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践证明,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关键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如何利用好德育教育的“黄金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或者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注意。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一、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一般来说,道德品质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起点,学生会按照社会的主流思想,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情感升华,比如目睹官兵不顾危险抗洪救灾,学生会在心目中对官兵有所崇拜,对受灾群众深感同情,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和慎独,心中有条“红线”,面对诱惑或者不该做的事情,能用道德的力量去抗衡和抵制,做到自省自律。道德行为就是实践,用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等,指引自己的行为,不越规矩,不触底线。
正因为道德具有这四个层面,所以德育工作在很多学校是隐性的标准,很难有一个刚性的标准和体系去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这就是学校德育很难突破的症结所在,也是很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
既然德育教育具有这样的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开始入手。其实,很多的道德品质说起来或许会很“空”,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上又会很“实”。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而忽视了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很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待习惯初步养成,再赋予习惯以意义。这个思路跟传统的语文教育思路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传统语文教育是先教给孩子启蒙知识,比如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三百千千”(笔者注:《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学生完全可以先记下来,不去理会其中的意思,就是先做到熟读成诵。“幼学如漆”,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身心的发展,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意义会在某一个时候忽然打通,做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
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使得很多学生身上的“骄娇二气”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穿衣要名牌,易与同学攀比,吃剩的饭倒掉,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寻求以下突破口:
1.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应该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课本研发上。在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张贴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讲道德、讲文明的演讲,以班级为单位,轮流派代表进行演讲;可以树立道德小标兵,从身边的同学身上汲取文明和道德的修养。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道德考查机制,比如班级卫生、个人卫生,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等,用良好的习惯和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校本资源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而且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趋同”,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去做了。就好比一扇很干净的门,一般人是舍不得用脚去踹开门的,而要是面对一扇满是脚印的门,就会不由自主地也去踹上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合理利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校本的道德教育手册,形成良好风气,养成道德习惯,现实可行。可以说,这就是“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是适应当今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学校德育策略,依据生态哲学原理,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开发为切入点,使学生获得符合国家要求和自身成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1]。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引进,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合理利用课堂资源
德育工作绝对不是思想政治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说,只要有心,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道德教育。比如历史课程,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绝对是极好的道德教育的资源。面对两次,为什么清政府都会一败涂地?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问题当中,都有着德育教育的因子。再如语文课程从革命故事到历史人物、从古典诗词到新闻通讯,都蕴含着德育的素材。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重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分析与概括的,只重视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智育的强化与德育的疲软的局面形成便成为无法否定的事实”[1]。这样的局面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课堂资源,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震撼、有所思考即可。
3.主动联合家长资源
学生家长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形成互动,形成合力。而且因为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会感觉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家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易于掌握,好处多多。
德育工作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祖国的未来,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好、部署好、开展好德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一、参赛教师突显的几个亮点
一是参赛教师的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为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每位教师能备教材、教法,备学生、学法,备教具、学具,真正做到全方位高质量备课,能规范书写教案和说课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性较强。二是上课教师能体现英语新课程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上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好,教学效果好。三是教学方法灵活,参赛教师能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游戏等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课改精神贯彻好,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笔+满堂贯”的传统教学模式。四是大部分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好习惯。Englishsongandchant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有效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英语语感,树立了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五是教师教学语言亲和力强,体态语言使用好,板书规范,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课后作业设计科学,有效教学得到了很好实现。六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能以“对话教学”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说英语的主动性,很好地运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和分组竞争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很好,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存在的几点不足和改进建议
篇3
摘 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有极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国学;诵读;历史观
