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传动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

篇1

教学内容延伸的方法

第一、以互动讨论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模式。讲相应内容前留给学生要查的相关资料及了解该内容的最新动态的作业。老师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仔细筛选与该内容相关的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上课时讲完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留时间讨论相关内容的发展状态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讨论的时间老师根据课堂内容及学生的互动情况灵活掌握,有必要时基本内容的讲解和讨论交叉进行。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结合老师课前准备总结本次课堂内容,强调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新技术新理论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布局。讲授不是把教材内容一成不变的讲给学生,而是以教材为参考重新组织内容,多一些参考书和资料。比如濮良贵,纪名刚主编的《机械设计》教材中把螺旋传动放在第二篇联接里跟螺旋联接一起讲解。而卜炎主编的《机械设计》教材中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机械传动里讲解而且讲解也较详细。对机制专业来说机械传动是重要内容,所以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放到机械传动讲解较合适,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参考卜炎主编的《机械设计》教材的螺旋传动部分。

第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首先、教师单纯以课本为准讲解,跟学生自己学没什么区别。

这种教学使学生对课堂失去的兴趣、对老师失望。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时刻充实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始终更新保持活力。方法有读研读博,或跟自己的导师及原来的科研团队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掌握最新专业动态。具备条件可申请课题,科研教学并行,以科研促进完善教学。

其次、机制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授时理论联系生产实际,这样讲解不仅课堂效果好、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老师多参观生产一线,多跟企业联系。有条件利用假期可以到优秀的先进的的制造行业去进修,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注意的问题

首先、内容的延伸必须以掌握机械设计基本知识为前提。我院用的教材是濮良贵,纪名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从1906年开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到现在的第八版,经历了4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先后七次精心修订,该书的内容体系得到了不断提高和锤炼。

内容是介绍整台机器机械部分设计的基本知识,重点讨论一般尺寸和常用工作参数下的通用件的设计,培养学生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有承上启下作用。所以内容的延伸必须以教材为基础,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延伸,好比地基打好才能建高楼大厦。特别注意的是内容的延伸不能把机械设计课的教学变成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的概述性教学。

其次在内容延伸时讲究方法策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时允许范围内。比如讲齿轮传动时,一般情况下齿轮传动不易用于传动距离过大的场合,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简单介绍齿轮传动自行车,学生易理解而且与实际联系紧密。齿轮传动自行车的原理结构详细讲解的话课时就不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有问题可以课后讨论。

结语

篇2

关键词: 中职 《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机械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反观传统的机械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机械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突出中职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意见。

一、整合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

中职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必须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授课,其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应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据此,教学内容调整的思路是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注重实际应用,引入反映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介绍各种新型机构和新的机械设计方法,力求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的,建立机械运动简图应该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因此应把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性质和常用运动副的代号、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机构设计部分的内容,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传动和零件间的传动关系,从而减少繁杂的语言讲述,多作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零件结构和一些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的介绍,并加强对机械运行的介绍,比如多种传动方式的组合、原理、特点,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维护,等等。应增加一些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的介绍,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要克服传统教学重设计计算轻结构设计,以及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的缺陷。如滚动轴承这一章,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而这部分内容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解决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在学习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举一些工程实例,如CA614OA车床主轴支撑的例子。通过这个实例,学生能重点掌握轴承的组合结构,轴承的调整,以及轴承的精度对机床主轴传动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既能学会轴承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能明确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自学、分析讨论”三环节相结合,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

精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力求使知识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对机构的结构分析进行精讲时,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平面齿轮机构的设计都只精讲一种基本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其他结构形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学。对机械设计的概念,学生只听不练自然不能掌握。因此,在各章节都应安排相应的练习,还要安排一些阶段性的综合练习,提高练习的综合程度,注重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注意对各种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总结,使学生学牢学活知识,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分析讨论课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概念题讨论、综合题讨论、自选题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首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进而进一步提出科学的设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设疑、质疑,要特别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回答和判断。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缺乏社会实践知识,所以对专业课的学习觉得索然寡味。要克服以上弊端,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关键在于融教与学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机械基础》中适当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激励法、模型演示法、巧用挂图法、实践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熊小琴(1983-),女,湖北黄冈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谢丹(1983-),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湖北 武汉 4304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33-02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也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今为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是一项集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通过为期三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践及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瓶颈所在,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用不上,能用得上的理论知识又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普遍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目前机电一体化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具体需求情况,笔者对其主讲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尽可能地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以够用为原则

