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探究式教学组织
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科学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当学生独立探究有较大困难时,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例如,“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是初二的物理教学内容,此时,学生的实验技能比较弱,实验要求又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组织以问题为线索,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逼近探究问题,得出探究结论。
针对探究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探究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性教学形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探究时间不足的问题。在采用这种探究形式时,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通常可以遵循这一路径:明确探究问题—布置探究任务—小组探究(教师搜集小组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全班小组间交流(分享探究资源)—归纳、总结。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就可以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探究,一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另一组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实验资源。
当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实验资源充足时,可以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布置探究任务—深入学生(解答疑问,搜集问题)—组织交流。
二、实践活动教学组织
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它打破了以教室为主的封闭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室、校园内开展课题研究,还可以走出教室,到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环境中去开展学习。
实践活动教学组织方法可以采取如下程序:建立研究小组—选题辅导—活动指导—活动交流—活动成果评价。
(1)建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确定可以采取班级内自由结合、班级内随机组合、跨班级随机组合等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每组3~5人。随后要选举组长,做好分组名单记录,以便检查督促,还要建立实践活动课记录档案,准备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表格中应有明确的课题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活动情况记录以及备注。
(2)选题辅导。在选题辅导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申报课题。题目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后设计课题申报表,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问安排、成果形式等。要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申报表,并留作备案。
(3)活动指导。在活动指导环节,教师主要应把握几个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辅导。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在课题表申报后,通过课题表了解学生是否明确研究问题,研究的方案是否可行,对于有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第二个关键环节就是指导实践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参与学生活动或在学生活动后了解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之前的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一起听取代表小组交流的学生汇报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4)活动交流。各研究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交流过程可以由学生全程负责,教师可在此之前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设计好交流过程的评价工作。评价的角度和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这样可以给更多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可以一学期举办一次这样的交流活动。
(5)活动成果评价。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是激励和发展性的评价。活动成果评价虽然放在了最后,但实际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积极的、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是不能少的,其中包含两重意思,既是指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又是指评价的内容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进步情况。一个课题完成后,要有总结、各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给予的评价可以是等级评价,重在参与,参与了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就算合格;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语,即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承担工作所起的作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等具体的描述;还可以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各小组在班上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参加年级交流。获得展示的机会是令学生感到最骄傲的评价。
篇2
一、做好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 “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二、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对高中物理知识及概念的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必要条件,也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对各种做题方法的积累。这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时,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三是对所学的知识不断的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出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三、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图形语言;总结交流;表述表达
Teach to give beginning high school student study physics of basic method
Tuo Yan-ping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he student feel difficult to learn, reason is control good of study method, this text from various provided some study to the student physics of method, make student easy thus delectation of control physics knowledge.
【Key words】Study interest;Sketch language;Summary exchanges;Express an expression
在初中的课程中有许多科目都是比较难学的,要学好初中的任何一门课都要有合适的方法,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也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要想学好物理,应当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得学好什么。实际上在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学好语数,垫石辅路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可见语文知识
2.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后,我让学生举例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例如人走路利用了它;另一位学生说: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害处例如机器磨损.大家积极发言使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落脚点。
3.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4.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
5.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篇4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教材 基础训练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的共同感觉,新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觉得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的原因,有教法学法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原因,虽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因素的掣肘,使得师生双方都不敢稍有放松。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顺利起步呢?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高中教材,还要研究初中教材,做好衔接准备。
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都是矢量。还有如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力的合成,也是如此。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然分为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强,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删去了稍微繁难的计算,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现象,记住公式规律,就能应付,其基本教学方法一般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他性的,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教师要研究并顺应这种心理需求,指导学生顺利更新认知结构。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
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所思所想、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为满足学生初入物理殿堂一窥奥妙的心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只要求学生从直观上知道即可,对重点概念、规律,师生反复讨论,重点记忆,考试时习题类型、变化也少,学生只要记住现象和相关公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谓“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到了高中后,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过去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的一套,在高中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理性分析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初高中物理的客观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同时渗透有关学法,铺好衔接台阶,千万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因为欲速则不达。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使衔接水到渠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一来,便会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除了要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验,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参观访问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注意力更集中,实验更认真,思维也更活跃。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
