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

篇1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一、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三、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自制力也相对提高,我采用“视唱教学法”,让他们在范唱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旋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识谱训练,让其在自学的形式下来完成教学,此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推荐阅读〗

篇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新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案例,深入探索如何凸显音乐本质,彰显实效课堂,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实效课堂;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很多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不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程度。然而,我们在看到音乐课堂迭起,热火朝天的现象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小学音乐课堂出现了随意性强,一节课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因此,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如何真正的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扎实有序的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奠定实效性课堂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必要前提,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扎实进行,有序开展。首先,教师要关注学情,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其次,教学设计要具有新意,实现学生的乐学;另外,教学设计要注重方法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梳理要点,让学生善学。例如: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教学中,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三步走:第一步,带领学生一起来一首与小猫叫声有关的练习曲,为学生打开口腔打下基础;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曲,并分声部进行,让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韵律;第三步,教师引领提升,让学生小组内部进行演唱展示,并选出优秀代表全班展示,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难度,先搭建支架,再引领提升,为实现课堂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实践活动,营造实效性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中教师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如合唱、合奏等,学生在参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与同学一起形成一种团结合作、交流进步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课堂的实效性营造有利的环境。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唱出气势,唱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合唱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把握合唱要领,保持呼吸平稳,并利用男女生互补的形式,前边部分由女生演唱,保证声音的和谐一致,当演唱到最后部分时,男生参与其中,并将整个歌曲烘托到一个,在铿锵有力的演唱声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音乐的力量,真正的凸显了音乐的本质,让音乐深入学生的心灵,让音符与灵魂对话,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实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采用多种方式,拓展实效性课堂途径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效率普遍较低,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游戏渗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生爱玩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三年级上册《爷爷为我打月饼》一课第二段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XX的节奏把握不准确,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节奏一个真切的感知,教师引领学生练习拍手游戏,老师先找到一个同学与老师一组,边念歌词边做拍手游戏,接下来利用课件中的电子琴给一个稳定的四四拍节奏,教师念童谣,学生感知韵律的不同,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掌握了节奏,纷纷找到伙伴并开始尝试,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前提下,课堂实效性得以体现。

(二)表演教学,增强体验的个性化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尝试表演教学。小学生爱表现,好胜心较强,在音乐教学中不妨把讲台变成一个小小的舞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载歌载舞,提高音乐课堂效率。例如: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示音乐节奏,恰恰恰本来就是一种鲜明的舞蹈节奏,在学习过程中让擅长舞蹈的一名或者几名学生在台前表演,让一部分学生拿着自制沙锤伴奏,让另一部分学生演唱,小学生是最好的表演家,在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节奏、感受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个性化体验,有效的提了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独特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的时候需要针对教材,根据学生有效取舍。

四、改善评价机制,强化实现性课堂保障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评“优”的机会,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不断激励和强化,让评价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加油站,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信心。例如:四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教学,整首歌共有四句,其中一、三、四句唱起来较为简单,而第二句需要气息的控制,需要用到“声断气连”的方法,学生有些困难,此时教师不但没有批评,反而提出了表扬:“一共有四个乐句,你能唱好三句,一定能唱好最后一句,跟着老师学方法,一定能够唱好的。”教师利用这一评价鼓励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克服困难,争取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老师和同学,实现课堂的实效性水到渠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提高凸显音乐本质,彰显实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复实践,追求创新而避免作秀,追求多样而注重根本,扎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闫大宝.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篇3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篇4

在方法论上我们看到,夸美纽斯对培根倡导的科学归纳法本身持保留态度[4],而主倡“先验的”方法,即“从事物本身的不变的性质”出发论证教学艺术[5]。实际上,这是一种“引证自然”的方法。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把教育活动同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生产活动的方式等进行简单类比,使其学说成为“一种具有永久价值的教育哲学”[6]。“教育哲学就是形式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哲学像普通哲学一样,是思辨的、规范的和批判的。”[7]教育哲学主要探讨与人的本质、教育目的等有关价值、态度、规范等问题,即探讨教育应当是什么的问题。[8]除了追求科学主义以及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以外,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研究教育学的学者当推德国社会教育学派中的新康德主义者纳托尔普(Natopr,P.)。在他看来,教育学不只是技术,还是一门学问。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意识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因而,不能象赫尔巴特那样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而应以整个哲学,即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为理论基础。纳托尔普还认为,不仅教育目的应从逻辑上引申出来,而且教育方法也应到哲学中去寻求。因此,他的社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从道德观念出发,推演出社会伦理的理念;再从社会伦理推演出应有的教育,即意志教育,其思辨色彩十分浓厚。[1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11]而康德的教育学是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1785)两本书所阐述的伦理学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康德依据他先验的观念论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自由人。[12]哲学与教育哲学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哲学视角下的教育哲学是通过客观理性的、思辨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哲学范围中找出适用于教育的规律,进而从理论方面更加系统的阐述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艺术教育哲学与学校音乐教育哲学

