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基本素质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的基本素质

篇1

传统媒体是指相对于发展的网络新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即通过某种实物渠道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各种服务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节目、纸质报刊、无线广播等。一般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平面媒体”。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媒体形式都有非常严密的进入审查程序。而网络媒体运转的审查手续则要方便得多,大部分只需进行网站备案即可。当前,世界各国对新闻媒体的管制体质不同,但是想获得新闻媒体的经营权都是要经过严格检查和审批的。电子媒体则由于它的开放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只需经过网站备案而已。而且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对网络媒体的严格管理也很难实现。

当前互联网上每秒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存书量的几百倍。显然,这样的信息数量对于普通网民和大众已经太多了。人类的学习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需求量是有一定容量限制的,对于任何一位网民而言,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信息是浪费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信息爆炸,大量的信息对受众而言变成了负担。受众在上网浏览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被其他新奇的、或更有冲击力、更醒目的信息所吸引,兴趣和目的在简单地点击鼠标间就实现了转换,在受众连锁地打开网页或视频的过程中,人们沉迷于信息获取途径本身,便极有可能背离信息接收或浏览的初衷,即离阅读行为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远。这就形成受众在感受无限地获取信息的快乐的同时,却在无穷无尽的信息中迷失自我的现象。

从信息传播学的途径来考察,网络新媒体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新性质:近乎无限的信息以及信息多媒体化。新闻信息在互联网上是海量的,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无限的。这是因为互联网几乎拥有无限大的虚拟容量。在传统媒体中,受限于传播介质,所以能够的信息量极其有限。电视节目和无线广播信息量受到时间和电波频率的限制,平面媒体如报纸和杂志的信息量则受限于空间,即使用面积的大小。网络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所使用的每一个独立的页面,其容量都可以是接近无限的,且是没有成本的,可无限重复利用的。网络信息量的迅速增加、膨胀直至爆炸,导致面对无限的网络宇宙,人们束手无策,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信息的获取。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不仅可以用视觉,还能用上听觉。多媒体化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途径展示,供人们以不同的感官获取。信息得到了全面的呈现。网络新媒体能够完成像报纸和杂志一般的文字输出,只要页面源代码设置允许,受众还能够通过浏览器软件自行适当设置文字的字号、字体以及颜色等,照片则可以获得更快的浏览速度和更清晰的画面。

传统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对传统编辑的监管有着一套严密的监管方式。从业务素质、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传统编辑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性质也非常稳定,而网络新媒体的编辑在进入业内时则监管相对宽松,所要求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再加上网络新媒体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从而对网络编辑的需求量较大,容易导致网络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加大了对网络编辑的监管难度。

传统媒体作业进程和作业量一般是可以事先安排的,传统媒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报纸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每期文字、页数都要有一定的安排;又如无线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自由扩展作业量。相反网络新媒体的版面、时间都是自由扩展的,这就导致网络编辑的作业量从理论上是可以无限的,从而让网络编辑的作业量自由扩展。据调查,网络编辑每天的作业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作业中,很难对传统编辑的工作有一个即时、准确的评价。相反,基于电子交互的快捷性,网络编辑却很容易实现即时反馈工作质量,因为访问量和回帖量是能够比较准确反映个人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质量。网络编辑很难有浑水摸鱼的侥幸存在,无形中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网络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网络编辑既是信息传播的组织者, 又是受众的指导者, 肩负着网站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应该热爱国家, 拥护党的方针政策, 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 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编辑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精神产品生产“源头”把关的编辑,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为读者精神健康负责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增加点击率,吸引读者,唯利是图,更不能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如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网络编辑应具备渊博的知识体系。在先进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大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对信息传播和文化动态的内容关注更多, 因此网络编辑必须具有质优量足的信息储备。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是具有很高的外语编译能力, 具备所有传统编辑的能力, 具有网络展示、网络监管和网络维护能力而且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优秀的文字功底。网络作为当下较为时尚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特性,它是由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构成的。如果网络中的信息内容只是一些乏味而混乱无序的文字内容,同样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优秀的文字功底,只有具备了很好的文字功底,才能策划、编辑出受大众喜爱的内容,从而产生良好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受众,并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篇2

