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经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经营风险

篇1

(一)应对风险时会发生高成本

首先,我国中小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对费用的控制意识不强,在日常行为中不加节制的浪费,甚至与公司生产业务关系不大的支出也被划分至管理费用科目中,使管理费用成为了管理层的专款;其次,缺乏管理费用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缺乏成文的管理费用使用条例,另一方面未建立费用奖惩体系,使管理费用严重超支却无需承担责任,从而陷入了费用管理的恶性循环中。

(二)各部门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工作分工不明确,不能真正实现权力制衡。为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事前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和论证,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在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执行,或没有得到公司职工的充分认同,使公司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以致不能真正发挥出风险管控责任制度的本来效果。有的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检查和评估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处理意见。

二、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措施

由于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风险,因此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我国中小投资公司要做好公司经营风险的防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公司防范风险的意识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对风险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增强公司的防范风险意识,不仅从公司领导,更要让公司的每位员工意识到风险防范与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让公司的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公司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公司各工作的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公司监督机构对公司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总之,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提高公司内控意识,俗话说:“思想决定高度”,我国公司要落实法律法规,实行公司负责人责任制。公司负责人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内部控制,带头自觉执行内控措施,积极实施内控政策。其次要建立适合公司本身发展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经理层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把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吸引进来,避免行政干预代替公平竞争。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约束,通过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和制度约束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的行为准则在合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有效发挥作用。

(三)推行经营风险审计

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称为经营风险审计,通过专门的审计方法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公司财务错报,而是通过对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策略、公司法律环境等方面的测试,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重视。随着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中的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已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相关准则,简称“风险审计准则”。可见推行经营风险审计对公司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要能够很好的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风险防范制度。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从公司组织架构上控制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公司经营风险。而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的风险,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范。如公司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公司经营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风险越大,可能机会越多,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公司不应该回避风险,但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做到尽可能降低风险和积极预防风险。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控制

一、国有资产经营中财务投资风险的表现

1.政府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主要由政府和国家主体的行为导致的。一般而言,政府和国家主体的行为出现偏差对企业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因为政治风险无法预测,即使发生后更是难以控制,对国有资产的财务投资行为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出现巨大的损失。例如国家发生战争事件时,在建的工程、产品、设备、资源等容易被战争破坏,且企业无法预测和控制,一旦损失过大,国家赔偿短期也很难实现。所以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财务投资前应充分考虑到政治风险因素,提早做好防范和补救措施。

(2)政府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往往是同时存在和发生的,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当两者是有区别的,政策风险是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补救的。国有资产投资行为的政策风险大多是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首先,国有企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补贴,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对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现象。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所以容易造成国家经济出现安全问题。其次,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投资失败。政府为了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会制订出一系列的政策补贴国有企业的生产成品,降低产品价格,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并不是完全针对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还是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政策变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企业投资过程中容易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替代品的可获取性、互补品的稀缺性等方面影响。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时,也引起了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国有企业投资决策前可以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减少市场风险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国有企业资产财务投资过程中受到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近年来我国的私营企业不断壮大,多国有企业的财务投资造成竞争压力。国有企业虽然实力雄厚,受到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但企业管理受到政府干预,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引起的风险。目前国有企业是市场中的主要投资者,实力雄厚,企业规模较大,投资量较大。但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的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所以投资过程中容易出现经营风险。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且已经成为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容易出现的现象,部分管理者实行内部控制,也造成了经营风险的产生。

4.职业道德风险

职业道德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财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违背职业道德而造成的投资风险。目前许多企业在财务投资方面都出现财务问题,财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谋取私利。企业管理者也利用手中职权,违反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在国有企业中这种违背职业道德谋取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许多财务问题不断暴露,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将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顺利发展。

二、国有资产经营中财务投资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1.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资金管控不利

国有企业由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权力高度集中,资产的收支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管理,财务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致使大量的财务漏洞出现。目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分红问题。国有企业分红制度按照股权投资实行,投资收益越多,投资的回报率就越多。但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程序过于死板,每年的分红额度不一,影响了投资企业自身利润的平稳,现金流也出现波动。当分红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且现金流出现阶段性的波动时,企业内部就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的风险。其次,股权的经营运动风险较高,投资和撤资的时机难以准确掌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程度,也对投资主体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力,导致投资者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引起财务管理风险。

2.相关财务人员的投资专业性知识的匮乏

目前,国有资产的管理、投资、增值保值等都离不开专业的财务人员的分析和研究。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员,每项投资活动之前都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调查数据,投资过程中时刻关注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最终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国有企业的财务投资要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了解市场发展方向,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经济动态,多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还有部分投资人员责任心不够强烈,只考虑个人利益,没有积极的为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的提高尽更多的努力,抱着一种得过且过、事不关己的工作态度,缺乏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企业应该对财务投资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尽量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3.投资管理缺乏科学的战略指导,投资管理方式陈旧