相对于重点院校,三本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方面稍差一些,有关基础课程学得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首先,作为教师要认清这种形势,在给学生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之前应先给学生定位,定位包括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及目前市场上对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以够用为原则。如在讲授机械传动技术时,由于学生缺乏系统建模所需的积分变换方面的数学知识,而且已上岗学生基本上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所以就可将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学建模忽略,重点讲授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及常见机械传动系统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又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时,考虑到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机驱动控制,尤其是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因此将伺服传动技术,尤其是步进电机伺服传动技术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作为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知识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性必然会导致参差不齐现象的出现,因此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在够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如每堂课开始时,首先给学生讲授该堂课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进行扩展,这样既可照顾到起点较低的学生又可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比于原来单一的粉笔教学,多媒体能把现场图片、声音、动画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到更多信息,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尤其是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即使有些学生见过,也应未见过其内部核心结构,然而它正是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部位,那学生就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

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想学生掌握好该课程并懂得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动化设备中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在没有多媒体之前这种展示是难以实现的,但有了多媒体之后这种展示是很容易实现的,并且是很直观的。借助于多媒体不仅可以将现实中的自动化设备搬至课堂上,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既有理论讲解又配有图片及动画,图文并茂,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便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结合实体教学,教学效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至少由五种知识体系构成,而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之前已分散地学习了该课程所包含的部分知识体系,但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将这些知识体系当中的部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堆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讲解基本知识之外,应更多地注重讲解各部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而使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时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数控机床进行讲授,并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带领学生进入机电实训室,提出与实践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并作答;又如在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时结合历年高职院校参加的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作品进行讲授,这激发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另外,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并着力使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对此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同时注意联系实际讲授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且要讲透彻,整个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如在讲授传感检测技术时结合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系统不会用到教材编写的所有传感器, 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传感器均详细讲解并无必要, 于是这一板块的教学设置偏重于光栅、光电编码器、测速发电机三种传感器,压缩理论推导,强调三种传感器的应用及其在检测系统中的连接问题。

第二,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如实验、参观和实训等)引导学生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学生一周的实训期内,由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布置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任务书让学生了解实训要求和规范,随后监控整个实训过程,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整个实训任务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和实施,完成实训项目。规定的实训时间到,每组学生停止工作,由教师对每组实训结果进行现场公开演示、点评,根据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通过这种公开点评的方式让各组认识到不足,形成组间竞争,促使各组不断改进技能,从而促进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类有效的教学实践,如引入集传感器技术、电子电气技术、P L C技术、装配技术、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培训系统。学生通过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培训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各单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还可以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训练。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实践精神,使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包括机电一体化在内的相关专业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本校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大纲开设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综合性实验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建立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学院内完成,且侧重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同时学生还要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铣、线切割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

三、结语

随着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要求,三本院校或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应机电一体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针对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在教学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设计出更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相关的教学项目,并且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地应用这门技术,从而更好地适应制造业自动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平.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9,(2):58-59.

[2]张平亮,辛望旦,等.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8.

[3]梁景凯,盖玉先.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DOI]10.13939/ki.zgsc.2015.20.192

1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机械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是未来机械制造和工艺方面的技术工人,故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们的工程意识。在机械行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绪论中主要内容是机械设计的内容、意义、任务和方法。依照惯例老师按教材罗列一番,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就结束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将绪论开在实验室或工厂,就汽车发动机或牛头刨等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既结合了连接部分(螺纹连接、轴毂连接)、传动部分(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和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又把它的特点、应用、装配以及运动和动力分析作了简要介绍,让学生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明确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步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分析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机械设计的工程概念,又使学生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在讲授绪论的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而且使学生对机械设计产生了学习兴趣。

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而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约,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要使他们明白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很困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图、文、声、像的多媒体教学已走入课堂,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在教学中可借助录像插播、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幻灯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些问题。

