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环境育人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35-02
大学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本质更多地应该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念。师生为了学习或传授知识而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在探索与产生着新的知识。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其主体功能却仍然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场所与环境氛围,从而实现知识的薪火相传,并共同创造智慧之源。高校的这种场所与环境氛围我们通常称为育人环境。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内一切与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诸因素综合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学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等。就其关系来看,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起着更基础、更关键、更重要、更突出的作用。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文化设施它不仅在提供教学环境、学术环境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而且在营造高校文化育人环境上更发挥着其它各类文化设施都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这种功能往往淹没在图书馆的主体功用――提供“知识的海洋”之中,变成一项隐,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而稍显忽略。
由于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任何关于“提升高校环境育人水平”的讨论都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运行模式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与变革给整体环境育人水平带来的影响的关注与研究。
若干年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相分离的服务模式为主,部门设置通常较多;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只有部分区域或服务功能的开放时间能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的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全天候的工作节奏。近年来随着高校新馆的建立,普遍采用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效益性和以人为本等为构建原则,集收藏、外借、阅览、咨询为一体。该模式实行以来业界对它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一体化模式实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工作强度加大,人力成本并不节省。众所周知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优越性之一是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延长开馆时间,但事实上在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出借流通量并没有下降,而馆内阅览的量激剧上升,几乎与出借量相等,客观上大大增加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并且开放式的服务,虽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却因疏于管理和部分读者素质的低下及普遍的陋习,造成很多读者每次取书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这更加剧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使原本可以通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来保障延长开放时间的愿望成为泡影。书籍破损率、划痕率大幅增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自由携书出入馆内各个场所,并将可自带书籍与馆藏书籍混在一起阅读,学生在勾划时别说管理人员难以辩别,有时恐怕连读者自己都没辩清。另一方面借还处集中在服务台只配备少量人员处理全馆的书籍借还,等候的读者多,操作节奏快,无法细查细辩有无破损、划痕难以追究责任。由于大范围跨楼层任由读者自由取书阅读,管库工作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藏匿起来,以备下次阅读的现象愈演愈烈。存在着大量的占座位现象,造成虽有空座位但后来的同学却无座位可坐。偷书现象呈蔓延之势,手法各异,但以晚间将书扔出窗外和抽掉书内磁条将书堂而皇之带出者居多。为躲避超期罚款,趁可携书包入库之机,将超期书籍放回书架,谎称是服务台工作人员疏忽所至,如此造成学生与管理人员纠纷,或使图书馆因需核实取证而增加查处成本。图书馆内虽设有简餐、茶点与休闲专区,但学生仍将食品饮料、熟食、啤酒等装在书包中带入书库和阅览室,造成环境卫生打扫工作量增加,巡库人员管理劝止的工作负荷加重。
高校图书馆由于推行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确实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但由于新模式的应用,确实也造成了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群中一些原本在封闭模式时代不存在或很少发生的乱象不可避免地大量发生。在片面追求满足“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信条的同时,悄悄地削弱甚至放弃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职责与功能。学生到了图书馆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球场。虽然产生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素质修养与道德品质不高。但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乱象”的出现与高校图书馆恶化了的环境诱因是有关系的。高校图书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对此“乱象”出现与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认为由于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主要文化设施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还担负着环境育人的作用。这一点是有别于社会图书馆的,至少其“环境育人”的责任远远重于社会图书馆。我们知道就育人的内涵而言含有两个方面的成效评价标志,一是内在成效,即将育人的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信仰、价值观来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二是通过教育引导、约束、鼓励、禁止、惩处、制度规定及硬环境的制约(如围墙,大门,作息制度等)让学生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范、纪律条文(如不得偷盗等)来提升学生“他律性”。当然这二者之间无论哪一个的提升与削弱都会影响另一面。但不能不承认,人的素质、品德总是需要这二者的共同作用才有实际的收效。而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向我们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尤其表现在环境对人类心理行为的制约性和规范性。所以在高校无论哪个环节上削弱了这两者之一,都会对整个育人成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往对于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培育与提高,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思想教育层面,过多地将其归属于思想品质或道德素养方面。这正是我们多少年来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问题上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主导观点带来的后果。其实构成一个人的品行素养的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不是都能归属于思想、品德、觉悟等范畴。比如一个人的卫生习惯就应该与他的卫生知识和从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相关。我们不能说一个卫生习惯不好的人就是思想品德有问题的人。同样“靠右行驶”,“先下后上(乘车与坐电梯时)”等虽也可勉强引伸到社会公德上去,但究其本质也不过就是公众社会生活中需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而已,它的道理也就跟踢足球不能用手击球的规定一样简单,根本就不干思想品德的事。而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效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体现在营造和提升学生“他律性”的育人环境上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存在制度设计层面的缺陷。在考虑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使服务时间延长的时候,未充分估计到监管力度的下降会带来学生读者外部约束力的同步下降,从而诱使乱象发生。其缺陷在于未同步以其它方式、手段来弥补监管力度的缺失。在设计所有馆内场所对学生自由开放,并可携带书包等物品进入的做法时,未同步设计新的借阅管理方式,仍沿用原封闭管理模式时的运行方式,造成日常运行出现许多管理漏洞,诱发学生行为失范。对全开放模式下学生读者自由取书阅读和自主寻找需借书籍时,带来的上架、整架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估计不足,既使内部环境变糟也使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省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对全开放后事实上存在的学生将图书馆当成社交、聚会场所的要求视而不见,未对图书馆内部布局和功能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的高校图书馆在安防、监控、信息化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造成偷窃与毁损图书行为的实施成本降低。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具体工作岗位性质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岗位设置条件、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方面的配套要求来弥补新出现的薄弱环节。
