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沟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沟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沟通的意义

篇1

一、行政沟通的重要作用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型机构,由于其日常的工作量较大,内部结构的设置众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需要综合的考虑分析,这就给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变现较为明显的就是行政管理,这一方面的管理不仅包括医院的重大医疗政策,而且也包括医院内部的各种行政改革命令,这些都是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一方面在信息传递上缺少了及时性,就会导致很多的政策命令难以顺利下达,导致信息传递出现延误,会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医院自身是一个健全的运行系统,它的内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部门间的工作交流较少,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努力,协调合作以发挥整体的最佳作用,在行政沟通上如果缺少了及时性和完整性,就会造成医院的各项工作难以正常的开展。可以说,医院的良好运行除了必需的经营策略外,离不开行政沟通工作的支持,它可以保证各项行政信息交流的及时完整性,有助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二、医院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沟通的方式单一

在医院的行政沟通工作中,上级部门在传达各种管理信息时,往往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召开会议,在进行会场的布置和其他的准备工作中,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在召开会议之后,另一种有效的形式就是文件资料的发放,会议人员把记录的文献资料发放给下级部门,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各层各部门,这样的资料是繁多而又无序的,导致会议的实质精神难以被各层各级部门理解,这种沟通方式显得十分的单一,不利于行政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

(二)信息的缺失

医院的下级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者反馈经营状况时,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在逐层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使得最后到达反馈部门时的信息并不完整真实,这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理解上的误解,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医院的正常稳定运行。

(三)信息的交流困难

行政信息的交流是行政管理水平的一种反应,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传递,但是,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工作中,由于沟通工作的缺失,不论是上级部门的信息还是下级部门的信息反馈,在进行传递时,由于传递的结构层次较多,结构冗杂,使得原有的信息出现失真,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及时、不完整,对于信息的传达没有正确合理的形式,导致信息的交流十分困难。

三、加强医院行政沟通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行政信息传递的渠道

在当前信息化时展下,信息的传达交流工作十分重要,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交流形式就是网络,医院可以根据时展的形势,建立内部的信息交流网络,实现内部信息交流的共享,在进行信息的传达时,可以利用网络提高时效性,例如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的形式,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传达的跨地域性和时空性,确保信息不会丢失,保证完整性。

(二)增加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从上述分析来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信息的混乱和失真现象,这就需要对管理的透明度增加,建立医院管理的专用网站,对医院的动态及时的公布,对医院的各种经营策略工作制定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为上下级部门的交流提供方便,减少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还可以帮助医院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自身技能水平,配合各个部门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进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沟通技能的多样化

我们从沟通的实质来看,沟通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学科,它是沟通双方情感和信息的传达,对于沟通双方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说的技能,还要具备聆听技能,可以从说话者的表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以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在医院行政沟通工作中,上下级之间要及时的沟通交流,利用当前先进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并合理采用。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要以真诚的态度和耐心,学会灵活认真的沟通。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普通精神科;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0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mpetency model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training,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Methods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expert meeting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competency items which can be incorporated to the model and then created an initial model. Then a questionnaire was compiled for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verified. Results Having established a competency model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including 19 competence and 4 dimensions (new quality requirements,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human interaction and psychiatric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onclusion A good general psychiatrists should possess the competency items as the model required, besides the competence like relevant medic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quired, anexcellent general psychiatrists should also be equipped with relevant non-psychiatric medical knowledge i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etc.

[Key words] General psychiatry; General psychiatrists; Competence; Competency model

偃翁卣鳎competency)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能将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1],包括了能力、态度、动机、价值观等。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整合数据,建立能够辨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指标体系构架,并使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中国精神卫生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精神科医师是精神卫生队伍中的骨干,目前不但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需要质量方面的提高[3]。但在我国,精神科相关领域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仅局限于护士[4-5]。在国外有关于心理治疗师的胜任特征研究。例如Sburlati等[6]于2011年发表题为“青少年儿童焦虑与抑郁障碍经验支持性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师的胜任特征模型”的论文。在国内外,关于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十分罕见。构建普通精神科医师的胜任特征模型,有利于社会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医疗机构对精神科医师进行选聘、考核及培养,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是指取得医师资格证及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且在精神卫生服务中从事普通精神科(主要区别于儿童、老年精神科等精神科亚专科)工作的医师。

