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篇1

一、编成歌诀轻松记忆

所谓“歌诀”就是把一些比较枯燥的化学知识编成顺口溜,再赋予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奏,使要记忆的内容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例如,化学方程式写法可编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写法。

二、利用谐音幽默记忆

例如,元素化合价的标法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极易混淆。化合价标法在元素符号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而离子符号的书写则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标上电荷数,后标正负号。这两者如果能牢牢地记住其一,就不易混淆了。为此我们可以将化合价标法编为:“化合价到北方找,富豪(符号)引路别乱跑。”这里的“北方”可联想地理方位“上北下南”,“富豪引路”即指“符号”在前,数字在后之意。

再如,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利用谐音法编为:“贾盖拿美驴,去换锌铁喜欢的铅氢,统共一百斤。”这里充分利用了谐音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学习内容,并分辨了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

三、编成诗歌理解记忆

例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既要注意实验操作顺序,又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更要及时记录、观察实验数据。为便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可编为:“老包静卧水晶房,轻风拂面喜洋洋。忽觉烈火从地起,老包变作关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只留轻风吹暖房。”再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编为:“导管一端先入水,两手紧握容器壁。管口不断冒气泡,方知装置气密性。”还有不定量的液体药品的取用,可编为:“瓶塞拿下倒置放,拿起瓶子签朝上。口口紧挨免外流,缓缓倒入眼瞅量。”以诗歌的形式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巧用数字程序记忆

有些化学实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巧用数字既能加强记忆,又能牢固掌握操作顺序。

例如,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可概括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药品的取用为“一横、二放、三缓竖”,过滤的操作要领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还有电解水的实验要领可记忆为“正氧负氢,氢2氧1”,另外对实验剩余药品的处理可概括为“三不一要”。

五、运用拟人手法趣味记忆

如实验室用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可编为:“氢气(一氧化碳)早来晚归,灯迟到早退。”这样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与人融为一体,增强记忆的趣味性,学生很容易记住。

六、自然联想对比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互相对立、反差强烈的放在一起,形成对大脑的“两极刺激”,以加深印象,如氧化性和还原性、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风潮解等。此类性质相反的知识,只要掌握一方则想到另一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等概念,只要将这些概念简化为“失—升—氧—还”四个字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即“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如果用“得—降—还—氧”四个字还可想到另一方面,即“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

七、利用实验强化记忆

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加强实验教学,可大大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尤其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记忆更是如此。如在学习酸、碱的性质时,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而碱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如果教者与同学一起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学生就会记得非常牢固。

八、联系实际深化记忆

在记忆某些化学知识时,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高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作气体燃料和冶金的还原剂,只要联想这个实际可以很容易地记住二者的化学性质,深化学生的记忆。

九、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不要等问题成堆再复习。反复及时的复习可以强化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

十、列表格比较记忆

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些内容及易混难记的内容,可以列出表格进行分析比较来记忆。如对碳、氢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对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的记忆,都可以采取列表法。

篇2

    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省略交换。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

    单元知识网络化

    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按章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分子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它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四类知识复习好

    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二是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纵向联系法,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保存、鉴别串成知识链;横向比较法,如三种气体、三酸二碱、金刚石、石墨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综合运用法,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鉴别、转化、除杂、推断)。

篇3

【关键词】元认知;物理教学;理论基础

1 关于元认知

自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元认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自身系统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知的认知。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包括认知操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操作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元认知对于人心理的发展的价值。

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由此可知,元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自身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将元认知教学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就能形成一种元认知物理教学: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不同层面的功能,既注重学生物理知识技能形成、又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积累;促使学生构建知识、技能、策略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网络性结构,并借助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

2 理论基础

2.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把课堂学习按两个独立的角度划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其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己有知识联系起来。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新内容供给学生后,学生需要主动地在意义上把它同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忆和再认,或者把它作为学习有关新材料的基础。至于发现学习,就要使学习的新内容在能够被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前,必须是被学生独立地发现出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和顺应,这是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奥苏伯尔认为知识是有丰富的内容、网络性结构和认知功能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在学习者脑海中存留的一种表述。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制作进行知识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识的再建构过程。

2.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或者说,认识并非思维对外部或现象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认识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加工者。

