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的估值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资产的估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必要性;可行性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绩与存在的问题
1999年,我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承继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额达13939亿元的不良资产,并于2000年11月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集中快速地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沉淀的不良资产的工作已正式启动。
经过两年的努力,截至2005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剥离不良资产24971亿元(其中损失类不良资产4453亿元,不含国家开发银行1999年剥离至信达公司的1304亿元)。至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0.49%,不良贷款总额为10724.8亿元。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见表1。
无论是政策性剥离,还是商业化剥离,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和开放进程中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器”。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其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先后达到了改制上市的要求,而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处置经验的积累、资源的补充,促进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同时,国家也探索了一条化解金融风险,加快金融、国企改革步伐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在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正确而有效的。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国有独资形式体现了国家对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职能与经营目标的特殊需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它的弊端正逐步显现,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一)制度设计先天不足
1999年4月在未及充分论证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发展前景、方向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首先成立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公司设在北京,各省设立办事处,实行一级法人管理,同年下半年按照相同的组织结构相继成立华融、长城、东方等资产管理公司。实践表明,这种过于理想化带有明显短期行为特征的组织体系给资产管理公司日后的经营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法律环境方面,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时未经过特别立法,仅仅以行政法规形式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
第二,在发展目标定位方面,未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选择有限存续的经营模式,缺乏对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及定位的设计;
第三,在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方面,以国有独资和采用原母体银行机构设置模式,未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四,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未能摆脱官本位的观念,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第五,在财务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如:良资产的剥离价格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原值,不良资产价值未经过科学的评估和鉴定,使得评价资产管理的业绩缺乏客观的依据;不良资产的折扣和现值未能体现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折扣现值形同虚设,丧失了一次为不良资产定价估值的机会。此外,收支两条线的预算式管理方式不利于节约成本,也不利于商业化业务的开展。
(二)内控管理相对薄弱
2004年国家审计署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审计,彻底暴露了资产管理公司长期存在的由主客观原因所产生的问题。客观上由于国家对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不明、方向不清、责任目标考核单一等体制、政策原因,诱发资产管理公司短期行为,片面追求资产处置进度和现金回收率,而轻视对自身的内控内管行为,具体表现在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管理、处置不良资产时未能认真尽职。
(三)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上,还远未能达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资源、人员、机构的整体效应未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笔者认为,解决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机制着手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实现股份制,但具体又可以分三步走:一步目标是实现商业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包括加快内部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第二步目标是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三步目标是在条件成熟时,整体上市,实现公众持股。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将逐步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运行规则下从事经营活动。资产管理公司也不例外,从近两年商业化收购中、建、工行资产包可以看出,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现行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管理体制与市场化处置手段之间的不相匹配的矛盾阻碍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经营。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是形势之所需,是金融体制改革之所需。
(二)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必将逐步融入国际化进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应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市场。一者吸引国外战略投资者,加强内部经营机制改造,引进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经营与管理体系;二者创造国际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拓展业务范围,开展国际投资与服务业务。
(三)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存在着诸多经营与发展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财务结构、法律环境、用人制度与激励机制以及国家监管监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资产管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以研究解决。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资金来源 金融支持 政策建议
保持适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促进投资较快增长,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的重要途径,固定资产投资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也为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
(一)金融助推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结构改善
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底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完成额7964.4亿元,同比增长27.5%,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60.2亿元,同比增长2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7570.66亿元,同比增长28.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393.8亿元,同比增长9.8%。2011年前5个月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不含跨区项目)完成额2628.92亿元,累计增速28.5%,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完成额458.84亿元,同比增长24.9%。
内涵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9年,陕西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新建投资2861.7亿元,同比增长38.6%,扩建投资929亿元,同比增长48.2%,改建投资760.8亿元,同比增长42.6%。扩建和改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新建投资速度,说明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内涵型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结构改善,农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陕西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4.4亿元,同比增长80.3%,采掘业487.9亿元,同比增长49.1%,制造业1292.43亿元,同比增长38.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86.75亿元,同比增长1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554.75亿元,同比增长32.1%。
(二)银行贷款是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长期为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2009年底,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合计6993.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722.1亿元,同比增长69.9%;国内贷款965.7亿元,同比增长61.2%;利用外资31.7亿元,同比增长6.4%;自筹资金4389.7亿元,同比增长44.2%;其他资金883.8亿元,同比增长70.4%。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总体保持较高的增速。2006年-2009年的增速分别为52.6%、-2.3%、22.1%、61.2%,除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7年和2008年以外,其余年份增速均超过50%。国内贷款在本年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也基本维持在超过10%的水平,2006-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9.8%、14.4%、13.0%和13.8%。
银行贷款是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国内贷款从2006年的72.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19亿元,年均增长39.7%。2011年前5个月,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729.82亿元,其中国内贷款101.52亿元,自筹资金265.34亿元,其他资金362.95亿元,国内贷款占本年到位资金的比重为13.9%。
二、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结构优化的态势,但与全国水平比,金融支持陕西固定资产投资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个突出方面是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与全国水平比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期间的2004年、2005年和“十一五”起步的2006年,陕西省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为20.7%、17.9%和19.8%,高于全国水平2.2、0.6和3.3个百分点。从2007年到2009年,银行贷款占比分别为14.4%、13.0%和13.8%,低于全国0.9、1.5和1.9个百分点,呈现与全国水平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
三、改进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合理把握货币政策力度,稳固并适度提高银行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
对于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省份,保持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创造新生产力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金融支持应在保证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并扩大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更为有效的固定资产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快速的发现效益好的项目,用合理的回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陕西。
(二)充分创新融资产品,有效分散风险
从人民银行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的数据来看,陕西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从2007年到2010年贷款所占比重分别为86.6%、78.4%、90.2%和78.5%,债券和股票占比较高。上述数据表明,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债券和股票等融资工具占比提高,这对于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有效转移风险有非常大的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助力固定资产建设相关债券扩大发行规模,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外省资金更多流向陕西。
(三)进一步落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政策,有效识别风险