1.2 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1.2.1 初始模型的形成

为全面收集所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指标,研究者通过文献法、结构式访谈法及专家校验法对指标进行收集。所有的编码工作由4名应用心理硕士共同进行,先保留4者完全一致的条目,对不一致的条目进行讨论,再做修改。

1.2.1.1 文献法 选择《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精神科医师培训细则》部分,并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经过编码,共获得13个指标。

1.2.1.2 结构式访谈法 根据需求草拟《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研究访谈提纲》,正式访谈前,拟访谈3位专家,征询建议,并对提纲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访谈被安排在封闭场所,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并将全部内容转换成文字稿。

共访谈12位普通精神科医师,有效人数为11人。性别分布,男6人,女5人;年龄方面,25~30岁3名,31~35岁2名,36~40岁2名,41~45岁1名,46~50岁2名,50岁以上1名;教育程度方面,本科5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职称方面,住院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任医师2名;工作单位方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3名,区级精神卫生中心6名,综合性医院1名,民政医院1名。

结构式访谈共分为两个部分。①观点采集:旨在通过访谈,向业内的专家询问,作为优秀的普通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且要求被访谈对象对目前现行的精神科医师培训考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及建议。该部分经过编码,最终共获得15个指标。②行为事件采集:参照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常用“行为事件访谈”(BEI)[7]的方法,要求被访者讲述1~2个案例,可以是正面或反面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只要是给被访者留下深刻印象且愿意和同行分享的都可以。经过编码,最终共获得17个指标。

1.2.1.3 专家校验法 结合以上编码得到的结果,同时请2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执业的专家对指标名称和定义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初始模型,包括21个胜任特征指标。

1.2.2 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编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需求调查问卷,旨在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并筛选纳入正式胜任特征模型的指标。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问卷指导语(本研究目的及对调查的“普通精神科医师”定义介绍)、被访者基本情况(人口统计学信息及相关专业工作信息)和胜任特征需求调查(要求被试对所收集到的胜任特征指标对于作为优秀普通精神科医师的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定,采取 Likert 5级评分)。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进行因素分析法,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维度进行分类。

2 结果

2.1 问卷的回收情况

向上海市所有精神科专科医院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88%。剔除按规律作答及疑似随意作答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为88.06%。被试者一般情况分布见表1。

2.2 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项目分析,该问卷各项指标显示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安全意识”与“法规意识”的因素负载量因在各维度上均

被保留的19个指标,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KMO值为0.89,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505.907,自由度为171,显著性P < 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素,最大方差正交转轴法对各因素旋转。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保留特征值>1的因素,组成4个维度的模型,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8.77%,可接受。解释变异数见表2。

2.3 模型的介绍

通过文献法、结构式访谈法、专家校验法以及问卷调查法,最终形成的“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共包括4个维度,19个指标。见图1。

2.4 偃翁卣髂P偷难橹

2.4.1 信度检验

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最低为0.73,最高为0.85,说明模型信度良好。

2.4.2 效度检验

2.4.2.1 内容效度 本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问卷项目,前期访谈中,取样为上海工作的普通精神科医师,并邀请专家对其项目中表达不清、意义重复的项目进行逐一修改、审定,以确保保留的项目能准确反映出与普通精神科医师日常工作相关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4.2.2 结构效度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最终保留的19个指标,累计解释变异数为58.77%。因此,结构效度良好。

2.4.2.3 效标效度 为检验模型的效标效度,研究者设计了“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可用性调查问卷。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及黄浦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病房管理人员,包括病房主任、副主任等进行调查。

要求被调查者自行选定2~5名下级医生,先对其给出一个百分制的印象分,随后对应地对这些下级医生按照胜任特征模型描述,每一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其中,“英语能力”“其他临床医学知识”“精神科专业知识”以及“精神科专业技能”4个指标,因现行医师相关管理考核制度中已有考核的相应方法,且对其主观评定也存在困难与偏差,故要求评定的有15个指标,3个维度。