当然,全开放一体化模式本身可能仅是一个管理的理念,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案,需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变通实施。但即便是一个理念也应充分考虑到该模式实施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担负着更多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的任何削弱与损害,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而高校图书馆在从封闭管理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服务读者、方便读者”的原则,未考虑其对环境育人功能的影响,故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全开放一体化模式实行后带来诸多乱象。这些乱象的发生损害了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育人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修正。限于篇幅,笔者将另行撰文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科研基金(党建思政及学生教育重点专项)“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与环境育人水平提升的关系与方法研究”(项目号:jit-xsgl-201002)资助]
参考文献:
1.周筱,李嘉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12)
2.向来生,诸葛福民,郭加书.高校育人环境分析与优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3.夏有根,徐一忠,潘继进.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几点问题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4)
4.周红卫.财经院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5.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25)
篇2
一、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财务管理的空间
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加大,业务范围不断增多,只有更广阔的财务管理空间才能促进企业正常经营。当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时候,世界各个地区的企业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站到同一个交流平台中。通过信息技术,企业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某一点或环节对自身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了大趋势,企业要想全面了解在国外的其他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控制好其财务管理状况和提出有效策略,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了。此外,通过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更有利于企业将资金集中管理,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业务流程效率
当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来,企业能够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处理财务管理相关业务,实行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解除了传统财务管理受到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弊端,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高效性发生。此外,信息化财务管理能够让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到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并做好信息共享处理,加强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当然,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也使得企业领导更容易了解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以便能及时地提出有效策略,防止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失效性情况出现。
(三)有利于确保资金的分配安全合理
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有效地进行资金划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了资金业务处理的时间,降低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当资金分配和划拨以网上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的时候,企业财务人员和银行人员之间的来往就会减少,而其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资金风险就会有效地到避免,这就确保了资金分配的安全合理。从信息化技术进行资金划拨的角度来说,因为在划拨的时候要经过会计人员的审核及主管领导的批准,而且在具体的划拨中会留下操作的时间和金额等详细记录,这就有效地防止了财务犯罪几率的发生。
二、分析目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只有获取真实的信息的时候,企业才能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或者不全面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质量。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及时地透露相关信息,人为地制造孤独的信息,让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很难获取准确的信息,弄不清楚企业内部真实的财务管理状况。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中的子公司或者各个部门都在截留信息,或者编造虚假的信息,使得汇集起来的整体信息变得不真实,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更影响了国家和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管理。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健全
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采取管理权限不统一,管理水平严重不一。在各个子公司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健全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和编码体系、报表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在信息化体系中,没有对信息建立明确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对于资金流向和财务状况没有采取有力的监督方式,再加上没有统一健全的会计制度、报表制度等财务体系作基础,导致了挪用资金、侵吞财产等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软件开发应用能力有限
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中,是以软件开发和应用作为基础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到财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中去,导致了财务软件的功能化单一,提供的数据很难为高层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先进的软件作为后盾,很难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集成化和科学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充,出现了跨国企业、集团企业等大规模企业,这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很难实现这种大规模和集成化的管理,迫切需要更为先进和智能的软件来实现财务管理。例如,ERP软件在数据集成和处理方面表现出了巨大优势,但碍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研究和实施的过中,需要对其做好后期维护工作。
