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增值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形资产增值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形资产增值评估

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 管理 运营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对企业贡献不断增强,强化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尤为重要。无形资产是创造有形资产价值的源泉。利用无形资产增值可以为企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资产的价值总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的涉及到产品的品牌、信誉等方面,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注重品牌及信誉,并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就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无形资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重要程度甚至等同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企业贡献体现在延伸价值。然而,很多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好无形资产开发工作,要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的投资行为,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实现企业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1.完善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是很复杂的过程。是要完成这一过程得做好相关工作。在涉及许多具体的方面,例如共享知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知识创造价值,扩展投资范围,通过扩大商业化以及建立联合体等。此外,企业应健全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加强监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关贸总协定中的中相关条约的学习,维护好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事件。

2.完善企业无形资产转化机制。作为企业来讲,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针对需求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无形资产多元化,并整合和完善内部职能部门,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培育核心能力。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无形资产及其投资开发过程,做好相关市场前期拓展工作,尽一切努力实现其价值转化;由于市场中固有风险的存在,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关注和做好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工作,这包括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分散,可以利用联合开发减少风险。此外要尽力获得商品的标准所有权,以实现无形资产的效益。

3.努力提高无形资产转化动力。无形资产转化过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无形资产转化如果成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失败的风险。无形资产转化的风险性要求必须给予创造者一定的价值补偿,这可以增强创造者的创造动力,为无形资产转化提供条件。给予创造者的补偿应该是经济补偿,通过市场实现无形资产成为货币。价值补偿要通过市场的经济数据的来检验。根据无形资产在市场上价值的大小,给予其创造者相应的奖励。

二、重视科学评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1.努力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体系。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与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调整无形资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针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进行相关严格规定,这有利于保障无形资产的安全,有利于促进无形资产资源合理流动。当前一些省份已经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但由于地方法规的局限性,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

2.建立无形资产评估评估体系。除了政策法规外,有效进行无形资产评估还必须要求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评估部门,选派专业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并按科学程序进行评估,使无形资产价值得到量化。此外,还应做好相关管理与协调工作,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利于准确评估。

3.加强无形资产评估体制建设。健全的体制有利于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目前而言我国体制建设在无形资产评估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缺乏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部门,极大影响了无形资产的正常流动和合理利用。我国政府应加快无形资产评体制建设,培养相关评估专家,规范评估方法、标准,推动技术市场、产权交易的健康发展,保障无形资产增值。

三、加强无形资产运营管理

1.充分发挥金融外部环境的作用。无形资产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外部金融市场发挥融资的作用;企业扩大生产也需要资金。为了减少投入,降低风险,无形资产运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通过产权市场转让、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等方式,推动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管理不断优化。

2.无形资产运营要提高效益。企业购并后,往往具有规模大的特征,容易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然而如果不注重效益的提高,盲目扩大规模,仍会导致破产。因此无形资产运营要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确保重组形成新企业后,综合效益要大于几个成员企业的经营效益之和。

3.处理好坚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多元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通常当市场处于封闭情况下多元化经营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不同产品的互补,可以带来综合效益。从表面上看多元化似乎减少风险,但实际上如果实施无关联的多元化,反而会加大风险;如果产品系列过多也会增大研究与开发成本,使企业的整体效益下降,削弱企业竞争能力。因此企业首先应经营好主业,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然后实施与主业相关性较大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稳步实现组织的规模扩张。

参考文献:

[1]杨丽,肖慧霞.试析无形资产运营风险.中国农业会计,2007,(4)

[2]杨长英.试析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中国总会计师,2009,(4)

[3]杨泽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5)

[4]于玉林.无形资产:管理经验与管理技术.现代会计,2008,(3).

[5]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6)

篇2

一、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出租的建筑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该单独计量和出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根据以上规定,企业可以把暂时闲置的自用房地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又因为自用房地产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计提折旧或摊销。当把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就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又因为近几年物价大幅上涨,转换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远大于其账面价值。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

[例1]某企业有一幢楼房因为暂时闲置,该房屋的原始价值为1000万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估计残值为零,该房屋预计可使用100年,已经使用20年。2008年11月30日开始对外出租,租期为15个月,该建筑物在租赁日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

该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为=1000-1000÷100×20=800(万元)。转换的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 20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00000

由以上会计处理过程可以看出,这项转换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元。

但是处理后企业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出租单位在租赁期间不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因为租期为15个月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如果要自用还可以在15个月后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在租赁期内不转换,除了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同时对外出租还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租金收入,从而导致当期利润也相应增加。

第二,出租单位在租赁期内要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企业是否转换投资性房地产为自用房地产要受如下因素制约:(1)因为租赁合同没有到期可能要赔偿承租单位违约金(用A表示);(2)收回投资性房地产失去的租金(机会成本,用B表示);(3)因为资产增值企业贷款成功,当期贷款的利息(用C表示);(4)收回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当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用D表示);(5)贷款资金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用F表示)。则: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有利;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不利。