例如本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中的将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以不同的构件为机架,可得到遥杆滑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和导杆机构。在缺乏有效实体演示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三种机构运动规律和应用会模糊不清,混淆概念,起不到对知识理解和应用。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学生们可以在屏幕上清晰直观地看到三种机构的运动规律,学生在掌握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后,还可以鼓励他们把这些原理灵活地推广到实习和实际应用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诸多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是近年逐渐推广的一种新方法。它在机械设计中使用的突出优点是:在绘图软件的支持下,计算机能将数据经过信息的传递转变成形象化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并能实现动画演示。例如螺栓连接中关于预紧力、外载荷和残余预紧力的变化,光靠讲解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听了也不是很理解,往往是教师在黑板前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很茫然。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上不去,达不到教学目的。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通过计算机形象逼真的演示,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借助比较法巩固所学知识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 “同”和“异”关系的思维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认清事物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把握事物本质,便于掌握知识。

例如带传动和链传动知识的学习:带传动和链传动同属于机械传动,都是通过中间挠性件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并且都能实现两平行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但由于挠性件类型和特点不同,又使得它们传动有不同之处:在运动的过程中,摩擦型带传动会打滑,具有过载保护作用,而链传动虽不具有过载保护功能,但可以在酸、碱、油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带传动和链传动传动比都不恒定,但两者引起的原因不同,前者由于弹性滑动,后者由于多边形效应,而弹性滑动和多边形效应又分别是两者的固有属性。但弹性滑动和多边形效应产生的原因又不同,前者由于带有弹性和带两边有拉力差,后者由于链与链条的多边形啮合所致,为减少固有属性的影响,两者采取的传动措施又不同,前者用于高速传动,后者用于低速传动。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的应用,两种传动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便会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注意各章节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内容零乱,比较难学。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机械设计基础》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比如对机械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一般都遵循下述规律:介绍此类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传动系统主要构件的分析―失效形式―选择材料―安装使用维护等。为强化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教学伊始,就注重向学生灌输这种规律性的学习脉络,并在随后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强化和内容的优化组合。

篇5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探讨

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焊接、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内容,是职业院校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械类专业技术有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尽管学好该门课程意义重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一、目前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在非机械类院校中主要以考查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对考试和考查课重要性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对这门课不重视。

(二)学习难度较大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起来就有一定难度。

(三)学习兴趣低

大多数开设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学校,一般和该课程有关教学所需的设施、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很多实验老师只能进行理论讲述;再加上工科类课程内容枯燥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四)实践能力差

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由于校内实习条件差,校外实习基地少,再加上部分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较少,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二、改进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教学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再加上黑板的大小所限以及教学课时限制,所以用板书设计课程内容难免会有一些不便。而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层逐渐显示,诱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从而达到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就拿焊接的类型这一内容来说吧,我们可以把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电阻焊、钎焊等放在第一层。如果再想介绍气体保护焊分类,可以直接点出气体保护焊进入第二层等,以此类推,可以再细分为二氧化碳、氩弧焊等第三层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方便地掌握焊接的分类而且还有助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课后的分析、总结。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用动画课件清楚地表达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三种不同类型,以及这三种机构各自不同的运动特点,而且还可以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双曲柄机构的运动不确定性、铰链四杆机构演化为不同的类型等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使声、像、图、文等教学信息充分地反映到学习内容中,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或者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运动机构的动画演示,进行播放,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机构动态特性的理解。

由于职业院校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研究机械工程材料、焊接、机械传动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机械基础课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按连架杆对应长度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等,都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每种机构的运动特点,以达到形象化的教学效果,以便将大量烦琐的陈述性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不易理解、口头语言又难以表述清楚的问题、动态视频、图形、图表、文字板书等陈述较多的以及课堂上要花较长时间不易完成的教学内容,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通过推理、演算后得出结论的教学内容则还需要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现代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互结合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个多媒体课件的放映时间不宜过长,只说明一个单一主题的课件更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同时要注意一节课不能从头到尾都用同一种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种媒体使用时间超过20分钟,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影响授课效果。

篇6

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他的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上应该有自己的模式和方法。我们调查了多所职业中专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教法一样。都是按照教材,围绕单个机械零件为中心,以课堂上讲授为主。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加之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又模糊,造成课堂听不懂,学不会,有厌学情绪。调查中多数职业中专的《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进度赶不上,学习效果不佳。《机械基础》是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的好与坏,影响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怎么定位?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职业中专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实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最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1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机械基础》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前面开设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本课程讲叙中,应当联系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提高这些课程理论与技能。通过《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学生掌握机械的原理、机械零件的分类、结构、用途、几何尺寸计算、材料选择、强度条件的理论知识,学会根据机械设备对零件的具体技术要求,能完成各类机械零件的合理选择。学生基本掌握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正确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为学习及参与技术改造打好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还应为今后学生继续学习“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知识的基础。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达到三个目标:

1.1知识目标

(1)掌握一般机械中标准件、常用件、传动件、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材料的选用、安全系数的选择。(2)具有对机械零件和机构的图样表达方法的识别,使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把简单零件组装成机械装备的能力。

1.2职业技能目标

(1)掌握《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方法,培养善于观察机械、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素质目标

(1)通过了解机械的变化进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2)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

2.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项目的指导原则

(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的项目涵盖课程讲述的各种机械零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使用机械零件的过程中加深认识。(2)项目应围绕机械中用到的机械零件的知识,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学到手。(3)项目选择要难度适中,项目中所用机械零件、部件都应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减少学生安装机构时的麻烦。

2.2《机械基础》课程共选七个教学项目

(1)认识机械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绪论,认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运动付。

实践内容:到机械零件与机械传动展示柜现场参观。讨论,对照实物回答问题。

(2)圆柱齿轮减速器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①齿轮传动的类型及特点,渐开线形成,齿轮参数,失效形式任务。②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参数和尺寸任务。③键、销用途,分类,标准和尺寸项目。④轴用途,分类,尺寸,强度计算项目。⑤轴承用途,分类,代号,尺寸,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⑥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用途,分类,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⑦轮系应用及分类,传动比计算项目。

实践内容:应用齿轮、轴、键、销、轴承、轴承盖、油封、齿箱体、齿箱盖、窥油窗、油标、油堵等采用能包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部件,如减速器或简单机械传动装置,安装一台单级国柱齿轮减速器。通过安装学会选择减速器的结构方案,计算功率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转矩和功率;进行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应包括窥视窗、油标、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装置等。

(3)皮带运输机项目。

讲授内容:①带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②链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三角皮带轮、三角皮带、平皮带、链轮、链条、轴、托轮、轴承、键、销、传送带架,安装一台皮带运输机

(4)螺旋千斤顶项目。

讲授内容:螺纹、螺旋种类,几何参数,标准代号,标注方法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丝杠、螺钉、轴、键、销、顶快头、千斤顶座,扳杠,安装一台螺旋千斤顶。

(5)缝纫机踏板机构项目。

讲授内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组成,形式判断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缝纫机机架、踏板、曲柄、摇杆、装配缝纫机踏板机构

(6)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机构。

讲授内容:凸轮机构类型,应用,从动件运动规律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四缸汽车发电机缸体,气门推杆,弹簧、桃形轴,齿轮、轴承,安装四缸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控制机构。

(7)教学项目液压传动系统的组装项目

讲授内容:液压传动系统原理,组成。元件,回路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液压传动系统的节流阀,液压传动系统的换向阀,溢流阀,双出杆油缸,油箱,油管,滤清器、单向定量泵,压力表,组装一套液压传动系统。

2.3用项目教学引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项目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卡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帽子教学法、主持人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有很多种:讲课、实验、挂图、多媒体、现场实习、课程设计等。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本学校校情、学情,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扩大教学效果。德国在机电职业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围绕具体操作项目,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我校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也采取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五步教学法。学生在学完一个机械项目中所用的机械零件内容以后,再亲自动手去安装该零件可以组装的机械设备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贯彻“五步教学法”的步骤是:第一步教师示范;第二步学生制定安装计划;第三步学生实施计划;第四步学生成果展示,第五步老师作总结评比。这种方法在进行机械基础知识的教育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师、生在机械安装教学项目的互动中,实现《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

篇7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机械基础;中职教学

一、机械基础的学科特点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群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机械,如冰箱、洗衣机、电梯、电脑等机械设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在现代生产中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汽车、生产自动线、机床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械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这就决定了《机械基础》课程在中职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机械基础是研究常用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结构分析、设计计算,并同时进行材料选择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与后面的各门专业课联系紧密,学好本课程对后面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职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机器的组成、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和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了解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应用;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学会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的方法。从而为学习职业岗位技术,形成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品质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在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据调查表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由于中职课堂教学情境一般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经常受到老师忽略、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较低下的学生,他们很自然地把初中阶段对学习的冷漠态度,迁移到职教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进入职校随即表现出“畏学”、“厌学”甚至“弃学”,导致中职教育教学失效率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高分低能”等说法的误导,正好为中职生的学习挫折构建一道心理防御机制,“要能力,不要知识”成为他们拒绝学习理论知识的借口。我们的个别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也存在模糊认识,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未能在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华东师大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把“使学生真正‘学起来’,变普遍‘厌学’为普遍‘乐学’”作为职教课改的目标,作为职教课改成败的衡量标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构建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效地改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训练,达成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职教课改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我们的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尝试和努力。

