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金项目:2012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资助课题,课题编号:ZD12007;主持人:于俊秋;成员:毛文静、汤晓丹、刘昱环、尤丽、朱往立、王茜、吕慧芳。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占国家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左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竞争、活跃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和缓解经济周期冲击等方面具有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经济相对东部地区来说欠发达的内中小企业更是占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1)中小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2)中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中小企业是全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4)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5)中小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而乌海作为自治区的一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小企业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位于西部。它地处黄河上游。是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开发运行的大通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中小企业已成为乌海市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主体,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规模迅速提升,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事行业产业广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显,由此我们对乌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关于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截止2011年末,乌海全市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共22753户,同比增长6.7%,按照国家新型《中小企业各行业划型标准》,约99%的市场主体属于中小微企业,且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的多个行业中。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1.03%;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70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4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0813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1.48%。
乌海地区中小企业遍及一、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主要的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乌海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有886户,从业人员47904人,总产值4767537万元,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4838295万元,年度上缴税金307306万元,本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90000万元,成为乌海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涉及煤炭(开采、洗选、焦化)、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物流、冶金、纺织、家具、医药、食品、运输、酿酒、旅游、信息等各行业。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0家和访谈企业10家,共110家企业。其中煤炭行业14家、冶金业9家、化工业15家、房地产业4家、交通运输业11家、住宿餐饮业8家、建筑建材业12家、金融业8家、零售业15家、其他服务业12家,基本涵盖了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全面性。在发放的100调查问卷中,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无效问卷4份,保证了调研所得数据真实有效。
二、乌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对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在与相应的文献信息参考印证之下,从数据中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在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较难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市只有乌海市盛达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着担保业务,2011年担保贷款约1.6亿元。仅一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数千户中小企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的融资贷款需求。而国有银行门槛高,基于中小企业的诸多实际,融资更难。在调研的110家企业当中约占67.07%的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只有3.66%的企业不会出现融资难的现象,而这些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企业融资。银行贷款门槛高,银行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有风险,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几乎成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融资贷款的最头疼话题。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扶持,发展更为缓慢,甚至出现财务风险,导致企业信用更低,银行更不会倾向贷款,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陷入一个无法挣脱的死循环之中。
2.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体系亟待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少,涉及领域不宽,综合服务手段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调研过程中,关于社会服务方面的调查显示,约有70%的企业很少或者没有接受过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协会服务、担保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社会服务方面,约67.4%的企业对各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很少或几乎不了解。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还了解到2012年6月由乌海市中小企业局申报的《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窗口”公共服务平台》方案,已经同自治区中小企业局同意并签订了承建协议,有望在2013年划拨专项资金建成窗口服务平台。此服务平台将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将是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
篇2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掌持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但却是相当多中小企业的软肋。从近年来财政部对中小企业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现实运作中,尽管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也具有竞争力,其发展初期的经营业绩也较好,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种种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财务管理的混乱,使企业缺乏真实可靠的财务资料,从而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这些说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阶段,与其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在信息收集、分析市场方面投入成本少,因而易受经济景气性、金融环境以及行业变化的影响,这对于以稳健经营为宗旨的银行来说意味着还款的不确定性增加。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统计,有近30%的小企业在成立两年内消失,由于经营失败、倒闭或破产等原因,有近56%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它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差、投资风险大这一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银行本着稳健性的经营原则,自然会尽量少贷或不贷给中小企业资金以规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2、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财务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会计控制和财务审计控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就是实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内部牵制制度。多数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缩减财务人员,将原本应该由财务、会计和出纳三个人完成的工作交给一个人来完成。一些企业的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其中的几项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即使有,也是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或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这样不能保证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些企业怕开展内部审计会伤了和气,除非有重大嫌疑或已经出了问题,否则不开展财务审计,财务审计形同虚设。同时由于财务审计要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甚至企业的核心机密,有些中小企业不敢轻易让“外人”负责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所以在用人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内容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控制的薄弱、监管不力。具体表现为: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常有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和坐支销货款现象发生;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固定资产增减不记账,日常核算中不计提或多计提折旧,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控制水平落后,成本费用核算不实,等等。
3、投资能力较小,缺乏科学性、依据性。