现今,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自此,青青校园内常常响起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求使得各校的国学教材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对于学校来说,讲授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国学氛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背景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的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释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但是,做到这几步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教师已经充分完成了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的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少年儿童所处年龄阶段来看,小学生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探寻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查阅资料、多筛选,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数千年前的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授课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作为教师要由浅入深设定自己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如此通过讲学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学生的一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37-02
[作者简介]袁英(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教师,小教一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可用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今,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在小学教育中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进入学生的课本。对于学校来说,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学习国学的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或记录、或幻想,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面对国学经典教材,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含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是,做到这几步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已经充分完成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沥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查阅资料,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到数千年前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以我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国学教材《国韵书香》第五册宋词部分李煜的《乌夜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词作者李煜的资料,同时教师也翻阅资料,把握住李煜人生中几个重要拐点及事例,并且搜集其不同时期的词作。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后,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欣赏李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配乐朗诵,之后提问:“李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能不能从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李煜此时的心境?”学生经过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住“愁”这一词眼。此时,教师顺势继续发问:“李煜作为南唐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愁思呢?在你们看来,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搜集的李煜生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完善了对李煜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将李煜不平凡的一生简约而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作者简介部分便交代了五代十国末期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更交代了李煜由得意到失意直至阶下囚,最后因赋词而死的命运,这为学生的读词做了情感铺垫。解决好历史和人物背景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诵读品味《乌夜啼》,此时,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也极为自然地感受到词中那份浓浓的悔恨与愁苦,学生的诵读声也随之低沉起来。尤其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看到学生们微蹙眉头、轻轻摇头的样子,笔者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欣赏词作的韵律美,更让词作中包含的治乱兴衰的感慨深入学生心灵,也使学生在熟读成诵这首词后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人生留下人为的遗憾。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主动地品读典籍。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例如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弟子规》时,考虑到学生年幼,喜欢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来理解文字,在“入则孝”部分,笔者分别讲了“黄香温席”“闵子骞留后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冬则温,夏则”“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而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成人后都在历史上有所成就,芳名远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纷纷表示要向先贤们学习,孝顺父母。而为二年级学生讲解《悯农(二首)》时,学生一脸疑惑地发问:“既然农田丰收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笔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学生听后都很震惊,也不禁对当时的农民伯伯产生怜悯之情。如果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背景,恐怕这个疑问会持续多年,是让学生简单背诵还是使其彻底理解?笔者选择后者。三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接连收录了李清照的四首词作,分别是李清照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学生先是读词,然后由笔者来发问:“这四首词风格是否相同?”学生很快便发现词风由明快到阴郁。笔者从词风变化入手,讲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文学即人学”,“我笔写我心”,李清照将一己之家的离散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听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诵读了四首词,也明白了为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则讲述了一个文人被贬南下的痛楚心情,教学时要给学生简要讲解新旧党争使得秦观接二连三惨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秦观千年前凄苦愤懑的心情。五年级的教材中收录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备课前,笔者想到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对这首诗是非常了解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陆游盼望“王师北定”的那一天,那么在陆游临终前的十数年里,人们是怎样期盼“王师”的呢?那种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引导学生从《示儿》的场景里倒退十几年,品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作展开思考,将已知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作为基础去理解新的诗作,一样的心境、一样的遗憾,教师虽然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反而仍将诗眼抓得非常准确。中、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就应该这样适时放手,用同类作品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更应该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先哲的经典不但能够教会后人仁、义、礼、智、信,也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启蒙学生的历史观,使晦涩的古文立体生动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学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目标,也是国学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把握 重点知识
一、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
二、针对不同的语言文字务实教学
语言的理解扎实。近几年,“整体感知”的教学由于不能在重点词句段上下细致的功夫,语文教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肤浅。没有细致的语言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师语言教学的细致堪称典范。如,袁老师教《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嚷”与“喊”,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对理解小羊的弱小无助和狼的凶残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袁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脑子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先教“喊”,对可怜的小羊的“喊”,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小羊“喊”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喊”以具体形象的感情;接着教“嚷”,对狼的“嚷”,她引导学生想象狼逼进小羊时的凶相,再引导学生体会“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嚷”含有无理取闹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来代替的。
