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1概述

报告强调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式发展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及项目资助制,鼓励在产学研模式下推行“双导师制”。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学科研究生是地产、设计院、施工公司、高校等单位的人才输入来源,此类单位对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探索适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学科特性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办法及长效机制是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对提高建设管理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提升创新力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术型硕士,在不同学校的不同院系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工程管理二级学科为例,该学科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决策的研究型、应用型、综合性人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以工程与管理因素相结合,培养掌握工程理论与管理办法,具有协调组织项目全过程管理决策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实践应用结合度较高。3实践基地建设现存问题3.1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使得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了解及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对人才与技术的真实需求被忽略。

3.2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缺乏成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缺乏可借鉴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成功经验。

3.3政校企协作程度较低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推进,缺一不可。但因缺乏利益链与职责链的统筹机制,导致三方主体存在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实践基地存在投入不足、数量不多、合作浮于表面、配套政策法规不到位的现状。

4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以项目为引领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将硕士3年培养期分为第1年与第2年~第3年两阶段进行培养。研究生第一年由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见习两个部分组成。校内理论学了常规必修课及选修课外,加入企业专家讲座,深入了解各类建设行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企业各岗位工作内容及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等;并加入名校学者讲座,深入了解本专业目前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现状,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校外见习包含校外企业见习及校外研究所见习,通过到校外企业参观、交谈,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对在企业工作实践有一个大体认知;通过到校外研究所参观、交谈,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对在研究所工作实践有大体了解。通过第一年的了解,结合第一年的在校成绩及两种模式可容纳人数,按成绩排名依次选择在硕士培养第2年初加入“模式一:科学研究型”或“模式二:专业技能型”。

4.1“科学研究型”模式

“科学研究型”模式由校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师联合校外研究所专家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特别是高水平项目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塑造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与学生的潜能,导师团队的构建能够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总体效能最大化。该模式由校外研究所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以项目为中心的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前期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及兴趣申请课题,后期结合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所需研究技能制定每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校内实践基地可通过构建腾讯会议、QQ群、优学院等功能互补的多维互动平台,在平台中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进行“屏对屏”的教学与互动[1],指导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项目研究工作,协助培养研究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操不仅可以锻炼研究生科研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而且能开阔视野,增进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成果[2]。

4.2“专业技能型”模式

“专业技能型”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开展充分合作并确定研究课题,由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开展研究。每名研究生由一名校内导师提供理论指导,由一名校外导师提供实践指导,在校内、校外建立双基地,共同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课题的来源可通过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征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通过研究生在企业实践中自主发现制约部门或企业效益提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征集到的问题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提出拟立项课题建议,报企业技术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最后由企业根据需要确定课题,再以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交由研究生及校内外导师共同研发,使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及经济价值[3]。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由校内外导师结合课题需要的实践技能、企业需求人才的能力素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实施计划[4]。对于学位论文,校内实践基地的校内导师着重论文的理论升华,把握论文的写作规范与理论深度,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外企业导师着重论文的工程应用价值,指导学生的论文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5]。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要突出研究生的研究型特性,在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探索得到具有实践价值的可作为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结合工程实际的专业实践经历。

5研究生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5.1政校企合作方面

实践基地长效运行需要政府、高校及企业(研究所)共同维持、协同推进,为使三方对实践基地建设拥有长足动力,需考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合作关系与互动机制。

5.2科研项目及研究生管理方面

实践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研究生实践基地稳定长效运行的基石,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中首先应明确高校、企业(研究所)、导师、研究生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力,再者需明确成果产权的归属、研究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安全保障措施、项目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办法等。

5.3评价考核方面

评价考核是对导师、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成果的检验,评价得到的反馈有利于制定详细的改善措施。对研究生的评价由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评级并附书面意见,评价结果影响研究生评奖评优。对校内外导师的评价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进行,评价结果可作为导师续聘、绩效考评的部分参照。对实践基地整体的评价由研究生及导师对项目实施效果、运维管理科学性等通过问卷调研、访谈法进行信息收集并形成总结报告作为基地进一步改进的参照。

5.4服务管理方面

在服务管理方面,分为学术指导管理及行政管理两部分。学术指导部分由校内外导师组成,负责密切关注研究进展,提出指导意见。行政管理部分在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由专人负责,在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为研究生在企业顺利实践保驾护航。

5.5信息交流方面

在信息交流方面,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定期就研究情况及培养心得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由记录员进行记录,使校内外导师统一思想的同时把控研究方向与进度。

6结语

借鉴三螺旋理论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复合源动力,可进一步探索结合三螺旋理论核心思想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具体实施对策。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建立健全对于基地建设状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复盘和改进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更能适应时代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洪强,翁孝卿,罗惠华,等.疫情背景下《毕业实习》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1(7):95-98.

[2]邵永健,毛小勇,赵宝成,等.土木工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0(3):161-164.