(1)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2)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只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虚荣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忽略了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满足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能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若不尽快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中小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2、科学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注重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3、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改革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尽快建立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透明度与科学性,充分实现信息公开,解决银企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现状; 企业信用;
一、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工作面临着许多障碍,综合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素质障碍。中小企业大部分没有摆脱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企业成长波动大,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往往依赖创业者的个人智慧和经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导致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制约了企业获得贷款。
2.配套服务障碍。目前银行要求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方式为抵(质)押方式,但有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原始积累有限,虽有合理的融资需求,但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而无法取得贷款。办理抵押物资产评估登记手续涉及工商、房产、财险、法律公证处等多个部门,程序多、手续繁、费时长、收费高,也阻挡了中小企业担保之路。
3.信贷体制障碍。商业银行在信贷配置上,信贷资源存在向国有企业、向大户集中的倾向,忽视对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扶持,对中、小客户关注不够、支持不够,贷款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配置失衡。银行信贷标准高,与中小企业经营业绩特点不相匹配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4.信用信息障碍。部分中小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加大了银行贷款审查工作的难度,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失实、报表失真,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资信质量真伪难辨,为防范风险只好从紧发放贷款。
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建设是关键。中小企业要注重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要着力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切实做到有借有还、按期还贷,杜绝不良信用记录。规范企业财务,加强内部管控,改善治理结构。要规范自身经营管理行为,建立和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实行转型升级,进行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知识产权,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改进金融服务环境。要引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对市场前景好而目前遇到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要依据政策给予贷款重组、展期等多种形式帮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要量身定做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业务运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贷款“一站式”审批,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放开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鼓励设立中小金融服务服务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体系等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的特点,加快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3.优化融资配套环境。各级政府要主导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订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出台具体奖惩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将现有的担保机构正常、规范地运作起来,增强服务功能,同时要积极鼓励支持创办担保公司。要整合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逐步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信用的等级评定工作,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库供金融和中介部门查询及决策参考,提高中小企业申贷效率。
4.畅通政银企沟通渠道。中小企业要密切主动加大与地方政府、金融部门沟通,适时通报企业项目概况、投资进度、生产经营状况等,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金融部门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动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融资动态,落实相关措施。政府继续通过召开银企协调会、银企座谈会、银企项目推介会、银企项目融资对接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银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政府部门及时指导企业了解融资方针政策,协调做好企业融资工作;相关部门加强组织培训,对中小企业业主和财会人员进行财税和金融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和规范财务报表,将提高企业素质与改进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5.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一是评级要科学。商业银行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授信制度,在指标体系的确定上,加大定性指标权重,在评级中引入违约率指标,反映企业对金融信用和商业信用两个方面的格守程度。二是利率政策要灵活。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确定上应授权贷款行灵活掌握,采取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适当上浮,结合综合业务的回报率,也可以执行较低的利率水平。通过灵活、合理的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通过风险溢价弥补贷款损失,而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一笔贷款失败追究责任,从而充分调动各级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担保方式要放宽。在还款保证上,优先选择容易变现的有价证券质押、流动资产质押、房产和土地使用权抵押以及优势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保证,对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应扩大信用贷款比重。四是征信管理要到位。在人民银行现有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企业征信范围,整合税务、工商、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企业纳税情况、合同履约、遵守法律等情况,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周正庆.完善创业机制推进创业投资与创业板市场发展[J].证券市场导报,2007,12
篇4
【关键词】融资 中小企业 困难 对策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概览
某市地处鄂西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本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数量较大、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小企业5.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9%,其销售额、税收、产值已占全市全部企业的62%、40%、56%以上,解决城镇就业人口超过全市企业就业人口的75%。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问题更加凸现,大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和销售阻滞的压力,部分企业甚至面临较大亏损。
如何发挥现有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血脉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银企共赢,是政银企必须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努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有所缓解。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73.2亿元,比2008年增加8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户数4236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数的11%,贷款余额232.2亿元,比2008年增加40.2亿元。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03亿元,平均余额47亿元,周转次数6.8次,周转天数62天。为中小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34亿元。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融资覆盖面、资金需求满足率分别占18%、35%左右。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因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1)中小企业的体制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严重的损失风险,影响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仍然沿用的是经验式和家庭式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决策机制,重复建设、低水平投入和套取资金盲目扩张现象比较严重,且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更无法为银行提供完整的财务表和信息资料。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查格外严格,态度慎之又慎,这样很多中小企业不能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就在情理之中了。
(2)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失去了银行支持的信心。企业法人个人信用程度低,造成企业信用行为扭曲,存在着逃债、赖债、甩债等观念;企业历史客观原因,表现为企业信用观念差,一些企业负债大,包袱重,还贷难度大,企业主观不存在逃债意识,企业法人一直对无力还贷深表对金融部门的歉意。这种情况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影响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考虑的因素。