2.3 维果斯基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学习环境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课堂教学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发生在学习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协作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各学生个体的学习才能形成互补,也是小组内个体的学习收获成为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就是在这一定的情境中的协作、交流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善和丰富个体认知结构,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主动建构过程,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并形成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学习小组这种课堂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在思维过程回顾分析,将思维过程言语化,并进行交流、讨论,更好地构建策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自我监控的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3 元认知理论结合物理教学实践的意义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元认知理论融入到物理教学实践中,即会成为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也会对物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元认知能改善物理思维品质

物理认知活动的核心是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灵活也有死板,对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肤浅等。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元认知的差异是形成思维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元认知能力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说上述物理思维品质上的差异其实是由学生元认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开发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维品质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思考问题的速度,灵活解决问题,对物理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2 元认知能发展物理学习能力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对认知任务、认知材料的识别和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同样物理学习能力也应包括学习中的各种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且能及时反思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准确纠正过来,能不断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不同情况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3.3 促进自我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这也是策略积累的自我建构过程,外界点评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积累的动力因素,是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根本。教师要注意明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多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回顾评价中感悟。教师的点拔要导向策略学习,就不要仅停留在会不会做,学会做那一步,而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做。

3.4 元认知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只向学生灌输“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而是通过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并加工新知识的(下转第307页)(上接第148页)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元认知能力,能使学生时时清醒地关注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通过不断监测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与认知目标的差距,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使其能深入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完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培养物理元认知能力能使学生明确物理认知过程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对提高物理教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篇4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政治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无论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当前,在政治课被认为难教,政治教师难当的情况下,需要政治教师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政治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特级教师郄禄和曾经说过:“一个教师要解决三种能力问题即动力、能力、精力。缺乏动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动力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于对教育的事业心。”可见,政治教师增强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从而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上所述,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将学生的性格品质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治教师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内外以其崇高的人格魁力感召学生,不要单靠口头说教;要尊重热爱、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不要靠大棒来维持教师尊严。只有这样,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 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 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 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篇5

一、中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地位被低估。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在专业课中是其他课程赖以生存的根基,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组合性。但纵观整个专业教学现状,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被低估,被误认为操作性不强,因而在设备配备、师资培养等方面没有得到应用重视,导致该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训基地缺乏。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训能力的重要场所,商贸类专业实训教学不像工科类专业的操作具有强可视性,这导致这些专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缺乏真正可用的实训教学场所――没有专门的实训室。即使有实训室,硬件设备与模拟软件连接不到位,实训指导教师不专业,导致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难以开展。

(三)教学资源不足。

资源建设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决定了教学功能的发挥。目前,中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软件资源、实训教材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完整和逼真的国际贸易系统模拟软件比较缺乏,另外适用于中职国际贸易的实训教材也较少。

(四)校企合作不够。

在中职学校中商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落实进程比较缓慢。校企联合仅表现在人才“输出”和“接纳”的双向对接上,没有深入办学过程中进行实质性的“联合”,也没有将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真正纳入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施方案。

二、中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改革

中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各种现代化设备,在实训室中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技能进行模拟实习,同时也为校外实训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校外实训就是充分利用联办企业和当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到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运用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校内实训教学。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如果带领学生去贸易公司办公场所参观,就只能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教学经验,笔者探索以下两个阶段的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教学中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教学效益。

1.校内基础课程实训

基础课程实训很好地把课堂基础教学和实训教学联系起来,在实训教学中融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1)夯实基础课程理论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基础和理论教学被弱化,实际上职业教育需要理论,它能让学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只是要对专业理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以前那样太多太繁杂太系统的理论。教师要对理论进行整合和提炼,使之成为支持实训任务完成的多方位的简明扼要的理论,然后将它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即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产生困难的时候,使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

比如:外汇倾销的使用,就可以结合几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及中国和美国对外贸易值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训,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入外汇倾销的理论加以解决。

这样看似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变得直观、实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同时使理论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

