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智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项目智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

篇1

市场经济环境下,测绘企业应该完善管理手段,从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管理,以改变传统的重质量、轻管理、轻效益的管理方式。本文运用现代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对测绘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实践指导,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真正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的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一、?F状研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测绘工程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很大影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市场也逐渐走向了技术导向型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如何加强测绘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当前测绘项目成本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权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我国,测绘企业管理工程项目时重视质量而轻视效益,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结构,导致成本管理计划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员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意义。在测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各部门和不同企业工作人员之间职责不清。

其次,缺乏全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质量成本是测绘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要环节。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测绘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测绘产品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中容易出现漏洞,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测绘企业的质量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会使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同样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优势分析

(一)价值工程的原理

价值工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产品、作业以及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价值工程需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能够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能够有更高的价值。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就是节约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在确保产品正常功效的前提下,提高价值,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促进对整个社会中的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和更加合理地配置。

(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1.全程管理。在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精力从事后管理到事中管理,再到事前管理得逻辑发展顺序。在进行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当中,事前管理阶段主要有预算管理和计划,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事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进行调整阶段。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并且能够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工作方案。从这一方面来说,价值工程在测绘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覆盖测绘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对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2.高效性。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测绘工程项目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测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测绘产品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且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在很多环节都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测绘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支出在这一方面,但是这一部分的消耗并没有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企业效益提高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进行测绘产品的生产当中,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杜绝在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部分开支,就能够对测绘成本实现更好的管理。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方法恰好能够对全程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杜绝生产中出现的成本浪费,从根本上更好地实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实用性强。在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多目标的成本管理方面,很多学者依旧倾向使用多重属性效用函数理论,使用这一方面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模型,之后通过现代计算机或者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答。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当中,采用效用控制系统或者是采用目标优化模型的管理方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实际应用型却比较小。因为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多种算法进行求解还是建立科学的模型都很难被工作人员掌握,因此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也导致了以上理论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理论方面。采用作业成本法,并对产品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进行跟踪,相对来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方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更加偏向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也并不十分实用。价值工程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宽成本管理的应用办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简单易懂,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当中的全员参与、全员控制,能够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价值工程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其规范、同一、标准的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价值工程管理结构,遵循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通过逐级放责形成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法人在公司的发展当中是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的,因此,它们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使最为关注的,这样使其成为公司价值工程管理结构的领导。这些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能够带动公司的其他职员积极参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工作当中,通过权力与责任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通过财务合理的方式激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认真落实自己的职责,这样可以以企业的法人为核心形成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价值工程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价值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为成本管理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在价值工程管理结构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标准时,本文认为,需要根据测绘企业实际制定的可行的价值工程条例、手册及标准。并且在规范和标准规定的环节,必须要与国家和测绘企业的价值工程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标准化是实现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推广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步的重要的方向。测绘企业内部制定的工程条例、标准等都是在企业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的?@些价值工程条例、标准以及手册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不仅能够为测绘企业制定更加严密细致的价值工程操作标准和规定,同时也能够使制定以及修编人员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测绘工程管理项目中。

第三,加强审核工作。加强对价值工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审核,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全程进行入手,特别是要关注企业密切关注的成员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保证测绘项目在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加强对企业的价值规划的审核工作,具体指的是加强对价值工程所取得成果的检定估算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审核的同时对价值工程的成本进行审核工作,这样能够减少测绘工程项目的总成本。

第四,加强员工培训。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工程培训工作是发挥价值工程管理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成功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的员工更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利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将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员工作为企业价值工程实施的专职人员,并且要对其进行积极培养,确保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能够在测绘企业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采购人员等成本价值工程管理思想,并且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篇2

【关键词】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民生基础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建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基础的房产测绘技术也应该日益趋于规范和科学。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测绘质量的监管和控制,提升测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测绘单位的管理水平,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房产测绘工作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测绘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1.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要想实现质量控制,则需要重点关注质量管理点,不仅需要对人员和设备的质量管理点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数据采集过程中质量管理点进行控制。另外还要对设备使用前进行校检,对使用中的设备进行年检,确保设备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在工程中更好的发挥其性能。

1.2 测绘工程的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会影响质量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取经济效益。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科学方法的组合和使用,选择最优的途径,以取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绘过程通过自查、校核、审查进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出现。

1.3 记录和标识

在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相关的记录,与此同时使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保存和处置等要求有所保证,则需要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对于所有记录的表格需要按照统一规定进行编号,而且对于与质量相关的记录要做好保存工作,避免出现记录丢失、损坏的情况,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特别是在当前利用介质存储的,更应做好备份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这样对记录和标识进行统一的编号或编码后,能够确保在需要应用记录进及时进行查找,而对于这些记录和标识的保存期限,可以按期用途和性质来进行确定。