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加强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一体化高效教学,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习内容可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让学生加深对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教学就更加生动,理解就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此次设计包括机床的主运动设计,纵向进给运动设计,其中还包括齿轮模数计算及校核,主轴刚度的校核等。

关键词:数控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电动机

Abstract:Thenumericalcontrollathecalledthenumericalcontrol(Numericalcontrol,iscalledNC)theenginebed.Itisbasedonthenumericalcontrol,hasusedthenumericalcontroltechnology,isloadedwiththeprocedurecontrolsystemtheenginebed.Itisbythemainengine,CNC,thedrive,thenumericalcontrolenginebedauxiliaryunit,theprogrammingmachineandothersomeappurtenancesiscomposed.

Thisdesignincludingthemainmovementofenginebeddesign,longitudinalentersforthedesign,alsoincludesthegearmoduluscomputationandtheexamination,themainaxlerigidityexaminationandsoon.

Keyword:numericalcontroltoolOpen-architecturemotor

当前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的竞争日益加剧,产品技术进步、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现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零件已占到机械加工总量的80%以上,而且要求零件的质量更高、精度更高,形状也日趋复杂化,这是摆在机床工业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复杂、精密、单件小批量以及形状多变的零件加工问题,一种新型的机床——数字控制(Numericalcontrol)机床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此次设计是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床的主运动设计,纵向进给运动设计,还包括齿轮模数计算及校核,主轴刚度的校核等。

数控车床是基于数字控制的,它与普通车床不同,因此数控车床机械结构上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大多数数控车床采用了高性能的主轴,因此,数控机床的机械传动结构得到了简化。

2.为了适应数控车床连续地自动化加工,数控车床机械结构,具有较高的动态刚度,阻尼精度及耐磨性,热变形较小。

3.更多地采用高效传动部件,如滚动丝杆副等。CNC装置是数控车床的核心,用于实现输入数字化的零件程序,并完成输入信息的存储,数据的变换,插补运算以及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2.2总体方案的拟定

1.根据设计所给出的条件,主运动部分z=18级,即传动方案的选择采用有级变速最高转速是2000r/min,最低转速是40r/min,。

2.纵向进给是一套独立的传动链,它们由步进电机,齿轮副,丝杆螺母副组成,它的传动比应满足机床所要求的。

3.为了保证进给传动精度和平稳性,选用摩擦小、传动效率高的滚珠丝杆螺母副,并应有预紧机构,以提高传动刚度和消除间隙。齿轮副也应有消除齿侧间隙的机构。

4.采用滚珠丝杆螺母副可以减少导轨间的摩擦阻力,便于工作台实现精确和微量移动,且方法简单。

主运动设计

参数的确定

一.了解车床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车床的规格系列和类型

1.通用机床的规格和类型有系列型谱作为设计时应该遵照的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知识和资料作些简要介绍。本次设计中的车床是普通型车床,其品种,用途,性能和结构都是普通型车床所共有的,在此就不作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了。

2.车床的主参数(规格尺寸)和基本参数(GB1582-79,JB/Z143-79):

最大的工件回转直径D(mm)是400;刀架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D1大于或等于200;主轴通孔直径d要大于或等于36;主轴头号(JB2521-79)是6;最大工件长度L是750~2000;主轴转速范围是:32~1600;级数范围是:18;纵向进给量mm/r0.03~2.5;主电机功率(kw)是5.5~10。

传动件的设计

传动方案确定后,要进行方案的结构化,确定个零件的实际尺寸和有关布置。为此,常对传动件的尺寸先进行估算,如传动轴的直径、齿轮模数、离合器、制动器、带轮的根数和型号等。在这些尺寸的基础上,画出草图,得出初步结构化的有关布置与尺寸;然后按结构尺寸进行主要零件的验算,如轴的刚度、齿轮的疲劳强度等,必要时作结构和方案上的修改,重新验算,直到满足要求。