(2)丰富基础课程实训形式。

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更多的实训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一是聘请贸易公司业务员、货代公司操作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向师生介绍最新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传授国际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分析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方面的动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对一些实训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模拟,模拟场景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接触大量文本和单据,如销售合同、信用证、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等,这些都是外贸行业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单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不同业务环节的人员,互相配合,在教师给定的贸易条件下完成全套外贸单据的缮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三是组织学生参观国际贸易实务部门,让他们了解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环节、流程等,并写出调查告。四是或是邀请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座谈,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及变化。

2.校内模拟公司实习

通过模拟组建贸易公司、货运、报关行、厂家等,模拟真实环境与实际操作条件,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公司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国际贸易工作的整个环节,努力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可将模拟公司设在一个大房间内,里面设置不同的部门;公司内安装配置相关软件及传真、电话等,组建模拟公司。可聘请专门从事过外贸工作的业内人士进行指导。在模拟公司,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创设情境,模拟国际贸易企业的主要业务操作过程。以国际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贸易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国际贸易中业务中询盘还盘、函电来往、合同订立、货物委托生产、验货、订仓、报关、支付方式使用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教师监控指导全过程。在一次业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评互评,然后分享。在教师点评量分之后再轮换岗位进行操作。学生通过仿真的国际贸易业务活动,了解和熟悉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掌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注意事项,在不承担任何贸易风险的情况下具备一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教学。

校外实训教学是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不应脱离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体现。

1.弥补校内专业教师企业经营经验的不足。

2.校外实训教学环节是校内实训的延伸,也是对专业教学的检验。

在具体面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时,学生要综合应用在校期间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无论是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还是职业发展前景,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客观的评价。

3.校外实训教学是对校内专业教学的最好反馈。

教学任务来源于工作任务,那么,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学生在实训岗位能否胜任工作任务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企业和教师的反馈就是学校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的最好依据。

4.校外实训教学让企业更了解中职校的培养成果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

目前中职校企合作企业不积极参与不能解读为企业不需要职业教育出来的人才。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对学校不了解,对中职学生不放心。如果通过校外实训教学让企业了解学生培养过程,体会到中职生的优势,相信校企合作就会更顺畅,更双赢。

鉴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校外实训教学可有以下做法:(1)条块结合,分散实训,统一检查。现有外贸企业大都小型化,不可能同时安排多个学生实训。可把学生安排在经营不同产品的多家外贸企业,分散实训,又可统一标准进行评价。(2)把就业和实训结合起来,以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规划。在安排校内实训时就把学生发展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免企业刚培养上手就要换人,挫伤企业接纳校外实训的热情,又可以让校外实训阶段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始阶段,也让学生的就业创业成为教学过程的延伸。(3)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增加教师的行业企业认知,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亲身经历校外实训过程,对岗位核心能力和外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把一线的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篇6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 “一组一情境” 创设;应用

一、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堂公开课《企业的经济活动》上,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比如李某,在这个课上学生分组模拟创立了几个企业,以企业的形式来竞赛学习知识点《企业的货币资金形态》,李某毛遂自荐为CEO(组长),带领组员激烈讨论如何创业才能挣钱,上讲台来介绍创业计划时落落大方,思维清晰,有理有据,很有CEO的风采。这样的表现与之前判若两人。我记得原来在他桌面上永远有一大叠书,每次提问时他都低着头,装着翻书翻笔记,脑门上好像刻着一句话:“不要来叫我”,对专业课也没什么兴趣。其他好些学生也一改以往课堂上沉闷的表现,组内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表现非常活泼,大多数学生显示出对创业的极大兴趣,而围绕创立的企业要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加形象易懂。

这样鲜明的对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基础会计课堂这么沉闷呢?笔者认为中职会计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主要有:

1.从高一新生现状来说,中职生学习兴趣欠缺,综合能力较弱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上都遭受过这样那样的失败,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单纯知识点的学习欠缺兴趣。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虽然上课不吵闹,但是他们普遍较为内向,表达能力较弱,一般很少在公众面前发言,总体上来说,各项综合能力较差。

2.从基础会计教材现状来说,罗列的专业理论知识抽象枯燥

经过改版,第四版教材虽然有了些生活例子,但是各章节还是罗列了很多枯燥的条例、规范、特点,职能,各知识点以理论、规范性条例为主,学生很可能在刚接触专业时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从专业教师现状来说,会计教师一般比较传统,以讲授为主

