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利工程管理的概述
1.1水利工程管理含义
“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进行检查观测、养护修理和水利调度运行,保障工程正常运行,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工作;工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工程建筑物和设备的完整、安全,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正确运用工程设备,以控制、调节、分配、使用水源,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供水、排水、发电、航运、水产、环境保护等效益;正确操作闸门启闭和各类机械、电机设备,提高效率,防止事故;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更新改造工程设备和提高管理水平。”其中,基于水利工程评价机制的项目工程的运用、维修和保护工作,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水利工程,只有在有效的管理下,才能验证设计的正确科学与否并进一步达到预期效果。
1.2水利工程管理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由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与经营管理这四个部分有机组成,其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保证,经营管理是关键,也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
1.2.1工程管理
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技术要求较强,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工程的合理应用、工程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观测、工程的防汛抢险等专业性作业。
1.2.2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1.2.3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处理各个用水单位间的用水利益关系,通过合理使用水利设施,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并结合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组织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4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要求首先保证工程的安全,通过与工程、用水、组织管理的结合,进行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以达到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的目的,从而增加财富收入,又反过来促进工程、用水与组织管理。
1.3水利工程管理意义
三分建,七分管就是说水利工的基础是建设,关键是管理,目的是使用。所以工程管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还将关系着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由此看来,加强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并确保水利工程效益的最大发挥刻不容缓。
2.项目评价机制的理论
2.1项目评价机制的含义
“评价机制是指政府行政许可审批前,对待批项目的前置许可的可行性评价,一般由法定的中介机机构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政府部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决定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如工业项目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等;采矿项目必须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矿山安全评价等。”
2.2项目评价机制的理论现状
目前关于项目评价机制的理论还发展的并不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评价方法不一致、评价范围有限、关注领域受限、缺乏协调机制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评价机制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3.水利工程管理的评价机制理论
3.1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含义
“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是指水利工程建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投产运营后,对水利工程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后评价目的在于评价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以确定工程是否达到规划设计设定的目标和预测的投资效果,评价工程建设决策是否正确,建设实施是否成功,为工程以后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供类似工程建设决策借鉴参考。”评价视角包括工程决策、实施过程和运行管理等各阶段的状态、原因和影响,评价方法是结合全面调查与对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目的是总结工程管理经验、改进管理技术、以提高工程运营水平与项目效益。
3.2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这四个方面。
其中,过程评价主要由立项评价、设计评价、施工评价、生产评价以及投资评价构成。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涵括工程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两方面。影响评价则是指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生态影响以及人文影响。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措施建议。
3.3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特点
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因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的评价机制的特点:
(1)评价内容广泛——水利工程后评价包括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影响评价以及持续性评价且每一项评价涉及面广,横向与纵向结合,整体与局部交织。
(2)资料搜集困难——一方面由于评价机制涉及面广,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实践性造成了评价机制的资料搜集的困难,这就为建立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定性定量结合——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科学工程,对数据的精准性要求严格,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而工程管理作为一项设计人力、财力与物力多重社会因经济因素的工作,必须进行准确的定性分析,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将是一项定性定量结合使用的工作。
4. 水利工程的评价机制构建
4.1评价机制内容的控制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的特点,对评价机制内容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影响评价以及持续性评价这四个方面。
4.1.1过程评价
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周期的划分,水利工程管理的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其前期决策、工程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在于找出项目决策、管理组织、前期准各、开工准备、实施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经验。
4.1.2经济效益评价
水利工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第一目的,这就决定了经济评价效益过程中要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财务效益为辅。
4.1.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管理的影响评价包括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人文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包括有形与无形的结果。
4.1.4持续性评价
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性评价一般应包括财务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条件分析、管理和机构分析、政策分析等方面,主要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4.2确定评价标准
要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即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机制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 符合我国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宗旨;
② 指标体系既要坚持全面系统性原则,又要坚持协调一致性 ;
③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
④ 评价机制的预期效果要综合考虑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两个方面 ;
⑤ 指标体系要具有层次性,综合反映社会、环境、经济不同高层次的要求;
4.3选择评价方法
理论界存在着多种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等,但是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和局限性,只有通过综合运用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靠。目前综合评价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通过几种方法的同时使用,综合不同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另一种是通过集中不同方法的探究形成新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4.4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水利工程的特点,用以反映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集合,由工程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的量度指标构成。”在指标体系构建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指标的动态发展性与长期通用性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既要选取有针对性的指标,又要不漏不缺,同时指标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求。