1.4 资料整理和后续服务

在测绘工程中,由于工程项目较多,这样就需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对于工程中产生的资料,需要统一进地存放,通常以一个项目日为单位进行分类存放,做好资料的保存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电子数据,则需要按照年份来进行统一管理,按项目的年份、项目的类别、项目完成时间等建立文件夹,编上顺序编号。而在工程结束后,则需要将所有数据还要移交给资料室进行归档保存。

测绘工程项目量较多,即使施工完成后,作为测绘工程重要环节的后续服务工作也较多。对业主提供各种后续服务这是在项目完成后要做的主要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而且这种后续服务工作有的会持续几年之久,所以做好工程资料的管理和保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测绘工程测量工作中,为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的质量,这对于业务渠道的拓展及稳定业务来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分析影响测绘工程质量的因素

2.1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在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导致在质量管理上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无证测绘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单位没有测绘资格,且借用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证件进行测绘,有的单位则是在证件不齐全的情况下进行测绘活动,更有甚者是通过层层转包,从其中获取高额的利润。总的来说,测绘市场相对比较混乱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法律出台,管理比较松懈,影响了测绘市场的正常健康运行。

2.2 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不注重质量高低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业绩,很多的测绘单位开始注重追求数量上的突破,通过压低价格来吸引客户,但是在降低价格的同时,测绘的资本也降低了,从而测绘工作人员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提高工作的质量上,只是停留在将任务完成的水平上,一味地追求进度,降低了测绘的质量,求量不求质。时间久了,对整个测绘行业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2.3 测绘人才不均,创新意识较低

我们国家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工程项目的分布也会有分布不均的情况,人才比例也会随之分配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测绘人才比较多,经济落后的地区,测绘人才比较少,测绘的资本也是相对分布不均的。测绘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素质、能力的不同,也会导致分布的不均匀。同时,测绘工程的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较低,在信息不断变化的同时缺少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落后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我们国家测绘行业的发展。

3 提高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中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就要从制度方面下手,根据当前测绘行的局面,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对其不断完善和更新。测绘相关部门要根据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测绘工作,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办事,对于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此外,还要依法建立监管部门,提高监管部门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并且做到有所作为,不能虚设,要起到监管的作用。

3.2 加强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

全单位要从上到下加强质量意识,领导的重视是提高质量意识主要动力。单位要着重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并且可以通过学习的机会进行员工之间进行心得经验的交流,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政绩考核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

3.3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水平

加强测绘工作中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测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由于当前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所以加大投资力度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人才,研发新技术是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方向。对测绘资金的投入也要有计划性,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证资金不会流失。

4 结论

将事前控制(预防)作为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对施测过程进行检查时必须要按照规范、技术设计的要求,对违规操作要及时改正,对质量隐患要极力避免和消除,对成果进行验证以及纠正,严把检查验收关。质量是生存的根本。要想在测绘这个大市场中站稳脚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一个比较长久性的计划,要始终坚持走下去,同时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况,要学会变通,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生搬硬套。本文也通过多各方面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为测绘单位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建伟.试析测绘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0).

[2]杨辉山.测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1(4).

[3]艾山・艾莎.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风,2011(11).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

Abstract: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valuation is alway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But real problem is the current social impact post-evaluation not formed a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dex to differentiate too chao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dopts exper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summary method, from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recognition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ase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objectiv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verify the index system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oci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ulti-objectiv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中图分类号] F540.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直都是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关于扩大公共基础项目建设要求的号召,更为其发展前景提供了导向。基于此,如何落实有效的评价工作以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准确度量自然成为服务于水利工程实施的保障性环节,而在这其中,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又成为其重要一环。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影响后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展开。其一研究内容方面:夏立明等[1]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构建了关于国家、地方、项目社区三个层面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陈媛媛等[2]在阐述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社会影响内容的基础上,从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当地社区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其二研究方法方面:罗时朋等[3]提出运用逻辑框架法来实现水电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唐小娟等[4]则指出应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实现水利灌溉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

因此,综合来看,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问题复杂,涉及众多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常常包含着主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这使得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所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创新。

2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总结以往文献,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后评价、社会效益后评价、社会影响后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定义为:已建成水利工程项目在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为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评价。

