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叛逆孩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叛逆孩子教育

篇1

1、和孩子做朋友,叛逆孩子不是只有追求个性,此时孩子需要朋友和理解。

2、叛逆期的孩子喜欢和朋友谈心,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往,孩子更能和父母说出心里话。父母要充分认识孩子的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3、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4、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5、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篇2

1、切勿大吼大叫。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大吼大叫,因为孩子在学校,在幼儿园,在学前班都是一片和谐,而如果你大吼大叫,那么孩子就会不喜欢你,而且对你以后说的内容也都会有抵触情绪,这样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期,所以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

2、要关心孩子生活。孩子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他的父母,所以作为家长,你一定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如果你对他不管不顾,时间久了,他会觉得你可有可无,那么叛逆期自然就会出现了。

3、与老师勤沟通。作为家长,要和自己的孩子的老师经常沟通,这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你就会一清二楚,而根据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你们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4、树立良好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没有错的,你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起码你们彼此之间要和谐,要互相尊重,这样孩子才会按照你们的来,学习你们,否则孩子看你们和平时都不一样,自然就会进入叛逆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真情的爱,却可以使他们泪雨滂沱。有些叛逆的孩子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教师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其实,叛逆的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弯”没转过来。教师要耐心地在“拐角处”等待,等待一个因感动而改变好的孩子向你走来。

篇4

关键词:学生;叛逆心理;叛逆行为;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a:A

记得第一次带幼师的职业班级,带班之初,我很困惑,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幼师班应该都是乖乖的小女孩。可是我看到的和从前的想法真是大相径庭:这个班级现在有学生41人,其中初中没读完的占一半,行为习惯极差,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没有集体荣誉感,将学校的扣分制度视为无物,甚至有很多同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扣吧,扣完我就可以回家,正好我不想念了!”

经过和一些孩子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他们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我总结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原因如下: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方面,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自从出生以来,全家对其宠爱有加,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而孩子的教育和照顾就交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知道疼爱,却管教不足。②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处理其所犯的错误,从而把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矛盾和冲突恶化。③这种年纪的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认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所以他们盲目反抗,拒绝一切善意的批评。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呢?经过教育实践和反思,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位思考

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老师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只是一味地斥责、惩罚和强行要求,这样就会拉开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失去与学生交心的机会。特别是班主任,太注重学生应该怎么做,往往错失了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处理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学生时,一定要适时地学会换位思考,做个“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有心人,换个角度来思考学生的行为或表现。

二、允许他们在进步中“反复”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是通过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而学生的进步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出现“反复”现象。每当这时,老师“不算旧账”“不揭伤疤”,而应适时地采取宽容方式。不过,这宽容中要有要求,有信任,有期待,抓住他们的“反复”进行耐心的启发教育,促使他们继续进步。平时多留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三、真心地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爱心,用真诚的爱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用温暖和爱去唤醒懵懂的心,用无私的爱去点燃智慧的火花。没有别的,只有爱才能让学生向你打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机会转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对于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青春期孩子,我们更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及时的认可和肯定,赞赏和鼓励能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力。对于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青春期孩子来说,赞赏和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使他们从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

我们要有容纳百川的宽容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我们对他们有宽容之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就会融合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这些叛逆少年的叛逆是我所能想像得到的,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在接触着各类学生,好的学生印象不深刻,而对一些品行特殊的学生总是记忆犹新的,而且时常看到、听到、教到类似的不良学生,总有感触,因而对那些他们说的叛逆少年的行径觉得并不是天方夜谭,而且真实得很,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就像隔壁的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熟稔。而所有这些孩子的叛逆成因都无外乎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影响,学校的影响在其中的作用是很微小的,如果不是这个孩子自身的问题的话,学校教育都是朝正道上引领的。但现实是这些孩子的家长自己也正是受害者,他们也正为自己鸣不平,他们更是叫苦不迭者,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叛逆呢?

