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资产管理

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电子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地产产权档案是城市房屋管理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载, 是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房地产产权档案具有真实性、凭证性、动态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产权档案形成于产权管理过程中,其数量大,内容涉及面广,多为文字与图表相结合,内容涉及建筑、测绘、法律等专业知识。产权档案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产权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民生,它为解决群众房产纠纷、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解决长期以来城镇房屋产权不明、产籍不清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产权档案也在利用过程中彰显了它的作用和地位。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各界对房屋产权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程序及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房产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数字化产权档案的条件已成熟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房管部门都已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登记发证,并采用局域网、数据库技术对登记信息进行管理,但真正全面实现了产权档案数字化的地方并不多,其原因除实现产权档案数字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例如没有成熟的大容量存储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模糊识别技术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实现产权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换成以磁盘、光盘或磁带为载体的档案,首先要进行数字化处理,扫描和数字照相是最常用的技术。

1.1 高速扫描技术

高速扫描仪能够实现每分钟上千页的双面扫描,是以前每分钟只能扫描几页的单面扫描技术无法比拟的。数码相机虽也可以实现档案快速成像,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不易实现程序控制。因此,高速扫描仪的出现,为档案数字化提供了最现实的手段。

1.2图像处理技术

要保证数字化档案图像清晰、又不能占用过多的存储空间,以提高在网络应用中的传输效率,必须对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自动采用更高效的存储、压缩格式,还要实现对图像的自动识别分类,提高建库效率;对要求全文存储,全文检索的档案资料,在扫描建库时,还需用到汉字识别技术。

1.3存储技术

数字化档案必须有大容量、高效率的存储介质,以前,由于技术的限制,硬盘存储容量小、成本高,因而普遍采用容量大、成本低的光盘库作为介质。近年来,硬盘技术飞速发展,容量、可靠性均大幅提高,而成本却下降了许多。目前,专用存储克服了光盘库检索速度慢、机械故障高的缺点。另外,通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各地房管部门都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也大幅提高,各级领导也对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前所未有地重视,把它作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

2 房屋产权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手工档案管理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2.1 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2.2 提高办事效率

房屋产权档案数字化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以证实房屋产权为例,产权人的首套房、二套房的证明都需要详细准确的房屋产权档案信息。

然而房屋产权档案数字化管理变可提供详细、即时的数据信息,为社会各界及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档案数字化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事实上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基本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

2.3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由于保管条件的限制导致纸张发黄、易粘、易脆等。特别是长期高频率的调用,纸质记录的原始资料中已有不少字迹模糊或破损,对长期保存档案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而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地管理日益庞大的档案信息并能满足快速查询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如代替原件使用,保护档案原件。数字化副本异地存放,使档案资料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致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还可以恢复档案材料模糊褪变的字迹及对污损残缺照片档案的修复。另外,通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篡改的行为。因此实现“数字档案”是档案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

3 做好房屋产权档案数字化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人员培训。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选择的数据库技术,对员工进行培训;二是数字化管理的职责划分, 即分清谁是权属档案微机数字录入员、扫描员、审核员、备份员。并明确其相应的工作内容、责任后果。

3.2 录入、扫描及备份。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后,就进入了由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的生产运行程序。

第一道工作程序:房屋产权档案资料的录入。档案资料录入人员必须具有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打字基础, 对所输入的每一卷房屋权属档案的内容不得有丝毫的疏忽和大意。确保所输产权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第二道工作程序:房屋产权档案资料扫描。房屋产权档案资料扫描人员在扫描过程中,不得漏扫或随个人意愿随意增减、丢失房屋产权档案中每一页材料, 不得造成因在这个工作程序中房屋产权档案资料得不到应有的完整保护而丢失或散失, 给房屋产权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三道工作程序:对录入、扫描的全过程进行检查。房屋产权档案材料每一个信息历经录入、扫描以后, 就进入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阶段,是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最后一道关键环节。检查人员要对房屋产权档案中每一个信息的真实性负总责,并对图片的歪斜程度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四道工作程序:对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及时备份。在这一点上,工作人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每天房屋产权档案的录入、扫描、检查全过程完毕后,都要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备份工作不能松懈、马虎,要严格按照备份制度进行备份,把备份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以防由于不可知的破坏性,为数据丢失后的补救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房屋产权档案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慎之又慎。在完善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对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绝不能抛弃,因为它是真实原始凭证。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结合起来,是今后房产事业发展的一个必定趋势,是服务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晓玲.浅析房地产档案管理[J].福建建设科技,2011,6.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经济安全;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管理的主要物资之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源。如何实现对其科学管理,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保值增值,是提高企业收益、增强行业竞争水平的关键。