接上例,如果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200万,贷款投资收益为100万,而贷款的年利息为80万,赔偿金为50万,年租金损失额为60万(机会成本)。则:200+100-80-50-60=1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要收回出租房,改为自用房。

若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为200万,年借款收益为50,年借款利息为10075,赔偿金为8075,年租金收入损失8075。则:200+50-100-80-80=-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可能改为自用房。

同理,土地使用权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也可实现资产增值。

[例2]某企业有土地使用权原价值为1000万,其使用年限为50年,已经使用10年,近期闲置,可以对外出租,租期为15月,对外出租日期为2007年10月20日,转换日,此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累计摊销 2000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000000

由分录可以看出,这项会计处理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7000000元。

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转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于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资本化。但是,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要有充分论证,要经相关审计并且很难达到标准。企业以此为由把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费用化,以开发失败为由又把开发中的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然后再经过一定的操作程序达到企业资产增值的目的。为了实现价值增值,企业一般在开发无形资产时要经过如下转换程序:

(1)企业开发费用作为当期费处理。

[例3]某企业研发一无形资产在研发阶段发生的费用总计20万元。则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 200000

贷:原材料(等) 200000

确认开发失败,研发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 200000

贷:研发支出 200000

(2)将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开发成功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3)申请成功后,个人再将无形资产捐赠予企业。接受捐赠时要经过评估,通过评估增值实现企业的资产增值。

沿用例3的资料,假设该研发项目开发以后通过个人申报成功之后又捐赠予该企业,经评估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为50万。其他资料如例3,则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经过这样的处理,该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增加300000元(500000-200000)。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量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2)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上述三种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该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例4]某企业因为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相对于出售前的总金额较大,剩余部分不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而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为:(借方)成本207#;(贷方)利息调整为5万元;(借方)应计利息1万。此时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则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00000

――应计利息 1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000

贷:持有到期投资――成本 2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1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篇3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而无形资产管理始终没有得改善,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状况。特别当高校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出面协调解决,保护学校权益。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领域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少,管理方式极不科学,规章制度极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却存在某种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在产权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 缺乏规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评价体系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而言,要比有形资产的核算难度大得多,核算过程更复杂。高校无形的形成过程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资源,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另外,对自制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投资收益的确定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这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严重,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使无形资产目前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评估或评估不当,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容易造成流失。

(四) 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种必然趋势。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不惜重金吸引各学科高~A31-,纷纷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并带走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工艺、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外,有些科研人员因经费的原因,对其创造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办理专利申请,还有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及时进行评估并计价人账,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五)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还有部分学校长期闲置,科研成果鉴定完后就束之高阁,既不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能力将其转化,使这部分无形资产长期闲置存放,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 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为了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专门负责学校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等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处分进行有效管理,彻底解决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 加强元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化,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在发生各种不同情况、问题时,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遵循,堵塞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各种漏洞,使无形资产管理具体化并易操作,确保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 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和评估管理高校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投资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动态上掌握高校的无形财富。特别是现在高校合并、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相当频繁,无形资产的运作和交易显得格外活跃,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核算和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无谓损失。此外,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评估鉴定势在必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鉴定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人才群体既是无形资产不可忽却的一部分,也是无形资产的发明创造者,高校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实现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无形资产增值。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竭尽全力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引进和充实各学科优秀人才,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篇5

【关键词】 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 变化; 分析

一、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能够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范围偏窄。

目前,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共有29项,美国的评估公司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达23项,而我国会计实务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能够真正作为明确的企业资产列入报表的只有7项而已。显然,这些只是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范围,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相比过于狭窄。现代企业的价值不再以物质资源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更多地考虑该企业所持有的无形资产的大小。

2.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项目确认不够及时。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产品上使用各种认证体系,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网络注册域名,以及各种行业相关权威组织的认证等等。现有的准则对它们的确认都缺少相关的规定,无法及时地对其进行确认。这种确认内容的缺失,必将造成企业实际价值的扭曲,使企业的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

(二)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简单且不合理。

从《企业会计准则》(下文简称《准则》)的规定看,对于自创型无形资产,只对开发成功取得专利权时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其在研究阶段时产生的费用却只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特别是在国家对商标注册统一收费的前提下,各种同类产品的账面价值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处理方法根本不能完全计量出企业自创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于大多数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从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而言,《准则》对其计量采用的是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按历史成本入账,这是因为无形资产在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体制中是微不足道的,至少与有形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相比所占资产比例很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对无形资产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还算是合理的。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方法用于计量具有无形性、不稳定性等种种特征的无形资产就显得简单和不合理了,而且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使用这种方法就越背离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2.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注重货币实物性。