[3]邵永健,李国建,毛小勇,等.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232-234.

[4]范小红,许斌,马海龙.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45-246.

篇2

关键词:城市化背景,房地产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国内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讲座》主要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介绍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房地产企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角度进行人才战略分析。学生通过了解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结构,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可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施工;组织;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2-01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逐步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要素。建筑业的发展给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整个行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鉴于行业管理、市场监督、行业自律、标准体系等诸多因素制约,这就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相应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专业课程。而建筑事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应该对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着重于应用技能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1.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不合理,跟不上工程建设需要。现有的教材多是沿用本科教材或其基础上进行修改,理论知识比较多,案例较少或没有,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而深,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目前的教材,旧内容所占比例仍较大,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测量工作与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随着建筑专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测量教学的课时却不增加,较少时间完成较多的测量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满足施工岗位的需求。二是测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适应现场施工要求。目前的现状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原理偏多,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等不良的教学现象,实践课内容不能和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实习内容空洞。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合理选用教材和增加课时,学校应该摒弃盈利目的,不使用错误率较高、无权威性的教材。应该精挑细选,选择权威性高,编得比较好,错误率低,且内容难度相当的教材;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本课程的课时,可以采取每星期多增加课时或者推迟课程考核的方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现场工地的广泛调查,根据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2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建筑施工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该学科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案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

2.3 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实训、实习为主线,理论教学为实训、实习服务,实训实习中贯穿理论指导,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分成各个小组,选定学习项目,合理分工,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实训、实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讲授知识,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可以采用以下流程,先是教师给出多个实训任务,然后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选定学习项目,再是各个小组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定任务。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变化,建立本课程学生考核档案系统,随时记录项目及任务学习情况,其中任务实践与理论考查分别占综合评论的比重;再结合学习表现、技能认证等方面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 李新梅.公路施工项目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2] 张彦鹏.探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03期

[3] 邸利如.铁塔生产基地项目前期筹划方案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成立;王小萍;黄志青;黄绪泉;;施工组织设计优化[J];建筑技术;2007年04期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产生于1998年,是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并归属于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发展,信管专业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本科专业。如何在众多高校的同类专业中独树一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成为普遍关注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的提出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实践给予了鼓励。很多省级教育部门、高校很早就规划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率先积累了经验。2007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2]。

迄今为止,国家已先后了7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其总体情况和获批的信管专业建设点情况如表1所示[3]。

在上述信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同时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综合实力较强,其余9所高校的信管专业分别在经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依托行业和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基础。

基金项目: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教高函[2009]16号)。

作者简介:苗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建模;尹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李震,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性与软件测试。

1 江苏科技大学信管特色专业

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江苏科技大学信管专业创办于1996年,是江苏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面向制造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两项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已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我校信管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此为标志,该专业从起步成长阶段进入到了关键的深入发展阶段。

2 信管特色专业的建设

我校信管专业相对而言虽然有着一定的建设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主要有:

1) 信息系统在各行业深入渗透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中对信息系统的日益依赖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系统的日益融合,市场中在对IT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对IT人才的需求质量也将日益提高。

2) 船舶工业的振兴在即。

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集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

3) 教学与实践容易脱节,下厂实习组织困难。

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已被公认为是信管专业的最大劣势。该专业理论课程较抽象,技术类课程需要从最基础学起,对于一直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往往缺乏具体的情境指向,很多实习经常无法统一安排和组织,致使学生经常无法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中。

4) 课程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易老化。

信管专业是一门与IT技术高度相关的综合型专业,没有技术基础知识的入门,很难激起学生们的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同时,IT技术发展迅速,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对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时性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分析了现实困难之后,我校信管专业首先进行了专业特色的定位,确定建设目标,然后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和产学研互动等几个方面有继承地展开了建设。

2.1 特色定位

我校原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一直以来是一所以“船”为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大学。因此我校信管专业秉承学校理念,以“面向制造业,依托船舶工业,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确立了“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目标,以期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通过需求牵引与科研先导,在管理系统工程、集成制造系统、管理知识融合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培养既掌握领域前沿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专业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江苏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2 课程体系

自专业设立起,本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与时代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经管类其他专业进行优势互补,最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原有的“经管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群”、“会计学课程群”两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群,“基础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省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中的“管理学课程群”对本课程体系给予了有力的支撑,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教学中,本专业始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制造业业务流程、制造资源数据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注重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发展、新要求,并以此为应用背景更新教学内容。

2.3 师资队伍

信管专业的建设需要一支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直以来,本专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项目下企业(船舶制造企业)锻炼,熟悉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继续攻读博士,提高学历,改善血缘;出国交流学习,扩大国际化视野。目前,信管专业教师共25人,师资队伍结构如表3所示。

在本科教学中,所有教授都参与教学,以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展开专业教育、启发学生兴趣、提高专业认知,使本科生享受优势教学资源。