对于本次设计,由于是毕业设计,所以先用手工画出草图,经自己和指导老师的多次修改后,再用计算机绘出。

一.三角带传动的计算

三角带传动中,轴间距A可以较大。由于是摩擦传递,带与轮槽间会有打滑,亦可因而缓和冲击及隔离震动,使传动平稳。带传动结构简单,但尺寸,机床中多用于电机输出轴的定比传动。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设计方案论证与拟定2

2.1总体方案的论证2

2.2总体方案的拟定2

2.3主传动系统总体方案图及传动原理2

第三章设计计算说明5

3.1主运动设计5

3.1.1参数的确定5

3.1.2传动设计6

3.1.3转速图的拟定8

3.1.4带轮直径和齿轮齿数的确定12

3.1.5传动件的设计19

3.2纵向进给运动设计38

3.2.1滚珠丝杆副的选择38

3.2.2驱动电机的选用42

结论47

小结48

篇9

[摘 要]:“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推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必定有所启发。

[关键词]:液压传动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机械设备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应用领域很广。为了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传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的相关技能,我们对“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多,学时少

教学生能够阅读、设计一个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是“液压传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对以下内容进行讲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及液压系统。这些内容前后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通盘考虑,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总教学课时在100学时以上,现在随着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学时已缩减至48学时甚至更少。如何处理好教学学时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一矛盾,是这门课程教改面临的首要问题。

2.新知识内容的增加

近年来液压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新型液压元件和静液压传动装置等新液压传动系统,代表着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选择成熟的传统元件和传统系统,还是选择新型元件和新液压系统作为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

3.学习困难

液压传动要以流体力学为理论基础,所以概念、原理较抽象,理论性深,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同时它又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即便学会应用也难。因为液压传动的各类元件和工作介质都是在封闭的管路内工作,既不像其它机械传动直观易懂,更不像电气传动辅有各种仪表,测试非常方便,再加上其设备故障的隐蔽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复杂性等特点,其课程学习和技术掌握更显示其困难程度。

二、教学方法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基础,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校获得一定的工程经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取舍,减缩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等内容,删除偏离教学目标的设计计算等内容,突出应用型、技能型内容,增加必要的实用知识和实例,具体需要改变的教学手段如下。

(1)删减冗长的理论阐述和公式

推导计算过多的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会占据大量教学课时,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失调。我个人认为,与工程应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和与岗位技能不相适应的计算内容可大胆删去,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如伯努利原理、能量方程等。

(2)增加典型液压系统实例

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维修和调试液压设备的技能,必须加强学生对生产设备液压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我们老师要额外增加实例的个数,如可以增加如组合机床滑动台液压系统、外圆磨床液压系统、液压机液压系统之类的系统实例给学生演示或由学生自己学习操作。

(3)按模块目标重组教材内容

打破现有教材按章节划分的结构,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3个模块。即基础模块:介绍基本原理、液压元件结构等。应用模块:介绍液压元件工作性能及常见液压回路形式等。排故模块:以典型回路为主介绍常见故障及查找方法等。这3个模块以应用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学生对液压系统有了初步认识后,就能深入理解液压元件的原理和比较各元件工作性能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2.根据课程性质,改革教学手段

“液压传动”课程理论抽象而实践性又很强。因为液压传动的过程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完成的,要建立起直观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个专业又贴近生产实际,应用性很强。一般的液压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所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随着教学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已经缩减,故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了,只有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加强实践环节,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讯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欢迎。动画、图像、文字、声音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有一个高校运用了一套动画系统(如下图1示)在讲解行程控制顺序动作回路时,采用动画演不如图1所不:用红色代表高几油,绿色代表低压油,油粒子的运动方向表示了液压油的运动方向。启动后,电磁铁1得电,用红色表T,液压缸1的活塞压倒行程开关1S时,电磁铁2得电,液缸2的活塞向右运动,动画把两个液压缸的运动过程表现的栩栩如生,加上讲解,控制过程压一目了然。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学生可以看到只有在实验室、实习场地才能看到的控制过程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极人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多媒体教学可大大缩短理论教学学时。