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投资管理缺乏科学的投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投资管理方式。投资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部分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众多,投资的范围和投资领域广泛,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理想。且企业内部的财务投资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素质不高,不能完全操控多个投资项目,也无法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的产生,最终导致企业资产出现严重损失。二、国有企业对外融资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国有企业对外融资,不仅要承担担保关系,还要承担连带关系、委托关系、递进关系等。由于担保关系过于复杂致使投资企业在经营投资项目中风险加大,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容易出现资金问题,并影响整个投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投资企业的融资信用,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问题。

4.投资过程主观判断过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投资过程包含的环节众多,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国有企业规模庞大,投资项目繁多,无法确保投资者能精通投资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国有企业管理中常常能出现“外行管内行”的不良现象。在投资行为的全过程中,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水平,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不够严谨慎重,每一项决策都仅凭主观判断,最终将导致投资行为的失败,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所以作为投资者,如果主观判断过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将会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

5.对投资风险的分析不深入

投资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投资前期要调查和收集市场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投资分析的过程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客观性,且要具备大量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分析结论要实行多次实验和论证,这样才能得出科学有效的分析结果。但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由于对投资风险的科学分析不够深入,分析结论没有经过论证,无法降低和避免投资活动的风险程度。

三、国有资产经营中财务投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

国资委是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和管理者,所以国资委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国资委代表了国家和全国人民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性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目标。此外,政府部门之间应该相互约束,建立专业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国资委内部进行审查和监督。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也应该时刻接受全体人民的管理和监督。国资委应该实行公开化、透明化办公,及时公布有关信息,便于人民了解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降低和避免财务投资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和投资方向,使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2.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投资专业知识

财务风险最直接的关联者是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企业财务人员参与了企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影响着风险产生的程度。如果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素质能力较强,就会降低投资活动的风险程度。所以企业内部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财会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财务人员的心理能力,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

3.建立有效监管机构,对资金实施全程监控

国有企业要建立起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投资风险的程度,减少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对于企业员工,国有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责任承担制度,将投资风险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规范了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降低了投资风险的程度。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实行分享风险报酬的激励机制,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严谨慎重的做出每一项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此外,政府应该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国有企业实现自主经营,降低和避免政治和政策给投资过程带来的风险。

4.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财务投资计划是由企业管理者做出的决策而最终形成的,所以财务管理决策人员对整个财务投资计划具有影响作用。作为企业的财务投资决策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确保投资活动顺利开展。所以在投资过程中,要加强决策者的风险意识,增强决策者的专业能力,提升决策者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决策者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决策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决策者的心理能力,鼓励决策者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能力,跟上世界经济的潮流思想。

5.对风险信息提前的收集、分析、评估

国有企业应该在制订财务投资计划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对市场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调查内容应涉及各个方面:投资行业的运行状况、税收和利率变化情况、投资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和运行状况、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变动情况等等。对这些方面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后,要合理选择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向,制定投资计划,优化投资组织结构细节,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等。通过对投资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提早制定出风险的防范和补救措施,从而降低和避免了投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四、结语

要使得国有资产在经营中财务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笔者认为国有企业自身首先应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管机构,以便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管。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当然企业自身还需要做好对风险信息提前搜集、分析、评估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何雪勤.浅析国有资产经营中的财务投资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1.

篇3

关键词:连锁经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

一、项目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对企业不利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财务风险。

(一)战略制定风险

“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逐渐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企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性的谋划。而财务战略的制定往往与企业决策层的管理风格、风险偏好及企业文化有关。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而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目标,面对市场各种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难以适应其发展,对风险的反应相对滞后,使企业陷入了被动的应对当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市场竞争风险

在同业市场竞争中,我们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网络会所的经营内容正在向精细化、多元化方向转型,已经打破了以往行业只提供上网服务的概念,投资者一定要转变经营思路,研究市场需求,拓展经营范围,才能在新趋势下做好生产经营。同时经营业主应改善上网服务场所环境,提高舒适度,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改变以“上网费”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丰富场所功能,扩大消费人群,在完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营运(经营)资金流动性风险

营运资金风险是指因营运资金不足等原因给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营运资金风险主要体现在:营运资金作为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营运资金不足,现金循环就无法顺利完成,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提供担保风险

担保行为在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集团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或者是与紧密合作企业之间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担保。在连锁经营模式中,母子公司及各合作联营店或加盟店等之间存在担保行为。担保方与被担保方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收入和成本支出,所以经济利益的担保是一把双刃剑,保证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机制,但是如果在实际运用中操作不当或者没有对风险的有效识别,甚至一个小的疏忽大意都会给一个甚至几个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五)横向并购风险

横向并购也称为同业竞争对手的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如两家汽车生产公司的并购,两家石油公司的结合等。但是在企业实际并购过程中,大多出于扩大规模、吸引技术等目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对并购风险都要充分考虑。由于企业或中介机构对未来的风险预估不足,导致收购失败并付出沉重代价。

二、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及应对

财务风险与企业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连锁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店规模小但整体规模大、地域分布广等特点,所以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随着我国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连锁经营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大的优化,比如可以时时监控各营业网点的现金流入情况。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管理仍然存在很多财务风险。所以财务的风险管理及控制仍然是现代企业长期以来觅求而永恒的主题。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设计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资金的收支管理制度

