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28.
〔3〕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49-51.
〔4〕于波,熊美保.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16(12):43-44.
〔5〕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53-55.
〔6〕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篇2
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措施和建议
1.更新信息化观念、加强信息化传播推广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又是该进程的实施者和监控者,对于他们来说,要树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的现代观念。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党和国家、对社会负责,应该铭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观念的更新外,信息化的传播推广也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可经常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农业院校之间要增强相关合作,建立横向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与其他相关组织广泛沟通,加强信息化的传播与推广。2.注重信息化整体协调、建立信息化统筹规划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化的实用性,应该注重信息化的整体协调,对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在协调方面,应该注意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采购部门应该对设备需求进行客观地分析,广泛征求设备使用者的意见,必要时可以邀请设备使用者一起参与招标工作。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之间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和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设备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在使用设备时都应该严格遵守设备管理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教师应该履行相应的监督辅导义务,在学生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加以管理,做到辅导学生遵守规则,正确使用设备。在统筹规划上,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决策机构将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信息化决策机构可以由校级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校级领导负责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决策;管理部门则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包括前期的信息化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中期的人员培训以及应用推广,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等;各院系负责人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落实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接,同时组织本院系教师全力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网络课堂的推广、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等。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硬并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建设与应用并举,两者兼顾。做到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这是其一,其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其三在选购设备和技术手段上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卓越,更不可盲目攀比,实用性和适用性才是我们做出选择判断的标准。①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校园网的建设上,首先应该提高主干网络的稳定性,增加核心设备的使用,使得网络中心由单一的星形结构变成多核心的网络结构,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需要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教师可在学校范围内随时随地上网,大大增加“即时”信息的获取。最后可建立校园专网。校园专网的建设分为两种:一是为满足特定的安全需求而设立的专网,如财务网和一卡通专网等,这些专网独立于校园公用网络;二是为完善校外对校内资源的访问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而建立的VPN虚拟专网。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应该充分重视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方面,应该确保系统不被非法监视和破坏,谨防系统被黑客、病毒攻击。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传输安全和信息的存储安全。对于信息的传输安全,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安全强度,可以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链路层加密、IP层加密、应用层加密等来确保信息的传输安全。对于信息的存储安全,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对于各种功能文件,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用户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等。在基础设施应用方面,要逐步完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步伐。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一要提高思想,充分认识“一卡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二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配合,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建设进度;三要切实把关,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使得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的运行极大的方便教职工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数据平台方面,应建立以学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的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权限访问管理,最终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及实时性。②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据调查得知,不少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信息资源不丰富,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逐步完善。具体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可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优质资源。三是自主制作,这要由院系全体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及院系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常学科教师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因为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素材。4.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①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校内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建议学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和督促教师的自学。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除了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传统品质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做到将信息网络上的知识与传统课堂传递的知识相结合,持续了解和不断更新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向学生传授,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思维。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上,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因势利导,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内容;其次,加强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研究,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素养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途径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5.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体制,注重信息化管理高校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还是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化政策和体制的支持。①建立信息化制度体系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不仅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有章可循,而且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制度的层面,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建立信息化制度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学校内部考评制度的衔接。在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与绩效水平联系在一起,能够促进各个部门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职工信息化激励制度。将信息化应用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充分应用信息化。②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过程,为了保证它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高效可靠的运行,还应该成立专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组织机构应该包含领导机构、专家机构以及操作实施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并监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决策者的级别越高,表明学校推进信息化的决心越大。专家机构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对信息化建设中的设计问题进行审定和论证,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专家机构的成员一般由校领导聘任,其研究领域应该涵盖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等。