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资产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资产建设

篇1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以数字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通过互联网络为处于不同空间的用户快捷、方便地提供信息的新型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不仅意味着把传统图书馆的印刷、音像作品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还包括把这些经过处理的咨询通过网络转变成一种网络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这一意义上,具有传统纸质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传统图书馆的地域性特点在数字图书馆时代被大大削弱了。除此之外,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一种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变化,把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为中心的处于物理场所的服务系统,转变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在虚拟空间中存在的服务系统。所以数字图书馆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但事物往往有两方面,权利人比任何时候更为担心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

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指法律主体对其从事智力活动创造出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范围较为广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版权)两大部分。数字图书馆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而且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更易牵涉到版权问题,这是由数字技术的特性决定的因为,正是数字技术使作品的复制变得快捷,复制件和原件的区别不再有版权意义;数字作品的使用方法更加灵活,对作品的改头换面也变得更加容易;另外网络的普及使版权的某些特征如地域性特征逐渐淡化。其实,与其说是数字图书馆对版权带来巨大威胁,不如说是数字技术给版权带来强大的冲击。因而,“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的实质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印刷与虚拟环境中的利益平衡机制,使版权人、图书馆、读者等三方面的利益都受到了影响。”(《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1卷,第4期,第57页)由于数字图书馆本身的新特点,因而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具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是数字作品,不仅包括由传统的文字、图画、音响、电影、电视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产生的作品,还包括开始就用数字化形式表达的如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以及多媒体作品等数字作品。因而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知识产权要保护的对象比传统图书馆条件下要更多,且对作品版权的界定也比在传统图书馆中要难,这些都给数字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加了难度。一种新事物诞生后,需要一种新的法律机制对之进行保护,对于数字作品,传统的知识产权法难以实行有效的保护,于是各国都制定了新的旨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如1991年欧盟计算机软件指令、1995年欧盟绿皮书和美国白皮书等,都规定了对数字化作品的保护。但这些法令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因此对数字图书馆适用的法律保护体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数字图书馆本身的这些新特点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过程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维护图书馆自身形象的需要。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正从纸质的图书馆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迈进,但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却始终如一,“公益性”是图书馆立足社会的根本点,它本身的信誉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正因如此,图书馆经常会收到各种形式的捐赠,有的以国家的名义,有的以个人名义。很多书籍爱好者愿意在身后把自己珍藏毕生的重要文献托付给图书馆,这些捐赠为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虽然数字图书馆与以前的纸质图书馆有较大的不同,但是毕竟它基本的资料来源还是纸质图书馆。如果我们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不能为知识产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侵犯知识产权,必然会影响到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一贯良好形象,最终损害图书馆的利益。

其次,是维护版权人利益的需要。自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诞生以来,版权保护始终追随着新技术的步伐,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版权的保护客体不断增多,强度也越来越大,以补偿因新技术应用带给权利人实质性利益的损失。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数字图书馆本身的特点,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如在对其馆藏数字化时,它实际也是一种复制行为,这种行为有时会引发复制权的问题。在建立开发数据库时,对其;对象进行技术处理时也会涉及著作权问题;在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组织,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时如软件下载,也可能侵犯知识产权。另外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域名权、网页版权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也属于知识产权,也是知识产权应该保护的对象。由于目前还没有合理解决好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因而现在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大多以丧失版权的或已解决版权问题的作品为对象,如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等,以印刷方式发行的拥有版权的图书却不多。因为很多版权人担心互联网上的版权问题目前不能解决而不愿让自己的作品上网,以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再次,是维护读者利益的需要。资源共享是广大读者共同的愿望,也是图书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因而图书馆具有“共享性”的特点。但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是保护版权人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又构成防止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威慑力量,具有排他性。作为为读者服务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如果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直以陈旧的没有版权冲突的资料为其资料来源,长期没有新的作品补充,就将丧失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能否合理解决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影响到版权人、图书馆以及读者三方面的利益。

目前,对于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还没有一个令版权人和图书馆都满意的方法,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目前各国都很重视对数字作品的保护,但是相对来说各国尤其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吸收法学界、产业界、图书馆界、教育界多方人士参加,借鉴国外的新的版权立法及实际经验,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权保护法律。这样,使得无论是版权人还是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耗费巨大的工程,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向,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而让这一工程停滞不前。

二、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需要全社会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让人们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放弃使用非法版权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而把目光转向遵守版权法带来的长期利益。图书馆界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首先需要利用图书馆这一“公益性”形象向人们宣传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图书馆员本身也要有著作权保护意识。增强图书馆员的著作权保护意识是数字图书馆避免发生侵犯版权人利益的关键,因为“图书馆员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与操作者。对于图书馆来说,优秀的图书馆员将成为当代图书馆的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图书馆需要加强对馆员的知识产权方面知识的培训,以便图书馆在收集、加工、复制等方面都能很好地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如馆员对馆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时,应明确作者是否愿意公开其处于著作权期内的作品,对所用资料要保护其完整性。这些细致的工作都需要图书馆员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技术把关。对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最终要依赖技术。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如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公有领域的作品、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数据库等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其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广泛使用的技术主要有访问控制技术,这是一种控制访问者对特定网络资源访问的深度和广度的技术,可以避免访问者随意删除、修改或拷贝信息文件。访问控制技术可以使系统管理员对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跟踪,及时发现并拒绝“黑客”人侵。数据加密技术也是现在保护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2