2.2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笔者将相关文献中关于水利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评价指标分成三个层次,用以构建其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从高到低依次为:综合指标、分领域指标、和具体(单项)指标。该指标体系是一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有机结构:纵向结构上,一方面指标数值自下而上依次递进由具体到抽象不断综合,直至形成一个最终的综合指数,另一方面指标概念从上而下逐层由抽象不断向具体分解,直至形成个体的原始指标。横向结构上从第二层次开始,每层次都包括若干指标,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或方面。上述三级指标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以上述指标构建框架为基础,同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系统性与完备性、可操作性、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原则,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手段,通过专家意见及相关数学方法进行指标的分类合并和筛选剔除[3―6],最终构建出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2.2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评价准则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以后,需要以单项指标为对象,对其展开针对性的评价与描述。具体评价准则如表1所示:

表1 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评价准则

3 实证分析

以天津市某一泵站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后评价理论,从已给出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引进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开展有效评价,用以实现对该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验证。具体实施与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 建立指标体系评价等级。依次为:Ⅰ很好、Ⅱ较好、Ⅲ一般、Ⅳ较差、Ⅴ很差。

第二步 构造各层的模糊评判矩阵。由专家采用1―9级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给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 确定各因素在模糊评判中所占的权重。根据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它们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权重。求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权重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第四步 建立评价矩阵。为了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准确度、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对有关部门及技术人员进行指标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得到综合数据统计表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数据统计表

资料来源:自行绘制

依据(为各指标问卷统计数,为总问卷数),得到各评价矩阵分别为:

第五步 计算最终权重。根据每层计算得到的权重,通过底层和高层之间的层次关系可计算得到最终权重。

首先依据公式(为指标第二层各权重,为各评价矩阵)求得层的综合评价为:

=

同理计算得:

然后依据公式 (此处为上面求出的层的综合评价)得:

=

综上所述,得出该泵站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结果中认为很好的比例占24.29%,较好的比例为37.96%,一般的比例为33.77%,较差的比例为2.76%,最差的比例为1.22%。总体来说,认为该项目较好以上的比例占到62.25%,已超过一般,因此说明该项目达到了总体建设的要求。

4 结论

通过对天津市某一泵站项目引进多目标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数据计算与分析,进一步验证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使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得以推广使用。然而如何结合指标体系运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成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夏立明,陈树平,孙丽. 高速公路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建筑经济,2010(3):92-95.

[2] 陈媛媛,朱跃钊,汪霄.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社会影响的后评价主要指标的分析与构建[J]. 价值工程,2008 (5): 24-27.

[3] 罗时朋,张松.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水电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5):69-72.

[4] 唐小娟,李元红,刘佳莉. 甘肃省节水灌溉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J]. 人民黄河,2010(1): 65-68.

[5] 毛春梅,胡维松. 关于水利工程的后评价[J].水利经济,1998(7): 70-73.

[6] 曲炜.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理论探讨[D].南京:河海大学,2001.3.

作者简介:(1)陈树平,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学硕士,助工,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合同管理研究;

(2)李伟,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工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4

1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的研究意义

1.1集成系统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加速。而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管理方法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企业均开始进行计算机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更多的企业加大了在信息化网络建设和提升方面的投资,成绩显著。本文立足于轨道交通建设特点,结合近阶段涌现的成功经验,描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轨道交通建设特点的融合的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对企业不断地改进提高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管理水平、提高建设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1.2系统集成类项目的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显著。我国在轨道交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并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的更高要求客观促进了企业主动在工程管理领域大量采用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工程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工地”。在实现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水平及提高建设效率这些目的同时,也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相关工作

2.1实现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对工程项目而言,总的建设原则是采取前期预研,总体规划,优先目标,分步实施,多方协同和效益驱动等相关原则。而对于轨道交通工程而言,由于其所需要管理的面更广,内容更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宜首先研究确定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以及集成化管理所应该包括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的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和基础,进而形成整体运行架构、完善各子系统承载功能,从而进行分部设计和实现。一般而言,系统贯穿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实现虚拟的现场状况和组织模式,使其更接近于真实的工程现状。各子系统针对各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的过程和检验监测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注重实用,易于操作。在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同时,为今后的工程交付提供了系统详实的数据资料。

2.2实现各类目标的细化

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以数字化的“智慧工地”的建设,使各种项目目标和要素得到细化和分解,并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系统从工程领域“人、机、料、法、环”基本要素入手,结合工程项目特色及自身管理经验,以基本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脸及图像识别、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已有如集成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的地下结构作业监控系统、集成人脸识别和移动定位技术的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等多项面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出现。这类系统均将工程项目各要素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现场管理和现场度量提供基础数据。并结合数字测量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总体目标细化分解的基础上,分阶段实现其资源、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的达成。各参建企业全面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总体把控,实现建设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受控达成。