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是指现金(包括银行存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项目公司销售回笼资金由网上银行系统自动从项目公司在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划入其在集团财务公司账户,各项目公司所有预算内大额资金支出经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审核批准后,从集团财务公司账户划到其商业银行账户,并实现即时支付。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是将全国各个项目公司的资金集中到集团总部,由总部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通过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集团可以实现整个集团控股公司内部的资金资源高效整合与有效调配,,提高资金的充分使用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充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

2.充分建立项目或子公司定额备用金管理制度

由于项目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维持各项目公司正常的现金周转,财务应建立备用金管理制度。集团备用金是集团总公司给各项目单位或工作人员备作差旅费、零星采购及其他小额开支等使用的款项。备用金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按照部门规定用途开支,不得转借给他人或挪作他用。预支备作差旅费、零星采购等用的备作金,一般按估计需用数额领取(按3~5天左右的开支总额核定),支用后一次报销,多退少补。前帐未清,不得继续预支。

(二)项目预算控制

预算是一种计划,它是企业股东对高层管理人员全年工作计划的安排,使项目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所制定的一些指导性原则。一项预算之所以能形成正式的被执行的行动方案,那是高层管理人员对预算书里的数据作出的一种承诺,围绕这一纲领性的文件而努力工作,并与高层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一致。预算就是计划如何分配资源问题,而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预算单位体系内对各种工作进行资源的配置,而这种资源配置的结果让那些经理层的人员感到满意,因为他们不得不在预算的约束之下工作和生活,也不得不为了完成预算目标而努力去奋斗。然而,正是基于企业股东对投资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这些预算体现了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政策要求,比如要求收入最大、费用最低、利润丰富。同样企业高层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支持程度,反映了该项经营活动最终结果的重要性。比如投入大量商业广告宣传支出后,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售收入的增加。所以高层管理者都是尽可能的平衡处理预算过程的工作,在每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全年每一个工作计划进行投资,也包括各种费用的开支。相反过多的资源投入会造成浪费,这样会给经理层带来一种松懈,同时也不会让经理层手中的资源匮乏,而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其对工作的积极参与,因为其全年工作业绩与自身利益高度正相关。

(三)建立适合企业的现代内部审计制度

1.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义,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以上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中,我们发现了长期将“监督”职能作为以往的要求取消了,提出内部审计新的基本职能,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内容,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

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 控制管理运营 软环境资源性内耗

风险投资在我国近20年的兴起、发展,潮起潮落,风雨洗刷,停滞不前,甚至进入发展迷途,主要是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侵蚀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机制和激励功能所致。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探讨方面主要是: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偏离度、资本撤退机制与途径、优惠政策和产业补贴、风险投资理念与特质、风险资本运营组织形式、科技企业发展阶段风险资本投入时机选择、海外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渠道、前沿型优质高新科技项目、人才机制运行失当和流失严重———风险投资“脑死亡”、风险投资法律枷锁与政策困境、民营资本与政府投资及政府政策支持协调失当等等。

1.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致使风险资金扎进传统行业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别于一般的风险(Risk)概念,又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投资(Investment)。它不是借贷资金,而是确切意义上的权益资本,它是融、投资的复合体,包纳有资本经营管理运作的各项业务程序展开的有机整合,是一个融、投资集合的风险管理运作进程而衍生的风险资本“融资、投资———承担风险———失败或成功退出”的动态管理系统。其核心特征是资本投入风险企业(项目)使其迅速成长、壮大,并成功退出。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特别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熄灭后,其资本投入真正的风险企业减少,并且无耐心忍受风险投资必要的长期投资“煎熬”,进而转入传统行业、证券行业,更有甚者直接投资于二级股票市场,不务正业炒作股票,偷换“风险投资”概念。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典型特质应体现在其核心使命———推进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特别地,风险资本应投入这些企业的初期经营运作。然而,我国风险资本目前处于一种游离、茫然、无着落的状态———迷失战略投资方向,挣扎在进入“风险企业不敢”、扎堆在“传统行业无序”的泥潭困境。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其立足点在于风险项目的潜在高额回报,而不是盯住眼前的盈亏;投资主体看重的是其成长型增长前景和资产增值效应。所以,它不是借贷资本而是权益投资。因而,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激励的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产权)结构明晰且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应;其充分要求是:风险投资项目资本退出的便捷途径(方式)和潜在巨额报酬。这是风险资本控制管理运营的核心所在,也是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满足不了这些条件,风险资本将被逼向歧途,另寻出路。

风险投资作为分散风险、构建风险投资项目群、利用“收益———风险”组合机理互补风险投资项目损益,因而具有组合投资的特征。而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损益互补效应,存在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投资项目组合风险较大,资本投向不合理的状况,因而风险资本战略投向位移在所难免。

风险投资的发展依赖于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聚集要素的有机组合,二者互依互存,构成风险投资专业性特征:风险资金(金融)———科技创业、专业经营管理的典型独特控制运营特征。风险投资控制运营发展特征显示:职业金融投资专家(团队、机构)———风险资金作为权益资本注入风险项目(企业)———介入风险项目(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决策,必要时利用控制权市场接管,以促使风险投资取得市场成功,进而顺利退出并获取巨额投资回报。由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理和退出途径(方式)存在严重缺陷,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储集要素的有机组合难以达到,并且我国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不畅,具有体制性梗塞,致使风险投资资本聚集度小,战略位移偏离度大,进一步加剧了二要素有机组合的难度。