关键词: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现状;数字化建设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价值,在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中,这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积极价值相对于传统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模式效果更为突出,极大程度上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提升了产权产籍档案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1 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产权产籍档案管理需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也就很可能对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容易呈现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产权产籍管理资料收集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资料收集工作是核心方面。现阶段产权产籍档案的资料收集往往是针对于户籍登记部门进行落实,进而也就很容易导致很多产权产籍档案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表现。另外,传统的房产档案管理对象以纸质为主,使得其内容和载体密不可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各项登记越来越多,应该记录到房产台帐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由于房产台帐经常记录、查阅、插页等,造成台帐残缺不全,缺棱少角,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1.2 管理目标存在缺陷

我国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在现阶段往往仅仅局限于房屋的所有权和证书的管理上,而对于前期相关工作以及后续的管理工作没有进行全面分析和参考,如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最终整个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效果。

1.3 相关标准不完善

现阶段,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具体标准不统一,主要表现在房地产面积方面,在面积的认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并且在检验换证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而也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而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标准和规范的依赖性又比较大,如果这种标准不能够统一的话,很容易造成其具体管理工作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缺陷和隐患,并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效果。

1.4 管理人员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来看,其对于具体管理人员的依赖性也是比较高的,但是现阶段很多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相应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经验欠缺,很多新入职管理人员仅仅存在理论经验,不具备理想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一方面,相应的管理人员难以接受和应用新型管理技术手段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表现,进而也必然会制约和影响产权产籍档案管理效果。

1.5 监管执法不严格

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准确性的确保还需要依靠相应监管以及执法部门的工作落实效果,但是在现阶段的相关工作中,监管执法力度不足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表现,相应的监管执法部门工作人员]有较好按照相应规范和法律的要求进行各项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审查,最终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准确性效果。

2 产权产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结合现阶段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表现来看,为了较好提升其管理实效性和落实效率,必须要借助于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优化,并且还需要促使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够较好掌握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要点和操作关键,这也是数字化建设工作推进的必要性所在。数字化建设在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落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合理规划数字化建设

在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部门历史遗留档案的庞大库存和新增的房产档案,然后对其发展作出合理规划,值得注意的是既应高瞻远瞩构建长远规划,又要立足当下完善近期计划,如针对新增档案,应在不影响登记发证等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在发证后和实物归档前期间实施建档操作;针对库存档案,为尽快彰显数字化档案库的利用价值,可首先对当前有效、利用率高的房产资料进行建档,然后处理剩余档案库存等。

2.2 完善数字化管理标准

规范房产档案信息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因此在建立档案信息时,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具体应涉及产权来源、姓名、身份证、房产类型、证号和面积、使用期限、界定位置图、产权变更的时间、形式、证明等各项房产信息,而且字迹要清晰,排序应规范,图像、数据等准确无误,以此保证房产权属真实、可靠、合法。我国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套针对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其标准应基于利用价值、安全保密等因素进行设置,以此指导各地房产数字化建设有序开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房产档案管理绩效。

2.3 建立产权产籍档案数据库

对于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和构建来看,构建较为理想的产权产籍档案数据库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产权产籍档案的数据库构建主要就是围绕着房地产产权产籍原件及其涉及到的相应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保存。对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原件来说,其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管理目标和任务,在相应的数据库中必须要予以明确的体现,促使其能够构成相应数据库构建的核心单元,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全方位的管控,促使其能够成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体现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的价值。对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数据信息内容,更是需要进行分门别类的保存和管理,促使其能够较好体现出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和价值,尤其是对于产权产籍档案中涉及到的房地产图纸文件以及具体的参数指标,更是需要进行系统构建。

2.4 提升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产权产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来说,还需要重点从具体管理人员方面进行优化,这也是现阶段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所在。针对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优化,需要重点结合这种数字化建设的相关需求进行分析,促使其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操作性能,尤其是对于数字化建设中相应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操作管理,更是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指导,促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价值和效果。这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重点从创新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促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接受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数字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数字化建设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这种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应用落实确实具备着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能够有效提升产权产籍档案管理效率,值得进行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田媛.浅论房产权属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2,03:330-331.

[2]郭福芝,王凤荣.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浅议[J].大庆社会科学,2005,02:55.

[3]乔云.关于构建地名数字化房产档案管理体系的探索[J].中国地名,2011,03:56.

[4]王俊清.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现代化之实现[J].中国外资,2011,21:197-198.

