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高校教科书 体重 质量
目前医学高校教科书中常可见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的提法,一般表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指身体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既称“体质指数”,却定义为“身体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完全无视英语mass的含义,mass不是weight,body mass index BMI就应该译作“体质指数”,而“体质指数”就必须定义为“身体质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
这里就出现了“质量”和“重量”的分歧。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我国推行国际单位制,在中学不遗余力地讲: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重量的单位是牛顿。小学生开始学习“重量”概念,接受的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启蒙教育,到中学却要被“洗脑”,接受一套新的概念:质量是物质的量,以千克来衡量;重量是一种力,以牛顿来衡量。至此恐怕好多人的脑子已经乱了。然而,大学里仍然在制造新的混乱。
一、高校教材例证
《病理学》(第二版,2008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1页 婴幼儿体内含水量较多,每日水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约高2~4倍。
52页 水的比热大。
238页 低比重尿:尿比重低,常固定于1.010~1.020。
“公斤体重”、 比热、比重,均系不规范用法,然而却充斥于高校教材中。
二、工具书定义
请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关于质量和重量的有关注释:
“重 zhòn①重量;分量:举~|这条鱼有几斤~?②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
【重量】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重量在各地区因地心引力的不同而有微小的差别。在两极比在赤道大一些,在高处比在低处小一些。
【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表示质量所用的单位和重量的单位相同,用斤、公斤等。一般用天平来称。质量通常是一个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而改变。
【公斤】公制重量(或质量)的主单位,一公斤等于一千克,合二市斤。也叫千克。参看【国际公制】。
【克】公制重量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重金属】比重大于5的金属。
【比重】①物质的重量和同体积的纯水在4°C时的重量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该物质的比重,例如金子的比重是19.3,水银的比重是13.55。②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长。
【密度】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用克/立方厘米表示。
【体重】身体的重量。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心方向作加速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超重】物体沿远离地球中心的方向作加速运动时,重量加大的现象。升降机向上起动时就有超重现象。
权威的工具书至今仍保留着“【公斤】公制重量(或质量)的主单位”和“【体重】身体的重量”的定义,起着舆论导向然而却在混淆视听的作用,是在提供负能量。
或许卫道者会说:“体重”的说法没错,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吹毛求疵。
什么叫“体重”?“重”是“重量”的简称,重量是物体(包括人)受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一种力。既然是力,单位就要用牛顿了。人飞入太空,不再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即重力加速度不起作用,此时身体的质量却依然存在。按照以前词典的定义,重量和质量是一致的,重量消失,难道质量也随之消失?这个人是否也可视为消失了?
小学教科书必须科学,概念不能似是而非。小学数学书应当介绍“质量”,用“千克”衡量质量。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重量”,用“牛顿”衡量重量。中学、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全力推行国际单位制,用立法的手段废除“斤、两、尺、寸、斗、升、亩、公斤、公里”等旧制单位,采用“千克、米、千米、平方米、公顷、立方米”等公制单位。
三、小学教科书例证
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明确印着:“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85页)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鸵鸟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90页)
四、对辞书修改的建议
(一)以【千克】词条为主,定义为“质量的主单位,等于1000克。旧称公斤,今已主张废弃。”
(二)【质量】词条的定义中,删除“表示质量所用的单位和重量的单位相同,用斤、公斤等”,明确定义“表示质量的单位用千克”。
(三)【重量】词条的定义中,明确加上“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垂直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也叫重力。表示重量的单位用牛顿。”
(四)【比重】词条,换用【密度】。
(五)【体重】词条,换用【身体质量】。
【身体质量】人体中物质的含量,以千克表示。
【体质指数(BMI)】身体质量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六、倡议
在此,笔者呼吁全社会配合,大力推行国际单位制:
(一)计量部门:推行法定单位。
(二)工商部门:督促力行。
(三)出版部门:工具书、报刊都要采用规范的计量单位。
(四)各级学校:规范化教科书,废除旧制单位。
(五)媒体广告:加大宣传力度。
(六)老百姓:有义务配合政府,自觉使用符合国际单位制的法定单位。
参考文献:
[1]病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2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有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导致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怎样引导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克服不足,提高管理质量,也就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需要解决的事情。让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关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
1.注重物质奖励,忽略了精神奖励
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校教学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高校管理中所投入的资金量越来越多,高校工作者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如果高校再单纯采取物质奖励,那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保持激励作用的长久性、高效性,激励机制也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奖励教师工作成果时,多半会采取物质、金钱奖励,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奖励,导致高校工作者不能在心理上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2.注重保健因素,忽略了激励因素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指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个方面。保健因素主要是工作中的环境情况,它能够有效缓解员工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然而无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其内容通常有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监督、工资发放以及其他的福利待遇等。激励因素主要是和工作自身有关的因素,能够让员工感觉到满意,其内容有工作乐趣、工作成就感、责任感、职业上升空间等。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感到满意,就要同时注重这两种因素,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加突出激励因素。
3.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是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然而现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少应有的生机活力,具体体现为:第一,高校在进行年度考核时依然采取定性考核,定量考核运用不多,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缺乏足够的可比性,导致考核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因为高校人力资源在进行劳动工作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创造性,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相差很多,因此就不能一概而论,运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但目前高校考核时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导致考核结果有失公允,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很多教师以及科研人员会花很多时间进行,甚至有新闻爆出高校造假的现象,这无疑会严重威胁到高校的诚信问题。
将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想培养出人才,首先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完善。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出台新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在教师工作成果奖励方面力度也很大,然而奖励方式却不够健全[3]。将激励机制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完善激励措施,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1.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核心作用
激励属于心理学范畴,主要是用于持续激发出人们的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作用。人们在受到外部或者内部刺激时,会长期处于兴奋中,从而将智力、体力、潜能发挥到极限,有效推動人的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主要是以人为本,通过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发挥出潜力,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激励机制中,经常会用到多种激励手段,依次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让员工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起着核心作用,在更为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中,激励机制能够取代惩罚、强迫等多种工作推进手段,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2.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出高校工作者的内在需求
在高校人力资源中,主要对于教职工的工作进行管理,而教职工需要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需要外界给他们一个刺激。激励一词通常意义上说就是能够达到人的某种欲望而实现这种刺激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让教育工作者为了目标而去努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长远发展融合起来,为教育工作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起高校工作者的积极性
