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三)榜样示范
篇2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3
【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方法和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由此可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深入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公办学校,地处银滩,学校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渔民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农民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较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以日常行为为突破口,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中发现有63.9%的学生看到地上的纸屑不能主动拣起来;66%的学生做不到主动给儿童与老人让座;57.5%的学生不能在家经常参加家务劳动;60%左右的学生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订正与反思;58%学生课堂听课质量不高; 5.2%的学生不主动与教师问候,不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19.5%的学生不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
二、探索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且颇具成效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根据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全体领导和老师们作了认真的分析。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参与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观念,把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动态、静态环境,促进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2.抓常规教育,强化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健全值日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每周列出行规教育的重点,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这增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督促学生找出个人、班级集体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学生卫生、保洁、学习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逐步将学生外化的行为转变为内动的驱力。
3.组织开展各类文明教育活动,激励文明行为养成
⑴各班出一期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精心选材、细心编排,为班级献上了高质量的黑板报,使各班级都成为养成教育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为营造现代化绿色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了贡献。
⑵利用班会课时间,各班组织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虽然各班大致的流程都大同小异,一般有小品表演、故事讲解、情景再现、视频播放、学生讨论、小组抢答、班主任总结等,场面热闹,气氛热烈,掀起了阵阵热潮,但同时整个场面又文明有序,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一定能促成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⑶举行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礼仪大赛。表演大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表演形式有小品、相声、礼仪表演、诵读等,体现了文明礼仪的主题,让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
此外,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和签字仪式等加强宣传,营造了氛围。还开展班容班貌评比活动,每个教室都贴上校园文明行为“十讲”和“十不准”,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着装得体,衣着整洁;谈吐举止文明,使用礼貌用语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把校园真正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4.家校联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与学生家庭普访制度,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联系手册》《学生成长手册》的填写,让家长每天与教师有沟通,哪怕是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简单签名、检查与说明,及时了解、交流学生基本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真正让家庭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开展养成教育教育活动是“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学习效果能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高,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还应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抓养成教育,使德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丁琦:《规范养成教育塑造文明学生》,华兴时报,2009.
篇4
关键词:中专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专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1中专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中专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1.2 中专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中专学生的共性。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中专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中专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1.3 中专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中专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中专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1.4 中专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中专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中专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中专院校,而同学都考入高中,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5 中专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2、加强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中专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护理礼仪》《德育》《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中专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
2.4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2.5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6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途径;方法
我校是县委宣传部确立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一年来,我们从舆论宣传、学生思想教育渗透、主题活动的开展、家校联动等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多方位舆论宣传引导,多角度思想教育渗透,多层次主题实践深化,多维度教育协调联动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多方位舆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主要阵地。思想教育必须要有一定舆论引导。一年来我校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创设浓厚氛围,使“24字”内容人知人晓、入心入脑。具体来讲,一是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板、文化橱窗、电子屏等手段,生动活泼地宣传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和深刻含义。二是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演讲、周末大讲坛、校报《太阳花》、道德讲堂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中。三是通过班班通电子白板等设备有计划地播放专题片、自制宣传片、公益片等,组织学生收看,浅显易懂地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四是精心设计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如《二十四孝图》《奥运冠军榜》《美德善行小故事》等,积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成为无声的育人阵地。
二、多角度思想教育渗透,大幅提升师生文明素质
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是学校思想教育及学校德育的重中之重。我校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讲堂活动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大力倡导“24字”核心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我校还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美德少年”“六好少年”“孝亲之星”“进步之星”等星级评选活动相结合,深入发掘和培树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引导师生自觉以身边典型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深入挖掘语文、思想品德等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召开集体备课活动,找准教材思想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深入挖掘,精心提炼,透彻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查找”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团结友善、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
三、多层次主题实践深化,切实促进师生知行统一
我校紧跟时代步伐,遵循教育规律,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向纵深发展。一是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文明新少年”为主题的倡议和签名活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努力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带动者”的倡议,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二是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月”活动。对应友善、敬业、诚信各“主题月”内容,举办有奖征文、手抄报、剪贴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做实实践育人工程。三是集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文明行为习惯集中查评等活动,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挖掘节日内涵,积极创新重大节日主题和形式,努力把“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办成“爱国节日”“道德节日”“文化节日”。五是积极开展精品读书活动,国学诵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行文化沁润。六是开展“文明美德伴我行”活动,以文明美德立人。七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召开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亲身体验,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八是组织开展“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逐步引导学生做到日行一善、时时行善,善行一生。九是组织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主任论坛,交流和分享各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做法、好经验。
四、多维度教育协调联动,确保培育工作全维强效
我校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网络,努力发挥“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教育合力。首先是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把培育工作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其次要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协同公安、所在乡镇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规范文化娱乐市场秩序,同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好校外活动基地。再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让家长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品行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相信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将会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一代接班人!