篇3

男方:XX,男,X族, XXXX年 XX月 XX日生,住XX省XX市XX路XX号 ,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

女方:XX,女,X族, XXXX年 XX月 XX日生,住XX省XX市XX路XX号 ,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

男方与女方于 XX年 XX月认识,于 XX年 XX月 XX日在XXXX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于 XXXX年 XX月 XX日生育一儿子/女儿,名XXXX 。因XXXXXXX致使夫妻感情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儿子/女儿 由女方/男方抚养,随同女方/男方生活,抚养费(含托养费、教育费、医疗费)由男方/女方全部负责,男方/女方应于 XXXX年 XX月 XX日前一次性支付 XXXXX元给女方/男方作为儿子/女儿的抚养费(男方/女方每月支付抚养费 XXXX元,男方/女方应于每月的1-5日前将儿子/女儿的抚养费交到女方/男方手中或指定的XX银行帐号:XXXXXXXXXX)。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下,男方/女方可随时探望女方/男方抚养的孩子。(男方/女方每星期休息日可探望儿子/女儿一次或带儿子/女儿外出游玩,但应提前通知女方/男方,女方/男方应保证男方/女方每周探望的时间不少于一天。)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⑴存款:双方名下现有银行存款共XXXXXX元,双方各分一半,为XXXXXX元。分配方式:各自名下的存款保持不变,但男方/女方应于 XXXX年 XX月 XX日前一次性支付 XXXX元给女方/男方。

⑵房屋:夫妻共同所有的位于XXX的房地产所有权归女方/男方所有, 房地产权证的业主姓名变更的手续自离婚后一个月内办理,男方/女方必须协助女方/男方办理变更的一切手续,过户费用由女方/男方负责。女方/男方应于XXXX年 XX月 XX日前一次性补偿房屋差价 XXXXXX元给男方/女方。

⑶其他财产:婚前双方各自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男女双方各自的私人生活用品及首饰归各自所有(附清单)。

四、债务的处理:

双方确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共同债务,任何一方如对外负有债务的,由负债方自行承担。( 男方/女方于 XXXX年 XX月 XX日向XXX所借债务由男方/女方自行承担……)

五、一方隐瞒或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责任:

双方确认夫妻共同财产在上述第三条已作出明确列明。除上述房屋、家具、家电及银行存款外,并无其他财产,任何一方应保证以上所列婚内全部共同财产的真实性。

本协议书财产分割基于上列财产为基础。任何一方不得隐瞒、虚报、转移婚内共同财产或婚前财产。如任何一方有隐瞒、虚报除上述所列财产外的财产,或在签订本协议之前 二年内有转移、抽逃财产的,另一方发现后有权取得对方所隐瞒、虚报、转移的财产的全部份额,并追究其隐瞒、虚报、转移财产的法律责任,虚报、转移、隐瞒方无权分割该财产。

六、经济帮助及精神赔偿:

因女方生活困难,男方同意一次性支付补偿经济帮助金XXXXX元给女方。鉴于男方要求离婚的原因,男方应一次性补偿女方精神损害费XXXX元。上述男方应支付的款项,均应于XXXX年XX月XX日前支付完毕。

七、违约责任的约定:

任何一方不按本协议约定期限履行支付款项义务的,应付违约金XXXX元给对方(按 支付违约金)。

八、协议生效时间的约定:

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记机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

九、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XXX人民法院。

男方: 女方:

篇4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发展缓慢,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还停留于“纸上谈兵”,无法付诸于实践。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界至今尚未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尤其是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并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帐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个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第二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至今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第三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激发企业活力。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如何计量以及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问题,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同传统会计一样,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这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

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五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对现在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信息假设,正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的前提条件。

(二)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可能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管理。这一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会计意义上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使用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资产假设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原则,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由这一假设还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设:(1)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可以控制的。(2)人力资源具有未来服务的能力。(3)人力资源是可以计量的,包括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

(三)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是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要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将来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派生出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按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账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续经营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即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资历本化。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也应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的时,应考虑到其未来收益。

(四)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一个会计实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既劳动力资源。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实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为正确确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质、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动,可以使单项人力资源价值增长、耗竭或保持不变。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人力资源的协作力或集体力增强、不变或减弱。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为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我们已经对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会计假设作了分析,那么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即用人单位为了获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招聘费和调人费。

2,追加成本。指各种正规的培训费,包括新进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为了使劳动者者获得工作技能和知识更新而进行的教育培训的费用。

3,使用成本。指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的各种与人力资源使用有关的各种费用。

4,安置成本。指职工内部凋动(转岗分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退职、退休后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按照收益费用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预提的相关费用。

5,流动成本。指职工因解聘,辞职而了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的解聘费用或职工“跳槽”过程中发生劳动争议诉讼费等。

6,机会成本。指职工在调动期间耽误工作而造成的损失,或者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7,沉没成本。又称旁置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某种原因没有加以有效地使用而闲置起来造成的损失。

8,重置成本。职工调动后,要重新物色合适的人顶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帐户体系的设置,会计界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除保留传统会计中的有关帐户外,还应增高以下帐户: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方面投资总额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资总额和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3,“人力资源投资”帐户。核算企业因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所引起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增加和由于人力资源的离职而导致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减少。

4,“人力资源投资摊销”帐户。核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累计摊销额。

5,“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但是并非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一方面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得邢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另一方面,为了充分遵守谨慎原则,企业应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用来核算企业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