(3)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不能为银行提供完整的信贷手续,影响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的成功率。抵押担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主要问题,在私营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些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是好的,于是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必然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但是银行在对其进行考察时,企业缺乏必要的抵押品和没有担保,往往受制于中小企业无法提供正常的担保信贷手续而不能够对其进行融资,必然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融资渠道过窄,直接融资门槛高。由于我国目前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门槛较高,中小板块仅能解决极少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等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渠道尚未开通。因此,现阶段中小企业仍普遍把融资希望寄托在了商业银行身上。据调查,该市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3%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7%。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内部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保留盈余,定额负债(包括应付工资、福利费、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形成资金的来源,通过计提折旧形成融资活动,但内部融资金额有限。
(2)金融机构单一,信贷管理体制不合理。市辖区内有工、农、中、建、农发行、交通行、邮储行、农信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近年来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但至今仍无新型股份制银行及分支机构。相比对大型企业的审贷流程和风险控制,银行常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造成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少。同时,又由于考核、担保机制不健全,银行因中小企业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存在“抓大放小”、“慎贷惜贷”的信贷偏好,中小企业也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3)社会服务体系缺失,金融生态环境不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虽然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由于配套措施跟不上,贯彻落实不到位,至今仍未完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市场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公益性、扶持机构数量少,中介服务机构收费高、管理不规范,对中小企业所需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服务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全辖信用担保机构实收资本合计仅5.35亿元,而据推算,贷款需求在53亿元以上。政府部门为中小企业服务还存在职责不明、手段不多、多头指挥和管理的问题。调查了解到,有的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找各种借口逃废银行债务;有的企业法人素质低,诚信度低,使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模式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尤应强调渠道、方式的多元化。从目前国内金融创新实践和国外经验借鉴,中小企业可选择如下几种融资模式。第一,银行综合授信。即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第二,信用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的来源,一般是由当地政府财政拨款、会员自愿交纳的会员基金、社会募集的资金、商业银行的资金等几部分组成。会员企业向银行借款时,可以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予以担保。第三,自然人担保贷款。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自然人担保贷款业务,今后工商银行的境内机构,对中小企业办理期限在三年以内信贷业务时,可以由自然人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第四,票据贴现融资。票据贴现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资金。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第五,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第六,典当融资。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但典当也有银行贷款所无法相比的优势。第七,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投资者占股份,投融资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于不具备银行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而言,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便捷,而且可操作性强。第八,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性的金融工具,具有90%以上的股票属性和100%的债券属性。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双重属性,不仅汇集了股票和债券的全部优点,而且还回避了股票和债券的某些缺陷,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融资工具。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第一,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改革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尽快建立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透明度与科学性,充分实现信息公开,解决银企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贷款转换经营机制,寻找经营发展最优的有利于企业经营信息公开、决策科学透明的经营管理机制。基于现阶段以银行贷款为融资主渠道的现实,而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可行性分析时重要一环是财务分析,中小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财务制度,编制各种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便于对企业经营能力及潜力进行分析的完善的报表。这有利于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社会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的了解,便于对其进行信用评级,降低银行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从而提高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这可以结合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行。在中小企业分布较多的县及以下经济区域范围内建立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股等形式进行改造,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中小商业银行。
第三,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肃清主板市场,建立恢复投资者信心。研究推进建立二板市场的可行性及其运行所需的环境并加快建设以适应其推出。研究推出场外交易及股权互换的方式,多种措施并进,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建立。
篇5
一、湖南主要行业企业经营发展亦喜亦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企业努力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化“危机”为“转机”,部分行业企业受益较大,经营状况良好,同时也有部分行业企业受危机冲击较大,加上不属于国家政策刺激的对象,经营状况较为艰难。可以说,在危机影响和政策刺激的双重作用下,湖南主要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差异。
令人感到相对欣喜的是,到2009年2月末,部分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好于预期,其中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经营状况较好,实现盈利增长。一是生产经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问卷显示,80%以上企业经营较好或正常,10%的企业出现困难,仅2.2%的企业面临倒闭,说明样本行业企业整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其中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抵御了危机影响,显示良好的发展势头,制造业是湖南的优势行业,有18.6%的制造企业经营很好,需要增加投资,面临倒闭的仅占1.3%(见下表)。
二是经营成本略有下降,收入和利润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受益于国家振兴经济政策,样本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7%,成本下降3.8%,利润增长80%以上,其中经营状况较好的主要行业有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2009年初比同期均有大幅增长,建筑业利润增长了227.8%,制造业增长90%以上,制造业加强了成本控制,经营成本比同期下降了5.7%(见下表)。在对550户样本企业问卷中,一半以上企业认为贷款成本下降了,27.6%的企业认为变化不大,仅4.2%的企业认为贷款成本上升;对于“贷款利息占经营成本比重”,47.8%的企业认为在5%以下,29.3%的企业认为占5-10%,5.6%的企业认为贷款利息占经营成本的20%以上。
三是信贷资金投放加大,企业营运资金相对宽松。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情形下,2009年3月末,湖南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282.25亿元,比年初新增1166.16亿元,逼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水平,余额比同期增长31.3%,增幅创30年来最高。550户样本企业2009年2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其中交通运输企业贷款增长近70%,采掘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建筑企业贷款基本与同期持平,90%以上样本企业对金融服务满意;值得一提的是,票据融资增长一倍多,主要是制造企业增加较多,成为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另外,企业货币资金占用情况表明,2009年2月末样本行业企业货币资金比同期增长16.6%,其中批发零售企业增长1.44倍,制造企业增长17.8%,说明企业支付能力较强,而采掘、房地产行业均下降了20%以上。
四是样本企业贷款信用良好,贷款风险可控。问卷表明,56.7%的企业贷款是抵押方式,23.3%的企业贷款是担保和质押方式,上述两项达80%,只有不到10%的企业是信用贷款,也许这些企业信用评级高,企业贷款方式说明银行贷款风险是可控的。从还贷情况看,有72.9%的企业能够按时全额还贷,9.5%的企业还息未还本金,本息未还企业不到2%,说明样本企业还贷整体情况良好。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发展举步维艰,具体情况如下:
1.库存商品积压过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样本企业产成品存在压库现象,到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产成品比同期增长了2.4倍,而2008年末比同期是下降,2009年头2个月产成品数量逼进2008年末水平,说明企业产品销售骤然遇阻。分行业看,制造企业库存品较多,比同期增长2.8倍,建筑和批发零售行业均增长2.3倍,采掘业增长44.3%,房地产业略增6.2%,交通运输企业与同期基本持平,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下降7.9%,说明资源短缺始终存在。
2.拖欠现象再度升温。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应收未收帐款超过上年末水平,比同期增长34.2%,应收未收帐款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3.5%,高出同期该比例的10个百分点,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趋严重。制造和房地产行业属于被拖欠,采掘、建筑、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属于拖欠;制造企业应收未收帐款比同期增长37.7%,被欠额近占当期营业收入的一半,超上年末水平,房地产企业应收未收帐款比同期增长12.8%,应收帐款的急剧增长,说明资产的风险性增大,造成企业现金流不足。拖欠较多的是批发零售行业,主要是商品卖难所致,2009年2月末应付未付帐款比同期增长近2倍,采掘业应付未付额与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建筑、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等行业均低于同期水平。