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进程,按照规定将贷款与相应的贷款项目相对应,进一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的能力,有效降低风险,为银行业长期稳健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保证。
(四)合理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改善贷款结构
保持信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适当支持力度,对于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多依靠扩大销售等内生方式获取资金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工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推动房地产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梦春.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政策分析[M].中国证券期货,2010,(11),P101-102
[2]张剑昆.对临沧市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查[M].西南金融,2010,(8),P66-67
篇3
第一条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
第二条 企业在进行金融工具列报时,应当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对金融工具进行归类。
第三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以股份作为支付基础的交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四)企业合并中合并方的或有对价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五)租赁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六)原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七)再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第四条 本准则不涉及按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所签订,并到期履约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是,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适用本准则。
第二章金融工具列示
第五条 企业发行金融工具,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第六条 企业发行的、将来不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七条 企业发行的、将来须用或可用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是非衍生工具,且企业没有义务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
(二)该金融工具是衍生工具,且企业只有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权益工具不包括需要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第八条 对于是否通过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需要由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如股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等)的发生或不发生来确定的金融工具(即附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负债。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发行方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可认定要求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结算的或有结算条款相关的事项不会发生。
(二)只有在发行方发生企业清算的情况下才需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
第九条 对于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所有可供选择的结算方式表明该衍生金融工具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的除外。
第十条 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确定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再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该非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第十一条 企业发行权益工具收到的对价扣除交易费用(不涉及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发行权益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后,应当增加所有者权益;回购自身权益工具支付的对价和交易费用,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在发行、回购、出售或注销自身权益工具时,不应当确认利得或损失。
第十二条 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的,其相关利息、利得或损失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各种分配(不包括股票股利),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不应当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第十三条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第十四条 金融工具披露,是指企业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
企业所披露的金融工具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主要包括:
(一)对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指定的依据;
2.指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性质;
3.指定后如何消除或明显减少原来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以及是否符合企业正式书面文件载明的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说明。
(二)指定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条件。
(三)确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以及计算确定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所使用的具体方法。
(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基础。
(五)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
(六)其他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政策。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六)其他金融负债。
第十七条 企业将单项或一组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该贷款或应收款项使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金额,以及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分散该信用风险的金额。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二)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本期因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本期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自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以来的累计变动额。
第十八条 企业将某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该金融负债本期因相关信用风险变化引l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
(二)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到期日按合同约定应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第十九条 企业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使该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基础由成本或摊余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或由公允价值改为成本或摊余成本的,应当披露该金融资产重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重分类的原因。
第二十条 对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企业仍保留的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性质。
(三)企业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应当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企业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本期作为负债或或有负债的担保物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与担保物有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二十二条 企业收到的担保物(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在担保物所有人没有违约时就可以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持有担保物的公允价值。
(二)企业已将收到的担保物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该担保物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是否承担了将担保物退回的义务。
(三)与担保物使用相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详细信息,包括前后两期可比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期初余额、本期计提数、本期转回数、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等。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违约借款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违约(本期没有按合同如期还款的借款本金、利息等)性质及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日违约借款的账面价值。
(三)在财务报告批准对外报出前,就违约事项采取过的补救措施、与债权人协商将借款展期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套期保值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套期关系的描述。
(二)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三)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现金流量套期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现金流量预期发生及其影响损益的期间。
(二)以前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但预期不会发生的预期交易的描述。
(三)本期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金额。
(四)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五)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预期交易形成的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初始确认金额的金额。
(六)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七条 对于公允价值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八条 对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九条 除本准则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外,企业应当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公允价值信息:
(一)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应当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
(二)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而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这种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企业在判断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是否具有重大敏感性时,应当综合考虑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适用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形)等因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以总额为基础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净额列示的除外),且披露方式应当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第三十条 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二条(三)的规定,采用更公允的相同金融工具的公开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计量的,应当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类别披露下列信息:
(一)在损益中确认该实际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异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二)该项差异的期初和期末余额。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可以不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
(一)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小的短期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二)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披露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因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而未作相关公允价值披露的事实。
(二)该金融工具的描述、账面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原因。
(三)该金融工具相关市场的描述。
(四)企业是否有意处置该金融工具以及可能的处置方式。
