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音乐教学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音乐教学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课堂探究学习流程
1.自探――设计教学。“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呈现――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共研――分层指导。“共研”是指学习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共研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4.反馈评价――总结反思。教师将自探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原电池”课堂探究学习实践
1.自探:学生自主探究,激活思维。课前教师布置自探任务,让学生查阅原电池的有趣发现史: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教授做青蛙解剖实验,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青蛙腿突然发生了抽动……仔细阅读,你有什么体会和启示?你能在家设计一个原电池吗?
2.解决呈现:师生呈现问题,设疑激趣。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叙说原电池的发现史,并讨论有什么启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格林太太因为一次车祸换了一颗不锈钢牙齿,但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让学生结合以上实例思考:青蛙为什么会动?格林太太的病是否与车祸有关?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探任务,有的学生带来干电池,有的学生带来纽扣电池,有的学生带来脐橙、西红柿、食盐、食醋、玻璃杯、碳棒、铁钉、铜丝、万用表等,教师对学生自探的表现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请学生叙述自己实验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有一位学生带来了铜片、铁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教师安排该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这一趣味实验。教师提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
3.共研:学生共研讨论,质疑探究。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那么电流从何而来?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会不会更好?是什么原理?
(1)分层指导,辨疑解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将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的质量有何变化?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何变化?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2)自我评价,释疑论证:学生在自学、自探、呈现、共研中,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初步的结论、见解。教师在这探究学习的中,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离子运动和电子转移,进行适当点拨。学生进一步小组共研讨论,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代表向全班分析讲述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两极反应和能量转化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原理讨论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原来,青蛙体内、格林太太口腔内有不同的金属与体液、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小的“原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刺激青蛙和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和病症。教师要求学生讲出道理和根据,同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与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呈现、共研去解决。
4.评价:训练反馈,生疑发展。教师当堂投影出层次由低到高的反馈习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进行达标检测,并及时给予评价。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铜―锌原电池的缺点;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一个实用电池,可对课前自探设计的电池进行加工;探究干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探究蓄电池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发展历程;研究原电池反应与金属腐蚀和环境污染,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四、教学所取得的实效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摆脱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2
关键词:教学;实验;方法;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是实践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当今世界上谁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赢得当今社会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为了使学生将来能适应这种形势,就应该从现在就加强实验教学,尽快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浅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重视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最好的方法和目的是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而实践教学过程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掌握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2.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并促进智能的发展
针对专业目标,体现专业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解决了理论中似懂非懂的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过程,并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形象、生动、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并学会以科学务实的认真态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1.授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创造精神
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等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科技创造的精神。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关键要认识各学科中实验课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理化生的实验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传授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有了兴趣与方法,才会真正主动探究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验操作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带领学生很好地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更好地掌握知识,去发现、去创造。而学生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拿到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2.符合“强调发展,突出能力”的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之所以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而各学科中实验教学的加强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很好地达到“知识与智能”“教学与发展”的相互统一,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而且更全面地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空间,也锻炼了学生多方位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1.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若能主动探索知识,就能培养好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教学时,为了构建原电池的概念,我首先演示“苹果原电池”,我用铜片、锌片、导线改造的音乐卡和苹果组成了一个趣味实验,当开关一打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时,我就问:没有电池,这个构造简单的音乐卡为什么也能发出声音呢?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有的到书上找到了答案,但一知半解,全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个被改造的音乐卡。这时,我趁机鼓励学生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若用番茄或橘子代替苹果行不行?直接用稀酸代替苹果效果是不是更好呢?是什么原理?
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
(1)先观察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的现象分别是什么?并记录。
(2)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分别又有何现象?
(3)实验前后测量铜片、锌片质量有无变化?