三、分析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要想提高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就要提高员工对信息化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员工之间积极合作,打造信息使用、分享的透明平台,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加强对于信息真实性和分享性的宣传,鼓励全体员工和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实现好信息的分享和使用,进而打造开放化的信息平台。其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管理。要提高每一个员工对于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力,确保员工能正确制作财务报表,并要确保每一个财务管理的员工严格按照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和程序来执行,了解到第一手的财务状况,并及时地反映给企业高层,为高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信息的开放化建设的时候,还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企业要维护好信息的安全性,严格设置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做好泄露之后的反应机制建设,防止重要财务信息被泄露出去。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要想发挥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就要积极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监督系统,让财务信息化管理凸显透明化和公开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路手段和系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将传统的琐碎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进而实现了以计算机管理软件为主的监督机制。首先,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规章制度,减少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人为因素,将其变成硬性约束,从信息化管理中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无力的现象。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系统的积极作用,打造满足管理层需求的财务会计报告,为整个企业提供透明真实的管理质量,促进事前事中控制和监督得到加强。最后,企业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促进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促进企业的预算、结算和监控等管理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
篇3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20__年1月1日星期三早上好首页|滚动|税收法规|纳税人之家|税收科研|税务文化|队伍建设|注税师|数字税收
您的位置:首页>>税收科研>>税务研究>>正文
征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20__年12月18日21:41:27编辑:金冈来源:江苏国税网
我国自出口退税制度建立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几次大的变革,但对出口退税实行相对独立、集中专业管理的模式一直未变。在当前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出口企业迅猛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带来的征退税脱节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防范出口骗税。现根据近年来的出口退税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中征退税脱节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推行征退税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征退税管理脱节暴露出的问题
一是征、退税机构分离,造成税收管理出现真空。征、退税管理分属征管与退税部门,“征税一套班子,退税一队人马”,征、退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造成税收管理出现真空。目前全市379户生产企业的出口货物既要由征税部门办理预免、抵申报手续,又要到退税部门办理免、抵、退审批手续,由于征、退部门相互分离,造成不予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得不到及时申报纳税、已审批的出口退税未能及时从企业进项税金中转出等情况时有发生;全市85户外贸企业,因大部分不需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纳税申报又大都为零申报或负申报,征税部门认为应由退税部门负责其日常税收管理,而退税部门认为税收征管是征税部门的职责,并且因工作量日益庞大,对外贸企业的退税管理也只能是“就单审单”,使一些外贸企业游离于税务机关的管理之外。
二是征、退税业务脱节,造成工作技能出现断档。征税和退税处于两个轨道运行,“征是征,退是退”的思维定势形成了征税不管退税,退税不管征税的工作格局。虽然全市各县市区国税局因税收收入的因素,都关心出口货物免抵调库工作,对退税部门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但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仍然停留在宏观层面,对具体业务还不太了解。一方面,出口退税具有范围窄、政策性强、操作复杂等特点,征管部门由于接触少、不常用,主动学习政策、研究业务的不多,只学征收管理知识、不学退税管理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退税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市进出口税收管理处,虽然相对而言有一支比较专业的管理队伍,但随着出口企业的迅猛增长,退税业务的急剧增加,退税部门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专业化水平与日益增长的出口退税规模和频繁变动的出口退税政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退税管理人员对征收管理业务相对了解不多,又忙于日常“就单审单”的审核审批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深入企业,对出口业务的真实情况无法掌握。征、退工作业务技能的断档,影响了退税管理的质量。
三是征、退税信息脱节,造成税款征收出现盲点。实际工作中征税部门原来使用的江苏国税征管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现在投入使用的CTAIS2.0江苏优化版的一些关键信息与退税部门使用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系统均不能实时共享,容易造成征、退机关执行政策出现偏差。现行政策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只能享受免税,出口企业办理退免税认定时都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但有一些出口企业因种种原因被县市区国税局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如相关信息不及时传递,就会造成退税部门退错税。有的内外销兼营的外贸企业取得的专用发票,既计提进项税额,又用于办理出口退税,由于使用两个系统,难以及时发现,造成征税部门少征税或退税部门多退税。企业进项与留抵税额真实与否,直接影响退税计算的准确性,这些征税信息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系统中无法获取;不予退税、超期申报的出口货物信息以及各类审批、调整的退税信息不能实时传递征管信息管理系统,造成CTAIS2.0江苏优化版中相关出口退税审批调整的应征税信息滞后1个月以上,不予退税和超期申报的出口货物的应补征税信息滞后3个月以上,甚至有些审批信息,个别征税部门一年后才发现、调整。征、退税信息脱节,导致出口货物的税款征收工作成为“盲点”,企业向征税部门办理的纳税申报的及时性、准确性难以保证,为出口骗税、少征、迟征税款埋下隐患。
二、推行征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是指对生产企业的出口货物在生产销售环节实行免税,其进项税额先抵顶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不足抵扣部分给予退税。根据这种退税办法,企业出口货物当期能否退税,取决于当期应纳税额,也就是由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和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决定。可以看出,“免、抵、退”办法的核心是应纳税款的计算,其本质要求是征退税一体化。因此,出口退税不仅是退税部门的事情,它更是征税管理的主要环节。
对生产企业来说,要骗取出口退税,无非就是在进、销项税额上做文章。要么使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减少,要么就加大当期进项税额,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虚增进项还是虚减销项首先都是偷税行为,但当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出现应退税额时,偷税就转化为骗税。对税务部门来说,征税部门对内销收入及进项税额的调整会影响退税部门免抵税额及应退税额的计算;退税部门对免抵退税的审核、审批差异也反过来影响征税部门对应纳税额的计算。因此,现实也要求,加强退税管理必须做到征退税一体化。特别是近年来,在退税管理环节不断加强后,骗税行为主要转向出口货物的征税环节,从而更具有隐蔽性。只有征退税一体化,通过征税部门加强对出口企业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和当期进项税额的管理,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原辅材料等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测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量,夯实出口退税的基础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出口骗税。
三、推行征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是明确事权,划分征退税工作职责。在坚持出口退税专业化管理的前提下,将“免、抵、退”税纳入征税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市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提供企业出口货物相关信息、县(区)局实施征收、基层税收管理员对出口企业实行动态巡查的出口退税三级管理办法。将出口退税管理纳入税收管理员职责范围,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对出口退税管理的基础性和能动性作用。征税部门包括税收管理员从出口企业退免税认定开始,就参与退税管理,在申报、审核、疑点调查等各个环节,征退税部门共同
参与、互通信息。退税部门完成退税审核后,退税手续仍由征税部门办理,实现,!征、退税税务机关合二为一,改变纳税人在一个地方缴税而在另一个地方退税的状况,降低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征税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参与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核查出口企业异常情况、对出口企业缴税情况真实性进行确认、办理退税手续,使企业出口退税业务与税收征管一起成为基层税务部门的日常税收管理业务,便于全面掌握出口企业的涉税信息,也会带动税收管理员主动了解和学习出口退税政策,及时发现管理隐患,使防范、打击出口骗税的触角延伸至管理最前沿;退税管理部门则能充分发挥其掌握退税政策的优势,加强指导监督,严把审核关口,通过预警、评估,发现各类退税管理异常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及时调查核实,有效防范出口骗税,保证国家税款安全。通过征、退税部门的优势互补,提升全市出口退税的管理水平。