听一位小个子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第二次的撒谎是因为第一次撒谎时母亲并没有指出来,也没有批评,心想偷了两元钱的事可以这样一了了之,后面偷五元钱的事就坚决不承认了,做母亲的没有办法,毕竟是亲骨肉,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娘的心里。这样,孩子是一点点放纵了,后来,每晚上网吧,感觉那里是自由的世界,身心偕忘,快乐无穷,对生命也似乎看透了,活着就是寻求快乐和刺激,这样,他每晚很迟回家,甚至半夜,做母亲的只能去找他,找习惯了,他自然更不愿回家了,而作为亲人,即使打断两根扫帚柄,又能将儿子怎样呢?收不住的是孩子的心。于是,少年就这样叛逆。

各种各样的叛逆少年,虽然叛逆的方向不同,目的要求不一,追求理想各不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成因,那就是缺乏正确的教养。孩子是家长的宝,这是每一位家长都明白的事,但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孩子会离自己越来越远?为什么自己挣那么多钱供他吃穿用,却还是收不住他的心?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教过孩子。教育孩子远不是靠学校、老师那么简单的事。最最重要和关键的恰是跟他最为亲密的父母。而孩子们的父母在干什么呢?忙。家里忙,外面忙,单位忙。整天都说没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没时间一起玩,没时间一起学习,没时间一起外出游玩,甚至没时间帮孩子看一看学校的作业,认为只要供他穿暖了、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远不止这样,而当代孩子的叛逆情绪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慢慢滋生了。他们开始感到家长的疏远,开始自己寻求快乐和刺激,寻求精神的寄托,寻求另一种生活。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到孩子长大,正是在非常迅速地远离他,总在找借口,总没有时间去陪孩子,总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却没想到放弃了最重要的孩子。

学生在寻求什么?看看他们看的书。现在最吸引孩子眼球的、躲着藏着也要看的、借的偷的都要看的是那些刺激的书,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东西,跟前阶段一些伪童话书不同的是,这些书比那些书更具惊险或恐怖的色彩,如果说现在热度未减还有余温的那些现代式的童话小说是用爆笑、调侃、搞怪、反叛等等来满足孩子的欲望、赢得孩子的心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充满血腥、阴森气氛的东西则更是为了填补孩子们空虚的心灵了。

篇6

前两天,张女士发现8岁的儿子覃楠作业没写完就去玩电脑,她一火,立即过去关了电脑,并忍不住批评了儿子几句。谁料,儿子竟冲着她咆哮起来:“你自己还不是这样,天天上网看小说看电影。说话不算话,还老爱管人家。我不要你做我妈妈了,以后我不要你管。”张女士说一句,儿子会顶她三句,全然不像小时候那个听话的乖宝宝。让张女士更感到头疼的是,儿子竟因为这件事几天不理她,每天见到她就像见到仇人一样,连吃饭都不愿意跟她同桌。

12岁的六年级女生小芸,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小芸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芸开始无心向学,成绩也开始下滑。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小芸厌学情绪更明显。尤其令父母担忧的是,小小年纪的她竟然交了一个男朋友。小芸常常找各种借口逃课,和一些不良青少年一起去KTV,频繁出入网吧,老是很晚才回家。

对于上述现象,心理专家认为,孩子都是好孩子,孩子叛逆,或许是因为家长不会教育。叛逆的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一种表面假象,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人们更多的关注。

小芸就是因为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她,不管什么事她做得再好,父母也看不到,所以她心里感到很失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只要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会更多的注意她,于是她便以这样的方式去换取父母的关注。

覃楠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但长大后,父母总喜欢以命令的口吻叫他做这做那,还不许他有意见。一旦覃楠做错了什么事,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训斥,从不听他的解释,总之父母说的都是对的。而他的优点,比如喜欢帮助人、对同学友好等,父母却视而不见。