(4)溶液中的[H+]有何变化?H+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
(5)若说是从导线上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学生一边做实验,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微观离子运动和电子转移就更形象直观,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能量转化、两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等。
在掌握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后,我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学生讨论得出日常用的干电池就是铜-锌原电池;探究干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进一步研究原电池的缺点与金属腐蚀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激励学生不断在探究中创新。
2.开展实验探究,激发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前提,实验探究是一个让学生可以手脑并用并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设计出来的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如:在复习“实验气体与喷泉”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套形成喷泉的实验装置,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时,我再适当地给予指导和评价。学生以前学过在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氯化氢气体与水作用都能形成喷泉,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其他的气体行不行呢?实验装置有哪些优缺点?实验装置还可以做哪些改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精心设计,努力创新,探究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学生的设计新颖,把化学与物理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与其他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同学们也对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完善,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发展了创新的思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重要地位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农村定向生;钢琴能力
Abstract: Five-year Primary Education students for terti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the Hu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o raise the level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develop a new Normal school system. Piano music classes as a teaching aid, with soloist, accompanist, etc. the important role of multiple roles, and its playing ability to train teachers in high-orientation of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daily teaching. Teachers in teaching music in all relevant aspects should start an all-round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Key words:Oriented students in rural areas;Piano capacity
五年制小教大专农村定向生是一个其生源来自农村,毕业后又将回到农村任教的一个特定群体。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异,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没有见过钢琴、音乐基础也很差,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机械练习,而是应从音乐各个相关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一、应具备的音乐相关知识
音乐的各个相关知识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它与钢琴学习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作为铺垫,钢琴课程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而在钢琴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可以不断提高乐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一)正确识读乐谱能力