3.非生产性资产增长快。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非生产性资产同比增长64.2%,高出上年增幅29个百分点,非生产性资产增加,说明生产性资产相应减少,导致总资产利用率下降,资产效益减少,实际上,即使是生产性资产,其中也有部分不能发挥正常效用,比如设备被淘汰、闲置、开工不足等。非生产性资产增加较多的是交通运输业,比同期增长3.66倍,房地产业增长1.48倍,制造业增长近60%,采掘、电煤水的生产供应略增,建筑、批发零售与同期持平。
二、金融危机对样本行业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并可能还会加深,今后数月,将使湖南经济增速存在下行的可能,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影响程度大。对样本企业问卷表明,有一半以上企业认为受影响程度大,44.6%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一般,仅4.8%的企业未受影响。其中采掘业和房地产业受影响较大,有88%的采掘企业和57%的房地产企业受影响大,制造业有52.5%的企业受影响大,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批发零售业,但仍有30%以上企业认为受影响大。由于危机影响,一半企业认为2009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和发展环境,由于国家连续的振兴经济政策颁布,有近40%的企业认为机遇将大于挑战。
2.市场需求下降。危机发生后,因消费锐减,需求急剧下降,一半的样本企业因需求下降而只能缩小经营规模;由于需求不足,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有90%以上企业受到市场需求下降而带来的竞争压力,致使经营陷入困境;有60%以上企业因原材料价格因素而造成盈利大减,生产出的产品也因需求不足而出现卖难,造成库存积压严重。由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价格下跌,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效益明显下滑。特别是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因出口需求收缩,经营风险加大,2009年1季度,湖南出口下降30%以上,进口下降13.8%,占湖南省出口近50%的钢铁、有色、纺织和服装及农产品出口下降较快,一批为出口型企业配套生产的小企业受到牵连,这种状况持续多久仍难预计。
3.中小企业资金偏紧。由于国家刺激经济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信贷增加主要投向了大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样本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90%,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因素中,第一因素是市场需求不足,第二因素是融资难,有64.4%的企业受资金紧张困扰,有55.2%的样本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34.4%的企业资金松紧状况未得到改善,上述后两项比例达90%。有87.2%的企业需要银行贷款,同时30%以上企业很难获得贷款,33%的企业贷款难易状况未改善,30%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会使得融资更为困难,有一半的企业因融资难而会相应调整产品结构。
三、支持湖南主要行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对策
1.增加信贷投入。本次调查在征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建议时,有45.2%的企业认为要增加贷款投入,金融部门要抓住国家连续振兴经济的政策机遇,拓展相关产业、行业的优质客户,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信贷投入,加大对我省制造、机械、建筑、能源等优势行业及其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要对部分中小企业增加信贷投入,建议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在此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要注重企业成长性的分析判断,坚持优选原则,对生产经营正常,符合贷款条件的存量资产适当增加授信,继续对节能减排项目发放贷款,对困难企业,只要风险可控,基本面好、有市场、有订单,仍要继续支持。
篇6
1道德风险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股东、董事会成员及其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商业经营素质水平较低,经营“短式化”现象突出,缺乏一定的信用意识,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够有效使用借贷资金,导致企业经营发展乏力,因而产生无力还贷的恶性循环;有的管理者甚至以企业经营需要的名义进行骗贷.此外,随意改变贷款资金用途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发展存在困难的企业往往粉饰财务报表,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骗取贷款,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发生,放大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获得贷款的企业往往不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将贷款款项用于收益大风险也高的项目,放大了信贷风险.可见,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成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来源之一.
2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决策机制不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不高,与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有较大差距.较低的管理水平、随意的决策程序,导致企业借贷风险大增,使得商业银行难以有效规避其借贷风险.此外,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短板缺陷,如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产品知名度小、行业竞争能力较弱以及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等软肋,增加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银行信贷风险也随之水涨船高.在较高的信贷风险面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产价值不高等自身限制,信贷抵押担保能力有限,不能有限的抗拒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中小企业仍未纳入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相应的信用担保机制尚未完成,影响了优质企业的信用贷款.
3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信用违反惩罚制度也处于亟待建立完善阶段,部分中小企业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同时,我国司法部门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打击力度较轻,当企业所承担的失信成本较低时企业便敢于“铤而走险”.此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财务数据水分严重,数据失实,以及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前资信调查难以有效进行,给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及授信管理工作带来严重挑战.而且,中小企业相对较小的资金运营能力,还款能力再打折扣.为了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往往热衷于采取各种措施谋求避税利益,降低企业成本,这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严重失真,增加了企业风险评估的难度,大大隐藏了企业的真实风险水平.
二风险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能否按时履约,按时还本付息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时收回形成坏账,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因此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目前,主要有三类因素诱导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增加,即外部环境因素、商业银行本身因素以及中小企业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对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淘汰低产能高耗能的产业,优化整合产业结构不合理但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产业细化的末端,伴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挤压,经营效益下滑.在日趋困难的成长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受此影响,银行贷款进一步减少,企业发展由此更加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咎的现象仍大量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机不讲道德、不讲信用、漠视法律,想方设法赖账、逃债.然而司法机关对恶意赖账、偷逃债务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打击手段,企业违法成本较低.在这样混乱的法制环境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必然大幅攀升,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社会经济难以健康发展.第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期,各项矛盾繁杂突出,公民以及企业对社会信用缺乏足够认识,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信用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目前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用来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
2中小企业因素
第一,中小企业经营缺乏长期稳定性,短期化经营行为盛行,同时,中小企业内部治理不完善,经营管理机构不健全,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较小,缺乏一定的抵御风险的经营管理能力,经济环境的恶化将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鉴于此,商业银行审慎放贷,减少乃至取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二,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直接受到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及其经营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了信贷风险的产生.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成立之初,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其信贷风险较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逐渐步入发展期、成熟期,规模逐渐扩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相应的信贷风险逐渐减小.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为企业的初创时期,其信贷风险相应较高.此外,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经营风险程度与行业属性直接相关,尤其是中小企业,其信贷风险与行业属性关联度非常高.同时,产业层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信贷风险,资本密集型企业一般处于高层次产业,其资金来源较广,信贷风险较低,反之则信贷风险较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信贷风险因此较高.