经调查,回收16名上级医师分别对49名下级医师进行的评分,剔除任意作答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3份,有效被评分者40名。

参与评分的医师职称分布: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职务分布:行政主任6名,行政副主任2名,行政主治4名,医务科科长1名,

胜任特征模型中每一个指标分为4个等级,对其进行赋值,其中,“不合格”得0分,“合格”得1分,“良好”得2分,“优秀”得3分。

将15个胜任特征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总,将印象分转化成标准分Z分数。该Z分数与模型得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65,显著性P < 0.01,即模型得分与印象分显著相关且呈中等程度相关,证实该胜任特征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3 讨论

3.1 基于胜任特征研究对普通精神科医师培养的建议

将胜任特征理念引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体系中,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住院医师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8]。普通精神科医师的胜任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优秀普通精神科医师除医学相关知识和信息外,还应具备社会、心理、经济学等非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在普通精神科医师的培养中,应当考虑到这些内容,为精神科医师更好地整合式理解疾病开拓思路。而经过对比其他专业方向医师的胜任特征,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与其他科医师存在明显的不同[9-16]。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考核的方法,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17-18]。SP是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在培养考核过程中,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的人[19],且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已得到应用[20]。在精神科医师的培养中,也可使用这种形式,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编制特定的案例情景。

3.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2.1 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样本是来自上海市各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普通精神科医师,本研究调查了其中的310名,就上海市而言具有代表性,但能否在全国通用,需要进一步地进行验证。

3.2.2 展望

本研究针对上海市普通精神科医师,建立了胜任特征模型,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后续研究:①将该模型拓展到全国范围进行验证及修订;②针对优秀精神科医师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参考文献]

[1]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57.

[2] 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3] 黄悦勤.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9):5-9.

[4] 方华琴,徐继美,徐卫祖.精神科护士岗位胜任特征探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2):172-173.

[5] 方华琴,叶小芳,李亚惠,等.精神科护士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护理与康复,2014,13(4):317-319.

[6] Sburlati ES,Schniering CA,Lyneham HJ,et al. A Model of Therapist Competencies for the Empirically Support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J].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11,14(14):89C109.

[7] T明,尹明鑫.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9-230,233.

[8] 孙宁霞,金志军,徐晨,等.胜任力模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0-51.

[9] 辛秀红.外科医生的胜任特征[D].银川:宁夏大学,2006.

[10] 陈林华.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1] 唐俪.医生的胜任特征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2] 金阿宁,田勇泉,赵太阳.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5):517-524.

[13] 李祥文.急诊专科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提取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4] 瞿丽娟.急诊科医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评价[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5.

[15] 瞿丽娟,段永宏,尹文,等.急诊科医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6,32(7):947-950.

[16] 宣扬,贺庆功,马语莲.全科医生职业胜任力:内涵与特征[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3):145-148.

[17] 陈恺,马秉福,李瑞丰.应用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评测方法初探[J].医学与哲学(A),2016,37(6A):37-40.

[18] 梁冰,李苗,胡丙清.国内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39-1741.

篇3

陈乐人书记在讲话中对市科委大力支持市档案局工作、对特邀专家为课题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她要求,课题组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研究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市科委、市档案局和市财政的有关规定,做好课题管理工作,履行好课题申报时的承诺,保证好课题的研究条件。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建设数字档案馆服务,在研究中要注意“接地气”,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理清工作现状,针对现状做好分析,对今后如何建设数字档案馆和建成后如何运转等问题,力争通过课题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务求取得对实际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从而提高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水平。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市档案局特邀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付华、国家档案局信息中心主任刘伟宴、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馆)局(馆)长申玺朝、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发展计划部部长高顺尉、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邸瑞华等组成专家组对课题进行论证。