2.4 实验教学

寻求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一直是国内高校本专业领域探讨的话题。我校信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长期为船舶及船舶配套企业进行信息化科研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域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转化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支撑该专业的物流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虚实结合,完整呈现了产品的形成过程、制造企业的管理职能、过程和活动。同时,加之配套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指导书》,以具体的事务处理完成形象的角色体验,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内容。目前,本专业结合其他专业力量,正在规划建设将各个实验室在信息层面的联通,模拟实现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

与我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保税区、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新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见纲,规范见习内容和见习方式,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5 产学研互动

产学研合作始终是我校信管专业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途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师与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基于可拓逻辑的大批量定制客户订单解耦点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敏捷造船集成管理平台”、“物流商务平台”、“造船工程管理”、“造船目标成本管理”等国家、省部级与大型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实施,熟悉制造企业(尤其是船舶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针对船舶制造信息化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实效,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项目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六项。同时,我们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并

尽可能地将科研项目分割或简化,以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的形式吸引高年级学生参与,对于硕士免试推荐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直接进入项目组,以探索本硕连续培养的新模式。

3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设以来2009届、2010届和2011届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8.9%、96%和93%,同时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专业建设开始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和建设既促进了学校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又通过树立典范,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的相关参考规范,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校信管专业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定位船舶工业,坚持一线科研,方向长期稳定,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实验实践”的建设之路,并将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36.

[2] 张坚,郑开玲. 抓研究,重实践,提升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J]. 高教论坛, 2010(4):50-55.

[3] 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EB/OL]. 省略/html/g/tszy.shtml.

Discuss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IAO Hong1, YIN Jun1, LI Zhe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2.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篇5

关键词:建设法规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D922.297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法规课程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法律平台上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既具有法规类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又具有工程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课程的交叉复合性导致教学难度较大,因而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

1、建设法规课程的重要性

建设法规课程以市场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工程建设过程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线,对我国建筑领域的法律体系作了简洁而全面的介绍。在建筑活动日趋规范化、法制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基于法律的视角重新认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和掌握建设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时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增强作为建设领域的当事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从社会及建筑市场角度而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建筑领域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建筑工程具有生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性大、价值量大等特点,建筑领域的劳动成果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的必备场所,因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行业及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设法规课程涵盖了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所有法律环节和内容,将教给未来建筑领域的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这对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本课程是各种土建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建设行业从业资格“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等标准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当前建设法规和建筑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法律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我国建筑领域的最新法律、法规知识和操作实务,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环节的相关工作提供法律知识支撑,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并能与专业资格注册制进行更好的衔接。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设法规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因课程内容相对庞杂、枯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课程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难等与其重要性倒挂的不均衡的现象。

2.1课程不受重视

从高校角度来讲,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这种偏文科、少操作的课程不太重视。同时对课程的定位也有很大差异,很多学校只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从学生角度来讲,建设法规课程作为工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科”课程,学科知识比较抽象,与其他课程经常出现的公式、数字等不同,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

2.2 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建设法规课程内容庞杂,法条枯燥,传统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会令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为了加强课堂的丰富性增加了相关案例,如何充分的利用案例也相当值得考究。倘若仍和理论知识采取完全一样的讲授模式,满堂灌和自圆其说,缺乏启发式的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 教师授课难度较大

建设法规课程既具有法规类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又具有工程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教师熟练运用法学理论来阐释建筑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结合工程实践来分析建筑市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而从事建设法规教学的一线教师大多未系统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同时自身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这导致授课难度较大。相关教师必要的交叉性知识结构尚需完善,业务知识素质和授课水平有待提高。

3、对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针对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众多生涩的理论,枯燥的法律条文变为学生乐于接触、感知,从而融于自身知识体系之中的内容就成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探索。

3.1充分应用多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无疑改变了过去传统板书式授课的单调枯燥,多媒体的普及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件制作上文字表述与图片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往往是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不失为一种生动形象而吸引学生的案例方式。如《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法律讲堂》这类节目,有些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时间通常是15~20分钟左右,比较适合课堂教学。节目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探讨,并邀请专门从事建筑法律事务工作的律师及顾问进行分析评价。这种方式一方面弥补了相关教师在工程实践领域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法律问题更加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3.2 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习法律类课程的生命线,没有案例,一切法律课程都将了无生趣。建设法规课程毫无疑问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应当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应当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强调学生的思考、合作与总结。

3.2.1 案例的精心选择

案例教学首先得充分掌握有关案例材料,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案例的甄选过程中,应当遵循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等原则。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让学生抓住该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而启发性则充分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现有知识结构和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能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可以从多渠道来获取,一是教师在网上进行搜集和选择。教师平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经常登录各类专业网站浏览信息,如法律快车的工程频道、筑龙建筑论坛等,注意课程相关案例平时的积累。二是相关的注册执业资格考试都有涉及建设法规的科目,如全国的注册造价师、建造师考试都设置案例分析科目。这些案例通常来源与工程实践,而且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三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教师选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建筑法》是该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章节,涉及到发承包、施工许可、安全、质量、监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将各部分案例的搜集作为平时作业布置给学生,还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3.2.2 案例的课堂设计