心理专家说,8~9岁,12~16岁,是孩子最容易叛逆的时期。在他们的这两个年龄段,家长常觉得孩子爱顶嘴,甚至动不动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千万别一味打骂孩子,更不能因为失望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要扭转孩子的叛逆性格,需要父母耐心地花时间去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认可并给予鼓励。专家认为,耐心+认可+鼓励,这“六字经”是扭转孩子叛逆性格的法宝。

耐心:当孩子出现叛逆心理时,父母不可急躁粗暴地一味批评打骂,应及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要多注意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要多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平等地和孩子交朋友,而不是端起家长的架子高高在上。

篇7

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像妞妞妈妈同样的烦恼,怎么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孩子出生后的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这时孩子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开始喜欢说“不”。孩子2~3岁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会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三点注意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面对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成为“叛逆小子”。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没有过“逆反”心理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意志力薄弱、缺乏主见。因此,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但需注意的是,父母这时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味放纵或指责孩子,则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在叛逆期过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叛逆小子”。

做到以下三点,可以帮助父母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话更加反感。

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父母的责任,如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做到,父母应勇于向孩子认错,注意下次改正;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父母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

利用特点正确引导

家长要认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他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你也不必过度去纠正他的这一行为,反倒可以利用他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比如你可以故意让孩子去做一件你不想让他做的事,由于他的逆反心理很可能就会自己主动拒绝去做,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把他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了。

缓解亲子冲突的小方法

在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缓解亲子冲突。

1. 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父母不必强硬的要求孩子听话。可以试试看给孩子几个选择,让孩子考虑。当孩子觉得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自,反抗意识就会减淡不少。

2. 约法三章法

对于孩子的日常作息时间和对孩子某些事情的处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一旦孩子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

篇8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独立自主

[作者简介]陈兆丰,攸县教育局干部,湖南攸县41230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87-03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许多家长发现原来性格温顺、乖巧可爱的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异常了。一位家长对我说,自从儿子进入初二以来,变得不愿搭理父母了,一周也跟他说不了几句话。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说那是不对的,他却偏偏那样做。你多说他几句,他要么就不理不睬横眉冷对,要么就冲你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仿佛突然之间你成了他的敌人,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这时做家长的需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交流,做到及时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以便帮助孩子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到达灿烂光辉富有成就的成人期。

一、什么是青春期叛逆

在心理学上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3~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心存对抗,他们内心有时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合理和正确的,但行为上却有意违抗父母,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有时又觉得父母的思想僵化保守,不可理喻,从而不屑一顾不予理睬。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二、产生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1、思维发育趋于成熟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对事物和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从前他们崇敬父母,相信父母和老师教的总是正确的,而现在他们通过自己在社会上与别人的实际交往,以及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得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发现父母的观点不对,在现实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只是一些冠冕堂皇不切实际的大道理,与自己的认识恰恰相反,从而对父母的说教产生了不信任。同时,随着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发现从前一味相信父母总是正确的看法也很不对。进而产生了对父母管教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于是逐渐出现语言上的顶撞和行为上的逆反。

2、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

由于初中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顾及不到他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家长的正常教育往往会从对立面去思考,把父母的劝说批评以及指点提醒都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制,是对自己自由的干预和限制,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只有通过反抗和对立才能达到追求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目的,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向别人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个大人了。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厉害的时期通常是在13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孩子,企图反抗所有的管束以及所有的权威,都想实现自己早日独立自主梦想。如果他们一旦发现这些反抗受到了阻挠,反抗失去作用时,就变得十分沮丧,甚至充满愤恨,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自己,都与自己过不去。初中生大部分的不良行为都起因于此。但孩子们并不承认自己有反对父母的倾向,相反却认为问题是出在父母那里,是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体谅自己。

3、性别意识强化

初中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增强,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情绪体验,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也会激发逆反情绪。所以在逆反期往往会出现儿子更容易与父亲作对,女儿更容易与妈妈唱反调。