有很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潜能,让其智慧、创造性、积极性等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与调动,将自身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将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结合在一起,让教育工作者在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成绩的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采取激励机制以后,在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树立起先进个人案例,为其他教育工作者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将教职工的自身发展和高校发展统一起来,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职工设置出相应的激励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有利于高校长远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这对于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性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举措[4]。
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具体举措
1.充分了解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
人的需求多種多样,也是多层次的,所以高校要想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就需要掌握不同层次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通常人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群体差异性很明显,不同教职工也会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如刚进入高校担任讲师的年轻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经济不富裕,手头较紧,所以高校人力资源对这部分教师采取物质奖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来说,经济收入较高,这时就会在精神方面有着更高需求,所以对于这些教师采取精神奖励,激励效果会更明显。
2.建立起新型的竞争激励制度
在高校管理中,所采取的制度为事业管理制度,职工如果没有违反高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那么即便是没有任何成绩,也不会遭到辞退或者开除的危险,因此很多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激发。面对这样的管理困境,高校应当革新之前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新型的竞争激励制度,让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能够得到更多回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职工的工作潜力与积极性。
3.建立起赏罚分明的管理机制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赏罚仅仅是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在赏罚过程中如果能本着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的做事原则,那么必然会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所以,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对于作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赏,而对于工作存在问题的教师也要及时惩罚,决不能含糊不清,没有原则。在奖励时不但包括物质奖励,同时也要注重教职工在尊严、成就感、职业上升空间方面的满足,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运用才能够起到预期的赏罚激励效果。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 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高校治理现代化”正是为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在教育领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要求,将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环节中,使高校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校的各项管理,发挥法治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域是指领导层在长期分析解决问题时以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思维模式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向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转变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本身对追求平等、遵守规则、维护权利等有着强烈的需求,意味着运用法治思维或法治方式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径。高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规范办学主体部各项治理行为,维护办学主体与师生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教育环境,其本质就是要让高校治理行为在法律轨道内,对个性为主体的权责利能做出法律规定,确保高校推进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与环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而现代高校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处理好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学校与师生之间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为规范与引领,提升学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微观方面的师生权利的保护,而且强调和突出治理过程中宏观方面的制度建设。因此,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项体制机制,为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利保驾护航,最终达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化解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中碰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内部各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这些权利,保障与畅通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大学规章等框架内进行,确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维护,改革的顺利推进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与理念渗透到高校治理实践当中、把法治原则与方法贯穿到高校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逐步形成高校各项事业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治理,切实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见,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与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推进,突出地表现在: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高校内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法治困境。
(一)国家法治层面: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传统“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复存在,高校治理逐步从与社会隔离的“自治领地”转化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治理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和限制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过系统共治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国家整个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增加,在质量上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育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可诉性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尽管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活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后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适应或者滞后性的事实,必定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层面:高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条件。凝聚大学精神与治校理念的大学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高校与社会、政府、市场等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党委、行政、教学、管理等内部关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自主k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回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但纵观这些内部“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地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只规定了制定依据,且在制定依据的表达上各执己见。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错位或者越位现象,影响高校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据,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学章程条款未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势必影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层面:管理者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又是大学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影响高校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水平。换言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养高的管理者与法律意识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会更规范与科学。众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体系内,章程即校内“宪法”,大学校规制定应以学校章程为立法依据,是章程的具体化或细腻化。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管理层法律思维或意识不强,混淆大学章程与校规的定义,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规与章程相违背的现象。