有了合适的案例,怎样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若仍采取教师讲授的形式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和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居于主导地位,应充分给予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空间,而教师则居于引导和辅助地位。

案例的课堂设计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作为新内容的导入案例。比如在学习勘察设计法律制度这一章时,先给出一个案例,然后针对案例提出几个简单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勘察设计在整个项目建设程序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勘察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案例背景中有哪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地方?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课程内容。二是作为已学内容的巩固案例。比如学完了招标投标法之后,给出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三是可以针对建筑领域里的热点问题及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设置案例。比如安全问题、拖欠工程款问题等。

3.2.3 转变学生的角色

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是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妨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进行观摩、总结和点评。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可以是案例,如在案例的搜集阶段某个学生提交的成果比较好,可以让其参与到讲课中来。当然讲解的学生要提前进行准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事先进行设计。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也可以是建筑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学生去准备关于建筑领域发生的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然后其他学生讨论安全生产的各方当事人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安全工作。学生讲解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设置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讲解、提问等环节,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演讲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定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平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同时,采用何种方式的案例教学都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理论知识的铺垫,案例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要提高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从理论和实践各方面提升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要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潘可芳.《工程建设法规》的案例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2] 王宏丽. 对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3] 佘立中.建设类专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第1期.

[4] 杨松森,刘文锋,徐菁.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的两阶段案例教学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1年6月.

[5] 黄洁丽.《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2012年12月.

作者简介:

李珊,1983年,女,湖北天门,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建设法规

篇6

关键词: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8203

作者简介:张允蚌(1978-),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软件工程教育;谭章禄(1962-),男,江西赣江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

0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煤炭行业性较强的传统工业,如何摆脱长期落后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实现全面信息化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信息类人才是关键,尤其是软件人才。按照国际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今后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软件人才大量需求为特色性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培养适应行业性信息产业最新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软件人才将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为加快煤炭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自上世纪末,国家就构建了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战略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现状。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多数煤炭企业还处于利用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的层次,而对于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化的层次只是大型上市公司才能达到的。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一系列与煤炭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要求信息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见未来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采矿信息化、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和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由于煤炭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业类信息化人才的匮乏。2000年前后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计算机的大量人才流失,尤其是既懂计算机又精通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流失,加之缺少新进专业人才,企业自身也未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的极大挑战,不注重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等诸多原因,形成了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可见,未来煤炭行业迫切需要高校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矿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2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原则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市场欢迎,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因此作为行业性特色明显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走企业、高校、IT公司三方联合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满足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尽可能的缩短与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和磨合期,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2以煤炭生产+企业信息化双重人才为标准的原则

目前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对口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因此矿业类特色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凸显行业特色,即煤炭生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煤炭企业信息化知识面宽,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计算机知识突出的综合型人才。该类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应打破目前一些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框架体系的限制,在保证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裁减、调整,并在公共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煤炭类主干课程。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煤炭生产方面的知识,又懂煤炭生产信息化方面的知识。

2.3以实践操作能力强、煤炭行业信息化管理知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从近年来企业对软件人才反馈的信息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存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自我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因此难以胜任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甚至需要企业很长时间的强化培训才能适应。可见,煤炭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熟悉煤炭生产信息化需求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建设原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对我国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进展主要障碍的认识,才能保证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

3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

根据当前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现实分析,目前各大煤炭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即具备煤炭生产、制造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系统应用、开发、管理知识的信息化人才。所以,如何充分融整合计算机专业与矿业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具备煤炭行业信息化领域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交叉型复合人才,为煤炭行业输送一批煤炭专业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应是我们矿业类高校把握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为此,根据矿业类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就如何培养矿业类软件人才提出构想,为进一步推动各矿业高校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本要求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众多,煤炭勘探、开采等领域也需要许多专业化的系统软件。而这些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维护都需要既懂软件开发、设计又懂煤炭生产的专业人才。此次人才培养构思的宗旨,就是解决培养既能从事煤炭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又能从事煤炭开采等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面向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软件工程技术与软件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业务要求达到:

(1)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煤炭行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3)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4)具备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学生通过软件工程知识课程、煤炭行业知识课程、人文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学习,将成为专业(软件、煤炭)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将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尽量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磨合”期,力争培养出满足煤炭行业信息化实际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煤炭企业软件人才的特色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需求缺口很大,这是我校实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在。因此我们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在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其软件工程项目优势主要集中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类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加强与煤炭企业集团的横向合作,针对煤炭系统信息化建设将是我校创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色。即通过组建现代化的产-学-研基地,利用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于一体,直接面向我国煤炭系统,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从中获取优厚回报,产生实际效益。通过鼓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人才、科技与煤炭经济的结合,提高矿业类大学在煤炭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渗透力。