4、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的失当

根据笔者的观察,父母自身的性格不好,父母自己行为习惯上的缺陷越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表现得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居高临下,管教孩子的态度是粗暴的、不容质疑的命令式,家长作风严重,民主气氛不浓,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心里反感走向行为上的反抗。有的父母以前对孩子溺爱而疏于正当的管教,现在孩子出现了问题,就好像突然醒悟过来,马上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制订了详细的家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么做。让孩子一下子觉得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父母教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背后自己的言行却是另一套。让孩子觉得大人道貌岸然,非常虚伪而不可信,从而从心里反感父母的说教,甚至从心底里瞧不起父母。特别是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以及经历了父母从冷战到公开反目到最后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和一些重新组合家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产生对家人和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一切家人和老师的说教和管束都会予以坚决的抵制和反抗,不管对与错。那怕明明自己已经觉得父母说得对,也会条件反射地作出反抗的决定。

三、家长应如何应对

1、完善自我,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画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给孩子自由,实行自我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

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只有自我教育才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有必要提醒的是,“无形驾驭”绝不等于放任自流,事实上,无形驾驭的过程,正是家长时刻关注并通过自身努力来引领孩子成长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善用“表扬”工具,表扬是孩子做对事情、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家长善于发现优点,并不断强化优点,甚至在“缺点”中发现优点,给予肯定,用强化优点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战胜缺点,这样的表扬会使孩子将优良行为固定下来,直至成为一种为人处事的习惯。事实上,不论孩子缺点有多少,每一天、每一周总会有些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比如清理了自己的书包,家长都应及时表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就意味着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至于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讲明道理,找出避免重犯错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不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而作出过分的举动。家长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做父母的要求孩子怎么做,先应该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孩子反感自己时想想我是怎么做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样可以帮助家长从改变孩子的角度转到自我改变的角度上来,只有当家长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他就自然地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成长榜样,孩子就会仿效父母,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最好的教育,胜过一切语言说教。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家庭,就是为了每个成员而存在,是为了支撑和帮助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单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相应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身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成长,孩子长大了,如果家长没有“长大”,以自己的“不变”应孩子的“万变”,必然遭到孩子“自卫反击”。反之,家长及时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随时学着做父母,不断提升自己做父母的本领,同时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善待他人,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就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构建一个生机蓬勃的成长型家庭。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在教育理论中,“平等尊重”常被作为首要原则提出来,很多家长似乎也懂这个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不由自主端起家长架子,耍起家长权威,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如果家长过多干涉和保护,甚至表现出不信任,比如偷窥孩子日记、盘查甚至跟踪孩子行踪等等,就会让孩子感到独立自主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必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家长一定要放下身段,真正将孩子视为平等独立个体,换位思考。没有平等和尊重,就不会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努力接纳孩子的感受。少指责,多鼓励;少责骂,多微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孩子,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逆反行为严重的孩子,其背后大多是恶化的亲子关系。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要正确认识两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冷静对待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运用倾听、交谈等适当的沟通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要太郑重其事一本正经,最好选择在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时进行,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散步、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彼此心情都很放松,也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对孩子的不良言行,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指手划脚严厉批判,要努力使孩子与家长之间达到无话不谈的境界。

3、及时发现问题。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篇9

与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如果弄不清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要“叛逆”,想“叛逆”什么?就很难对症下药地管教孩子。但想弄清叛逆的原因,绝不是件轻松的事。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总是被他们视为“对立面”,是需要反抗的对象,拒绝向父母袒露心声,便成了很多叛逆孩子的共同做法。

徐武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儿子彬彬进入初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做什么,似乎事事跟老爸拧着干。徐武加大了“”力度,一发现彬彬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脑一顿训斥。训斥的结果是彬彬一见徐武就躲,还经常在外头疯玩。徐武觉得这样下去不对劲,便改变了策略,和颜悦色地找彬彬谈心,想摸清儿子的心思。彬彬却软硬不吃,什么也不说。