2.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管理工作

信息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核心和基础内容。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阶段,宜在实现“智慧工地”并采集海量数据的同时,对实时采集的各种信息实时做相应治理和处理,将其结果用以辅助建设管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轨道交通建设受制于数字化及信息处理技术,多采用人工测量和收集数据,造成了建设效率低、成本高的状况。针对以上情况,在对工程现场数字化的基础上,可建设统一的数据仓库,将数据和信息归集并进行挖掘,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及时分析处理和有效归档,形成数据分析结果,辅助现场管理。企业进而可根据应用场景,通过对数据处理算法的设计和迭代,在实现实时监控的同时,将“智慧工地”采集的海量数据用于企业知识建设,辅助对各项工作和资源的管理,从而提高后续项目的建设水平。

3结语

通过建立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可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把握好发展的机会,以“智慧工地”为契机,拉通“云、大、物、智、移”等新兴技术与工程项目之间的联系,使信息系统集成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施工现场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促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望.计算机系统集成实施与项目管理途径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08):65-67.

[2]黎波.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与项目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05-206.

[3]赵学东.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与项目管理途径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13-214.

[4]刘立群.试议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5):158-159.

篇5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赛迪设计在多年的业务实践中,倡导把智慧企业放到智慧城市的大局中思考,让企业、产业和城市融合得更为密切,从而使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变成有源之水,为城市智慧化愿景的实现提供更多动力。

建筑工程业信息化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可谓重大。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智慧化也就直接关系着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

赛迪设计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总体上分为四层架构: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业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三种: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和BIM。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可分为三个步骤:前端采集、信号传输及终端控制。鉴于物联网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首先进行前端采集,采用标签等对施工现场内的人员、设备、材料等进行标识,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及无线感应网络(WSN)对物体属性进行捕捉和获取,并将信息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采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到终端信息系统。最后,由相关软件对接收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并通过终端显示设备实现直观的界面展示,还可通过视频云,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分析的方法自动分析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远程实时图像监控管理。

■建筑施工虚拟仿真

通过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应用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现不同施工方案的真实效果,定量地完成方案的对比,有助于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最优施工。为实现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需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等,建立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针对广域分布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或修正,并提供直接真实的人机交互对话三维界面,计算规模庞大。云计算平台的集成计算引擎赋予支持系统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应用中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典型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

BIM是一个概念(或理念),可以理解为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BIM,可以实现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使设计师和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准确;实现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的三维协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将建造过程与结果,在数字虚拟世界中预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真实世界的遗憾,使设计优化成为可能,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准确、高质量、富于创新。

智慧矿山的应用

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同样也是影响智慧城市落地的重要因素。在帮助相关企业实施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实践中,赛迪设计构建起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其对智慧矿山的探索和思考,对智慧环保和智慧能源有重要启发。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矿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管理者最为关心的各类信息进行横向整合,使得矿山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监测监控、超限预警、人员定位、井下视频监控、安全隐患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安全进行快速决策。智慧矿山的本质是安全矿山、高效矿山和清洁矿山。矿山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智慧矿山建设的基础。

篇6

[摘要]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理论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主要在三个向度展开: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实践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需从顶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

关键词 ]应用型 卓越人才 实践智慧培养向度

[作者简介]吴晓静(1977-),女,江苏睢宁人,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研究”(项目编号:LX2014Y078)、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项目编号:14FYHZD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08-03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工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立足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专业点,采取各具专业特色的改革措施,在卓越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其中,卓越工程人才区别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理论水平上,更突出的是工程实践智慧的养成。文章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结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总结,依据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力图通过对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内在追求的基本向度的分析,探讨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理论依据。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区别于纯粹科学技术的人类知识,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后来的研究者由于立足点不同,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解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奥迪为代表的强调“理性”者,将实践智慧看做理智的一种形式,认为实践智慧是追求合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强调“行动”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实际采取的“动态的、顿悟的、灵活的”行动;以邓恩为代表的强调“德性”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区别于缺乏道德意识的技术倾向的一种追求“善”的行动倾向。可以说,以上三种观点各自强调实践智慧的某一方面。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概念区别于心理学上的“实践智力”或“实践能力”,既强调追求实践知识的合理性,也强调对实践情境的感知、辨别和顿悟,还强调实践行为彰显的道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实践领域的“知”“情”“意”研究。实质上,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追求与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理念在深层次上是相契合的。