音乐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乐谱则是记载音乐的一个符号载体,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根据研究者的相关调查表明有46.1%的农村学生不认识简谱,更有高达70.5%的农村学生不认识五线谱,可是钢琴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五线双行谱的记谱方式,这就促使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习五线谱的相关知识,只有具备了识别这一音乐符号的能力,才能跨入钢琴学习的殿堂。
(二)视唱练耳相关能力
视唱练耳一直被认为是高师音乐专业培养中较为重要的音乐基础课程之一,它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定向生们虽然不是作为专业音乐学生来培养的,但是钢琴这门课程学习的特殊性,还是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能力。如果“耳力”好,演奏者在演奏钢琴的时候会很好地注意到声部之间的平衡、对于节奏等等因素也是非常的敏感,有利于提高演奏水平。
(三)了解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法的。音乐中的声音是将各种声音要素用音乐的组织手段按音乐形式美的法则组织在一起的,构成音乐要素与组织手段,我们称之为“音乐语言”或称之为音乐的表现要素。1音乐中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音色、旋律、节奏、速度、节拍、调式、调性、力度、和声、复调等等。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使音乐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我们的学生首先要了解这些音乐中的基本表现要素,然后才能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注意它,并弹奏出优美的乐曲。下面以这其中较为重要的四大要素为例说明,它们分别是: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节奏、节拍。
1.旋律
旋律又叫曲调,是由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很多音组成的,能体现音乐的全部或主要思想。旋律是音乐的基础、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正是旋律线的运动发展,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同的旋律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旋律线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同音反复型、直线上升型、直线下行型和波浪型四种形式。旋律进行方向的不同也决定着旋律的表情特征,从而达到对旋律丰富表现力的理解。例如:旋律中的同音反复给人一种情绪在增长,力量在积蓄的感受;上行的旋律应在弹奏中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而下行的旋律则要弹奏出一种忧愁、悲伤的情绪;波浪型的旋律线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使人的情绪高低起伏、波动不以。
2.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它决定于声波的波形。音色与发音体的材质、泛音等等因素有关,不同的乐器当然会有不同的音色,但是,同样的乐器也会出现不同的音色,这里特指的是钢琴的音色,钢琴音色的不同与触键方式的不同有关。
翻开每一首钢琴作品,作曲家在写作时就为每个乐句、每个音符设计了符合音乐不同表现要求的触键手法。要想真正领会对每个乐句音色的弹奏要求,需要我们对作品的背景、时代等等相关内容非常了解,才有可能弹奏出符合钢琴曲意境的不同音色。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内容了,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终身都在追求和探究的课题。虽然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们在这一个方面可能不如专业学生学得快、学得好,但是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内容,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有可以不断提高的方向。
3.速度、力度
音乐作品中有两种不同的“速度”。一种是一首音乐作品或其中一段落,其拍子中各拍基本的固定速度;另一种是变化的速度。速度用意大利语作为国际通用术语。音乐作品在拍子中出现的强弱拍的基础上,还有各种强弱变化,这种强弱变化称为“力度”。力度术语用意大利语作为国际术语。
音乐进行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与音乐的性质和内容、传递出来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在不断调节变化着。一般说来,快的速度通常是和激情、兴奋、紧张、恐慌、欢快、活跃等情绪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慢的速度则多与安详、宁静、沉思、忧愁等情绪情感特征相关。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弹奏的力度越大,越使人感到音乐紧张性的增加;力度越小,则减少音乐的紧张性。在通常情况下,旋律上行时伴随着力度的增加,旋律下行时伴随着力度的减弱。农村定向生们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如果能较好的掌握适当的速度和力度变化将有助于增强钢琴乐曲的艺术感染力。