所谓的货币实物性,就是指在对无形资产计量时沿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以货币为主要单位进行核算,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企业顾客满意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资源,就难以准确地用货币进行计量了。如果就此消除对以上资源的计量,将其排除在无形资产范畴外,那么对于企业资产的核算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3.只侧重于无形资产减值。

国内的无形资产准则提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但却没有对有可能的无形资产增值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说明。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因此,原有的只算减值不算增值的原则就变成单向的了。

二、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改进建议

1.应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内容范围。

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确认的内容范围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除了自创型商誉等早已达成共识的项目外,还有很多项目也需要加入到确认的范围中。

(1)企业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管在什么时代,人的创新能力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和资金、土地等有限的资源相比,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更能左右一个企业在商场中的成败。作为一种不会枯竭的资源,人力资源才是企业最不应被忽视的资产。只有把握住了人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人力资源应当算作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2)各种认证标志的使用权。在现今播放的各种广告中,观众通常可以看到某某产品得到了某某认证。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认证,包括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等,企业在取得使用权后不能随便将其买卖转让。因为这些认证标志是企业的产品在经过合法程序以及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检验后才能从相关机构取得并使用的认证。因此,这些认证和标志的使用权也应被算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3)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任何企业都经历了从小到大、从默默无名到声名显赫的过程,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发展,影响顾客对产品的评价等。有的企业则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或者是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网络工作系统、企业融资关系等。这些企业内部形成的关系,往往也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利益,因此它们也应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4)网络注册的域名。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是信息和知识高度集中的集散地。不管什么人,想要寻找什么信息、什么知识,只需要在互联网上输入相关关键词,总能找到想要的资源。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在网络中所使用的名称,也和企业本身的名称、商标一样,代表着企业,塑造着企业在网络里的形象。

2.要提高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的辨析度和确认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加大自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产品、新技术诞生。产品更新换代的日益加快对现有的无形资产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已经摒弃现行会计下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对其做出应有的改进,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注重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进行归类和确认。

(二)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正确计量自创型无形资产。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它包括企业自创型商誉,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这些自创型无形资产都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必须正确地对它们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创型无形资产,原有的计量方法只计算其历史成本,明显不能正确地计量出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以及它们的价值。为了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控制、拥有的资产,应合理选择计量属性。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对其计量应该建立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产出价值观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其注重的是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对于无形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以及价值变动能够进行真实的反映。比如,有的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投入价值,通过对其进行维护,能产生远远大于投入价值的经济利益。而有的无形资产虽然没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也一样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2.明确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和开发费用》中规定:研究活动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相应的费用投入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到,企业研发费用和企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关系密切。要正确计量自创型无形资产,前提是要做好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分配,应根据研究与开发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而不能笼统地对待。如果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没有结果,那就是说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无形资产,所以其研发费用应当计入当期费用;而如果企业的研发成功,得到相对应的无形资产并能够确认时,则该产品的研发费用应当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当中。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或销售;(2)开发产品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能够论证;(3)归属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4)该产品、工艺的市场或对企业的有用性能够论证;(5)永远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开发项目的完成、销售和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Z].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Z].2006.

[3] 孙娟.无形资产核算问题商榷[J].财会研究,2006,(8).

[4] 肖志敏,张明之.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结构模式重塑[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

篇6

【关键词】图书馆;无形资产;品牌;形象

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转化主要是指图书馆把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当作图书馆发展的要素,投入到整个图书馆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并最终转化为图书馆的价值。这对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确保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无形资产转化应考虑的因素

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转化在遵循图书馆规律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转化并且有盈余是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它是图书馆未来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为了进一步创造新的无形资产的需要。

1.1 以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

图书馆把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要素组织起来进行转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长期的社会效益。因此,图书馆以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直接转化到图书馆的活动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个根本原则,即无形资产效用的发挥一定要有利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1.2 系统考虑,整体推进

无形资产具有不同的种类、性质和转化方式。在转化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个性,又要考虑其共同目标,比如,图书馆通过购置优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这样就提升了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图书馆品牌。

在转化无形资产时,要考虑到能促进整个图书馆系统的良性发展,做到能够促进图书馆无形资产的整体推进。

1.3 以实体化为基础

这里的实体化是指图书馆的无形资产的实体表现,如优秀的馆员队伍、先进的设备等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它与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转化密切相关。图书馆无形资产通过这些物质载体可以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1.4 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的积极性

图书馆的职工是创造图书馆无形资产的源泉,同样在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转化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图书馆职工的智力、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关系到无形资产的转化能否给图书馆带来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在无形资产的转化过程中,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内在的潜力,这是图书馆转化无形资产与提高自身竞争力所必需的。

2 图书馆无形资产转化的方式

2.1 图书馆品牌的转化

图书馆品牌的转化,能使图书馆品牌的价值与效应发挥到极致,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品牌运营,图书馆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传达其核心价值、核心定位、核心特色和种种承诺,使公众识别特定的标志,对品牌与某种形象产生自然的联想,提高他们对图书馆服务产品的认同感、信任度。