一个周末,彬彬向老爸请假外出踢足球。由于担心儿子在外交上了“损友”,徐武便提出与彬彬一同去踢球。彬彬当时有些犹豫,徐武赶紧说自己在大学里可是校队的前锋,彬彬这才同意。

徐武宝刀未老,帮助彬彬的球队赢了那场比赛。彬彬兴奋地抱着徐武,竟没大没小地嚷:“哥们儿,你还真行啊。”这以后,彬彬经常邀请老爸去踢球,平时也肯在一起聊足球了。一次踢完球,彬彬对徐武说:“爸爸你球踢得真棒,要其他地方也像这么棒就好了。”徐武趁热打铁地追问,这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跟自己拧着干了。原来,彬彬觉得在爸爸面前他一无是处,毫无尊严。他不听徐武的,只是想证明他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

这以后,徐武改变了语言习惯,跟彬彬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强制性口气了,让彬彬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在生活中,也注意征求孩子的意见,像买鞋时,他也会问彬彬对颜色的要求。碰到彬彬讲述所做的特别得意的事情时,徐武学会了夸奖和鼓励。徐武的改变减轻了彬彬的抗拒心理,因为老爸在彬彬看来还是球队的“队友”,有些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改变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一种更为平等民主的方式,试着成为孩子的“伙伴”是一种可贵的努力。因为叛逆期的孩子同样需要理解,他们喜欢在同伴那里寻找理解和共鸣。如果父母能放下家长的专制面孔,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伙伴、朋友,与孩子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当孩子把父母视作“一条战线”的“哥们儿弟兄”,接受教育引导时的逆反心理会轻得多。

让“刺”自个“瓜熟蒂落”

叛逆心理往往使孩子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许多地方越来越让父母看不惯了。可如果父母急于“拔刺助长”,非但“刺”拔不了,还会让两代人之间剑拔弩张。

早知道女儿小蓓喜欢标新立异,可阿洁还是没料到放暑假的第一天,小蓓就会在手臂上用文身纸印上个那么夸张的文身图案。“你这哪里像个中学生,简直就是堕落!”阿洁怒不可遏地打了小蓓一巴掌,命令她马上洗掉。小蓓哭着不肯,说这文身彩挺漂亮,她有个人的自由,做妈妈的也不能随意侮辱人。阿洁要硬拉小蓓去洗,小蓓居然挣脱跑出了家门。

好不容易把小蓓从同学家里找回来后,阿洁跟丈夫商量,丈夫却责怪阿洁小题大做。爱养盆景的丈夫把阿洁带到一盆盆景前,指着还没萌芽蜷成刺状的叶子说:“你看这个刺,很丑陋吧,可过几天你再看。”过了几天,阿洁看到那些刺果然都舒展成了一片片美丽的绿叶。

“女儿只是在追求个性,表达方式有点儿偏差只是因为她的幼稚。就像那些刺状的叶子展开需要时间和养分一样,等孩子慢慢成熟,她的刺也就会瓜熟蒂落地落掉。” 丈夫又说:“想想我们也是这样年轻过来的,可不能拔掉了‘刺’,也扼杀了孩子个性的成长。”

丈夫的话点醒了阿洁。对那个视为眼中钉的文身,阿洁没有着急,她找了些资料看过后,就心平气和地跟女儿探讨起文身艺术。当告诉女儿劣质文身纸对健康有害、易损皮肤时,阿洁看到了她眼中闪过将信将疑的神色。

阿洁还故意带小蓓去表妹家玩。表妹的女儿向来很喜欢小蓓,可看到小蓓的文身,小女孩儿却疏远了小蓓,还说“小蓓姐姐手上的东西好恐怖哦。”回来后,小蓓主动把文身给洗掉了,说是弄得皮肤怪痒痒的。

从此以后,碰到女儿身上让自己看不惯的地方,阿洁也不再急着去拔“刺”了。特别生气的时候,她会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弄清小蓓为什么会这样。多了几分理解和宽容,阿洁慢慢觉得活泼好奇的女儿身上的那些“刺”也有几分可爱了。

