅不能获得投资收益,还会承担一定损失,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面临财务管理风险。

(2)投资方式单一

可供财险公司选择的投资方式与投资渠道多种多样,如投资房地产、国债等等,每种投资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的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市场发展规律下,风险越大的投资方式可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如果企业将资金都投入高风险行业,虽然可能会获得巨额收益,但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一旦稍有差池,可能导致血本无归;如果公司将资金投入低风险行业,如债券,虽然风险小,但将来所获得的收益也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收益要求。

3.金融企业的运营风险

金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以经营风险为生,其在运营过程中保费的测算、保费收取、事故理赔等环节也会面临财务风险,需要公司管理者进行重视。

(1)保费测算风险

财险公司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竞争,为了尽可能的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一些财险公司在保费测算方面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以过低的保费来吸引客户进行投保,在此情况下,保费将不能满足赔付的需要,财险公司将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2)保费收取风险

保费是财险公司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保费的收取关系到公司的收入、投资的份额、员工的保障,如果保费因为客户财务状况等原因不能及时收取,且应收保费比例过大,将会对公司的实际收益造成影响,给资金周D、事故理赔等造成困难,使公司面临一定财务风险。

(3)理赔环节风险

财险公司收取保费,对客户的财产等进行保险,就一定要面临相应的理赔问题,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理赔水平不够高,在理赔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漏洞,缺乏高素质的理赔鉴定人员,对伪造事故等事件的鉴定能力不足,使理赔过程中赔付失误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公司造成严重财务风险。

三、财产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面对各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的管控,对风险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带来的损失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1.筹资环节的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要树立坚固的风险意识,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教育,使每一位员工都深刻认识到积极应对财务风险对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企业还应该建立一整套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设置专门机构对企业财务筹资风险的预测、监控、评估进行管理,提高规避筹资风险的效率,在筹资风险发生之事,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便于管理者采取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合理安排筹资比例,将总筹资金额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

2.投资环节的风险控制

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在充分考察想要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度以及被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与信誉度的情况下,慎重进行投资,对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深入分析,提前预防。此外,企业管理者应该选择多样投资方式与投资渠道,多方面考察比较,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与投资数额,在保障企业周转与赔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尽可能减小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同时建立专门投资分析机构,招聘专门投资收益分析人员为企业投资贡献力量。

3.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避免盲目竞争,对企业安全经营产生影响,在保障收益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对于财险公司,应该提升公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鉴定团队,减少理赔过程中的失误,保护公司权益。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财务总监制度的设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一般说来,财务总监的监督分为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本文分析和探讨了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机制,认为,应该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机制配合运用,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制衡手段,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保障所有者权益。

Keywords:thechieffinancialsupervisor;pre-supervision;post-supervision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thesystemofthegeneralfinancialsupervisionmeetstherequirementofthedevelopmentofmodernenterprises

system.Generallyspeaking,thesupervisionofthechieffinancialsupervisorisdividedintothepre-supervisionandthepost-

supervision.Thisarticleanalyzesthesystemofthepre-supervisionandthepost-

supervisionandputsforwardthattheyshouldbecombinedwiththesupplementarypracticalrestrictionmethodsinordertochecktheopportunism

actionofmanagersandguaranteetherightsandinterests.

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的,体现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制度的设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所有者权益受损,约束经理人经营行为降低财务风险。考察跨国公司及国外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无数次博弈,财务总监的监督机制逐渐趋向均衡: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渐趋均衡。

一、事前监督机制

顾名思义,事前监督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以前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监督,事前监督能防止和避免企业重大财务决策出现失误,提高资金效益。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以下分述之。

事前监督机制首先表现为经营者经营责任的自动履行机制。经营者自我履行既是普遍的,又是有限的。经营者对剩余权的控制是自我履行的核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剩余控制权相关,即经营者为自己工作,不需要他人监督,而经营者为所有者工作就存在监督,增加交易成本。经营者履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声誉,声誉的损失有损于经营者的今后利益,因此,声誉是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市场投机行为带来的费用。

经营者的自动履行机制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但在我国却严重缺乏。究其原因,是自我约束机制和声誉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严格的自我约束一般很难成为经营者的首要选择,有些情况下,他们甚至铤而走险放弃自我约束,造成经营失败。而现行的法律中,投资者难以经营者的经营失败,并且在破产法中投资者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鉴于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机制。

在当前,声誉机制尚未起到约束作用,经营者往往不顾声誉受损,甚至以牺牲声誉为代价,换取私利。我国企业目前对声誉并不重视,有体制原因,也有市场不规范的原因,还有企业产权方面的原因。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程度低,也使得经营者不重视声誉资产,国有企业不如集体、私营企业的原因之一是经理人的声誉机制不完善。因此,目前通过财务总监的监督,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是财务预警分析(EarlyWarninganalysis)机制。企业营运稳,财务风险低的经营者,即使提出的利润率较低,通常也比企业营运冒进、财务风险高的经营者有利,这样才会使经营者的履约有可靠的保障。财务总监可以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等不同实施监督,求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营运顺畅、风险最低、收益最大。财务总监不但要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和财务预警分析,而且要对企业主要经营项目及经营项目组合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