一、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特点

1.固定资产的个体价值比较大,呈现多样化的增减方式。固定资产的增加可以通过购买、投入、改造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相对应的会计科目也很多,核算方式也很复杂。最能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产生转移的核算方式就是折旧。对折旧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已经累积的折旧情况、折旧基数等。对已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式,需要确定下来,长期采纳,不能进行随意的改变。同时,由于添置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不能实现税务上的抵扣。

2.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涉及的职能部门比较多,如财务、基建等。这些部门要互相配合,积极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就较强的专业技术,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懂业务,掌握电脑信息技术。如果一旦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显著问题

1.对于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其后续的支出与相关的费用支出具有不同的区分标准。如果后续的固定资产支出符合相关规定和条件,那么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之中,相反将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固定资产含义存在不清晰的现象,尤其是不能以金额多少来进行确认。其当前定义为:为生产某种商品提供服务,进行出租或者运营管理所具备的,使用周期超过一年的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一个会计年度很难实现清楚的界定。如果企业需要进行盈余方面的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模糊概念的方式实现对资产支出与费用划分的调整,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与此同时,在税法上,没有区分支出的资本和费用化,仅仅实在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这样做的后果会出现会计方式与税法方式的不一致性,将企业置于涉税风险之中。

2.将固定资产的减值与累计折旧混为一谈。按照相关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应在负债表中判定是否存在减值的情况,而后计提减值。但是由于减值的核算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性强,很难进行准确的把握。很多企业为了实现准则的规避,将固定资产的减值与累计折旧混在一起。

3.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很多企业将固定资产归结为沉没成本,不重视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很多固定资产的账务不完善,基础的会计记录有缺陷,致使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很多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才,由使用的部门进行自行管理,很容易出现责任不分明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安全管理的举措

1. 做好基础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的企业,应该协调相关的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查,记录资产的基本资料,建立准确的财务账目;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做到记录详实、准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及时进行数据的上传,做好资源共享,促使固定资产的状态处于公正、透明的状态,防止出现办事不利、不负责任的情况。

2.加强对盘点制度的管理。定期做好账实核查,确保账务与实际相一致。固定资产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盘点造成的。在每年进行财务报告制定之前都应进行整体的盘点。在平时的管理中,也要进行及时的抽检。需要协调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共同进行,形成盘点表。这样可以实现定期的核查,防止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以及一些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3.严格规定固定资产的购买、应用以及管理等权限。企业应该将固定资产的购买、批准、管理等权利分配给不同的职能部门,确保各项权利和责任明确。形式上的分散可以呈现相互制约的表现,防止出现某一部门出现代办所有工作的情况。制度一经确认,必须严格执行,实现与考核机制挂钩。

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4.千方百计盘活企业的固定资产。对于一些搁置、暂不使用的资产,企业要应用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对于这些闲置的资产,合理的盘活,可以为其带来经济收益,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促使企业摆脱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运营上。

5.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改进。首先要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要趋于详尽化。确保确认标准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管理领域的固定资产,可以适当将标准降低。这样,实现会计的经济型和原则性的统一,实现对其全面管理。其次,注意固定资产支出成本与税法上的区别,防止出现涉税风险。再次,选派专人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实现工作的制度化,防止出现人为混淆减值与累计折旧的现象。

6.实现折旧方式的灵活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实现经济收益的提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实现折旧在技术、财务上的统一。

四、结束语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枯燥性,甚至不被人理解。它的整个工作成果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得以体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从事实出发,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有效保护,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从长远上看,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关系

目前,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计划、劳动组织、劳动用工、教育培训、人才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及保障等内容,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任务和目标均围绕着“人”展开,通过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涉及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对规范和制约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也必须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最终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在供电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人”的因素往往是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诸多方面,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由设备采购或安装设计的先天不足所造成的装置性违章,由运维管理不到位带来的设备缺陷,还是由监督管理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形成的安全管理漏洞,都是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管理不到位而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因此,改变“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管理缺陷”固然重要,但在管理中都必须把人的因素摆在首位。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共同的管理基础、一致的管理目标,两者的联接点和关键点都是“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本质上就是人的安全管理。在供电企业的实际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也渗透在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人力资源部门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积极参与安全管理,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和化解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在供电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每一方面内容、每一工作流程,都对企业安全生产发挥着巨大支撑作用。