2.风险资本撤退机制运转失灵,已投入的风险资本处于“退出无顺畅途径,亏损却日益蚕食资本”的无奈之境

我国3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经营运作的400多亿元注册资金能够盈余或收支平衡的少于20%;太大的亏损面,会使风险资本投资者望而却步。且我国风险投资资本运营过程的退出机制与运营环境具有强烈的国情特征,致使很多知名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投入的几十个项目,成功退出的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我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创业企业文化的理解不甚深刻、清楚,对我国的国情特征知之甚少。按照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与程式,不外乎“上市退出”、“M&A”、“管理层回购”和“清算”。这些模式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用时,行之无效或成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多照搬国外发达国家那套成熟的风险资本运营模式,以为它昨天成熟的风险投资模式就是我国今天的风险投资径途。然而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说明,风险投资机构成功项目很少,失败项目很多,待其醒悟时才发现,我国国情特征遏制了国外风险投资成熟模式在我国的简单应用。二是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途径在我国简单应用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理念模糊,没有理解、弄清楚“Venture”与“Risk”、“Capital”与“In vestment”的准确含义和动态内涵;风险投资家队伍的不成熟,低劣的风险投资系统规划设计和侥幸淘金的机会主义行业行为,造成风险资本“投资失败”的绝望悲鸣。

实际上,任何国家在风险投资发展初期以至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一套健全、完善的“退出机制和途径”在等待实施应用,它是在过程中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而健全起来的。我国目前的退出机制和途径是可以完善和发展的。虽然创业板千呼万唤出不来,其他渠道、途径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有资料数据显示,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风险投资企业通过上市退出,更大比例的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回购、兼并收购等方式回收风险资本。根据现有的政策、法律、条例,我国具有浓厚国情特征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可以有:(1)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新浪、网易、金蝶等);(2)境内股份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H股、N股、S股的中贸网、成都火炬网、北京华清实泰、信海科技、深圳蓝点等);(3)境内公司境外借壳(买壳)间接上市(如部分H股、N股,如北京世纪永联等);(4)境内公司境内A股买壳(借壳)间接上市(如部分风险投资企业买(借)壳挂牌深、沪A股市场等);(5)境内设立股份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如挂牌沪、深A股市场的部分风险投资上市企业);(6)股份转让产权交易(如讯龙公司被新浪收购;邦讯被亚信收购都是很成功的退出案例);(7)管理层回购;(8)清盘。但以上途径在风险资本寻其退出时,绝非一帆风顺,障碍、缺陷、疑虑多多。因而,很难谈得上退出顺畅。例如:限制外资进入部分行业;QFII投资禁限六个行业范围就是明证。一般风险投资企业难以承受买(借)壳所需的巨额现金,付不出高昂的收购成本。

我国风险投资依赖的资本市场运作所需的金融支撑体系不完善。若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完成收购,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显然只适应极少数实力型风险投资企业,对于大部分中、小风险投资企业在缺少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寻求风险资本退出,显然是不现实的:漫长的上市等待期,等待期间的暗箱操作,不透明的审批等,对于没有特殊背景的民营企业和高成长类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非常不公正的;回购和股权转让/产权交易无成熟的控制权市场和相关配套的法律、政策;金融工具缺乏,制约风险资本有效退出。风险投资项目的巨大收益和同时伴随的高风险,极大地吸引着具有风险喜好的金融投资专家(机构或团队),因而风险投资的动力反过来促使风险投资主体极力寻找资本退出途径,以形成认可的科学的退出机理,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创造和保持优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我国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的退出途径显然不完善:资本市场是新生市场,且主板上市门槛太高;创业板至今未开设;M&A处于法规监管不力的起步状态;创业者资本积累微薄,回购可能性极小;且刚性退出的清算也因法规不全,退出难以保证风险投资家的利益。退出机理与退出途径不协调,无法有机整合,致使运行机制障碍多多,政策困惑重重。

3.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科技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出台甚少,抑制了风险投资者特别是民营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渴望

篇5

我国在风险投资方面主要表现在发展的外在环境相对发展滞后性强。在中小企业才创业板市场上,存在着发展门槛比较高的现象,不是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能弄过创业板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基本的产权交易市场在发展上还是不够完善。各种资本还是不能完全自由的在产权交易市场上进行自由的流通。所以这种现象对于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有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这些导致了风险投资的对象比较单一化,政府主导的投资还是占主体,外来资金很难进入市场。还有就是我国在外在的人员培训方面尤为不足。在人才市场上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行业的人才。