财务预警分析,在我国没有作为一项监督机制运用,可以说是监督中的空白。对于未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往往都持乐观态度,缺乏预警,一旦财务失败,要么让其消亡,要么挽救成本极高。财务总监根据企业实力,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有前途的。财务预警分析方法通常有偿债能力分析法、埃特曼模型(AltmanModel)等。由于财务预警分析在事前进行,因此,预警的财务失败并不意味着企业破产,而可根据其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营运资金、债务重组及财务改组等,以此来保障所有者利益。

第三是限制经营期限。一般而言,经营期限的长短,对企业而言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经营期限做出限制,可以控制经营风险,如果经营期限短,经营者考虑的是流动性强的资产投资,风险就比较小,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价值不至于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财务总监对履约风险的掌握。而经营期限超过一定的限度,往往意味着财务总监对履约风险的失控。

第四是对经理人的目标控制和年薪制。目标控制也叫随动控制,目标控制中的目标确立及控制系统建立属于事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促进经理人自我履约,其实施结果与目标比较为事后监督奠定了基础。在目标控制中,系统行动的方案,是按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而决定的,受控系统可以根据干扰的作用,不断改变行动方案,它具有在变化着的环境下发挥最佳功能的适应性。

年薪制与目标的实现程度相结合,是随动控制的关键。年薪标准的确立既是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按绩效兑现的尺度。年薪的形成可以由工资、津贴和股权等构成。

在我国,业绩与年薪并非密切相关,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业绩与年薪挂钩更为复杂,业绩平平,甚至业绩差的经理得到留任甚至提升者为数不少。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特有,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总经理本人在公司业绩差时自动离开公司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当公司的业绩表现很差时,董事会解聘总经理的可能性并不高,最佳的10%的公司每年解除总经理职务的比例为3%,而业绩最差的10%的公司中,每年解除公司总经理职务的比例也只有6%。为什么业绩差的企业中,经理人被解聘的情况也比较少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难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继任者。解决的方法是提高和推动总经理创业冲动,实行业绩与年薪相联系的办法,果断开除业绩差的经理人等。在年薪形式上,股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五是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限制经营者条款的基本内容包括:(1)对提供贷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的限制;(2)对大额现金提取的限制;(3)对转账支付款数额的限制;(4)对处置不良资产的限制;(5)资本性支出的限制;(6)对经理人收入的限制;(7)对特殊事项的限制等。当然,对经营者行为的限制作为一种所有者权益的保障机制,是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博弈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一些苛刻的限制条款,并不是所有者单方面就能确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再通过艰苦的谈判而形成的。财务总监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介入企业治理,一方面保障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经营管理层的职业化、市场化。

从所有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大一点,而从经营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小一点。在公司内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远没有发挥作用。股东大会所实施的所有者监督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虚设而严重缺乏,使得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有名无实;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得董事会制衡作用完全失效,要么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由于监事自身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充分以及缺乏激励等原因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把所有者的监督及时传递给经营者,把经营履约的情况反馈给所有者,对经营者产生制约,运用法律手段,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的机制。从上述五个方面看,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其目的可以概括为:避免和减少决策和经营失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

二、事后监督机制

事后监督是指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衡量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事后监督机制首先是履约评价机制。财务总监从财务角度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价履约情况。履约情况可分为履行、基本履行、不履行和极不履行等。一般认为履行是指完成各项财务指标,而基本履行是完成主要财务指标,部分次要指标未完成,不履行是绝大部分指标未完成,极不履行是从财务上看已处于解散或破产的情形。财务总监将履约情况向其委派者报告,并视其履约程度改变监督方式及监督力度。若评价中发现失职、违纪等,应分别不同强制性程序,失职按约定惩罚,而违纪是依法裁决。

在中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评价,轻非财务指标评价,并且以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代替对经营者评价等缺陷。由于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被评价者就在财务指标上做文章,粉饰业绩,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其实是中国各行业的通病,而政府尤甚)。这是业绩评价机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评价对象上,应区分对企业业绩评价和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另外评价指标也不可一成不变,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评价主要指标应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

其次是清算与重组机制。现代企业解散或破产具有高度风险,相比而言,企业破产而产生的风险要更强于企业解散而产生的风险。在企业解散时,投资者只能以其投资份额参与企业剩余资产的分配,以获得投资的一些补偿。在企业破产时,投资者只能按顺序最后参与企业剩余资产的分配,有时会造成血本无归,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相对于解散或破产而言,重组可以减少损失,保障投资者利益。财务总监从监督结果产生的清算与重组,能够比较有效地保障投资者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评价发现业绩差、产品前景暗淡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制度。要克服对经营处于临界的企业先拯救、后找重组,如找不到重组的企业再破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破产带来的就业、首次流失等问题。财务总监应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分析,运用破产清算重组,直接制约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再次是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监督机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中,经理人掌握着很大的决策权,由于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经理人的经营行为的难以观察性进一步增加了经理人对企业的影响力,所以指望经理人不折不扣地服务于投资者目标,履行契约是不现实的。相反,经理人会凭借其经营权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恶化。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必然会影响公司财务情况,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原因;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营销、建设、管理权限分散,职责不清,腐败问题严重