艺术教育哲学就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探究。同样,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观的一门学问,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艺术教育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部颁小学、中学、高中》的三个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构成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16]而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标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该种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17]

关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问题,以下两点尤应重视:其一,要改变观念,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并恢复运用于传统音乐的教学之中。其二,扩展视野,实施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校教育,通常以校内课堂教学为其主要形式。[18]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借鉴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教学生融入语言,视觉等形式当中。

1.注重在学生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音景,了解并研究学生们所喜欢的音乐,要倾听学生的声音。[19]

2.明确教案目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且随时抓住意料之外的的教课时段,通过学生来启发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感。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的“慢”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思考和探索。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49-01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音乐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成为各种电视,广播和商业广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然而,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等学科上,而忽视音乐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教学,抹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对小学音乐教学足够重视。

一、小学音乐课的重要作用

首先,小学音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学,学生能分辨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学生们能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其次,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音乐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小学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好手段。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已有数十年。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试图研究如何将小学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也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分别为情境法,游戏法,互动法和创新法。

(一)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是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所学习的音乐曲目不熟悉,如果直接教唱的话学生一时间难以学会。此时,要创设一种轻松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愉悦的音乐课堂中。比如在教唱《小红帽》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我用故事导入这堂课,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把眼睛闭上数数数到10,你们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变成小红帽呢?”说完老师闭上眼睛数数,偷偷观察学生的表现。笔者看到学生先是兴奋的讨论,然后他们摘下自己的红领巾系到头上,把自己变成了小红帽。通过这样的导课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在后来的演唱和表演环节学生们都会融入进去,积极参与。

(二)交互法

所谓交互法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民式课堂教学,营造交互环境。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提高他们课堂的参与度。如在教唱《大雨和小雨》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播放雨中情境的视频。这首歌的教授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看到过电闪雷鸣,感受过狂风暴雨,当然也有在雨中嬉戏玩耍的经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自己在雨中发生的故事。说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声音或器材来模仿雨的声音。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充分理解大雨的声音即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淅沥沥。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对该堂音乐课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适当的穿插着一些游戏环节,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效果非常良好。“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演唱游戏是笔者经常试用的一种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中,笔者经常采用钓鱼游戏。每个学生取一个鱼的名字,一个学生扮演钓鱼者的角色。充当钓鱼者的同学先唱到,“我是钓鱼者,我要张开网,捕捉鱼,鱼儿在哪里?”。然后扮演鱼的同学们齐声喊道“我们在海底,在海草里,你的网破了,捉不到我们”。捕鱼者又说道“渔网已修好,我要捕金鱼”。这时取名为金鱼的同学必须立刻抛开。如果他没脱险被捕鱼者捉住,就需要演唱所学歌曲。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

三、结语

正确的音乐教学可以净化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教师应重视音乐教育,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付一萍.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34期.

篇6

一、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如果教师深受学生的喜欢与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就会蔓延到音乐学科上来。因此,要让学生喜爱音乐课必须要发挥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爱教师,促进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以此来带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首先,教师要有爱。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与接受知识的载体,习惯于用命令的语气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只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只有感受到如母爱般的师爱,才能激起内心深处对教师的爱,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真心地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平等,才能从心理上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动机。其次,教师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言行举止要散发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要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发挥语言魅力,营造愉悦氛围