组织设计是基础。在人力资源规划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只有紧密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和管理实际,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安全生产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能设计,才能使企业的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更趋完善,切实发挥作用,为安全生产提供组织保障。

用工选配是关键。供电企业不同的生产、管理岗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员工招聘、岗位配置等环节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导致新招聘员工的身体状况或基本技能不达标,或所配置岗位的要求远远高于员工个人专业技术水平,都会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素质提升是前提。研究分析表明,事故的发生与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态度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更和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水平直接相关。要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必须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在内的企业整体队伍素质。

薪酬福利是核心。薪酬福利涉及到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员工关注度最高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要素,其分配体系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只有将其与安全责任直接挂钩,才能让相应人员更加重视安全生产,更加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才能真正的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健康防护是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和工作目标,其中劳动保护用品直接为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合理的工时与休假管理能够保证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保障制度使员工完全消除后顾之忧,都可以有效防止劳动安全事故发生。

绩效管理是杠杆。绩效计划和合约中明确安全生产的风险防控措施和目标,可以使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做到未雨绸缪。对绩效目标实施过程的严格管控,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违章或事故隐患,防范事故发生。对已发生的事故严格绩效考核,予以相关人员警示惩戒,则可以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在企业安全生产层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着眼于服务安全生产,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结合,在进行各项日常管理业务时,坚持全方位、全流程的参与安全生产管理,重点把好以下六个管理关口:

把好劳动组织关。严格按照“三集五大”规范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动态开展定员测算和岗位评价,编制人力资源供需计划,明确相关岗位安全管理职责,从组织体系建设方面降低人的不安全因素,以满足企业安全管理和监督的需要。

把好用工管理关。完善企业用工管理制度,严把员工入口管理关,根据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对不同岗位的差异化要求,合理制定人员配置方案,结合供电企业当前用工实际,健全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化解结构性缺员矛盾,着重解决一线专业技能人员匮乏难题,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为安全生产提供人力保障。

把好教育培训关。供电企业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员培训计划,通过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岗位调整员工转岗培训等,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使员工懂安全、会安全。积极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班组大讲堂等安全专项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把好薪酬福利关。供电企业应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对负有重要安全责任的岗位给予一定比例倾斜,激发员工安全生产动力,实现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把好安全防护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发挥作用,主动参与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关心员工健康状况,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依托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补充措施扫除员工后顾之忧,调动员工积极性,防止事故发生。

把好监督考核关。进一步深化全员绩效管理,强化各级管理者和员工间的绩效沟通与交流,把安全工作业绩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员工晋级和奖励考核内容,在抓好目标预控、过程监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严格落实奖惩考核,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篇5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本文从揭示师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水产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平衡性好及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近几年来,随着八师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水产养殖场大量使用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加之整体管理观念薄弱、生产操作不规范等,导致了区域性渔业水域的污染,引起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八师石河子市目前拥有水面近0.93万hm2,已养殖水面0.6万hm2,其中池塘86.67余hm2,温室13000m2;从事渔业生产的单位2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苗种繁育场12个,养殖品种22个,年生产商品鱼5000余t,鱼种苗1200t,繁育各类鱼苗7亿余尾,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水产苗种生产地和集散地。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着师市水产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石河子市水产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养殖人员只讲产量和效益,忽视质量安全问题,高密度养殖造成水质污染,鱼病严重:养殖过程中使用添加含有激素的饲料或者变质的饲料,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防治水产品疾病,捕捞前不执行渔药的休药和停药制度:销售人员随意或超量使用防腐剂、消毒剂,甚至添加抗生素以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渔药销售人员夸大药物的适应性和疗效,误导养殖者过量用药,造成药物残留严重。

1.2渔业投入品管理不到位

某些生产企业对优质水产种苗的生产和开发重视不够,导致育种和开发无序,造成良种不良,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极易爆发疫病,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部分渔用饲料厂家使用含有天然有害物质的饲料作为原料、添加抗生素等,造成饲料污染。

1.3养殖水域污染严重

水产养殖环境对水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排放不合理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合理给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严重的外来污染。