很多建筑企业采用多级管理模式,子公司、孙公司数量繁多,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经营权限模糊不清,部门、公司分割明显,各自为政,甚至会出现子公司之间、孙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直接争抢客户情况,既不便于管理政策的全面贯彻及实施情况的及时和准确反馈,又使得权力分散,风险加大,导致部分子公司领导亲自参与发包中饱私囊或者收取回扣,指派专人发包,导致腐败问题难以根治。

(2)项目分散运转,监管困难

建筑企业作为承包商,主要经营各种建造合同,与一般生产性企业相比,产品具有投入资本大、建设时间长、建设产品多样化、建筑地点分散化的特点,同时建筑过程受气候、环境、设备到位情况等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有很大的变动性。因而为了方便各工程灵活管理,一般针对单个工程成立具有相对管理权的项目部,这种经营模式虽然便于各工程项目能够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灵活多变的经营管理策略,但也造成公司资金收支主要集中于项目部,项目部生产各自为营的现象,不利于资源在项目之间的流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3)资金管控不力

资金之于企业犹如血液之于人体,而建筑工程投入大、周期长、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更是十分重要。建筑企业资金回笼较慢,一般是 工前业主按照合同约定拨付一定比例资金,在工程完工后付清全部合同款,因而施工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自有资金满足日常运营需要,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子公司之间、项目部之间的资金供需矛盾。部分子公司、项目部资金出现缺口只能向银行贷款的同时另外一些子公司、项目部资金富裕又无法利用,导致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成本上升,资源极大浪费。这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缺少专门、统一、集中的资金管理部门,无法将各子公司、项目部、物业公司、管理公司的资金余缺统一管理、调配。

(4)片面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管理

随着近年来工程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及技术工艺复杂性的提高,建筑业竞争不断加剧,行业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建筑企业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工程项目生产周期较长,在这较长的生产周期中,未来利润的形成既要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又要接受政治制度变化的引导,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外部风险。目前,很多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一味追求利润,盲目承接项目,投标前未对未来经济政策变动可能会对项目造成的外部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对业主恶意压价、垫资、超常规压缩工期的要求也一应承诺,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没有。同时在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方面也有较多的不完善之处,没有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最后在风险发生时缺少相应的应急机制,造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增加、资金流通不畅、经济效益降低等连锁反应,风险管理十分薄弱。

(5)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企业内控制度起着监督和完善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我国建筑企业中,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许多建筑企业的审计部门附属于财务部,由企业总会计师主管,组织上就缺乏独立性,其次许多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再次,现有内部审计以事后检查为主,无法对内部控制的运转情况提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此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利小,没有话语权。即使形成有效的审计意见,也难以推行实施,无法起到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2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些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说机关本部、董事会和管理层;有些却是临时设立的,如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部。很多企业建筑项目繁多,一部分由总部直管、一部分由子公司分管,造成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层级、部门职责馄乱。

(2)企业不重视

由于建筑企业负责人多数是技术人员出身,很多人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施工技术上,“重业务、轻管理”对于财务、审计等管理流程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导致内控体系严重失衡。健全的内控体系就好像企业平稳运行的护航舰,它的作用是隐形的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轻视使得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很多工程项目虽然在技艺上十分出色,但却赚不到钱,有时甚至造成了巨大的亏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够。

(3)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建筑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有一定难度,但我国仍有很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己经拥有非常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仍不能满足管理层和监管部门对建筑质量和安全控制的要求,不能有效防范问题的出现。这就存在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为何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效的贯彻落实?从根本来说就是人的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员工构成以一线技术工人为主,大部分是由工程兵转业而来,占到企业员工总人数80%-90%,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其余的10%-20%大多为高级技术人员,高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再加上很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认识片面、错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控制,学习控制制度就是未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最终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长期闲置,无法落到实处。

(4)信息沟通不畅

由于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部一般离总部较远,信息处理技术落后、信息传递不畅,造成项目部与公司总部、以及项目部之间、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都存在种种问题,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困难,信息滞后和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5)业绩考核不科学

很多建筑企业将利润多少作为考核子公司、项目部管理层业绩的硬性指标,而在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又忽略弹性,片面追求高利润,造成子公司、项目部出现忽视经营风险盲目逐利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同时还有一些公司缺少必要的奖励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影响了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循私舞弊寻求个人利益,使内控环境发生恶化,最终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我国建筑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有效监督和控制各部门、各流程运转,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发生的各类问题,迅速应对市场变化,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