4.5综合评价
1、指标确定。评价机制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定性指标 ,要进行相应的分类与排序,而定量指标则可以通过实地测量确定相应数据。
2、 权重确定。对于不同特点与功能的项目,应在指标取舍选择之后按其重要性进行分层排序并确定权重,权重确立可以采用客观法与主观法。
3、目标值确定。作为定量指标评价的基础,目标值的确定要具有客观代表性,并且要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程度、经济状况、人文环境、地域特征等特点,为定量指标提供一个相对的比较值。
4、 指标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考核包括一级指标考核与二级指标考核。二级指标是最原始的指标数据,通过对定性指标的排序与定量指标的计算而确定的;一级指标则是间接指标数据,是根据二级指标数据的考核结果,并结合各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所得。
5、 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是在选定的评价方法下对考核的指标进行一定的计算处理后,在进行加权、汇总与排序,从而综合评价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水平。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
1.工程管理信息化概念
1.1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既包含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更是社会各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亟需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构成信息化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纽带是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构建信息系统,并实现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
1.2管理信息化
政治信息化具体到政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信息化,因为政府的任务就是管理和服务,而广义上讲管理和服务是一回事,所以政务信息化主要是管理信息化。
经济信息化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过程本身的信息化,如自动化,即把信息技术凝固到装备、流程中并与之成为一体,产品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也属于这个范围。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信息化,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发展到综合管理―――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1.3工程管理信息化
工程本身主要属于经济范畴,因此工程管理信息化属于经济管理信息化。
2.从工程管理角度看工程管理信息化
2.1工程
工程的定义和范围也是在不断讨论和演进中,按照何继善先生在《论工程管理》一文中的定义,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概括地说,工程是人们造物的活动,包括过程和结果。造物要用资源,要有投入,同时要造出物来,要有结果,因此工程有投入和产出,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所造之物不一定用于经济,可能用于文化活动、社会其他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学工程),但工程本身属于经济活动。作为经济活动,工程和企业有密切联系,但是也有区别。进行工程活动的可以是企业,工程活动的结果也可能建立某个企业(其物质基础),但是两者不是一回事,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性质上讲,企业强调的是组织,工程强调的是活动。当然企业要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等,但作为企业的存在,首先是个组织。工程也需要组织,但作为工程的存在,首先是要有活动。
2.2工程管理
根据上述工程特点,工程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但并不等同。从工程管理范围来看,工程院在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出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探、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产业、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把工程管理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管理,尽管还不能作为学术上的定义,却是工程院目前工作上的依据,具有以下的特点。
1)领域宽。上述四个方面,把除了正常稳定生产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和技术经济活动都包括在内了。
2)复杂性。一是技术复杂性,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技术。二是组织复杂性,工程往往涉及多个组织,并且这些组织构成通常不止一组矛盾对立面。三是工作的复杂性,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多种条件包括土地、环境、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等,需要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
3)系统性。一般而言,工程是一个系统,其中各个方面互相之间密切的关联,而清楚认识与正确处理这些关联是顺利完成工程的关键所在。
4)新颖性。由于工程是造物,造此前尚不存在之物,因此必然具有新颖性。新颖性既可体现在技术方面,也可体现在组织管理方面,要有开拓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5)动态性。工程是一种活动,是一个过程,因此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条件也会变动,计划中预期的事情不一定会出现或准时出现,因此要有应变的能力和措施。
2.3工程管理信息化
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指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工程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并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过程。
3.工程管理信息化
3.1工作过程
1)首先要明确目标。目标根据服务对象而有区别,如对于决策部门和实施部门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对甲方和乙方也是不同的,因此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是谁,是一个还是多个,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目标,并将其综合。
2)寻找信息源。由于工程的复杂性,所需信息涉及多个方面。从外部来说,上至法令法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地质气象情况、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内部则有各相关企业情况、工程决策和实施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等。
3)选择采用技术,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分析和加工技术、信息筛选技术、信息输出提供技术、信息网络及其连接技术等。这里提到筛选技术,由于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根本的区别,物质资源一般具有稀缺性,在使用中要注意节约,防止浪费,而信息则具有巨大的冗余性即信息泛滥,因此提供应用的信息应该注意只提供必要的,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信息量越少越好。这与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要尽量大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4)建立信息系统。这是整个工作中的实体部分,需投入最多的资源。
5)设计应用项目。不同的服务对象所关心、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甲方更关心工程进度、质量、资金控制,而乙方除此外还关心劳动生产率、安全等。至于物资供应则根据合同中由谁负责而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设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应用项目,分别供不同对象使用。
3.2信息系统的特点
1)工程是一次性的活动,而不是一个长期固定应用的系统,但在工程结束时,此系统应提供工程全过程完整的信息档案。
2)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在相关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这些系统的已有能力,从工程的需要把这些系统综合连接起来。
3)从技术上来讲,各相关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构成、规格、标准上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异构网络,要着重解决接口问题。
4)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有一个主体单位,可以由工程主管单位委托某个单位来建,也可由业主来建。