1.4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但由于点多面广,影响了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监测管理因资金短缺、设备、仪器配置不完备等导致检测不到位。

1.5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水产品质量检测执法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和管理机制。

1.6监管体系不完善

涉及水产品安全的监管职能部门较多,管理分工不明确,对渔业投入品和水产品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渔业主管部门要从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层层落实监管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经费,着力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2.2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自律

大力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有效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其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要通过监管和宣传,让每个从业者都能自觉加强管理,主动减少或杜绝药物残留。同时,应根据水产品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养殖的规模和品种,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养殖环境的恶化。

2.3建立水产养殖生产档案

对师市辖区内的所有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建立生产档案。同时与养殖单位和个人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通过签定承诺书等形式进一步落实水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形成生产者、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机制。对违反承诺的,依据承诺书约定的承诺内容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2.4做好两证的发放工作

一是做好养殖证的发放工作,切实保护渔民的水域使用权:二是做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加强水产苗种的销售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的行为,切实维护养殖单位和个人的利益。

2.5 推进水产养殖生产和质量安全执法监督,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

加强对水产品和饲料的检测和监督工作。在师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在加强对养殖生产环节的渔药使用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制定水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经监测不合格的水产品进行查封扣押,对违法者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讲行杏处。坚持合理使用药物.椎广健康养殖模式。建立渔用饲料生产的监控体系,确保渔用饲料生产的健康发展。

2.6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水产品安全追溯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实行检疫检测,师市政府应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重视开展水产品药残分析与渔业环境监测,确保上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经营者要在生产基地设立公示牌,标明水产品品种、产地、检疫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实行抽检常态化,以确保上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

2.7加大渔业技术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部门要积极组织渔民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培训等活动,大力推广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和先进的渔业养殖技术,注重培养渔业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养殖户按渔业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3小结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生产的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加强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全面提升水产品的质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推进水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林伟,张晓忠.基于供应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探究[J].中国水产,2012(3):8-39.

篇6

论文关键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运输生产

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重要意义

多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使我们的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和驾驶员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有营运车辆17万台,营运驾驶员24万名。一方面他们为运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素质不同导致经常出现偷拉私运、野蛮服务、偷漏税费、事故频发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国家 交通 部出台了<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作为专门规范营运驾驶员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将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必将促使黑龙江省的道路运输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道路运输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中,营运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修理工、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一二级客货运输 企业 、二级以上客货运输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15%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加强,货运商务事故率明显降低;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伤人数分别降低10%”。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属于驾驶员为主要因素的事故约占70%以上,近几年重大的客、货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营运车辆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酿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因运输服务质量差,宰客、甩客、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车操作要求驾驶车辆、疲劳驾驶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交通运输事故频发,旅客、货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分析这些事故和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明显看出,有的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的属于驾驶技术问题、有的属于业务知识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应该看到营运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是酿成重大道路运输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运输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运驾驶员是运输生产一线直接服务社会、服务旅客和货主的主要工种,肩负着比为单位内部、个人服务的普通驾驶员更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营运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运输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了解道路运输法规业务规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车辆维修、故障处理知识和娴熟的驾驶技能。营运汽车驾驶员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驾驶员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直认为,持有<驾驶证》的正式驾驶员在没有经过后续培训和再 教育 的情况下,不断涌入营运驾驶员队伍,由于其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营运驾驶员职业化要求,致使营运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是造成运输秩序的混乱,运输成本升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服务质量下降,运输服务纠纷、客户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极不适应。所以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就是要在我国建立起统一、规范、 科学 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提高营运驾驶员队伍素质,改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的需要

发达国家普遍将驾驶员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和商用车驾驶员两类分别进行管理,相应地把驾驶员培训也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培训和商用车驾驶员培训。私家车驾驶员培训是汽车驾驶技能的普及培训,是为人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和新的生活进行的特殊能力补充。但在这些国家如果准备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成为职业驾驶员,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车驾龄要求外(如美国规定为3年),还必须参加商用车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所谓职业培训,实质是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全面教育过程,其培训内容广、项目多、要求严、时间长(如美国商用车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0~300学时)。同时他们对于已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商用车驾驶员,还采取每隔几年进行再教育的办法(如日本规定每隔3年对职业驾驶员进行轮训检测),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而我国在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随着加入世贸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们明显不够规范。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将会加快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