(2)内控制度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有效评估和防范各种经营管理风险,由于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客户管理、投标、融资、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验收、工程收入结算等多种业务流程,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评企业各种经营风险、对控制薄弱流程加以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3)内控制度可以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化内部部门的协同合作,对于各个经营流程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管理,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变能力,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鹏勇.跨区域开发房地产企业的内控设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51-03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在农民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现在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仍然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另外,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化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资本,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在国际上,小额信贷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满足市场内需,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而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最初是对孟加拉模式的简单复制,是由政府主导的。虽然刚产生的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多,但是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明显变慢,整体发展呈下滑趋势,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它的可持续发展难题不容忽视。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下从2005年开始试点的。经过3年的试点,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管理层于2008年联合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它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性质、从业资金的来源与运作、公司成立条件、公司监管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之后各省市区根据各自情况,相继颁发了相关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自此小额贷款公司进入试点推广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得到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新生金融产业中一股重要的力量。自从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后,近10年的时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从机构数量、贷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实收资本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根据人民银行的《2014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791家,从业人员109948人,实收资本8283.06亿元,贷款余额9420亿元,201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28亿元。从整体上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但是各个地区机构的数量、贷款余额和实收资本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地区方面存在不平衡。从机构数量上来看,江苏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拥有的机构数最多,分别是631家、600家和479家,共占全国机构数量的19.45%;较少的地区仅有12家,仅占比0.14%。在贷款余额方面,江苏省、浙江省和重庆市贷款余额比较多,分别为1146.66亿元、910.61亿元和743.13亿元,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29.73%;而贷款余额较少的地区为自治区、海南省和青海省,分别为4.82亿元、38.38亿元和52.68亿元,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合计仅为1.02%。从实收资本来看,江苏省、浙江省和四川省拥有的数量较多,分别为929.91亿元、708.99亿元和582.31亿元,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总额合计26.82%;实收资本较少的地区为自治区、海南省和青海省,数量为8.01亿元、34.50亿元和49.07亿元,合计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总额的1.10%。

2014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情况表

地区名称 机构数量

(家) 从业人员数

(人) 实收资本

(亿元) 贷款余额

(亿元)

全国 8 791 109 948 8 283.06 9 420.38

北京市 71 867 103.98 118.46

天津市 110 1 445 129.77 137.06

河北省 479 5 524 270.92 288.97

山西省 344 3 544 218.95 214.51

473 4 756 343.64 355.22

辽宁省 600 5 586 375.86 346.20

吉林省 427 3 575 111.88 87.06

黑龙江省 255 2 263 122.94 110.35

上海市 117 1 601 166.25 204.42

江苏省 631 6 231 929.91 1 146.66

浙江省 340 4 127 708.99 910.61

安徽省 461 5 808 357.96 423.70

福建省 113 1 783 258.20 301.35

江西省 224 2 925 244.10 282.10

山东省 327 4 040 400.66 462.44

河南省 325 4 952 223.03 246.25

湖北省 272 3 860 310.28 330.84

湖南省 127 1 587 98.27 106.39

广东省 400 9 274 559.93 614.23

广西壮族自治区 312 4 121 250.53 358.30

海南省 38 451 34.50 38.38

重庆市 246 5 736 549.25 743.13

四川省 350 8 245 582.31 661.91

贵州省 281 3 244 86.97 86.02

云南省 409 3 984 195.91 204.18

自治区 12 115 8.01 4.82

陕西省 253 2 660 217.19 216.63

甘肃省 351 3 337 144.82 117.95

青海省 70 818 49.07 52.6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16 1 470 67.13 65.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57 2 019 161.82 184.3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经营成本高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主营业务是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属于金融服务的范畴。小额信贷公司所做的既然属于金融服务的范畴,就应该享受和商业银行同等的优惠待遇。但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小额贷款公司仅能被认定为一般的工商企业,这样其在外部融资、税费缴纳等环节都难以享受到金融企业的相同待遇。如果政府将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金融机构,那么它就可以从金融机构按照同行业拆借的利率取得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在税前提取风险拨备;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涉农贷款后也可以享受财政政策的奖励等。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被认定为工商企业,上述待遇其都享受不到,导致其经营成本较一般金融企业要高许多。

(二)严格的利率管制压缩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利润空间

政府利率管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管控小贷机构利率水平的大框架是央行基础利率的0.9―4倍之间,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时所确定贷款利率的上限与下限。而现在我国小额信贷公司主要经营贷款业务,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源于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可见政府对小贷公司较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直接影响到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收入情况。我国政府把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设定在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政府对利率管制得过于严格,压缩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利润空间。

(三)资金来源陷入窘境

资金来源受限一直是我国小额信贷公司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现在我国小额信贷公司根据政策要求实行“只贷不存”的运营模式。小额贷款公司绝大部分资金都是自有资金,小贷公司的外部融资主要是从银行机构进行融资、信托增资、接受捐款等渠道。小贷公司融资渠道受限以及后续资金不足,使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非法运营,突破原有的底线。例如有金额需求比较高的客户时,有些小贷公司会采取吸收社会资金等不合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加大了小贷公司的经营风险,制约了小贷公司的后续发展。综上所述,如果资金来源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小贷公司根本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监管存在漏洞