篇6
关键词:钢琴伴奏;舞蹈结合;途径与方法;研究与分析
中国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85-1
单一舞蹈行为的观赏效果不强,肢体语言的情感无法更直观、更全面地传递给观众。配入钢琴伴奏,舞蹈行为随着音乐的起承转折、节奏快慢、抑扬顿挫开始变化,将音乐填充到舞蹈表演中,表演者的情绪、情感可以被充分带动,进而感染台下观众。一、钢琴伴奏对舞蹈表演的现实影响
钢琴被称作“乐器之王”,其音域幅度宽、音色变化丰富,在艺术表演中展现出来的伴奏效果特别好。传统舞蹈,追求的是行为的“情感”变化,要求表演者以“颗粒型”状态,表现舞蹈艺术。钢琴恰好可以胜任“颗粒演奏”,不同演奏符组合在一起,便可为舞蹈表演者提供一个稳定、充满激情、洋溢艺术情感的舞蹈环境。因此,无论是艺术表演、节奏引领,还是表演者的律动要求,钢琴伴奏都可以成功融入每个舞蹈作品,与之配合,形成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作品。
二、钢琴伴奏与舞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择伴奏曲目与舞蹈交相辉映
钢琴是西方乐器,早前是适用于芭蕾舞、古典舞等舞蹈表演的伴奏演出。近几年,钢琴伴奏逐渐渗透到我国各领域舞蹈表演中,不仅能够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在舞蹈表演配合上,其曲目、曲风还可以完全将舞蹈容纳其中。二者结合时,需根据舞蹈作品资料,选择钢琴伴奏曲目,以避免二者的艺术风格相互矛盾。一方面,对舞蹈动作追根溯源,探究它的表演状态,符合哪种曲调、曲风、曲目的钢琴伴奏;另一方面,确定钢琴曲目之后,演奏者应适当调整和声、旋律、频率、调式等内容,使每个音乐与包含民族、文化、精神的舞蹈动作能够合二为一。
(二)基于舞蹈行为提高演奏要求
因为舞蹈表演是动态行为,在舞台上,每个时间、地点、表演者的行为状态皆不同,除固定的舞蹈动作外,舞蹈表演的一系列队列、动作都需要依靠钢琴伴奏来说明“启停点”。因此,要想钢琴伴奏的“节点效果”更为明显,钢琴伴奏必须在现场演奏上做足功夫,选择特殊的提示音,分割不同时段的舞蹈动作。
首先,对基本节奏、基本舞蹈动作进行分类,明确不同节奏状态的舞蹈性质和行为特征,利用节奏配合舞蹈;其次,让演奏者与舞蹈表演者共同讨论,并选择多个节点,供舞蹈表演者参考,在现场表演中,伴奏者会在节点部分进行“特效”处理,使表演者在潜意识里提高警惕,选择变化队形和舞蹈动作;最后,利用钢琴音色、触键力度、轻重缓急来控制节奏、增强音乐的戏剧张力,以提高整个舞蹈表演的艺术内涵。综上所述,钢琴伴奏虽曲目、曲风确定,但是其节奏、音调是可以随着舞蹈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这一角度看,钢琴伴奏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和功能性,既要配合舞蹈动作表演,又要展现特有的艺术价值。
(三)钢琴伴奏与舞蹈动作训练的相互配合
理论上的“配合度”在现实表演中很难达到满分,因此加强钢琴伴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训练至关重要。以往,音乐与舞蹈是单独授课,待舞蹈表演成型之后,再做配合。现在则不同,大多数钢琴表演者更习惯于在设计舞蹈动作之初,就把钢琴伴奏引入进来。一来让表演者对钢琴伴奏产生音乐的熟悉感,培养默契;二来让钢琴伴奏来“指导”舞蹈动作,及时纠正感觉突兀的舞蹈动作行为,调整动作频率等。
首先,根据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乐感、节奏,与舞蹈进行初步融合,观察舞蹈节点与伴奏节点的配合效果,针对配合上的问题,调节伴奏和改变舞蹈行为;其次,从全局看伴奏与舞蹈的情感表达效果,如为配合舞蹈,伴奏被改变走形,进而导致艺术表演效果下降,则应相互沟通,适当调整钢琴伴奏乐曲,调整舞蹈动作,使之具有充分的艺术情感;最后,为了使舞蹈和钢琴伴奏能够得到更加完美地结合,钢琴伴奏可以进行特殊处理,如和声音型处理,音色、音调处理等,让音乐的艺术形态与舞蹈动作一样“跳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舞蹈行为的盲目性、无规则性,还能准确把握钢琴伴奏的音乐属性。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钢琴伴奏与舞蹈动作相互结合的路径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多元艺术理念、多种艺术表现形态的影响下,要想创造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必须对二者都进行艺术调整,让它们在固有阵地的范围内,实现艺术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析新形势下舞蹈结合钢琴伴奏的途径与方法[J].北方音乐,2013,(10).
[2]侯可心,张振科,杨冬雪.新形势下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要求[J].音乐时空,2013,(15).
[3]陈琳,王振明,董晓宇.分析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
篇7
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做法,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出发,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淑燕.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台声·新视角,2005,(6).
篇8
一、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如何帮助幼儿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并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家庭环境教育、幼儿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
(一)家庭环境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处所,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环境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家庭布置与装饰的环境教育;二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教育。
1.家庭布置与装饰中的环境教育。家庭是人生活休息的场所,应该布置得整齐、清洁、舒适、美观。幼儿是家庭的一员,在家具、生活用品的选择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并告诉幼儿这些物品的来源及其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及时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
2.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教育。人们要生存,就离不开穿衣吃饭、游山玩水。而衣服从哪里来,食品又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我们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应如何爱护公共环境?家长应通过家庭的平凡生活,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让孩子知道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爱护环境,也就是爱护自己。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幼儿园坚决贯彻执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视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健康成长的关键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生活、学习习惯,真正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主力军。