(五)本期已终止确认该金融工具的,应当披露该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时的账面价值以及终止确认形成的损益。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下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一)本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净利得或损失。
(二)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
(三)下列项目形成的、在确定实际利率时未包括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企业为他人管理信托财产和其他托管行为。
(四)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
(一)描述性信息
1.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
2.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
上述描述性信息在本期发生改变的,应当作相应说明。
(二)数量信息
1.资产负债表日风险敞口总括数据。企业在提供该数据时,应当以内部提供给关键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企业运用多种方法管理风险的,应当说明哪种方法能提供最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2.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五条规定提供的信息。
3.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风险集中信息应当包括管理层如何确定风险集中点的说明、确定各风险集中点的参考因素(包括交易对手、地理区域、货币种类、市场类型等)、各风险集中点相关的风险敞口金额。
上述数量信息不能代表企业本期风险敞口情况的,应当进一步提供相关信息。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在不考虑可利用的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如不符合相互抵销条件的净额结算协议等)的情况下,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额,以及可利用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信息。
(二)尚未逾期和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信息。
(三)原已逾期或发生减值但相关合同条款已重新商定过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第三十六条 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融资产金额,应当是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下列两项金额后的余额:
(一)按照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已抵销的金额。
(二)已对该金融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类别披露已逾期或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已逾期但未减值的金融资产的期限分析。
(二)资产负债表日单项确定为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信息,以及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所考虑的因素。
(三)企业持有的、与各类金融资产对应的担保物和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及其公允价值。相关公允价值确实难以估计的,应当予以说明。
第三十八条 企业本期因债务人违约而处置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所取得的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取得资产的性质和账面价值。
(二)这些资产不易转换为现金的,应当披露处置这些资产或拟将其用于日常经营的计划等。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日所作的到期期限分析,以及管理这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流动风险的方法。
流动风险,是指企业在履行与金融负债有关的义务时遇到资金短缺的风险。
第四十条 企业在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列入各时间段内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额,应当是未经折现的合同现金流量。
企业可以但不限于按下列时间段进行到期期限分析:
(一)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下同)。
(二)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
(三)三个月至一年以内。
(四)一年至五年以内。
(五)五年以上。
第四十一条 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时间的,债务人应当将相应的金融负债列入债权人可以要求收回债权的最早时段内。
债务人应付债务金额不固定的,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情况确定用于到期期限分析的金额。
债务人承诺分期支付金融负债的,债权人应当把每期将收取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段内;债务人应当把每期将支付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段内。
债权人吸收的活期存款以及其他具有活期性质的存款,应当列入最早的时段内。
第四十二条 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包括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其他价格风险,是指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敏感性分析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分析。该项披露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相关风险变量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时,将对企业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二)本期敏感性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该方法和假设与前一期不同的,应当披露发生改变的原因。
第四十四条 企业采用风险价值法或类似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能够反映风险变量之间(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等)的关联性,且企业已采用该种方法管理财务风险的,可不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披露,但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用于该种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选用的主要参数和假设。
(二)所使用方法的目的,以及使用该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可能性。
篇4
【关键词】IFRS9 公允价值 摊余成本 金融工具
一、文献综述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是引起大家关注金融工具的引爆点,以这一事件为间隔,我们纵观其事件前后的IFRS9的发展脉络。
2007年前 IFRS9就已有动静。(杨海峰)2005年4月和10月,IASB和FASB举行了两次联合会议,专门就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李红霞)等论述:截止到10月,该专家组共召开了7次会议,并于10月份以理事会教育指南的名义了《非活跃市场中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规范了非活跃市场中的金融工具计量问题。(陆健等)叙述“2009年11月,IASBIFRS9,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将金融资产由四分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为两分类(即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二、IFRS9对中国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16家银行分析
中国16家上市银行目前持有金融资产的状况如何?与国外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异?未来伴随IFRS9的到来,将会给中国各银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图找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一)中国与国外5家银行比较分析
本文只针对其三类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统计,贷款及应收在数据收集方面有一些障碍,另外在做分析的时候排除其并不影响差异分析。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07-2009年中国五家上市银行(工、农、建、交、中行)以及国外五家上市银行(花旗、汇丰、摩根、富国、美国银行)持有这三类资产数量的区别,见表1。(注:百分比指该项金融资产/三项金融资产之和)
表1 国外与中国5家银行比较分析
中国五大银行 2009 2008 2007 三年平均
交易性金融资产 2.87% 3.50% 3.50% 3.2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6.87% 41.64% 36.41% 38.30%
持有至到期投资 60.26% 54.86% 60.09% 58.41%
国外五大银行 2009 2008 2007 三年平均
交易性金融资产 43.65% 51.96% 65.08% 53.56%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3.32% 44.55% 34.73% 44.20%
持有至到期投资 3.03% 3.49% 0.19% 2.24%
资料来源:(手动收集中国五家银行来自于新浪财经。国外五家银行来自于BANKSCOPE - 《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
表中分析了三类资产中每一类资产占三类资产的比率,通过比较上表,发现明显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持有至到期投资:国外五家银行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三年平均仅为2.24%,而中国高达58.41%。(2)交易性金融资产:国外银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较多,三年平均值高达53.56%,而中国三年平均值仅在3.29%。这两方面差异呈现一个颠倒状态。
(二)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有如下的困惑和猜想:
中国真实的价值在哪里?公允价值被认为与市场价值最接近的价值,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中国各家银行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是否意味着离市场很远?中国是否具备公允价值估值的能力?国外银行将大部分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其估值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中国与其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改善建议
(一)建立客观的标准:为什么中国的银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量如此大,是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估值手段,在不活跃市场上,其价值怎么判断,目前中国在这个上面很吃力。
(二)完善风险管控:如果更多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加强风险管控,有效控制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才能使我们运用公允价值安心踏实。
(三)加强专业人员培训:这是贯穿整个过程需要我们认真改变的。银行的计财部或者风管部能不能面对IFRS9,能不能面对未来中国逐渐国际化的市场,这都是值得我们拷问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胡晓云.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7(04).
[2]陆健桥,朱琳.跟踪国际 主动参与 积极应对 深入研究金融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0(02).
[3]李红霞,冷冰,陈瑜.修改前后国际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定与美国准则相关规定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8(11).
篇5
(一)金融资产减值概述 金融资产减值指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发生了减值,应遵循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并进行减值测试。金融资产减值是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的一种矫正。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在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当以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准则列举了九条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准则对这些客观证据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在很多问题的把握上需要人为的估计、判断,给一些企业管理当局利用金融资产减值进行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
(二)创造性会计的本质 创造性会计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或缺陷(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出于自身需要或依据客观环境,创造性地发明、尝试或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会计行为。创造性会计被理解为公司管理当局通过对会计准则的缺陷或可能带有歧义之处的充分利用,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误导性描述的过程。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同会计政策下的会计处理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也不一样;二是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如一些靠会计职业判断的事项,或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灰色地带来钻空子。故实务中的创造性会计是利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等来修正财务报告,达到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从而按管理当局理想的数字“反映”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创造性会计违背经济真实性原则,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准则的有意误用,目的是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准则尚不完善。
