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们于2013年4月到7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经过了精心设计。调查对象为11所本专科院校学生,涉及近50个专业,其中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以及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学生。本次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36份。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一、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调查中,关于“你对‘只要能得到个人最大的满足,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的设问:有52.7%的同学表示非常赞同,36.9%同学表示比较赞同,只有10.4%的同学不赞同。这说明我们一直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大学生更多的为个人利益着想。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诱发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受访的学生中,有51%的同学表示经常遇到考试作弊的现象,45%的同学认为是个别现象,只有4%的同学表示不会作弊。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原则却让许多人忽略了公平正义,这直接影响到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同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也冲击着高校尚未完善的德育教育,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二、滞后的学校教育

在调查中,56.7%的同学认为合格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应排在首位,26.4%的同学认为实践能力排第一,只有13.5%的同学认为道德素质最重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可见一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水平以及一些学术性学科性竞赛成绩等。这使高校教育更倾向于知识取向,而忽略了道德取向,导致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遭到冷遇和排挤,德育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为专业课让路。由于政治理论课要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使其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这与“90后”的学生追求新颖的特点形成矛盾。加之单一的说教形式和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受访的学生中,93.5%的同学表示德育课教学形式单一,也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在各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条件制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上,基本上是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这与当前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相背离,因此减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教育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更为宽松,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由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使一些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怠于关心他人等等。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6%的同学在家从不帮父母做家务,34.7%的同学是父母要求做家务才做,只有12.9%的同学是经常主动做家务。在能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个问题上,33.1%的同学选择会积极参与,56.7%的同学有时参加,8.4%的同学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独生子女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享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舔犊情深”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往往特立独行、喜欢彰显个性、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与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发生着碰撞。现实情况往往是“五二零”效应,即学校教育的五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情操天天好转,家庭教育的两天使教育成果几乎全部归零。

四、养成教育缺少必要的氛围

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为管理和德育生活熏陶,把德育生活融入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有些制度虽已制定但由于执行不严或操作性不强而只能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51.9%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课桌文化”和“墙壁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只有15.7%的同学认为课桌和墙壁属于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有43.8%同学认为自愧不如,21.4%人觉得可敬但不可学,甚至有7.8%的同学勾选了傻帽。可见养成教育氛围的缺失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实生活中,有人把摔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反过来讹诈,在好事做与不做之间徘徊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道德良知,而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势必会减弱高校德育教育成果。也正是因为缺乏一种良好的互相推崇和模仿的德育学习氛围,在学生的心理上才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学生思想上以正面引导。

五、高校德育教育对策

首先,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在高校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人才的首要素质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合格。因此,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应深入到高校的各级工作部门,坚持德育首位,优化育人环境,把它作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德育为首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德、智、体、美诸育缺一不可,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才无德是次品,德才兼备是合格品”,德育应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课程建设,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专业课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各方面都体现育人的宗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教育应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应该把高校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将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比如把我们河北省正在建设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从而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全面营造高校德育教育的立体、综合的育人环境。

其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德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往往考虑最多的是“今天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而不是“学生今天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要教育者改变这种情况,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整理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课上爱上德育课、课下想上德育课,生活中能够自觉的按照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再次,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知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理性说服和灌输教学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过程不乏显得过于空洞。德育教育本身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道德实践要比道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改变德育教育“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状。因此,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积极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道德内化、巩固道德信念,做到知行统一,提升高校德育知识教育的实践效果。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高校可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改善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会传达出个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而使学生受到影响。作为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德育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更深。因此高校德育教师要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注意培养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老师、崇拜的对象、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到成功传递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5]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篇2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和性格的特殊性,还有性格形成的特殊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学中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由于消息闭塞,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1.2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

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3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2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2.2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3.2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3.3关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目前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经济落后,一些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由于祖辈管束不严,部分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与偏激,与同学关系恶劣,上课不认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关心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释放心里的压力,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实现全面进步。

3.4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德育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启蒙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配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发现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配合教师和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效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和力,调节部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篇3

【关键词】德育缺失 情感教育 实践 德性形成

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民道德素质越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就低,发展就越能持久;否则,已有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民道德素质低下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行业,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教育者肩上的担子更显沉重。