笔者接触的大多数会计教师,为了学生能操作的规范,都习惯于“教师示范――学生演练”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入门阶段,因为专业理论太多,教师又只能以讲授为主,以教为主,教的累但效果差。

二、“情境”、“一组一情境”的定义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一组一情境”是指在以中职生感兴趣的创业实践为切入口,以活动课程形式为载体,以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竞争为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分组模拟成立企业,各组以模拟创立的企业为情境来整合教材,学习各章节内容;并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即分组创立的企业,以引起学生作为企业主人翁以及小组合作团队精神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一部分综合能力。

三、“一组一情境”创设的具体流程

1.引导学生写创业计划,首先让学生感兴趣

在学期初增加这一块内容,大概需要6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创业为切入口,高一学生的设想一开始很不成熟,教师要引导考虑的方面很多,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给出具体项目,并举一些例子,可以结合会计其他科目如《经济法》,《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来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实践:先由每个学生写一个自己的创业计划。刚开始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是无从下手,可以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主打商品。提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商品,自己有优势条件的商品,最常使用的商品,有新意、有创意、前途很好的商品,有学生说是午餐代购,跑腿代办,销售特殊绿色植物等如此提示了后,学生渐渐讨论,还真发现了很多“商机”。

(2)资金如何筹集。有说向父母借款的,有说自己边做积累经验,边存钱的,还有说上电视寻求风险投资的,有说向银行贷款的,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各个渠道资金的价格,即利息率,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公司法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等知识点。

(3)选址租场地装修。这一步学生往往非常茫然,可以布置一次作业,分组调查不同地段的租金成本是多少。

(4)人员如何招聘。有说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有说自己积累了经验后自己干的,有说请有经验的亲戚朋友的,还有说去挖墙脚的。

(5)成本预算。这是我们学习会计这个专业最大的好处,哪怕你将来不从事会计工作,也能用到这个课程中的知识,建议先有初步预算,包括租场地,装修,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水电煤等成本。

2.分组创立企业,搭建企业平台以维持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人创业计划,分组在组内选择一个计划来模拟成立企业,课堂组织形式为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间竞争。增加这一块内容,大概需要6课时。这个企业就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共同平台,所以这个企业教师要要一定的要求和标准。笔者要求学生选择的标准是:

(1)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符合法律法规及社会需求。

(2)为课程需要选择制造企业,销环节齐全,从事简单单工序加工。

四、“一组一情境”与教材整合的应用实践

1.应用“企业创立的准备活动”情境,由各企业的个性提炼出通用的共性

课堂教学线索主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经营活动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各组以自己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学习具体知识点,再由各个企业的个性提炼出企业通用的共性。要注意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学生先以自己组的企业为例来猜测或初步认知,再通过各小组讨论、竞赛、自学补充、教师点拨等途径得出所有企业的共性,最后再回归到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以更加专业的分类来列示自己组的个性。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让学生有每天都觉得自己有进步。

教材整合:第一章中先学习第三节(企业的经济活动),认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再学第一节(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第二章先只学第一节(会计六要素)和第三节(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中学第一、第二节,其他章节等以后再学。

实践:如学习《会计六要素》资产这一要素,请各组设想一下企业内有哪些资产?并在黑板竞赛列示,组员可以补充,各组刚开始列出的资产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产的三个条件来确认是不是资产,并引导学生这些资产进行归类;然后各组对照别的小组的企业进行学习,找出各类资产的共性,再补充完善自己企业欠缺的资产,更好地构建自己企业的资产,比如运输工具类的货车只有一个小组想到,而补充后每个小组都有。这里学生往往会忽略应收及预付类款项,所以预设一个现在的年末常讨债的场景。

2.应用“企业模拟经营活动”的情境,进行业务编制和核算

业务核算是基础会计教学的重点,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单元为主线的学习模式,以各小组模拟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学习各个新的知识点,同时由学生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来编制业务。教师可以以一个组的企业或者以自己想创立的企业为例来帮助学生设计经济业务,让学生模仿设计经济业务,并做业务核算。

教材整合:学习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部分。

实践:如采购过程的核算。要求各组先去调查自己企业的原材料有哪些?价位如何?用量多少?自编题目,然后进行业务核算。如一口甜蛋糕厂,编制的题目即业务描述如下:

例:一口甜蛋糕厂采购面粉1000千克,单价7元,增值税率17%,开出转账支票支付。采购鸡蛋1800千克,单价11元,采购白砂糖50千克,单价8元,采购牛奶1000千克,单价2元。(期中原料配方:鸡蛋3到4只、牛奶250ml、白砂糖、普通面粉250千克是网络查询而来,而单价是由市场调研员去农贸市场询问而来。)

这个配方虽然不精确,但是学生能大致明白比例,并按比例来设计题目,也是一种进步;单价虽然也不精确,但是学生能问过农贸市场说明还是有调研的意识在。

业务核算:

借:原材料――面粉 7 000

――鸡蛋 19 800

――牛奶 2 000

――白砂糖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 964

贷:银行存款 34 164

这个环节中每个企业需要学生去了解自己想创立的企业的原材料,以及市场价格,材料配比,生产流程,产成品存在的形态以及营销方式,利润率等。并在分组竞赛中阐明调查的具体依据和步骤。

3.应用“企业内岗位轮换”的情境,学习账簿、凭证、报表地编制

巧设教学衔接点,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即做会计分录来核算业务,再呈现会计实务中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来核算业务,让难的知识(技能)变得简单。同时通过岗位轮换来进一步熟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核算,不断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岗位轮换的设置顺序为:根据模拟企业进行初次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资金筹集活动,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设置对应的部门并设置对应的岗位:采购经理,生产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让学生岗位轮换从而共同学习部分理论知识复习业务核算,并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地填制,最终计算经营成果,学习会计报表的填制。

教材整合: 岗位在组内轮换,复习编制会计分录并学习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 (会计账簿)等知识点。根据各小组模拟经营的企业来计算利润,学习第九章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实践:模拟创立的企业按照组内分工,轮换岗位,其中财务经理负责协调整个企业的资金和资金筹集业务的编制和核算,其他各经理负责具体环节中的业务编制和核算,具体各企业销环节岗位经理负责如下表:

教师除了提供各个组企业的指导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几个组的企业得出企业经营活动共性: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产成品――销售取得收入,从而衔接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

另外让学生在每次掌握相关知识后再进一步完善自己个人的创业计划,不断市场调查学习,使每个流程融会贯通掌握。

五、“一组一情境”教学的评价方式

整个活动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即自评,组内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基准,同时学生组内提倡互帮互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建议组长要都鼓励、肯定组员的工作,可以考虑把团队合作精神分值再仔细细分,引导学生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在不断调整后,笔者认为以下评价分值比例较合理,可以分项目或知识点阶段性使用。

(1)小组整体评价。整组成绩由别组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组员成绩根据整组成绩占50%,还有50%有自评和组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成绩评定的具体操作如下:

团队总成绩=团队合作 20%+编题目合理性 30%+业务核算30%+营销风采 20%。

(2)组员个人评价。学生个人总成绩=团队总成绩50%+互评成绩25%+自评成绩25% 。互评成绩=团队合作5%+所承担工作完成情况10%+创新性5%+及时性5%,自评成绩也是如此比例。

六、研究成果及反思

(一)研究成果测量方法:设计前测、后测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的设计意图:在于了解学生是否能通过活动课程对基础会计课程增加兴趣,并了解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能提高哪几方面的能力。除了会计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主要关注以下的能力和方面: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调查对象:会计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高一新生分两个班级,各20人,教务处按照学号随机分班,问卷发放给两个班级,全部40份有效回收。

(3)调查时间:前测调查问卷:2012年9月――10月; 后测调查问卷:2013年4月――5月。

(4)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由十二道选题以及被调查人基本情况组成,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①中职学生对《基础会计》是否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原因。②中职学生对《基础会计》是否认真。认真和不认真的动机。③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如是否重要,对你以后的发展是否有用。④中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二)前测、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活动课程告一个段落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经行了后测调查问卷,经过与前测问卷的对比,总结如下:

(1)学生感受了学习的快乐。调查结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加了20%,而不感兴趣的学生下降了20%,可见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创业情境的应用强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分组竞争的环境,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能引起学生高度集中精力专心听课,避免了过去授课枯燥无味、学生困惑不解的现象。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仅不累,反而相当有趣,学得也快。