二、金融资产减值实施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 公允价值变动是确定资产是否减值的首要因素,现行准则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对于有市价或类似品种有市价的金融资产,通过市场价格确定;二是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通过估值确定。而估值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环境还不成熟,因为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市场价格或类似品种市场价格做比较,难以确定估值的准确性;估值还需要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进行大量复杂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的很多参数也都是评估人员凭职业判断估计出来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参数估计往往就成了一些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创造性会计的机会。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 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以是否具备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列举了九条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准则还对上述客观证据的判断提出了注意事项。具体如何在实践中根据上述客观证据及注意事项判断金融资产减值,比如不能靠单独的证据来判断金融资产减值,要综合考虑相关证据的总体影响,总体影响程度是多大可判定为减值;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合同需要做出减值认定;公允价值下跌多长时间才算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等,准则均未做出定性或定量的明确规定,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金融资产是否减值会得出不同的都不违背准则的结论。由于准对这些客观证据规定的不明晰,导致对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进行判断的困难,以及对利润和股东资金可能的逆效应,使得金融资产减值成为创造性会计滋生的源头。按照审计程序,审计师应该执行金融资产减值测试,但是如果没有公司管理当局的配合,减值测试很难完成。
(三)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现行准则要求,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应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的最佳标准。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三个关键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折现率等相关数据不易取得。对于预计现金流的估算,现行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最佳估计,而对于基础预测数据的选定标准、预计增长率如何估算、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准则规定折现率应是企业投资或发生时所要求的报酬率,但市场利率可能会随时变化,如何修正处理,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合理价值信息难以取得,也使得企业很难正确、合理地确认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结果会造成实务操作中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的随意性,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拓展了空间。
三、金融资产减值实施的建议
(一)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现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在理论上提高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上述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尽快完善准则及技术层面规定,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和规定的清晰性,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相同,减少稳健性原则在运用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另外对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计价应采用更可靠的计量属性,在资产减值准备计量属性方面,公允价值和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是两个较为合理的选择,但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公允价值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都有一定难度,许多资产无法在市场上取得公允价值或取得公允价值的成本很高,而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需要较专业的知识,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因此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应只对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减少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的可能。
(二)完善金融资产减值计量运用的支持环境 现行准则选取可收回金额作为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标准,而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的价格市场相对不够完善透明,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难以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二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财务人员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缺乏经验,现值计量困难重重。这样金融资产减值计量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降低了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因此,要保证我国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务中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提供公开、合理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为企业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提供客观的依据,减少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主观性,增强金融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三)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由于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行各种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既受外部会计环境的制约,又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一方面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习培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自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综合地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的判定和计量,从自身做起,抵制利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主观性进行创造性会计的行为。
(四)加强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审计监督 金融资产减值的判定过程往往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判断、估计,存在较大的创造性会计空间,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粉饰会计报告,调整经营业绩。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对企业计提金融资产减值的真实性进行鉴证,这对遏制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利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非常重要。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金融资产减值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评价被审计单位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性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此外,应专门针对金融资产减值制定具体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减值进行创造性会计的行为。
[本文系2010年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执行的经济后果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刘玉廷、戴德明、夏大慰:《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3]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篇6
一、IFRS 9与我国现行准则的主要差异
(一)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变化 2009年11月,IASB公布IFRS 9第一阶段的内容,首先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提出新的要求。与我国现行准则相比,最本质的差异是简化了金融资产的分类。IFRS 9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根据是否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测试来判定,并根据这两个测试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两类。(1)业务模式测试:业务模式是IFRS 9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主体应评估持有金融资产的商业目的是为了收取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而不是在合同到期前通过处置以获取资本利得。金融资产是否符合这一测试取决于管理人员确定的业务模式目标。这一规定类似现行准则中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规定,但业务模式的规定适用性更广。该测试是整个金融资产组合或业务单位层次中所有金融资产的判定标准,并不以管理层对单个金融工具的持有意图为基础。(2)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指合同条款规定主体持有的金融资产在特定日取得的现金流量仅仅是本金以及未付本金产生的利息。在此项测试中,利息被定义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特定时期未付本金产生的相关信用风险的对价,若是存在未付本金以外的信用风险对价,则不能通过此项测试。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测试的金融资产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未同时满足的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可计入损益或者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与现行的四分类法相比,两分类法不仅减少了金融资产的分类类别以及与此相关的规定,也简化了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同时较现行准则的“持有能力和管理层意图”的分类标准,也易于把握,降低了企业对于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观性。
按照金融工具的特征,金融工具可分为权益工具和债务工具两类。对于权益工具,由于到期日不固定,不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未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标准,故权益工具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债务工具,如果同时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测试,并且放弃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则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否则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债务工具同时满足两个测试的情况,IFRS 9赋予债务工具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选择权,前提是这可以消除或明显降低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造成的不匹配。对于上述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可参照图1所示:
(二)金融工具重分类的变化 IFRS 9规定只有主体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才可以在公允价值和以摊余成本之间进行重分类,且一旦改变业务模式须将所有相关的金融资产重分类。对于权益工具,由于规定只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故不能进行重分类。对于债务工具,若是初始确认时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由于其不可撤销,故此类债务工具也不可进行重分类。若进行重分类的金融资产是没有采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债务工具,则当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应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类别和摊余成本类别之间进行重分类,但IFRS 9也指出业务模式发生改变的概率极低,这类变动须由主体的高级管理人员基于内外部变化来确定,必须对主体的经营而言是重大的且能够向其他方证明的。
在IAS 39中,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若出售或重分类金额较大,且是由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的独立事件引起的,企业应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规定在本会计年度和其后的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重新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到权益中,且其分类标准不明确,对于公允价值的波动计入权益还是损益给了企业很大的自主性,这就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故不排除管理层利用重分类进行利润调节的可能。IFRS 9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一类别以及上述的“感染条款”,并规定业务模式改变的当期不进行重分类,而在下一期进行重分类,对企业当期的利润也不会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层利用重分类进行利润调节的可能。
二、采用IFRS 9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预期影响