信息化实施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门,它不包括参与特定项目的具体院系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应用,培训工作的组织等,该机构一般由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③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需要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在信息化的建设、推广应用及管理中做到协调统一。6.利用农业高校优质资源,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①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农业数字化农村,需要政府部门、研究院、高等农业院校的多元化支持,将各自的长处集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中,农业高校应该依靠校园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如惠农科教信息港,形成与研究院、学校、政府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传播。为农村农业的各种信息及时的处理、集成、,为农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资料。②农业专家和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支持学校应建立一个由专家联系农村的交流平台,让农业专家能够及时的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的农业管理知识,构建出一个专家咨询系统。通过网络的远程农业教学和虚拟化的农业试验,将先进的生产教学方法、试验具备的条件、研发成果等优质资源传播到广大农村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他们不但精通农业信息化知识,还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当中圆满的完成各种工作。农业院校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要利用农业院校的专业知识,还要发挥出农业研究院、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结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培养出大批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其中,政府应加大人员的系统培训,挑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提高信息化知识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造就出具有信息搜集、加工、应用、完善、预测的农业人才。再让这批人才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的方面很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尽快缩小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作者:丁立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篇3
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新型、高效的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合理分配,校园网具有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特色,成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高校的教学、管理,使学生的管理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因此,立足于校园网平台,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基于网络、通信、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汇总目标各要素至数据库,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服务的一种技术方法。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体现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高校的基础建设、资源分配、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取得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在软件应用方面,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并未形成功能健全、操作简便的成熟化系统。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硬件过关,软件缺乏的现象,很多已经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尚停留在处理编写文字和存储图形的阶段,不能胜任复杂环境下处理和交互信息的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国家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次,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兼容性差的问题。由于高校与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化进程不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不同厂家搭建,采用的数据格式和用户信息格式各不相同,不同系统之间很难实现互操作,造成资源隔离、数据的重复录入和缺损严重,不同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传递。仅就学生信息一项内容来说,大多数高校存在不同部门同时拥有但无法兼容的问题,当某一部门更新学生信息后,其他部门无法及时获悉,导致该部门的学生信息无法更新,严重影响各部门间共享同步资源,使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优势。再次,虽然大部分高校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管理建设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对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的重视不够,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彼此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畅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许多高校甚至存在系统一次性建设的问题,当系统建成后缺乏利用率,丧失了信息化系统本应有的促进高校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不仅需要信息化技术,更需要适当的管理理念,当二者结合后才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只有有效地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拉近与世界高水平院校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在校园网平台下的实现
近年来,校园网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中小学,高校的校园网规模较大,性质特殊,因此采用的构架为单区域,下图所示为校园网平台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
校园网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整的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形式的教学工作中建设有效的网络环境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资源丰富、信息获取快捷方便的资源库。基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信息化只是作为共享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而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才能在实质上完成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高校应对教育信息库的建立投入足够关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库需要具备科学、全面的资源分类整理,海量资源的容纳等特点以及对变化信息及时更新。教师使用的资源库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质而不同于一般的数据资源库。高校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侧重于教学与科研,这就要求资源库具备以下特点: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丰富多样;教学辅助课件种类涵盖各学科且内容生动,方便调用;试题针对性突出,起到对学生课后强化训练的作用;案例鲜明具有代表性;文献资源浩如烟海,方便查找。由于高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具备以上特点,管理人员要留意优秀教育资源的收集,下载最新的教学数据,经过挑选、整理后进行汇总,采用管理系统上传至资源库,以方便教学人员使用。2.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高校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分配,为领导层、教学人员和学生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信息。以校园网为依托,分别针对高校管理者、高校学生及家长、对外宣传人员建立三个各具特色的网络平台。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对学校运作、行政管理及校内活动的关注是其主要需求,管理层平台应主要负责各部门学院公告及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安排。该平台为各二级学院教师提供了一种获取实时教学咨询,交流科研心得和就某一问题广泛探讨的手段。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校园网上针对他们建立的平台主要用于与教师及校方领导的沟通联系。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探讨、沟通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向各学院的辅导员反映大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信息,进行教育咨询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这就为沟通校方与学生及家长建立了一座畅通无阻、方便快捷的“桥梁”。此外,针对高校宣传者的校网平台主要负责面向社会宣传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采取的创新型方法,方便有意报考该校的学生对学校进行了解。面向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利用各方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3.高效的教师培训途径。知识更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十分迅捷,极大冲击了教师行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培训、进修才能满足时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另一大优势是保障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将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料以文字信息、视频和音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发送至教学工作者手中。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及时更新学习资料,使教师完整地掌握一手教育信息,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其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国家栋梁的培育者。4.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高校教师员工和学生个人信息的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电子档案替代纸质形式不仅能保障档案内容的安全性,为档案查找带来极大便捷。校园网中,教师只要在保密权限范围内就可以对档案进行即时查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查找时间和保存档案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效率,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便捷。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化手段,更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园网平台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高校资源实现了有效分配和共享,为高校各部门以及高校与社会各层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俊 单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方法