(2)学生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后测调查表中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是否提高成三块进行调查,分别是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每一项又细分为5个具体标述的能力,对两个班级40位同学调查,每项能力为200人次。

调查得知,这个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学生感受提高最多的前三名是:查找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PPT制作能力,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最少的能力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

(三)研究反思

(1)“一组一情境”创设阶段大概会增加2周的课时,但是笔者顺利地完成了基础会计全部的教学任务,因为情境的应用,能使后面章节的课时易于理解,节约一定的课时。

(2)不能过于追求课堂的有趣性而忽略了教学目标,最好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任务。还有有部分章节未能与创立的企业结合起来,有待进一步改进。

(3)分组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搭配,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设计的任务有难易差别,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都能参与其中,比如基础差的可以分配给记录任务,或市场调查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一、重视实验辅导,保证学生化学实验效果

尽管初中生具备一定化学学习基础,但是其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多,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够好,甚至很多学生在进行厨房小实验时,不知道实验要用哪些材料,不明白实验的目的,不清楚实验的操作要点,也不懂得如何深入剖析实验的表面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化学厨房小实验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学生无法从中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由此不难看出,为了充分保证学生进行化学厨房小实验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并做好实验辅导。

例如,在让学生进行铁生锈实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这个实验要用到的器材主要有铁钉、蒸馏水、试管和塑料瓶,实验的目的是弄清铁钉生锈的影响因素,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些安全注意事项,并敦促学生及时进行实验记录,强调在实验结束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形成过度的依赖心理,在明确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此外,教师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辅导之前,以实际教学情况和需要为依据制定好实验研究计划,适当增减实验次数,合理挑选实验器材,以充分保证化学厨房小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安排有趣实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做好化学厨房小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做好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有趣的化学厨房小实验。

例如,“铁树开花”实验:选择几条长度相等或者相近的细铁丝,把它们的下端都拧到一起,然后插到木制暖壶塞中,并将其一起放到表面光滑的玻璃中间,再把铁丝的上端分开,使之变成类似树枝的样子,然后选取若干棉花团,并将其蘸上酚酞试液、绑到铁丝上面,等到简易的“花树”制成后,将浓氨水滴入玻璃,迅速盖好玻璃杯,不用多久,棉花团就会渐渐由白变红,仿佛之前那株平平无奇的“铁树”开满了红花。实验原理:浓氨水呈碱性,也有挥发性,而酚酞是一种重要的酸碱指示剂,当挥发的氨气和棉花团蘸上的酚酞试剂相遇,酚酞会变红。涉及初中化学知识的有趣化学厨房小实验还有很多,如“焰色反应”、“番茄电池”、“喷雾作画”和“白糖变黑雪”等实验,这些小实验有较强的趣味性,加上操作步骤十分简单,学生基本上都很有参与热情,愿意自己在家动手进行实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化学理论。

三、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中开展化学实验时,都是教师在讲堂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同时,即使有学生自主实验环节,学生也基本都是直接按照教师教授的步骤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知道如何通过个人努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化学厨房小实验是一种探究式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借助专用的化学药品、器材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化学厨房小实验。同样都是制取二氧化碳,但是,将实验材料更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汽水瓶、食醋和鸡蛋壳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观看、仔细记录、全面分析,以便既能够充分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要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出全新的制取方法和操作步骤。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巩固、深化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科学探究能力。

四、充分运用厨房材料,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通常,开展化学厨房小实验是无法使用专用化学药品和器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厨房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思维和意识,养成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篇8

关键词:宋明理学;人文精神;时代价值

自以来,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时期理学因社会的急剧变化而迅速没落,其价值与思想也成为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对象。“从‘五四’洋溢浪漫激情的伦理革命到“”充满荒诞与严峻的政治批判,戴震的所谓‘以理杀人’成了知识阶层与社会公众鄙弃宋明理学的口头禅。” 宋明理学作为近千年来封建统治时代的统治思想,其本身是有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但其中的一些合理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当代依然绽放着思想光芒。