(一)CAS 22下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现状 本文选取30家金融业上市公司,根据我国现行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标准,将样本中30家金融业上市公司2008至2012年财务报告中的金融资产项目进行分类和整理,具体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看出,在金融资产类别中,贷款和应收款项所占比重最大。从2008至2012年的数据中,所占总资产比重均超过50%,这主要来自于规模巨大的银行贷款业务。其次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所占比重在10%左右,企业持有这类金融资产,主要是出于这类金融资产风险较低和稳健性考虑。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由于规定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波动将会对企业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持有的比例较小。在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表1列示的数据可看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大,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我国对于公允价值应用还不太成熟,当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剧烈波动时,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由于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不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但当该资产终止确认时会以投资收益的形式释放出来,进而影响当期损益,这部分储备可以作为收益的蓄水池,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企业更倾向于持有这类金融资产。
(二)采用IFRS 9后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情况 根据IFRS 9中的业务模式和现金流量标准进行两分类后,将会改变现行的金融工具四分类情况。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计量模式变化较大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为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两类。对于债务工具而言,我国银行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性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主要是基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是为了获得债权投资带来的本金和利息,并非以择机出售获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目的,其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测试,故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而言,IFRS 9要求所有权益工具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该类工具按照是否为交易所持有,其后续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与现行准则的规定不同,其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转入损益表,也不需确认减值损失,但该类权益工具投资产生的股利收入可直接计入损益表。可见按照IFRS 9进行调整的话,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以及损益的确定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按照IFRS 9的规定,将不同金融资产可能的分类类别进行了整理,得到了表2:
下面将选取的样本数据,按照现行的四分类构成转化为IFRS 9的两分类构成,具体的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情况如表3、4所示:
上表内容均是依据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调整得到的。从相对指标来看,采用IFRS 9后对于摊余成本计量项目影响较小,5年中的变动幅度均不超过5%。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贷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比重较大,摊余成本计量模式没有改变,个别金融资产项目计量的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所占比重变动较大,主要来自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务工具和应收款项类资产。这两类金融资产计量模式的改变,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变动比率变化较大,其中2008年变动最大,达到了-47.82%。
对于应收款项类资产而言,计量模式由摊余成本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比重。由于应收款项类资产变现时间较短,一般可以忽略时间价值因素,该类资产计量模式的转变对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有限。在金融行业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权类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计量模式的转变造成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波动。透过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按照IFRS 9的分类,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主要来自于可供出售权益投资和应收款项类资产的增加,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波动较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这无疑将会对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采用IFRS 9后对利润的影响 与现行准则相比,采用IFRS 9的分类计量标准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范围扩大,从而公允价值的波动对利润的影响也将会加大。具体而言,对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上。首先,IFRS 9规定所有的权益工具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类工具将会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两类。若归类为前者,其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将直接计入损益,视此类利得和损失在处置之前就已经发生,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我国现行准则规定将此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资本公积,只有当终止确认时才将其转入投资收益。采用IFRS 9后,现行准则中可供出售权益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的部分将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以及该类资产终止确认产生的投资收益部分也将在公允价值变动的当期确认,从而影响当期利润。
IFRS 9允许将不满足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在初始确认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类别。对该类资产,不允许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累计在所有者权益中的金额重分类至损益。这意味着当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此类金额不会重分类,而且该类资产无需进行减值评估。对于股利而言,准则规定只有具有收取股利付款额的权利时计入损益,若是股利收入清楚地代表了部分投资成本的回收,股利就不应计入损益,对当期利润也就不会产生影响。
三、IFRS 9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实施IFRS 9存在的问题 IFRS 9对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提出的新要求,从总体上满足了简化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复杂性的目标,根据计量模式分类也满足金融工具内在规律的要求。但是该准则是在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制定的,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和公允价值应用尚不成熟,所以IFRS 9在我国全面推行还存在许多问题。
IFRS 9提出了业务模式的概念,金融工具能否以摊余成本计量主要依赖于企业对业务模式的判断,但是准则对业务模式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只是给出了若干示例,实务应用中也没有具体的应用指南和解释。在实务操作中,业务模式的判定主要取决于关键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管理层对外部环境、经营目标、风险等因素判定,对业务模式的确定具有较大的影响。按照IFRS 9的规定,所有的权益工具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但是对所有的权益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殊的国情和经济环境使得许多金融工具不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这也就很难获得公允价值的合理估值。例如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核算,目前采用的是成本计量,而国内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很难获得。若按照IFRS 9的要求,重大影响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全盘采用IFRS 9的规定,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吸收与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符的规定。
自2007年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金融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是较为谨慎,从本文的相关数据也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也是有限的,这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相匹配。IFRS 9实施后将使更多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价格变动频繁,公允价值也将大幅波动,这也IFRS 9的制定初衷相悖。当出现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甚至出现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会大幅缩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我国在应用IFRS 9上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环境下,我国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自身的利益。针对上述应用IFRS 9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修订和完善金融工具准则。IFRS 9颁布后,我国也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2009年9月,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根据路线图的部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的趋同,故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将是必然的选择。目前,IFRS 9的部分修订内容仍存在争议,生效日期也推迟到2015年,我国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对IFRS 9的理论研究,对IFRS 9中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加以改进,做好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准备。在引进新准则的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修订,同时研究和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改进内外部环境,以完善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所需的条件。
(2)推进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未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尚不完善的各类市场也很难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数据。另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投机理念的盛行和估值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就丧失其公允性。IFRS 9中扩大了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范围,所以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建设,建立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
(3)完善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规范。IFRS 9给我国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获取公允价值数据的问题,尤其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很难取得金融工具评估所需的信息。我国应以国际金融工具准则修订为契机,完善金融工具计量和披露规范制度,规范估值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另外,监管机构还应鼓励发展专业的估值机构,制定并规范公允价值评估标准,从而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系统、权威的估值信息,提高非活跃市场下的金融工具估值水平。
(4)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素质。 IFRS 9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例如对业务模式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估值都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我国应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及时了解国际新准则的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另外,由于准则中涉及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对审计人员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了解新准则的变化,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秀丽:《IFRS 9的实施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篇7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1、导致利润总额失真。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损益类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被称为“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即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因为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尚未通过证券市场的销售而实现。只有当该项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该项投资损益才得以实现,才能进行会计确认。