针对小贷公司相关的监管规定主要包括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出台的相关文件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这些管理规定达不到行政法规、法律的要求标准,法律层次比较低,所以不能对小贷公司制定违法处罚,存在处罚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对小贷公司运行负有主要监管职能的各省市地区的地方政府,其制定相关的监管办法和细则存在不统一问题,各地的监管措施都是按照当地小贷公司的发展实际需要,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普通监管。这导致各省对小贷公司的监管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对小贷公司的监管措施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所以在日常对小贷公司监管工作中难免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这种管理方式使相关管理部门互相推卸责任,存在职责不明确,监管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对小贷公司监管的效果不理想。

(五)人才短缺,经营面临风险

在我国,小贷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由于其存在设立时间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企业效益不佳等客观原因,大部分小贷公司无法招聘到专业的金融技术人才。小贷公司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从业经验不足、从业时间短的问题。同时,社会上针对小贷机构的相关教育培训的机构也寥寥无几,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小贷公司存在专业性人才供应短缺、储备不足的问题。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将有助于小贷公司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小贷行业的经营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规范化,各小贷公司的经营业务管理方式良莠不齐,一部分小贷机构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从事的业务除贷款业务外,还从事一部分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容易产生经营风险。部分小贷机构除面临经营不规范带来的外部风险外,它们还同样面临着内部控制风险。由于多数小贷公司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许多小贷公司在贷款业务审核、贷款业务流程控制等操作上缺乏严密性,加大了其内部操作的风险。因为多数小贷公司的客户无法提供抵押物品或可提供的抵押物非常有限,故小贷担保通常采取保证人保证的方式。小贷机构的贷款客户一旦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小贷公司就只能要求担保人来履行偿还义务。如果担保人也没有足额的款项来替借款人偿还贷款,那么小贷机构的贷款将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收回,形成事实上的呆账、死账。

(六)社会认可度不高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活民间资本的形式。正规的小贷公司都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获得批准后营业的。其中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还与行业协会签订了行业自律公约。正规的小贷公司发放贷款要以合法经营、合规操作为基础前提,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高利贷”贷款有着本质区别,也不同于社会上的一些违规的民间借贷。但是有些公众容易将社会上那些打着“无抵押放款” “快速贷款”旗号的非正规的贷款机构与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相混淆,将其误认为是小贷公司,存在认知不清问题。据调查反映,那些非正规的贷款机构向客户发放贷款时通常索要月息6%的高利率,如果借款者无法提供抵押物或担保人,贷款机构就会要求借款者提供有效身份证和户口本用于发放贷款,但会向客户收取8%甚至更高的利率。如果客户违约,不能按时还款,就会出现暴力征讨行为。借款者本人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会受到威胁。同时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快速贷款”“无抵押贷款”的旗号到处行骗,骗取借款者的贷款“保证金”或相关“办贷费”。这些现象的发生给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的形象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降低了社会公众对小贷公司的社会认可度,不利于小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扶持。政府对小贷公司的扶持应该首先从赋予小贷公司金融机构的合法身份着手, 将小贷公司确定为小微型金融机构,使其成为小微信贷市场和支农信贷市场的主体之一,合法获得支农支小金融机构该享有的财政照顾。通过政策扶持,使小贷公司享受到类似金融企业的相同待遇。同时鉴于小贷公司的服务客户是小微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弱势群体,经营存在较大风险,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给予一定金额的风险补贴,降低小贷公司的经营风险。这样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改善小贷行业的经营环境并激发其发展潜力,引导小贷行业均衡特色地发展。

(二)合理调整利率

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撑,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小贷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国际上,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价值在政府看来尤为重要。小额贷款公司利率的确定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客户角度出发,利率水平应该确保贷款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从小贷公司角度讲,要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为社会最需要的贫困人群提供资金应急。结合以上两个角度确定的小额信贷利率,才是真正的可持续性利率方案。国际小额信贷市场上,可持续的贷款利率通常维持在40%上下。在小额信贷的发源地孟加拉,信贷市场比较成熟,因小额信贷机构较为普遍,小额信贷利率已经降低到20%左右。在墨西哥,市场利率曾经在60%以上,但由于大型小额信贷机构正逐步成型,利率也呈下降趋势。在我国,央行和银监会把小额公司贷款利率限制在基准利率4倍以内,这种规定主要依据对高利贷的司法解释,具有很高的道德约束,而不是市场约束。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学术界的相关建议,小额信贷可持续的利率水平应确定在25%―30%。

(三)多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

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受有限的资金来源限制,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小贷公司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增加其资金来源渠道,为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首先,应该提高金融机构对小贷行业的融资比例,让相关金融机构的存款与发放给小贷公司的贷款相匹配,增加小贷公司融入资金的规模。对原规定小贷公司可从不大于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融资政策可以适当放宽到多家;适当放大其融资杠杆率,适度调整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小贷机构资本净额的50%的原规定,例如,可以按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级别逐年增加融资比例,第一年融资比例为50%,第二年定为100%,第三年增加到150%。其次,逐步许可经营业绩良好、风险自控能力较强的小贷公司开展拆借业务。既要允许小贷行业开展同行业间资金的拆借,也要允许小贷公司开展与银行之间的拆借。再次,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共同建立小贷基金。小贷基金把筹集的资金提供给小贷公司,由此解决客户的资金需求问题。最后,加强小贷公司与外资机构间的合作。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小贷公司很感兴趣,可是小贷机构想引进外资却有很多困难。所以应该找到合理引进外资的办法,增加小贷公司融资渠道。