【关键词】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我认为,当前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我们能够一次次从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所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这些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上善若水的博襟

老子在道德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品德最高尚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而我们学生也应当具备这样的美德,在问社会能给予我们什么之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能给社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处处为他人着想,却又不计较得失的博襟。

3、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孔子所说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体现着这种意识,并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而我们当代的学生欠缺的就是这种意识,多数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努力奋斗也是为了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从不想为国家为民族能做些什么。我们有义务让他们知道,这种想法是狭隘的,是不可取的。

4、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我们有义务发扬下去。不故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进步。

5、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

曾经说过“少大言,多条理,久之必成大器”,只要我们养成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向着我们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没有不成功的。而我们好多学生胸怀天下,自己的房间却和狗窝一样,试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知道“天下大事做于细”,要放下身段,放下所谓的清高,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纷乱的生活有条理起来,才有助于成功。

篇4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程改革

引言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理解与交流能力是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之一。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母语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修养不容乐观,另一面却因受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生对上《大学语文》课了无兴趣,传统模式的《大学语文》课收效甚微。

《大学语文》课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校人文素质教研室课程改革课题组围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前提: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文化素质类课程,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到底该体现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还是二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哪个方面更多一些。高校学生学习年限较短,而且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在校3年中必须有6个月以上在企业顶岗实习。因此真正能以课堂教学形式分配给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是少而又少。我们的做法是,借鉴欧美、港台等地高校优先考虑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做法,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关语文素质的要求,确定本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的。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是全校所有专业人文素质类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基本满足企业、社会对毕业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此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能力、知识、素质)和课程内容,并体现高职课程“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特点,附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供教师参考。

二、改革基础:重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大学语文》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涉及全校51个专业(方向),除《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作为各专业共同的“规定动作”外,我们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增加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内容作为“自选动作”,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

借鉴国外母语教育“专题”形式,我们设置了“爱我中华学语文”、“思辨人生――《老子》、《孔子》选读”、“审美人生――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歌坛”、“实干人生――多彩校园活动”和“走向职场”五个单元。为满足学生未来职场需要,通过设计实施能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培养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及书面写作能力紧密联系。

三、改革关键:课程教学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

(一)课程设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改造”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通常是以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优秀文章作为教师讲解和学生揣摩的范本,旨在通过对这些范本的讲解,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作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力图将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也融会到课程之中。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语文”二字的厌恶程度之深令人吃惊。据笔者调查,学生认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以来语文课就是天天学生字、背课文、文学鉴赏,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学语文已经都腻了、怕了。而且学生普遍认为学专业课能掌握专业技能,学英语能拿四、六级证书,学《大学语文》没什么意义,白白占用学习时间。在这种严重抵触情绪下,大学语文课如果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能力本位教育观指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职学生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能力需要相关知识支撑,能力的运用又内化为素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对课程采取了“任务驱动项目化课程改造”。“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就是要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知识、概念等为载体,变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关注一次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什么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任务驱动式训练”,注重职业情景的设计,贴近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利于学生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语文能力。

按此改革思路,我们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解,使每一次课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能力训练项目,每一次课后都有“成果”,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有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难调动了。以第二单元“思辨人生――《老子》选读”为例课程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掌握辩论赛的形式与辩论技巧。

能力目标:能流利诵读《老子》篇章;能自主组织一场班级辩论赛;能运用沟通口才和辩论技巧开展辩论

素质目标: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实训项目:班级辩论赛“老子思想在今天”(辩题再定)

子项目:1.诸子论“水”在当代的运用 2.班级辩论赛

(二)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取消了《大学语文》期末统一考试,综合学生课堂考勤与参与度、课后作业、合作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对其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我们设计的课程综合评价表体现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特别关注,要求至少有一项作业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劳动成果以电子形式可以展示,可以保存。