叛逆期的孩子身上的让父母看不惯的“刺”大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生活、学习中养成的不良的习气;另一种则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以及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究、解读社会现象并尝试适应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对于前一种“刺”,高明的做法是多沟通,少训斥,在充分启发孩子自觉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身上的“刺”对他人对自己都是有害的,然后主动接受父母的约束,水到渠成地改掉毛病。对后一种“刺”,父母则更应慎重,不必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应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成长中的错误,引导孩子步入成熟,“刺”也就瓜熟蒂落地没了。无论哪一种“刺”,父母的榜样作用都不可小觑,父母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父母的良好言行能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两代人之间存在冲突与代沟,父母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如果父母思维守旧、所掌握的知识落伍于时代,却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的“导师”架子,与孩子的对话肯定会激化孩子的对抗心理。

看到儿子涛涛嘴里整天冒出些诸如“暴走族”、“在线视频”之类的“新名词”,吴昊如临大敌起来。他担心儿子误入歧途。可他发现自己的教育根本不管用了,自以为得意的说教在涛涛听来全是陈词滥调。“老爸,现在时展了,不是说年纪大就有资格教育人的。”儿子甚至明目张胆地挑战他的“家长权威”。

一个双休日,涛涛约了几个同学去攀一座很原始的山,弄得头破血流,回来还得意地说他们成功地挑战了自我。吴昊气不打一处来,骂他:“以后想找死的话,就痛快些!”涛涛不屑,说老爸虽说穿上了西装,可仍是个“土包子”,连极限运动都不知道。

“什么极限运动,那都是吃饱撑得慌的人才玩的。你是学生,要以读书为主。”吴昊权威的发言,却只招来了儿子一句“你太肤浅了。”

吴昊怕儿子再去冒什么险,一到节假日就盯着他,自己要外出就把门反锁上。可还是没能守住涛涛,一次他趁父亲外出,竟从窗口攀下水管溜了出去。把吴昊惊出一身冷汗,要知道他们可是住在四楼……

吴昊狠揍了儿子一顿,然后问他还敢不敢再溜出去冒险。儿子说不敢了,可吴昊分明从他眼中读到了不服气。

吴昊弄不懂“极限运动”怎么就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儿子连死都不怕了。自己的教育对牛弹琴,恐怕还是教育得不到位,吴昊便开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才发现,自己确实太肤浅了。

吴昊向儿子道歉后,表示对“极限运动”也很感兴趣,还让儿子当他的教练。吴昊答应带着涛涛一起去攀岩。在攀岩场,吴昊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涛涛向他传授了许多攀岩知识。从攀岩场回来后,吴昊有些理解儿子要做个“职业探险家”的理想了。

“以后有什么好玩的新鲜事,可别拉下老爸啊。”回家的路上,吴昊跟儿子击掌约定。

吴昊从此后不再在儿子面前不懂装懂了,他觉得死要面子地在孩子面前维护全知全能的父亲形象,还不如去学点儿新知识,体验些新生事物。

篇10

“我的学生为什么不听话?”

在某班主任大讲坛活动中,我旁边的一位初中班主任小声感叹道:“要是我的学生也这么听话,该多好!”

当时,作交流报告的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他班的集体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听话,简直是把班主任的要求当作圣旨。

为什么让中学来展示同样的节目,他们却很难“听话”;或许在他们小学的时候也很“听话”。

案 例

“她怎么这样自以为是”

“我数学分数低,不是你的错,分数高也并没有托你的福,你一没有教数学,二没有给我讲题,不是你说的‘你要学好不能偏科’,我就能学好,谁不想学好?”这是半期结束后,小玉同学的一段总结,读到这里,我有些迷糊了。

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小玉同学数学成绩的高低与我这个班主任无直接关系。我是英语老师,没有教她数学,所以数学分数低,没有我的错;即便她的数学成绩很好,也与我无关,因为我没有给她讲授任何数学问题。