语言的积累扎实。三位大师都能随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如,教学《开国大典》,考虑到学生描写欢乐场面词语的贫乏,斯老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让他们欣赏、积累,如描写部队行进的词语,描写红旗的词语,斯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学生仿效运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一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视。
三、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生释义
在中小学的课本上古诗和文言文还是占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师在教授时对字词的解释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曲解词义,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将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疑是”解为“好像”,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遥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银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还有,《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是“井干”的意思,并非我们现在的“床”。再如,将“唯贤是举”的“是”翻译成“适合”。事实上,这是一个宾语前置格式,翻译过来就是“举唯贤”,“是”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读古代汉语的书,增加知识,在讲到这些翻译时就可以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
四、运用修辞知识训练学生技巧
引导学生把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方法结合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巧妙的比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请你展开想象,也来个巧妙的比喻,赞美一下小丘。我相信同学们会想出很好的比喻。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篇6
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作为中心展开讨论,从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方面出发,探索了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策略,希望能为学生的安全锻炼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授课环境基本都是在室外操场开展,不可控性增大,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出现。因此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小学生的特定特点
小学生一般的入学年龄在7-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比较好动,并且身体发育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但在力量方面还比较弱;肌肉和骨骼由于生长期比较容易拉伤和变形;爱动,好奇性强,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现状
第一,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的可控性较差,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有不少学校、教师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导致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情况普遍存在。
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的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频率。
第三,体育项目风险及赔付率高,目前我国还没一家专营体育保险的机构,目前也只有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业务,而其工作重点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保险方面,学校体育保险并没纳入重要环节,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保险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原因
1.学生缺乏安全性意识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对于安全的意思并不可能完全的理解。二是,在训练准备阶段,小学生出于好奇都会不按照要求来做,最终导致器械操作错误,或者准备不充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三是,很多体育老师采取“放羊”式管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学场地安全性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教学往往是在室外的操场进行,需要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城市中的小学1/3不达标,而农村小学1/2以上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样的不规范,只会导致危险性的增加。
三、关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的思考
1.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要将安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重点讲解安全问题,给学生奠定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事故案例讲解,让学生真实看到影响安全的因素,形成立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安全意识。三是教师必须强调体育课的纪律,让学生树立良好意识,服从指挥及安排,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第一负责人,需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保护,但人数上的差距使安全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要强调课堂纪律,做好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委员及班组干部的作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当教学的帮手。
3.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一是,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安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按学校器材、设备列表记录检查结,还必须要做好课前检查安全工作。三是,要及时保养、维修与拆除。定期保养,注意器材、设备的防锈、防腐蚀、上油、上防锈漆,保证教学设备的安全性。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组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安全系数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田径方面及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比赛、分组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的单双杠、爬杆等运动安全系数就比较低。可以说,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是防范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5.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老师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日常业务素质学习时间,安排体育教师在校医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技能培训与学习,对常见的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能熟练处理,具有本能行的反应。三是,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体育安全事件的能力,形成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
6.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管理,提高防控体育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应急处置突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体育安全事故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安全事故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增强师生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体育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可以随时启用,并能保证有效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安全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做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一、经典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
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可以适当地慢一些,放慢节奏,认真品味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可以学习,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把文章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语言总结下来,以后翻看会比较方便,而且做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还可以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 有效应用
学生的学习起点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学生的学习起点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影响学生接受并理解新知识的速度。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在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积累的或多或少的经验,有实际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水平,这种现实起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思维水平的不同,也各不相同,所以这种起点是动态的。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确立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准确起点。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寻找学习起点的误区