3商业银行因素
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的多少是银行资产质量高低的指示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信贷风险,约占90%.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适用统一标准体系来衡量信贷风险的大小,还没有建立一套灵活的针对性强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统一的政策体系应用于不同的现实基础,必然导致信贷风险被误估,甚至放大.第一,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由于商业银行本身风险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无法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对冲信贷风险.首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监管不力.银行信贷员往往限于对企业报表资料的审查,而忽视了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从而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一手资料,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其次,对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贷中以及贷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监控管理不力.银行对贷中以及贷后风险审查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充分有效的掌握中小企业在借款后其资金使用状况,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银行无法及时收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信息,因此,对贷款的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状况不能全面摸实,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违规使用资金的风险并予以化解,这就造成中小企业贷款后续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效果不佳.第二,员工专业素质不高,信贷风险意识不强.由于人员素质及管理体制的原因,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较多的精力用于吸收存款,对贷款的审查不够,没有实地走访企业,严格的考察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借款企业所提交的文字材料,因此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很难真正被发现.第三,业务流程造成的风险.一个完整的信贷流程包括:贷前资信调查、贷中信贷审查以及贷款审批、贷后跟踪管理.在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中,信贷风险集中呈现在这四个环节中的两头,即贷前资信调查环节与贷后跟踪管理环节.然而在现实贷款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工作往往将重心倾向于中间环节,即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中小企业的贷中信贷审查以及贷款审批,反而忽视了贷前资信调查与贷后跟踪管理工作.
三对策建议
篇7
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基本上套用了国有企业的评价模式,很少有中小企业有能进行绩效评价的健全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上不重视,管理比较死板。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时期,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管理阶段,经常表现出“为管理而管理”。提到绩效评价,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每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因此绩效评价成为了对员工的一种“秋后算账”式的控制手段,成了一种不受员工欢迎的例行公事。
(二)制度上没有很好的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指标体系难以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标准不明确。在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考核工具看起来似乎很客观,但它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待遇。
(三)绩效评价上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同时,忽视外界对企业的绩效评价。
二、绩效评价体系简介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企业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融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于一体,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指标体系具有方位化、长期化、及时化、动因化等特点,因此,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近几年在美国非常盛行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具有将目标与策略加以数字化的特征。它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组成。之所以取名为“平衡计分卡”,是因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
三、平衡记分卡下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要始终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为导向,尽可能简单但又全面的衡量企业的各方面。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指标。
1.财务方面。企业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要简洁实用,我们选择好四个核心指标。通过调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居于前四位。
2.客户方面。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客户就是上帝。顾客满意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当前,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顾客的全面争夺,而是否拥有顾客取决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取决于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满意程度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市场占有率就越大,企业效益就越好,这是不言而喻的。“顾客是上帝”、“组织依存于顾客”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让“顾客满意”也成为企业的营销战略。调查中发现,客户满意度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大。
3.内部业务过程方面
调查中我们认为主要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包括三方面:一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指标,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等;二是指企业产品销售以后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并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包括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三是指企业产品在销售以后未符合消费者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可以通过消费者投诉率和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综合反映。考虑评价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这块指标由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及(1-消费者投诉率)的组成。
4.学习与成长方面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防范风险;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56-02
一、引言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银行业所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加,银行监管趋严,而其他金融市场和机构逐渐放开,整个金融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从“绝对控股”地位逐退至“相对控股”地位。商业银行在各个方向上受到竞争,不再能满足高发展潜力客户的资本性资金需求,也就意味着利差的缩小,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的能力下降,商业银行过去在竞争不足的市场环境中的好日子不再继续。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做业务“只吃白菜芯”的传统打法逐渐失灵,面临转型压力,面临未来服务于谁和以何为生的艰难选择。
面对变化,商业银行应该定位于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端个人的银行。市场定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战略目标的选择被认为需要考虑两大因素:由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由自身所决定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业务机会,就是那些满足以下条件的未被充分满足的细分市场:风险有所减小,可能获得的利差尚未显著缩小的;未来将高速发展并可能成为主导业务的。我们的战略定位对应着上述细分市场。
首先,民营企业家的逐渐成熟意味着民营企业风险的减少。30年来,成功民营企业家的特征不断变化。民营企业家已经摆脱了家族企业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管理者广泛的社会资源,企业也变得更像公众企业。当今这些成功企业家群体控制着核心企业。与银行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家在成长中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给成功企业家所管理的企业授信,银行遭遇恶意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在减小。
其次,是生产被组织化或结构化,减小了单个企业的风险。市场竞争产生了优胜劣汰的效果,优胜者市场份额逐渐提高,在几乎所有商品生产领域出现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竞争还使专业化的优势得以显现,生产分工随之深化,用小规模作坊方式生产最终商品失去了竞争优势,一些中小企业转而为核心厂商生产和服务,其风险显然也大大降低了,这与核心厂商的生存能力相关。
而尚未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这一业务领域维持着较高的利差。一方面,中小企业单个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业务量小,业务成本增加,导致高的利差不抵成本。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形式多样,信息难以提取,风险分类和风险识别困难,这些都增加不良的可能性。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原因。
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是社会责任,也是市场机会。面对转型,中小商业银行将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是市场机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机会与风险并存”。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有诸多方面需要关注,如果不及时关注风险将很难把控。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基本成因
(一)因竞争而放松信贷条件所造成的风险。近些年,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多,同一地区银行同业密度迅速加大,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各家商业银行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的局面。在争夺优质客户时,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关系,许诺种种优厚条件。表面上说是营销,人为地忽视了风险的存在,长此以往,就埋下了隐患。