幼儿园环境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课堂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以及幼儿园生活环境教育。
1.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幼儿在幼儿园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它们或多或少都与环境相关,包含着一定的环境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将环境教育融贯到各领域教学中,使环境教育与体、智、德、美的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课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向幼儿传播保护环境的信息,培养他(她)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让幼儿参加市(区)里的文艺演出,用舞蹈表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用角色游戏表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觉悟。
3.幼儿园生活环境教育。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优美的幼儿园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幼儿的情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对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社会环境教育
社会环境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借助于各种专门的机构及其优美设施和环境的美化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如美术馆、电影院、文化宫、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及其环境设施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里又是环境教育的大课堂,自己会经常受到别人的爱护环境行为的教育,接受社会各方面对自己的环境教育。
二、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
环境教育对任何人都是适宜的,幼儿也不例外。但由于他(她)们年龄偏小,知识极其缺乏,同时又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知识水平人的不同的教育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他(她)们进行环境教育。针对幼儿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如下教育方法:
1.直观演示法。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但他(她)们的感觉器官比较灵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物象,配以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认识“小小一粒米”时,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米,使幼儿知道米的特征;为了教育幼儿爱惜一粒米,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稻米生长图,大米食品加工图,让幼儿懂得今天自己吃的香甜的大米食品是经过许多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这些食品来的不容易,从而教育幼儿爱惜一粒米。
2.情境教学法。幼儿年龄越小,越适宜用逼真的情境去感染他(她),教育他(她)。比如,讲水与大米的关系时,我们录制了工厂排出的有毒水源灌溉稻田,人们吃了这些有毒水源灌溉出的大米后,呕吐、咳嗽情境的光盘。
3.游戏法。在教幼儿认识植被、森林与水土的关系时,我们创造了相应的环境,创设相应的角色,让幼儿通过游戏懂得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起保护作用,我们应保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4.对比法。包括运用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运动觉进行的对比。需要指出的是,对比所具有的内涵比单纯进行观察更要丰富一些,由于对比是在两个个体间进行的,事物间的共性和每一事物的特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比如,买菜用的布袋好还是塑料袋好,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5.教导法。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知识和修养,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比说教要重要得多。“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因此,教师时时处处要严于律己,时刻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教育幼儿。
6.家长配合教育法。家长是孩子的影子,家长的举止行为对幼儿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篇9
一、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也是政治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密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人员和校内师生都会涉及到来校参观访问、讲学、留学、科技合作、学术讲座、与外教交流等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要进行保密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使每名师生员工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2.网络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教育师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用网上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从而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开展文明上网,保证校园网络安全。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高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魏斌(1968-),男,山西昔阳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如火灾发生,不知如何报警;不掌握救火常识,常常小火酿成大灾;缺乏自救知识和技能,丧失逃生的最佳时机;等等。