相对的对于风险投资资金的法律监管还是不够,还有就是道德建设耶不健全。第一,风险投资是一个委托——的运作过程,一方面,委托人可能在与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相应的资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人在进行风险资本的管理时必然要放弃一定权利,这些权利也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健全的法制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风险投资基金的专门法律,相应的证券、合同、技保、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配套法律也没有完善,这对风险投资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碍。第二,风险投资是一个信用度较高的产品,它依赖健全的社会资信体系和完善的道德诚信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全金融市场低效率和社会中介的运作实效导致了风险投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双方无法在有效市场中实现有效匹配,从而造成了风险投资的盲目性,加大了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采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也有很少一部分采行传统的事业投资机构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约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基金业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内部采行职能管理的架构,外部则采行传统的行政分权管理,这一方面导致风险投资基金无法真正实现市场主导下的风险收益配比,投资效率很低;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公司或管理人并不能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投资损失,从而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使得上述委托—问题愈发突出。

篇6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NextPage]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篇7

[关键词]战略管理 企业生命周期 财务战略

一、企业财务战略概述

1、企业财务战略的界定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可以定义为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而最适当的方式是由企业的全局战略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衡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财务战略问题.财务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就具有从属性的基本特征,它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最适宜的资金支持。如同企业的其他次级战略一样财务战略只有放在公司制订和实施的合作与竞争总战略中才能评判其是否恰当;财务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战略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又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它有着自己独立的管理对象,独立的工作环节和运作程序,在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立的工作目标;同时,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互换,因此,需要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横向的、纵向的、动态的联系,并力图使财务战略支持其他子战略,这就决定了财务战略还具有协调性的基本特征。

2、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财务战略被定义为通过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以及分配战略。(1)筹资战略。筹资是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在制订筹资战略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企业全局战略发展的需要和投资战略来确定各个时期企业总体的筹资规模,以保证投资战略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通过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工具等来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价值。也即是说在筹资战略中,需要确定两项内容,一是确定筹资的规模以获得所需资金,二是确定筹资的结构以降低筹资的成本和风险。(2)投资战略。投资是企业根据全局战略对资金的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企业在制订投资战略的过程中,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投资都必须考虑为确保获取最佳投资效益。在投资战略中同样需要确定两项内容,确定投资规模以增加投资收益,确定投资结构以降低投资风险。(3)分配战略。企业通过投资和资金的营运活动赚取收益,并将其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制订的股利战略不仅会影响到相关利益主体的收益,而且还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及企业股票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企业的长短期利益。因此企业应当制订适当的、连续的股利战略以配合企业的总体战略的实施。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到目前为止有二十多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大多数模型都将企业生命周期简化地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子战略及具体行为。本文拟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下关注不同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以及由此而作出的财务战略选择。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与特定经营相关的内在风险,即企业未来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售价、成本水平、固定成本等。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位固定成本却会随着产销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利润则会随之增加,进而使得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反之,单位固定成本会随着产销量的减少而增加,单位利润也随之降低,进而使得息税前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这种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称为经营杠杆。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DOL=),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一定存在经营杠杆效应,并且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反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由此,不难看出,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增加销售额,二是降低固定成本。

财务风险,也称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筹资相关的风险。无论企业筹集的是权益资金还是债务资金,都会形成一定的财务负担也即是固定财务费用,如利息,优先股股利,融资租赁租金等。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存在固定财务费用,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长一倍,则每股收益的增加会大于一倍,反之,息税前利润减少一倍,则每股收益的减少也会大于一倍。这种由于存在固定财务费用而导致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称为财务杠杆。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DFL=),只要企业存在固定财务费用就一定存在财务杠杆效应,并且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反之,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同样,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一是增加息税前利润,二是降低固定财务费用。

1、初创期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在生命周期初始阶段面临着较高的营销风险,这种高营销风险意味着这一阶段企业无法靠增加销售额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在这一阶段企业既不能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也不能通过削减广告费等来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进而也就无法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较低。但由于初创期的资金来源多为权益性资金,除资产抵押外很少获得银行贷款,相应的固定性财务费用也较低。因此,在这一阶段相对于经营风险而言企业的财务风险较低。

2、成长期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的新产品一旦成功地推上市场,销售规模将开始快速增长,并且,随着产量的增加,技术的完善,企业也能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降低部分约束性固定成本。但在这一阶段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企业也需要追加固定资产,这又将造成折旧、租金等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提高,综合而言,这一阶段仍然维持较高的经营风险。然而随着产量的增加,这一阶段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会有所增加,所能筹集到的债务资金也会有所增加,这会导致固定性财务费用升高,因此,较上一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会有所上升,但还是能够通过增加的息税前利润将该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3、成熟期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由于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且稳定,利润丰厚,加之在此期间企业的战略重点往往是一方面保持现在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开始关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前两个阶段有所回落。从财务风险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企业销售稳定,盈余增加,现金周期缩短,对资金的需求及对债务资金的依赖不如前两个阶段迫切,固定性财务费用适当,因此,本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都处于适中水平。

4、衰退期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产品竞争力减弱,通常会面临供大于求的市场压力,最终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往往会通过降低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来维持运营,此时经营风险会随之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衰退期的向前迈进,企业的负债会逐步增加,固定性财务费用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又不能获得足够的销售额来维持经营活动的现金的流量,因此,企业在衰退期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