她在文章中,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说明,“个性方面,你和我们这一代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思想也不同,很多事,我会遵循你的观点,不满我会留着自己不满。”对此,我需要申明的是,我并不是遭人讨厌的老师,反而,还有许多粉丝。

01学习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叛逆”的青春期

都说青春叛逆,每位教师遭遇不尽相同,但感受却相似。人们常问:“今天的中学生怎么了?变得我们不认识了,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吗?”这个问题也时常敲击着我的心灵。有一天,我再次翻阅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突然有点醒悟。原来虽然时代与我们青春时不同了,但人的发展规律是没变的,可能是表象发生了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拨开表象,从本质上把握。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其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第三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对应于儿童发展的幼儿、小学、初中三个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无规则的幼儿期

幼儿时期,儿童几乎都活在单向、不可逆的以自我中心的心理世界中,片面强调个人存在以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此时,儿童已经在接受外界的准则,但是他们并不顾准则的规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四岁的儿童一旦遇到自己不顺的事儿,就哇哇大哭,或者是想出手时就出手,全然不顾后果,也全然不思量自己是否能够真的具有控制外人或外物的能力。这个阶段,相当于我国幼儿园阶段,与他们讲道理的教育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这个时候的教育意义,在于逐渐淡化其自我主义,快乐自由应该是教育生活的追求,若以游戏等活动培养亲子关系,融合他人的同学关系,则是对后续阶段的前期开发。

(二)他律道德阶段――建立规则的小学时期

在我国小学生阶段,孩子的自我反思和对事物外在的批判思维还未形成。这个阶段的道德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示范和规则,由此,小学阶段道德素养的形成,学校的规则规定是必要的,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由此内生为孩子的道德品质。

(三)自律道德阶段――打破规则的中学时期

从小学毕业向初中进军,儿童大多进入青春期,也面临着从自我走向自律。平稳度过此阶段,是孩子走向自律的关键;否则,自律阶段的到来将被推迟,青春烦忧将不停困扰自我。

从自我走向自律,孩子不再把规则看成不变的,而是把它看成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这一阶段,孩子们时常表现出与老师或者家长不合作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认为的叛逆。有人认为,这个阶段的叛逆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段弯路,阻碍了孩子快速发展的步伐,于是,孩子越叛逆,师长的要求就越严厉,而实际效果是,师长要求的规则越多,孩子越叛逆,如此反复导致恶性循环。其实不然,对于旧规则的打破,是学生对规则的重新审视,对于社会人和社会事的认识不再持有拿来主义,而是具有自我独立的加工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孩子个性思维以及人生思想的萌芽,应该被保护和尊重。

02 构建良性道德发展场,重塑规则走向自律

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和危险期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而高中阶段的心理矛盾,大多也萌芽在初中阶段。因此,提供良好的新规则形成环境,避免建立非健康的新规则,尤其重要。

(一)构建和谐家庭,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家庭问题,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雷区。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位是城市学生,父母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家庭离异。一位是农村学生,父母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甚至无教育经历,但家庭关系良好。显然,这个城市孩子内在智力发展,外在教育资源都优于这个农村孩子。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生活满意度往往会高于城市孩子。根源就在青春期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可见,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叛逆期孩子的成长,普遍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营造健康朋友圈,防止小环境的腐蚀

小环境,主要指此阶段学生的朋友圈,包括虚拟朋友圈和生活朋友圈,虚拟朋友圈主要指以手机和电脑为载体的游戏、聊天、视频、信息上交往的朋友,生活朋友圈主要是在社区和学校为玩伴和学伴的朋友和同学。

在初中阶段,小团体比较普遍,这是学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和现象,同时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社交需求的体现,而且虚拟朋友圈也是当今社会青春期孩子寻求共同的话语和爱好的场所。家长与老师要密切关注虚拟朋友圈的交往情况,避免交友不慎带来的恶果。

03 道德终极发展,走向自律

理性认识孩子在青春期看似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调整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