3.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煤炭专业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两种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且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将就业,从事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就业的各种职位决定了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确定,针对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应注重煤炭生产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以煤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模块、方向性选修课程模块进行主干课程排列组合。确保学生掌握煤炭生产、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关键知识点。

4展望

4.1取得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在探索,煤炭类高校设置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可为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也为高校履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拓展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可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缩短我国与国际软件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社会提供大量紧缺人才,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行业整体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4.2利于形成学研产结合、校企联盟的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必然要把产学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和企业界优质教育资源,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业界著名专家、高级软件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为学生开设专业教育、专业讲座或讲授某些技能型课程。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与IT企业紧密合作,突出以企业实际项目训练为主线,结合辅助授课、案例分析和实用讲座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企业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指导团队,着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企业化管理为基础,培养真正的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软件人才,这样必然形成了校企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

4.3能够取得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和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进程通过组建软件学院和软件专业建设,必然要引进一定高水平的软件科研人才,打造学术团队,这样在实时监控软件、ERP产品、OA系统、生产调度等管理软件产品;矿床数字化模型、工程设计、地压管理、开采过程模拟、GIS软件等领域完全可取得一批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在煤炭企业中有影响力的软件产品,无形中加快了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软件成果或产品的传播和推广的同时提高社会对煤炭类高校人才的关注度,从而提高煤炭类高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参考文献:

[1]李军亮.地方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煤炭,2011(3).

[2]贾宗福,齐新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

[3]苗淑杰,康维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9).

Study on Software Talent Cultivating in Coals related Universities

篇7

【摘要】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从CDIO提出的四个层面的能力培养出发。以软件工程类课程为载体,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CDIO教育模式在进行教学改革应用实践,使得学生对以工程化的思想开发软件有了深刻的认识,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组织与管理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CDIO 软件工程 工程经验

1 背景与理念

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可见对学生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强调以技能为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本身课程的特点,多采用项目化的理一体化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感知社会发展的行业要求,以快速适应职场环境,获取就业机会。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它的这个特点非常适合《软件工程与UML建模》这类综合性课程,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正对应了软件开发流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2 课程改革思路

软件工程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增强软件项目建模与开发的工程方法和流程,培养软件开发规范意识,训练和积累“工程经验”,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改革目的。

1、参照岗位能力标准,改进教学内容

根据软件工程师必备的能力标准,打破传统软件工程纯理论的学习模式,融入UML建模的内容。在软件工程管理知识基础上,学会如何用UML和Rose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结构规划和生成框架代码,以及如何从现有系统逆向转出工程代码,生成Rose模型。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导教学,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主线,分别从软件基础、面向过程、面向对象三个阶段对本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以“实训任务单”作为任务驱动的载体。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零距离”就业

我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与重庆多家知名软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课程的设计和内容设置均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可实施性和适用性。为此,我们围绕实训、实习环节建立了完善的实训体系。主动与行业、企业取得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企业、行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企业专家会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做到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3、搭建内容标准化、结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设计师相关岗位能力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对其课程内容进行标准化。并根据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部分、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

在基础部分,主要掌握软件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及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面向过程部分,主要设计到软件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的实现及维护;在面向对象部分,主要掌握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软件进行建模。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可实践”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的管理,力求使学习者在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的同时,真正学会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辅助工具进行规范化的软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课程采用具体的软件项目,“可实践”地介绍并引导学生如何用UML和Rose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结构规划和生成框架代码,以及如何从现有系统逆向转出工程代码,生成Rose模型。并介绍了C++、Java、Visual Basic与CORBA/IDL和XML代码的代码生成与逆向转出工程代码。

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使用设计工具紧扣用户需求,方便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或根据用户需求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同时,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进行规范化软件项目管理。

4、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类课程是项目制课程,整体授课采用项目分组教学法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项目组组织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组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交替进行。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示意图

每个任务按照“任务描述知识准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小结效果评价”的六个步骤完成,如图3所示:

图3 六步教学法示意图

3 总结

本文主要是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软件工程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CDIO所要求具备的多种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通过CDIO教育模式在进行教学改革应用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案例教学很好的促进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以工程化的思想开发软件有了深刻的认识,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组织与管理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1]CDIO简介.http:///

[2]韩智.基于 CDIO 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2010

[3]陶永芳,商存慧.CDIO 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4]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8(5):16-19.

[5]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6]RogerS.Pressman.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 6版. 郑人杰,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Thomas,J.W.,Mergendoller,J.R.,Michaelson,A.Pro-ject-basedLearning:A Handbook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Teachers[M].Novato,CA:The Buck Institute forEducation,1999.