四、改革效果: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传统语文课“教师中心、学生被动”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课堂热情参与,课后主动寻找班级合作伙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并提交成果。

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纪律和学生精神状态良好。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比较满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

第三,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学生为了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写作任务,他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有关信息,还要发放、回收制作好的调查表。而且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完全体现“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的需求。

结语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囿于课时限制,人文素质教研室教师纷纷利用专业特长开设“书法”、“文学名作欣赏”、“建筑与文学”、“文学与爱情”等公共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研室建立了工作QQ群,形成小型共享资源平台,教师共同提高。但改革仍面临一些困惑与困境。特别是苦于目前没有一本适合的教材,适合校情的《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呼之欲出。此外,我们将根据课改效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语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 素质教育 实践

从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很多人看来, 初中思想政治课成了“副科”,根本没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传统的正规科目相提并论,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了压缩政治课课时转让给其它教学科目的现象。这显然是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显性的“高分效应”而不重视隐性的“能力培养”恶果的传袭。实际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思想政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向上、品质良好、行为文明的“合格公民”,还是一个应试能力极强却道德卑下的“邪恶科学家”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基层的教学组织,都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使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本身,更要坚守自身的岗位和立场,深刻领会自身的教学任务,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传达出政治课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让青少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二)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 再配合其本身特有的授课技巧与方法,往往也能将初中思想政治讲好、讲活。(四)诙谐幽默。毫无疑问,一个能将思想政治课讲的风趣幽默的思想政治老师,显然会得到同学们欢迎。这类老师一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教学眼光,快速的反应能力,一堂课经过他的旁征博引之后变得十分精彩。能将含有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一些较为抽象、枯燥内容讲述的如此生动精彩显然并非易事。这种风格为同学们所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数学;课程建设

一、什么是职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或曰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知能素质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职业劳动素质教育。

二、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建设——开发实用的内容体系

1.基础模块

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共同内容和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共同内容,主要是一元微积分内容,概念部分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概念的图形与素质特征,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与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计算部分不加证明地引入数学理论的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增加计算方法与数学软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数学计算和数学推演。这样既突出重点,又便于理解。

2.专业模块

高职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领域内的基本内容,按不同专业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高职“学以致用”的原则。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经济数学课,注重优化方法的学习,加开简单的计算方法、运筹学、线性规划等与其专业接轨的课程。

3.扩展模块

对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它的内容是为那些对数学课程有特殊要求或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设置的。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一些研究内容,让学生对目前最近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以利于将来的发展。这些模块可以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第二课程建设——贴近专业的第二课程

1.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

把热爱数学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数学方法系列讲座、组织研讨班等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2.侧重专业内容的选取

可将相关的专业模型引入到活动中来。把数学建模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炼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以专业问题的求解过程为铺垫,强化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形成两个课堂的联动。

3.用项目驱动法展开活动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过程中,可用项目驱动法展开活动。把在专业上有重要应用的数学内容做成项目,通过开展项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同时,也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建设——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是前提和基础,“会学”是一种质的飞跃,学生必须迈出从“学会”到“会学”这一步,这样才能符合职业素质的需要。

1.重视课前导学,让学生学会预习

为了减少学生预习的盲目性,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前有必要为他们列一个导学提纲。开始时,导学提纲可列得详细些,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慢慢地可适当精简导学提纲,等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经过这样有效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大胆的质疑、精彩的辩论和独到的见解。

2.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探求

在教学中层层设疑,围绕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来探求答案,教师所起的作用则是巧妙点拨、适时引导,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搭桥铺路。这种巧妙设置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掌握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极有帮助,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能力。

3.详说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来“说数学”,经常要求学生用简洁严密的数学语言来分析、讲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正确的解题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或错误,教师应适时引导,并让学生深入讨论,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总之,让学生探求解题途径,“详说”解题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求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积极创设矛盾,让学生会反思质疑