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校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各高校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从尝试引用计算机技术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前各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存在的阶段。本文对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
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的前提,教育管理的最大目的并非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相关教育者要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将结果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管,将信息化管理转变为知识性管理,把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学资源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知识集合,并为这些知识开展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知识资源的制造、传送、运用及共享,反映出适当的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实时掌控、决策及咨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健全“一卡通系统”,合理归整信息资源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一大标志。建立“一卡通系统”,可以使原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孤立、不协调得到一定的归整,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达到管理流程重组的目的。
“一卡通系统”包括统一的身份确认系统及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确认系统中有全校所有使用该系统用户的基础信息,这些用户的基础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标准,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生的变化可以立即在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得到反映。学校有关用户及行政工作的数据均统一存储于身份确认系统中,并被身份确认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数据能够同步;校园门户网站是把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为使用、归类并组织所有数字及信息对象,创建索引,并提升筛查、整合及检索的能力,对信息目录及内容开展有效的管理,进而让师生使用这些信息时更为方便。
三、设立新兴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转换现有的以业务机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运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情况下,统一创建一个校园公共教育网站,加入与信息时展相适应的新兴网络管理系统,改进并完善校园网内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全方位的流通及共享,为整个学校提供现代化的网络办公及教学环境,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的沟通。同时,学生运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网络办公、教学、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校园公共教育平台。
四、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就要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团队,在专业的技术团队中加入全能型人才,以促进全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组织一定的在职学习及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组织一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与技能等与综合素质有关的培训,提升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质,让其养成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依据其岗位特点,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此外,对各层级教育管理者开展岗前培训及综合信息素质的考评,从而提升其综合信息素质。
五、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制订、颁布并实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及评价体系,使学校各个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时,遵照相关的规定得到共同发展,从而引导并促进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并提出要求,而规范是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保障教育管理的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学校在开展管理与决策中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并关注对过程进行管理及控制,这是一种大家参与、全程监控的具有群众监管及高透明度的管理方法,在客^上使管理无序产生的责任推脱得以消失,确保管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除上述之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庆.关于建设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7-10.
篇5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教育信息化;影响
数字化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上的信息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增长着,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信息,如何高效地处理并为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网络服务,已成为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也都已投资购置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来建设校园网络,以期推进信息化应用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巨额投资的回报率都比较低,而且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由Google和IBM等著名IT公司倡导和推进的云计算技术,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云计算的也必将会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及其深远地影响。
1 云计算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新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超大的规模
由于云计算能集中为用户提供各种设施、平台和应用服务,它的规模非常巨大,可以说,“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1.2.2 强悍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为网络应用提供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为普通用户提供每秒10万亿次以上的运算能力,使用户完成个人计算机根本不能完成的各种业务的要求。这种超级强悍的运算能力在普通计算环境中是难以企及的。
1.2.3 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能力
云计算提供了最为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将会自动同步,通过Web 在所有的设备上使用。这样避免了用户将数据存放在个人电脑上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或病毒感染等问题。同时,云计算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支持用户数据的共享安全。
1.2.4 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能够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而用户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服务。
1.2.5 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上,作为个人用户端就完全可以简化到只有一个浏览器。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具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设备运行维护开支和服务器系统软、硬件升级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云计算的端设备和现在的PC机相比,云计算终端功耗低,成本低廉,终端用户使用简单,维护方便。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网络资源是高校正常运作、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对外宣传的必备平台,能否高效的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但是,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高校无论是硬件还是在软件条件上都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即使是在同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和专业之间也存在资源利用和分配不协调的问题。经过校园网络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倡导资源共享的步伐加快,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软硬件资源独立、重复建设率高
对于一个高校来说,不同的院系都要购买相对高端的电脑和安装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样重复建设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些资源却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
2.2 资源共享有局限性
有了传统网络,学校内部可以完成一定的资源共享。但是这些共享常常局限在一些对口的、接口相同的数据资源上,而不同的院系之间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操作环境和不同的软件系统,导致数据资源和硬件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所以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造成了信息共享方面的障碍。
2.3 软硬件维护负担重
学校电脑的数量多,且每个电脑中都有大量的相同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在一个系统内部常有冲突和不相互兼容的情况发生。经常要进行电脑硬件地维护和系统软件维护,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是一个不可负担之重。