再者,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严重,很多高校“轻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以领导的文件为主导,而不用法律来表达诉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权威,这对高校依法治校势必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制约了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法治导向下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重法治困境,制约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运行。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以法治为导向,从高校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章程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环境为基础,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人们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整体增强,但自觉主动去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势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与多元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教整体水平,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增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是在政府的干预与推动下进行的,高校的办学未能脱离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从而导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影响比较深远。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体系,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与国家法治的整体推进相适应以及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与发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以构建学校内部章程为核心,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内部,章程即大学之“宪法”,是大学履行各项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是高校立规建制的基本依据。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响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蜕变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权力的运行,而忽视了师生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必须把充分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与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利运行结合起来,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高校章程的制定应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师生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章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内部作为“宪法”的主体地位,既要确保章程成为建规立制的基本规范依据,又要发挥章程作为“宪法”的规范引领功能,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内部办事、议事等各种运行机制,形成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科学、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三)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高校来说,高校构建法治文化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师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整体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灵魂。营造浓郁法治文化氛围,首先必须从师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养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让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共同自觉践行的生活准则。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应注重平时法律知识的积累,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法律知识传授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再次,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师生处在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熏陶中,对他们法治文化的培养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的作用,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法治课堂或法治宣传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使法治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3]胡丹萍,胡慧远.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教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基金项目】广西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法治思维视角的高校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KY2016YB581)的阶段性成果
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众所周知,教师资源是高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它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英语是我国高校的基础课程,社会和学校十分重视,对英语教师需求量大、要求高。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存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所高校的英语教师,提出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策略。
1.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过重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量过重的现象。比如内蒙古某高校学习英语的学生高达10000,而该校的英语教师只有68位。经计算,得出以下数据:该校英语教师人均周学时14.5,人均班级数4.2,人均学生数131.5。繁重的工作量会缩短备课时间,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1.2性别比例明显失衡
由于学科特点,学习英语的男性比女性少得多,由此导致英语男教师和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就高校英语教师性别比例问题,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得出以下数据:高校1有9位男教师,56位女教师,男教师仅占14%;高校2有男教师10位,女教师61位,男教师占14%;高校3有男教师9位,女教师41位,男教师占18%。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1.3新老教师比例失调
高校近年在扩招学生的同时,也新进了不少年轻的英语教师。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年龄状况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数据:3所高校中30岁以下的教师87人,占45%;30-40岁的教师45人,占23%;40-45岁教师33人,占17%;45岁以上教师30人,占15%。由此可见,年轻教师比例大,人数多,而年龄较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人数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课由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教授,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并且,繁重的教学任务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有碍他们的提高。
1.4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年轻化了,但教学观念和方法并没有跟着年轻化、现代化。通过走访几位年轻英语教师发现他们对外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缺乏深度认识,上课仍以教授语言知识、讨论课文内容、简单练习口语这种简单、陈旧的教学方法为主。所以,更新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现代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2.1有关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培训,促进外语师资可持续发展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落实英语教师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制度,给年轻英语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充裕的学习经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尽量为他们提供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研修班和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和教学水平,促进外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2.2共享优质英语教师资源
要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教师个人的优质资源可与教研室乃至全院的教师共享。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相互借鉴,再根据自己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及教师本人的讲授风格和特长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使优良的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辅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3网络辅助教学
优质的教师资源可利用网络扩大辐射范围,从而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大学英语教师可建立英语教学网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资料,还可以在网络上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答疑解惑、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辅助教学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2.4明确教师任务,构建学术团队
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承担了多门科目的教学。这虽能体现教师的全能性,但英语各项技能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该科目。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难免会顾此失彼。故笔者建议明确教师的教学科目,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该科目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专项化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构建更加专业的学术团队,促进大学英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因此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期待能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百花.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