[8]朱景德.《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探索与思考》,社会科学奖,2012年10月

[9]何静.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篇8

关键词:能力培养;力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57-03

《水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水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紧密结合水利工程实际,基础概念和公式繁多,理论推导复杂,不少学生反映《水力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并且出现学生学习困难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水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地增大,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目标。这个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力学作为水利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水利类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被列为必修的学科基础主干课程,是学生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纽带。《水力学》[1]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水力学基本原理和工程水力学。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水力学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水力学的相关应用,以便在今后水利工程实际工作中对水力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融会贯通。因此,本课程在水利类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应该在培养学生确立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加大比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水力学的教学课时正不断被压缩,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体系已暴露出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水力学基本原理和水力学的工程应用两部分内容共需要100多个学时,而现在水力学课程总学时数减少至7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仍然按老教学大纲执行,这就要求老师在少的学时数下讲授较多的内容,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了。另一方面,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地深入和专业划分愈来愈精细,水利类专业除了原来的农田水利专业外,又包含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专业、水土保持专业,不同专业对水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水力学工程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比如,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田水利专业对管道水力学特别是其在微小管道水力计算中的应用提出了要求,而其他专业对此却又无具体要求或者需求。而随着高坝大库的不断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泄水建筑物下游消能、堰流的相关知识,而农田水利专业则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不断弱化。总之,随着信息量骤增的新世纪的到来,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与当前发展形势很不适应,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产生了明显冲突。例如,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方法落后并导致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严重脱节。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水力学》课程教学的开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改革的内容

《水力学》课程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一门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液体(主要是水)的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课程主要概括为两部分内容,即水力学基本原理和工程水力学两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课程的主线和重点,同时还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连贯,不能出现基本知识点的断链情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继承与创新及逻辑性与结构性的关系,必须根据水力学的课程内容明确两条教学主线。一条主线是水力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水静力学、液体一元恒定总流的基本原理和液流形态与水头损失,这些内容是课程的基础和骨架。对于不同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薄厚要求可能不一样,骨架可大可小,但均要坚实、牢固。另一条主线是基本应用,主要包括有压管流、明渠恒定流动、堰流及闸孔出流、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消能与衔接,这些内容是基础的添加物和骨架上的肉。因此,应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两条教学主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大合班”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两条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时,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可能对于不同专业的关系不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应该改用模块式教学结构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即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并根据专业的不同强化其所需模块的内容,进而使学生明确本课程与其专业的关系,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避免在授课过程中搞“满堂灌”,每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答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工程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1.改变传统的大合班教学模式。根据《水力学》课程的两条教学主线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第一条主线水力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和骨架,虽然对于不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薄厚要求可能不一样,但同样要坚实和牢固。因此,第一条主线所涉及的内容,从教学模式上讲可以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农田水利专业进行合班教学,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突出共性,强化概念,避免因专业分班课引起的课堂教学内容循环重复。但是,《水力学》课程的第二条教学内容是关于基本原理应用,就应该对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点不同,在讲授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时应有所突出,有侧重点地讲授,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到该课程在自己行业的应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听课。因此,对于工程水力学应用部分,从教学模式上讲,应将不同专业进行分班级教学,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资源导向型”教学方法向“能力训练导向型”教学方法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以探讨和启发性思维的开放式教学为主,通过问题讲义的方式,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尽量通过工程实例并结合知识内容解释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水力学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水力学基本原理、工程水力学、水力学实验原理是《水力学》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其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和侧重。面对水力学课程庞大的体系,必须根据水利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专业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水力学理论基础包括“流束理论”和“流场理论”两个体系。作为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限于学时,同时考虑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可舍弃“流场理论”,只讲“流束理论”,以满足工程实际中常见的水力计算的应用需要。同时,也使得“以流束理论为基础,以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的选择有了明确的方向。而工程水力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成为学生职业岗位必须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突出重点,对于农田水利专业的学生,可将重点放在明渠水力学和管道水力学部分,使学生学会设计渠道,熟练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以满足节水灌溉系统的渠道和管网设计的需要。对于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以明渠水力学、有压管道非恒定流、堰流和闸孔出流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可以对已建成的渠系建筑物、电站和引水枢纽进行合理的运行和管理。在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例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增添水力学课程设计项目。对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紧密结合各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来定,内容应涵盖专业基础实验技术、现代生产和社会应用紧密结合的实践项目,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形成由低到高、由基础到专业的逐级发展的“金字塔式”教学实践内容和环节。这样不但可以通过理论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而且可以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教学方法多元化,创造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传播信息,该方法显然较费时间,而且效果差,有些水流运动的变化过程用静态图形是无法表现的,如,水跃、流线、水击传播过程等。多媒体教学[5]可以充分演示局部水流现象,还可以展现实际工程中的水流现象,如底流消能、挑流消能、堰流及闸孔出流等,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又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节约了教学时数,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可谓一举多得。但是纯粹的多媒体教学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少、信息停留时间短、跳跃性强等缺点。特别是水力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和画图,如,静压强分布图、压力体图、水面线、总水头线及测压管水头线等内容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不易理解或印象不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实物和模型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讲到毕托管的测速原理时将毕托管带入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公式推导过程中采用黑板板书,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心理感受。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提不起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增加学生参与环节,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讲课、讨论、提问等方式,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明渠恒定均匀流的水力计算这一章,其研究内容较简单,又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水工建筑物形式,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适合采用自学与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利类专业《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学时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础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到了更多有关于水力学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这为高校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水利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认识到,必须要不断加强《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并能熟练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持恭.水力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02-232.