5)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有动态采集原始信息的功能,并能及时分析和反馈给决策部门和相关单位,以适应根据工程进程不断调整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决策;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工程项目施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基本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工程建设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建筑业生产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管理方面人才的稀缺。我国急需研究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施工中参与者行为管理有效性的内容体系与管理方法,有效改善生产绩效。HamidAladpoosh认为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产绩效。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的能力是与其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的。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需要同时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他不仅仅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管理决策和处人遇事方面等能力,施工现场遇到困难,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能让自己的团队和谐相处。所以现今大学如何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它更多的是管理与决策方面的能力,需要很强的交流和领导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与人交流这方面能力要求很高,项目管理主要管人,一个团队如果能和谐相处,那么这个团队必定所向披靡。然而一个团队的建设主要还是在于项目经理的管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团队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有时候大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如表格1所示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是管理好一个工程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领导和适应能力是通行证。.JideSun认为管理者积极的协调行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乐新军和佘立中强调了人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成虎认为我国工程管理方面最基本、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任宏、晏永刚认为现有研究忽视了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缺乏考虑项目成员之间的组织行为和文化差异。然而人是否能和谐相处就在于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方式。所以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必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领导、适应能力。
二、现今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安排
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例如必修课开展了经济学;学科专业课程开展了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CAD、BIM;专业方向课程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一位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来支撑这个项目的发展,同时也要了解一个项目的构造,能够灵活运用CAD、BIM软件发现和解决问题。纵观我国,CAD大多数人都会运用,BIM由于成本高而不能做到大力推广,因此BIM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毫无疑问,BIM将会引领未来建筑界的潮流,。如今建筑领域上正广招BIM人才,所以现今大学应该将BIM学习课程作为重点课课和公选课,学校则应该尽量做到多样化,程来进行合理设置。刘武成、王进提出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化不足、对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不重视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现今大学应当给予课程设置方面的足够重视。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老师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文化引导和制度制约。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对教材进行修改、优化。潘琦认为应当从教学方法、计划和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郭志涛、师旭超、李进涛强调了本科生教学计划完善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优化的原则,依据近年来工程实践和学科动态,分别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适应在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就业的社会需求,要在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把握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要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应教学基地建设,力求扎实地掌握多种实务操作技能,养成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单位招聘要求的一致性
学校的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它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接轨,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大学需要依据这些要求来合理制定培养模式。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如表2所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很多,例如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是不在同一个级别的,地产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招标,施工单位更倾向于专业技术,所以不同的用人单位,招聘要求也就相对不一样。如果想去地产之类的公司,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公关能力,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熟悉房地产项目运作流程和开发管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有施工管理或工程预算经验。而去施工单位,则强调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技能,善于工程进度、安全生产等目标控制,具备建筑施工管理组织、协调、群体作战能力,具备处理施工现场突发事件能力。这两种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各有侧重,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有施工管理经验。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先跟几个大型的工程,完整的参与施工过程,对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以后所要就业的方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校才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合理安排课程,采用先进的培养模式,侧重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以及学习与实际的相结合。付磊提出要加强与实习厂地的联系,做到学习与研究相联系,要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设施。
四、发展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中前期,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极为繁重。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如果在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为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施展才华机会。随着我国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和民间资金的激活,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工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无疑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机会。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由此可见,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学校的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善。
五、结语
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专业能力包浆,包浆是一个缓慢的积淀过程,专业能力包浆是指专业能力的细心培养的过程。这种培养并不单单是能力上的培养,更是一种性格上的培养。经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发生变化。工程管理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数学知识,而且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较难培养的。因此,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仅要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现在是创新驱动型社会,学校需要侧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并改革,培养模式需要改进,理论和实践需要同步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所以变化也会随之加大,存在许多的未知因素,面对这种趋势,学校的教学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应当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将工程理论与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上的反馈来改善其培养模式。改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乐新军,佘立中,大型集群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1(1):56.
[2]成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任宏,晏永刚,周韬,等.基于云模型和灰关联度法的巨项目组织联盟合作伙伴评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8):147.(inChinese).