[3]周青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已得到普遍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内涵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而这一切,都需要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从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电化教育,幻灯、电影等媒体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后,促进了教学改革,但这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数字音像、电子通信、网络、卫星广播、远程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覆盖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教学过程,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大,传输快,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软件等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教学内容和模式带来了一次深刻革命。课件、光盘、投影仪、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等,声像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可以在较短间内获取较多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广泛地应用现代媒体,广泛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手段和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分析筛选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的刺激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交互能力强,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每所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有专人进行硬件维护管理、网站制作等等。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直接连入互联网,学校有自己的官网,建设数字图书馆,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的各个职能处室和系部也建设有自己的动态网站。学校的网站不仅能够新闻等学校基本信息,而且都有自己的资源管理中心和专业或者课程网站,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好地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软件、PPT、视频、图片、光碟、投影仪、各种播放器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辅助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二、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这种改革,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等硬件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软性教学环境逐渐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低、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得到普及,但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掌握的相关理论并不系统和全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策研究欠深刻,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功效。目前比较普遍的是能够熟练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代表的有形的现代教育物质手段。但对于无形的现代教育技术,即高质量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应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维护管理急需改进。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前期投入,但是维护管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这些举措在推动现代化教学进程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中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维护,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教育技术设备也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维护经费上投入欠缺,造成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部分设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目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亟待改进。
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高职院校改革已历经多年,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学组织、旧课复习、新课讲授、内容小结、作业布置等,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技能,仍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摆上课堂主体的地位。无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很多优点,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但其具体运用需要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和平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由真实课堂和虚拟网络共同构成;教材朝着多样化、多媒体方向发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情境进行不同的现代化教学;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协作机会增多;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1.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离不开广大教师,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途径和培训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运用操作技能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安排和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有关课件制作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学设计系统操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每年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评选和课件制作比赛,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和学习,表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成绩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制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措施,教师的相关应用和考核情况要记入到教师业务档案和成长档案,作为教学基本能力测评、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无、配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够用适用、管理形式是否适合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一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使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能动地营造不同类型的信息环境,有效传递高职学生成长的各种学习资源等信息,要对场地建设、应用管理、开发研究、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装备的社会功能等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序推进。二是要本着网络建设、网络服务、教学与科研资源建设并重的原则,建成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环境,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网络平台。三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建成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教育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四是要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免费提供的空间开设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栏目,不仅面向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面向全校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同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家长。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四大职能,这四大职能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科技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有效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选择,选择应用好媒体、策略、方法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信息环境。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强刺激”功能有效接受消化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定学习目标,归纳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步骤,总结学习的得失,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都要尝试并逐渐让学生成为主角。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大量地呈现和反馈学习信息,而且要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三是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改革和创新虚拟教学模式,尤其要开发建设好优质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利用主题学习网站、网上课堂、网上学习讨论、视音频教育资源、网上答疑、练习题库等做好学生的辅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2004(6):5-11
[2] 郑珠.基于Blending Learning教学思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2):38-39
[3] 李波,毛怀东.现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23-25
[4] 陈璐.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160-163.