4.节奏、节拍
不同长短和强弱音的有组织的运动序列叫做节奏。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它能使曲调具有鲜明的性格,使人易于感受和记忆,并对音乐形象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其富有特性的节奏型贯穿其中,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使得这些音乐作品的形象丰富了起来,也明确了各个乐曲的类别。
时值相等的强拍与弱拍,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次序周期替出现,叫做节拍。节拍把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划分为小结,约束着节奏的进行,并和节奏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音乐表现不同的审美情感时,会采用相应的节奏节拍,如平静时,多采用平缓的节奏,长时值的音;激动时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如果这些农村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节奏和节拍这两个概念,就可以使他们弹奏的乐曲更能符合其本身的形象确立和情绪表达的要求。
二、 应具备的钢琴弹奏能力
(一)拥有独立灵活的手指
著名钢琴家涅高兹曾说:手指是“前线的战士,是声音的制造者”,“是钢琴弹奏的直接创造者”,是“钢琴家意志的执行者”。总体说来,需要有独立的手指、发展均衡的手指、灵活的手指、能快速跑动的手指等等。
所谓独立是指发自掌关节的垂直方向的手指上、下运动,各手指互不依赖、互不牵扯。2我们的手指有长有短,其能力也是各有所长的。拇指天生具有横向运动能力,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完成圆润无间断的键盘转移,但是它的上下垂直运动能力则明显不如其他手指。食指是最为灵活的手指,但是却也因为它与生俱来的灵活性使得我们在日常针对较弱手指的练习过程中最忽略它,最终导致它某些技巧的障碍。中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其粗壮、结实,有着较好的手指支撑力,独立性好,但是它的灵巧度却不如食指,而且第一关节较软,特别容易出现塌指的问题,影响了力量的传送。无名指根据解剖学的论述,它和“3指及5指是以所谓腱结合相连的。如果3、5指不动,那么腱结合组织就大大地限制着4指的动作。”3无名指的独立性最差,非常的软弱,支撑力也不够,每每要使用这个手指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要使这个手指能够具备与其他手指相同的能力,需要特殊地加强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小指相对其他手指而言比较短小细弱,支撑力差,灵活度不如其他4指,力度上的使用也不是那么顺畅。但是,小指在钢琴弹奏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它常常要担任外声部的演奏任务和需要它去完成居音列中最高点音的演奏重任。故此,小指的力量和灵活度的训练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也是所有手指中需要重点训练的一个。
除开对各个手指均衡能力的训练之外,还需要注意手指指力的训练,所谓指力指的是:在钢琴弹奏过程中手指做出任意动作所需要的各种力量支持。具体说来它包括手指的爆发力、张力、集合力和内控力等等。
手指爆发力是指力训练中的关键环节,手指的灵活弹奏依赖于手指的灵巧度,而灵巧度则需要手指瞬间爆发的力量作为支撑。要运用积蓄力量、瞬间爆发来击键和追求声音清晰的触键点等练习方法来进行练习,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指爆发力。
手指张力是当我们的手指准备弹奏时或者根据即将要弹奏的音塑造的某种手型架子时,虽然还没有弹奏,但是手指已经开始用力,这就是张力。张力的运用要讲究度的把握,过分了手会僵硬,不用手会松松垮垮,弹奏又会无从谈起。
集合力指的是弹奏过程中有意识的集合用力。它强调的是各个手指在弹奏中用力时间的一致性。
内控力指的是由于各个不同的触键方式、不同的触键速度、不同的按压保留时间所产生的一种控制力。它的训练必须同某一种触键方式相联系。
手指快速跑动的技巧则是以上手指能力的综合体现,上面的基础越好,跑动技巧的训练越顺利,相应的手指能力将越强。
这些手指的要求对于我们的农村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无论困难大小,这是弹奏钢琴的基本要素之一,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初步完善它,并逐步拥有这些手指能力。
(二)注重手腕、手臂的协调作用
手腕是最重要的发力“中转站”,是“调节器”、是“防震弹簧”。4弹奏钢琴需要很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只靠手指就可以发出的,而是必须力量从肩部出发,通过手臂和手腕,然后到达指尖。所以说,手腕在力量的传递方面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中转站”。而“调节器”和“防震弹簧”则指的是手腕的调节作用。在弹琴过程中,我们的五个手指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想要弹奏出优美的乐曲,手的位置就需要不断的变化,而如何才能将这一变化运用的流畅自如呢?这就要借助于手腕的调节作用了,通过弹奏者手腕上、下、左、右、以及圆弧形运动的方式来找到最适合每个手指弹奏的位置。