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通过语言来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发挥语言的魅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用来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第一,要准确。对于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解要准确,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语言含糊,模棱两可,那么学生本身也就会对知识产生模糊性,不利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第二,要富有文学美。音乐本身有着较强的表现力,枯燥单调的语言是无法充分展现音乐的魅力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文学美,要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区别于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却具有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是表达情感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传达着某种情感,而这些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教师配合音乐的手势、眼神、表情等可以起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表现节奏性。音乐教育强调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肢体模仿等等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三是舞蹈的运用。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现行教材中融入了民族、民间舞蹈,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音乐与舞蹈来表现,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以唱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加工的学习对象,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言,这不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感悟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喜欢上音乐,形成对音乐学习持久的学习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去表演、去感悟、去体验。我采用唱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中表现,在唱中感知。在学习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唱中加入自己的动作与表情,这些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动作既是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更是他们主动创造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学生对作品诸多要素的感受与理解,更利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音乐,更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享受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点燃学生内心对音乐求知的火种,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得到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改革评价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调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支点。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在学完歌曲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以唱得好与不好来评判,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音准、速度、力度、情感等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这样的评价,使得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者。学生在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这样更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中提高音乐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兴趣

1影响小学音乐教学趣味性的因素

1.1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将比较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低,因此最初在进行小学音乐课本的编排时,在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上多偏向于音阶简单旋律朗朗上口的歌曲作为学习的内容。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年龄越来越早,方式与途径越来越广,导致当今小学生整体的思想水平与审美取向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继续沿用传统的音乐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反而容易滋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1]。

1.2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随着人们对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一个普通小学的班级人数已经逐渐从30-40人扩大到40-50人,但依旧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的子女得不到及时的安置,无法接受适龄教育。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爆发式增长的现象,多数小学在进行班级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不断扩大着班级的容纳量,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一个音乐教师负责人数庞的班级的音乐课,为保证更多学生公平接受教育,采取的是大班化灌输式教学法,教师作为主体,半机械性的进行教学,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懒散侥幸心理。

1.3教学目的性不明确

小学音乐课的开设目的一是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在日益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之余拥有一个放松和休息的机会,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在于,教师通过音乐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的力量,在音乐中发现和认识自我,揭秘自然与社会的本质,沉静小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从而能够成为一个性格稳重,兴趣爱好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但是多数小学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人为音乐课仅仅是一节放松课,不认真参与学习,兴趣低下。

1.4教学专业程度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反馈。小学生在音乐课上兴趣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来源于教师在教学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性与独特性。一个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不应该是只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能够实时的进行演示与分享,帮助学生练习声乐知识与原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2]。但是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完全的教学能力,课上只进行单调的讲解,因此学生的兴趣也逐渐降低。

2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举措

2.1利用情景教学法营造发散学生思维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述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情景和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作为一种声音与想象相互联系刺激的艺术类别,更是需要学生开拓思维,课堂上使用的方式也很多,可以分组自行设计编排音乐剧,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学会利用音乐的转变表达人物的情绪与心情,加深对音乐的思考。

2.2利用翻转教学法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主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的掌控课堂,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其弊端也比较明显,那就是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潜力不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领悟程度也不同,学容易让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掉队,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利用翻转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进度调整和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职能和价值。

2.3利用有效互动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音乐并不是一个死板与枯燥的课程,应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促进的课程,但是造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结果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进度,反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音乐本身的魅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沉浸到音乐中感受。教师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使用有效互动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肢体、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互动,增加活动参与度,提高学生兴趣[3]。

2.4利用情感鼓励法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最好助推力,只有充分自信,才能够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因此教学为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要多使用情感激励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敢于表现自己,放生歌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篇8

音乐课堂中的才艺表演能够充分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小学生的思维开放而随性,通过才艺展示,对于他们的想象力、表达力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小学生通过才艺表演,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产生很好的互动。可以说,才艺表演对于小学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音乐兴趣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才艺表演运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才艺表演已被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才艺表演的形式化

本质上,课堂才艺表演只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辅助。课堂才艺表演能对音乐理解提供一种更好的诠释,同时还能调动课堂的气氛。课堂才艺表演应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本身特质来设计制定,否则就会造成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而将才艺表演形式化。

比如,课堂教学中在放《如果你高兴》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完一遍后,要在接下来的聆听中,根据老师的节拍及歌曲的节奏,做出拍拍手、跺跺脚的动作。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再加上《如果你高兴》这样的歌曲难度较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集中力,这样就可以摆脱传统教法给大部分学生所造成的“课上随声附和、课下却毫无印象“的尴尬情形。

(二)才艺表演的随意化

教师在讲课之前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课堂过程中何时进行才艺表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与针对性的设计。