二是转变职能,开展退免税预警评估。实行征退合一后,市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应突出管理职能,摆脱以往“就单审单”的被动局面,将工作重点逐步向出口货物的真实性审核和执行政策的准确性监督上转变。首先,抓好对基层出口退税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明确县(区)征税部门和基层调查执行科两级和税收管理员的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职责,完善退税审核、审批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出口退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督促县(区)局密切征退税衔接,做好出口退税审核、审批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加强预警监控和评估分析。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立预警指标和出口退(免)税评估数据库,逐步形成各行业、不同产品的退税指标体系,借鉴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经验,探索出口退税评估方法,建立出口退税宏观预警机制和退税评估机制,定期对出口退税涉及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分析,由事后监督变为事中防范。第三,加强对出口退税的实地核查力度。将过去直接从事出口退(免)税审核人员的工作转变为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开展出口退税调查、检查,提高防范骗税的及时性、针对性。
篇4
[关键词] 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强制性集体管理
[中图分类号] D9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07-05
一、引言
一般而言,权利人将其权利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凡由于使用频繁和其他有关情况,个人行使著作权或邻接权变得不切实际,或者得不偿失时,集体管理则是必要的。凡有可能,都应尽量采用集体管理制度而不采用非自愿许可制度,但将集体管理扩大适用于没有重大实际困难和经济损失就可以由个人管理的权利,则是不可取的”[1]。显然,著作权行使的最理想方式是由权利人自行个别授权,其次是采用集体管理制度,最后才是非自愿性授权。出于特殊原因的考虑,立法往往规定在某些特殊场合,集体管理活动可以突破自愿性原则,而扩展至更为广泛的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延伸性集体管理与强制性集体管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引入上述两种特殊的集体管理制度,引发各界争议。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对其加以细化设计,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平衡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利益解读及其规制
(一)延伸性集体管理概述
在我国的集体管理实践中,集体管理组织的收费活动由于直接影响使用者的经济收益而遭到其质疑和抵制尚可理解,但有时却遭遇权利人的反对甚至对簿公堂。究其原因,在于集体管理组织不可能获得所有权利人的授权,因此,未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人往往认为集体管理组织无权就其作品的使用收费。而对于已经交纳费用的使用者而言,依然面临着侵权风险。如在卡拉OK授权业务中,尽管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为“音集协”)会员授权的作品已占到市场使用率的90%以上,但使用者仍然可能面临被非音集协会员侵权的风险。对此,音集协在向卡拉OK经营单位承诺负责解决所有的版权问题的同时,也无奈地表示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2]。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与我国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缺失不无关联。
所谓延伸性集体管理,也称扩展性集体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签订的作品使用许可合同的效力不仅及于会员,也延及至非会员[3]。该制度的出现,最初是出于增加集体管理组织所获授权、扩大其代表性的主观需要,毕竟集体管理活动的前提在于权利人的授权。但是,随着权利人不明的孤儿作品、多重著作权作品等日益增多,特别是数字化时代权利人认定的难度日益增大,使得集体管理制度面临难以解决的授权困境。如何化解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渐次成为延伸性集体管理得以存在的客观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延伸性集体管理实质上是对非会员作品的非自愿许可使用,因此各国普遍对该制度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一般而言,一个集体管理组织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充分的代表性[4],而且运作成熟良好,包括有成熟的许可费收集分配机制、完善的数字处理技术、高水平的国际协调能力等,才适合采取延伸集体管理制度[5]。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的利益解读
延伸性集体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授权机制,对扩大集体管理组织的代表性和提升使用者使用作品的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但却以牺牲权利人的入会自愿原则为代价,特别是违背了非会员权利人处分自己作品的意愿。因此,如何平衡与协调权利人、集体管理组织及使用者在延伸性集体管理框架下的利益关系,即显得尤为重要。
1.非会员权利人的得与失
从未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人角度来看,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权利或者意思自由的限制或剥夺,颠覆了著作权作为私权、其行使取决于权利人自身意愿的传统理念。对此,WIPO明确指出:在权利人对个人行使权利和集体管理权利二者之间加以选择方面,应尊重他们加入权利人协会的自由[6]。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看,由于零交易成本毕竟只是一种假设,财富最大化原则要求在初始阶段把权利赋予那些可能是最珍视它的人,以此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7]。延伸性集体管理即试图借助集体管理组织这一平成权利的初始分配,不仅扩大非会员权利人作品的传播范围,而且使非会员权利人更有可能实现获得报酬权。事实上,非会员权利人在缺乏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环境下,从使用者处获取相应使用费对其来说绝非易事。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另外两种非自愿许可即“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相比,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对权利人的损害可能更小。
2.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的利益取向更为一致
广泛的代表性是集体管理组织有效运作的基础。集体管理组织依据授权代表权利人行使著作权,其所吸纳的权利人越多,意味着其所获权利人的授权越多,其代表性也越强,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完全自愿加入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集体管理组织均不可能获得所有权利人的授权。从理论上讲,集体管理组织所获得的授权是无限扩大的,却又是无法穷尽的。但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神奇之处即在于,其在事实上帮助集体管理组织实现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而这一点对于使用者而言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使用者即使获得集体管理组织发放的一揽子许可,但仍有可能存在两个顾虑,一是集体管理组织的许可范围不能涵盖自己所使用的全部作品;二是集体管理组织因为缺乏非会员的授权而不能代为收取非会员的许可费。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的出现,恰恰可以免除使用者因上述两种情形所可能面临的侵权指控。显然,从目的来看,与其将延伸性集体管理看作是对权利人的某种限制,不如看作是对使用者侵权责任的免除更为贴切{1},而这一点又与扩展集体管理组织代表性的目标不谋而合,更加凸显其促进尽可能多的作品传播、满足社会公众对作品需求的公益目标。
(三)可行的方案――兼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评析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引入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修改草案第一稿第60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该规定一经公布,即引起了来自权利人、产业界、理论界等各方面的强烈质疑。持反对意见者大多以我国集体管理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建立时间尚短、代表范围尚不全面、运作机制尚不健全为由,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条件{1}。
必须看到,在公众对集体管理制度尚感陌生的背景下,各方对更为超前的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质疑和不解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当然,其中也不排除由于媒体对该制度的某些误读,加剧了权利人对“被代表”的恐慌感与抵触情绪,以及可能丧失对自己作品控制权的失落感和无助情绪,使得其对该制度所可能达到的目的并未形成准确和理性的认识。而从深层次意义上解读的话,对该制度的质疑实质上仍然反映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但无论如何,该制度的确是拓展了集体管理组织所管理的作品数量和权利范围[8]。从数字化时代对该制度的客观需要和立法应保持适当的“前瞻性”出发,《著作权法》修订仍坚持规定该制度,并结合各方意见在之后的草案稿及送审稿中对具体内容不断进行调整{2},试图通过增加必要的限制条件,更多地发挥其积极效果而抑制其消极影响。
1.集体管理组织的代表性
如前所述,集体管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充分的代表性,是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重要条件。虽然草案稿中对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集体管理组织均要求“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但是,“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显然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应考虑从所获授权的权利人人数或比例,或者所获授权的作品数量或比例等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特别是可以量化的标准规定,使得该条款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