在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战略管理的管理思想,本文认为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作出与该阶段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适应的财务战略选择以服务于企业的全局战略。

1、初创期的财务战略选择

(1)筹资战略。从筹资战略来看,企业需要确定两项内容,一是筹资规模,二是筹资结构。在初创期为降低固定性财务费用企业不宜选择长期负债的筹资方式应以权益资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等作为债务资金的来源。(2)投资战略。在初创期由于企业资金不够充盈,又面临着高经营风险,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此阶段企业不宜选择购买其他公司股票、债券,也不宜选择与其他公司联营等对外投资战略,而应选择将有限的资金和财物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等对内投资战略。(3)分配战略。初创期企业经营风险高,有筹资需求但筹资能力较差,有投资要求但承受风险的能力不足,有经营活动但收益较低且不稳定,因此此阶段企业应选择零股利分配政策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以减轻收益分配压力。

2、成长期的财务战略选择

(1)筹资战略。随着新产品的成功上市,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企业仍然面临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对资金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企业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利用资本市场以获得更充足的权益资金并适当利用留存收益,另一方面适度地增加负债特别是长期负债也是这一阶段筹资战略中不错的选择。(2)投资战略。在成长期,企业逐渐形成盈余,因此,投资规模也可以适当扩大,从投资结构来看企业需要继续追加对内投资并尝试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等对外投资,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3)分配战略。由于在成长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投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将更多的盈余留存下来以满足生产经营的扩大和投资的需要,因此,在分配方面企业应选择事先约定一个较低的正常股利额,并规定若企业盈利情况较好、资金较为充裕的年度再向股东发放高于正常股利的额外股利。也即是选择一种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股利政策。

3、成熟期的财务战略选择

(1)筹资战略。在成熟期,企业利润丰厚且较为稳定,经营风险有所回落,财务风险适中,因此,在筹资结构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权益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留存收益,同时不宜加重利息负担追加负债资金,防止将较高的财务风险带入下一生命周期阶段。(2)投资战略。在成熟期的投资结构选择中,企业的对内投资应维持在原有水平上,不宜大幅追加,而对外投资则可以在风险与收益分析的基础上以多元组合的形式适当扩大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新市场的开拓作好资金准备。(3)分配战略。本阶段也正是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强调兼顾各利益主体的最佳阶段,因此对收益的分配应选择固定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企业将每年净收益的某一固定比例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一股利政策既与公司盈余紧密结合,从企业支付能力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稳定的股利政策。

4、衰退期的财务战略选择

(1)筹资战略。衰退期的企业由于不能获得股东追加投资,在资金来源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留存收益,债转股等。同时,由于已经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应尽量降低负债权益比以压缩资金成本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2)投资战略。进入衰退期企业应停止增加对内、对外投资,并且尽可能将原有的对内投资进行清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将原有的对外投资进行整合,增强其变现能力为延长企业的主导业务周期作好现金流量准备。(3)分配战略。在企业销售锐减,获利能力下降的衰退期,为减轻企业的收益分配压力,企业可以采用与初创期相似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采用零股利分配政策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

参考文献:

[1][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 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字]风险;可控;不可控;分析;应对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受煤价高、电价低等因素影响,电力行业利润大量向其他行业转移,经济效益下滑,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主营业务亏损面扩大,经营发展形势很不乐观。尽管国家推出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但实施过程中电价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火电企业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明显增加。发电企业面临的不仅包括安全隐患风险,还有运营成本、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将严重制约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发电企业扭亏为盈,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分析发电企业风险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发电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发电企业风险分析

2.1.发电企业燃料管理风险

在实施煤电联动后,各发电公司由于所处位置及成本水平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将不同,发电公司在通过控制成本来消除煤价上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将更加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上升的成本,因此,燃料价格变动的风险是发电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煤价不同变化下,保持收益率不变时的上网电价

在资产收益率保持10%不变的情况下,当煤价分别上涨20元/吨,40元/吨,60元/吨,80元/吨,100元/吨时,测算火电厂所希望达到的电价。假定销售税金及附加仍然按照总销售收入的10%计算(因为在进项税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电价的上涨,销项税也增加),由煤价变动对电价的影响分析可知,标准煤煤价每上涨20元电价大约应上升8厘钱。

(2)上网电价不变下,煤价变化对电厂收益的影响

当上网电价不变时,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火电厂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燃料费用的增加,将会使销售税金及附加减少(燃料费作为一进项费可以抵扣,增值税按17%计算),同时由于利润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少交。分别测算煤价上涨20元/吨,40元/吨,80元/吨,160元/吨,300元/吨时,在上网电价不变的情况下,火电厂利润的变化情况(其他参数同上)。测试结果显示了煤价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上网电价取第8年的含税电价:0.33元/kWh,按KW计算,收入和利润指标单位取值都是元)。

我们发现,当煤价上涨160元/吨时,电厂仍然具有4.62%的资产收益率。由于本文在计算电厂的财务指标时,没有考虑电厂的资本构成情况。实际上,不同的电厂自有资本的比率不同,银行贷款利率和期限不同.如果年全资本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则电厂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但煤炭价格的上涨引起火电厂上网价格的调整对于各地电网公司的影响则视各地电网公司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2.发电企业投资决策风险