乔治•桑多尔说过:“以重力为特征的触键法摒弃了滥用‘手指技巧’的老学派,认为光靠纯粹的肌肉力量,尤其是光靠负责手指运动的那些相当弱小的前臂肌肉力量是难以驾驭现代钢琴的。”5毋庸置疑,现代钢琴弹奏不是光靠手指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手指、手腕和手臂同时协调才能完成。其实手臂与手腕的运动方式非常类似,也强调横向、纵向、环绕等运动轨迹,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手臂的灵敏度,以达到在琴键上快速移动的目的。
(三)掌握钢琴三大基本弹奏法
钢琴的弹奏方法细分起来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非连奏、连奏和跳音奏法。
非连音奏法是初学阶段解决肩臂放松,体会和掌握用重量弹奏以及手指支撑问题最好的方法。它对手指本身尚没有很多独立活动的要求。学习弹奏非连音奏法,首先用上臂带动前臂将放松的手腕提起,略高于键盘,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然后整个手臂自然下落,将弹奏的手指落在琴键上,指端站立好。这时由手臂下落所产生的重量,通过腕关节传达到指端,弹出丰满、圆润的声音。等声音发出后,手指只是放在键上,不再用力。然后腕、臂自然提起,将手指带离琴键。这就是弹奏一个非连音的全部过程。
连音奏法是钢琴演奏中最常用的,也是较复杂的一种基本弹奏方法。钢琴因锤子击弦而发声,他要求手指本身具备一定的力量和独立性,同时在手指上下运动时要体会手指和手腕的配合,以腕的传送使手指力量横向移动,尽可能使声音连贯起来。首先按照非连音奏法把第一个音弹下去,腕、臂放松,手指站稳。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弹下一个音。掌关节打开,带动手指做上下运动,弹奏的手指要放松的抬起,自然的落下。在弹后一个音的手指触键的同时,弹前一个音的手指立即离键,力量的重心应从前一手指转移到后一手指,手腕也应随力量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弹完连音的最后一个音,手腕放松地将手指带离琴键。手指的弹奏须积极主动,切不可用手腕、手臂的颠、压等动作代替抬指动作。大拇指触键时,要防止指端关节接触琴键,弹奏时要注意大拇指的独立活动,不要依赖手腕带动。
跳音奏法与非连音奏法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跳音的触键比较短促、敏捷。手指一经触键即迅速离开, 腕、臂也必须有控制的放松,使弹出的声音轻巧而有弹性。跳音从奏法上可具体分为三种,弹奏的时值也各有不同。用手臂力量弹奏的跳音,其时值是音符原时值的四分之三;用手腕力量弹奏的跳音,其时值是音符原时值的二分之一;用手指力量弹奏的跳音,其时值是音符原时值的四分之一。
三、应具备的钢琴伴奏能力
对于大多数钢琴演奏者来说,担任钢琴独奏的机会远远不如担任钢琴伴奏的机会多,它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以及校外大量的群众音乐艺术活动中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因而现已成为各级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对于农村来的学生而言,短短一年钢琴课程的学习还不足以使他们具备这方面能力,因此通过一门系统的课程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这种技能便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首先,要须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演奏者在弹奏即兴伴奏时就不会遇到技术障碍,任何巧妙的构思、创新的想法都能得到较好的表现。相反,如果演奏水平有限,即使有更多更好的编配思路也难以付诸实践,碰上有难度、需要技巧的地方,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和声知识在键盘上的实际掌握至关重要,因为伴奏是一种以和声为基础的多声部的组织形式,有人说和声是伴奏的“灵魂”,没有它钢琴伴奏也就无从谈起。一般说来,简单的和弦序进以Ⅰ、Ⅳ、Ⅴ级及属七和弦为主,有能力的可选用部分副三和弦及常用的二级七、导七和重属七和弦 可以借鉴一些较好的伴奏谱例,学习其精彩的伴奏手法。
再次,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声部的造型形式,即伴奏织体来与旋律相配合,伴奏的艺术效果便由此产生。在即兴伴奏中,有可能比较简单的和声语汇可以因为音型的变换而令其显得丰富多彩,这充分体现出了织体运用的能力的重要性。伴奏织体是表现歌曲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歌曲如果选择了恰当的伴奏音型,就能使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得到更准确、生动地揭示。
最后,作为师范生,还得具有一定的自弹自唱能力,所谓自弹自唱指的是运用不同的伴奏手法为歌曲伴奏的同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这是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在将来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技能。
总之,钢琴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不断改进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注释
1.曹D.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J].2008.
2.司徒璧春 陈朗秋. 《钢琴教学法》[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6版第68页.
3.但昭义. 《钢琴的基本弹奏法――手指基础训练》 [J].《钢琴艺术》,1997(3).
4.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5.乔治・桑多尔.《钢琴弹奏技巧》[M]. 出版社,1992年.