2.实践经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1世纪所需要的工程师是建立在重视数学与科学的基础上,侧重强调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简言之,卓越人才的核心素质在于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和设计研发的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突出应用型特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所谓工程实践能力,指建立在专业知识、学科实验、实习基础上的基本技能和建立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及企业生产实习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学界一般将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和工程设计研发层。可见,工程实践能力应当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两个层次。工程创新能力指通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企业轮岗训练、工程项目实践而获得的工程设计、研发、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即工程设计研发层。德性素养既包括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也包括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集体利益观念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德性养成则贯穿于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共同体现在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结构上。

二、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三个基本向度

1.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知行合一”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主要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其本旨在于倡导道德认识(知)与道德实践(行)的结合,这对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智慧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谓工程,即制器、造物的过程。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工程实践,因此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工程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并能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处理工程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首先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而且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敏锐地意识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具备熟练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建立在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上的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体系,如良好的适用岗位变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另外,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善于运用工程思维。相对于把认识对象分解、细化,对其分别加以研究的科学思维而言,工程思维更侧重于把经过分解、细化的认识对象按其客观要求重新组合加以研究,通过综合达到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种运用工程思维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把实践经验再次上升到理性认知过程,实质上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更高表现形式。

2.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校重要的功能之一,继承是前提、基础,创新是关键、开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二体。继承绝非因循守旧,创新也不意味着否定一切,推倒重来。真正的创新是在认可过去的前提下的新作为,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世界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尔教授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21世纪,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人群。高校卓越人才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继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工程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一种凝练。这一过程经历两个阶段: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学中做”,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传承方式,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反思,将工程实践技术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进入工程设计、研发、创造的环节才是创新能力的升华。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包括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从事创造性活动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行为是工程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是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关键所在。

3.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应用型卓越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卓越”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便是人才培养的道德标准。古人认为,优秀人才的道德标准所表现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也应该是当前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在德性教养方面追求的“至善”境界。作为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程实践者,卓越人才面对的是工程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和运作现场,这不仅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责任心等个人内在修养,而且需要他们在群己之间的关系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由“内省”到“外铄”的历练,具备团队精神,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注重团队的创造性合作,在竞争中养成团队进取心,在默契合作中勇于担当,乐于分享。

三、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路径

1.高校育人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相结合,做好顶层课程设计。在卓越人才培养问题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应将以下三方面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卓越人才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第4年在企业实践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就要求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将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该行业的社会通用标准及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应用型特点,进行差异性定位,做好卓越人才课程体系统筹设计。为突出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德性素养三要素为着力点,在课程方案制订、考核、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校内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践训练的关系,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2.内外联动,改革教学模式。“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又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打造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外联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另一方面指课内学习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两个层次都是强调建立在“做中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总结与反思,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以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要实现内外联动,需要搭建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一是搭建一个课内外联动的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为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社团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卓越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各种学生社团和创业基地,为人才丰富和多样化发展提供舞台。二是提供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为应用型卓越人才学习期间至少提供1年左右的见习、实习机会,使他们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场所,从参与项目设计、改造、生产制造、质检试验、安装调试及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政校企相结合,保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应用型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目前正突破传统观念,力图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特别是校地间的深度合作,发挥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首先,“校政合作”指“高校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协作联动”;“校地合作”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地方政府在金融、经济、文化等产业领域,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依托,从而实现校地的互动共赢。当前,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政合作”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各合作要素,确保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有保障地运转。其次,“校企合作”大力借鉴德国卓越人才培养经验,在办学定位上,切实推进企业的内在需求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组建合作机构,加强组织机制建设,而且要主动对接企业,策应企业人才需求,努力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这一纽带在产学研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应用型高校应将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依托政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在不断尝试、总结、反思、再尝试中创建各具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为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的智慧发展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2]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10).

[4]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智能交通产业

1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给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带来变革性的变化,并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模式呈现。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在盾构法掘进技术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为例,阐述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1.1盾构法隧道施工专家系统

1992年由隧道股份、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及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5家单位联合开发形成初步模型,以人工智能预测技术解决上海地铁盾构法掘进过程中地面沉降预测及沿线建筑物保护问题。该系统经过近10a的开发调试,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软土地质下的盾构穿越工程,破解上海地质密码,突破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上海不适宜建轨道交通”的观念束缚,并指导完成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外滩观光隧道等穿越黄浦江的工程项目建设。

1.2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

2002年为构建多项目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仓库,运用经典解析公式及分级神经网络技术开发并形成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见图1)。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原理,通过经典参数计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研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推荐参数,实现对隧道施工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搭建技术信息数字化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盾构参数的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1]。这套系统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有效减轻施工管理人员管理强度,通过信息快速传递加快决策,实现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达到施工参数的最优化,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也为隧道智能化施工及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1.3盾构法施工管理平台