未来的活动或事件,其后果有多种可能,各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也不一样。由于企业对于将来的活动或事件一般不能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知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即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企业认识与估计之间的一种差距,即使企业可以事先辨识事件或活动的各种可能结果,但仍然不能准确确定或估计它们发生的概率。如果企业对活动预期的后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企业自然要想能否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或路线,把以后的活动做好,这样就会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发电企业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发电企业投资希望达到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如果没有实现,风险就发生了;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扩建电厂还是不扩建电厂;如果发电企业选择了扩建方案,能否保证电量上网。不同发电投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可以计算出损益值,通从而就可以分析风险存在的大小,继而进行投资决策。但由于发电企业投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以不作具体分析。

2.3.发电企业经济调度风险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其运行效率只要提高一点,其经济效益就非常客观,对于一个发电企业来说,根据机组的启停速度和启停成本、爬坡速率、最小技术出力、最小连续运行时间等技术指标,按照随时变化的负荷,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据国内外电力系统的测算,搞好机组经济调度,能节省煤耗或降低成本达总耗量的0.5%—1.5%,很大程度地提升了经济收益。

2.4.发电企业竞价上网风险

网厂分开后,发电侧准备实行竞价上网,报价高的机组面临报价失败不能上网发电的可能,就产生了竞价风险。竞价风险主要受发电成本、各机组出力以及电力需求总量的影响,其中发电成本又受燃料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水费等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关键指标分析精度不高,所以将其列为不可控风险,暂不作分析。

2.5.发电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来源主要有:企业家、多元化进入方式、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产业特点、财务能力等,其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企业家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

2)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下转122页)(上接112页)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入,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种进入方式,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整合和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的风险。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与风险正向相关。

4)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内的产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3.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发电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价后,我们发现风险主要存在于燃料管理、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竞价上网和多元化经营五个方面,其中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和多元化经营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而投资决策风险和竞价上网风险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自身特性等原因,属于不可控风险。

经上述分析研究,发电企业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找到相应对策去避免某些风险的存在,即便不能完全克服所有风险,也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严格控制成本;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准确预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电量,对没把握的投资做充分的可操作性分析之后再做决策;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充分考虑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和产业特点,不盲目决策和投资等。发电企业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经过分析及时找到对策才能够实现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喻文标.火电厂生产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2]丁伟,李星梅.电力市场中发电项目投资

风险研究,《现代电力》,2006年03期.

[3]樊铁钢,张勇传.电力市场中的不确定

性,《中国能源》,1999年10期.

[4]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

代价值,《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篇9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战略风险搭配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宏观大环境下,在知识经济的大浪潮席卷中国企业的情况下,注定了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更加明显的时代,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风险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企业既有可能踏上鲜花与黄金铺成的七彩路,也可能坠入黑暗的市场陷阱与沼泽中。那么我国企业如何在这充满荆棘的风险之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世纪最佳轨道呢?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如何具体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财务学家希金斯提出可持续增长的理念,认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力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企业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沿着一定的生命周期轨迹运行的,而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所遭遇的风险内涵和强度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企业风险并确定企业的融资战略,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本文立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分析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相适应的融资战略。

二企业融资战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企业融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状况和趋势,对企业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战略实施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不断提高企业融资效益。

(一)企业融资战略的内容

企业融资战略主要是对以下融资问题确定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即:为什么筹资?从何处筹资?何时筹资?用什么方式筹资?筹集多少资金?筹资的成本为多少等。与具体的筹资方法选择决策不同,企业融资战略是对各种融资方法之间的共同性的原则性问题作出选择,它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具体融资方法和运用的依据。

(二)企业融资战略的目标定位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财务理论界的一些人士特别推崇通过增长实现最大化,其理由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股票市价和收益也必将增长。然而,美国财务学家希金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财务的角度看,快速增长会使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同时,增长缓慢的企业又有可能成为其他企业收购的猎物。因此,希金斯强调了可持续增长的意义,企业一、两次成功的战略选择并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繁荣。只有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谋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力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企业来说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风险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企业融资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征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企业初创期,在这一阶段,创业者满怀抱负,组织系统虽不完善但具有活力,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充足,创业者之间团结一致,凝聚力强,但企业资本实力弱,产品品种少,生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企业形象尚未树立。

2.企业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由小到大,实力逐步增强,企业的经济增长使创业者看到了希望,因而企业的组织活力、创造性和凝聚力不减,创业者也愿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冒一定的风险,企业注意重点发展有前途的产品,虽然盈利不多但增长速度较快,企业开始设法树立自身的形象。

3.企业成熟期,企业进入成熟期的切入点往往是几种重点产品成功地占据了市场甚至获取了优势地位,这时企业的形象得以树立,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盈利水平达到高峰但增长速度放慢,企业逐步设立各种部门,组织体系趋于完备,但组织系统内的创业者之间开始产生矛盾,组织系统凝聚力被削弱,守成思想开始出现,企业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减退,因而组织活力显得不足。