(二)因盲目规划、超负荷经营而造成的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时,对产品市场的未来走势看法过于乐观,缺乏正确的判断,一味地急于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导致企业经营者一方面积极争取银行贷款用于购置设备,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利用原始积累购置土地,修建厂房,最终在形成巨额银行负债,也耗尽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一旦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就直接引发流动性风险,造成逾期。
(三)因贷款用途转移而造成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定――银行贷款专款专用,这是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否则就容易出现危险。目前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个体企业,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监督十分困难,企业资金用途难以掌握。
(四)因职业道德差而造成的风险。银行信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既要严格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定,也要遵守市场法则,防范道德风险。客户经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目前,由于个别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差,见利忘义,人为放宽贷款准入条件,造成贷款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的措施
(一)鉴于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明显上升的实际情况,那么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1、高度重视法人代表的品行素质。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系个人或家属所有,所以法人代表的品行素质如何对银行贷款的风险影响巨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客户经理要高度关注企业法人代表本人的品行素质,加强对法人代表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法人代表品行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再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2、高度重视行业及企业经营状况。在当前通货膨胀加剧和货币紧缩的严峻形势下,客户经理要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微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从中找出潜在的风险点和不确定因素,重点加以关注。尤其要重视企业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和应收账款上升以及资金极度紧张等重要风险信号,做好跟踪监测工作,及时把握企业动态状况,必要时及时预警风险,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
3、高度重视企业还款来源。一是要对客户贷款办理足额的抵押。较高的房产和土地抵押率,为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信贷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行要求的折扣率核定企业授信额度,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二是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确定其正常的还款来源,为贷款偿还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全面掌握企业资金及债务链,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4、高度重视信贷精细化管理。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客户经理及相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谨慎对待每一笔业务,规范操作;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强化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监控力度,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在检查中,要密切关注客户经营、资金运转等情况,更要关注担保人或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防止因担保人经营困难,导致第二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以及信贷客户自身经营情况正常、但被担保人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风险。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企业报表的习惯性做法,更加注重客户人品、产品、押品等“三品”。
5、高度重视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目前,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分析判断能力和信贷管理能力较弱,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大多表现在,部分客户经理对企业流程不熟悉、不了解,不能有效分析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使每个客户经理都熟练掌握起码的信贷业务知识、企业经营和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银企互利双赢的目标。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主要是从风险识别和规避、风险控制、奉献补偿3个方面入手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从规模角度来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大企业方面没有优势,但在服务规模适中的中小企业(即企业经营相对稳定,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贷款额度适中,大型银行当前无暇顾及的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制度创新。经验表明,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那么就要求进行机构创新。一是建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适应中小企业信息特点;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有利于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并提供具体的行业信贷意见。四是建立客户经理制度,负责贷前调查、贷中动态监控并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贷后负责贷款本息回收、催收等。五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由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和利差,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也应该适度提高,同时建立呆坏账核销制度。
3、科学设计贷款流程。第一、强化贷前风险防范和控制。(1)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职责。(2)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3)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除了常规信息外,还应该重视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等软信息。第二、强化贷中监控与帮助。例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第三、重视贷后控制与补救。一方面要做好贷款到期前的通知、收款和相关工作等。另一方面,做好资产保全。第四、加强业务和技术创新。业务产品创新包括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增值服务。转型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新的任务,交易融资作为实现转型的工具之一,虽然应用的大多是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由于以前未被重视又较少实践,所以我们未必熟知,且其应用呈现为具体交易量身定做的高度灵活性,这对于一线人员是一个挑战,提高了技术要求;对于包括评审在内的支持人员也是挑战,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
综上所述,信贷风险的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既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地域分布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是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证;进行制度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组织制度保证;科学设计贷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业务保证;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方法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熊云生、程国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7,(09).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保费率;差异化;中小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个背景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助于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两创”战略下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据工商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 虽然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初创企业或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依然生存形势严峻。目前的很多研究大都集中于探讨降低社保费率,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态势与人口结构,短期内费率调整的空间有限,本文在梳理现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创新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收方式,试图建立通过区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营业状况分情况征缴的社保征收体系,以期能有借鉴意义以促进中小微企业持久发展。
一、 中国社保费率现状及国际比较
中国目前已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覆盖的社保项目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保缴费率主要是指雇主和雇员所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总额占个人工资的比例。根据中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社保费率也在不断相应调整。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合计为39.25%,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8%(其中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基本医疗保险8%(单位承担6%,个人承担2%),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0.75%,生育保险0.5%。