[4]刘武成,王进,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42-47.
[5]潘琦,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182-183.
[6]郭志涛,师旭超,李进涛,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8-21.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统计
1、概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的今天,统计面向企业、面向公众,为社会服务,已成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的管理,称为工程项目管理。而工程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控制,即重点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现场的管理控制,而控制的基础就在于对工程项目所做的科学的、切实可靠的工程统计工作。
工程统计是把建筑工程作为总体,运用收集、汇总、整理、分析等方法,提供反映施工过程中工程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数量关系。它是通过数据来反映工程的进度与发展规律,是围绕建筑施工和管理而设置的一套相互配套的指标分析,包括用实物数量反映的产量值统计;用价值量反映产值统计和建筑产品质量统计;其主要仟务一是为工程项目决策和检查执行情况提供依据;二是为编制工程施工计划和检查施工进度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三是对工程动态提供分析依据。通过对表面现象和综合分析,把握工程项目的总体特征,推断其发展规律,其所提供的统计信息具有集中性、综合性的特征。工程统计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和分析技术,使工程统计真正成为制定决策的工具。
工程统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建筑工程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及形象进度,帮助我们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的正确决策。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工程统计从整体上看,涉及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如施工方资质、物质采购、形象进度、隐蔽记录、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等[1]。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2、工作程序
工程统计基础工作是指将施工统计工作中的一般规章制度管理转变为规范管理的形式,形成一个科学的工作流程。由于其基本特点为原始记录、台帐和报表等因而形成了必须有严格的工作程序。
(1)原始记录是利用一定的表格或文字形式对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直接登记和最初记载,是指未经过加工整理的各种表格、卡片、帐册单等第一手材料,其内容反映了施工管理经营和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填写时内容必须如实填写,数据真实可靠,各类人员签字齐全,这样才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2)工程统计台帐是根据工程管理和核算工作的需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将原始记录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登记,系统地积累资料,并定期进行总结的帐册。其作用一是能使建筑业基层单位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档案化;二是能清楚地反映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有利于领导研究施工趋势和规律,以便随时进行指挥调度;三是有利于检查建筑施工企业各类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
(3)工程统计报表是收集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调查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表格的形式,按照同一规定的指标和内容、上报时间和程序,定期地向上级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和重要经济活动情况特定的统计报告制度[2]。
3、工程统计的作用
工程统计通过数字反映和描述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其深入、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在工程管理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其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以下作用:既可反映工程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反映工程在一个特定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目前的各种自然属性, 反映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生产发展情况、工程质量状况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同时可以反映施工的速度,也可以反映工程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以及一切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工程施工质量、项目维修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工程统计的信息职能是其它业务部门无法替代的。首先,同生产管理的其它部门如预算、合同、技术、施工相比较,工程统计提供的资料是最综合、最连续、最完整的,更能适应工程管理的需要。比如在申报企业资质及工程投标,需要查找公司业绩时,工程统计资料的使用是最方便的选择。同时,由于工程统计掌握的信息最全面最综合,且工程统计更多地融入了统计学专业知识,使其成为唯一能够对施工管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创新的部门,例如通过对某一类工程的规模、工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此类工程的实际额定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通过对某一类工程的投资、产值、成本投入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得到与工程水平相当的各种定额资料,如结构安装工程的吨成本信息,各种工程的利润率等,这些都是量化经营管理指标、提供竞争力的重要资料[3]。
随着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统计在大型项目的施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通常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的特点。因此,需要工程统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而一些大型工程施工活动区域大,调动的资源多,工期跨度长,业务部门多,管理难度大,而通过工程统计建立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信息的及时流动,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对工程各个项目进展的有效控制。
4、工程统计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工程统计是项目施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工程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建筑市场为中心,施工企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各种管理,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信息。工程统计工作通过在内部建立统计信息网络,广泛搜集各类信息,为领导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工程统计对建筑工程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领导不仅在制定管理决策时需要统计信息,在控制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定期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具体有效的形式对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测、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工程管理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工程统计报表、信息、简报等,使决策者及时了解现有工程情况及各个项目的计划实际执行情况。
(3)工程统计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效益的优劣进行衡量。管理上台阶,经济效益好是工程管理的目的。工程统计可以通过原始台帐、统计报表等结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管理水平的高低,项目实施效果的优劣。
(4)工程统计工作可指导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统计作为一种反映施工情况的重要手段,它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服务。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及时了解工程施工动态情况,对编制施工计划、安排生产、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如何提高工程统计水平
(1)工程统计工作要转变观念。在做好上级工程统计部门提供所需统计资料的同时,一定要为本单位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服好务。对上级主管部门所需要工程统计资料与实际需求进行整合,调整工程统计资料报送渠道,加大反映工程管理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尽量在不增加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各方要求。
(2)要提高工程统计的知识面和工作质量。工程统计首先要与计划结合在一起,施工计划和工程统计在施工单位从来都是一体的,另外,其它有关采办、质量、合同、预算的内容,都要求工程统计人员搜集整理,如果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了解,那很难想象能够做出一分能够让业主信服的报表,而业主对项目进度认知的依据正是周、月报。
(3)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现在的工程统计工作是建立在对大量数据的积累、整理基础上,尤其目前施工管理单位正逐步推广使用一些大型工具软件,都要求工程统计人员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掌握这些大型工具软件,充分发挥工具软件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工程统计工作的质量。