篇5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 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 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 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篇6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脱节的原因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高中的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难度的差距,反而加大了。具体脱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材的差异
(1)初中教材的特点
①初中教材重在定性研究,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
②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③初中物理的练习题,一般只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计算题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2)高中教材的特点
①高中教材重在定量研究,并注重理论分析,内容复杂、抽象。
②对高中物理问题的分析不仅要求从实验出发,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有更多的抽象思维和动态思维,学生需要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的想象能力。
总之,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增大,综合性、理论性增强。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强,相互为用,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同时,高中物理要以某些基础理论为大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起来,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2.知识层次的差异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也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理解的要求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不够严密。如在运动学中只讲路程而不提位移,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初中学习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不作重点要求,表达式也较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在升入高中前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学生们认为物理简单、易学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系统,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对物理现象需要进行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理想气体、振动和波、电磁场等。高中物理概念较抽象、复杂,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如:物理量的矢量性,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初中已形成的定势思维,还要进一步地对概念理解、应用就更困难了。而且高中的物理规律常常涉及到多个变量,表达式也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例如:运动学的四个基本公式,牵涉到了s、t、a、υ0、υt五个物理量,初中一个学期都学不到四个公式,而高中一节课就要学完,困难可想而知。还有V—T图象和S—T图象。图象的描述尽管比较形象、直观,但由于初中学生很少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解题,学生要正确地理解并应用图像解题就显得很难适应。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3.学生的原因
初中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注重学生的直观感觉。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后仍然习惯初中时的形象思维,不习惯抽象思维;只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分析、推理、归纳;只习惯模仿,不习惯独立思考;只习惯慢节奏、小容量,不习惯快节奏、大容量。
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有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心理发展的程度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高中物理的难度大、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容易形成压力。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4.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于初高中知识的脱轨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物理难的一个原因,很多高中教师没有接触过初中课本,也不了解初中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安排上按部就班,教学方法简单化。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知识的渗透,使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51-02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虽然都是学习物理知识,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初中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初中物理涉及的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而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因此,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很直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考。
高中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要求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问题抽象化。
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当务之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包括教育观念的衔接、物理知识的衔接、物理方法的衔接、物理实验的衔接、物理语言的衔接、教法学法的衔接以及数学工具的衔接等。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对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的比较,笔者结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就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1.研究教材,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知识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升、扩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但认知结构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当新学习的知识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容纳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重建新的认知结构。
从知识层面上对比,高中物理要求上明显加深加宽,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初中讲物体的运动,高中讲质点的运动;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
2.必须注意下面的初中教学要求和高中教学衔接七个方面:
(1)机械运动。
初中教学要求: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了解测量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从相关的图表获取信息。
高中教学衔接: 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已基本掌握,知道有估读位,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进行估测。能判断简单的相对运动问题。由于初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实际指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位移、时间和加速度,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能正确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掌握建立坐标系和选取正方向,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2)质量和密度。
初中教学要求:一是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了解其他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二是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知识解释、说明、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知道如何测定物体的密度,在高中阶段不再重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时可以直接加以应用。
(3)力。
初中教学要求: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及影响因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但在多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学生因看不到效果而影响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已基本掌握G=mg 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高中阶段通过这些知识来同化重力随地理位置及高度的变化等。初中已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高中应以此同化胡克定律。初中只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没有深入认识摩擦力。高中应当顺应新知识,调整对摩擦力的认知结构,理解静摩擦和动摩擦,并会计算它们的大小,会判定它们的方向。
(4)力和运动。
初中教学要求: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高中教学衔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初中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第一定律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了物体的惯性,并能以此解释有关生活与自然现象。高中应以此同化有关力与运动的新知识。初中虽然没有引入矢量的概念,但已会处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对于力的平衡,实际上不仅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还会处理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合成的问题。
(5)简单机械。
初中教学要求: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杠杆,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学会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计算拉力的大小。
高中教学衔接: 这部分内容高中不再单独学习,在高中力学中可以将滑轮和杠杆运用到静力学和动力学习题中。
(6)压强与浮力。
初中教学要求: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能用P =F/S 和P =ρgh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减压强的方法,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用浮力知识简单解释有关问题,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会用F浮=G-F 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高中教学衔接:压强与浮力在高中不再学习,在高中力学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联系,但要明白初中新教材对浮力的要求比以前有较大的降低,有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但没有给出F浮=ρ液gV排公式。
(7)功和能。
初中教学要求:理解功的概念,会用W=FS计算功的大小;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P=W/t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知道动能和势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高中教学衔接:初中学习功的概念“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但没有给出W=FScosθ。高中阶段要以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旧知识来同化高中所学的关于功的新知识。初中学生已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知道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但是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公式。高中教学应注意跟初中已有的基础相衔接,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认识从定性提升到定量。