2.1.1 品牌扩张

图书馆品牌的扩张需要革新观念,整体规划,把握时机,稳步推进。

(1)融资扩张。通过吸纳资金、人才等资源,扩大图书馆规模。如我们利用图书馆的品牌效应,开展了对全市各图书馆提供图书用品设备,有偿进行新书加工、业务整理,对报纸、期刊进行标准化装订,期刊联合订购等业务,受到各类型图书馆的欢迎。

(2)合作扩张。图书馆可以通过转化图书馆品牌,与其它图书馆、企业、科研机构等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创建新型办馆模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保持品牌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如我们与书画家联谊会合作,联合装修了高档次的展厅,常年联合举办名家书画展览,每次展览书画家还向我馆捐赠书画精品,我们现已通过这种方式收藏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70余幅。

2.1.2 品牌创新

(1)着力品牌创新。图书馆应当通过内部管理改革和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创新服务项目与方式、扩大对外宣传的范围与力度等,来巩固、提高图书馆品牌的地位、形象与声誉,实现品牌的保值与增值。

(2)注重品牌定位。图书馆应当适时进行社会形势、自身优劣势、目标消费者和相关公众需求的再分析、再评估,重新选择最具优势的品牌定位,使图书馆品牌的价值、形象、声誉得以保持和提高。

2.2 图书馆形象的转化

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帮助图书馆吸收优质资源,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图书馆组织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信赖、支持和帮助,能够给图书馆带来更快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形象的转化,贵在保持或提升良好形象的独特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2.2.1 图书馆要维护自身“特色”

一所图书馆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图书馆的形象体现在它的办馆优势与特色。在塑造图书馆形象时,必须充分认识特色的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创办自己的特色。

2.2.2 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利于维护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逐步培育出来的。图书馆形象体现在整个图书馆的各个方面,而它促进图书馆无形资产增值的作用是在图书馆运营管理中得以实现的。良好图书馆形象的树立和维护虽然在于图书馆领导者的雄才大略,更在于每个行为,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特色、在社会服务中的反响、社会贡献等,以及润物细无声的严谨。图书馆的行为就是其办馆运行模式,包括办馆准则、管理方法、服务手段、机构设置、公益性与文化性活动等,是实践办馆理念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活动。

2.2.3 通过公关传播图书馆形象

对于一所图书馆来说,树立良好图书馆形象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将这个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保持下去,才能长久地对图书馆无形资产价值增值发挥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良好图书馆形象的巩固,而图书馆形象的巩固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和得力的措施。

借助媒介。利用各种媒介和舆论来广泛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文献质量、服务水平等优势,以达到宣传自己形象的目的,其特点是主动性、时效性强。它要求图书馆善于策划新闻事件,制造新闻热点,如通过周年馆庆、举办服务成果展示等方式来吸引新闻界与公众的注意和兴趣,争取媒介报道机会来使公众更多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广泛交际。利用招待会、座谈会、茶话会、慰问等活动与社会群体相互沟通,表明自己听取公众意见、尊重公众利益的诚意,同时也争取获得公众的理解、关心和支助。其特点是面对面的、双向性的,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浓厚的人情味。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知识、设备等优势,通过科研合作、信息咨询等独有交往方式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质和精神风貌。

提供服务。以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来赢得社会公众的赞誉。图书馆是知识密集的场所和精神文明的窗口,应主动对社区生活进行参与和影响,这是图书馆大众化的要求。图书馆主动内化社区特色、引入社区文化、适应社区需要,也是图书馆走向开放的标志。如我们在机关、部队、边防、社区、监狱建立了18个分馆和服务点,每年提供图书2万余册。特别是深入部队开展知识拥军的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军事报道》分别进行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

提高素质。通过自身工作的展开以求得自身的高质量高信誉。其立足点在于图书馆通过加强内部人员队伍、馆藏设施等建设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贡献,赢得社会的好印象。它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的特点,有较强的渗透力。(下转第267页)

(上接第226页)2.3 图书馆无形资产延伸

篇7

(一)被兼并企业的账务处理 一是被兼并企业评估后的会计处理。经批准被兼并的企业,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该项资产评估事项属于企业产权变动事项,在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应按如下原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应按批准评估备案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备案的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原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二是被兼并企业结束时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账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也可以结束旧账。另立新账。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还是另立新账,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会计处理 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值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照确定的成交价值,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各项资产、负债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贷记所有负债科目,两者之间如有差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二是兼并企业仍保留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企业有偿兼并其他企业,作为长期投资处理,按支付的价款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在年终进行财务核算时,兼并企业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时应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长期投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企业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资产的,按划转的净资产,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二、企业对外投资资产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只有以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并投资成功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均要按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间进行股权重组或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按非货币易的原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应当扣除按规定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记人“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企业处置该项投资时,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待企业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时,已实现的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的金额,可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也比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改制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发生的增减值报经有关主管部门立项确认。企业会计人员在接到评估确认通知后,应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做好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税字[1997]第7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股份制改造,1997年7月1日以后,评估增值不折成股份,扣除未来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值准备,按税法规定须缴纳所得税。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按照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也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