2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发展 的根本途径

作为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中应该做到思路清、决心大、起点高、合力强;在宣贯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员教练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整体教练水平不高,将影响培训质量。黑龙江省现有教员教练员300名,为此要把教员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定期举办教员教练员培训班,使所有的受训人员系统地学习驾驶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经 考试 合格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营运驾驶员准教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全省职业培训教员,教练员大比武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热情,又起到考核教员、教练员技能的作用。

2.2设立机构,建立考核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工作

要做好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和考试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培训单位83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需进行职业培训的营运驾驶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作为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应每年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将继续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职业培训资格。只有推行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前进步伐,才能促进营运驾驶员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严格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统一的考核小组。并制定考核的规范标准,明确考核员的条件,申报程序,考核员的职责及监督管理等。考核员应参加统一的培训,持证上岗。

2、3运用 现代 化信息手段,规范从业资格管理工作

篇7

【关键词】 自我管理; 乙肝病毒; 产妇; 哺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8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of self management to improve maternal breastfeeding with hepatitis B virus.Method: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mother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manage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in addition to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elf management.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At 3 months,the infection rate of two group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t 9 months,the control group was 17.5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nly 2.50%(P

【Key words】 Self management; Hepatitis B virus; Maternal; Breastfeed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ity,Changzhou 213003,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8

乙肝病毒(HBV)是目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HBV是一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1]。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一直是医学界的热议话题[2]。因此,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安全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对80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安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80例患者进行研究。80例孕妇均在知悉本次研究的目的后,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对照组40例,年龄20~38岁,平均(27.21±1.82)岁;对照组40例,年龄19~39岁,平均(26.21±1.4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日常护理管理,具体包括:首先护理员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护理评估,确立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其次,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婴儿注射联合免疫,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宣传教育,对患者实行哺乳指导,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观察组在进行日常护理基础上还要实行自我管理,具体自我管理包括:首先患者控制自己情绪,避免和家人或护理员发生争执使情绪激动;其次,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再次,保证合理健康的饮食,不食用高脂、高盐的食物,亦不要吸烟;最后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HBV检测:使用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试剂盒,电泳仪(EPS300),单槽式扩增仪(型号为黑马8000)。在每次检测结果中,后一次的检测结果均包含前一次的病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3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时两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病毒高发国家之一。母乳富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和适于儿童吸收与利用的各类营养物质[3-4]。虽然母乳是婴儿的最好纯天然食物,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的母乳喂养安全仍然不可忽视。由于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的乳汁中也能检测到HBV的感染标志质,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又是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也就成为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和携带乙肝病毒的主要原因之一[5]。为此,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在哺乳喂养时的安全性也就成为当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母乳喂养中的首要问题之一。

多项研究显示,自我管理对于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的安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采取自我管理措施12个月后,观察组婴儿的感染率仅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P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哺乳喂养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妮,林平,张金丽,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67-169.

[2]颜俊青.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34-4136.

[3]李艳红,张振香,李平,等.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对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46-548.

[4]孙宏慧,周和,黎丽芸.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212-2214.

[5]吴丽华,汪小华,卢珏,等.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6-178.

篇8

摘 要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办法的出台,本文探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缺陷,提出弥补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配置 加强管理 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庞大,有效地管好这批国有资产对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和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监管制度。财政部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由于资产形成和配置的预算约束不严格,造成了使用单位资产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产匹配的随意性。在资产使用上,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导致各单位尽量多占用资产和变相将资产用于营利性;在资产处置上,由于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处置途径,导致使用单位自行随意处置和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必要的流动,导致“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缺陷

针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管理,改变现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是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二是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由于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容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购置;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财产购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甚至腐败问题。同时许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合理,其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其次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考评标准与考评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对财产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估,不利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各单位普遍存在账外资产的现象;单位之间资产调剂困难,影响资产使用效率。再就是资产处置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由于缺乏国有资产规范的处置途径,如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松弛,漏洞较多,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与强有力的政策规范,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财产管理实践,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只出台了一些局限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而且部分法规、制度之间有的还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两个办法的落实

财政部颁发的两个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要真正将两个办法落到实处,各级管理部门应恪守职责,履行义务。根据《两个办法》要求补充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并且贯彻执行,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资产,对闲置的资产及时调配,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环节做出规定加强管理;建立资产清查制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核查,年末进行全部系统的财产清查,是否存在问题,查明原因,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账实相符。要求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及人员,带头执行管理制度,以身作则,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按制度的规定程序办事,形成良好的风气,保护好国家财产完全完整。