篇4
关键词:关键词:MOOCs/慕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师;范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444)004
一 MOOCs(慕课)及其影响
目前人们对于MOOCs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慕课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s/课程。根据Coursera(https://)网站的信息,该网站的70多个合作伙伴几乎囊括了美国著名大学,如耶鲁,斯坦福等。另外一个重要的MOOCs的平台edX(https:///)的口号则是传播世界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这些事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原本遥不可及的高等教育,同时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学习,以什么方式学习等。试想,大学生在可以接触到大量优质课程的前提下,还会特别在乎课堂的学习吗?据报道,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某课程教师尝试完全采用网上的优质慕课来代替自己亲自上课,竟然效果要更好。这样的消息出来,想必对于教师内心造成的恐慌一定是巨大的,当然也招致众多在校教师的反对口。MOOCs的全面发展将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超越大学校园,广泛覆盖全国和全球的每个角落,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都可以无限制享受最完善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培养,那么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知识社会就来临了(苏芄、罗燕,2013)。
在此形势下,MOOCs无疑也将极大地影响大学英语教学。2013年的数据表明:Coursera平台共提供12种语言的课程,其中91%的是用英语讲授的课程,英语成为学习工具在这里无疑得到很好的注解,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关注某一知识点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陆有铨先生曾经说过,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当下,如果大学不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人格的熏陶,那么学生就可以不用上大学。学生完全可以在家自学,可以研究并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陆有铨,2012)。随着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许多人开始将学习的课堂转移到手机上,下载大学授课视频,安装英语学习软件,随时随地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很好地利用了零散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与面授课程和基于电脑的网络课程相比,手机学习课程更“微小”、更“即时”、更注重情景化学习,让用户学起来更方便、更轻松(Luciano,2013,26:247-251)。调查也显示,有四成用户使用手机学习外语类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英语教师更有可能面临课堂学生流失的危险。因此,“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以‘接受’为价值定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为‘创新”’(陆有铨,2012)。
二 MOOCs及翻转课堂对大学外语教师技能与素养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杂志、报纸、电视、电影、广播、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也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参与式媒介环境。尤其是具有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将手机在传媒及娱乐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互联网业务都将在手机媒体平台上得到充分实现,移动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比例最高,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Lev Manovic在其著名的The Languageof New Media一书中认为新媒体具有的自动性和变化性为探索外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Libby,2013)。
MOOCs的学习特点是交流呈现网状交叉、即时互动。网状交叉使得人群在学习中互相启发;即时互动则有利于记录人们转瞬即逝的灵感,并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集体式、开放式、即时性的激发型互动学习能促进最终的集体增智。翻转课堂的特点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外完成知识传授,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等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提前让学生看录像,然后课堂提问讨论,实施引领与督查,这看似解放了教师,其实不然。在后现代时代里,大学不再拥有知识传播的特权。在知识传播方面,现在有太多的竞争者(安东尼・史密斯,2010)。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授课很难为现在的学生所接受。菲尔・科恩(Phil Cohen)认为授课可能意味着:教师通过充满魅力地演示学习内容,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遗风或文艺复兴时期博学之士的精神;也可能意味着“主动学习程序”中毫无个人感彩的信息传递。对于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要做到前者是很困难的。而如果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以优秀教师的讲授代替自己的课堂授课,是不是就轻松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若是丢掉了讲台上的控制权,那么又应该如何与学生合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尤其是有时面对学生的疑问甚至质疑,要做到心平气和地解答,对于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另外,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师们永远落后于学生,因此如何保证学习过程各环节的衔接也是进行翻转课堂必须考虑的问题。举两个实例就可以说明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实例1
学生提问:为什么AA制是go Dutch?老师回答:曾经英荷两国长期的海上利益的争夺,使得英国人对荷兰人产生了偏见和蔑视,甚至有些习语含有侮辱和轻视的意味。还有比如“Dutch bargain”就是指“双方在酒桌上达成的交易”,“Dutch comfort”被认为是“退一步想时而得到的安慰”;Dutch concert(各唱各自调子的音乐会),in Dutch(处于困境),Dutch feast(宴席还没有散,客人还没有离开,可是主人却酩酊大醉了)……学生打断:那guinea pig跟Dutch有什么关系?老师:……
实例2
第一次上课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的电子名片发送到指定邮箱,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发送了二维码。学生要求老师扫描二维码后获取自己的电子名片。
事实说明,若想“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师就需要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学生早已经步入web2.0时代了,而教师还停留在web1.0,结果就是师生彼此不兼容(not compatible)。这两者的差别就是:Web1.0突出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还以为拿着ppt课件就能应付课堂的话,那么结果就是失去自己的学生。很多教育专家们都已经指出,网络的互动、开放和自由等特点使当代大学生养成了平等性、互动性的个性和人格,一味地知识灌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人格挑战。因此,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积极跟上时展,是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只有在MOOCs基础上不断改进导航与指导,创建与提供友好的在线学习工具(包括多媒体协同创建、虚拟现实情境、模拟实验等),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持久性,并配合以个性化学习模式与即时评估,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质量(顾小清等,2013)。