2、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核算上要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既不是处置收益也不是持有收益,而是一种未实现的收益,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减少也不能在税前列支。当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未实现的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成为已实现损益时,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这样无疑又增加了纳税调整项目,从而增加了工作量。
3、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市场经济并未完善,此时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必然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操纵,很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均调整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的账面价值,最终会为人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出于节税考虑,企业可以人为加大交易费用,从而使投资收益的冲减数加大。
(二)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措施
1、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我认为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做法是:可以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下设二级账户进行区分,即“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和“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先计入“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等真正实现时再计入当期损益,即在最终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转入“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通过“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简化核算程序。尽量减少一些账户的设置,比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可以在一些原有账户增设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即在“投资收益”账户下设二级账户,这样既可以减少账户的开设,又减少转账工作。总之,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和计量时,既要遵循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2号》和国家税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时,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处理好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
二、金融资产减值研究
(一)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资产减值证据确认中存在的问题。《准则22号》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能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提出了相应判断金融资产减值的9种标准,并且指出只要有一种客观证据能证明该资产发生减值的,就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迹象多种情况的规定比较笼统,比如像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问题,那么在多大程度上企业发生的财务问题是严重的财务问题;违反合同规定的,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合同规定需要做出减值认定等等。这些因素的判断可能很多要基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但是《准则22号》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只是给出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说明该项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进行减值测试,从而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判断这些标准时有比较多的主观性,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应对这些情况做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定。
2、金融资产减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准则22号》规定对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有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直接从市场中取得,对于无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照有活跃市场的类似金融资产的价格确定或采用一定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给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一定障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是在活跃市场中不存在标价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它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准则22号》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最佳估计,而对于基础预测数据的选定标准、预计增长率如何估算、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缺乏具体的规定。对于折现率的规定是企业投资时所要求的报酬率,但市场利率可能会随时变化,如何修正处理,《准则》没有明确。可以看出两者的估计在实际应用中都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情况,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影响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的风险等因素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价,因此选择的弹性较大,从而影响公允价值数据的可靠性。
(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完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在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注入了会计人员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决定了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使会计人员能正确分析出影响金融资产减值的复杂因素,使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2、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该《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面对市场行情的变动,要想准确核算有市价的金融资产,必须有相应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因此,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很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市场对公开交易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包括资产重组、资产评估、破产清算等等,都需要一个公开、公平的参照值来衡量。而完善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能够提供公正、合理的价格、信息资料,为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合理计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来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信息机制,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的主观因素,压缩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空间。
3、加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监督。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计算结果会因人而异,使得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较大,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应加强对金融资产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应收集金融资产减值所依据的所有资料以判断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是否合理,对金融资产减值所涉及到的未来现金流量判断及折现率的确定是否准确等等,以评价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将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与被审计单位报表列示的各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比较,在有差异时,应判断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失真;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并为企业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实际可操作性差。《准则22号》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简化核算程序;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监督。
篇8
>> 平安重构估值模式 中信银行:悬殊的估值 外资并购国内银行的估值 估值蚂蚁金服 银行估值修复来临? 陆金所“长跑” 贷款利率变动对银行估值结构的影响 商业银行股票估值的比较研究 农村合作银行股权转让的估值分析 2008年A股市场前景展望:估值“软着陆” 人的估值 资产的估值 银行股:估值优势明显 银行股估值支持反弹 银行股估值有优势 从银行股看估值工具 缘何银行股估值低 银行股:启动估值修复行情 银行股估值与融资融券 银行估值体系被扭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成立4年的陆金所估值赶上平安银行 成立4年的陆金所估值赶上平安银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华薇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系列降低监管风险的平台化转型是陆金所目前估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P2P、基金还是保险等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从真正的交易量来看,这些因素不足以支撑陆金所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仅仅成立了4年,陆金所的估值已经接近成立于1995年的平安银行。
1月18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陆金所宣布B轮融资12.16亿美元(约合80亿元人民币)。此次融资完成之后,陆金所的估值达到了185亿美元(约合121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A股上市公司平安银行的流通市值。
在去年8月剥离了P2P业务之后,陆金所添加了基金频道、保险频道等金融服务业务,数月时间上线了2000余只公募基金。董事长计葵生在去年年底表示,陆金所在拿下基金牌照后,货币基金、债权类基金、股票基金等标准化产品在未来会占据平台交易量的50%以上。截至2015年12月,陆金所注册用户数超过1800万人,活跃用户近363万,累计总交易量超过1.6万亿元。
P2P公司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投资者仍然对互联网金融表现出了极高的投资欲望。彭博社的消息称,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陆金所都在去年下半年启动了融资计划。蚂蚁金服的融资需求为15亿美元,京东金融在今年1月16日宣布已经拿到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元人民币,完成融资后京东金融的估值为466亿元人民币,接近陆金所估值的一半。
在新一轮融资中,陆金所出售了大约5%的股份,融资认购方包括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平安集团作为陆金所的最大股东,股权比例由48%左右下调至43.8%。
以P2P小额信用贷款起家的陆金所开始的格局并不大。早期业务是帮助个人投资者和需要借款1万美元左右的借贷人建立联系,陆金所向借贷人收取大约4%的手续费,贷款利率通常在6%至8%。在银行纷纷削减对消费者和小企业贷款之际,这类P2P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试图填补银行留下的空白市场。
对于大型投资理财平台来说,它们不缺乏投资者资源,随着交易额的上升,往往在借款人资产端方面变得稀缺,一旦保持高速增长,平台或许不得不选择原来处于合格边缘的资产,这为之后的大面积坏账埋下伏笔。从去年3月开始,陆金所逐步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在完成私人配售融资5亿美元之后,陆金所开始剥离出P2P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不提供担保,将陆金所定位为互联网金融交易产品的开放市场,当时陆金所的估值为100亿美元。
同一时间,平安集团宣布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将陆金所剥离出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平安直通贷款业务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群整合进普惠金融。5个月之后,平安集团再将普惠金融业务以19.53亿美元整体卖给陆金所控股公司,后者也称为“大陆金所”。
而陆金所继续深化其轻资产的平台路线。将贷款业务划分至平安普惠之后,2015年8月陆金所和前海征信成立了P2P开放平台“”,这相当于P2P行业的“天猫商城”――私募基金可以将旗下P2P产品放在陆金所P2P频道上售卖,当时第一批合作的私募基金包括重阳投资等30家私募公司。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P2P成交量仅占陆金所个人零售端交易额的10%,交易额在500亿至600亿元之间。
平安集团希望在陆金所这个互联网金融资产开放平台上能够连接更多金融业务,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不动产、地方政府以及P2P,搭建B端的B2B一级和二级市场,C端的P2P、B2C和C2C交易市场,陆续推出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资产交易所。
这一系列降低监管风险的平台化转型也是陆金所目前估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从去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到年底银监会出其不意下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业务“12禁”中禁止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
其他P2P平台所面临的政策难题,对陆金所而言不再是问题。当投资者进入不同的频道操作时,相关的法律机构已经离开陆金所网站,产品效力已经转移到不同的法律主体。陆金所表示,未来平台上所有P2P交易、支付等环节都将通过完善,无论产品提供方是普惠金融或是其他外部第三方P2P公司,所获得的借款人都将转移到上述独立公司,这意味着陆金所已经转型为一个纯信息平台。