基于不同的社保体系及征缴方式,世界各国的社保费率差异很大。根据对177个国家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家庭津贴)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社保费率集中在10%~20%以及20%~30%的区间,费率在40%以上的只有12个国家,占比6.7%。其中,北美和亚太地区属于发达国家中费率较低的国家,比如美国的费率为16.01%(包含12.4%的养老保险、2.9%的老年人医疗保险和0.8的失业保险,但各州有差异);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费率不高,比如印度尼西亚仅有 9%, 老挝为 9.5%,泰国为 10.2%。社保费率比较高的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法国的费率也都高于40%。虽然我国费率水平与之相当,但社保的福利水平上还有相当的差距。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单从费率的绝对值来看,中国社会保险的费率是相对较高的。但各国征缴方式、渠道都各有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名义费率较低,但覆盖的国家社会保障项目也少、社保待遇并不高;有的国家通过一般税收或征收社会保障税,而这些没有计算在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之内,因此使得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相对不高。
二、 创新差异化征缴方式的必要性
调整社保费率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在社保基金收支均衡且能够保障正常发放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中国新常态经济下,人口结构“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特点,老年抚养比日益增高,加上社保基金的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直接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空间有限。因此,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社保征缴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企业存活率,从政策角度有其合理性和紧迫性。
1. 社保制度面临长期基金收支平衡压力,降费率空间相对不大。首先,五险中占比最高的养老保险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面临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退休人数逐年增长,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企业离退休人数已从2004年的3 775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8 015万人,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越来越重;而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连续11年调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的647元提高到2015年的2 200多元,基金支出额越来越大。加上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债务,养老保险存在较大的支付压力。其次医保基金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同样降费率空间有限。而其它三项中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生育保险费率从不超过1%降到不超过0.5%,已经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从名义费率的绝对值来看,短期内降低费率的整体空间有限。
2. 科学的社保征缴方式助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高企业平均寿命和存活率。其一,对于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的企业,采取灵活征缴社保的方式有助于缓解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平均寿命。根据《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而在在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接近7年,新办的中小型企业3年成活率约为50%,5年成活率为20%; 在日本,能维持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有18.3%。其二,创新型企业失败率极高,科技孵化成功的小型、中型创新企业成长初期抗风险能力差,对有些企业定时定额征缴社会保险费加剧了企业生存困境,而且用工成本的升高也将引致产品价格的飙升,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因此,通过优化社会政策环境,扶持中小企业渡过生存危机,提高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合理的社保征缴方式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不合理的征缴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竞争力,在长期看来,也会间接影响到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现阶段占比依然很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例,该类企业的盈利空间本身就很窄,又面临用工多,社保成本高的问题,在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期,守法按时足额缴费可能使企业难以为继,不守法拒缴或欠缴也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但不论是企业破产关闭还是拒缴、欠缴的情况,都会在长期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均衡,甚至影响到社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 差异化社保征缴方式的运行
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营状况对企业进行划分,将企业视为差异化个体,采取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工具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对中小企业成本负担跟踪制度,将阶段性、相机性缴费补贴和缓缴制度动态化、制度化,真正从社会政策角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 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的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企业的成长过程和阶段又被称为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成长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Haire(1959)最早提出“生命周期”观点来研究企业问题。他认为企业组织的成长就像有机体一样, 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至死亡, 存在着相似的生命周期现象。国内最早研究生命周期理论的是陈佳贵(1995),他吸取蜕变理论,按照企业的规模大小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罗险峰与胡逢树(2000)应用企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论,即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探讨技术创新。
在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需要,本文应用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论,即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衰退期,综合创立年限、企业规模和企业利润三项指标作为企业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初创期企业具备规模小、实力弱,资金短缺,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本文将企业创立年限2年以下的企业定义为“初创期企业”;发展期企业具备企业实力稳步增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但企业资金仍较短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特点,将创立年限在2年~4年的企业定义为“发展期企业”;成熟期企业具备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实力较强且利润和赢利模式稳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且稳健增长等特点;繁荣/衰退期企业指企业成熟期以后的发展阶段,企业在这个阶段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实力不断增强,迈入“繁荣期”;另一部分企业则出现规模萎缩,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企业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实力衰弱等情况,进入“衰退期”。
依据上述划分标准,初创期企业、发展期企业、衰退期中小企业均需要给予政策扶持,社会保险可选取“缓缴”“少缴”“免缴”等差异化征费方式,有针对性给予政策扶持。
(1)对于初创期企业,建议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实现“少缴”的扶持目的,也可对一些鼓励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或环保节能型中小微企业,提供阶段性“免缴”的政策支持。初创期企业生存压力大,资金紧张,同时处于社保缴费的起步期,因此对于初创期企业的政策扶持既要有效缓解其资金压力,又要强调企业社保缴费的规范性,所以可实施“先缴后补”的征费方式。即初创期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地进行社会保险缴费,国家对符合初创期企业标准且社保缴费规范性强的企业,以半年或一年为单位给予一定补贴,即“先缴后补”;如果“先缴后补”的方式具有资金补贴时间上的滞后性,建议政府给予月度即时补贴,以缓解其当期资金压力。
(2)对于发展期企业,建议综合“降费率”、“降基数”二种差异化缴费方式实现“少缴”的扶持目的,并匹配中等或低等减负力度,为其提供2年~3年的中长期政策扶持。发展期企业已经度过了初创期严峻的生存困境,企业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但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抗风险能力仍然不强,因此给予发展期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仍然具有必要性。通过综合采用“降费率”、“降基数”两种差异化缴费方式,即在保证员工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适当下浮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费率,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以减轻企业的缴费压力。可结合行业规律,制定有弹性的政策扶持期限,明确企业政策扶持的最低期限与最高期限,期限满后,资金压力仍较大的企业可申请延长政策扶持,最长不超过最高政策扶持期限。在扶持力度方面,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给予评级,对困难较大的发展期企业给予中等减负力度,对困难较小的发展期企业给予低等减负力度。
(3)对于衰退期企业,建议综合“缓缴”、“免缴”两种差异化征费方式,并匹配中等或高等减负力度,为其提供一年期左右的短期政策扶持。衰退期企业已经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的洗礼,具备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由于自身原因或行业环境影响,开始出现衰弱的趋势。衰退期企业需要进行变革和调整,使企业重新恢复到正常经营的轨道。政府可通过社会保险差异化征费方式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资金方面的扶持,为其变革和调整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缓缴”、“免缴”可直接免除企业当期的缴费压力,减负效果最直接、最显著,也最有利于挽救生存状况严峻的衰退性企业,但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较大,不宜长期采取这两类方式。因此,建议对衰弱期企业综合两种差异化征费方式提供一年期左右的短期政策扶持。在扶持力度方面,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评级,对困难较大的衰退期企业给予高等减负力度,对困难相对较小的衰退期企业给予中等减负力度。一年的政策扶持期满后,对企业进行重新考察,对经营恢复正常的企业免除政策扶持,对经营状况显著改善但仍亏损的企业可转为发展期企业扶持政策,对经营持续恶化者视情况免除或延续扶持政策。
2. 基于企业经营状况的社保征缴方式。如果按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征费方式有一定困难的话,可考虑按企业经营情况分类,实施差异化社保征缴模式。依据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可将企业划分为四类:持续赢利型、正常型、困难型、严重困难型。为有效衡量企业经营情况,结合企业经营评判的普遍依据,本文以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连续亏损年限三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依据行业特点和实际要求,调整或增减指标。持续赢利型企业,需要同时符合三项指标:净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50%,无连续亏损年限;经营困难型企业,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0%≤净利润率