会上,课题“总课题组”及“调研组”、“需求组”、“方案组”、“技术组”等4个子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度安排等分别作了报告。课题研究采取层层递进的技术路线,以“学、研、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重点开展保障电子档案凭证性作用的核心技术研究、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研究和数字档案馆原型系统的研发等内容,注重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论证,肯定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认为课题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开题报告合理可行,具备了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条件。同时,建议课题组注重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各子课题之间的统筹与协作,认真组织,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研究,取得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

篇4

行政文化传播的构成要素和传播模式

1.行政文化传播的构成要素。行政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把社会信息系统中与行政管理有关的部分及其运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系统及其各部分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互动关系,笔者参考美国传播学者H.施拉姆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对于传播要素的归纳将其总结如下:传播者———行政主体。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讯息发出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行政文化传播中,传播者称为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行政组织或社会群体。受众———社会公众。即讯息的接受者或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行政文化的受传者同样也可以是个人,或行政组织和社会群体。行政文化信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行政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或完整行政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行政文化信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的纽带。在行政文化传播系统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人的口口相传,也可以是活动或听证会等。反馈。指受众对接收到信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众能动性的体现。事实上,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信息可以分解为符号和意义,这种分解在本文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本身行政文化本身也分为三个层次:物质—行为模式—意识形态。下文将进行具体论述。

2.行政文化的传播模式。以上五种要素是行政文化传播系统运行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行政文化的传播层次及其内涵

篇5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意义;创新

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企业不但要抓好生产销售等基础性环节,还要逐步引入先进的国际化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构架,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行政管理,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在行政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当前形势下企业需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及意义

企业行政管理具体是指企业运行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以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通过规章制度或规范原则等渠道,对企业进行职能管理的统称。行政管理能够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与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现代企业的日常运行到处都渗透着行政管理,例如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监督、内部组织形式及权限架构、办公设备维护及技术支持、重大会议及企业活动组织、涉外活动组织、接待和管理以及后勤保障和公关维护等。以海外石油企业为例,行政管理贯穿着生产运营的诸多环节,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到宣贯并监督其执行情况。可以形象的说,行政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运行的“剂”。

二、石油勘探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的创新还不到位

石油勘探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注重创新不足,很难做到积极地探寻新的行政管理途径,往往循规蹈矩,恪守既定的制度,在实际管理中会比较保守。员工的自身主观能动性还需提高,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对员工进行360度无死角客观评价,从而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2.行政管理体系问题

石油勘探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主要将精力集中于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方面,从行政管理思路上来说,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即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以政府机关的管理方式作为参照。但这种行政管理思路仍局限在事务性范围之内,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缺乏健全、可靠的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3.行政管理工作与各个部门的沟通不畅

与各个部门沟通通畅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但目前多数石油勘探企业依然保留着技术部门为重,其他部门均为其服务的片面认识,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仅仅是负责办公室区域的维护和管理,对各部门开展工作进行物资上的支持,只是简单进行上级任务的下达以及下级工作成效的收集,从而导致主营业务部门“门难进、脸难看”,沟通效率和配合程度低下,行政部门无法真正彻底掌握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状态,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内涵的拓展。

三、新时期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1.对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第一,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明确地遵守相关规范,为企业的效益和安全提供保障。可对员工上班行为进行细化规定,如不得手机聊天、电脑炒股、长时间离开座位、观看视频或下载等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得到一定的优化,坚持政企分开,强化企业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核心团队建设中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始终贯穿整个企业的领导核心,要始终明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组织工作,配合该项工作开展活动,同时给予组织支持和帮助。例如,在石油企业领导团队人员配备时,要保证多专业人才均衡配备,通过相关的人事、资产、财务、法律等方面的资料,优中选优,同时应保证一定比例的政工方向团队成员。

第三,在创新企业的行政管理,需要关注信息化内容的建设。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不断上升。在石油企业里,办公自动化系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得行政管理原来越高效、便捷,保障了在行政管理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存在的人员冗杂、机构臃肿等现状进行创新,优化和健全管理体系。结合本企业的工作特点、行政管理体系需求等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明确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同时定期总结回顾,挖掘和分析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工作方式研讨和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各个部门的沟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如:微信、微博、QQ、信息化平台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内部员工与各个部门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实现信息沟通,方便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企业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工作,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与各个部门沟通桥梁的建立,如: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开设出内部人员交流沟通的板块,为各个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平台。又如:建立不同工作用途的微信群,加强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的企业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在各项工作中都运用进去。做好每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在行政管理方面,发挥好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做好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桥梁。