篇8
一、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夯实基础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因此,全方位,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首要任务。
1. 重视物理实验作用
一位物理教育家曾经说过“物理物理,见物说理”,这是对物理学科的高度概括。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无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各种条件下的不同物理实验现象,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深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新思维是很重要的。有些教师常常采取在黑板上讲实验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物理实验,对实验过程淡化,只追求实验结果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能”的概念是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但学生对此不理解,认为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教师可以演示用一定高度的铁块落向沙槽,让学生观察铁块在沙槽中的情况,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能”的含义。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总认为物理知识只存在于物理书中,物理课中和物理作业中,好象与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其实物理来源于生活,教师平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和周围自然界的观察,通过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并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对其进行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同时也让物理新思维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课下观察一个身边的物理现象,并简单加以解释。
二、把握物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初中物理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具有连贯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把每个知识点看成一个独立的内容,而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大量的杂乱无章的物理知识,学生疲于记忆,却没有一个体系贯切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例如,让学生解释吸盘吸在光滑竖直墙壁上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只是大气压的作用,这就是学生没有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似知识点的比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体系。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方面:
1. 知识的公式化
学生在初步学习物理时,总认为物理公式是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它用数学形式的定量描述代替了文字阐述,因此学习物理只要记住公式就好了。学生在应用时往往只会盲目的套用公式,而忽略了文字阐述所说明物理规律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上课时听起来很简单,而自己动手做起来却束手无策。
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功时,总是觉的简单,但错误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功的计算时首先要判断力是否做功。
2. 生活经验对物理新思维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某些物理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学得物理知识带有个人色彩,从而不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新思维。
篇9
【关键词】 高一新生 学习物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14-01
高中伊始,高一新生就普遍反映物理难学,甚至部分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第一要务急。
1 高一新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理想模型。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共点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代数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1.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小,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公式多,叙述多,讲授内容的多,方法灵活,题型变化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1.3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和几何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简单的极值运算;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1.4 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影响他们对物理的学习。
2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可以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2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2.3 妥善过渡,降低门槛高度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特别注意循序渐近的原则,强调要打好基础,不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
2.4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台阶;知识水平;分析方法;学习方法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中,高、初中教材的深难度台阶较大,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弯过急,相应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方法差异也很大。因此,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常常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感到很困惑,不少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下课做不起题。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我校,招收的通常是三、四类生,相对而言,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生中把物理列为高中最难学的科目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从知识水平上、分析方法上、学习方法上实现逐步过渡,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
首先,在知识水平上,高中物理要求要准确地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而不再是初中的识记水平。因此,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原原本本地重述书上内容,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将概念、规律的含义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相应地,老师在讲解时要抓住内容的精髓,用自己的方式对课本进行处理,不一味地照搬书上的体例。在知识的训授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跟着思路走,边听边动脑思考。对于跳跃较大的知识,要注意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切忌硬抬条条款款,否则,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消化。例如:讲解合力及力的合成规律一节时,对于合力概念,可由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要搬运一件东西,可以一个人提,也可以两个人抬,其效果一样,自然引出合力及分力概念,并指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可使学生准确而形象地理解其含义。对于力的合成规律,可利用课后实验
――共点力的合成的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而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不能生硬地搬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这样,可减小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台阶,也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规律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后,能离开课本,自己独立地用自己的语言确切地叙述出规律的内容来,减小学生知识水平上的台阶。
其次,要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还要注意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不仅仅在于要求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注意一些思考、分析方法的教授。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过程,提供了研究多变量的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理想模型的构建等,都体现出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思考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要求。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物理思考的方法,才真正掌握了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才能活跃思维,而不致于导致简单的代公式计算。而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由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转变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其中跨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更大难度便在于此,他们常说的“听得懂,做不起”的症结便在于此。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呢?课本中虽没有明确地给出方案,但在习题中却有不少提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明确地给出一些方法上的提示,或将问题分解,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到这种思考方法上来。如现行高一物理课本(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P134;2006年11月第二版,P125)中习题第一题便是最好的例子,它将比较合力的功与总功分解为:a、画出题中所述物理情景的示意图。b、画出木箱的受力示意图。c、写出各力做功的表达式。d、写出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即总功的表达式。e、写出合力的表达式。f、写出合力做功的表达式,并与总功的表达式加以比较。共六个步骤,而这六步的顺序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因此,学生一一解答下来,做完这六问,结果也就自然出来了,学生不会感到丝毫困难,而这种思考方法恰恰正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再如在处理力学问题时,当涉及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除要求画出必要的受力图外,还要求画出其运动示意图,体现出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论与形象紧密结合。因此,平时教学中布置作业时,题量不要多,每节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2―3题,但要要求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养成不要为直奔答案,急切地寻找公式的习惯。而要读懂全题后,再分步思考解答,并将其思考过程完整地在作业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思,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思考中的问题所在,才能搭好高、初中物理思考、分析与解题的台阶,缩小高、初中解题思维上的差距。做到每迈一步都是一小步,但解答完成后又是一次完整的跨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质的飞跃。这样,学生每解完一道题后,自己再回过头来比较自己在初中的解题方法,往往自己都会感到吃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