6,“人力资源投资损益”帐户。该帐户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的损益。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首先,开始意义的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帐面上的人力资源资产并不代表人力资源所创造或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而也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的归属,而只是将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因而也就不能从跟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以过去创造出的价值为计量基础,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它所能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既可以是人力资源过去创造的价值,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将来能够创造的价值。人力资源会计主要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它的计量方法有悖于传统会计原则,这使得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在西方至今未与财务会计融和,而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和确认问题,也就成了焦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扬弃按笼统总利润分配的传统观念,创立利润分块责任制,社会平均利润税后全部按资源分配,内涵利润税后小部分按资分红,大部分留成论功性赏,生产者(人力资源)运用生产资料(物力资源)生产的产品价值是由C+V+M组成,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V是生产者的社会平均必要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M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创造的剩余价值,分为社会平均利润与内涵利润两块。具体而言:

社会平均利润是按投资额乘以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来计算的,是一个硬指标占用物力资本越多,上缴社会平均利润的任务越大,又能形成自我约束投资机制,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社会平均利润是简单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可作为总经理受托责任最低的“量”的界限,少罚多奖。还要强调指出,这是全员在社会平均生产力基础上,运用生产资料,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全员已按月领取工资(最低收入),所以税后社会平均利润应全部按资分配,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内涵利润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先进的经营者与员工)运用物力资源,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利润,是一项价值指标。但是,没有物力资源的条件作用,这一部分价值仍然创造不出来。所以,税后内涵利润小部分(30%)按资分红,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享有越来越多的额外收益;大部分(70%)留成,首先重奖先进经营者,然后按事前事中各责任中心所创造内涵利润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先进个人,以保证先进经营者与员工的报酬越来越丰,激励全员在同一社会资本利润率起跑线上竞争,形成依靠科技进步多创造内涵利润的公平竞争机制。

可以看到,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然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也有明显的不足。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而且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又待于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不足之一,即由于采用的计量基础有悖与传统会计原则,因而西方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探索。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不足之二,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即便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反映人力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由于它不能实质上明确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因而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出价值的分配权。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来确定;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的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受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的劳动者部分。在把前述四个概念引如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重构会计恒等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应包括两部分:

1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将人力资产列示与资产负债表方之首,是因为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为了反映企业用于职工的历史成本以利与进行用决策,应列示“人力资产投资”;为了反映人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服务潜力的预测总价值,应列示“人力资产价值”。

2人力资源权益信息的披露。人力资源权益应包括人力资本,法定人力资源权益和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人力资源项下以“人力资本”反映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投资;以

“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基金”,“劳动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公益金”,等,反映法定的人力资源权益;以“人力资源权益分红”,“人力资

源权益分成”,“人力资源权益公积”等反映人力资源权益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

四,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面对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呼唤,我们应该改用人机制,从制度设计中体现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实质性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了,研究和改进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并将其尽快付诸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技工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

第二,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有资源显示,我国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46%,技校工人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6%,显然有着巨大的开了潜力。我国经济建设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收发室了我国的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了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吸能扬长避短,根据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化包袱为财富,这才是我国资源开了战略中最为明智的的选择。

第三,明确劳动者权益,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共同创造价值,亦应共同分享剩余利润。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我们坚信,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将会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从仅重视单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到重视所有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从只考虑教育的经济价值,到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了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一句话,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其实行,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章:

1,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会计研究/2001。1/易庭源

2,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会计研究/2000。10/袁振兴

3,人力资源会计-----二十一世纪的会计主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8/周婕

4,刍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体系/财务与会计/2000。4/罗春艳、高昂

5,建立人力资源权益会计要素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0。11/赵如兰

6,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财会通讯/2000。7/叶际刚、宋丽梦

7,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评述/财会通讯/1999。11/徐国君、刘祖明

篇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计算机或者互联网获取信息。与此相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也是蓬勃发展。无论在手段上还是方法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图书馆的模式。然而,数字图书馆发展越迅猛,其受到的知识产权保护瓶颈就越发明显。本文围绕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字图书馆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它将分散于全球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知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复制、储存,并依托信息网络进行存储,最终成为一种可被网络终端用户所利用的数字信息。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等特点。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涉及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而与此同时,相当多的中小图书馆工作人员,观念相对滞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之上,所以探索和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当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馆藏文献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把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指把作品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元素以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新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将这些数字编码虚拟还原成原来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的过程。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只是将原来作品的载体形态进行转换,不属于创造性的劳动。据此可以认定,馆藏文献数字化属于一种作品复制行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其实主要是对数据库的共享,从图书馆学的理论看。数据库可以认定为一种文献汇编,而被汇编的原作本身是受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作品,或者是不受保护的信息产品,如何区分数据库是否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最关键的因素是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凝结了作者新的劳动。而作为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不论是数目数据库、资源数据库,都是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一定量的脑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包括信息搜集、核准、标引分类等工作,所形成的具有更精炼、更系统化的新的数据产品。无论是数字图书馆使用或者是加工数据库,都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同时要合理保护自建数据库的知识产权。

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信息资源分为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一定时间范围内受保护的信息资源和不受保护的信息资源,具体有以下三类。

法定许可使用的信息资源:

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献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以及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对于这类型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过程中,可以随意将其数字化,并上传到网络上供人们使用。

法定合理使用的信息资源:

主要是指超过保护期的作品,或者在一定范围、用途内可以限制使用的信息。比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档案、地方志等作品的数字化,不可能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可能支付报酬。另外就是作者去逝超过50年的自然人作品或者发表超过50年的法人作品也不受保护。此外,图书馆为了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将本馆收藏的作品数字化,也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法定限制使用的信息资源:

除了上述两类作品外的其它作品就属于受保护的信息资源。《著作权法》规定:“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可以直接向被利用作品的著作权人取得许可,也可以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许可。”

(二)电子文献及数据库使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电子文献及数据库是将相关作品、作品片段,汇集、整理并以数字形式重新展示的一种信息载体。它的特点是,开发者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手段,对原作品进行的一种选择、修改、汇编。这一行为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辛勤收集原则,所以电子文献及数据库的开发者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但与此同时,电子文献及数据库的开发者在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而对于那些用无著作权的材料汇集形成的数据库,则由开发者享有著作权。

数字图书馆在购买电子文献及数据库的时候,首先要避免侵犯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其次还要避免侵犯电子文献及数据库开发者的著作权。在数据库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数据库开发者一般会与图书馆用户签订协议,对于电子书和数据库的适用范围和客户并发数做出适当限制,图书馆作为甲方要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

(三)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网络服务工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网络传输服务是指数字图书馆将数字形式的作品传送到互联网上,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的一种行为,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用户的一项重要手段。依据《著作权法》,通过网络传播作品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发行行为。因为它是将作品数字化以后,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提供给读者阅读,这一行为中,只是作品载体形式和使用手段发生了变化,因此,著作权人对传送到网络上的作品仍然享有著作权。在这一前提下,著作权人享有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力。数字图书馆如果要通过网络传播其作品,必须与版权人签订许可协议。不经过版权人授权,在网络上传播他人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四)图书馆主页制作和使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会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信息导航, 具体来说,数字图书馆的主页制作,是根据自身服务的人群和对象,除了显示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动态等以外,也针对因特网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导航、链接等工作来为读者的查阅服务。

其中的信息导航,是通过引用、链接和粘贴等手段,将散布在网络中的相关资源变得更加集中而有序, 这个信息重组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所属的网页,是一个独立而受保护的信息产品,这就碰触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问题。一般认为,转载、摘编他人博客,空间和个人网站和网页上的作品都需要与产权所有人也就是作者协商,或支付一定报酬以取得版权人的许可。另外一种方式是网站之间的链接,诸如“首页链接”、“友情链接”等等。这种链接一般情况下是通过E-mail联系来确认。如果未经许可,做了链接是否就侵权了呢?行业内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其他网站的主页直接做链接的行为,要看被链接的网站是否在其主页上明确告知不准,同时链接一方只能用开新窗口的形式进行链接,如果将他人的网站以代码方式链接,会给人一种错觉,感觉好像是链接者自己的网站内容,抑或是将他人网站中的具体内容直接克隆到自己网站的有关条目之中,就构成了侵权。

(五)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但软件很容易被盗版和复制,其法律保护极为重要。对于数字图书馆自己研发的软件,要及时申请专利;对于网络上的共享软件,可以下载使用,但不允许以营利为目的发行,因为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依法仍然享有著作权保护。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1991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条例》及1992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体系。

(六)馆际互借行为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馆际互借是指图书馆之间根据协议,相互利用对方馆藏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文献流通方式。在数字环境下,馆际互借必须把握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必须出于个人学习或研究的目的,数字图书馆应当从收费的服务费用中,拿出一部分给予著作权人相应的补偿。第二,对馆际互借作品的数量进行限制。比如,对某种期刊,只能互借当年全部期刊中的某几期,或者某期作品中的某几篇文章。第三,数字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明确警示用户:所传递的数字作品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的目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或者交由第三方使用等。

二、知识产权保护瓶颈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加强立法,对《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

(1)严格区分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与商业性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从政策环境方面为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严格界定数字化过程中需保护作品的范围。

(3)明确数字作品的合法传播范围。

(二)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借鉴国外经验, 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设立著作权处理中心, 通过签订合同,规定著作权人与数字图书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向作品使用者和作者、出版者提供集中复制许可和使用费支付服务,保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同时也保障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数字图书馆合理适用的权限和范围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了图书馆对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合理使用”权利,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单位,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层面的意义,作为知识产权法,给予图书馆更多的使用权限,符合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如何在知识产权法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图书馆本身,要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这一权利, 以知识产权保护法为基础,以尊重权利人的利益为前提。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权限,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四)增强数字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篇6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相关立法问题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著作权保护 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保护 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管理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探索 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浅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 IT新形势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baike.

/view/5275311.htm?fr=aladdin/2014-12-07.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WH/TXXX1.1--201X,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草案)[S].

[5]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6]施建石.盐城民间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36.