3 云计算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从前面的讲述可以得出,云计算能够解决以上传统网络所存在的问题,在高校中能以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3.1 云计算能节约信息化建设资金地投入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可以通过云端为高等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服务,这使得学校无需经常购买更新基础设施,而改向从提供云计算平台的厂商购买相应服务,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学校地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
3.2 云计算可以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
学校接入SAAS云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计算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应用软件。
3.3 云计算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
以前高校都是从本地来获取计算资源、应用资源和存储资源,云计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利用云计算,我们可以轻松的获取别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为开源软件的推广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与开源软件提倡的软件免费等观点不谋而合,而且开源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完全符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将开源软件纳入到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这也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转变。
3.4 云计算可以提高教育信息化中个性化网络学习的便捷性
云计算让学生能够方便快速地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个人也将使用更多的是个人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云计算时代!学生可以根据云服务的不同类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来创建不同的学习环境,同时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和服务都是围绕个人,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容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数据,这样我们就不必再因为大量的数据而烦躁,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同时云计算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快捷的数据检索、人性化的服务等特点,也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我国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必将会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们研究云计算,就是希望能够利用云计算这种以“数据计算和服务”为中心的新技术,能够改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模(下转第406页)(上接第191页)式,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真正做到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靖,孔国利.云计算及其应用[J].职大学报,2010.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更新了传统的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四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新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一要素的渗入,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给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高校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概念,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容迅速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显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影响高等教育多媒体化的技术基础。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它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输入、识别、存贮、处理、管理和输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如多媒体软件、教材及电子图书馆等,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影响。 2.迅捷性。宽带化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高等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须中间媒介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从中及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环境集各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力图形成各种良好界面,实现各类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它利用了现代计算技术,用数据库、超文本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提供方便灵活的信息检索,并能及时接受教育者的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形成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训功能)的机构,显然是网上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
5.集约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世界,更是一个自组织的实体。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不仅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开对教育的科学评估等,从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几乎是零自由度的教与学模式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革命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通过在校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共享世界各国的知识资源,学校没有了知识的围墙,没有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教师和教材,使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区域、各领域的相关资源来丰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学生将构建更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2.教与学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而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差别,进度一致地进行教学。可以说,一个教师就完全决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将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从种种信息资源中获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转变,传授知识的形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开放性教与学模式并存,教学手段也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直观,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结构,也能见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观场面。动态的、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提高。
4.教与学的个性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部分代替了教师职能,如教学辅导、出试卷、评分等。实现了教学的非群体化即个别式辅导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对话、游戏、模拟、测试、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练习、巩固、复习等。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难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学校、家中、电子图书馆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视听媒体、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络等近程或远程全方位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
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个别给学生批改作业、解答疑问、评价学生情况等,间接地指导学生。实施网上教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步骤,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挖掘了创新潜能,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质,满足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已荡然无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他们面对的计算机网络是没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给他道德上的教诲的。因此,学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从权威型到民主型,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教育中,作为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后,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对知识的获取既可能是教师在先、学生在后;也可能是学生在先、教师在后;或者是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学习。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围教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度,可以在世界范围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和任何一个专业权威对话。因此,教师这一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地位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教师的权威不只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从分立走向合作,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按照教师选定的教材和设计的进程,由教师口授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等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上,有的教师还不如学生。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交往日趋平等和开放。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