教师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通常用两种方法:第一,是在原有的教材中,第二,是在自身的经验中找。有很多的教师,在面对一堂新课的时候,首先看的是教材中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做,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这样的学习起点并不是真正符合所有的学生。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二)学会认真倾听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地倾听,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且从中发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积累知识的水平,进而有目地的对每一堂课进行组织,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清晰流畅。
比如,有很多学生在没有上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很多钱币,并且懂得利用相应的钱币进行等价的物质交换。
(三)与学生积极互动
每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都愿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小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当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积累到的一些知识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时,心里是无比喜悦的。当老师问及他们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他们也一定会乐于将学习的过程将给同学听。这既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与学生做好互动。
比如,钟表是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而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就已经学会了认识钟表。这个时候教师设计一些“看图识时间”的小练习,同学们一定都会踊跃的回答。
(四)课堂形式灵活多变
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教案时,模式大多都是相同的,这样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麻烦问题,就无法及时的应对。因此,教师应在上课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而确立不同的学习起点,对每堂课的教学顺序进行灵活的调整。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所以教师要充分的、系统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细致到每个单元以及每个单元里的知识框架。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多设计出几个教学方案,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变动。
二、有效应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都不同,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也不同。面对不同的学习起点,教师应该有效的运用,使小学数学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加生动。
(一)不同学生,不同对待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都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家庭的观念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比如有些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高,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对放松些,由着孩子的兴趣去学习。
比如,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学生涉及知识的方式也比较广,利用电脑等现代手段学到一些更广泛的知识。针对这样的学生,学习起点就稍微高了一些。反之,条件差的同学,学习起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且,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不同。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课是相对枯燥的。老师提出问题:一个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有些学生马上会回答出六个,而有些学生则是思考许久,仍不敢确定答案。面对这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有效地应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注重与生活相联系
每一名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事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积极的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同实际的生活相联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教师有效的将其联系到课堂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将数学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应用学生数学的学习当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设计学习认识钟表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先请出一位学生拨出一个整点的时刻,再让另一位学生读出,依此类推,让不同的学生拨出不同的整点时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亲身实践,既能联系生活,教师又能从中发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确定课堂的重难点。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等待;点拨;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0-03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学习结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消化,所获知识是一知半解的;另一方面严重忽略了过程性目标,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以生为本”的精神相违背。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采取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与点拨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点拨,是指在“等待”时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既能自主完成任务,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为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教师的点拨既可以在等待之前,也可以在等待之中或之后,视具体情况而定。该教学策略的最大特点是既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两者实现辩证平衡。
下面从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时机与相应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数学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只有弄清了学生头脑中的“原始资源”,才能找到新知教学的生长点。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源”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一台碾米机每小时能碾米吨,小时能碾米多少吨?让学生先在本子上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则巡视全班了解情况。经过一阵耐心地等待,教师发现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列出×或×的式子,而且多数学生已经得出“吨”的答案。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再次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大多数学生已能说出“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算法,但对“为什么要这样算”多数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的耐心等待,了解到了学生学习该块知识的真实起点: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并拓展到“分数乘分数”中来,即算法对学生来说已经基本上会了,如果教学中还在算法上花大力气,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浪费时间。于是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重心放在算理的点拨上,让学生去深究为什么×=。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数学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其实学生天生就有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被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给抹杀了。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试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此时的点拨任务除了探究时的巡视指导外,还体现在学生探究之前,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例如,如学习“小数的性质”一课,教师让学生先猜想:怎样在一个小数上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1说: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2说:只有在一个小数的最后面(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没有马上给出判断,而是提供材料和提纲,让学生自己展开验证性探究活动。探究材料:下列哪些小数和0.5相等?(0.50、0.05、0. 500、0.050、0.005)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探究提纲:①尝试给这些小数加上单位,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去比较大小;②试一试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这些小数,再通过重叠去比较它们的大小。经过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巡视指导,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些小数都在小数点后面添了0,但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最后面)添上0时,小数的大小才不变,从而自己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了原先不正确的猜想。