“之前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明确谁来管,十部委的《指导意见》出台确定了谁在监管,这是政府的第一步。如果说2014至2015年,政府是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良币驱逐劣币’,那么到了2016年之后,监管政策手段会进一步加大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淘汰。”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明雄说。
催生高估值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来自平安集团。无论是P2P、基金还是保险等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从真正的交易量来看,这些因素不足以支撑陆金所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对陆金所的估值不能脱离平安集团,是整个平安集团数万亿资产集中布局的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估值。”罗明熊说。
在过去4年中,陆金所身后的平安集团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资金端都给予了陆金所大力支持,其中包括牌照、监管关系、金融机构关系、资产来源、借款人来源等多方面支持。
篇9
一、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改进的背景
公允价值计量源自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被认可并发展于上世纪末期,并逐渐被许多国家所接受。正在国际会计界研究如何用好公允价值计量之时,2008年源自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掀起了一场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风暴,从而引发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存废之争。
主张废除公允价值计量的一方认为,公允价值的顺经济周期特性,在经济衰退期使得金融机构的损失倍增,从而造成其经营情况愈发严峻,甚至破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的一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及其监管体系的严重缺失,公允价值只是将这种深层次原因如实地向社会公众进行反映和披露,并有助于金融稳定,但是同时也承认,公允价值自身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上是瑕不掩玉,此次金融危机让会计界加深了对其不足的认识,并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将逐步改进。
二、IASB拟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改进措施
金融危机后,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不足,IASB于2009年11月制订并公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IFRS9),随后又陆续多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修订的征求意见稿,主要有《公允价值计量》、《终止确认》、《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 雇员福利>改进项目:设定受益计划》、《公允价值中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等7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制(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金融工具分类、衍生工具和权益工具投资等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为降低现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复杂性,以避免会计原则的内在不一致,IASB对IASB39进行了部分修订,制订了IFRS9。IFRS9的主要内容有:
1.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两分类。IFRS9要求报告主体应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经营模式及该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和按公允价值计量两类,而不再按持有目的进行四分类。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报告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模式是收取合同约定的现金流;(2)合同约定的现金流仅为未来收取的本金和利息;(3)不存在为减少会计错配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对于不属于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上述两分类一经确定,除非报告主体改变了金融资产的经营模式,否则不得随意重分类。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指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除外。
2.符合条件的嵌入衍生工具不再从主合同中拆分。当主合同属于IAS39规范的范围时,嵌入衍生工具应以整个合同为单位适用分类和计量规定,无须将主合同与嵌入的衍生工具相分离;当主合同不属于IAS39规范的范围时,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仍然沿用原IAS39中的规定。
3.初始计量时需确认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的归类。对于权益工具投资,在初始计量时,报告主体必须做出选择,该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损益还是其他综合收益。对于指定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除持有期间获得的股利收入可以计入损益外,其公允价值变动、所有因出售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及所有资本回收等均应计入综合收益,以后也不允许报告主体将其转入损益,永久保留在权益之中。
(二)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
报告主体应于每个期间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不再需要减值迹象,即不再由已发生的损失而是按预期损失来确认。预期损失就是报告主体应在初始取得资产时确认其预期信用损失,并将其包含在计算资产现值的实际利率之中,各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扣除当期摊销的初始预期信用损失同时对预期现金流在资产存续期内持续进行重新估算。
(三)制订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IASB拟制订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界定了使用范围,明确了计量方法,规范了不活跃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
1.公允价值定义。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当计量日不存在实际交易时,公允价值计量假定一项在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假设交易。
2.公允价值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要求或允许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准则,但不取代IAS39中第49段中的要求”。
3.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有关的术语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些术语包括:资产和负债、交易、市场参与者和价格;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如资产、负债及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级次和披露等。
(四)统一终止确认的条件
IASB拟修订IAS39中有关终止确认的要求,以解决现有终止确认相关准则的复杂性和内在不一致性。在修订意见征求稿中,IASB将原来判断终止确认所采用的包括风险和报酬模型、控制模型和继续涉入模型在内的混合模型,修改为单一的控制模型,同时还修改了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方法。
(五)交易性金融负债信用风险所导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当期损益
对于以公允价值选择权指定的金融负债(即交易性负债),报告主体应将其信用风险所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从总体中区分出来并计人其他综合收益,剩余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报告主体可将其累计利得或损失转入权益,但不得转入损益。除关于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特定要求外,金融负债分类和计量仍保持IAS39中有关要求。
(六)设定受益计划
该项目为IASA针对雇员福利(IASl9)存在的一些缺陷所做的改进项目。IASB认为,报告主体应将离职后雇员福利设定受益计划,立即确认其成本,在设定收益负债的估计或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发生改变时,立即予以确认,删除现行IASl9中允许企业在上述改变发生时确认所有的利得和损失。
(七)增加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
在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改进中,IASB要求增加披露以下相关信息:
1.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报告主体应披露的信息有:(1)能对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输入值进行评价的信息;(2)第三层次计量公允价值的信息及计量不确定性的分析;(3)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
2.资产减值中预期现金流模型。对该模型列报和披露的项目是:(1)列报的项目有:利息收入总额(以实际利率法计算,不考虑初始预训’信用损失的摊销),当期摊销的初始预计信用损失金额(该金额作为利息收入总额的减项列示),净利息收入列示,由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相关估计变化引起的损益,利息费用(以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出);(2)披露的信息有: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设立的处理信用损失的准备金账户、压力测试、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等。
3.交易性金融负债信用风险所致的公允价值变动。报告主体应在综合收益表中列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总额及由于负债信用风险变动导致的部分。
4.金融资产和负债终止确认。IASB强化了金融资产和负债终止确认的披露要求,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主体转移的金融资产涉及的风险和业绩进行评估。
5.雇员福利的受益计划。IASB要求,报告主体应将设定收益负债和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发生改变的净额拆分为服务成本、财务费用和重计量部分进行分别列报。
6.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报表的列报。IASB建议将报告主体“损益表”和“其他综合收益表”合并为一张“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表内分成“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两个不同的项目;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将不能被确认为损益的项目与在后续期间被重分类入损益的项目予以区别列报;评价报告主体经营业务时,仍然采用“收益”,而“其他综合收益”是为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报告主体的非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可能对损益造成的潜在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改进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响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支持IASB关于国际会计准则改革,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财政部于2010年4月公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明确提出,根据IASB在金融危机后对IFRS所作的各项改进工作,我国将于2011年6月底前完成IASB在IFRS上改进工作方面的趋同。
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及其改进是IASB基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的。这些国家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健全的法制体系和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完善之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有着重要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改进对我国银行业的有利影响
1.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两分类有利于减少分类的复杂性。现有金融资产的四分类依据是资产持有目的,而改进后的两分类依据是经营模式和合同约定的现金流仅代表了未来本金和利息的支付。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资产分类的复杂性。
2.公允价值计量要求更加明确而具体。IASB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修订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可靠,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来看,我国银行能从国内外债券交易市场取得相应债券投资的报价属于第一层级,能依靠估值模型计算的部分衍生交易的公允价值属于第二层级;对于需向交易对手询价或是通过资产评估中介公司得出的部分结构较为复杂的衍生交易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股权投资等的公允价值则属于第三层级。
3.金融资产减值由实际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对银行年度损益影响不会很大。究其实质,国内大部分银行目前在计提贷款减值损失时并未严格遵循实际损失模型,而是更趋近于预期损失模型。虽然这种预期损失模型的计算方式方法与IASB改进后的模型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但对国内银行而言,现有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已经或多或少地考虑了贷款的未来预期损失。所以,贷款未来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对国内大多数银行损益的影响不会很大。
4.长期股权投资统一改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减少计量方法和合并报表的复杂性。根据IASB的修改规则,国内银行长期股权投资计量不再区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而统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仅需在初始计量时划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和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其他综合收益两类,且不用再计提减值准备。这种改进有利于减少国内银行对某些长期股权投资计量分类的不确定性和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转换的复杂性。