(四)完善监管制度

首先,应该完善针对我国小贷公司监管的法律体系。现在我国小贷公司的监管法律还不够健全,应该将现有的规章制度及文件加以归纳整理成系统完整的法律规章制度,并制定小贷公司在市场经营风险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以实现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确定监管主体,避免多头监管。再次,成立小贷机构协会,加强小贷公司的自律管理。小贷机构的自律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小贷公司内部的监管并促进小贷公司的良性发展。小贷机构协会一方面可以为其小贷公司客户提供服务,还可以帮助小贷公司和政府进行沟通,使小贷公司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同时,协助政府监督小贷公司。政府还可以聘请有关中介机构对小贷公司的业务进行审核、评定,并提出相关建议。中介机构的加入对于小贷公司提供真实财务状况,改善公司管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在加强对小贷公司法律监管的同时,还要利用民间力量,调动起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对于小贷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对于举报属实的,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要对举报人和单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充分调动社会监督的力量。

(五)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从降低信用风险的角度,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前,应该全方位、深入地调查借款人的真实情况。调查内容不仅包括借款人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还应该涉及借款人的行为品性、社会关系、经济纠纷、以往借贷偿还情况等。有条件的小贷公司,可以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因为多数小贷公司的客户无法提供抵押物品或可提供的抵押物非常有限,故小贷担保通常采取保证人保证的方式。为降低风险,小贷公司要严格审核保证人的资质,在放款前,客户经理要单独与保证人联系,确定其担保意愿的真实性和担保能力的可靠性。同时小贷公司要加强公司管理,降低操作风险。小贷公司可以设立内部贷款审批委员会或聘请专家团队作为发放贷款业务的最高评审机构。设立多元化的审核指标,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选拔和评估。贷款发放后,小贷公司可以效仿银行,根据贷款使用和偿还情况,把贷款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预警贷款、风险贷款等4类,来一一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再根据各类贷款的风险跟踪结果,随时调整贷款管理政策,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手段。

日常工作中,小贷公司要不断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员工的风险甄别能力。通过定期组织风险监控培训讲座,让风险防范意识在每位从业人员的脑海中扎根。同时,小贷公司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促使员工在业务操作方面尽可能的规避风险,提高工作业绩,推动小贷业务有序规范地展开。如有针对性地聘请金融专业技术人员到公司来对员工开展信贷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积极带领员工参加国家级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讲座;选派从业人员到具有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金融发达地区的同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等。另外,小额贷款公司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业务创新能力来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小贷公司的业务创新要围绕产品和技术,应着重创新信贷技术,将“资源型”信贷技术向“技术型”转变,服务区域由城市适度向村屯转移,寻找和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

(六)提高小贷公司的社会形象

政府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告知社会公众正规小贷公司的合法身份与社会地位,大力宣传小贷机构与非正规社会贷款组织的区别,为小贷公司“正名”,提高小贷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小贷公司做的业务多是银行“不屑做”的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实际上是对银行业的一种有益辅助,绝非社会上那些打着“××贷款”的旗号,靠群发短信、到处张贴野广告来招揽业务的非正规贷款组织。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违规经营者的打击力度,严厉处罚非法集资、暴力征讨、高利贷等违法行为,提高小贷公司的社会形象。小贷行业也要不断规范和整顿行业秩序,设立服务监管体系,采取信用评级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42-45.

[2][3]朱雅琴.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5(05):21-24.

[4]张艳花.首家小额再贷款公司:探索中前行[J].中国金融,2014(21):89-93.

[5]刘曦彤.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政策及其演变趋势[J].科学决策,2013(11):43-46.

篇9

1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1.1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城集团”),经营范围涵盖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运营的全国化品牌,主要经营方向还是以房地产为主。阳光城集团成立至今已有20年之久,自成立以来阳光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加大企业的投入资金数目,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运营和产品能力,在发展中可以掌握市场发展方向,准确的把握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率,资金得以周转。2008年阳光城将战略方向转移到西安,以西安标杆性项目“林隐天下”为蓝本,至此,阳光城复合型国际社区全国战略开始逐步开展。作为一家区域性房地产公司,阳光城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辉煌的成就引起不小的轰动。数据显示,2011年的销售额只有40亿,2012年已达到70亿,增长是过去的75%;2013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35亿,总销售额达到了去年一半。同时,公司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房地产企业百强”名单;在“增长速度五强”的单项排名,太阳城发展速度位列三甲。第一次进入CRIC2013第一季度的TOP50名单。根据以往的增长趋势,公司将在2015年的销售目标定在500亿人民币。