[8]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EB/OL].http://.cn/Pages/ShowArtical.aspx?ArticalId=C1905B

篇7

关键词: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数据管理机制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捕捉和综合分析,并且能集中处理相关数据,对数据的运行趋势和管理要求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海量信息能得到优化处理,确保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的最优化。

在高校资产管理项目中,要利用大数据对管理项目进行综合控制,高校管理人员利用大数据资源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确保信息传递模型和处理效果的最优化。一方面,大数据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资产变化效果。传统管理机制中,无论是项目精确性还是项目效率体系都存在相关问题,而利用大数据处理机制,能实时掌握信息和数据资源,并对其产生相关反应,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另一方面,大数据信息处理机制能提高高校资产的利用效率。在资产管理模型中对数据管理项目进行分析,确保透明性和高效性;对数据进行统筹分析,能对高校相关信息和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处理效率。

二、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1.提升管理制度实效性。在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要积极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控制措施,为了进一步满足大数据分析机制,高校资产管理模型要在制度机制建立过程中升级控制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控制机制贴合实际需求。首先,相关部门要结合资产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且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运行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问题并实现标准化流程。其次,要实现资产管理信息项目的共享机制,这不仅是对资产管理信息进行整合,也是对大数据分析环境的统筹处理。最后,要结合信息记录对入账和出账数据进行统筹控制并优化变更项目。

2.优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校资产管理项目中,要积极落实信息化处理机制,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财会知识和资产管理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企业要积极建构更加有效的培训项目,在提高员工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提升其岗位责任感;而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资产管理的数据,为高校进行有效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处理效果,为项目运行和综合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升级资产管理分析机制。在实际管理项目的建立过程中,要构建系统化处理机制,确保处理模型和系统化控制体系的完整度,以此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提升控制维度,在结合数据分析机制的同时,升级管理结构和运行维度,进一步提升高校资产信息管理模型的综合化水平,为高校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机制的建立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分析,确保控制维度和管理模型符合标准,运行系统化处理机制。另外,管理人员要结合管理分析机制,提高数据处理效果;结合资产控制要求,υ诵形度和数据处理机制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化处理。

4.实现数据综合应用。要想优化数据综合应用模型,相关管理人员应对高校资产信息进行系统化存储,对相关数据分析机制和存储系统进行统筹控制,保证政府部门和高校管理项目的平衡,在升级管理维度的同时,进一步建构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数据分析机制。伴随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升级,利用数据分析系统能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基于此,高校资产信息的大数据分析项目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机制,对价值变化以及运行维度进行统筹分析,从而有效减少资产浪费,保证资产结构得到最大优化。只有确保信息和数据处理效果同步优化,才能在提高控制维度的同时,确保数据应用效果符合标准。

三、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机制,确保信息运行维度和处理效果的最优化。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资产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处理,挖掘高校资产的潜力,强化信息处理效果,在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为高校建设项目综合性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锋.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资产管理模式变革趋势探究[J].财会学习,2015,14(12):179-180.

篇8

[关键词]井下作业技术;自产水井;产能

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56-02

一.实测水井产量

针对基地水井产能下降的事实,选择对Q2#水井实产量进行测算,并作如下比对:

①.方法一:2013年8月23日10:00,将水井开启,井房机械水表底数为:1007347;连续运转至26日10:00止,共72h,水表底数为:1016558。平均产水量为128m3/h。

②.方法二:在该井运转期间,不定期抄录超声波流量计瞬时流量,在72h内共抄录18次,数据为122.1―129.4m3/h。

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值基本吻合,实产水量约128m3/h,额定排量为230m3/h,功效只有56%。

二.水井静水、沉沙位探测

起泵作业,自制水井动、静液面探测工具,对基地Q1#、Q2#水井静水水位、沉沙(砂液)位进行探测,数据如下表:

上述数据显示了近20年的开采,水位下降了15m,平均每年下降0.8m;Q1#水井沉沙量上升了7.0m;Q2#水井沉沙量只升高2m。Q1#水井沉沙位快速升高,表明井下输水花管吸水口吸水阻力大,造成花管过滤网损坏,泥沙石增多。

三、水下摄像探测井壁

在起泵作业中,发生输水管―机泵“遇阻”,因无法观测到水下井壁情况,但须掌握水井套管内壁现状,查清损坏部位才可确定下泵深度,以确定最佳取水深度。为此,采用SYKJ-6型深井探测仪(水下电视)对两口井进行探测摄像,录像结果:Q1#井为:静水位为42m,井管略有损伤,管段轻微变形,但在44-48m段花管滤网破损严重,管壁锈蚀较严重;Q2#井:静水位为42m,井管也略有损伤,在53-60m管段也有轻微变形。

四. 产能下降原因

基地8口水井(内面4口、4口)。 基地内面单井额定产能230m3/h ,经测算功效只有额定值的56%。主要原因:①.潜水电泵多级叶轮遇卡,吸头过滤网破损;②.地层水位逐年下降,电泵长期处于低排量、高扬程工况下运行;③.水井法兰垫子破损内漏;④.井口套管(衬管)破裂,泥砂进入井筒,砂液位升高。

从以上情况判定,说明原来的取水层位不适宜再取水,主要原因 :①.水位下降了15m,而原来Q1#井取水层位为70m,Q2#井为65m,随着水位的下降,取水层位需下移;②.两口井在原来取水位井管形状和井管滤网都有损坏,应当避开损伤段。

五、制定优化水井产能建设措施

(一)、选择最佳吸水口

吸水口位置选择:根据《水文钻孔地质图表》选择适宜的吸水口,即:加长井管,在原来取水段下移一个取水段(点),并将吸水口下移到原花管位置,又要避免在电泵吸水时,因紊流负压产生的微小砂粒会通过花管滤网进入电泵叶轮组,导致损伤。