(4)加强对工程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工程统计工作不但要求有一定的统计专业知识,还特别要求工程统计人员能了解工程施工中的情况,这就要求对工程统计上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施工管理的知识培训。同时,由于工程统计内容的变化与发展,还要对已在岗的工程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4]。
6、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统计是施工管理生存和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它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发展资源同等重要,只有把工程统计提升到信息资源的高度,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性,工程统计工作才会有所作为。同时工程统计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起与施工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工程统计制度,在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在工程管理效益上做新文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统计工作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工程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3.
[2] 何光瑶.统计调查理论方法与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建筑工程管理上的问题的多样性,面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需要建筑工程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理水平上的提升,而建筑工程又是一个周期性长、人员众多、管理复杂的项目工程,因此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管理是并非简单的问题。
一、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就是公司正常运行的保证。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体制机构,派专人进行负责,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这都是建筑工程应该做的本质工作。但是,现今的建筑工程并没有意识到管理体制的严重性,对于内部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进行解决,光注重企业效益的提升,对于具体的管理体制的落实情况只是简单的草草略过,是管理体制只是存在于墙上的计划,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1]。
(二)建筑管理的意识不足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建筑管理的意识上比较薄弱,此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的进行执行,就导致施工人员纪律松散和工程进度缓慢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还存在管理人员过渡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提高,忽略了管理水平措施的实施,导致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逐渐恶化。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关键,在建筑工程的具体的管理措施的实施中需要的就是管理人员的一身作则,起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可在现实建筑工程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多半是从施工人员进行提拔上来的,并没有专门的对管理知识进行学习,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但是自身的管理技能,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于管理学知识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四)缺乏科学化的有效管理
一个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若是没有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导致的后果就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滞缓。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但是很多建筑企业,为了提升工程进度,加快施工的速度,不愿意花时间进行管理上的研究和思考,更不愿意在管理问题上投入资金,这就形成现在管理不健全,存在诟病的现象出现[2]。
二、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现今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突出,是阻碍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今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必须重视,我们可以从国外的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中找寻到适合的方法
(一)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构成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架构,对于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半就是建筑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在国外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中,采用的方法就是决策者和施工者的相互结合,在中国的管理中,决策者和施工者是不进行任何的交流的,这就容易导致施工者不理解决策者用意的事情发生,从而耽误工程的进度。所以,在未来的建筑管理中,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交流,使其相互融合发展,决策者和施工人员共同参与建筑工程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有助于施工吗,还能减少施工者和决策者间的矛盾[3]。
(二)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不断加强
建筑工程在具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后,还需要管理理念的加强,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如今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若是想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将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进行相互间的融合发展,发挥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势,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国外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中,首先就是增强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理解公司内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用意,共同协作的精神。
(三)增强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加大人员管理力度
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除了需要对于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以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品质质量的好坏是和施工人员的文化道德素质息息相关的。在建筑企业中,要想保证工程质量的最优化,就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文化素质的培训教育,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具体的进展情况,加深员工对管理文化的认知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4]。
此外,还需要对于建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结构的完善,就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分布的完善,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只有对人员管理不断的加强完善,才能提高工程的进展速度和工程的质量水平,才能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建议和展望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建议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人口众多、施工技术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处理,防止问题的恶化。对于现在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来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此外,针对于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发展,可以像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进行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将国外优秀的建筑企业方面的管理人才招引进来,从而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5]。
(二)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展望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但是在寻求解决的具体措施中,需要与现代的技术条件相互融合。面对于新时代建筑工程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客观的,加上政策上的开放和工程管理的不断强化,建筑行业肯定会在中企业中脱颖而出,国家的经济也会随着长久、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逐渐进行扩展,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这一课题的研究发现,中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停滞的原因主要就是其内部的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施工技术水平降低、效率缓慢、工程期限要延长的问题出现,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加强建筑行业管理问题的解决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邓建新.刍议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不足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4,(16):287.