仔细分析目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效果如何?现状已经堪忧,前景更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智力,轻德育

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了,但在相当多的地区,片面追求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俊遮百丑”“成绩好”的光芒盖住了学生身上也许是致命的道德缺陷。教书育人,本是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条腿。素质教育的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我们试图用搞运动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德育教育的缺失还在继续,并没有任何被重视的迹象。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界,弥漫着一股假、大、空的虚无缥缈的腐朽酸败之气,沉醉于各种理论的学习。论文铺天盖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色。可惜仔细读来,不过是转载、翻译、借用、拼凑起来不知所云、面面俱到的空泛的说词,很少有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调查、做实验。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可行性,也没有相应的案例可以借鉴。急功近利“赚快钱”的思想在教育界泛滥开来了。

(三)重形式,轻内涵

每个学校都提出以德育为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许多口号和标语;学校也会组织许多活动,譬如在三月植树节,四月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活动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局限于办一期黑板报,写一两幅标语,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并没有真正达到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基本的德育教育目的。长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模式化活动,麻木了学生的头脑,还使学生养成了走形式的恶习。

(四)重经验,轻科学

在校园德育教育过程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普通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或各种形式主义的评比,不学习,不仔细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不考虑时代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一味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拍拍脑袋,计上心来,盲目的设计德育教学手段,为课题而课题。“摸石头过河”的做法居然也用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来了,最后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贻笑大方,更危险的是居然推而广之,祸害无穷!其实任何事物的解决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必须依照科学的程序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为通过某项课题而忽略了这一步。

(五)重认知,轻情感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时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二、失败的德育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德育教育不同其他,教育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反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德育教育方法不当,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德育教育成了失败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或者知道一些道德规范的词汇,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如果不及早加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发展为危害性极大的人格障碍。刚刚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中学生连续跳楼事件,前不久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以及马加爵之前的研究生杀害自己的女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杀了自己的导师,清华大学学生给狗熊喝硫酸……这些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忽视德育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将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三、开展校园德育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教育

学校可以考虑在三月组织学生去踏春,这个活动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为了安全的理由抹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乐趣,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游学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一带,不过孔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四月学雷锋月,可以办板报系统的介绍雷锋的生平,学习讨论他生活上的朴素,学习上的专研精神,对同志的热情关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展开讨论雷锋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不要单单局限在一两次活动,而要全校动员,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气氛。五四青年节,学校可以开办历史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精神。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等。

(三)在道德教育的天平上,行动永远比语言更重要

“全员育人” “学校教育无小事”,这些教育理念都很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如果是“天桥的把势——只说不练”,在没有教育学生的同时,相反给他们做了“言而无信”的模仿对象。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喻之称的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细节上下工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德育教育;创新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和法律教育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在拘泥于成绩、分数,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关注。小学教育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品格、优良素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教育意义,为促进小学生日后遵纪守法、健康发展起到一个根源作用。下面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创新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现在我国教育体制虽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也打响了口号,但实际教育中仍然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还以学习成绩、分数为主。而且,某些城市将中学分为了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分数的看重。学校教育仍偏倚应试教育,考什么、学什么,目的以送小学生进重点中学为主,学生家长则以小学生进重点为荣,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校及家长均不重视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和教育,不考虑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德育教育被忽视的环境中成为了学习工具,不仅加重了小学生学习的压力,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自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德育教育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采取说教,不予以实际行动,学校疏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德育教育对其道德素质、思想品格形成等的正能量影响。而且,学校由于不重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在校的一些行为表现又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家长也没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提供给学校,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出现无法衔接的状况,而且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将学生送至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教育情况都是学校负责,也会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困难性,进而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断档情况,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严重造成影响。

2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方法

2.1加强学校领导、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想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培训,提高领导与教师的重视度,同时设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通过切实落实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只有具备德育、才干双修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校领导、全体教师德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理解,德育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只是需要班主任教师或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教师德育教育正确思想的指导,在各科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均需适当对学生行为进行道德引导,促使学校形成一种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2加强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改变传统说教方式:小学生处于人格逐渐形成时期,由于其未完全形成健全的道德思想,并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榜样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没有完全形成错对意识,对好与不好的行为都可能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与其空洞的教育学生,如不可以学坏、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可以随地吐痰等,莫不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说法来感染学生的行为,屏气传统说教方式,一味空洞的传教不如做一件实际有意义的事,其影响效果更大。或者请一位能够找到本人并乐于言传身教,做过好人好事的模范人物,到班级对学生讲述其事迹,让学生真实感受道德榜样的作用。