1.2阳光城集团筹资来源

1.2.1与企业合作信托方式融资。信托成为阳光城的主要融资方式。2012年年底统计债务数值中信托债务为37多亿元,占据债务数值的一大部分。2012年与基金合作融资金额约14亿元,大致与银行贷款持平。2013年的一季度,阳光城就与歌斐资产达成多个融资协议,涉及资金达24亿元。

1.2.2通过基金方式融资。为了更好的获利降低风险,阳光城还选择基金融资。

1.3公司负债经营。对比2011年至2012年企业净负债率数据看,2011年阳光城达到了109.18%,2012年升至137.37%。从行业的负债情况来看,虽然有市场调控的把控,一般房企都将库存进行销售来提升提回款降低负债率,但是阳光城没有如此,2013年的净负债率还在增长。

2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经营问题成因

2.2阳光城集团偿债能力分析

2.2.1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是公司衡量基本偿付能力的指标,在2014年表明,流动比例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降低保护企业债权人的水平是一个坏的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债权人无法找到对象和赚钱机会的贷款。总体来看,阳光城集团连续五年,流动比率下降,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下降。当然,目前的比率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公司偿付能力,只说明一定程度债务偿还能力,所以还需要一些补充指标。见“表2.2.1”

流动比率是权衡一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通过计算表明阳光城集团2014年的流动比率比上年降低了1.5%。保障程度降低了对企业债权人来说是不好的趋势。但也不意味着债权人就找不到放款对象和赚钱机会。总体来看阳光城集团连续5年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明显下降。当然流动比率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证明公司偿债能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偿还负债的保障程度,因此还需要一些辅助指标。

2.2.2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是流动比率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的力量。是可以立即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企业流动资产的措施。通过阳光城集团计算表明,阳光城集团的速动比率在2014年比上年下降0.02%,这表明对流动负债的每一元的速动资产的最终保证减少0.02元。与往年阳光城集团的速动比率同样比较也有下降,由阳光城集团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显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当前视图较弱。但他们都反映了一个静态指标弱势群体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代表未来现金流入的数量,反映的未来现金流入的最好指标流动性。现金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可以反映企业偿还债务在任何时间的能力。见“表2.2.2”

2.2.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阳光城集团的负债率计算得出,阳光城集团2013年资产负债率为86.87%,本年资产负债率为90.96%,而且从往年看是逐年上涨的趋势,一般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的长期负债更强,更小的长期业务的风险;国际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比最好为60%,如果责任公司超过警戒线,表明企业已经很沉重的债务负担,保障债权人较低的利益水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将是非常糟糕的局面。

可以从表2.2.3中的数据得出,阳光城集团的债务伴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增大。该集团的产权率上升比率逐年增高,说明阳光城集团举债经营程度越来越高,但也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如果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则产权比率应维持在70%~150%之间。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资产负债率,由此可见阳光城集团总体偿债能力较弱。

2.3通过对比综合分析企业负债情况

2.3.1负债数额大偿还周期长。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阳光城集团的负债数额是相当大的,阳光城债务总额虽然比较高,但还款时间分布分散,抗风险能力强。据2012年阳光城年报显示,企业的总负债额为89.39亿元,其中20亿元的信托负债已经提前支付,在剩余的债务中,负债总额散布在未来2年之间,偿还额度不高。2013年的偿付额仅21.5亿元,从还款总量来看并不高,企业的项目回款足以偿还这部分债务。从企业以往还款的情况来看,企业在2013年有多个大额度信托可以在销售回款到位后提前偿还,这也将给企业腾出更大的资金利用空间,并为将来的其他融资提供便利。

2.3.2融资方式单一。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资产普遍超过70%,有的甚至高达90%。这样的高负债会使成本增加,降低利润甚至会出现亏损。阳光城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借款,一旦销售出现问题,资金无法收回,资金链被破坏,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因此,阳光城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要依靠银行贷款。

2.4造成阳光城负债过高的原因

2.4.1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性不强。房地产行业政府宏观管理虽然进行监督,但各级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原因在于积极性不强。如果当地政府鼓励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有可能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扩张。

2.4.2不成熟的融资环境。不成熟的融资,企业债券市场和我们的商业信用环境建设的发展尚未成熟,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公司债券的国家政策有很多限制,再加上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特点,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提高债券发行的难度

2.4.3对财务项目可行性的忽视。然而在高收益的驱动下,管理层往往忽视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使预算工作成为了形式化。失控的项目,缺少大部分自有资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处于早期阶段,通过债务投资活动,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

3 阳光城集团有限公司企业负债经营策略

3.1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树立风险管控意识。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对自身的资产有一定的评估,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要做好防范意识,做好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系统和财务信息网络。在筹资中一定要通过控制风险降低融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让企业进行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出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提高盈利水平,以避免失误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3.2建立合理的举债规模、渠道与结构。企业管理最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又是来运转财务的,合理的使用资金,均匀还债时间,还债与投资的合理配合是企业领导的大难题。首先要考虑到企业负债的偿还时间,要将时间调配好,避免出现还债高峰期,所有还债时间堵在一起。融资渠道要多种方式,如商誉商标、融资租赁、银行贷款等。此外,如果你采取不同的债务偿还,还款合理选择得当,减少债务成本,也会增加盈利额。企业必须比较的债务和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种方法之间的权衡成本,选择还款的最合适的方法。确定还款,还要综合考虑还债期限,避免出现堆积,出现财务危机。