篇6
动画艺术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素构成的艺术种类,其涉及面包括了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内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动画产业已在我国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促成了中国动画教育巨大的发展动力。据相关市场调查,中国动画人才需求缺口在12万—15万,而中国市场中动画专业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社会有如此大的需求,各高校的动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应该说这种情况是能够推动整个动画产业发展的。但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动画专业来说,还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股动画教育热潮。
一、动画教育与市场经济
国内动画加工公司主要集中于南方的部分相对发达城市,二维动画加工为其主要业务内容。近几年市场上游戏动画、三维动画片等这些需求越来越大、相关产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这些是动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短时间内大批毕业生进入这一市场,使得这些行业的新手趋向饱和。我们的现状是,开设动画了专业的大专院校中,除了部分院校拥有专业师资力量外,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另外,还包括专业设置和人才定位都不尽明确和完善。因此,我们看到这样的发展是盲目的,学校和学生都是要承担风险的,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体制
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动画这一新兴行业要根据其行业的自身特点,调整长期以来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思路。
1、动画专业的思维特性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动画是一个需要多人力多物力的工作,其中有大量的配合完成的内容,大家的个性都要服从全局的安排,这样整部动画才有把握风格同一。动画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创作活动,我们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
2、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我们培养学生是为社会所用,要考虑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所以,教育的同时要了解市场,并且在一些领域里,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对社会上的各个动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相对应的了解和预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今后的市场上必然需要大量创作型的人才,动画作品市场需求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就要有所调整,要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延伸,把学生的视野拓宽,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使用到自己的创作领域中。
三、教育方式
动画艺术包罗万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融合了电影、绘画等一切与视、听有关的艺术特点,动画的表现借助当下先进的科技发展得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通过我们社会的发展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才”而非“全才”。动画片的创造是一个群体任务,是一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而且这种群体性是存在于从策划到制作结束整个过程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要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基础,因为动画比我们所知的其他所有艺术门类更需要团体合作。这是从事动画行业人的基本素质。
1、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水平程度,包括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在场景设计上有想法、有的学生喜欢二维动画,有的学生兴趣点在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应用上,这当中任何一个方面做精了都是人才!
2、好的艺术眼光。艺术眼光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动画教学的重要部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不定期的把一些市场当中资深的动画专家与学者请进来,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把市场上最新的动画动态和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来,为我们的学生开阔视野,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多看多做多学,做到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性。并且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动画作品的经验,培养好的艺术鉴赏能力。
3、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动画的内容包涵许许多多的方面,动画的种类也是千差万别,要想把动画专业办出特色来,就得认真分析自己和推敲动画市场的特点和规律,找到自身专业的突破口,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法,培养有自身特点和方向的动画人才,只有学生的专业有了特点,动画教育机构的特点才能够体现。
四、动画专业师资
动画教学中师资是十分关键的,若师资队伍质量跟不上,动画教育就很难快速地向前发展。如何建立和培养专业的动画师资队伍,是保证成功的前提。
1、动画教师的关键是实践经验。由于动画的教育近年来发展过于快速,部分学校的师资来自与动画相关的其它行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强与实践。现有的动画院校应该把社会上丰富经验的一线动画工作们者请进校门,给予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结合学校的自身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动画教学。
篇7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 教学手段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6-01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跨入新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趋成熟,教育也开始了面向现代化的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单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已经开始走进课堂。在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学生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
2.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从最原始的课本板书,逐渐加入了声电教学,然后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
2.1 声电教学
声电教学主要包括幻灯教学、电影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与单调的板书教学相比,声电教学无疑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教师可以通过幻灯、广播、电影、录像等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使表达更加清晰、准确,易于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可以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板书教学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2 多媒体教学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多媒体和计算机领域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言等信息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又一次飞跃。多媒体教学完善了声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向前发展。
2.3 网络教学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强大,不但可以处理信息,还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教学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既继承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打破了多媒体教学的单机局限,实现了远距离的实时对话和交流。网络是开放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地访问,获取知识,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板书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要讲授的知识做成课件,既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又可以将知识罗列得更具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以计算机为基础,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言等信息集成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向前发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创设“启发式”教学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打开了广阔空间, 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3.3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已经不仅是使受教育者继承现成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为此,学校必须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第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它使传统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第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为学生独立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手段,能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多媒体技术在职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例1:在教学7 B Unit1 Dream Homes 第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国外的著名建筑或风景区图片,让他们猜猜它们的所在国,首都分别是哪个城市,该国人主要讲何种语言,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然后让他们相互探讨自己更喜欢哪个城市以及理由。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他们的口语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思考1:多媒体集图、文、音、像、画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我们优化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制作课件时不能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过度渲染屏幕,把整个屏幕弄得花里胡哨,装饰的内容的吸引程度大大超过了教学内容,冲淡了中心内容,使得学生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艳丽的画面和精彩的动画上,对学生产生了干扰,影响了学习效果。