该平台以管理驱动为核心,基于大数据处理方式,深度挖掘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指导施工。针对盾构设备健康状况,开展盾构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实现信息平台数据高速共享,为工程协同施工、抢险提供服务。该平台已将监控范围扩展至上海全部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用效果受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度认可,不仅实现对盾构法隧道施工中质量、进度、安全和设备等海量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监测集成,还实现对盾构法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及智能决策。

1.4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的BIM技术应用

BIM的精髓在于将信息贯穿于市政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市政工程全过程的生命期管理[2]。2010年~2013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着重解决项目技术难点为应用目的。设计方面可实现在结构图中检查钢筋碰撞与管线等构筑物碰撞的潜在危险;施工方面主要通过3D、4D、5D模型实现施工可视化、进度控制和工程量统计及成本控制等应用。以上海预制装配式研发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10年建设,在项目中采用Revit和Tekla2个系列软件进行BIM建模,在提升项目设计和出图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交叉碰撞矛盾,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确化统计管理,优化施工工序,提升施工管理水平。2013年~2016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强调业主主导地位,利用标准、平台和网络技术,实现多方、多专业协同应用,并以项目数字资产和资产移交运营为目标。以厦门市轨道交通L1一期工程BIM项目为例,在项目建设之初,业主创建一整套BIM技术应用实施标准,应用“同城光网”协同技术,将11家设计单位(20个专业)、16家施工单位通过BIM平系在一起,建立126.87GB的协同模型。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等方面的高效集成化管理,有望形成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轨道交通项目数字资产。

2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先驱与产业化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视角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在新技术渗透中逐步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催生出信息化、智能化的细分市场,产生特有的产业竞争态势,以智能交通为例,阐述智能交通给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变革、发展和产业化。

2.1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先驱领域

智能交通产业在完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集成运用于地面运输中,建立新型现代服务业。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发展,智慧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12月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伊德•科恩博士提出“城市智慧论”评价体系排出全世界智慧城市发展前10位中,50%以上的城市均将智慧城市的发展聚焦到智能交通领域。我国综合运输效能低下、公众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态势严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务水平落后。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城市交通成为困扰之一,给经济、环境、治理等带来一系列难题。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国内智能交通应用成果主要包括智能化公共交通、智能道路交通管控、停车诱导及信息化管理、ETC不停车收费及ERP等。在珠海智能交通体系规划中,建立健全珠海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管理机制,汇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港航、停车、公路网的交通数据,保障系统建设有序、统一的交通数据接入标准;市中心交通信息采集覆盖率90%以上,实现市中心路口联网率90%以上,确保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平均运行速度20km/h;通过品质服务,搭建完整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架构,建设专用机房和监控调度大厅,实现与珠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的信息交互以及与珠海市交通指挥中心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见图2)。

2.2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设想

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管理,提升出行效率,支撑安全和绿色发展,打造交通数据实时获取、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集成创新,作为“城市交通大脑”为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奠定基础。1)城市交通出行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以绿色出行城市共享单车为例,参照法国智能自行车运营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2005年德高公司在里昂开发运营的VELO'V公共自行车系统,德高公司在其12a运营期内获取该系统全部城市广告垄断权,并获得约6亿欧元的可观收入。目前,其智能化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覆盖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及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的近30座城市,至今仍保持着智能化自助自行车运营领域的世界排名第一。在国内,城市交通共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ofo、摩拜、滴滴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紧跟市场需求,重点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出新的商业与产业发展模式。其中摩拜单车从2015年10月首轮融资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摩拜单车完成三轮融资,且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最近一轮融资规模达到1亿美元。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该领域还有很大的产业化发展前景。2)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信息服务。未来随着综合交通发展和便捷出行的要求,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主要大中城市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路网、高速公路以及综合枢纽的集成化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支持和服务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见图3)。3)智能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中国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智能化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人、车、路协同的综合系统,不仅需要人和车具有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还需要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道路及交通设施具有智能化,能提供分析事故成因、预控决策、安全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交通运行安全防控一体化。