2.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详细的资产目录。现在执行的资产目录是多年前的,考虑到电子产品、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依然采用旧标准来确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等,已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可新的标准又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容易发生一些不应发生的问题。所以应建立类别齐全的、内容详细的资产目录,以便参照执行。二是核算制度的完善。要建立健全相关账簿,各事业单位既要有总账,也要有明细账,既要记录数量、单价、金额,也要记录用途、经办人、责任人;要做好月对年清工作,各事业单位每月编制资产账面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账账相符;每年年终开展资产清查,及时处置盘盈、盘亏资产,清理不良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漏记和错记,可以强化资产的账账、账实核对工作,并有效的开展年终清查。

3.健全资产的内部控制平台

健全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相一致。建立资产责任制度,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负责,以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健全资产日常核算制度,规范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帐在内的各种账簿资料,加强明细核算,对资产增减事项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严格做到账卡相符、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健全资产清查制度,采用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健全资产核销制度,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审核程序,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人和转让收人要及时上缴,不得坐支;同时,应将其全额计人“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账户,不得挪作他用。

4.建立资产管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处置、利用效率、闲置、报废等,作为对单位、单位负责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与业绩挂钩,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以及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以制度或法规形式,明确资产的主管部门以行业、系统为单元明确资产的主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检查、指导下级单位的管理工作,对所属单位配置、占用、使用、处置、报废等情况有权做出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在规定范围以内的有权决定使用、处置、报废,超出规定范围的要报请上级有决定权的部门批准,方可处置报废;在制度法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配置资产,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权限及责任,对违反制度规定,不按程序办事或决策失误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政策,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好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深入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各级电网协调发展,规划理念不断创新,设计标准持续优化,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积极推进生产系统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技术改造和大修管理,强化可靠性管理,在电网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确保了电网安全生产一直保持着良好局面。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各单位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单位都没有系统的开展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因此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1)我国电力企业现行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主要是围绕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而展开的,没有统筹处理好安全、寿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2)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体系不健全;(3)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实现资产帐、卡、物统一和联动,无法实现现场数据的直接采集、统计和分析。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的功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计提折旧和总分类、明细数据查询,固定资产信息缺乏有效监督和利用;(4)基础数据和信息管理亟待加强,缺乏长时间的基础数据和管理信息的积累;(5)财务管理精益化程度不高,缺乏基于全资产、全寿命的成本预算和核算机制。

2.职能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

基于职能的资产“分段”管理,使各部门有不同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造成资产管理目标不完全统一、造成各阶段的信息不对称,难以适应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原因在于:(1)各阶段管理信息无法共享,反馈评估机制不健全,部门只注重局部利益及本部门的考核指标;(2)工作衔接不够有效,业务流程设计不够精细,制度、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或冲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管理成本增加;(3)资产管理欠缺“全过程”评估,更注重某个时间点或某段时期的成效。

二、原因分析

我国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中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

1.电力企业的公共垄断特性是形成问题的根本

我国的电力企业是国家所有,具有先天的自然垄断特性,因此,使得我国电力企业各网省公司及地市公司缺乏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缺乏改革、创新及管理水平提升的动力,从而从根本上导致了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中的上述问题。

2. 资金密集、资产分散、类别繁多导致资产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一般占总资产的 85%以上,因此,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以体现企业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又是资产分散型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大,资产结构分类复杂,加之企业管理结构、制度还不完善,因此给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及其变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三、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思路与建议

1.提高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企业管理上的一次变革,要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改变只重视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的管理方式、改变过去“分段”管理的情况,采用流程管理模式统一各部门工作目标,优化各阶段业务管理、改变过去低价中标原则,避免因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后期基建、运维、改造成本的增加等。

2.提高全员资产管理意识、推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度深的全方位工作,其理念的确立、工作流程的推进和效果的实现需要企业内各部门、各位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以企业整体资产管理效益为目标考虑未来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打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的关键环节、实现资产效益和安全可靠的最优平衡。