3.从依赖走向平等,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范围、项目的确定、学习的步骤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教师的重点将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在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因此,在对前沿科技动态的掌握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上等都比教师自己学习要快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新形势,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55-02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12)
3.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5.姜培培,刘冠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2009
6.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9(6)
7.黄晓宇.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篇8
薛小青 仰恩大学
课题项目名称:仰恩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20143021。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民办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福建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重点是以仰恩大学为例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制定民办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信息化教育 发展 现状
一、研究背景
从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条件。目前仰恩大学以网络信息中心作为总出口与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和电信网络进行连接,接入互联网,出口总带宽为110M,其中教育网出口带宽10M,电信出口带宽100M。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学楼、新旧区行政楼、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传输速率。网络信息中心机房各类在用服务器20台,存储磁盘阵列容量36T。各教学楼拥有多媒体教室180间、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14间、全自动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3间。目前学校引进有清大燕园同步录制系统,建设完成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14间、全自动同步录制互动直播教室3间,可实现课堂教学的同步录制和互动直播,互动直播教室录制视频直接上传至清大燕园互动直播课堂,可实现在线点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在2013至2014学年完成教师数字化教室使用培训283人次,完成教育部在线网络培训73人次,微课程视频录制培训42人次。
2.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仰恩大学校园网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目前提供校园电子邮箱、域名解析、上网、数据存储和校园一卡通等网络基础服务,同时提供以下应用服务:信息系统、青果教务系统、图书馆在线资源、数字化教室课件录制系统、互动直播课堂、掌上图书馆、各院系实验平台等。
3.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自2013年上半年引进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和互动直播课堂以来,校园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广大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室进行教学的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拥有数字化资源如下:仰恩精品课件:23门类,54课时;数字化教室录制课件:23门类,656课时;微课程录制视频:11门(2015年6月前完成);互动直播课堂点播视频:117个。
三、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信息化差距。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公办高校都开始了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探索,由于公办高校的教育投入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些高校无论是在硬软件建设方面,还是教学研究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而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不长,所有的办学经费都是自筹,而信息化建设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比如,一般规模的校园网建设就需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资金投入。因此,缺乏资金就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师资力量流动性较强。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相对大一些,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年轻教师加盟,种种因素导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
3.缺乏统筹规划。很多民办高校建校之初,就敏锐地感觉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一种做法是不惜斥巨资把校园网、计算机房、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都一步到位,甚至出现攀比风。但由于不重视软件、师资、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建设,往往造成巨大的浪费。另一种做法是追求短期效应,只是装装门面,做做样子,没有长远目标。
四、解决对策
1.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民办高校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人才,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育具有公益性,政府有必要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向民办高校提供经济上的补助,化解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困境。
2.做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盲目,结合本校实际,做好统筹规划。而且现在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一两年后硬软件可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化了。因此,应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需求,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分步实施,统筹规划。
3.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讲求实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可以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通过培训,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而且调动了教师围绕结合自己的教学学科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寻求提高教学质量新途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胡锦澜.如何提升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N].人民政协报,2010,12
篇9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以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变革,以期为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加速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和推广。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内涵,我们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但更注重这种应用要围绕教育的理念为中心,从教育教学的整体角度考虑技术的推广。(2)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应用领域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部门的行政管理也是其应用的范畴。
高校教育信息化更加强调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办学及管理的条件和水平,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有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教学更多地注重建设技术、设备和开设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
2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是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的重要工具。目前,在全国各高校中已有38所大学在使用blackboard(以下简称bb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它在加速教育技术进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网络学习平台来说,bb平台功能比较完善,技术支持也很成熟,笔者以bb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为例,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反思和总结。bb平台以课程为核心,具有4个独立的功能:
(1)内容资源管理功能:通过该功能,教师可以随时与教学和管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学习资料。
(2)在线交流功能:主要是通过讨论板和学习小组为师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空间。
(3)考核管理功能:可以将教师录入的试题资源生成试题库;对客观题部分系统自动进行判分;平台还可以将平时的作业、测试、实验和日常表现等项进行加权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
(4)系统管理功能:可以注册或注销学生的信息;还可以随时了解学生访问平台课程的情况。
3 网络学习平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的学习成为可能。bb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课件、素材资源、网络课程等。学习课件主要是ppt格式或转换化为html文件格式的网页,其中采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图形和动画为一体的多种媒体形式。素材资源包括在网络中下载的优质视频、音频素材等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录制的课程录像资源,各系院购买的相关课程资源。bb平台为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快速高效的开发工具,教师只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组织相关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完成网络课程的建设。