3结语

智慧城市终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承载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未来智慧城市更富有创造力、吸引力,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城市智慧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需要更多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等多方资源的互通协同,基于集成化商业模式及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洋.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创新 智慧环保 粉料投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93-02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生活的变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时间的年轮驶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晶体管的诞生让信息的集成呈现指数型的爆炸,网络的出现让信息的交互变得更加快捷,而随着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这一将智能化物体相连接让物与物之间有承载信息的桥梁的新网络,逐渐为人们所知晓。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的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工业检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该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物联网虽是新生事物,但在环保领域扮演的角色已日趋重要,在帮助环保行业细化污染源监控系统全方位架构、强化数字环境管理等方面,都引领着环境管理模式发生着重大转变。“智慧环保”这一概念,也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给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力量,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秉承着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牢牢把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不断与科技发展前沿相接轨,努力走向物联网所描绘的智慧环保大道,是每一个卓锦人的追求。

一、探道者――粉料自动投加装置远程智能系统初尝新

粉料投加装置是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针对水源微污染状况,投加石灰、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等药剂,可以进行水质pH调节,灭藻、污染应急处置等功能,是饮用水水质达标的重要保障。

在开发粉料投加系统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解决污染源治理工程中需要的各种粉料药剂精确计量、输送、溶解、贮存及投加这一问题,卓锦环保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将是为这一系统提供新生命力的关键。

除了通过编写PLC和触摸屏的控制程序,控制系统内的所有设备启停及显示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液位、流量数据等,为了实现粉料投加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报警、在线诊断和排除、辅助粉料配送等智能化管理,尝试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第三代改进型粉料投加系统,进一步提升粉料投加系统的工作性能,实现分散式系统的集中管理,进行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维修,提高工作效率。当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故障时,不需要服务人员赶往现场处理就能了解到设备的运行情况。该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北仑水厂、北海水厂粉料投加工程中成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故障远程诊断与维修方面提供了有利保障,业主反映良好。该系统的研发,是卓锦人第一次运用物联网技术,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宝贵经验,也让“智慧环保”的理念在卓锦人心中生根。目前该技术已被列入“2015杭州市首批重点推广智慧应用项目”。

二、悟道者――智慧河道综合管理系统再创新

粉料自动投加装置远程智能系统的研发成功,给了卓锦环保一剂强心针。在城市河道治理方面,卓锦环保一直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发河道治理与管理系统。

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卓锦人敏锐地发现我国多数城市河道治理和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条块管理现象突出;区域界限划分过于机械,缺乏统筹长效管理措施,由此形成的河道治理体系缺乏长效运行管理的机制性保障,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河道管理的工作量将与日俱增,传统的河道管理模式将难以应对未来的河道管理需求。

从建立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发,开发能够反映河道水文、水质实时变化,能够准确模拟预测河道动态变化,能够对河道运行实施综合调控管理的系统,同时耦合基于“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框架开发“智慧河道”管理系统,进而提升河道综合管理水平,实现长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卓锦环保利用物联网技术,以河道水文、水质模型构建为核心,在线水文、水质监测平台为基础,结合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和云存储技术,以物联网思维开发智慧河道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拥有数据可视化、数据存储分析、远程控制、辅助决策等多项功能,实现了配水设施、曝气设备等河道治理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目标,显著提升设备运行效能。目前该技术已在祥和港、北大河等多个河道治理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应用,成效显著。

三、创道者――“慧眼”计划终成型

有了对“智慧环保”理念的尝试和应用,随着杭州智慧经济的发展,卓锦人有了更大的目标和愿景,在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卓锦人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明晰的思路、更务实的举措,推进“智慧环保”的发展。

以杭州为中心,卓锦环保不断将工程项目辐射至全国各个区域,建立起庞大的工程点网络。“慧眼”计划的实施正是构建在这一基础之上,利用技术革新对现有设备及工程实现远程联系与远程操控,依托物联网对一系列环保设施进行全方位管理,建立以统筹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远程智能调控系统,利用物联网将“慧眼”的力量运用到环保设施的运营中,大大减少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该系统的实践运用上,卓锦环保将收集大量的环保设施运行数据,构建模型数据库为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提供数据分析上的支持。“慧眼”计划将最终形成卓锦环保自己的“智慧环保”体系,这一体系将实现事故监控、事故诊断、信息反馈、数据预测等多种功能,并将利用“智慧”处理系统实现辅助决策与资源合理化管理。“智慧环保”体系的构建能让卓锦环保在未来布局更加广阔,拥有这一智能网络更能为卓锦环保未来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与辅助,为卓锦环保的腾飞增添动力!