[2]潘懋元.“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2.

[3]毛国红.大学生学习改革的内涵和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2-33.

[4]吴斌,林其荣.以教改研究为龙头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5):62-64.

[5]李琳.水力学课件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43-44.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 质量 管理

1、国内土木施工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程质量问题则尤为引人关注。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项目法定责任人的认定不够明确。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土木施工项目建设的各个利益主体已经是多样化的趋势。(2)整个招标的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各地方以及行业内部的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招标过程中浑水摸鱼的现象,在整个行业内还比较严重。二是报价不合理,只想着如何压低工程造价;(3)设计施工没有明确的责任制,问责制。在土木项目建设中,往往对施工单位要求 严格,只能按照设计的路线走,而丝毫不顾实际情况;(4)施工合同不严密。可以说,国内的设计,国内的招标是有着国际化水准的,但在施工环节,施工队伍的素质方面,令人不敢恭维。

2、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才是根本

整个工程的各个细节的精心处理,才是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工程质量表现。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赢得生机,优异的工程质量是不变的真理,这也是施工企业形象的良好展示,而劣质工程不但损害公司形象,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对项目经理而言,除了应有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外,还必须做到懂技术,善沟通,敢管理,有真正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正确地利用和引导非正式沟通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正式沟通方式的不足,使得施工项目危机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项目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点,就在于能否在先期,建设一个完美的领导团队,这也是企业决策层的职责所在。

3、土木工程的实施应当科学而有序

首先,施工企业要有严密的组织建设与制度。严密的组织建设与制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为项目管理团队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目前,我国实行的建设工程安全责任制,采取分级责任制,它规定项目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时,对于担任项目建设的各个层次的领导提出了要求,并以此督促整个施工单位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各种法规政策,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劳动保护作业的知识,督促他们定时对下层员工开展教育,并定期检查劳动保护工作,有效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其次,制订科学的,有效的施工工程成本管理的相关制度。任何一个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要想做大做强,成为市场的领头人,严格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工。针对目标工程的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并且遵守事先制定的各个目标计划,通过对这个工程建设中,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盘点和审计,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完成;同时,为了保证工程所需的设备都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施工中应当根据企业的成本压力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技术,合理的经济效益,科学的施工,安全可靠的原则对项目所需机械进行管理,如此才能使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专业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施工种类全的状况下游刃有余,避免因大量购置机械设备,而造成的企业资产浪费。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也要求施工企业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有效沟通的作用,合理科学的安排,确保这个土木工程建设的优质高效。最后,必须建立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信任。只有以良好的彼此信任作为基础,工作才能做到完好交接,无缝延续,使整个土木建设工程,都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为高质量完成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它涉及广泛,上至施工单位的高层决策者,下到具体施工的工人,再加上土木工程项目是百年大计,对民生,对环境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工程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参照当前最新的国外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土木施工项目的有效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为. 中国土木工程概况[J]. 城市规划.2009

[2] 陈小艺. 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C]. 城市与区域管治学术研讨会资料.2010

[3] 王伟民. 欧美工程施工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建设方 工程项目 造价控制

一个工程项目一经立项、报建、审批之后,就将成为有形的实体,而建设方如何将管理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在管理有序及时、经济合理有效的基础上,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呢?

首先,建设方应配备造价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工程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及竣工决算等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次,要事先主动地进行工程相关经济指标的预算、估算,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为领导层在投资决策、设计和施工等过程中做好经济参谋,做到事先控制,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1 投资估算阶段

工程造价人员应与前期筹建人员尽可能准确地计算出包含土地成本、前期规划费、工程造价、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含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测量设计费、审图费、造价咨询费、监理费)等可能发生的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费用,做好项目经济评价,主动发挥“经济参谋”的作用,让决策层事先了解完成该项目需策划的资金规模、估算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决策层做好正确的投资决策服务。

2 设计阶段概算

据统计,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可占整个工程项目总造价的70%左右,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初步设计阶段,切不可按传统做法,把重点和精力放在施工预算和决算上,其实,到了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只能事后控制了,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微乎其微。如果不重视,甚至不知道施工前的事前控制、事前控制的重要作用,而错过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导致最后局面无法控制,造成工程项目的投资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想值。