2.权利保留
为了缓解延伸性集体管理限制权利人意思自治所可能造成的对立局面,应当赋予权利人以“声明”的方式排除集体管理的权利,以此体现著作权的私权属性及权利人对自己作品的处分权。这一权利保留方式的存在避免了延伸性集体管理与集体管理所遵循的自愿原则相抵触,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巧妙和有效的管理模式[9]。《著作权法》的三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均肯定了这一作法。至于“声明”本身,相关草案目前只是就声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作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声明的效力以及向谁声明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否则将会使该条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权利人的预期。
3.范围限制
出于对权利人自由行使和控制权利的保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将延伸性集体管理限制在必要的最小范围之内,如文学和音乐著作的广播权、复印重制权、有线再播送等[10],以保证其良性运行和各方利益的平衡。修改草案第一稿因为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未作任何限制而饱受批评。之后的两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对此有所改进,但表述方式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第二稿规定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1)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2)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该条并未使用兜底条款,从而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而第三稿及送审稿对此则表述为:“可以就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显然,第三稿及送审稿以使用兜底条款的表述方式代替了第二稿所采用的完全列举的表述方式,增加了该条款适用中的不确定性,不免让权利人产生在该制度下其作品使用方式可以任意扩大的担忧,加深了原本即已存在的抵触情绪,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法。应当说,采用完全列举的表述方式更能体现对作为私权的著作权的尊重,也更利于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建立和推广。
4.期限限制
既然延伸性集体管理被认为是对权利人控制其作品权利的剥夺,则其期限不宜过长。因此,明确规定其最长期限,有助于使作品尽早回归由权利人自由控制与支配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该制度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的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中对此均未作规定,应当在后续的草案修改中加以完善。
5.公平分配
延伸性集体管理对于非会员权利人的一个利好之处在于,其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非会员权利人的获取报酬权,这一点也可以看作是其因限制非会员权利人而必须承担的对价义务。而在我国集体管理的付酬机制并不完善、权利人所获报酬屈指可数的情况下,对公平分配的强调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第一稿对此未作出规定,但之后的两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均弥补了这一缺陷,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转付相关使用费时,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权利人。”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该制度所涉及的权利人的非会员身份,而在使用费分配方面实施差别对待,这也符合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
三、强制性集体管理及其立法评析
所谓强制性集体管理,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权利人的某些权利尤其是报酬请求权,只能通过集体管理组织来行使。换言之,在这些情形之下,著作权人必须接受集体管理,才可以获得报酬。与延伸性集体管理相类似,强制性集体管理亦排斥权利人的意思自治。对此,WIPO明确要求:“对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规定不得限制为一种单纯的获酬权的专有权,不应强制实行集体管理。即使对于单纯的获酬权,规定强制性集体管理也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合理的。”[11]而各国立法也对强制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限定。例如,德国《著作权法》规定,美术作品追续权、公共借阅报酬请求权、转载转播报纸文章、广播评论报酬请求权、录音录像报酬请求权、文字作品复印报酬请求权等,必须通过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否则权利人不享有该权利[12]。匈牙利《版权法》第25条第3款规定:“已发表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必须接受强制性集体管理。它所涉及的仅是那些所谓的小权利……”此外,该法第27条重申:“……然而,在音乐和文学作品方面,强制性集体管理只限于小权利。”[13]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著作权权利类型及作品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强制性集体管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集体管理的发展趋势。欧盟理事会1993年通过的《卫星指令》规定电缆转播权只能由版权集体管理机构行使[14]。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据此在各自的著作权法中确立了强制性集体管理,且将其范围亦限定于电缆转播权。1995年,法国在影印复制权集体管理中引入强制性集体管理,规定权利人只能通过集体管理机构主张权利[15]。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及送审稿第64条规定了强制性集体管理:“著作权和相关权权利人依据本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条享有的获酬权,应当通过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其中,该条所对应的第14条的规定本质上是属于报酬请求权的追续权,而该条所对应的第40条的规定则是录音制作者对他人以表演和播放的方式使用其录音制品的获酬权。不难看出,该条规定依然遵循了强制性集体管理主要针对权利人的报酬请求权这一普遍作法。从立法意图来看,一方面,从公共利益角度考虑满足使用者使用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对权利人意思的限制试图为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集体管理是权利人的一种权利,故他有享受的权利而没有接受的义务,法律有明文规定的除外”[16]。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管理授权方式,使得集体管理组织的运行基础不再局限于权利人的授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行集体管理制度单一的私法调整框架,以至于在对集体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上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而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则表述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根据著作权人和相关权人的授权或者法律规定。”其中,“法律规定”即针对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而言,目的在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6][1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集体管理的基本原则[A].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的管理和行使文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p31.
[2]马继超.中国的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9(2):p73~75.
[3]Daniel Gervais.Application of an Extend Collective Licensing Regime in Canada:Principl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Implementation[J/OL].http://canadianheritage.gc.ca/progs/ac-ca/progs/pda-cpb/pubs/regime/regime_e.pdf.
[4]刘丽娟.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立法思考[J].中国版权,2002(1):p23~25.
[5]罗向京.集体管理:信息技术与著作权制度的相谐之点[J].河北法学,2009(9):p99~104.
[7][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p71.
[8]赵宾.个人授权模式的兴起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变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9(3):p80~82.
[9]Mihaly Fiscor.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Digital Networked Enviroment[A].Daniel Gervais.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C]. 2006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BV,The Netherlands,p38,p47~50.