按照评估调账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在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在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差额,记人“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公司按规定于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原计入资本公积的资产评估净增值准备,因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应将该“资本公积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待评估资产增值价值实现后,该转入的“其他资本公积”方可按规定程序转增股本,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贷记“股本”科目。对于资产评估增值如何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从理论上讲,应当在各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费用时分别项目处理。但由于在股份制改组时,资产评估是将资产增值和减值相抵后的净额计入资本公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一一对应,可考虑按照税法规定采用综合调整办法,即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按照每一项目的实际增减值情况逐项调整。

按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只将按照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部分计入成本费用,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公司应将评估增值部分全部计人资本公积。在计提折旧时,公司应按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按评估增值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与按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之间的差额,或按规定的期限(不超过10年)平均转销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二)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 对于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冲减资本公积,另一种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这两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区别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

篇8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 技术创新 会计处理

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先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内容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后人对企业创新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创新的分类和名词。例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等,甚至把创新拓展到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但是,从经济学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来讲,上述五种情况都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因此,在许多文献或文件中往往把企业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不加区别。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接受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样的划分便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理论分析。

从过程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的一系列活动的完整过程。可见,技术创新把技术与市场联结起来了。其中研究、开发是一个新产品、新工艺发明、创造的形成、应用和实施过程,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在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了质优价廉的巨大优势,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争端也随之急剧增加,并出现了一些原材料价格暴涨、市场饱和以及利润缩水的趋向。这说明,在生产条件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价格竞争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技术竞争的重要性。中国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技术创新上寻找出路。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研发投入强度翻了一番,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3年22,276家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另外,中国500强企业研发强度也仅为1.05%。

影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企业家素质、企业资金状况、企业技术的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市场融资渠道畅通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其中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应的税收政策是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两个方面。

由于不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差别很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如何处理,也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

一、我国现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得转增无形资产的成本。由于前者费用远远低于后者,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属于全部费用化法。

由于研发项目的未来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很高。采用全部费用化法,研发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这种方法核算简单便于操作。由于计入当期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收益,递延了企业税款上缴,也体现了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用意。但是这种做法也显现出不利的一面。主要问题是:

第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只按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作为实际成本予以资本化,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后续的支出都不能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使得研发成功后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严重缩水,也不符合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第二,研发费用支出的时期并无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收入“入账”,研发活动收益实现的时期又无相应的研发费用“入账”,形成了研发活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时间上的不配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投资与回收状况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也使企业在投入期间营业利润下降,无形资产增值受影响,经营业绩压力加大,掩盖或扭曲了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努力。这既不符合会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使现行会计体系对受托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在丧失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立足提高长期盈利能力的研发投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行动。

第三,企业立足长期利益的研发投入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研发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利于衡量企业的价值变动情况;研发投入与收益不配比影响了对研发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利于对企业不同时期经营业绩的评价,不利于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

许多国家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势积累形式是出现竞争力持久差异的基础。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要素构成中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知识、技术要素主导型转变,有形资产比重日益减少,无形资产比重日益增大。上述三个弊端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改进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相关税收政策问题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

二、各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全部资本化、全部费用化、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一)全部资本化

全部资本化处理是指将研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全部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中,等到研发项目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将形成的相关资产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主张全部资本化的理由是:(1)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是期望在未来时期而不是本期获得收益,理应成为企业的资产。(2)资本化可

以合理地反映未来效益的投入价值,使研发活动当期净收益计算更为准确。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存在问题。由于没有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予以区分,企业管理者就不可能向投资者正确传递有关研发项目的开发进程和成功可能性的内部信息,无法客观估计将来的受益期间作为资本化的摊销依据。此外,对一些产生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研发项目进行资本化,会虚增企业的资产价值,粉饰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资本化处理方法主要在荷兰、巴西、瑞士等少数国家使用。

(二)全部费用化

全部费用化是指对于研发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虽然稳健且简单,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本文第一部分已作分析,不再赘述。

美国是全部费用化法的代表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规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外情形是财务会计准则第86号公告《用以出售、租赁或其他目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规定,当某项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建立起来时,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此外,德国会计法规也要求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费用化。

(三)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是指如果研究与开发支出满足指定的条件则确认为资本。该方法假设能合理区分不确定性的大小,对应的是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会计原则。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1)充分体现了研发活动的基本特征,兼具必然的未来效益、效益不确定性和计量困难性。必然的未来效益说明了资本化的必要性;而在技术上和商业上是否可行还很不确定,未来效益是否存在也很不明显,无法与以后的受益期建立密切联系,因而即期确认为当期费用;否则,说明不确定性较小,可以确认为资产。(2)兼顾了会计的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按能否明确地辨认其支出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并且是否具有商业化倾向的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为基本辨析标准,分别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部分符合谨慎原则,不至于全部费用化后造成对当年净利的大幅影响;而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部分符合配比原则,保证企业各期净利和资产价值变动计算的相对准确性。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分为条件资本化法和实际结果判断法两种方法。