三、在“合作交流”时等待——畅所欲言,相机引领
合作交流也是数学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合作交流,一方面集思广益,通过相互启发使学习成果多样化;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弥补全班交流时只有少数人发言的不足,使每个人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每节课选择1~2个有讨论价值的素材,让学生展开四人小组或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能为了摆形式,学生还未充分说开就匆忙地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机会和时间,而教师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小组讨论并相机点拨。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选择了一道有讨论价值的题目,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哪一种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先独立地用学具、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然后展开四人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参与了小组的讨论。其中有一组,生1说:我摆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如果再摆只是方向不同,实际上是同样的长方体;生2说: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最多也只能画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生3说:我是用计算的方法的,我想无论怎样摆体积都是相等的,因此只要把12写成3个整数相乘就可以了,12=2×6×1,12=2×3×2,12=3×4×1,12=1×12×1,也是4种。此时教师点拨道:怎样写算式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生4说:按长宽高从小到大排,12=1×1×12,12=1×2×6,12=1×3×4,12=2×2×3。教师又追问:从4种摆法的表面积大小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发现长宽高越接近时,表面积越小。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及时引领,等来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多元成果。
四、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给予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很可能产生误解,使学生以后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教训不够深刻。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讲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例如,学习“百分数问题”时,有一道题:王师傅生产一批零件,抽取50个进行检验,合格率为47%,照这样情况,如果抽取100个,合格率可能是( )。A.94%;B.47%。不少学生选择了A,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耐心地让学生说说想法,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抽取的总数翻了两倍,合格率当然也跟着扩大了两倍。”教师还是没有立即给出评价,而是出了一道学生身边的题目:“淘气做了50道题目,正确率为50%,照这样算,如果他做100道题,你认为正确率可能是多少?如果做150道呢?”学生经过反思,发现自己错误得如此可笑。教师耐心地等待,弄清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将错就错的因势点拨,使学生对错误有了深刻地反省。
五、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时,有一道题目:3.6÷0.4+6.4÷0.4,大部分学生用常规的方法做出了答案,其中有少部分学生用“(3.6+6.4)÷0.4”来计算,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除法运算的好素材,于是放慢教学节奏,腾出时间让学生专门去探讨这个问题。先出示“4.8÷0.6+4.8÷0.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学生很快发现了“4.8÷(0.6+0.4)”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继续追问:在除法里,只有什么条件下才可以进行“分配”?学生又展开了讨论,通过正反辨析,深刻地认识了除法计算中的规律。教师的等待,使学生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
六、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每节课、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德育 教育
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小学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部分教师容易产生偏见,认为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思品科任教师的专职。本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和渗透,波及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数学教师应做个德育有心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呢?
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一) 寓教于乐,反馈学生日常行为。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币,以备教学中操作运用。完成教学内容的达标检测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币值的大小,不能随意乱扔,要留心收集,悉心保存。
(二) 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国情意识。教学“统计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统计材料的过程中,适时启迪学生从统计的材料中来了解我国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注意数学对比),来说明社会在发展,综合国力在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由此,达到对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技兴国战略”的德育教育。
(三) 因地制宜,强化学生惜时意识。在进行《时、分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我用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写字、口算、跳绳、玩球等),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后教育学生应珍惜每一分钟。接着再让学生感受一秒钟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四)以史为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把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讲给学生听。南北朝的祖冲之已经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精确地推导出π的7位小数,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知道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秘无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在教《百分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同时我又向学生介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森林覆盖率仅13%左右,而且近几年来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有1333多万公顷耕地被风沙吞噬变成不毛之地,这对可耕地面积已经严重紧张的我国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谢,纷纷表示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决心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心。
二、德育教育重在落实,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学生一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1、学会合作。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尊重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尊重,才能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课堂中要营造尊重的氛围,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其次是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在教师的尊重中学生感悟尊重,倡导尊重,辐射尊重,传播尊重,学会尊重。第三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重老师的教育方式,这样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尊重的教学。
3、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数学知识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育内容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讲求实效,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真正使数学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徐三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