反思质疑不仅是发现真知的起点,也是发明创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拱几个相互矛盾的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发学生的反思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评估建设——发挥特长的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就要充分体现“严格,多样,选择“的特点,即“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严格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地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考核内容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试题和考核方式)”。通过发挥特长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并把优势扩展到整个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潘仲川;陈艳.以培养创造性技能为主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是人们交际活动中最普遍、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中国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把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据资料统计,当今社会有一半以上的信息仍然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来传递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标把以前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这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听说训练是以单向活动为主,而口语交际则是多向互动的,是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口语交际不仅要训练口语交际的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素养以及言谈举止中传情达意的能力。

现在的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个方面的挑战。而一些学生说话时常常有头无尾、任意粘连、啰嗦、重复、没有重点且语病和口头禅较多,什么中心、条理、语法、逻辑全然不顾,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活泼、言简意赅。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当前职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教师的认识误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职校学生口语能力现状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也受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同时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场合,较为普遍地表现为“口讷”,甚至被人认为是“木讷”,从而影响了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因而,职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普通话训练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为学生设计训练作业,让学生逐字逐词标声调,个别字还要加拼音,此后重点放在读上,或默读,或自由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教师范读;然后,让2~3名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逐个读自己的作业,要求声音洪亮,音准、调准、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倒字。读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肯定优点,纠正错误,从而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一切公共场合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以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

朗读训练朗读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练习说普通话,也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加规范化。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学。”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范读、多评读,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同时,可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训练的范围。

复述训练复述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在复述时根据复述的内容适当地注入情感。转贴于

对话训练对话是直接进行说话练习的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快速分析理解问题,快速提取和组织材料,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对话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语气时必须顾及语境和谈话对象。

倾听训练倾听也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必要活动,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总是你说给别人听,也需要你听取别人的话语,这就有必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走进一座座知识的殿堂。倾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1)精神专注。一要听,即从说话人话语中掌握关键信息;二要看,察言观色,捕捉有用的非语言信息。(2)勤于思考。不断分析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调整自己的预测,善于听出说话人通过话语、表情等暗示的隐性信息。(3)积极反馈。对说话人的讲话做出适当的反应,要和说话人交流目光,恰当地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判断、认识与评价。

演讲训练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以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5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搞,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了,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些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辩论训练辩论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协作、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辩论是检验人的口才,也是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站在对立立场就同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论争。它既要有立论,又要有驳论,比一般的演讲要求更高。教师在指导辩论训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课文对学生讲深讲透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的特点:立场尖锐对立、思维活跃敏捷、用语严谨激烈;辩论的基本要求:论点鲜明、论据真实、听辩认真、应对灵活、逻辑严密;辩论的准备和辩论的技巧等,以便让学生深入领会。(2)让学生分别扮演正反两方,对课文内容进行论辩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辩论后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以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布置学生准备辩词。辩论的题目可选择如“青春需要偶像/青春不需要偶像”、“挫折有利于成才/挫折不利于成才”等有意义的题目,可以安排八人一组,正反方各四人,进行辩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可达到促使学生自觉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其他如应答、劝说、讨论等也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良好措施。就这些训练方式来说,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和心理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谁,如果没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琼.中专生的口语交际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2).

[2]江幼华.口语交际的教学方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8).

[3]吕仙娇.口语交际课的误区与对策[A].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精选[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篇8

一、职业教育要重视做人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逐渐走入了误区:衡量“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注重智育,而忽视道德素质教育;注重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我们的育人工作效果。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校把德育工作的宗旨定位于教会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实施做人教育的基本方法

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继而扩展到社会。以此为指导,我积极探索做人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1.说服教育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主辩论,以此来获得对道德概念的准确认识。如目前学校紧抓各项常规工作:禁止非生活区吃零食;校内不得使用手机;早锻炼、课间操要有序认真;头发必须要符合学生头;课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早读课书声琅琅;晚自修人人有事做等。部分学生不理解,认为这种管理模式不应用在职业类学校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班主任可通过各种途径(茶话会、辩论赛、民主生活会等)和学生讨论为何要深化这种管理。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参观等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认识、统一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工作开展就能游刃有余、畅通无阻。