篇6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晨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篇7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篇8

相关热搜: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篇9

关键词:行政单位 内部控制 缺陷 对策

政单位是指由我国政府运用国有资产而设立的、用以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具体是指行政单位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控制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制度制定、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行政单位的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换句话说,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会更高,管理会更规范。但是不同性质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差异较大,执行力度也千差万别,导致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许多不足之处,影响其正常运行,难以发挥出内部控制的最大作用。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单位作为行使公职权利的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社会公众利益,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而且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财务及其他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错误,使公众利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质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有利于行政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治理能力,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能让行政单位完成好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再次,每一个行政单位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内部控制是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辅助及保障,在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各个行政单位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财务方面内部控制,既可以使行政单位的工作顺利平稳进行,又可以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总而言之,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控制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还可以提高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保障职能。

二、当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作为单位防范和管控经济及管理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政单位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仍有部分行政挝淮嬖谡体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的问题,有些单位认为内部控制仅是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财务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认清内部控制对行政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与各部门之间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责任,在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导致的。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现有的内部控制也仅仅是一个原则指导性文件,并未建立完整可行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作为指引,并且已有的规范文件仅涉及经济活动,非经济活动并未纳入内部控制范畴,所以现行法规并不能给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发展做出指导。另外,虽然大多数行政单位结合现有法规和自身情况制定了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不够细化,偏离实际,流于形式,影响力有限,无法约束所有工作人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内部控制政策执行力不足。所以,当前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法规无法为行政单位提供保障。

(三)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监督在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内部监督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单位经济业务中发生的失误和舞弊,及时向领导反馈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改进意见。但很多行政单位却忽略了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单位内部很少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内部的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属于“平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这就导致内部控制监督职能难以发挥。此外,行政单位外部监督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对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也会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四)信息沟通机制不畅

高效的信息系统与沟通有利于行政单位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单位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得以快速的收集和传递,那么就能使内部控制信息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而我国行政单位信息化建设推进较慢,行政单位在上下级信息沟通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滞后问题,领导与下级机构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导致实际工作效率的下降;有些单位还没有将行政单位日常的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措施在单位信息系统中及时更新,单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信息公开透明度低,长此以往,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改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形势,行政单位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内部控制思想意识,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起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各行政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增强内部控制意识,特别是主要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应以身作则,树立“岗位责任”观念,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人,履行好单位内部控制职责,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严肃性。各单位还应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让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到熟悉和了解,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使全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创造出有利的环境。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形势下,我国行政单位的发展策略、业务处理、工作理念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行政单位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调整,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从大局出发,从细处着眼,层层落实,不断提高,循序渐进,从各项分散独立的制度到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新环境、政治新形势。首先,在国家层面,各立法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有规定和试行办法,制定出更加详细、权威、可实施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使得各个行政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有法可依。其次,各行政单位要全面梳理本单位的业务流程,结合单位具体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智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制衡性特点,并严格遵照制度执行。不仅要把经济业务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完善预算编制方法,严格预算执行,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最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有不妥之处应及时{整,以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加大内外部监督力度

首先,行政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杜绝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并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进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其次,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保证其能够独立、公正地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效果,也要选择较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业务人员,从而提高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最后,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批者和分配者,有义务对资金使用的方向和效率进行持续跟踪和监督,外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就是对公共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查,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进行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对负责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单位与人员的违法违纪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和惩处。这些外部监督组织既有权威性,又有强制性,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和保障。总之,只有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与沟通是行政单位保证信息收集、制作与传递,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行政单位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内控流程嵌入信息化系统,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建立多渠道的上下级沟通机制,对单位内部管理层和外部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反馈。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还可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各层级之间、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避免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保证日常工作顺利进行。

四、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公众对行政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行政单位针对内部控制不仅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坚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加大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信息沟通渠道等,促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迈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我国行政单位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张学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6).