5.嵌入衍生工具不再从金融资产主台同中拆分有利于国内银行沿续现有会计处理方式。目前,国内银行混合合同主要是含选择权的债券发行、债券投资业务、间接银团贷款和结构性衍生交易等D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部分银行混合合同中嵌入的选择性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并未全部从主合同中分拆出来予以单独计量。根据IFRS9规定,上述金融资产混合合同中嵌入的衍生工具不再需拆分,可以进行整体评估,这有利于国内银行沿用现有且符合本行情况的会计处理方式。
6.交易性负债信用风险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损益有利改变报告主体因信用评级的降低反而获取利得的悖论。按现行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交易性负债的公允价值应与其对应的资产相一致。报告主体的交易性负债对于其持有者而言是资产,当报告主体的信用评级下降时,其对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会降低;依据降低后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负债一方的报告主体反而会获取利得;反之,当报告主体信用评级上升,其因负债公允价值的上升而遭受损失,这种会计处理上的悖论令人费解。而IASB拟将因信用风险所导致的交易性负债公允价值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不影响当期损益有利于解决该悖论。
7.信息披露。国内部分银行已于2009年度开始将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两张报表合并在一起披露,这样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全面银行的经营情况。
(二)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改进对我国银行的不利影响
1.金融资产的二分类法并未有效降低其计量的复杂性,削弱了分类的可比性,但对银行损益及资本充足率产生重要影响。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二分类后,其按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方法基本上保持不变I也就是说,除分类方法有所简化,二分类法并未有效降低金融资产计量与确认的复杂性,而且还增加了国内银行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造成本。不像四分类那样有客观标准,金融资产二分类法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报告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模式,该模式带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会使得相同的资产因报告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模式不同而归入不同类别,从而削弱了分类的可比性。
在二分类法下,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在被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或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后,其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是资本公积,因此,在可供出售债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幅度或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大时,银行资本充足率虽可保持稳定,但当期损益会受较大影响;在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较大时,其变动金额依据初始计量时的分类将对当期损益或资本充足率产生重要影响。
2.我国相关资产交易市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及估值模型方面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我国各类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完整,也远未达到有效,尽管有时能从活跃交易市场能得到某些资产的报价周市场不完善,据此报价所确认的公允价值有时并未公允地反映其价值,例如,对于某些银行因债转股或其他原因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因受期限、规模和股票涨跌幅度等因素影响,如果在计量日直接以该股票的报价来反映银行所持股票的公允价值,显然有失公允,应加以调整,但究竟如何调整才较为合理,我国尚无此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认识、研究及经验积累的不足使我国目前很难制定出一套国内公认的估值模型,其结果是各家银行依据主观判断而采用自认为合理的估值模型;另外,通过询价所得出的公允价值更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3.资产减值预期损失并不能有效减缓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反而有达加作用,其可预测性较低,在实务操作中难度较大。资产减值由实际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但因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预期减值损失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并未有效减缓顺周期性影响,反而会起达加作用。例如,当经济处于周期波谷时,银行估计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往往更大,从而计提更多的减值损失准备,最终导致当期损益大幅度地减少;反之,则会增加。
预期损失模型其影响最大的是贷款类资产。银行贷款的预期损失要涵盖其整个存续期间。一些中长期贷款有时覆盖一个或几个经济周期,要准确预计其损失,不仅需要对借款人资信状况、历史违约记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和判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这些资料很难获得),还要预测外部经济环境对其影响。所以,银行贷款预期减值损失只能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有时甚至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在实践中的处理难度较大。
4.区分交易性金融负债信用风险变动所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存在较大难度同时也会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对交易性金融负债而言,负债信用风险主要是报告主体自身,其量化标准目前主要是外部评级机构对报告主体所进行的信用评级;当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报告主体有时很难区分其中因自身信用风险变动而导致的公允价值具体变动金额。特别是对于衍生交易负债而言'由于大都不具有活跃市场,其公允价值本来不易获得,再加上还需区分其因信用风险变动所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这在实务操作中难度较大。另外,国内银行衍生交易负债金额一般较大,其信用风险所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人其他综合收益后将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
5.信息披露增加银行年终财务报表编制的难度和复杂性。在IASB修订报表披露规则后,增加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金融负债信用风险所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金融资产和负债终止确认、雇员福利的受益计划、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报表的列报等事项的信息披露无疑增加了国内银行财务报表编制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我国银行业应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改进的对策
2011年6月为期不远,我国银行应未雨绸缪,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做好因应之策,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改进对本行会计工作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一)加强对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变动的研究
IASB在修改IFRS时,一般事先要征求各成员国的意见和建议。因IFRS的制定及修改目前均以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我国往往只是被动因应。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代表新兴市场国家事前参与到IFRS的制定程序之中,使IFRS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银行受公允价值计量影响最大。鉴此,我国各家银行应团结协作,加强对IFRS体系及其改进的研究,探讨因应之道,尽可能将适用我国国情的会计规则体现在IFRS之中。
(二)重视并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仍比较落后,无法有效将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之中。这就要求国内银行重视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借鉴国外同业经验,引入先进的、适应本行业务特色和符合公允价值计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三)改进现有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制订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的过渡性会计政策
目前,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无法支持的公允价值计量,部分银行并未将其纳入日常会计核算范围,而是依靠独立审计的年终审计调整。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连续性,如果仅是依靠独立审计部门的账务调整,银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湘关性和可靠性难免大大折扣。因此,银行应制定一些尽可能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又便于手工会计处理的过渡性会计政策,满足此类业务的日常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以改进现有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
(四)做好公允价值体系变动后对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国内银行要有前瞻性,认真分析公允价值体系改进项目对本行资产、负债及损益的影响,特别是对损益有巨大影响的资产分类与计量,分析并评估其利弊,早作决策,以选择对本行最有利的方案。
(五)加强公允价值各计量层级的研究。建立国内统一的估值模型,培育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资产评估机构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相关资产市场远未达到有效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应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出针对活跃市场报价难以公允地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采取的报价规则,在国内建立一套统一而公认的、适用于不同类资产的公允估值模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育出一些专门提供询价服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各家银行才有可能大幅度提供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篇10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中信证券(600030)
中报评析
中信证券2008年中期每股收益0.72元,考虑到股本变化,同比上升2.1%;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09.13亿元和47.69亿元,同比增长2.58%和13.33%。
从08年中期的收入构成来看,传统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仍然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传统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占总收入比重72.2%,同比下降近13%。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经纪业务收入下降21.63%。此外,由于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和基金管理费收入大幅增长,弥补了传统经纪业务大幅下滑对营业收入的影响,使得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可见,公司扩大业务收入来源,开始慢慢平抑利润增长率,降低公司周期波动风险。
传统经纪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21.63%的原因,除了市场交易额出现大幅缩水外,手续费率的下滑也是重要影响因素。2008年上半年公司传统经纪业务手续费率为0.137%,较去年同期的0.158%下降近13.29%。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55%,在市场大幅下跌的同时,公司客户存款出现增长,对稳定公司传统经纪业务收入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投资银行承销业务和基金管理公司收入成为平滑业绩的有利武器。半年报显示,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占比达到8.54%,较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基金管理公司收入为17.58亿元,占比16.1%。
自营业务上半年盈利24.18亿元,主要来源于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浮盈。目前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亏3.55亿元,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绝大部分为债券投资,因此,虽然公司自营业务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但是自营业务风险却相对较低。此外,从交易性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及资产种类来看,下半年公司自营业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近40%的股票资产。
营业支出中占比较重的业务及管理费增幅较大,同比增长21.14%,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30%上升到35.5%。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员工增加工资增长所致。
估值已接近安全区域
综上分析,并结合目前市场状况,短期来看,政策放松的预期可能刺激四季度市场反弹,但是长期来看,市场企稳和国内市场系统性风险完全释放后,并结合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利好政策产生的累积效应,市场才会迎来反转行情。我们预测2008年和2009年市场日均股票交易额在1150-1250亿元之间,对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影响较大。按照预测市场交易额及手续费率计算,2008年传统经纪业务净收入在69亿元左右。
在市场持续走弱的背景下,股票承销业务将继续萎缩,但公司的企业债承销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股票承销业务下滑对承销总收入的影响。但是由于股票承销费用率高于债券承销费用率,因此,按照我们对股票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