—要学习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提高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4.自我保护教育
首先,教育师生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能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得其帮助,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遇到盗窃、抢劫、、行凶、杀人等不法侵害时,大胆采取正常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其次,在受到不法侵害和恐怖袭击时,要教育学生临危不惧、以正压邪。学会记住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学会报警,学会依法正当防卫。第三,对待疾病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为主,加强锻炼,及时就医,保证在第一时间及早治疗,克服病痛。
5.交通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交通法制观念。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使教师、学生在驾车、乘车、走路时牢固树立“安全第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树立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路权意识,促使师生人人遵守交通法规。二要加强对校车的管理,特别是对学校专职司机的教育管理,保证通勤公务交通安全6.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与教育近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及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制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是指学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师生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培养师生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和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培养师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二、校园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1)加强安全教育的领导,完善和健全安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安全教育紧紧抓在手上,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其次,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专抓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把安全教育落实在学校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名师生的行为上。再次,要完善安全教育的相应制度和机制,主要包括监管防范制度和机制,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预案,学生自护自救应急预案,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及善后处理预案以及学校、消防部门的安全联防机制,与社区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当地派出所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家庭的安全联防机制等。此外,还要完善和健全学校的相关人员安全工作管理情况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安至教育课程,切实让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课堂,依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避险知识、自救互救知识、防火防爆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反恐防资知识、防止意外伤害知识、家居安全知识、防金融和电信诈骗知识等知识的讲授。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季节性、教育性、随机性、选修性的原则,相机地、灵活地排入课表,并保证安全教育课的相应课时。安全教育课堂教学还要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土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3)抓好专题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某一特定的内容进行的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常常以大课堂的集中报告的形式进行。如,围绕交通安全教育的主题,学校可以请交警来校做交通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消防安全教育,学校可以请辖区消防官兵或专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网络安全教育,可请公安局治安科的干警做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报告等。专题安全教育由于主题集中、专业人士报告、受众广泛,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师生了解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专题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专题安全教育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在消防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请辖区消防队官兵和专业人员,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和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举办消防运动会以及对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演习训练,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的全过程,从而使师生知道防火知识、灭火知识和防火制度,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从而提高火灾发生时及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再如,进行抗震救灾的模拟训练,提高师生抗震救灾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校报、黑板报、网络主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师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养成遵章办事的习惯。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考试、专题宣传等形式,结合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方法