三 新教育范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MOOCs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对广大英语教师是挑战,也应该是机遇。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英语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1.“翻转”自我,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权威的知识源,网络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识外存空间。
语言学习贵在于实用,而不是像中药铺那样铺陈罗列,因为学生可以随时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1921年,爱因斯坦回答一些好奇的美国人的提问,其中一个问题是询问声速是多少,他直接回答不知道,并且补充说:“我不会让那些轻易在百科全书中找到的事实来占据我的记忆。”这种理念现在已经为90后大学生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教育应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思考,为年轻人提供教科书难以提供的训练。Critical thinking应该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认识都这一点,那么就不会将太多的时间用来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课文的背景知识等,而是将这些知识的课件或者是相关知识的网址告诉学生,在实施翻转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某高校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位,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反对知识灌输,注重和学生互动,尽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愉悦的学习环境。其中一位老师的做法是:给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就尽量收集学生的信息,包括他们的QQ、微信、爱好、目标等。在他的课上,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行,从来不需要记笔记,因为老师已提前将笔记的电子版本发送给学生。结果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远能力远大于教师的预期。以课文A Good Heart to LeanOn为例,虽然没有课堂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结果却吃惊地发现,学生有的将故事加工为剧本并分角色表演出来,有的利用一款名叫crazytalk的软件,将这篇文章的朗诵变得可观赏起来。语言能力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事实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技能的实践能力,而是和谐调配的能力。
教育是伴着知识产生的,那么当知识内容变化的时候,教育就一定要适时做出调整。大学英语教师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完全可以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登录Coursera选择学习美国杜克大学的“英语写作I:迈向专家”(English Composition I:Achieving Expertise)作为自己课程的补充,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与学习感受。这样平等的教学态度本身就是教学理念的某种转变。要允许学生对于自己的质疑,共同求证的态度除了表达包容的态度,还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例证。信息革命的时代,Knowledge is there。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获取知识和相关信息,创设一个很好的live community并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改革往往意味着创新和某种舍弃,因此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如同以前那样去控制学生,而是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去表现自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36)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翻转”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的学习服务。
一是导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突出面对面的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而课堂则用于提问、进行互动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最稀缺的教学资源,即时间,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动机,通过合作学习缩小学习进度的差异。由于课堂变成参与式,能够有效地改变缺乏兴趣或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游离状态(徐岚,2014:72-80)。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因为授课时间的减少,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互动,或解答提问,或参与讨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指导。
二是助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充分用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要成为适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助学者。
三是促学者角色。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此外,教师角色的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
四是评学者角色。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四 结语
语言的发展植根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是语言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敏感性,与社会发展同步,就意味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MOOCs以及云计算、互联网、视频公开课、微课等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如果要熟练运用这些资源,适时与学生互动,教师就必须会运用一些提供技术支撑的平台、软件工具,比如课程管理系统、课件制作工具、插件工具、屏幕录放软件以及内容展示工具等。要想“翻转”课堂,教师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观看教学视频、文本、动画及图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事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资料及多媒体资源,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就需要接受教育技术培训,学会娴熟地进行信息搜索、加工、操作、使用的基本技能,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及教育技术能力。
我们要根据MOOCs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目前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将自己的课程录像到网上。作为慕课参与者之后,老师们很快发现,自己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而是慕课团队的一员,需要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制作出合格的慕课课程。从表面来看,教师讲授时间少了,好像上课轻松了,实际上与团队合作制作MOOCs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来的压力要远大于原来传统的课堂讲授。翻转课堂还需要适时督查和教学评估。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们的地位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