例2:把事先做好的一段flash 动画给学生播放,画面呈现的是某个朋友和他的家人在昨晚的一系列活动。学生被有趣的动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开始提问:What was my friend Tom doing at six o’clock last night? ,接着我提问动画中其他人物的活动并在黑板上呈现例句,再由学生用替换的时间状语来对人物进行问答(pair work),最后过渡到同学间询问昨晚各自的活动。从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大量操练到后来的语法讲解归纳,整个过程学生都兴致盎然,抽象的语法难点也就被迎刃而解了。
思考2:首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所要教授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来使用计算机,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或网络技术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其次,有些教师将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扫描进入电脑,然后逐一呈现,整堂教学完全被课件捆绑,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者,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很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服务,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老师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训练有素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教师导学案。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前备课,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基础。多媒体资源库中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教学论文、包括与教材配套的素材库、实验装置、课改等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等,都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一般都是以教师运用为主。而高效课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是照搬照抄,所以教学效果甚微。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熟悉资源的内容前提下,教师大胆地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形成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教师必须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资源丰富,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和主动研究策略,改变传统教师单一传授,知识有限,参观局限的方式,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帮助学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效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课件:屏幕出现了在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明白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以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七年级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汽车标志、贴画等,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篇9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企业无一不在企业文化上做足功夫,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人是世界的主体,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管理文化所关注的人,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包括企业的客户。尊重和关心员工,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和关怀客户,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第二,强调培育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团结就是力量。真正的团结需要依赖于共同价值观的支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做到企业员工之间的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第三,强调企业管理的“软”、“硬”并举。所谓“硬”,指的是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所谓“软”,是指借助于企业员工良好的价值观,建立起来的企业良好的风气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企业的管理没有制度不行,只有制度没有文化也不行,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来实现企业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的境界。
二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当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敬业教育、爱岗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二,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情况复杂、针对性强的特点。高职学生通常会有一种低层次的思想压力,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因而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学生正视自我、消除自卑感。第三,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于提高社会的认知度。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社会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它是低层次、低水平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建立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努力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够到位。一些人认为,政治工作什么人都能做,不需要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做支撑。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虚任务”,弹性大、见效慢、做和不做区别不明显,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第二,工作针对性不强。一些政工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因而出现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时显得无从下手,出现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现象。第三,“两课”教育流于形式化。“两课”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课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开展“两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的“两课”课堂上,常常又是这样一幅景象:教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对“两课”教学明显表现出没有兴趣。
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工队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其工作方法和状态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学工队伍。高校辅导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其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养,既注意提升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也要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让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得学生感受到两者的同等重要性。近年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学生工作队伍,制定了专兼结合的学工队伍滚动机制。通过引进和送培等途径,培养了近30名专职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很好的升职空间,为他们参加国内外教育培训提供很多的便利,极大地调动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此外,为了让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工作更好地结合,学院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确颁布规定:大学一年级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适当协助;大学二年级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专业教师为主,专职辅导员老师配合;大学三年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视情况予以协助。这项制度使得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内容,从源头上改变了师生长期以来对其持有的“空洞乏味”的一贯认识。第二,重视“两课”教育。“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两课”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两课”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扎实搞好“两课”教育工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改进“两课”教育的开设效果,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让辅导员加入“两课”教育的队伍,把平时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搬进课堂,让大家去分析思考交流,再结合课程有关知识加以引导教育,这一做法使得同学们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意义,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另一方面,不定期地将课堂搬到校外,让“两课”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多途径、多形式地实施教育。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果和经济建设成果、参与社区思想宣传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课后让学生撰写体会、下次课堂上再进行交流。这样的做法实实在在地开展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实在在地开展了爱劳动、爱科学、爱环境的教育,实实在在地开展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的教育等等。这一做法也拉近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在各项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良好形象展示给广大市民,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很广,既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也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科学理论体系、法律伦理道德等内容。从不同纬度看来,包括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还包括管理者的工作作风,以及科研人员的严谨治学的科研之风。在大学校园里,除了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之外,还要努力营造团结向上、奋发进取的环境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建设,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通过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品质、工作作风等从自然状态中反映出来,让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总体要求,融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建设符合自身特点、有着显著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进入大学校园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替换,是要对现有的校园文化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改进,是要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引导