2.3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的衔接: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是一项时间比较漫长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除了留有学生家长联系方式,通过不定期沟通来增进两者间的联系,学校还需要定期开设家长会,教师借助家长会机会对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在各自环境中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综合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4学校要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所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需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体会。学校可根据不同节日设置一些大型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学校可开展集体植树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植树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益处,真正了解什么是爱护环境,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树木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或者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开展感恩活动,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通过设计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爱,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23).

[2]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3]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9(08).

[4]梅瑰.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篇5

【关键词】中职;现状;德育教育

一、中职学生现状

1.学生存有自卑感

中职生生源是比较特殊的,大多数是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升学考试失败或是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选择就读中职。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家庭教育有问题、亲情缺失的孩子也不少。另外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难免会束手无策,加重学生自卑心理。

2.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严重

学生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毫不感兴趣、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13,14岁的年龄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许多学生对校规、班规有抵触心理。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逆反。

二、针对中职学生现状,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1.教师――要自身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铸师魂,炼师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深深感染上学生,身教重于言教的德育名言启发了我,在教室大扫除劳动中,我一边抢在先,干在头,一边指挥学生,教室被彻底打扫干净。事后,还特别表扬了在劳动中表现好的学生,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教师也按要求着工装,做好表率,为德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2.用爱心来做德育工作

“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因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3.用细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

4.有教无类

孔子曰:有教无类,意思即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和可教育的天性是一样的。而学生个性,智能上的差异又必然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产生差异,有教无类的前提,即按“类”引导,因材施教,特别应该体现在“中、差”生的教育上,而不只限于优等生。特别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中他们可能是弱者,但我绝不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成是弱者。因此,我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些做生活强者的教育。通过班级的“小社会”,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平时在对待差生上,注意做到: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要拉不要推,要管不要整的原则,使他们自尊、自信、自强,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抬起头来走路”。

5.多鼓励少批评,培养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自信是需要培养的。中职学生屡遭考试失败的打击,大大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许多人眼里他们不如名牌大学学生好。其实,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审视这些学生时,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值得骄傲,都有非常灿烂的一面,特别是那些丧失自信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扬光大,一步步走向成功。要相信学生具有明辨是非、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使一时糊涂犯了什么错误,点到为止,不要揪住小辫不放,给他反省的空间,利于其成长,也利于培养学生宽容、豁达的品质。

6.换位思考

有时我看到一些教师在学生犯了错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感情上的感化。我经常以一些换位的口气去询问他们,比如“你看怎么样?”,“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会怎么样?”,“如果现在没有想通,没关系,想通了再告诉我,行不行?”,欲擒故纵,即避免了压而不服而产生的逆反,也在情感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7.评语激励

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月的成长记录的评语我都非常重视,尤其是一些有心理弱势的学生,我都会尽量用语言激励他们,用爱的语言去关爱他们。教师的评语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动之以情贯穿于评语之中,学生看了会有一种鞭策和启迪。

总之,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德育工作要充分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的雨露浇灌学生的心田。爱,如寒冷冬夜吹来的春风,让我们的教育生涯中多一些这样的春风吧!

参考文献:

[1]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

[2]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品德;现状;服务意识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是高校大众化教育扩招的产物,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录取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又想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这部分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分析判断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依赖性强,独立操作能力弱。在思想品德、认识方面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个别的价值认同差异。具体表现简单归纳如下:

1.有爱国热情,但是不屑于具体行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舒适安逸,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衣食无忧,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因此,考虑问题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不明确爱国的含义,更不能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普遍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大事情、干大事业,不屑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作为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不能将完成学业与投身祖国建设相结合,不理解或不认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爱国的一种体现。