3.4优化负债管理,提高企业负债经营能力。为了加强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于短期负债:为满足企业所需流动资金要尽量降低短期债务的成本。企业要真正使用借来的资金发展生产,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大力消除资金占用不合理量,激活整个资金链。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引导生产,以满足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的需求,提高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为了确保这些钱转化为加速营运资金资金的流向。企业还应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定性分析,以提高投资和盈利的成功率,降低经营风险。公司应优化组织结构,实用深受流动性管理的实施,财务管理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资金周转,加快资金周转,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加强了借来的钱最大限度的角色负债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实践

一、资金集中管理介绍

(一)运行模式。南京中北资金集中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备用金”模式,每日通过签约银行自动上收各成员企业现金收入,同时根据各成员企业周资金计划下拨备用金,遇有临时性支出,电话申请拨款。该模式既实现了集团公司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又满足了各成员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需求,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灵活性。

(二)具体运行特点。南京中北资金集中管理具备以下特点:1、内部成员企业独立核算,具有各自的独立银行账户,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受影响,各成员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有偿使用资金,上收下拨资金按设置利率计息,从而避免相关法律风险。2、日常资金的上收下拨,通过资金管理中心下载银行数据包,实时通过内部往来科目进行核算,并协同下属公司进行会计处理,3、母公司集中管理各成员企业的开户、销户权。各成员企业只保留合作银行收入、支出两个银行账户,其余一律销户,此举有效防范资金的体外循环、违规使用。 4、通过合作银行给予 “法人账户透支”额度及“日间账户透支”额度,确保公司日常经营不受影响。合作银行在约定的授信额度内以透支的形式为公司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便利。当公司有临时资金需求而存款账户余额不足以对外支付时,法人账户透支为公司提供主动融资便利。5、利用CA技术并结合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资金安全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强制对外付款终端不允许上外网,确保安全。

(三)制度建设。1、为规范资金管理中心的运作行为,南京中北制定了《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办法》,对资金管理中心的机构与职能、融资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结算与核算管理、审批控制及系统安全方面做了详细的规范。2、为降低资金支付风险,南京中北制定了《CA数字证书管理规定》,规范了CA证书的使用。

(四)管理效益分析。1、加强管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母公司自动归集下属分子公司银行收入账户现金金额,按照各分子公司周资金使用计划定期下拨资金,实现了整个集团公司范围内资金的高效利用,缓解母公司资金压力,增强母公司对整个集团公司资金的调控能力,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2、加强结算,降低沉淀,创造价值。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盘活了存量资金,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利用所归集的闲置资金提前归还银行贷款,经董事会授权利用短期头寸从事银行保本理财业务或货币基金投资,为公司创造了机会收益。 南京中北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盘活了存量资金,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利用所归集的闲置资金提前归还母公司银行贷款。 截止至目前资金管理中心日均归集余额为2.52亿元,资金系统运行三年来,累计已节省利息支出2820万元,贷款余额从上线前的4.75亿元降至截至目前的零银行负债。3、统一调度,调剂余缺,保证利益。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统一集团内部资金调度,对分子公司的资金流动进行统筹规划,平衡资金需求,减少银行利息支出,保证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4、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提高效率。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利用银企直联,对单笔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支出及银行信贷合同到期前一个星期实施监控,实时自动提醒,提高了对资金管控的效果。5、目标一致,经营协同,降低风险。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使南京中北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为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和公司的重大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各成员企业之间经营协同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借助信息化,实现网络收支审批

财务收支是公司经营活动的基础,对公司的成本管理、预算控制、资金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收支透明健全,是一个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南京中北原有收支流程是具体经办人根据具体经济事项填写不同的报销纸质单据,经各级主管领导审批签字后,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这种模式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审批程序效率低、报销单据不规范、控制费用不合理、审批手续不完整,冒充签名易涂改等风险。南京中北在资金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平台,实现了收支无纸化网络审批,即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将原先传统的纸质审批改为网络收支审批。

网络收支审批具备以下特点:1、固化流程,降低风险。经办人进入网络收支系统,填制收支单据,包括金额、业务内容、账户信息等,固化审批流程,降低人为操作风险。2、集中审批,提高效率。相关审批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集中审批,提高工作效率。3、银企直联,减少提现。网络支付通过银企直联,直接转账,减少现金支出,防范取现安全风险。4、生成凭证,随时调阅。网络收支审批实现实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凭证,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5、预算控制,动态监控。网络收支审批为预算执行、预警控制奠定基础,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得以有效实施提供平台。

(1)执行控制。网络审批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经办人在填制网络审批单时,系统可以提醒经办人和相关审批人员此项业务的预算执行情况,如超过预算指标,根据管理需要实现事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