专业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主要力量,一般情况下,往往并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往往因为人少课多,难以接触学生工作,这一现象客观上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的脱节,对专业教学不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殊不知,专业教师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有些具有企业阅历的专业教师,可以说已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了自己的骨子里,而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加多,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比辅导员老师更加准确和及时,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这一优势,将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专业教师博学多才感悟学生。专业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犀利眼光,通常会让学生崇拜和敬佩,这将使得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有威信,这一点是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无法达到的,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那里简单的说教,在这里则变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向专业教师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二,专业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学生。专业教师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成为洞察学生心灵变化的有力保证。高职院校的每个班级都可能有几个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大家长期探讨的话题,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苦口婆心不见得起效,然而及时说出的一句话,或发出的一个短信,也许就能收到想象不到的教育效果。第三,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对专业领域新科技的钻研精神,会直接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会首先从专业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获得初步的认识,因此,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熏陶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环节是很多的,实习实训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校内的实训、有校外的实习、有短期的认识实习还有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这些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是否能够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关系到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没有上课那么紧张,心理自然就有一种放松的思想,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就比较低。结果经常导致一些超出预期的问题出现。事实上,实践教学过程是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机会,学校要充分利用好。
1校内实验实训教学
校内的实验实训环节是学校学生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场所,要从环境氛围的布置、规章制度的制定、学生服饰佩戴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融进企业文化的成分,让学生能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更清晰的预期,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级实训基地―――食品科技园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训练,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开展,让学生对食品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感受到食品文化“诚信”和“良心”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2企业顶岗实习环节
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是较长时间的企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增加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熟知、对生产工艺的把握、对生产规范的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感悟。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可以接受到爱岗敬业的训练、接受到企业规章的约束、接受到劳动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多地是通过物化的理解和制度化的约束来得以实现的,然而实习毕竟不是上班,实习指导教师在此期间,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注意多沟通,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训练,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的角色到产业工人的角色的成功转化,为不久的将来离开学校投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
校企文化融合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校企文化的融合除了可以通过校内的实习实训环节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实施以外,在校园内还有其他的一些融合途径,这些途径将是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1校企合作单位专题宣讲
校企合作单位的专题宣传可以成为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参观实习、产品推介、校园招聘、合作办班等各种机会,邀请企业专家和学者来校做交流沟通,为学生做讲座报告,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优秀毕业生事迹介绍
学校可以利用校友会、校庆、职教集团等平台,加强对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宣传介绍,可以利用板块宣传、媒体宣传、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的企业、宣传优秀的校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未来,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必胜的信心,努力投入到眼前的学习生活中去。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法
在学生工作中是否能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精髓,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院工科特色的基本特点,在学生工作中倡导实施“6S管理”,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科学引进企业“6S管理”的内容,经过消化吸收,凝练出学生工作“6S管理”的内涵:微笑(smiling),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高效(speedy),专业(special),安全(safely)。每一个S的内容解释和分析如下:“微笑(smiling)”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常备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阳光心态的象征,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反映形式。“清洁(seiketsu)”涉及到学生的宿舍管理、教室管理、校园环境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学生的个人卫生问题。“素养(shitsuke)”是学生言行举止、文化素质、个人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高效(speedy)”要求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要能够追求速度和效率,反映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专业(special)”是学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表现,是止于至善的品质。“安全(safety)”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包含学生的人生安全、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是一项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的工作,是丝毫不能打折扣的工作。通过“6S管理”活动的开展,预期的目标是从根本上实现化被动为引领,充分掌握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使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按照预设的目标前进。使“6S管理”成为学生工作的标准,为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全新而具体的解释和细化,受到高职高专网、淮安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校企文化融合的成功的实践案例。
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沟通融合来得以实现的,而实现两者的沟通融合绝不仅仅是对某种文化内容的简单取舍,更不能是用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替换,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实时适当的吸收和借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能够进行切合实际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徐保民.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4]谭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7).