针对不同经营状况的企业,需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险差异化征缴方式,同时匹配不同的减负力度。对于持续赢利型和经营正常型两类企业,可不采取社会保险差异化征费扶持政策。对于经营困难型企业,建议综合采用“降费率”、“减缴”、“降基数”三种差异化征费方式,同时匹配高等减负力度,以此缓解其日益严重的资金压力。对于经营严重困难型企业,建议综合采用“缓缴”、“免缴”、“补贴”三种差异化征费方式,同时匹配高等减负力度,以此缓解其当前的生存压力。在政策扶持期限方面,均建议采用一年期短期弹性扶持政策。一年期满后,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定,以此决定延续、调整或取消扶持政策。
3. 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的政策配套。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经营状况社保差异化征缴体系为创新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减负发展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前提是保证员工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不变,这在客观上加大了社保基金压力。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社保基金压力,才能为社保差异化征费方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减负、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一,要加强社保基金增值管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增值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分散、投资渠道单一、社保基金收益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国家对全国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的增值管理;建设多元化、市场化的独立基金增值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监管体制,确保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防止基金被挪用以及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选择合适的社保基金最低收益率作为社保基金投资效果的评定标准;进一步丰富社保基金的投资种类,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提高社保基金的盈利能力;社保基金增值管理中,应注重市场风险防范,合理设定投资组合中各资产的投资比例。其二,探索以国企利润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所得利润额度巨大,而上缴国家的利润比例较低。直接提高国家在国企利润分红中的比例,用国企利润填补社保基金缺口,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保基金压力,而且提供了全体人民作为股东分享国企发展成就的有效形式,具有可行性。其三,实施差异化征缴模式的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寻租”行为。差异化征缴要求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需客观、准确,这要求应逐步建立完善企业评价机制,同时,也应规定对于恶意骗费者,列入黑名单,加大处理力度,多管齐下,确保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社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
中小企业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主体,在中国经济下行期对于活跃经济和吸纳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创新社会保险差异化征缴方式,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状况对企业进行划分,依据不同类型企业特点匹配差异化征费方式和差异化减负力度,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减负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以配套政策缓解社保基金压力,为中小企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和风险,有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质量和经济活力,也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单大圣.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J].经济研究参考,2015,(19).
[2] Haire.M.Biolog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s: Modern Organizational Theory[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59.
[3] 罗险峰,胡逢树.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行为及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
[4] 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5] 袁军,杨成.国外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经验及启示[J].浙江金融,20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面向未来的我国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11&ZD002),项目主持人:刘迎秋。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创新 融资温州
中小企业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经济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国民经济50%以上,吸纳了占工业企业3/4的劳动力,提供了约75%的就业机会。它们在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温州作为我国中小企业集中的一个地区,其民营企业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11年4月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失踪以来,就频频爆出多家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因民间借贷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在中秋之夜出现多个老板集体出逃。据统计,截至到10月就有90多起跑路事件,共欠下债款200多亿,如今这场借贷危机也越发严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温州中小企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其融资难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浅述如何应对融资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众多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经营财务状况越发严重,贷款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融资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中小企业的存亡,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一共有六万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问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间接融资不畅,继而被迫转向民间借贷,饮鸩止渴。
温州民间借贷十分活跃,但自2010年该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日趋恶化,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也一路增长,最终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携款跑路,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和企业员工的利益。自2011年4月起出现的跑路事件,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的资料显示,温州一共有大约89%的家庭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借贷的规模高达1100亿。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1.抵押资产不足
银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企业在向其贷款时必须要提供抵押资产或是有第三方的信用担保。但是温州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可以用作担保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无形资产也难于量化,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抵押贷款获取资金。
2.抗风险能力弱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抵御风险能力弱,不能按期还款的概率大。同时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单一,经营状况欠稳定,财务状况波动大。因此,同大型企业比较,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等都相对较弱。
3.信息不对称
温州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停留在家族经营阶段,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相比大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银行难以判断其经营状况。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有效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因而银行更倾向于投资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4.信用状况不佳
中小企业在贷款时一般都会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加以掩饰,并且很多业主在还不起贷款时选择逃跑,这便使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相对较小,这促使了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跑路的行为,恶化了整体融资环境。
(二)金融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的金融服务基本上为四大国有银行和少数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所垄断,无法提供充分竞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提供的保证少,而面对一个垄断的资金供应方,融资难度自然会很大。同时,在实践中,一般情况下来说银行都会优先满足那些具有较高信誉的国有企业等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激励机制,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三)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1.中小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存在局限性
在民间资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温州的中小信用担保公司数量增加的速度十分迅速,截至到2010年年末,注册有“担保”名称的公司就有超过一百五十家。但是,随着担保公司数量的增加,担保行业的各种问题也显现出来,担保机构业务的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担保机构的风险较为集中,同时它们又缺乏资金补偿机制,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不愿意与担保机构进行合作。
2.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地位不平等
根据规定,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十倍。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时一般要求担保公司承担全部的损失风险责任,但是即使在这种条件下,担保公司获得的担保额度放大倍数也只有二三倍左右。据统计,在2010年上半年温州市52家经过备案两证齐全的担保机构注册资金为18.1亿元,保额却不超过四十亿。此外,温州的担保费用只有2%,这些最终导致了它们低盈利高风险的经营状况。
三、金融产品创新是解决融资瓶颈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