2.1 建设方要想及时、有效地做到事前控制,就需要进行设计招标,委托有资质的正规设计部门,结合当地的财力、物力、建筑标准、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限额设计,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那么设计单位在进行投标设计时,既要考虑功能、外观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又要满足限额设计的要求,使设计方案在考虑技术的同时,也考虑经济效果。否则也许方案本身非常优秀,但建设方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在承德兴隆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中,建设方经过调查走访,根据搬迁户的实际情况、经济收入水平,设计了三室两厅、两室两厅、一室一厅各75m2、60m2、45m2的小面积住房,这样既满足住户住新楼时不用多交钱的愿望,同时又使有限的国债资金能最大限度地为生活在采空区,急需改善住房环境的住户服务。

2.2 在设计单位内部,首先要使设计与概算形成有机的整体,避免相互脱节,要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合理确定设计限额。增加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以往设计人员只管画图;概、预算人员只管算钱。他们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工程设计负责人,不过问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投资是多少,更不要说施工图预算与初步设计概算的差距是多少了。推行工程限额设计,设计人员与概、预算人员联系密切了。在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阶段严守限额设计要求。在确立设计方案时,要与造价专业人员加强联系,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节省投资,择优选择方案。

2.3 初步设计是建设工程项目限额设计的重要文件依据。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应配合设计人员完成集功能、效果、经济于一体的设计方案。把技术性和经济性相结合,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筑成本,使用投资,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的范围内。

3 施工预算阶段

3.1 图纸会审:设计方案一经确定,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及预算就已明确,招标图纸发放之前,建设方就应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对图纸进行一次严格的审核。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与设计单位进行一次两方的图纸会审,修正图纸设计文件,力争招标图纸完整、准确。其次在施工招标后对存在的问题,还应组织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四方参加的图纸会审,解决问题。总之,应尽量消除在开工之前。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

3.2 日常管理:施工期间建设方要委派专门的驻工地代表,当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变化,如地质条件的变化、材料的代换、工程量的增减、设计的变更等,驻工地代表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变化,充分深入施工现场,争取第一手资料。对工程设计变更、洽商、工程会议纪要、工程用工单价、工期变更等要作详细记录,并经常性的深入现场抽查试验记录、工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记录等。为日后的索赔处理、结算决算提供依据。

3.3 材料管理:建设工程的直接费中,材料费约占70%左右,而直接费的高低又影响了总造价的高低,因此要从控制工程材料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建筑材料,建设方驻工地代表要深入市场,掌握材料价格变化,对大宗材料或大型设备按合同要求直接进行甲供,即使乙方自购,也要明确其进货渠道,并加强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和检测,杜绝建设工程材料以次充好现象发生,达到降低建筑造价的目的。

4 竣工决算阶段

决算阶段主要工作是数据的汇总和确认。建设工程竣工后,首先,建设方造价人员及驻工地代表依据日常积累的文字资料,经过整理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其次,建设方将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审核严格审查所报资料、数量、施工方法,同时对工程价格实施动态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对涉及各种人工、材料的价格变动,要注意市场信息,了解最新动态,发现是否有材料下降而引起的建设成本减少的现象,增加反索赔的机会,审查施工方有无“报高价用低价”的现象发生,尽可能的控制建设工程造价;最后,建设方要做好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在竣工结算审核的基础上,将项目的有关造价资料及分析结果汇总并建立数据库,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5 合同管理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和建设工程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工程建设活动的质量、进度、投资都是在合同管理的调整、保护和制约下进行的。常见的工程合同有:勘察设计合同、委托监理合同、建设施工合同、建设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等。建设方应该建立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和档案体系。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双方应当认真严肃拟定合同条款,做到合同合法、公平、全面、明确和有效。

建设施工合同作为一种典型合同,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它是甲乙双方在实施合同中一切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甲乙双方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相互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甲方进行工程建设、支付工程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文件。一份全面并周密的合同,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预防经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合同管理应该尽量成为调节甲乙双方经济关系活动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做到这一点,对规范工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程质量,严格成本控制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施工过程是一个实现所有合同内容的关键过程。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至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建设方驻工地代表,监理代表及造价管理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的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合同条款随时随地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令一方面也提醒建设方按照合同履约,避免索赔发生。另外,对施工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时,应协助建设方及时向施工单位进行反索赔,掌握主动权,先发制人,降低建设方损失,已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方要做好对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就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多阶段、多人员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达到技术与经济的完美组合,打造技术合理,质量过硬、经济合理的精品工程。使造价控制更加趋于合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建明.关于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

-04-18.

[2]王泓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6-15.

[3]向鹏成,孔得平.工程项目风险研究新视角——工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J].建筑经济.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