4.企业衰退期,在这一阶段,企业走向衰老和消亡,企业资本虽多但资本负债率高,生产规模虽大但包袱沉重,产品品种虽多但前途暗淡,规章制度虽多但组织矛盾突出,企业形象虽在但已成昔日黄花。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

企业的理财风险分为两部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经营导致的未来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外部条件变动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财务风险则是由于企业筹资决策导致的未来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是企业无负债经营情况下财务活动的固有风险,是任何企业财务管理都回避不了的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除经营风险以外增加的风险。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风险有不同的表现。

1.初创期:知名度不高,资金不充裕。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夭折。新产品开发的成败以及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都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非常高。

2.成长期:成长期企业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销售能力增强,生产规模扩大,业务迅速增长,发展速度加快。但企业的经营风险仍然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加大,企业需要募集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投资,但企业的现金流量却仍然是不确定的,且市场环境是多变的。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更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以保证企业的快速成长。

3.成熟期:企业的主要业务己经稳定下来,产品销售额保持稳定的水平,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企业走入正轨,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经营风险相对下降,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企业价值不断增加。成熟期时企业利润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并不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是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因此,企业在成熟期时的成本控制极为重要。

4.衰退期:由于竞争加剧,企业创新能力减弱,原有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销售额下降,而新产品却很难推出,企业业务发生萎缩,竞争能力下降。而企业潜在的投资项目又尚未确定,因此企业容易走向破产。

四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

(一)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产生多种组合模式,以供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理性的财务战略选择。这些风险可以按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企业总体风险,也即数学上用各个因素相乘产生一个复合的结果。如果高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相搭配,那么企业总体风险将非常非常高;这样企业也许会投机成功,但最有可能的是彻底失败甚至瓦解。因此,如图1所示,这种组合方式不太合乎常理,对企业长期成功运作是不利的。当然,这种组合对冒险家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把所以的利益相关者所冒的巨大风险和回报都考虑在内了。从冒险家的角度看,这种组合的结论是:你承担所有的风险,我拿走所以的收益。

不幸的是,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构建的组合很成问题,他们将很低的经营风险和很低的财务风险搭配到一起,如图1左下角方块里的情况。其后果可能是企业被猎食者关注或者被敌意收购,因为这种低风险战略会导致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上被低估。

从图1还可以看出,有着高经营风险的企业应该运用低风险的财务策略,也就是说,权益风险资本应该尽量是资本占用成本有弹性、可变。这一规律目前在资本市场已经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风险资本主要由一些数量相对稀少的专业金融组织来提供了。低经营风险的企业运用简单的财务策略会遇到更大的问题。通常,当企业变得成熟,经营风险就会减少,这时就应该搭配较高的财务风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应该反向搭配。通常情况下,公司的核心业务趋于成熟或者转向其他领域时,经营风险会下降,相应的,财务风险开始增大。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竞争战略的改变都会导致经营风险增加。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应该建议经理降低财务风险,恢复公司原有的总风险。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选择

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经营风险都在降低,如果没有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完全不能接受的综合风险产生的话,财务风险应该会增加。这会导致一个明显问题的产生:可能增加的财务风险会给企业的融资战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战略

在企业初创期,大多数公司认为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更重要。因此,从总体上看,创业期企业的融资战略安排应是关注经营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与此相适应,企业初创期适宜通过权益资本筹资,建立牢固的财务基础,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成长。初创期企业一般不宜采取负债筹资,这是因为一方面,初创期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很大,债权人出借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会很高。另一方面,初创期企业一般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利用负债经营不会给企业带来节税效应。而对于权益筹资,由于初创期企业盈利能力较差,投资有完全失败的潜在可能,因此风险投资者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是因为预期企业盈利能力未来会出现高增长。

2.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在该阶段应采取以下融资策略,由于风险投资者要求在短期内获得因冒险投资成功而带来的高回报,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他们就开始着手准备新的风险投资计划。因此,如果企业原始资本中存在风险资本,则企业必须找到其他适宜的外部融资来源将其取代,并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资本储备。在这一时期,经营风险仍然很高,因此财务风险应当很低,这就意味着新的替代资本和增资融入仍应通过权益筹资方式筹集。由于公司的产品已经经受了市场的考验,而且公司经营已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新投资者较之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要低,企业有可能从较广泛的潜在投资群体中搜寻新的权益资本。当然,权益筹资方式也包括提高税后收益的留存比率。如果两种融资途径都不能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最后可考虑采用负债融资方式。

3.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与成熟期的风险特征相适应,企业成熟期可采取相对激进的筹资战略。激进是相对于前两阶段的稳健而言,其含义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在企业成熟期,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从而使得公司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开始出现大量正现金净流量,这些变化使企业开始可以使用负债而不单单使用权益筹资。对成熟期企业而言,只要负债筹资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体风险,企业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负债筹资就会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同时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篇10

关键词:资产结构;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这也说明中石化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入,延迟了资金流入时间,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实际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管理,减少因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存货较多,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而存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很大。中石化公司应适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退出壁垒。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中石化还要加强存货管理意识,建立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苏雅楠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