[2]荣冰.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中华民居,2014,(30):428.
[3]刘天蒙.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812.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创新方法
在建筑工程开发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的建筑企业为了能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就必须对其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建筑工期按时完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1 降低施工风险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中不确定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通过风险管理,加强项目计划、项目执行状况的检查、问题的处理,能够及时的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解决,使建筑项目的决策可以得到更好的数据支持,防止项目决策出现随意性以及盲目性。
1.2 施工效率的提升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提供了一系列各部门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升项目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项目施工的综合力量。
1.3 降低工程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资源平衡、资源的优化、工作分解等一系列工程管理的措施,这样可以更早的制定项目的施工方案,有效地安排资源的使用,特别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些关键的资源和重点资源的使用,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降低施工中的成本。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
2.1 创新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必须要审时度势的更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各利益方的关系都能够合理的处理,同时还要确立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期目标等项目管理目标,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项目中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保证能够很好的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还必须合理处理好质量、成本、安全和工期这四者的关系,并根据相关的项目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在确保能够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前提下优化建筑工程管理,使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
2.2 管理体制创新
在任何一个企业中的管理体制都是这个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所依赖的规范标准,当该企业中的规范标准制定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时,会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管理体制,使其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建筑市场调节机制的特点和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来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能够进一步的满足建筑市场要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再根据具体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例如:对于某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在体制改革上,建筑工程需要针对具体的项目成立相应的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集中的监督和管理,而对于某些小型的建筑工程,可以安排建筑企业的分公司进行管理,主公司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支持和进行安全监督管理。
2.3 组织结构的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其仍然和当前的市场不相符合,故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在签完相应的项目施工合同后,项目经理应对相应的人员和材料做出科学的安排,加强材料与人员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增加项目经理的工作量,致使其管理能力的重点有所分散,项目管理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其次,在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应创建相应的部门,对项目管理中的人员做出相应的安排,例如项目经理的统筹计划、监督管理的系列工作等等。
2.4 创新技术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建立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和质量。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很多可靠真实的信息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依据,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工程管理体系,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建筑企业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工程管理系统就必须要有专业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他们必须要掌握先进工程管理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的发挥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的作用。
2.5 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其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同时,领导者应亲身力行,和员工一起维护本企业的价值观。另外,应将企业文化用于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流程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进而巩固企业的文化。
结语:[本文转自WWW. dYLw.net ]
总之,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因此,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得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研究
0 引言
一项新的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其都需要经历一个全寿命周期,即可行性分析研究,开发研发,直到投入市场使用。对于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它是否符合当地情况,基本国情的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进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质量管理、安全的有关要求,都是需要研究评价的问题,对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及评价内容
1.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主要有技术类和产品类两种。针对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在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推广方式。
技术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有手段、方法、工艺等。例如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用于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则人们必须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重大的事故可以有效的预防,若发生可以及时的解决,而且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具有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使用并且成本低、速度高、容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
产品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在推广过程中较容易接受,因为研发出来的产品有一定的形状,其特点和功能较容易看出,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做广告图片进行宣传或交用户试用等方法。
1.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评价内容
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进度、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其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建筑工程管理进度的影响评价
主要是评价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其进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包括与新技术相关的,关系到建筑工程进度的相关方面。工序进度与建筑工程总进度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当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非关键路线有影响时,最终没有成为关键路线,则对建筑工程的总进度没有影响,若使建筑工程的关键路线发生了改变,则建筑工程总进度则会发生变化。若新技术影响到建筑工程关键路线,毫无疑问,则一定会对建筑工程总工期产生影响。
(2) 对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影响评价
主要评价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分成附属工程、主体工程及基础工程三个部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上,主要是对其附属工程质量、主体工程质量及基础工程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受到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客观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工艺的水平及性能是否能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对管理因素不列为技术评价内容。
(3) 对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影响评价
建筑工程安全的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运营安全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两个部分。建筑工程是否安全受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体现着对建筑工程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和维养期这四个时期安全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质量中实质上是对运营期安全的影响,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评价主要是对施工期安全评价,其他各个时期的安全评价则会有工程质量或其他因素进行评价。
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选择评价方法
本文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方法采用层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模拟人的决策、判断及分析的方法。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思维过程及逆行模型化、数量化和系统化,不仅能过保持决策者的决策准则和思维过程一致,而且还能够简化问题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结合起来,使其关系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处理。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法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赋权,如图1所示。
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并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然后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让有关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最终计算其权重值,作层次总排序和层析单排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选择出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定,并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新技术进行应用推广,把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来。