比如,在进行《神奇的宇宙》乐曲欣赏时,教师突发奇想,对学生进行发问:“同学们能否以手边现有的东西来表现宇宙的样子?”结果,有的学生用手比划星星、月亮,有的学生指着窗外的太阳,有的学生指着天空,看似热闹的场面,却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同时又干扰了教学秩序。

二、如何发挥才艺表演在音乐课堂上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才艺表演,其积极意义勿容置疑,但使用不当也容易起到反作用。因此,笔者对于如何合理应用才艺表演,充分发挥才艺表演的魅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课本所学,针对性运用才艺表演以更好地诠释音乐

对音乐更好的表达离不开才艺的展示。在学习音乐课本内容时借助才艺表演,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特点。例如,笔者在给一年级的学生讲授《放马山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举手的同学表演边放马边唱歌的动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又如,第三册中的《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其旋律难以把握,歌词也略显拗口。经过几遍的学习,学生虽能大体上掌握歌曲的节奏,但对歌曲还是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于是,笔者便问学生谁能够将歌曲中的一些动作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班级中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展示了自己想象的舞蹈动作,而通过穿插的舞蹈方面的演练,学生们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及认知也大为改观。

(二)超越课本,将才艺表演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上网与多媒体相关设备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而高年级小学生目前使用电脑的频率也明显增加。通过互联网,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素材。此外,现在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十分的重视,家长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安排了各种才艺的学习,比如钢琴、古筝等。笔者结合这两个特点,定期要求学生在课上的后五到十分钟进行一次才艺表演,不限形式,可以是歌唱、舞蹈,也可以是器乐表演,或者借鉴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音乐相关的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随机选取几个同学做评委背对同学,让其他同学表演;评委感到有兴趣的节目就可以转过身来。在笔者安排完这个活动后,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高涨,课后也都很积极的去练习自己所喜爱的歌曲。通过这样能与时俱进的课尾才艺展示,一方面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气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这一舞台,学生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并逐渐的去主动接触音乐,主动去学习、欣赏音乐,从而将音乐作为是自己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任务。

(三)通过才艺表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音乐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发现,由于部分学校更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往往存在小学音乐课被当做任务来完成的现象。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没有发挥音乐育人的效果。但通过才艺表演,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就大为不同了。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才艺比拼”类的游戏,老师和部分学生一起作为评委,然后将其他同学进行分组,每个组自己组织一到两个节目。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是歌唱还是其他形式的才艺表演,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加以表扬,对于表现略逊的同学,也要给予肯定。语言要平和亲近,带有启发性。教师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不要以片面的“好”与“不好”来对小学生进行判断,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篇9

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 《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0

学习是枯燥的,但是在玩中学就充满了乐趣。作为一个年轻的音乐教师,我本身不喜欢用枯燥,无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十分重要,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天性,游戏下手进行教学。经过本人这几年短暂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我总结出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能把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生动的游戏活动,既满足了小学生贪玩好动的特点,又突出了音乐的艺术性,充分实现轻松、愉快的教学。在游戏教学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让音乐游戏的意义渗透到教学中

   意大利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快乐之家"中提到:把学习同游戏、肢体语言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娱乐环境中学习。那怎样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与速度的变化?音乐课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在唱歌课的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开火车歌词接龙、你拍我唱、你奏我唱、你跳我唱等游戏。在欣赏课教学中,运用比比谁的耳朵灵、火眼金睛找答案、跳方格等游戏。在节奏教学中,我运用了体育小游戏(跑、跳、走)的方法。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让音乐游戏渗透到教学中。

二、不断创新变化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小学低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的教具等吸引。如在《猫虎歌》中,运用了手偶、戴面具、讲故事、模仿猫和老虎的动作不能等游戏。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会了这首歌。小学高段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等方面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音乐游戏设计时新的问题和收获肯定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果能抓住里面的闪光点和突发的感觉就能为音乐课堂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教师要不断创新为学生创设快乐课堂氛围。就像赞科夫说:"让学生从音乐中来,再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独特的流动韵律,起伏的旋律,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 用富有童趣的音乐游戏来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将所要讲授的音乐悄无声息地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使用音乐游戏后在教学中的思考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到其中。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设计者,让所有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接受知识的传递,得到技能的训练。

其次,教师要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适时、适度地开展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望,让学生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最后,游戏的设计要有音乐性、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下,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获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