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德育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篇2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廉洁教育 有效途径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种种现象表示,少年儿童已经产生腐败意识的萌芽。在人的思想意识方面,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其尚未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就因盲目仿效别人而轻易越过行为的底线,最终形成逢事必投机取巧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是十分紧迫的。
一、研究中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等办法,进行廉洁教育新办法的探索
1.正面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时,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将系统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将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还能够将中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廉洁教育时,不但需要灌输,还需要互动,切实将廉洁教育加入中小学德育中,重视廉洁教育的推行。此外,还应该重视以人为本,选择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将中小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具备时代特色、中小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创造,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2.将社会实践和链接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深入社会,全面了解社会,给社会提供服务,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毅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这便要求学校进行中小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不断进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将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及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帮助中小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观念。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及公益活动中,这样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重视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激发,给学生机会进行学校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通过自我管理办法开展相关活动,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从小事和身边事情做起,日积月累,慢慢养成良好的廉政行为习惯。
4.将先进文化作为载体开展廉洁教育,并将廉洁教育融入学生平时文化活动中。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廉政文化艺术活动,如廉政文艺汇演、公益广告大赛及和廉政有关的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接受廉政教育,还能获得文化和艺术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探索廉洁教育有效途径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开展管理工作时应该做到坚持育人,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氛围。此外,还应该在各个环节中加强学生良好品格和科学态度培养,从而保证链接教育更好地进行。
1.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提高,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及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良好人格、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德育因素挖掘,将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切实做好诚信廉洁教育,确保学生学习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2.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廉洁教育网站或者网页建立,并通过网络进行网络连接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课堂和网络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将网络编程作为开展廉洁教育和弘扬主旋律的场所。通过校园网引导和教育学生拓展廉洁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3.重视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发挥,切实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将学生组织和共青团的作用发挥出来,推动学生链接教育更好地进行。应该将社团和班级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载体,推动廉洁教育更好地进行。
篇3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径 德育工作
笔者将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又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归纳如下。
一、开设专门教学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发展的道路。培养或聘用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耐挫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知识容量的多少,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教师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创新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所学的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识。
二、注重学科教育渗透——增强集体教育效果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的机械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失去活力。为此,要切实提高我国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病理来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实践性教学是内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临床、接触患者,不断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理科设置的问题就是身边耳濡目染的,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承担背诵表演,口齿流利的承担朗诵表演,计算能力强的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综合能力强的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书写工整的展示练习。
总之,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教师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优化集体教育模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才能给教师搭建起与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并传授经验的平台,才能为教师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才能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积累,以便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师在主题为“学会赞赏”的班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了活动“性格自画像”。通过“我给树叶画个像”“我给动物画个像”“我给自己画个像”等几个环节,通过平等、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剖析现实、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为画像美美容”,让学生扮演“性格美容师”角色,寻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这一活动不但富有趣味,学生乐于参加,而且“渡人自渡,化人自化”,学生在互动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2.预防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点
在班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努力预防问题学生心理的非健康发展。如教师在主题教育“我能行”活动中,设计:给自己找优点、给别人找优点(他人暗示的延续,强化被人肯定的感觉)。最后,教师总结:人的能力、优点不是天生就有的,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发展、提高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从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锻炼、培养。做事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询平台——畅通个体疏导渠道
依据咨询资料,汇总分析后,归纳出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学习类问题,如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挫折适应以及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从初一开始,定期分班级向学生开放,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生理卫生常识,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教师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座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过分。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汲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强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针对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提纯共性,重视个性。开放心理咨询室,出发点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点是对具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分析,拿出正确的诊断意见,提供科学的指导措施,疏导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学科渗透、团体教育、预防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1. 课堂教学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以课堂教学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以教科书为线索,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教师可反复指导朗读张指导员的话和表现他的行动的句子,在充分体会和理解张指导员的一些语言和行动的基础上,渗透德育:在战争环境中,张指导员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们读到书,光荣地牺牲了,这件事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也激励着我们全体同学要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又如学习《五彩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和《儿童和平条约》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教育。
还有些课文用适应的情感介绍背景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教学《一只小鸟》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让学生观看小鸟的图片,录音机里,播放着鸟儿悦耳的叫声,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由于人类的迫害导致小鸟的不幸,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小鸟的同情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1.1 榜样学习法。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说声对不起》等课文进行说礼貌用语的教育;通过《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等课文进行养成独立自理习惯的教育;通过《画鸡蛋》、《马拉松》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1.2 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2.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学习懒惰、没有进取心,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勤奋学习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刻苦努力;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3. 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小学生处于天真、自控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憎恶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抄报报、板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4. 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看到有位同学写了这样的内容:他看见同学的爸爸开车来接,又见到那位同学书包漂亮、总穿新衣服,心里非常羡慕,于是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一下子有了许多钱,买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醒来后才知是一场梦,在日记结尾他写到“美梦成真该多好啊!”很显然,日记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但这种思想观点是不正确的。看完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如果美梦成真了,这样做对吗?世界上有不劳而获的吗?这之后我又开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使全体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5. 教师的影响
篇5
【关键词】英语 词汇 语境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32
词汇是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基础,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学生阅读时,由于遇到不认识的关键词而影响其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准确性,在会话时,想表达而想不出要表达的词汇而导致话到嘴边而说不出的尴尬。可见,词汇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是语言的基石和交际的基础。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规律还了解不多,所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既要向学生强调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又要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
一、以意义为核心,在语境中理解语汇意义
新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部分加入了语言的功能和话题两个项目,这使词汇、语言和语法的意义在话题中得到体现。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形式又要理解语言形成所包含的意义,并要学会在话题中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有效地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关于词汇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教学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词义由语境来决定,极少孤立存在
一个词通常有几种意义,如water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水”,但是在字典里还可以看到water的多个动词意义,(4个名词意义,6个形容词意义及形容词所组成的短语)。所以要确定water的正确意义就必须靠该词所在的语境。如:It's very dry,we must water the roses.我们就可以容易地判断water在这里是动词意义,意为“给......浇或洒水”。再如:The goods came by water.(n.水面)my eyes watered when I cut up the onions.(vi.流泪,流口水);water sport(adj.水上的,水边生长的)等。
(二)注重词的搭配和用法
词的搭配也很重要。例如,我们可以说teethache,headache,stomachache或earcahe,但不能说arm-ache,leg-ache或toe-ache;再如:我们可以说sprained ankle或sprained wrist,但不能说spranied thigh或sprained rib.