2.政治立场明确,但思想浮躁,易于受到蛊惑。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辩证唯物法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蛊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普及,成了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限,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刊登的信息严重失实,针对国内个别现象大肆渲染,贬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等等,这对很多刚通过高考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三本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蛊惑。

3.思想品德方面言行不一,趋于功利化。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教育较为严格,父母为使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要求较高,让他们接受各式各样的文体特长培训。接受的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速成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人格、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传授,使他们从小便产生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见义勇为的想法,但是要充分考虑见义勇为的行动成本;他们尊重国家、集体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功利性日趋严重。

4.诚信与感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化了,高校诚信缺失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独立学院,知名高校也不乏其中。教授造假、研究生论文抄袭、本科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想不劳而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伴随着诚信意识的下滑,感恩意识也出现滑坡。特别是部分从小生活富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什么都是他们所应该得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被看作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既然生下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我们的义务;教师的教育之恩被看作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学校既然收了学费,教师就应该给我们提供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也会失去立业之基,感恩教育也日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软肋。

二、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所阐述的服务意识是基于服务概念提出的,高等院校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只不过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有所不同。高校所提供服务有两层意思: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这一服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生产生活技能;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二种服务,即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引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中。

2010年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杨玉良院士指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品行素养、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学前班到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学生身上。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大学生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力发挥的方向。高校教师品德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高低,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高校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专业教师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可以理解为学业上的服务由专任教师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由各职能部门提供。因此,服务意识贯穿于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它在高校校园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本文在前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现状中提到过,他们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教育之恩是没有丝毫意识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没有育人环节。很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将育人、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不想干,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这样的教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引导,以身示范,将教育人性化,真正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我们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服务,让学生体验到高校教师育人服务的魅力,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惊讶不已,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意识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真正大师的学生或者是与大师接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品、修养与学习态度,与一般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师的养成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是离不开的,将这种“大师的服务意识”带到教书育人过程中,效果要胜过许多堂专门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

此外,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在校园内的各种事务处理,学生都要直接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在接待来访学生时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素质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各职能部门无理取闹,只有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各职能部门去办理相关事务。很多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看心情办事、遇到学生事务相互推诿,学生遇此种事情多了,便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用同样的方式接人待物,“回报”社会。所以,高校德育建设离不开高校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的现实状况,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青年能否合格、是否可靠,与高校的德育建设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德育建设任重而道远。

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54-0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德”是放在首位的;“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德”也是首要的,可见,高尚的品德是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因而要将小学生的德育渗透于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尤为重要。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小学生不屈不挠的品质、坚强的性格、竞争的理念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情况的体会及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1.总体表现良好,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把握比较准确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采取严于律己、树立榜样、环境熏陶、教学组织、特色游戏、教学点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爱国奋斗、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等德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但仍有个别教师对德育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不够科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个别体育教师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观念有待提高

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只要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技能、拥有强健体魄便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诚然,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德育并不是某一单一学科的任务,它与各学科乃至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每一位教师、家长,甚至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传递给小学生一种正能量,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决不能只是教案上的文字,而应该融入课堂当中;决不能只关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应该教会他们互相尊重、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3.学管部门对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完善的德育渗透评估标准

学管部门在对体育教师工作能力的考评当中加入了德育水平的评估,但却流于表面,缺乏具体的评估细则,评估标准无法统一。往往在公开课上,想要对德育进行评价,却无法统一具体地提出,使教学的德育渗透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对策

1.在教师自身修养方面,要提高德育意识,发挥榜样作用

第一,时刻注意自身言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思想、性格都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小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往往是有崇拜心理的,并且孩子乐于模仿大人,因此在孩子较为喜爱的体育课上,老师的一举一动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要衣着整洁得体、语言文明礼貌、举止大方端和,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印象,赢得学生的好感。

第二,注重自身道德品质。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有更多的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在体育运动当中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因而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自身要具备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优秀道德品质,如按时上下课、礼貌对待学生,才能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上课认真守纪;关心学校发展、爱护学校设施、同事关系融洽,才能要求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总之,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第三,提高专业技能。小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往往起源于对其过硬的专业技能的羡慕与极度渴望自身也具备这种技能。因而,良好的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师赢得学生尊重,进而发挥自身影响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与基础。体育教师要干净利落地完成教学动作,生动准确地传授体育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生兴趣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并不断学习,升华自身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2.在教学方面,应注重细节,时刻不忘德育渗透