3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及效益
3.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
在我国,建筑行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即政府干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随着国际化进程和建筑市场化加快,很多人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如何发展和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观念滞后,没有一定的紧迫感。在进入市场经济中,由于建筑行业的社会化、知识化等各方面的程度低,不能够用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来解决建筑行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应该以施工单位为主体。
3.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单位的一个微观主体,施工单位的利益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使用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单位及建筑行业有追求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在当前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下,并没有考虑施工单位的需要,只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施工单位只是被迫接受新技术,并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以至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效益低下。
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建筑质量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但在我国,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企业多不胜数,但仅有很少一部分建筑企业规模较大,很多的施工单位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是一个包工头再加上几十个工人就形成了一个建筑企业,以至于建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所以在推广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上很难收到一定的成效。
4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中各种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被新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如何能够正确的,有效的推广新技术则是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能否稳步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应该为新技术的推广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信息服务网络,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优化推广模式,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李学伟.邱渐根.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6)
[3] 王伯鲁.郭淑兰.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导报.2002(17)
[4] 冯之浚.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I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5] 吴之乃.王有为.吴慧娟.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 :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mpound new specialty, also has the problem in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ized plan aspect which a series of waits for is clear about and solves.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discipline attribute, the raise goal and the society competitive ability, specially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which between this specialized raise goal, the speci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exists, propose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pecialized constructionraise go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1.1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新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4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作法有所不同。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事实上,新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即体现了这一偏重。
1.2学科特点及属性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显然,就学科属性来说,它属于管理类学科,只是由于其管理对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虽然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也涉及工程建设各个参与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但工程管理的专业研究主要侧重于业主方和咨询方对于建设项目的管理,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或施工管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则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土木工程项目。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设置的。 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二、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
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按其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可见,本专业重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土木工程知识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的要求仅仅是“熟悉”,中心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则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特别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放在第一位。显然,在培养目标上与教育部先期推出的目标有所分离,即倾向于培养具备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一种偏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不同定位均有自己的理由和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该专业培养方向的困惑。这一方向性的差异源于观念的不同,而究竟哪一种观念更可取,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作为判别标准。
2.2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本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对毕业生的核心知识的要求也主要是工程技术相关内容。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毕业生核心知识的要求则偏重于经济模块。因此,总的来说,社会所需求的主流人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工程师型专业人才,而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经理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显然,这与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标准相一致,而与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有偏差。当然,对于本专业的不同方向,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大小也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社会的相应要求。
三、 专业方向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于1989年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学科。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1998年改为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所以,目前在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管理专业下都设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设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为主流。如果设在工商管理门类下,就无法得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有5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其中,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与国际上的建设管理专业最为接近,也最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投资与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设为工程管理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是否妥当,值得探讨。首先,工程管理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就其内涵来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并不能包容后者。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似乎比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从学科覆盖的内容看,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虽然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均有交叉,但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学科属性,宜设为独立的房地产专业。
四、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4.1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在某些就业岗位上,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可替代性也是不对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做;而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常常能够做。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任何岗位每年都大量吸纳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明证。所以,如何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竞争,是工程管理专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2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强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但是,这类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核心能力,就很容易被模仿,从而失去优势,甚至影响到专业的生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高校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尽量向土木类专业靠,有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甚至与土木类专业没有显著的差别;另一种是向经济类方向靠,弱化技术平台课程。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深度上要向土木类专业看齐。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别人难以模仿的看家本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2对自己特点进行专业定位