一 、宋明理学中所蕴涵的主要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从狭义上理解:理学主要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哲学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天理”包含有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等意思,而“灭人欲”主要是指克己省身。因此,“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的和谐与美好;其次是“格物穷理”的思想。主要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再次是“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指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其中“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二、宋明理学中所蕴涵的主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人文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主要元素。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因此,发掘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它是尊重人的理性价值追求,而“存天理,灭人欲”恰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命题。

理学家们着重于封建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因而提倡节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的平衡。“天理”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追求和理性精神,而“人欲”反映则是人的感性需求。因此“理”就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就体现了人的人性,而“欲”只是人的非理性部分。鉴于此,理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其中,“‘天理’是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望,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望。” 因此,“灭人欲”就是消除这些不合理、没有人性的欲望。至于“饮食男女”的“人之大欲”,理学家并没有加以否定,并称“饮食男女之欲”为性,性就是天理,而天理则是加以肯定。此外,“富贵利达、取之有道”也可看作为“理”。二程说:“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 主要是指人们追求物质利欲是正当的合理要求,但是这种追求不是不择手段、不通人情,而是生财有道、取之有道。

从“男女之欲”和“富贵利达”之欲中可知:理学家并没有对人的欲望加以否定,而是对人的欲望加以区分。理学家的“去欲存理”的道德修养,虽然有其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在否定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的正当利欲追求,对于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不择手段、追求利欲最大化确有其反思功能。只有在合理性、合理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欲,人们才能保持人的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尊重人自身,进而才能达到人文精神中尊重人的要求,再进而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2.“格物穷理”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命题就是“理性”,指的是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而“格物穷理”思想就体现了这一人文精神要素。从 “格物穷理”、“格物致知”上看:理学家要求人们成为理性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

首先,理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认识主体。理学家们的“理”是通过“格物”得来的,而不是从感性直观中得到的。二程曾说:“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从中可知,“理”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赏赐给人们的,而是靠人们“格”所得的。一个“格”字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们在认识“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完美表现,也是人理性的认识主体的体现。

其次,理学家们的知行关系也要求人们成为理性的实践主体。不管是二程的知先行后,朱熹的论先后、知为先,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要求人们重视“知”的重要性。从某种层面来说,“知”代表的就是人的理性,“行”则表明是人的实践。理学要求在“知”的理性指导下进行实践的“行”,也就是说“行”必须是有理性的。从这一点上看,虽然理学家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观,但他们在“格物”的观点中体现出的人是理性的实践主体这一思想是不可否认的。#p#分页标题#e#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明理学存在着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文精神的元素,即人既是理性的认识主体又是理性的实践主体。

3.“天人合一”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要素就是“超越性”,就是指人可以超越自身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个“超越性”的集中体现。

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提出“天人合一”、“人但物中一物耳”的思想,二程强调“一天人”、“人与天地一物”思想,这一思想基本上是宋明理学各派思想家的普遍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命题:“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认为人与自然遵行同一规律;三是认为人性即天道。” 具体来说,“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一种人对自然的自然顺应,主张人和自然之间保持平衡、融洽、和谐一致。“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在于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当人成为理性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关系到人类活动的自由度和发展命运。直至今天,当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而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命运时,理学家们所倡导“天人合一”的观点,正体现了人类社会拯救自身命运、对自身终极人文关怀和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超越性。

三、宋明理学蕴涵的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

宋明理学中蕴涵的以上人文精神,反映出了宋明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这种追求精神不断给当代提供了启发和启示作用,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1.“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行,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强化并使得一些人把功利、利欲看的高于一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遏制贪欲、提倡节俭,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了我国当务之急。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时,发现其思想对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效地反贪、反浪费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是只对于那些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欲望,这是“理”,均为“存”的;而对于贪欲、无节度的欲望我们应该灭绝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扩大自己的欲望,要时刻遵守法律规则和崇尚道德。此外,“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启示我们要戒“贪”,而且启示人们要反浪费。节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对自身欲求的节制,“灭人欲”就蕴涵了要节制人的各种欲望的要求。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许多问题都与人的欲望过度膨胀有关,过度的欲望消耗了太多的能源资源,也使我国现有资源浪费了太多。因此,要改变这些状况,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就必须节制我们的欲望,走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2.“格物穷理”思想具有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代价值。