①.选择Q1#井吸水口:鉴于原设井管深度为60m,42.5-74m之间为花管,地层出水量大,但水井在此点有“卡阻”现象,加之该取水段花管滤网破损堵塞吸水口。为此,决定将取水段下移至下一水系115-137m的实管段作为取水位,选择118m作为吸水口位置。

②.Q2#井吸水口选择:根据原井管深度为57m,出水量过低原因取水管深度下移至下一水系118-138m的实管段作为取水位,选择120m作为吸水口位置。

(二)、重新匹配潜水电泵

①.依据吸水口深度位置确定电泵扬程;所需产能确定排量;杨程和排量决定配套输水管口径、长度、电泵功率;根据QJ系列潜水电泵功率特性曲线和《型谱图》选择电泵型号规格,依据电泵功率选配井用电缆规格。

②.购置更新潜水电泵,井下输水管、管件等施工器材。

③.按油田内部自营工程方式,组织完成施工方案、项目立项审批和施工人员与设备准备。

六、修井工艺施工组织

(一).制作除垢器并实施

①.设计、制作除垢器:利用两片法兰将2-4层胶皮压紧,底部连接钢管,套壁内径为377mm,胶皮直径应为为355-360mm,下部连接直径为150mm的钢管,并采用法兰连接。

②.依据套管内壁结垢和锈蚀情况,为确保管、井安全,决定采用拉活塞洗井工艺(附图1),方法是:一是因静水位为42m,利用卷扬机钢丝绳将除垢器下到井下50m处,缓慢提拉活塞至井口,重复2-3次;二是确保井壁内光滑无阻碍后,开始提升速度达0.8-1.0m/s,再进行提拉数次;三是继续将除垢器下移10m,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沉淀管上端6m处。

(二)、井下检泵作业

鉴于Q1#、Q2#电泵在水下长期沉静,原设电泵不能再满足产能要求,需起井换泵作业。一是更换新的电泵机组;二是新增深井下输水管;三是双层加密不锈钢过滤网(附图2);四是检测原设电缆和新电泵电机进行绝缘阻值、三相相位值。

七、效果评价

(一). 产水量测定

Q1#、Q2#井实施井壁除水垢(胀套)、加深井下输水管至新的吸水口层位、更换新电泵等施工措施;Q8#实施更新电泵、更换井用电缆、修缮地面输水管道、10KV高压线加载措施。试车求产,采用上述方法计算产能,并对比其额定值。

①.Q1#水井产水量测算

方法一:11月10日9:45分,将Q1#水井开启,井房机械水表底数为:509521;连续运转至11日0:45止,水表读数为:512536。共连续运转15h,平均产水量为201m3/h。

方法二:在试车中,不定期观测抄录超声波流量计的瞬时流量,在24H内共抄录8次,所得数据为198―204m3/h。

②、Q2#水井产水量测算

方法一:11月12日10:03分,将Q2水井开启,投入运行,井房机械水表底数为:1033242;经连续运转,于11月13日2:03分截止,水表底数为:1036522。共连续运转16h,平均产水量为205m3/h。

方法二:在试车中,不定期观测抄录超声波流量计瞬时流量,在24h内共抄录8次,所得数据为201―207m3/h。

③.两口井产水量对比

八. 产能效益分析

水资源是第一自然资源。自治区和哈密地区依据国家地下水资源开采法规,对央企性质开采水资源实施限量开采,2013年限采指标为400万m3 ,并按水源地位分配至Q1#、Q2#水井每年每口井限产50万m3,效益测算如下表:

测算节约电费,在两年半内,可全部收回投资。电泵设备按固有资产报废年限为8-10年;钢质输水管道和井用电缆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5-18年。其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此外在今后运行管护中,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九.结束语

Q1#、Q2#的地面施工、井下作业技术,达到了水井产能改善的预期目标,也取得了水井作业的成功经验,对于基地其它6口水井已运行20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届此,我们采用间隙式开井或尽量少开井的原则维持,准备今后起井维修及本油田鄯善石油基地应用该项作业技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作者简介:汤光华(1957-),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李丽霞(1970-),女,江西南昌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湖南 株洲 41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2CZJ0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7-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已由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变到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来,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而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名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做大做强做优高职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所以建好一批特色专业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用十分重大。

一、特色专业建设内涵与指导思想

1.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是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中的某一专业,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诸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和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学院自身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立足于行业,服务于行业,为行业经济的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2.指导思想

特色专业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市场,服务区域经济,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适应行业发展,紧跟市场需求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

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举措

1.建设目标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知识扎实、技能精湛、综合素质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共建一个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校企资源互补的教学和实训平台;充分利用好职教新干线,在已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建设好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将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过硬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特色专业。

2.基本举措

专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国内或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独特优质风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要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通常,专业建设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特色专业建设更强调它的特色成份,而特色成份的形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底蕴,需要付出艰辛的创新性劳动。自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专业建设团队围绕创特色、创品牌、出效益,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共管运行机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和“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完善了“仪表售后特约维修服务站”,通过这些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校企一体、共同育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创新了工学结合“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下,构建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校企双主体”的“三层三贯穿”工学结合“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过程在“项目化实训室、综合化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从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到拓展能力的三层递进,并将“职业技能、技术思维、职业素养”的三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每一层的工作任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灵活运用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工学结合融入教学中,学生由初学者成长为熟练工,达到职业能力层层递进的培养目的。