1、条件资本化法。主张将研究与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不满足者则费用化。

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条件资本化法。《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在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通常认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支出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当满足以下六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1)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2)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5)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企业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6)对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可靠地计量。该方法确认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观性比较强,影响了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法国、英国等。

2、实际结果判断法。主张在研发期内设置一个专用账户归集发生的研发支出,然后按研发活动的实际结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当最终获得确定收益时,将归集的全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后在其收益期内逐期摊销,如果失败则反之。该方法通过结果的判断推迟对研发支出的处理,既实现了配比原则,又符合客观性原则,也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其缺点是如果研究开发失败,将归集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会使企业当期收益波动较大。

综观各国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处理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且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一般在报表附注里)披露研究开发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数额。

三、改进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税收政策的建议

改进我国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结合我国实际,尽量与大多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即采取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将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将开发阶段发生的成本有条件资本化。同时,可以采用税收返还和奖励的办法来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企业及其管理者以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利税等指标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企业的管理者收入通常也与经营业绩直接相关,研究开发费用采用费用化会计处理,会使企业当期利润下降、企业资产不能保值增值,企业高层人员为保证当期经营业绩,不会积极投入研究与开发,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改进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还关系到投资人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和企业价值的评估,影响到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到对研发的投入。

第二,非公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非上市企业经营者不会过多考虑研究发成本费用化导致利润考核指标的降低,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实际税负的多少。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符合他们的需要;将开发阶段的成本资本化后,相应的抵税作用必须通过税收返还的形式,以实际减少企业的税负。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税收优惠和奖励措施也是鼓励企业创新的必要步骤。

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其是否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可将研究支出全部费用化,以后项目成功,也不确认为资产,但科技主管部门可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奖励。开发活动是将技术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否将开发费用资本化,要根据研发成果和企业类型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例如,对于专业性的研究开发类企业,如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类企业的设计、开发项目就是该企业的产品,应将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都记入其产品成本。

具体来讲,我们建议采用提取“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的方法并改进相应的税收政策。

1、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的目的是补偿研究开发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类似于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的备抵法,可以由国家规定按照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设置单独的核算科目,便于报表分析。设置“研究开发投资”项目,用来归集企业研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会计报表的“研究开发投资”中获知截至到某一时点企业投入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小。设置“研究开发风险准备”作为“研究开发投资”的备抵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上列示研究开发投资净额,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已投入但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数额。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用于单独核算当期研发费用的支出,以区别于其他管理费用,并在损益表上当期费用类增设“研究开发费用”一项,从而获知计入当期损益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大小。为了不打破传统期间费用的项目,又可以清晰地了解研发项目的支出,也可以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不重要且金额不大的项目,予以费用化,并单独核算计入本期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与其他管理费用项目分开;对重要的金额较大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归集。

(3)年末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补提或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需要经常检查提取比例是否能足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程度,倘若发现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百分比。

(4)研发成功要同时转回所提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研发失败要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并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在5年内摊销。

2、由科技主管部门对处于开发阶段的成果进行认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根据认定结果,由税务部门核定资本化金额应该得到的税收返还。这样做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也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议把这项具体政策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96)15号文件精神,盈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及以上,其中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年终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由于10%的门槛过高,企业实际很难享受这个政策。笔者建议,盈利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及以上的,给于税收优惠。

4、建立符合自主创新特点和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领域,对增值税、营业税考虑不够。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部分高技术企业增值税税负偏重。例如,根据深圳市政府对“华为”、“比亚迪”等8家高技术企业的调查,它们的增值税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11%,而一般企业比重平均为3.06%。因此,建议逐步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篇9

停牌近两个月的建投能源日前了一项收购大股东建投集团部分资产的重组预案,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因该方案较2011年方案相比改变了部分资产的评估方法,使得此次收购成本增加10.5亿元之多,与此同时让人不解的是以高达125%溢价收购的资产,盈利预测却暗藏玄机,此外部分资产土地增值率的高估也让人匪夷所思,而这一切的背后均被指向通往大股东的利益输送。

收购舍低求高

停牌近两个月的建投能源日前了一项收购母公司部分资产的重组预案,交易标的资产为建投集团持有的火电业务经营性资产,包括宣化热电100%股权、沧东发电40%股权和三河发电15%股权。