(三)注重词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词的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也称概念意义,指一个语言单位与其所指的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词的外延意义一般可以用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来描述,如:woman的语义特征为:female,human,adult。而词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指一个词在概念意义之外的交际值,是词的附加意义或联想意义。这种附加意义是人们对该词或短Z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持有的特殊情感或态度。
例如,句子“The rugby team played like woman就反映了一些人对Woman的认识:柔弱、缺乏勇气的男子汉的力量和速度等。内涵意义因人或文化而异,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狗”在英语国家被看作人类的朋友,甚至家庭中的一员,狗给人的印象是faithful和friendly。这种情感体现在众多与“狗”有关的英语表达上,如“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但在我国文化中,“狗”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的。
二、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
学英语就为运用英语,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体会词的意义、用法和固定搭配。因此,教师在通过应创设真实的情境,并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片、讲解、操练演示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确切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如:We can see many pictures in the classrom.(see看的意思),但Let's see,how does that song go?(see在这里是想,考虑的意思)等。
只有把词汇放在语境中,学生才能通过上下文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义,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学唱英文歌曲。把词汇教学与英文歌曲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更清晰更持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一些英文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或中文歌英文唱法的,如:Tomorrow will better(明天会更好)、For given love(忘情水)等,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词汇,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很多语法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利用构词法记忆词汇
英语中大部分词汇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给学生讲授一些构词法的知识。如:常见的加前缀、后缀及合成词等,如:加前缀unhappyunhappy;untrueuntrue;uncomfortableuncomfortab。如加后缀:cheerfulcheerful;useful;gratefulgrateful;合成词:classroomclassroom;bedroombedroom writerewrite,peatrepeat.这些都是迅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习举一反三使有限的词汇知识转化为无限的识记单词的能力。
四、利用游戏、活动、或实物记忆词汇
图片和实物能使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记忆词汇,使学生记忆深刻、牢固。eg:水果词汇:Apple,pear,stranpreda,banana可带上实物,从而加深印象。中学词汇中的大部分的动词或名词是时、地、人、物或动作的,都可通过实物、情景、或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同使用多种感官来感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如在教学动词sit,stand,laugh,cry,walk,sleep等词时教师可边做动作边教学:Now i am standing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and you are sitting on your chairs.I also see a boy sleeping,can you see him?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必需按照有关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中学词汇教学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王雪.郑国诜 中学英语词汇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探析《考试周刊》2008年27期.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基础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或者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学呢?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1.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2.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有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这就达到了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语言。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速读、广泛阅读。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能快速把握众多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也极其重要。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德育 关系 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3]孙晋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途径[J].才智,2015,(21).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途径;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传统对高中语文单一化教学的认识误区以及高中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真正的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来,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进而对语文教学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有效的途径深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优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方法,则在高中阶段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一定能够被有效的发挥出来。进而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也能够打破传统的认识误区,并以丰富的基础知识、有效的文化传承能量以及社会化的教育感染力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教学素材与网络资源的支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中的大量佳作都来源于作者对于实际生活的感悟与描述,这一特征造就了语文课程的包容性,很多时候,课程的开展往往能够引申出大量的哲理与生活实践内容。因此根据语文课程这一方面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切入,进而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借助现有的教学素材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以凭借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凸显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课文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既表达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因此课文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对佳作的深入分析后,教师就可以在备课的阶段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来进行内容的补充。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的帮助,搜集相关的景物图片以及配套描述,进而制作成电子课件,以在文章和教学资源的帮助下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角度并强化学生对于景物的描写技巧。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现有教学素材以及网络上的部分资源,为学生补充朱自清先生的成长背景,进而以其背景来引出文章背后的情感,真正让学生体味写景抒情的精妙之处。在这种教学措施的推动下,传统枯燥的课文学习以及课文携带知识的强行记忆变成了一种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整个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丰富的教学内容支持下得到了体现。
二、借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动语文互动性教学,以教学方法的优化推动语文教学有效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语文学习的良好基础,同时其长期的学习摸索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突破传统的教师机械化讲授学生被动式听课的模式,以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的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保障学生在基础知识探究与积累的同时,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进而从这一方面来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本身以及教学途径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在课程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被体现出来,因此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性途径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这三个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一方面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尝试练习法等方式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并借助习题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做好前提准备。而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探究、语文课程活动分小组学习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进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的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吸收。最后在课程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讲义的定制、语文小组活动的开展等形式让学生既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又能凭借学习活动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应用。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之下,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进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得到保障。
三、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调整课堂结构,以个性化课堂教学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除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性途径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对课堂的结构与组织方式进行优化,进而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生成化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随时的调整课程的模块布局,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单一模块的重点讲解,进而学生的个性化课堂逐渐形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推动下获得了提升。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探究可以为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现状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而促进教学途径的有效探究,最终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教学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生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例如,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教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
3.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四、相信学生,体验成功
篇10
一、创设真实情景,加强意义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新知。
- 上一篇:燃气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 下一篇:建筑工地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