第一,课堂举止培养文明言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往往是体现在细节当中的,大套的说教并不如生活化的提醒效果好。如教师进行讲解时,有的学生交头接耳,不注意听讲,此时可以告诉他注意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等等。诸如此类,可以渗透德育的细节是很多的,从身姿体态到言谈举止再到纪律法规,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培养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潜移默化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体育运动中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之心;体育竞赛中提醒学生在拼搏进取的同时要公平竞争、文明竞争,培养学生公平正直的性格特点;体育文化课上讲述我国艰难的体育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其国家荣誉感等。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第三,正确指导培养健康心理。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若引导不正确,将来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体育课是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健康活泼的体育活动是

治愈消极情绪的良药,体育活动积极、勇敢、不放弃的精神会感染到每个学生。而鼓励学生勇敢克服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苦与累,坚持到终点,可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克服困难与挫折夯实基础。

三 结束语

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状;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一、艺术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下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艺术教育也随之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大部分的国人仍未摆脱“应试”思想,这无疑使得艺术教育并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让体制的改革流于形式。

应该看到,艺术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作为一个合格的艺术教育从业者,应该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所学来弘扬艺术的真谛,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我国弘扬艺术、提高国人整体艺术素养的一个基石。因而,艺术教育从业者作为艺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导者,不仅得让学生明白相关艺术的技法或者理论性的知识,还得让学生学会自行感悟艺术的真谛和魅力,让学生家长看到艺术的前景,对于艺术教育从业者来说,这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也是当前艺术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漏洞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善,但在改善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给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上述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摒弃,也加深了国人对于艺术的成见,认为“艺术不能当饭吃”,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但在现今教育体制所存在的漏洞下,这种观念无疑是扩散得最快的。

国家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就我国现今国情来说,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因为,要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就必须对我国考试制度全方位的改革,且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我国的教育资源则显得愈发紧缺了。尤其在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平竞争的最主要体现的今天,要相对考试制度作全方位的改革,则更加不可能。国家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课标的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给以了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理由了:升学率是学校维持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职人员继续从业的一个重要保障,虽然新课标的出台能够给以学生比以往课标更多的思考空间,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变相地化“思考”为“记忆”,让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考点的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手段,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凸显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要想让艺术教育事业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响应素质教育口号,就举步维艰了。这是艺术教育的现状,也是现今艺术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

我国教职人员在进行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性。这也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仍处于初步状态所造成的。大部分的艺术教育人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在教育制度的漏洞下,部分的艺术教育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资格培训后并没有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这就给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教育目的性的混淆主要原因在于教职人员常常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去,却又往往没有划清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限,甚至有部分的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工作当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来进行,主次不分,让整个艺术教育充满着“政治味”。

诚然,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方式,但这必须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突显出艺术教育本身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将艺术当做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现今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的主要体现。同时,很多高考艺术生从小并未接触过音乐,只是因为艺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录取比例高,所以在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恶补音乐。然后这样循环,这些低门槛进入大学的艺考生再出来从事音乐教育,也会对艺术工作造成困难,混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

所以,对于普通艺术教育来说,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也就只能培养出少数懂得技法的“匠人”,而不是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文化人”。

三、结束语

综上,大多数艺术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德育”和“艺术教育技能化”的误区。但德育方面的内容仍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正确处理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则需广大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适度把关。另外,与其它科目相比,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小,从而导致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进而影响到艺术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1996.