[10]Henry Olsson.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WIPO Doc.WIPO/CR/KRT/05/4,January 2005,p4.
[12]韦之.论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管理的权利――关于著作权法修订稿的思考[J].法商研究,1999(3):p74~79.
[13][德]西尔克・凡・莱温斯基.专有权的强制性集体管理――与国际版权法和欧盟版权法相一致的案例研究[J].刘跃伟,译.版权公报,2004(1):p5~11.
[14]王芝.网络传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J].知识产权,2000(2):p25~26.
篇5
1、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加工和整体之后,将其与其他单位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相关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建设脚步,要求核算的数据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全面的。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法制化。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计工作的依法治理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因为如此,会计核算的法制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所谓会计核算法制化,主要指的是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是合法的,此处所说的“合法”,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算工作,而且还要根据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此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法制化。3、规范化。目前,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强会计核算规范化也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化,主要指的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严格依据相关准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根据现有准则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进行相同的核算工作。
二、会计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会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操作和执行。因此,在目前企业会计管理中,负责人更加注重的是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果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在整个计划当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对于会计工作的管理,而加强对财务战略的管理,则是企业会计管理中的核心任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是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加强法制化管理也是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对于法律是极其重视的,会计工作又是很容易触犯法律的一个特殊职业。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必须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趋势
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二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会计管理工作如果想顺利展开,必须要有准确的会计核算作为根本依据。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的核算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核算职能不单单是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变化,也涵盖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从中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难免会出现会计管理的工作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使核算和管理功能实现统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企业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及财务状况的情况特别普遍,这使得会计核算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一体化的发展脚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财务软件应运而生,也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更侧重于会计的管理。财务软件有预算、财务分析等强大的功能,财务系统分析得出的核算结果等,都可以作为依据,使管理者快速的做出下阶段的工作计划,也说明会计核算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会计是通过分析、计划、审计、核算等措施对管理层及时的提供经济运营资料,从而实现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都说明核算原理不断的渗透到管理中。
四、结语
篇6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了会计和财务两部分,会计主要的任务是记帐,使资金的运作不发生差错,财务则更多关心如何运作好资金,使其产生效益。会计系统最成熟、最固定的部分是记帐,这部分几乎已经定型,各种企业几乎相同,目前会计主要涉及的是历史数据,根据这些可以产生一些综合数据报表如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但现代的会计已开始向财务延伸,涉及未来的数据,如获利能力计算,责任会计等。尽管当代会计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仍会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只是财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财务的总目标是最好的利用资金和剩余资金的最优投资。财务信息系统是为协助主管达到以上目标的计算机系统。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的方法
目前,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自成体系,两个体系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是泾渭分明,使两者各自都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同时两者各自理论和操作上的优势又不能显现出来。要解决各自的矛盾,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并使目标成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现情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两者简单的结合就能做到的,必须将两者进行改造后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打破现有的会计组织结构,使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成为会计系统的组成要素把资金运动变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对象。“纳米技术”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改变原子的排列结构,按照人的意图进行排列,使之具有新的物理特征,材料的密度、强度、硬度都发生变化。人能将自然排列的原子按人的意图排列,按人的需要改变原有物质的性能,那么会计是人工系统,更可按人的需要将会计要素重新排列组成新的会计系统,形成新的性质。根据实践要求和我国会计理论提出的会计控制职能,必须按控制系统的理论组织会计系统。
3财务管理业务处理关系
由于会计核算形成了层次性,会计部门的核算是为了控制下层单位,下层单位的核算是为了掌握本单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层单位的耗费、采购、销售首先通过会计部门,而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又在下层单位,所以它的业务处理不再是资产类内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部、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直接增减变化关系,原来的一笔业务,现在分成了会计部门和下层单位两层来处理。例如:采购人员在当地进行零星采购向会计部门借款时,原业务处理为:借记“其他应收款――××人”,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报销时借记“物资采购”和“现金”,贷记“其他应收款――××人”。而现在要分为两层处理,一层是会计部门的业务处理借记“控制资金――供应部门”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一层是下层单位的业务处理,借记“其他应收款――××人”贷记“存入资金”,报销时,如果无多余的钱,不经会计部门,只经供应部门业务处理,借记“物资采购”,贷记“其他应收款――××人”,同时,借记“原材料”,贷记“物资采购”,如有盈余的钱交会计部门时,会计部门的处理为借记“现金”,贷记“控制资金――供应单位”;供应单位借记“存入资金”,贷记“其他应收款――××人”。只有这样,会计部门才能控制,也才能把日常业务转入下层单位进行核算。
4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意义
会计要进行目标管理或预算管理,必须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可操作性,要能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的现状,并能在产出之前把影响实现目标的干扰因素消除掉,保证按目标产出,此道理在一体化的方法中已阐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后,会计具有了真正的控制职能,生产经营活动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应不应发生,应发生多少,实现目标成本存在什么问题,应怎样消除环境中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和怎样巩固环境中不确定的有利因素等都牢牢地掌握在会计人员手中。会计人员可随时根据现状,预测会计期的经济效益。然而,会计人员要做到这种程度,不是会计部门独自能做到的,它需要各管理部门的协作,如资金和费用的预算和分解,需要劳资部门提供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以及工人实际平均达额率,技术部门提出每个零部门技术消耗定额,供应部门应提供达到技术消耗定额的实际情况以及辅料的消耗定额,工具管理部门应提供工具消耗定额,设备管理部门应提供设备计划利用率,完好率以及计划修理费用等,生产部门应提供生产投入批量,生产周期、间隔期等。
篇7
关键词:自主,管理,机制
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都处于管理和被管理体系之中。这样,民主意识得到增强,因而焕发出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事实证明,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得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
1、体育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体育类学生中男生在支配、冲动、自信等方面比较突出,女生较弱;在谦让、克己等方面,女生较突出男生较弱。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体育类学生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富有同情心、有礼貌、正直诚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也有人具有自由散漫、冷酷无情、虚伪、粗暴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对学习、劳动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勤奋、认真、细致和节俭等良好的性格特征;有些表现为懒惰、粗心、浮华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理等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情绪化。有的学生情绪一触即发,有的甚至动辄大发雷霆、难以控制。。有的喜怒无常,有的任性、冲动。体育学生性格因素总的轮廓是趋于开朗乐观、聪明、情绪偏于激动、好强、积极、严肃、信任他人、有创新精神、不大能克制自己。
2、自主化班级管理的途径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实际上是学生自我管理,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体育学生独立意识强,绝大部分学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因此,班主任要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自主管理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2、1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班级制度。