与两年前的重组方案相比,本次预案中不仅重组项目减少两项,而且待注入资产与此前的预估值相比较也大幅增值。此前预估值为18.45亿元,而本次合计预估值为28.58亿元,拟注入项目的净资产账面值净额为15.95亿元,预估增值率为79.18%。事实上,该溢价水平相对比市场平均水平并不高,但是对于单项资产沧东发电的估值方法以及预估溢价率却颇受诟病,数据显示该项资产用资产基础法算出的预估值为24.82亿元,而用收益现值法算出的预估值为51.24亿元,面对两种差额高达26.42亿元的评估方法,建投能源选择了后者使得该项资产溢价率高达125.32%,收购成本增加10.56亿元。

面对来自于市场各方的质疑声,建投能源解释为,“对于沧东发电,由于其装机容量大、燃料来源及价格有保障,具有较强持续盈利能力,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预估”但是显然中小投资者并不能接受这种解释“难道只有这项资产具有盈利能力,那么是否意味着收购的另外两项资产无价值”有投资者指出。

2012年财务数据显示,沧东电力,三河发电均处于盈利状态,宣化热电却亏损2968.75万元,对此建投能源董秘办工作人员郭佳则进一步向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表示三项标的盈利水平不一,但是无疑都将增加公司收益,而沧东发电盈利水平强于另外两项资产是其采用收益现值法估值的重要原因。

盈利预测暗藏玄机

在市场将焦点集中于预估方法的同时,记者陡然发现对于这项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资产,方案中显示的盈利预测却暗藏蹊跷。

公告显示,对于沧东发电的收益现值法估值采用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模型,而影响该模型的主要参数之一为企业净利润,其中机组发电小时数、上网电价、发电/供电煤耗、煤价等则是影响企业净利润的主要参数。但是《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却发现根据方案预测,部分应与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指标却反而呈现下滑迹象。

具体来看,2010-2012年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平均可达6000小时以上,但从2013年-2017年的预测结果看,除2013年可达5880多小时外,2014年-2017年发电小时数都将降至5300-5450之间,同时主营业务收入的预测也呈现大幅下滑的走势,在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营业收入分别可高达52亿元、52.7亿元,但对于未来几年的盈利预测结果来看主营业务收入除2013年可达50亿元,2014年-2017年之间最为乐观的年度预测也仅为48.8亿元,虽然主营业务收入不能完全等同于营业收入,但是无疑以上数据证实对于该项资产的盈利预期与高达125.32%的溢价率并不匹配。

对此,该公司董秘办郭佳回应记者时认为“该项资产虽然在盈利预测上并没有体现同比增长率的优势,但同行业对比沧东发电仍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记者简单计算了一下,如以2012年沧东电力的净利润为标准,假设未来几年该公司均将维持这样的收益水平,那么每年建投能源将从该项资产中获取2.4亿元的收益,这就意味着不考虑外界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建投能源至少需要9年时间即2022年才能收回高达125.32%的溢价成本,不过显然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盈利预估时间表只截止到2017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盈利预测结果作为盈利补偿协议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防止注入资产大打折扣、保障上市公司业绩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按照建投能源目前的盈利预测来看,其设定的盈利门槛过低或将失去规避劣质资产的作用。

土地增值率疑为高估

如果说,估值方法是引发市场对沧东电力溢价质疑的导火索,那么土地预估则把三河发电的溢价收购也推到了聚光灯下。

查阅公告不难发现,对于三河发电净资产的预估增值率达20.95%,建投能源解释其重要原因为无形资产增值459.93%,数据显示2013年无形资产(土地) 账面值7749万元的同时,预估值却高达4.34亿元,增值率511.77%,对此公司表示预估基准日土地使用权的估价较三河发电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大大提高,造成预估增值。

然而《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建投能源无疑高估了大股东此处资产的土地价值,按照三河市今年5月土地招标情况,以270元/平方米即可获得30年土地使用权,如以公司公布的1155768平方米的土地面积计算,相对应的土地估值应为3.1亿元,显然与公司公布的预估值4.34亿元差距悬殊。

篇10

[关键词]资产评估增值征税

为了规范资产评估工作,国家先后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随着资产评估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其中一个比较突出、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对资产评估增值应否征税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资产评估增值应否征税

资产评估增值虽然是由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等因素造成的,但若说其并非实体增值却也不确切。因为这种增值实际上是由以前各期的增值累积递延而来的,只是因财务会计制度的成本原则的制约,不能随时根据市场现值调整资产帐面价值,因而这种增值平时无法体现出来,而只有在资产评估时,才被还之以“庐山真面目”。但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这种增值是凭空而来的,是一种“人为”调整出来的不依存于实体形式的虚的资产增值。比照商誉,也许会理得解更透彻一些:我们平时无法确认商誉的存在,但它实实在在是存在的———试想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上的百年老店与普通商店相比,谁更吸引人?而这种吸引力决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从天而降的,它是无数人多年来持之以恒的辛劳和汗水的结晶。因而笔者认为资产评估增值决不只是一种帐面上的调整,它是将一种客观存在的收益化隐性为显性,使之“浮出水面”。并且,实际上这种增值在评估前无法实现(甚至无法确认),但在评估后却大多可以实现。由于资产评估的具体对象无外乎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因此评估后进行帐务处理时对评估增值部分都应借记资产,贷记资本公积(流动资产评估增值也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既然我们承认这种增值是一种实体增值而且可以实现,那么对其征税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由于我国资产交易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也有必要拟定对资产评估增值的税收政策,以体现政府在其中的调控作用。