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思想对于开启和发扬现代人们的尊知理性精神和理性实践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思想指导作用。从“格物穷理”、“格物致知”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看出,物之理是人们不断通过“格”所得来的,人的知识是“穷物之理”才产生的,人们对物之理的认识不能靠天,不能靠神,只能靠“格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着盲目迷信、不努力学习、学术腐败不断滋长时,“格物穷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只要不断的“格物”,就不再会被迷信思想所蒙蔽和学术腐败所侵蚀。我们经过“格物”来取得知识后,才会更加尊重知识,从而才会产生尊知的理性精神。

宋明时期的许多哲学家在谈到“格物穷理”、“格物致知”时,都会不可避免的谈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的目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人的实践不是盲目的,是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指导下进行的,人们的实践不能离开“知”。“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思想彰显了人是理性的认识主体和理性的实践主体。它对当今社会那些盲目盲干、不讲科学的人具有良好的启发和批判作用,并科学地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和谐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为现代可持续发展观战略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人口、生态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机在近年来更是有增无减,人炸、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人类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而“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如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二程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追求“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均衡、统一,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这些思想恰恰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吻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社会,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有其自身的秩序;人类是在自然演化中诞生、发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体,天人相依、相存;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在二者之间寻求统一。这些思想与“和谐社会”的观点具有相同之处,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p#分页标题#e#

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人类全面对自身关怀的人文精神的世纪,为了更好的贯彻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就应该融合各方面有利的积极因素,对其加以扬弃为我所用。因此,对待宋明理学的态度也应该是把它的思想精华融于现实当中,吸取其合理的精神因素从而形成现代人的思想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引言第1页.

[2]陈来著:《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引言第2页.

[3]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72页

[4]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第1144-1145页.

[5]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第188页.

篇9

【关键词】问题教学;中职;《电工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岗位已由单一的工种向复合的工种转变、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职业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的发展,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转岗和跨专业就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脱节,教学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很普遍,这种现象制约着中职的发展。作为培养工作在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本位。

一、问题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活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谓问题教学,前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和马赫穆托夫等认为问题教学其本质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问题教学其实就是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通过层层追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设置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探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上同学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猜测、交流、讨论,层层深入地追问,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二、问题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目的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种发展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1]。问题教学包含了三大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内涵丰富、值得思考、富有教育意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才是好的问题情境。[2]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任何教学都应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最佳。教学的过程不是直接给予知识,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讨论、探索、层层追问,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二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让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等把教材内容巧妙地创设为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要去为这个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冲动。四是手脑并用原则,中职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要真正用好问题教学这一模式,在教学中还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第一,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精心设计,创设出能够刺激感官或者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电阻串联的应用时,可以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电风扇换挡的问题问学生:“大家知道电风扇是怎么调速的吗?”又比如学习电功和电功率之前,问学生“你们知道家里一个月要用多少度电?要交多少电费?用电饭煲煮一顿饭大约要花多少钱吗?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在这些太熟悉不过的生活事例中被激起了好奇,有种想立马寻求到答案的冲动,这种心理活动直接促使其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多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抽象、枯燥,难懂,但它的实践性却很强,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对于一些不便实物演示的实验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三维动画的模拟演示,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感性认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感官的刺激下驱动好奇心,主动去思考问题。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磁场的分布问题、三相负载的星形或三角形连接等。

第三,在动手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去体验和发现问题,手脑并用,养成追问的习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比如对于电容器的学习,在讲解了电容器是装电荷的容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探究电容器电容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在探究出电容的大小与电介质有关后?引导学生反思:“既然电容器中间是绝缘的,那么这个电是怎么装上去的呢?”正当学生处于冥思苦想、反复琢磨之际,教师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模拟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学生恍然领悟,原来如此,进入到无比兴奋的境地。

第四,尊重学生的思维,营造能够发挥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培养思辨能力。在学习了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这三种电路的特点和学习这三种电路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三者串联在同一个电路中他们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让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老师对同学们的思路和想法进行鼓励、表扬,让其畅所欲言,对错误的想法不压抑、不嘲讽,并借此错误的想法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老师在讨论中适时给予引导,纠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弄清了对错的原因。

总之,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要真正运用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幕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时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的基础是继承,但是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的重任。中医药学生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统计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同时要避免一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