2.情感陶冶使学生获得感情的认可

有一种教育力量是熏陶,有一种教育方式是“润物无声”。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例子,确实腐败颓废的环境能使人腐化,甚至堕落,催人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学生既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更大。因此,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以打造人文化校园为目标,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班主任来讲,应充分重视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团结友爱,使班级文化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3.价值澄清使学生达到价值的认同

因为是职业类学校,我校学生很多学生在自我定位中就发生偏差,觉得只要学好技能即可。其实这是个误区,没有好的品德,如何立足社会?没有好的理论基础,又何来精湛的技艺且赢得未来的发展?学校针对这一问题,制订了一些新的措施,如加大力度宣扬成才先成人,理论学习与技能实习同等重要的道理,并通过全面评价的考核办法,实行教考分离的方式,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一旦学生的正确选择成为其行为习惯时,不仅价值观得到发展,而且道德水平也获得发展。

4.实践锻炼使学生得到实际的参与

行为训练法核心是落实与反馈。今天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父母教育不当,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忽视了劳动在锻炼培养人方面的作用,这危害极大。作为班主任,首先是给每位学生分配一项值日任务,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然后以制度去检查、督促他们必须每天认真完成,逐步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感。第二学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和尊重长辈。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沟通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要我们运用好实践锻炼的各种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绝不是一次获得的成效,而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5.榜样示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标杆

一位教师对党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不仅可以作为众教师的榜样,也可以引领学生塑造崇高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所以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工作方面要兢兢业业,注重文化知识积累;在教育方面要用爱去浇灌学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学生,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还要树立学生榜样,以他们的优点和精神去教育、感染别的学生。身边的榜样可知、可感、可亲、可近,也就可学。所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尤其是身边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学校做人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不能穷其所有,而且在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个体,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具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要因人而已、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讲究实效。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职业学校老师的重要责任和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篇9

一、分析理解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呈现的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即便是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在主控,导致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也能确保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文本阅读,即:(1)题目“永远的白衣战士”为什么要用“永远”一词,“战士”能否改变为“天使”?(2)主人公叶欣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是怎样的?(3)叶欣为什么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4)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的阅读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有效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连最平时的交流都是支支吾吾。可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首先,搭建自主表达的平台。比如,通过创设情境来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鼓励学生开口说,开口表达。如,在教完《三顾茅庐》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表演出来,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组织语言锻炼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接着,要对学生的表达过程给予及时评价。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清楚,要想让学生开口说,愿意说,是需要勇气的,而这份勇气的来源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就是说,在给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之后,还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还以《三顾茅庐》的表演活动为例,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流畅程度,甚至是音调、语气等都要进行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得到鼓励,减少对“说”的畏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在课堂上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习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然,除了分析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内容外,还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文本复述能力、辩论能力、讨论能力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渗透 素质教育 道德品质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4-01

素质教育的内涵很广很深,我们通常所指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而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如果一个人想更好地发展,那么他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语文学科对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挖掘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一 挖掘教材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精神,来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是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而中学阶段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目前有不少中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个现象已经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关注,特别是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们首先重视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不但教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实施育人,在语文数学中对学生进行育人占有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事例和人物形象都会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如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勾践,九死一生、爱国痴心不改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这些生动感人的形象和他们高尚道德的品质,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影响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为提高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开展语文活动课,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水平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存在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心胸狭窄、狂妄自大、离群索居、刻薄自私等不良心理现象,教师只要及时进行教育和指导,及时开启有利于调整学生生态的一些活动,就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如演讲、辩论、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抑郁性格,经常地演讲、讨论,能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进行讲话,但讲话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大家共同协作,这样可以让学生消除狂妄自大、离群索居、刻薄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产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健康心理;还需要多开展一些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让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友谊、愉快的心情等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会增加班集体的凝集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离群索居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矫正自己的异常心理,逐渐形成团结、互助、协作、奋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那些有异常心理的学生消除虚荣和骄傲的狂妄心理,克服自卑焦虑的情绪,让学生保持心理通畅,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