班级管理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但可塑性大。因此,就要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制度,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教育,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严格合适的班级制度,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情况的制度,每一条款都通过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环境,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在班级占主导地位。使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2、2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
首先,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应该群策群力、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在班委的组织下,学生们可以民主评议,反复讨论,共同制定出比较科学的班规。对班上的量化考核人人参与。班主任从幕前退到幕后,充当起参谋来。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
2、3发挥班委会的职能平台,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的核心力量,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经常组织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学习,阐明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提出要求,即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又要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班规。刚开始时班主任一定要协助班团干,精心指导,实践中在恰当的时候放权给班团干。从而培养班干部基本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此外,广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凸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巩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民主化管理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比如班级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通过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形式,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履行班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当天的大小事务,记录当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以及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等,来主动配合班委开展工作,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
2、4创设正确的舆论氛围,使学生生活在和谐学习环境之中
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否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是衡量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目的。例如,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学生守则,开展有关道德问题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作为班主任,应带领班干部和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自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2、5多样塑造学生的丰富个性,建造有特色的班集体。。
在温暖和谐的班集体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加强班级的管理中,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的多样个性,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该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让班集体活动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发挥个性潜能,展示特长,要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个性的机遇和条件。班级工作中可通过“班干部竞选”“班干部轮换”“班队活动主持人轮换制”“值周班干部”等制度塑造学生多样个性。此外,班级管理应该有本班的特色,为了增强集体凝聚力,加强同学间的团结与进步,应打造班级独有的特色。
2、6加大感情投资,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热情
感情上的沟通是实现师生之间思想沟通与碰撞的“纽带”。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感体验来决定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和爱护着他。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情投资越大,学生自主化管理的参与热情就越高。
3、结论
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都处于管理和被管理体系之中。这样,民主意识得到增强,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肯定学生的能力,因而焕发出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事实证明,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得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
参考文献:
[2]林冬桂、张东、黄玉华.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1]郑其恭.论全面素质教育[J].教育导刊.1991,(1)
[3] 陈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第1版
篇8
【关键词】规范化;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设备信息,以便于医院决策和相关设备的合理使用。因此,加强医院设备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充分发挥医院设备的应有作用,提高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1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制不完善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存在多部门管理不同档案的局面。在设备档案管理时,因为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与标准,许多医院按照传统的管理经验开展设备档案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不高,一些应当归入管理的档案并没有及时纳入到管理体系当中。目前,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备科管理医院设备档案。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设备档案的管理均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尤其是在档案保管期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问题。二是,医院综合档案室对设备档案进行集中管理。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出现设备档案收集不全,遗漏某些档案信息等缺点。
1.2档案利用效率较低在医院运行和管理工作中,医院设备档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利用设备档案信息能够有利于医院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因为医院设备档案管理部门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一些领导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又由于设备档案管理长期以来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怀着可有可无地意识开展设备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意识相当薄弱。此外,受到经费、设备、人员等因素的诸多限制,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热情。以上诸多原因共同导致了医院设备档案信息开发不足,设备档案利用率较低,设备档案的应有作用难以在医院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1.3保管期限不合理医院设备档案保管期限通常根据设备预期的使用期限进行制定。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设备加快了更新换代的速度,一些专业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时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例如,一些电子产品、检验仪器等设备通常在使用5年左右后就需要更新;一些大型医院设备、高精尖产品在使用10年左右后也需要更新。一些设备的随机材料没有了保存医院,不过其在设备的购置、报废、使用、决策、科研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根据设备寿命确定医院设备档案的保管期限是不合理的。
1.4归档范围不规范在申购医院设备至报废医疗设备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设备论证、设备立项、设备招标、设备购置、设备安装、设备使用、设备转移和设备报废八个阶段。在这八个阶段中,形成了大量的设备档案材料。但是,由于医院各个部门职能不同、档案收集依据缺乏,设备档案材料的购置报告、安装调试、随机材料、验收材料、报废材料等资料的收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医院各个部门所收集的设备档案材料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以上这些因素极易造成医院设备档案归档不规范。
1.5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许多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档案专业的管理人员。一些管理人员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科学,高层次设备档案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人才素质难以充分满足设备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设备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目前,医院人才的培养体系中,特别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素质的提升,而忽略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素质提升,一些医院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从而导致一些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等跟不上医院快速发展的步伐。
2医院设备档案规范化管理
2.1完善设备档案管理机制完善设备档案管理机制,是医院设备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首要环节。医院应当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一套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指导具体的档案管理实践工作。医院可以成立由设备档案管理人员与相关领导共同组成的档案管理小组。档案管理小组应当归为设备管理职能部门,开展医院全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并和主要领导一起共同修订完善设备档案管理机制。设置设备档案管理专职岗位,安排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从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此外,还可以设置设备档案管理兼职岗位,安排仪器设备使用者与相关科室负责人配合专职管理人员开展科室设备档案管理,对设备的购置、使用等记录进行定期查看、核实与整理。汇总审核后的设备档案保存在设备档案室,以便提取利用。
2.2提高设备档案利用效率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及时地为其提供相关信息,满足其对设备合理利用的需求。医院档案设备管理人员需要保证设备档案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并按照相关的规定将这些档案信息规范化整理。与此同时,医院档案设备管理人员还需要细致、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档案的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切实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效率,使设备档案在支持医院管理决策、提升医院诊疗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施行中,医院可以推广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提高档案分类管理、查询、利用的效率。