对“智慧环保”这一大命题的研究如今才刚刚起步,卓锦环保绝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奋勇向前,做一名“创道者”,让物联网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助力者,为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瑞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J].经济论坛,2013(2)

[2] 李成文.企业战略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近年来,常山股份通过退城入园、搬迁改造和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纺织主业焕发了新的生机,软件主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发展实力和盈利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全国中心城市国有老纺织企业搬迁改造、转型升级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典范。”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常山股份多年来创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今天开工的项目,既有云数据中心项目,也有纺织优化升级项目,包括引进国际顶级家纺家居品牌。相信随着这些项目的建设,常山股份一定会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和品牌创新的佼佼者,为推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由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次,常山股份云数据中心和纺织优化升级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分期进行,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78亿元、利税23亿元,吸纳就业近3000人。”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锋介绍,云数据中心项目占地28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软件信息研发中心、数据机房楼、动力中心以及管理和办公配套设施,部署标准机柜1.2万个。届时,项目将发挥北明软件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优势,把软件主业做大做强,建成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云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存储、挖掘分析、云平台支撑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信息等企业提供数据交互、平台支撑和应用服务;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云、智慧医疗云、移动商业智能云的深度开发和推广使用,为今后企业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软件研发和应用提供平台基础。

纺织优化升级工程项目占地42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家纺品牌设计制造中心、纺织智能制造中心、智能物流中心和科技中心。其中,家纺品牌设计制造中心将借助并购的意大利全球领导家纺家居品牌“CAPRAI”,利用其研发设计、品质管理和品牌优势,合资建设品质高端、价位适中的家纺家居产品智能生产线,把国际顶级的家纺家居品牌引进国内市场;纺织智能制造中心,将建设新型纤维智能紧密纺纱生产线,建成全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智能物流中心将围绕纺织原料、面料、辅料和服装,立足省会,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加入现代物流大循环;科技中心将设有常山纺织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新产品展示中心、品牌家纺服饰体验营销中心及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等。

篇10

关键词: 水利工程监理;分布式;优化策略;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109-02

0 引言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自然存在的水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对一些与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

1 水利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现状

我国自1982年在鲁布革水电站采用建设监理模式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探索与实践已有31年的历程。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普遍实行了建设监理制,对控制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重大作用。建设监理制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纳入了法律法规的范畴。在30余年的实践过程中,监理工作的理论、程序和法律法规逐步地完善。但通过对各项目业主的问卷调查,业主方对监理的满意度和监理在项目中的作用均无明显提高。

2 监理效果无法提高的原因分析

2.1 参建各方对工程监理的认识不足 业主和施工单位对实施工程监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监理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认识模糊。业主方认为监理人员是自己的雇员,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按自己的要求办,施工单位认为监理人员是业主利益的代表,是为业主服务和说话的,也不把监理当做独立的第三方看待。

2.2 市场对监理人员知识广度的要求过高 相对工程项目多专业的特性,监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因而对监理工程师专业知识的广度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监理人员专业知识博而不精的后果;反观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工人,通过对专业领域的不断实践,专业技术知识逐步增加。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比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深,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环节中,监理人员不能很好地占据主导地位。

2.3 市场规模扩大、项目数量增多,单位投资监理技术力量的投入减少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市场化的推进,水利监理企业通过招投投标获取的工程项目逐渐增多,监理人才匮乏现象越来越严重。监理企业从高校和社会新吸纳的人员比列越来越高,他们或缺实践经验、或缺理论知识,相同数量监理人员的技术力量必然有所削弱。

2.4 项目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方式 当前我国监理企业仍停留于单项目管理的模式:监理企业针对工程项目组建项目监理部,监理部成员以总监理工程师为核心,依据个人对规范及合同的理解、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责任心实施工程监理。监理企业仅在项目招投标、监理收费等少数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控制管理。工程监理质量、安全、进度、投资及文件资料的整理基本不受公司的控制。众多的监理项目形成了一座座管理孤岛,监理服务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3 基于分布式优化策略的水利工程监理多项目管理的提出

在计算机技术中,分布式网络结构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多个终端的节点机互连而成的。网中任一点均至少与两条线路相连,当任意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通信可转经其他链路完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网络易于扩充。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监理企业所有项目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目间存在或强或弱的联系。为扭转孤岛式的监理管理现状,必须在各项目间建立联系通道。构建监理多项目管理的网络关键在于寻求项目与企业间、各项目间的共同点。项目与项目的共同点在于统一的监理程序和业务流程;在企业级构建知识数据库供公司内部员工分享,项目人员也可将项目实施中得到的有价值经验上传到内部网络,经技术质量部门审批同意后更新知识数据库,形成个人智慧和企业智慧的良性循环和螺旋上升。

4 前景展望

通过计算机与工程项目的类比,孤立的监理项目相当于一台台无网络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采用分布式优化策略也将给监理多项目管理带来重大的转机。

参考文献:

[1]陈圣利.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