(3)构建了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体系。按照“整体规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分段实施”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基于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以职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确定本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了与石化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4)打造了一个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外引内培、攻读学位、专业进修、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和国外培训等形式,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技能强、下得去、留得住、综合素质高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坚持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打造了一个以两名省级专业带头人为领头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职业教育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完善了实训基地软硬件环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一体、重在综合”的改革思想。发挥“一站一会”(“一站”指仪表特约维修服务站,“一会”指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平台的作用,继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继续争取校友的帮助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实现共建共管、校企双赢。同时,对过程控制中心现有的实训室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布局,对已有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了再优化,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体系。基本建成了能完成实际产品生产,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水平,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技能竞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

(6)继续实行了“三证”融通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知识、技能、态度”为综合职业能力的三要素,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工学结合融入教学中,使学生由初学者变为熟练工,达到职业能力递进的培养目的。同时,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将学生的毕业证、职业资格等级证和素质拓展证三证融通。

(7)开展了“导师制”人才培养教育试点工作。为了办出特色,培养出合格的具有个性化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部分学生中实行导师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形式。在高职学生中执行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文化、人格培养等),帮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高职学生导师的职责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二是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与生活方式上的帮助;三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指导。

(8)建立健全的专业评价和监控机制。建立和健全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新建立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的评价和监控机制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为了客观公正和操作方便,其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尽可能量化,从而确保评价准确,监控实时到位。同时引入动态调整理念,不断完善专业评价和监控机制,以适应市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要求。

三、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与展望

1.建设效果

通过三年的建设,我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基本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过硬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特色专业。其建设成果主要有: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中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被立项为省级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并通过了验收;先后获得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门省级(含网络)精品课程立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主编国家“十一五”和 “十二五”规划教材8本;开发校本教材4本;主持省级以上教改规划课题和技术应用课题6项,横向课题2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高职组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项目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生就业形势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一次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展望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文章中提到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只是其中的核心元素。像课程资源、企业文化、专业素质等这些都属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不可忽视。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深感任重而道远,但笔者坚信,有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加上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汤光华,周哲民, 匡芬芳,等.“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

[2]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5).

篇10

关键词:矿山安全;虚拟仪器技术;监测系统;LabVIEW

1 概述

上世纪中期,我国采矿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极大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日趋紧张。对难动用矿产资源的开采可以有效缓解矿产资源的紧缺。当前大多数难动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的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监测手段,这种方法自动化水平低,误差大,实时性也无法保证。与此同时,功能强大的LabVIEW虚拟平台在矿山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有待推广。

LabVIEW 功能强大、使用灵活,采用图形化操作,这使得它的编程方式非常直观。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开发平台,应用于一般的数据管理、科学计算等方面应用程序的开发,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测控系统的开发。基于此,文章利用Labview虚拟平台开发出一套难动用矿产资源开采自动化实时监测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分析,故障时及时报警,确保采矿生产的安全顺利实施。

2 系统硬件构成

整个系统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无线接收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五部分。传感器将待测量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无线接收器接收,经信号调理电路进行调理,然后经数据采集卡将信号输入计算机,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的监测系统是用户用来操作设备,与设备进行通讯,输入参数设置,输出结果显示的人机交互接口。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仪器的虚拟界面,而且用户可通过操作主界面上的菜单和各种控件。整个系统程序结构图如图2所示。

用户身份确认模块主要是对用户名与用户密码进行核对,完成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与用户密码进行验证,如正确则进入矿山监测系统主界面,否则重新输入密码。

该主界面具备采集模块、分析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报表生成模块和帮助五大模块。

(1)采集模块

在采集模块中,需要对顶板、矿柱的位移大小及内部岩体应力数值等进行采集,这些数据是连续的并且不断变化的,所以采用内触发模式,利用NI DAQmx 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

(2)分析模块

分析模块主要完成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分析。首先将采集到的电信号转化为相应的应力值或位移值,并由此计算出这些物理量的变化速率和及加速度,接下来判断这些量是否超过预警值。

(3)数据管理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对采矿监测中过程数据查询、数据删除、数据回放、报表生成和报表查看,用户可以通过该菜单对测试数据进行管理以及生成Word报表。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确保该模块的准确性、高效性。经过对几种数据库的对比分析,采用易于使用、高速的Microsoft ADO进行数据库的访问。

(4)报表生成模块

在采矿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讯息交流,统一的报表格式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因此报表生成和查看功能是监测系统必不可少的。

(5)帮助模块

它用来显示该测试软件的版本,同时它还向用户提供该测试系统软件的使用说明,从而方便测试人员使用该软件。

4 结束语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难动用矿产资源监测系统,通过LabVIEW软件编程的监测程序,用户可方便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分析、显示、预警等功能,整个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Z].2009.

[2]张海明,董山.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深部岩爆预警和断层突水监测[J].金属矿山,2011(6):16-19.

[3]陈庆发.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研究[D].中南大学,2009.

[4]王道宽,吴川,莫舒敏,等.基于LabVIEW的矿井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在线监测系统[J].煤矿机械,2014,35(10):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