(2)理论联系实践教学

在进行液压元件教学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如在讲解过程中配以实物拆装演示,在学习齿轮泵、叶片泵时,教师利用课件一边讲解结构原理,一边进行实物的拆装。然后再让学生分组拆装,教师巡回指导,提出一些关于结构特点、易发生的故障及排除的方法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分析总结,并对动手能力强和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要比在课后安排拆装实验效果更好。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液压传动”课程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在完成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典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综合实验属于开放型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回路进行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机械类专业“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课程的教学紧紧围绕着工程应用这个中心,注重应用和实践。实践证明,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取得了明显的优良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会;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黄巍(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3-01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原理难、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结构特点及相关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本课程的主要培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与领会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个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由于该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理论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很难有好的效果,同时也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下面简要谈一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感悟。

一、注重授课技巧的多元化

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来自课堂。因此,教师怎么在课堂上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完整讲解并让学生掌握领会,授课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入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应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这门课相关联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其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与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讲好第一堂课(绪论)。绪论作为一本教材的概述,是教材的先导与灵魂。绪论课对学生具有特定的启发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设计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胥徐在其文中所言,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奇”和“设疑”的方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理论知识的状态。例如在课堂上讲解典型机构在哪些重要方面的运用,讲解现在最前沿的机构的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等。当讲解到机械传动时,可以拓展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机械传动方式,比如直升机的传动、汽车的四驱等,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的新奇和重要性。

2.做好课堂之上的互动

传统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独自在讲述,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更难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上课效率低下。因此,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应多用缓和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和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积极、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磁场”与“共振”,继而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

3.进行系统化的教学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的特殊性,课程内容特点呈现多、难、散的特点。课程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内容凌乱,系统性不强,学生普遍学起来感到吃力,也很难把握课程的中心内容。而工科学习的侧重点应该偏重课本中讲述原理的理性认识,学生掌握之后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工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将整本书进行系统的立体化教学。“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中每一章内容都是一个独立部分。它们自成一个小的体系,学生学完每一章之后会感觉与前面的章节好像一点联系都没有,从而一本书下来感觉内容特别多,不容易记忆,更别谈灵活运用了。若能从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分析这本书,就会感觉各个章节被联系起来。教师应该从这一点入手,把握关键的部分,就能把每个相互独立的章节联系起来,课程的学习就会显得具有系统性。这样,学生课堂上听来会感觉轻松,理解起来也会感到容易。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形象、更多样、更新颖,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基本理论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便更易理解和接受。如当讲到滚动与滑动轴承这一章,有些轴承很难找到实物。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观看图片等方式进行教学。遇到典型的机构与传动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理解。

二、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之外的实验课及课后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这门课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时间毕竟较短暂,只能够用来进行理论教学,而学生实验课和课后的大量时间却可以用来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动手实践。

1.合理的运用实验课

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实验课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堂之上所讲的内容、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创新性思考。在进行相关实验课程之前,需要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随后对相关机构实物进行观察、拆卸、分析、测量、绘图等一系列动手操作,之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汇报。例如,把减速器结构分析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拆卸、测

量、分析等手段进行演练,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探讨,教师再当面对难点进行指导,最终能使学生直观掌握轴、齿轮、键等相关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采用实验讲解的方法可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2.调动学生的课后学习实践

课堂之上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使学生学得透彻,但课后却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这方面不宜只是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等,而应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一些与之相关的前沿知识,制作PPT进行一些讨论演讲等活动。学生也可以自学一些常用的建模仿真软件,对一些典型的机械机构进行建模仿真。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玩具模型的制作,这样更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这门课的热情。

3.重视课程设计,保证时间与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科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全面的设计训练,是本课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次训练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为这最后一次教学任务进行系统优化。首先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即组织学生对要设计的一些产品进行拆卸组装,进一步认识机构运动特性、理解零部件设计的原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系统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减速器装置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特点;然后确定哪些是标准件、哪些是非标准件,再确定传动装置设计布置和位置关系。其次要合理布置学生各个阶段的任务,定时进行检查、讲解和指导,这样就避免学生浪费时间而耽误要完成的任务。最后要把好质量这一关,一定要对学生所作图的错误之处进行详细讲解,最好是列举工厂中实际加工工艺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有很直观的印象。通过计算、画图、修改交替进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3]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机械分析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让学生充分领悟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为之所用。“机械设计基础”课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从一些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角度得到灵感,激发创造性思维,然后结合实际提高设计能力。学,不拘泥于课本,方能切切实实得到提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使他们有一定的基本机械素养,能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胥徐.《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