开放的学习资源推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学生实现多种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教学手段。现代教学中,教学媒体和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书本、黑板以及课堂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已不能满足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了,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b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虚拟现实问题,展现现实的环境,使教学环境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通过书本呈现,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平台展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培养技能类目标和情感类目标。
(3)教学模式。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堂的需求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已经向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转变。接受式教学可以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技能类的和情感类的知识需要学生从自主学习和与他人的协作学习中体验。学生要全面发展需要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bb网络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虚拟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访问,教师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学生随时随地访问完成自主学习,利用讨论板和小组学习与其他学生实现协作学习。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出发,采用情境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最直接的方式,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注重量化评价方式并关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课程内容及教学信息的浏览和记录功能,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情况,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学平台还提供了作业、测试的编写和评分功能,使教师能够灵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查看或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板或学习小组进行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bb平台的加权评分功能使教师对学生综合表现进行量化的评价成为了可能。
(5)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加速了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消息和通知的功能,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将相关的管理信息给教师和学生,教师也可以随时与课程相关的信息。相比传统的教学教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管理在系统性、全面性、时效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教育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环境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是思考者,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平台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地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教育的过程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各学校的实践也证明,bb网络学习平台是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个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Significant Impact Analysi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Basis Courses Teaching
Hou Jie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448000,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s education is a major trend.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a great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computer courses should meet this requiremen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make adjustments to adapt.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own computer-based teaching practice,mainly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the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mpact analysis,and proposed a corresponding university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implementing several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Computer basis courses;Teaching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在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工作能力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教育的信息化在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步进行。教育的信息化会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什么影响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该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适应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的信息化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究竟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教学方案带来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水平的提高必然会给教学方案带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案可以借助于PPT之外的其他新颖的软件来进行。这就会加大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都有自己网站,计算机课程内容也可以被上传到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呈现出多样化,学生可以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上课讲解,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进行自学,巩固课堂知识,扩展知识面。
(三)给教学方式带来影响。过去,社会的技术水平不高,教师经常采用较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如今信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课程教学方式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变化。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被设置在机房,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实施教学。机房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上机的环境,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另外,借助于“凌波教学系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快捷的沟通与交流。
(四)给考试方式带来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进行考核时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教育的信息化就为实现这种考核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师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不再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而是让学生进行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有助于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信息化与标准化。上机考试也有助于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的信息化的确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在很多学校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并不明显。那么,高校应采用何种策略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呢?
(一)改进教师观念,全面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给教学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所以,高校要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应该先从教师入手,全面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从而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基础。这些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不断进行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更新。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而有的学生已经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非常高。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自身知识,这就应该积极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所以校园网应该及时上传新的资源和新的知识。
(三)学校应该积极改进考试方式。虽然教育的信息化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依旧采用原有考试方式,这既不会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有利影响,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高校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应该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或者上机考试与传统考试形式并存。学生在上机考试中能够把自身水平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上机考试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和一大特点。教育信息化也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其中包括对教学方案的影响、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考试方式的影响。基于上述影响,高校和计算机教师应该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罗霞.教学媒体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3]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