2.3明确设备档案归档范围医院设备档案归档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申请、采购设备时形成的资料与使用设备时形成的资料。首先,申请、采购设备时形成的资料。这部分档案文件可以细分为:论证资料、采购申请文件、公开招投标书、商务谈判记录、中标通知书、评标文件、采购合同、发票复印件、售后服务协议、货物运输单、标准配置单、安装调试资料、设备操作说明、验收检测证明、生产制造许可证、维修技术资料、销售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等。属于卫生部严格配置的设备,还需要有设备配置许可证;属于监管的特种设备,必须有使用许可;属于进口设备,需要有注册许可证、商品检验报告、进口证明等。其次,使用设备时形成的资料。这部分档案文件可以细分为设备使用登记、消耗品类型、消耗品数量、开机符合累积量、操作规程、经济效益分析、使用率、完好率、故障维修记录、报废申请等。
2.4改进设备档案管理方法只有科学地整理设备档案,将其有序存放、系统排列,才能够提高设备档案的调取、利用效率。按照大类划分设备档案,进行目录登记,整理汇总各个设备类型,指定设备档案卷册。接着,对每份设备档案文件编号,有序地排列档案文件。最后,编写文件号、序号、文件标题、责任人、页码、日期、备注等信息。从而使设备档案的查询更加便捷,使用者只需要查询卷内目录,就能够快速地调取相关设备的档案。随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医院设备档案管理正从纸质档案逐步转变为电子档案,新型设备档案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建立设备档案数据库,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档案利用效率较低、保管期限不合理、归档范围不规范、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提升设备档案管理水平,医院就应当多管齐下,不断完善设备档案管理机制、提高设备档案利用效率、明确设备档案归档范围、改进设备档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雅文.医疗设备档案的收集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1-72.
[2]黄瑞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医疗装备,2007,20(1):25-26.
篇9
关键词:提问方法 提问意识
提问能力
新课标强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和探索的果。可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造的源泉,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天堂。在课堂上学生是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题的,是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任何疑问的,老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许多问题并不需要教师回答,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全可以解决。对于有难度、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高屋建瓴,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课堂教学变成活的流动的课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自学能力强,思维能力强,表达能力也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一、教师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使他们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化学学科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彩纷呈的实验现象和形形的物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容易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种现象会引起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提问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不管是小问题还是难以回答的问题,都要用心向学生说明,和学生探讨,切勿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2、不断激励,让学生乐问
成功是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只有成功才能有自信,有了自信,才会不断去攀登知识的阶梯。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激发探究的乐趣。
3、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每一次的提问,都是其思维的结果,都是思想的火花。不论是简单的,复杂的,还是看上去幼稚的,老师都应认真对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永无休止。为了激起学生强烈地追求成功的情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区别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提问的上进心和好奇心。
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想问、乐问、敢问还应该会问。
1、细心观察,寻找疑问
实验课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形成了特有的优势。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去寻根问底的习惯,因为很多小的不易觉察的异常现象正是有所发现的所在,不知有多少化学史实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异常现象一定要去查明原因,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精神。
2、同中求异,善于发问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即使两个外表完全相同的物体,也有不同之处。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出同类物质的不同特征。
3、异中求同,巧于发问
不同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也会找到相似的一面,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能力,拓展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外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要善于比较同类物质相似之处,通过类比找到相同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时要善于抓住不同物质间的相同的本质特征来学习。
4、美中求缺,探究发问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都有不能令人满意的一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比较,学会挑剔,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5、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发现新问题。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很多材料、现象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的,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世界上任何新东西只不过是已知要素的某种组合,获得新奇的概念或想法可以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联系、组合,通过类比推理、途径分析、列举属性等进行理解、迁移,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
近年来,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事档案作为个人成长历史的重要载体,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事档案管理开放化、社会化转变,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承载重要信息的方法,档案信息通过电子文件保存在计算机内,不仅能够为人事管理提供全面信息,还能有效避免信息的丢失,可见,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提供档案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必然会涉及大量新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更新速度,对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档案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传统纸质信息更新的繁琐工作,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使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扩充知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信息数据库上有关于员工和干部的最新考核信息,这些能够为领导的选拔决策提供帮助,因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节约劳动力、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提高信息资源时效性的必要途径,有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对于档案的查询、修改、更新等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有效避免了对原始档案的破坏,保证了原始档案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每个人都有人事档案知情权,人事档案信息必须建立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只有档案信息得到员工的知情和认可,档案才更具有使用价值,通过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可以通过网络使员工了解自己档案,并对员工的疑义给出解答,有利于消除矛盾,体现了人性化服务。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为改变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服务的必然选择"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更新管理念,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医院档案管理当中,采用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软件系统,形成一个覆盖医院档案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一)更新管理理念,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医院的不断发展,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本上是要树立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更新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的新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传统档案管理以人工手动方式的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缩小不同专业间的差距,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功在当今,利在夯实医院的发展后劲。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彻底改变以前收集整理时间长、立卷归档繁琐、查询利用效率低的落后状况。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与办公室工作的制度化同步发展,以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增强医院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提高档案查询、利用、开发的有效性。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档案管理人员是医院档案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与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密切相关,加快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先进的工作方法、现代的管理手段,才能快速的推进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适应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只有把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才能加快建设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完善,把分散的档案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效率。
(三)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信息化建设。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技、通讯技术全面的运用到档案管理之中,以获得最好的管理结果和最佳的工作效率,从而改善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从封闭走向开放,利用档案信息的独特优势为领导决策和医院管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