形成专业特色的途径有二:一是专业方向有特色,一是在培养方案上有特色。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国家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应该可以设置。 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和特色,所以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 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方向和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
五、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不仅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还要包括市政、路桥等工程,而不应仅限于房屋建筑。但是拓宽课程范围,又与课时量限制相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和精炼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本专业是一新专业,各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在参照专业评估标准所提出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做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精练,课程衔接合理、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相适应,每门课程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六、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由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是本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必须以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1、 强化专业特色。
2、 强化核心技能训练。
3、 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
4、 重视数学、外语教学。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提供良好条件。
七.结束语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我们正在学习工程管理的学子应该好好学习此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前途都是无可限量的。加之社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坚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国家统计局工程管理经济调查总队:《工程管理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吕发成 ,马洪滨 .理性的思考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0 0 0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洪玉.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的房地产专业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篇9
传统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在项目管理基础上的,注重项目合同实施与合同管理配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当今大型的工程中,其项目管理合同非常复杂,传统的工程管理体系无法适应。本文通过研究大型工程项目中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并阐述建立大型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的作用,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论上,建立与当今大型工程项目配套的工程项目合同集成管理体系。
关键词:
综合集成;复杂项目合同;工程管理;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体系是具备工程项目管理功能的系统,它是把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一方面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体系要对实践过程中工程具体的操作进行一些规定。促使工程建设在实践中更加高效,充分体现理论对工程实践建设的优化效果。
1综合集成的方法论
由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提出了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并且不断的研究完善,是具有东方哲学智慧的方法论,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钱学森将系统主要划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系统,另一类是巨系统,而对巨系统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分析表明如果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分类,但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有很复杂,那么这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再进一步的研究说,如果这个巨系统是开放的,那么这个系统就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比如,人体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然而我们研究这种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就需要利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而之后,钱学森又不断的研究分析,又进一步提出了与综合集成方法论相对应的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现。综合集成方法论主要运用于组织、分析和管理复杂工程管理系统时,为此,我们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而盛昭瀚等通过对工程管理与相综合集成方法论的融合,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大型的复杂工程建设管理中综合集成管理的应用概念,并探索研究了其基本范式与原理。现代工程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资源,以造物为核心的工程。而工程系统是指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是通过人类知识协助以及劳动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能量的交换。从这些方面看,工程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而复杂巨系统的工程管理就需要利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综合集成的方法论是复杂工程系统管理的一盏明灯。
2复杂工程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系统的复杂,直接导致了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因此,对于复杂工程的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工程不管是从建设过程还是从物化产物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而现代的大型复杂工程又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工程系统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与自然环境也有着良好的协调关系,两者具有统一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工程的复杂性来越来越强,而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环境具有开放性。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工程干系之间的利用也就不同,有些甚至引发冲突矛盾,而自然环境方面,工程的开放性也导致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从而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因此不仅仅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还需要有先进的、完善的、开放的管理系统。
(2)工程价值具有多元化。
大型的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具有很大的战略作用,可以通过大型工程建设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重要的技术成果,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大型工程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主体属于多个利益群体。这时工程建设的需求就容易与不同的利益群体发生冲突,当自己的群体受到利益侵犯时,大多数人会首先考虑自己的群体利益,而为了确保自己的群体利益,就会造成与最初目标的冲突,因此就使工程的实施更加复杂。
(3)对初始值的敏感性。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各个环节之间联系密切,出现一些偶然的小事件时,就会引发一个巨大的工程建设故障,并且通过相互的影响使工程建设中的故障不断的被放大。
3工程管理体系设计
3.1三维宏观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基于综合集成的工程管理体系主要由立体的三方面组成,有组织维、业务维、阶段维。组织维是要使各个参与组织协调,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全局观念。阶段维的作用是系统的协调各个阶段,从而使工程周期调理化。而业务维可以让每个环节项目都落实具体化。所以组织维、业务维、阶段维三维立体结合,才能全面系统的完成工程,从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去处理。
3.2三层微观体系
三维宏观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微观中去,其主要落实在业务维的单项管理中。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去划分业务维,主要分为基础层、控制层和管理层。基于综合集成微观管理中,更加强调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各个层之间相互配合又独立分工,基础层可以稳固工程内部环境,管理层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指导工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控制层又可以控制各个环节的调理与和谐,协调运作,推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工程越来越多,大型工程管理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体系应对当今这些大型工程也越来越不适应,本文提出了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指导的管理体系,从宏观上与微观上全面的分析当今工程管理,提出了包括组织维、业务维和阶段维的三维宏观管理体系,以及从业务维上分析出具体的基础层、控制层、管理层的三层微观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复杂工程管理体系,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论指导,是一次初步性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唐夷超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茹,盛昭瀚.基于综合集成的重大工程复杂问题决策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5,(11).
[2]雷丽彩,周晶,何洁.大型工程项目决策复杂性分析与决策过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1,(1).
篇10
【关键词】管理;对策;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著,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1.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2]。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2.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3.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4]。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5],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斌, Liu Bin. 浅析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价值工程2010,29(30)
[2] 李洪华. 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2009(30)
[3] 伍贻芬, 孙飞, 吴新明, 曹莉莉, 楚轩, 黄健.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对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探讨. 江苏水利. 2011(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