[5]肖鸿光,王国鑫.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3).
[6]周治巧,赵鹏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机械职业教育,2012(3).
篇10
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一系列事务性工作。与高校中其他岗位比较起来,工作更为繁琐、繁重,且大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日常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使得对教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一直缺乏关注,教务工作人员在岗位待遇、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上出现较大困难。而这些问题会极大的挫伤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务员队伍的不稳定和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
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大多停留在依靠工作流程性文件、教务新晋工作人员在试用期的轮岗制、通过组织讲座、甚至于传统的师徒式的工作交接,缺乏必要的互动,容易让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激励,实质上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打破原先对于该问题的一些错误的认识,进而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选拔、培训和激励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于教务工作的团队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对新晋教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提高准入门槛。教务工作人员是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行政制度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纽带。一个优秀的教务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外,还需要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制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甚至是危机处理能力。在选聘之初,除了使用传统的对智力、资质、能力以及兴趣等内容的笔试之外,引入绩效模拟测试(即工作抽样法和评估中心法),基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复杂性和繁琐程度,在面试阶段应引入压力面试的部分,对一些突发状况的应激性反应和处理,如考务工作中的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等。从而对新晋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从其中选拔出与实际工作更为相符的人员。
二、对教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进行所有培训之前,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团队拓展素质训练。打破某一岗位的单一刻板印象。可采用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团越高墙等训练游戏方式,对教务团队的概念模式进行深化。
现代企业培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两种。将这两种培训模式引入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操作:
2.1脱产培训
2.1.1课堂讲演。通过课堂演讲的方式,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流程进行介绍,并传授各岗位的专业技术,人际关系或解决问题技能等知识。
2.1.2视频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清晰的演示国内外现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并演示其他培训方法不容易展示的特殊技能。
2.1.3模拟实习。通过实际完成实际或者模拟的工作环节进行实习。方法有:对特定案例(如之前出现过的教学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教务具体工作实习、角色扮演和团队互动等。
2.1.4 入门培训。通过对于特定的一个模拟工作环境下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设备或软件(如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来进行工作学习培训。
2.2在职培训
2.2.1 工作轮换。通过内部横向轮换,允许单一岗位教务人员调换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为教务员提供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如一段时间对调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岗位从而进行轮换。
2.2.2实习分派。通过外派学习的方式,利用与其他院校、部门的交流机会,进行业务学习和再学习。
2.2.3继续教育。要求所有在职教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继续学习,从而形成组织内部的良好学习氛围,带动教务人员内部形成良性互动,终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三、对教务的日常工作进行标准化操作。对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分权化管理,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组织架构,合理搭配教务处和二级院系的教学任务分配。真正确立教务处监管、二级院系协同的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工作从平日的复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繁琐程度,提高其工作效率。
四、在现有政策条件允许下,尽可能争取针对教务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待遇等福利举措。在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务队伍的情况下,对教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激励。如严格奖惩制度,对违反教学相关制度的行为要严格处理。严肃教学规定的权威性。对教务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多利用赞赏、升值、成就等激励性因素,合理使用薪金、工作环境等保健性因素,促使教务人员在压力下,自我提升,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
五、引入价值导向理念,以教务团队的共同信念和期望模式,尤其是老一批教务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以模板建设起属于“教务人”的组织文化,进一步加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完善教务这一团队的理念建设。
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人员的团队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目前社会上对于教务工作的误解和忽视,只有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真正的做出实效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对此工作忽视的传统观念。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迎春,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路径探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