篇10

[关键词]行政指导 意义 推广

现代行政由传统命令与服从式的冷冰冰的“刚性行政”走向指导式的“柔性行政”是行政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加快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让服务对象满意,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特点、内涵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范或者政策,实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方式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是充分发挥检验检疫职能,运用检验检疫部门独具的法律、政策、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和优势,灵活采取告诫、辅导、警示、建议、帮扶等一系列行政指导方式,主动或者应邀向行政相对人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建议的行为。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手段,更具有民主性、柔和性、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非强制性的特点,较大程度的代表了平等、独立、民主、责任、宽容的人文精神,行政指导因其柔性和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也因其民主、人文等内容较为容易的被行政相对人的接受,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及和谐的本质。

三、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监管职能的创新,弥补刚性手段的不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领域、新的发展不断涌现,涉及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进出口贸易的监管部门,应更加重视提升应对社会事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能力。行政指导的简便性、灵活性更适合用来对新问题、新事物的干预,为建立长期的创新监管体制奠定基础,行政指导在管理方式上体现了服务性政府的要求,使政府部门更多的考虑相对人的立场,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参与、沟通、互动、平等的思路,把官本位转为民本位,成为法律监管手段和很好补充。

2.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大部分的执法部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时,一味重视执法如山,但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行政强制的手段常常会因为行政相对人的抵制而大大降低功效,而且行政处罚等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往往只是制止了一时的违法行为,难以治本,如检验检疫对擅自使用入境法检货物的企业予以处罚后,企业下次仍然一犯再犯等等。

3.有利于加强服务能力,提升检验检疫整体形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将面临更大的考验,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等都是考验检验检疫部门的重要事件,现代行政管理部门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更加注重优质、高效的便捷服务,准确、完整的信息,有效、完善的壁垒应对等职能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利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将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贴近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具有亲和力,更易于塑造护航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四、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推广中存在问题

1.行政指导程序缺位。目前,行政指导尚无明确的法律予以规定,且行政指导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难用固定的程序加以规范,因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也就体现不出程序的公平和公正,从而影响行政指导的纯洁性。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基于社会公益,遵循法定职责的行政主体能够保持行政指导本意,但是很难保证每一个人都有高素质和行政指导行为不掺杂任何的不正当考虑。

2.行政指导监督缺位。行政指导行为是非强制性的,其实就是相对人自愿的,所以行政主体的行为就很难受控于监督部门的视线,实际工作中,一些行政指导因沟通不善和权力的特点变味成行政强制,从而偏离的行政指导的原旨,因此行政指导必须要增加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同时受到必要的监督。

3.行政指导救济缺位。行政指导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且行为本身引导相对人做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果在行政指导出现失误或者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如何加以纠正、补救和赔偿,尚无法律和规定予以明确。同时因行政指导的民主性,如何认定不当运作或者如何确定责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五、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推广

1.建立健全制度规定,为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提供法律依据。结合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能特点,科学制定完善的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使行政指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行政指导工作制度应当明确行政指导适用方法、工作程序、适用范围、工作任务、监督处罚等内容为行政指导工作的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2.强化行政指导柔性监管意识,统一检验检疫人员思想认识。组织检验检疫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引导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行政指导是纠正和减少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是与刚性监管首手段相铺相成、各有所长的执法手段之一,是自身工作职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随着民主程度的加深,行政指导这种柔性的监管方式将在行政实务中被更加广泛的应用。

3.将行政指导与检验检疫监管有机结合,充实检验检疫部门有效监管企业的方法。在检验检疫的日常监督管理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合适的行政手段,可以行政指导,也可以实施执法监管,更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主要有三种结合形式:一是先指导,后不作处罚;二是先指导,后进行处罚;三是先处罚,后进行指导。行政指导的介入不仅仅让企业知道违法违规,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知道怎么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该遵守法律法规。行政指导工作后将减少做出强制性监管行为的工作量,降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张力,有利于保持和谐的官名关系,体现较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