篇9

一、中学德育生活的含义

1.德育生活

德育生活教学,是将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的道德生活指引方向,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的德育教学方式。在过去的德育教?W中,利用的大多为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偏差,而德育生活教育可以弥补这种抽象意义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生活教学,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以生活实践为背景,发挥生活中各项因素的作用,拥有清晰明了的范例,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学与培养。

2.中学德育生活

中学德育生活,顾名思义,是以中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一种德育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再具体一点讲,“中学德育生活教学”是在进行德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从中学生角度出发,依据其实际生活,将其生活体验作为基础,对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剖析,以保证德育教学的真实性、生活性以及有效性等等。使德育教学能够归于生活,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主形成道德品质。

二、中学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的影响下,德育生活教学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大多数中学在此方向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发展,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在现状来看,当前中学的德育生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德育生活教学注重认知忽略情感与体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德育课堂拟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大多数学生的反映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大多以知识目标为重点,而对生活化技能与价值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及情感体验性。因此常会出现学生能够明白教师所讲的道德知识道理,却缺乏情感认知的现象。由于缺乏实际生活体验,学生的认知与实践难以达到统一。

在德育生活教学中,若不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的德育学习只停留在知识道理上,缺乏实践行动与情感体验,难以达到德育生活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

2.制定的德育生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偏差

德育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原有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一些德育教学者对德育的定义范围认识不清,使其涵盖内容较广泛,虽然丰富了德育生活教学的教学内容,但却使德育教学内容理想化,影响了其教学的针对性,导致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偏差。

也就是在德育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虽然选择了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教学,却没能够选择较为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这样是无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

3.德育生活教学过于形式化

德育生活教学是基于“德育回归生活”理念所产生的一种德育教学形式,其中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与德育结合起来,通过个人理解和感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些学校和教师为顺应德育生活教学展开了一系列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但会出现只注重活动形式及其新颖性而忽略了活动的实际价值与意义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体验与接受,导致活动完成但效果并不显著。

例如,在植树节,大部分中学会组织学生到附近园地进行栽种树苗的活动,在活动结束时还会表扬植树多的学生等等。但教师和学生有的会把这项活动当成任务来完成,而学校关心的也是学生有没有完成活动,而忽略了关键问题:学生有没有从中得到收获,提高觉悟等等。缺乏对学生情感体会的激发与了解,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机会较少,对于开展的活动只是走一个形式。

三、中学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形成原因

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有很多。如:学校德育生活教学的展开趋于功利化,缺失正确教学理念;德育生活教学的具体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包括学校之间各部门的化合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等,仍需提升与加强;德育生活教学的相关教师缺乏职责意识;家庭、社会环境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部分,其德育状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生活教学所涉及的活动缺少后续评价等等。

篇10

关键词: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载体和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亟待加强。

从目前来看,在广大的乡镇中学,由于受教学体制的影响,学校及有关领导在指导思想,决策评估方面,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以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误读。本文从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围绕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和对策,希望能为广大乡镇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1.1学校领导对课程认识不到位

尽管新课程改革口号响亮,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广大乡镇中学仍旧以应试教育为重,学校领导依旧注重高升学率,对思想品德课程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往往以升学考试确立学科地位,因为目前仍旧以学生的书面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应的,升学率永远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思想品德被认为是中学教育中的“副科”,只要求应付升学考试即可。事实上,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的前提下,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宗旨和实质就无形间被剥离,从而导致它的德育功能被忽视。

1.2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学校领导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认识的偏差,在一些乡镇中学,思想品德在课程安排上极不合理。学校领导从宏观上把想品德课程当做一门副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课程安排就可看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被当做一门考试课程对待,而不是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加以重视。因为思想品德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学校在课时与辅导安排上尽量压缩,这便使得任课教师尽量加快进度,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完全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质背道而驰。

1.3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实施成效并不显著,尤其在广大的乡镇中学实施起来更加困难。在当前,大部分乡镇中学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往往以成绩为主要标准,并且与奖金画上等号。毋庸置疑,这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导致教师不得不把教学当做任务,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质,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要。

2.加强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如上所述,在广大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认真思考各方面的原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2.1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推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促进校风、学风、班风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2.2科学安排思想品德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将思想品德课程放在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上来,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副科。必须正视和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地位,在课程安排上,要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以前将思想品德安排在下午或最后一节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神经交替兴奋的原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排课,从根本上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2.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作为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考试环节也并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乡镇中学往往通过生硬的概念和理论来考察学生,试卷中检测学生能力的题目很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题目则更少。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自主探索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活动缺乏后劲与活力,也使评价的目的走了样。

以往那种抓住学生缺点不放手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体而言,广大乡镇中学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思想品德教育改革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要怀抱乐观积极的态度,正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应时展,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