二、税种的设置

资产评估增值就其自身的性质而言,属于一种资本利得。所谓资本利得是指资本所有者将资本项目,如机器、设备、房屋、土地、有价证券、商标专利权等转让所取得的所得,在数量上通常体现为转让价格扣除其原值及相关费用后的余额,其性质属于纳税的范围。在国际上,将资本利得区别于一般所得,单独作为一个范畴对其征税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例如,欧共体国家、大部分OECD国家、部分美洲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都在税法中对资本利得课税作了详尽的规定,而且也制定了相应的征收管理办法。我国在制定针对资产评估增值课税的相应政策时,不妨将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拿来借鉴。笔者以为,针对国内的情况及参照国外的做法,单独设立一个税种———资本利得税对资产评估增值课税是一种较为适当的做法。

三、税率的制定

如果对资产评估增值进行征税,那么税率很重要,税率的制定要适当:不能过高,过高则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不能过低,过低则失去了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目前税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者的法定税收水平,无论和发达国家还是家相比都不低。而且就两者一个对增值额征税、一个对所得额征税而言,与资本利得税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不妨参照增值税的税率17%(低限)和所得税的税率33%(高限)以及我国的总体税负水平,将资本利得税的税率定为20%,以体现合理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当然,这个税率仅仅作为,具体税率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最终确定。

四、资产评估增值会计处理

对于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前文已经提到,一般是这样的:借: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资本公积即将评估增值部分计入了企业的权益资本。那么对资本利得税应做怎样的帐务处理呢?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其冲减资本公积,即:借:资本公积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本利得税这里不存在与资本保全原则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资本利得税是按资产评估增值的一定百分比的,既然已经将资产评估增值记入资本公积贷方,那么记入资本公积借方的数值一定小于贷方数值,两相比较,资本公积贷方的数值仍是增加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营业外支出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本利得税这样做的理由是,列入资本公积虽然不存在与资本保全原则相违背的问题,但却反映不出资产评估的全貌,因而不如将其列入营业外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将其列入递延资产,即:借:递延资产贷:应交税金———应交资本利得税这样做的理由与第二种观点基本一样,只是没有将资本利得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进行了分期摊销。

实际上,后两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第一种观点不存在抵减利润总额,从而抵减所得税的,而后两种观点却有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若想抵消后两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的帐务处理差异造成的这种,可有两种办法:一是允许将资本利得税计入损益,但不允许其抵减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二是既允许企业将资本利得税计入损益,也允许其抵减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可将税率适当提高一些。显然第二种办法对企业更为有利,因为它省去了企业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资本利得税部分的麻烦,这也是笔者所赞同的办法。至于第二种办法中税率如何制定,本文例证如下:

[例]假设某企业资产评估的增值额为m,三种观点为a、b、c,各自的税率为A、B、C,那么:

(1)观点a下,企业所交的资本利得税为Am。

(2)观点b下,企业所交的资本利得税为Bm,但由于其作为费用冲减了企业当期收益,使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少了Bm,从而所得税少交了33%Bm,两者综合作用,企业实际交税Bm—33%Bm。

(3)观点c下,企业所交的资本利得税为Cm,但由于其并非在一年计入费用,因而存在一个货币时间价值的问题。这里设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为i,那么,企业每年计入费用的资本利得税摊销(应采用直线法摊销)为Cm/n,每年抵减的所得税为33%Cm/n,各年抵减额的现值和为(为简化起见,设资产评估增值在年初发生,资本利得税在年初交纳):∑=33%Cmn×11+i+33%Cmn×1(1+i)2+…+33%Cmn×1(1+i)n=33%Cmn×〔11+i+1(1+i)2+…+1(1+i)n〕=33%Cmn×1-(1+i)-ni则企业实际交税为:Cm-33%Cmn×1-(1+i)-ni若使三种情况下企业交税相同,即实质利率一致,可联立下列方程:Am=Bm-33%BmAm=Cm-33%Cmn×1-(1+i)-ni①②由①得B=A/(1-33%)≈1 50A由公式1-(1+i)-nni的数学性质可知,当0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对资本利得税可以这样进行帐务处理:当其数额较大时计入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允许其抵减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根据上例提到的方法制定)。

[]

1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资产评估概论》编写组:《资产评估概论》,北京,出版社,1992。

2 中国注册师教材编审委员会:《管理咨询》,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