3.夯实基础工作,推进精益化管理

(1)加快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强化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工作,实现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精确传递及归集;(2)加速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化管理;(3)加强运行维护环节的成本核算工作,加快基于全资产、全寿命的成本预算和核算机制建设,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4.重点突出的分阶段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步骤的推广应用。根据目前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工作的开展情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整体上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两个阶段开展:(1)近期主要工作以基础建设为主,完善企业基础管理,初步建成管理流程化、工作精益化、决策科学化、控制程序化的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2)中远期工作以全面实施为主,在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在企业系统全面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达到国际领先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内容

(一)财务预算管理控制

财务预算是资金顺利循环的前提,是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日常财务活动收支控制的主要依据。严格财务预算控制,把控预算资金使用方向,监督预算的真实性,严禁挪用资金、抽逃资金等违法现象。

(二)日常经费收支控制

经费收支核算是事业单位日常业务的主要工作,它直接对经费收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产生影响。要对每一笔经费开支进行认真把控,审核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和实际用途;确保资金合理运用,严格履行报销手续,严禁白条抵库、非法挪用等违规情况;严禁乱收费,规范财务收款行为。

(三)基本建设资金控制

基建资金控制内容包括严格基建预算管理,控制预算指标;严控基建项目招标过程,禁止暗箱操作;强化基建资金管理,审核基建用款计划,严把基建工程验收与结算;健全基建项目审计机制;相关部门要共同管控基建规模较大的项目,相互监督和制约,保障建设资金安全。

(四)资产监督和控制

资产监控包括明确资产产权,严格登记制度;健全资产采购、维修与报废等程序,相互监督和控制,避免虚增资产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资产管理的职责;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对账,核实资产价值。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实行会计改革以来,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然而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由此导致事业单位对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出现不确定性。此外,已建立的法规制度均是依照先前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制定的,因此,法规制度常滞后于会计核算事项,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吻合现象,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预算编制及管理存在不足

有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未分析本年度计划对预算的要求,仅采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上年预算为基础提高一定比例来编制预算,由此使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和编制的预算不吻合;一些事业单位对资金收支管理不规范,未将其纳入单位预算,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个别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审批制度,随意变动资金用途,扩大支出范围。

(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缺陷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颁布后,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得到了统一和规范,但一些单位管理者对基建财务管理轻视甚至放纵,由此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概预算审批不严;基建账务处理缺乏规范;建设成本控制较差,浪费现象严重;挤占建设成本,虚列投资支出;工程款结算手续不全等问题。

(四)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

固定资产管理一直以来是事业单位的薄弱环节,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处置不规范等现象常常出现,资产流失也相当严重。有些事业单位存在帐实不符情况,已报废资产却长期挂帐不作相关处理;资产处置随意,大量帐外资产不入账;工程物资项目采购不透明,未以招投标形式进行采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完善措施

(一)建立财务管理控制体系

要健全财务控制机构,完善的“立体化”控制体系。可以建立基层控制、中层控制和高层控制,各层控制建立责任中心,由此形成较完善的控制体系,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财务制度,严肃财务秩序

根据相关法规和财务制度,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财务收支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建立约束与监督机制,将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经济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健全资金使用审批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强化核算与成本费用控制,合理制定财务计划,有效利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控制

预算编制首先要遵循收支原则,收入严格纳入收入预算,支出严格纳入支出预算;其次,编制收入预算时,要核实收入的增长与经费来源渠道的变化,使收支平衡,防止出现预算赤字;最后,要统筹兼顾并节约,避免资金浪费,保证重点事项,杜绝乱上项目。要按照预算计划控制费用支出,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做好计划的预测、控制和分析,达到预算控制效果。

(四)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控制

基本建设是事业单位经常涉及的重要财务问题,而且在此方面问题较多,因此,应予以重点关注。

一是要规范基建会计核算,根据基建会计制度规定,制定基建会计工作的内部规范,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项目资金来源与支出情况;二是要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财务监督,发现问题并杜塞漏洞;三是要加强计划与概预算控制,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四是加强工程成本控制,减少损失浪费;五是加强资金支付控制,基建投资计划和财务手续要完备、合规。

(五)强化资产管理

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核算,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台帐,力争做到固定资产帐实相符。固定资产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分级负责机制,其管理权统一归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管理权责由各使用部门或是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对固定资产采购、拍卖与转让要严格把关,原则上应由集体办公会进行评估,经财务部门审核无误报批通过后方可执行。

参考文献:

[1]王洪坤.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

[2]刘艳霞,刘连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