(1)案例教学。可以把典型事故作为案例,制作光盘教学课件,并组织学生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使师生形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提高师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对师生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对认真查处的各类违纪事件以及对违纪违章的师生的公开曝光和处理,都可以纳入案例教学,全校通报处理结果,使违章人员及全校师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2)模拟训练法。即在一种仿真的情境下进行的安全教育训练。如上面所提及的消防模拟训练、交通安全模拟训练(红绿灯的识别及其意义、斑马线的识别及其意义以及其他交通标识的识别及意义)、抗震模拟训练等。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师生安全防范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互救和逃生及自我安全保护等能力。
(3)讲授法。这是对安全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进行教育传授的基本方法。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系统教育。讲授法常常结合案例教学法共同进行,这样可以使讲授更引人入胜。
篇10
[关键词]幼儿 美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14-01
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运用美术教学技巧,不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美术学习变得有滋有味,而且还能在促进幼儿思考、激发幼儿求知欲、反馈教学信息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美术实践能力。
1.幼儿美术教育意义
1.1激发幼儿体验美术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是以有效的交往、合作与分享的活动方式来开展美术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往往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教师积极引导,尽量为幼儿拓展活动空间、创设幼儿美术学习条件、提供交际机会,幼儿以自身的思维方式为“钥匙”,解决交往和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在幼儿的多方面和多角度自主活动中,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出来。
1.2促进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生活的幸福感中产生的,儿童的健康个性会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充分发展。由此来说,孩子的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着力于幼儿时期。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绚烂多彩的活动形式、切合实际的知识体系,会把幼儿带入神话般的世界,在美术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与其他幼儿互助合作,懂得了宽容与谅解,并对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1.3为知识认知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开启对未知世界探究的一扇门。就幼儿自身生理发展规律而言,2岁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发展,4-5岁是提高形象思维的最佳期。因此从长远来看,幼儿美术教育是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2.1美术教材纷繁芜杂
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育儿观念,丰富的美术学习资源使幼儿美术能力的提升有了极大的可能性,但是,家长面对纷繁芜杂的儿童美术书籍,常常出现“自相矛盾”困扰:一是儿童美术书籍可选性差。针对较小年龄、有限思维和欠缺逻辑思维的幼儿图书较少,二是幼儿美术类图书装帧多样但内容质量差强人意。
2.2教师引导不力
理论上幼儿应该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参与美术课堂学习,但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幼儿发问权常被漠视,教师的频频发问使幼儿忘记了自己的头脑思想。长此以往,许多有回答欲望的幼儿,基于“想说却不愿说”、“想说但不敢说”、“想说但要老师提”的思维障碍而丧失了信心,成为了课堂问题教学的“边缘入”,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提问实效性大打折扣。
3.幼儿美术教育指导对策
3.1重视兴趣的激发作用,发挥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认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人们往往会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就会达到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的效果。因而有人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项活动形成兴趣就会保持很高的学习劲头,学习的效果较其他活动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自由地表达在美术方面的感觉。为了使幼儿在对美术的兴趣的带动下提升对美术形象的认知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幼儿美术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好这几项辅导作用:提出一些启发性的美术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展开美术实践活动;大胆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与幼儿一起完成某项绘画任务,通过互动,把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化到幼儿心中等。
3.2丰富幼儿的美感
当一名幼儿开始能够手拿纸笔信手涂鸦时,就表明他已有了感受美、表现美的欲望,而这时正是幼儿美术教育展开的最佳时期。幼儿美术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保护和培养,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美感。
3.3激励性提问,提高幼儿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