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业;就业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8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僵化,学生高校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知识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速,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1万余篇,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交替更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已有60%变得陈旧。所以,今后的高校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自主更新,以确保信息化时代下,能够不被淘汰。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到10%能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地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逐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突破学科专业体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框架
根据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近60%的用人单位对当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有的高校教育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明确淡化了边缘交叉的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过于边缘,在应聘工作上屡屡受挫,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学科教育的设置方面,与社会发展一致,高校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宣传高校专业的设置安排,让社会了解高校,使高校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速度应该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当前的社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争取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低学历的人群就业的机会会更难。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一部分人就业,实现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在高校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机会,有效解读资产创业的程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校教育改革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待,使高校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增砖添瓦,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友,贺卫东.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
[3]陈焱.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
篇2
(一)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是沿用的传统自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扁平型的管理模式层次多人员多,容易导致信息链滞后和失真。这种体制容易导致学校办学活力不足,这也成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弊端产生的重要因素。传统官僚制度管理机构臃肿,实行条块分割的单位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机构的扩大,行政机关包揽了业务部门和学校的权限,管理效果不好,从而使整个民办高校教学缺乏活力,不利于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和其自身快速健康发展。
(二)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从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一,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很多的高校都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学管理中,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认识不足,而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不够,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是不能有效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教学方面,教学计划单一专业面狭窄专业的课程设置僵化,这些都是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支持力度缺乏。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而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非常重要。首先,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不均衡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要低于公办院校,进而也导致了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其次,社会参与性不够。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相关负责人没有考虑到教学管理中社会成员参与的重要性,只是要求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而把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等社会其他人士排斥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提升民办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健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首先,实现教学管理的去行政化。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化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程,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具体安排,积极听取教师的相关意见,克服作风,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努力为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学校应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人员,及时提出当前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再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将其作为任何制度和管理的首位,制定能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首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爱好进行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和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实现民办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再次,优化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任务外,还应该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管理
1.引言
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传统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往往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子。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这方面的缺陷就更加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管理,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展要求。
2.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创新能力(creativity,也常被译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novel,original)和适切性(appropriate)工作成果的能力[1]。它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能产生新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对于目前社会的发展而言,由于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高校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由高校搭建创新教育学习的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阶段与职业阶段的一个完美的衔接,从而让学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目标。总之,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主动适应,以满足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教育的发展总会受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但教育毕竟是一种依据理想塑造人的事业,不能完全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因此创新目标的定位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创新的价值既是现实的、功利的,又是超越的。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从教学模式、科学化管理措施、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目标。
3.1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掌握理论知识、如何获取高分方面,这样的教育理念有一定优势,但是,也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虽然可以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进行教育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很多学者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学者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学者罗海欧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3]。学者潘懋元对大学理念内涵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理念虽然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学概念,但它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从“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与追求[4]。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和主体的多样性,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2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总体来说,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进行合理改革、有效规划势在必行,只有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才可以让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发生转变,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一,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目前高校需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因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先行社会的需求。毕业就等于失业现象不断出现,造成失业率不断提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与高校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一定关系。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学分的关注,显然以学分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管理,而在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方面却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类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往往成了被忽视的内容,而专业知识虽然重要,如果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得到发挥,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将高校教学模式转化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的层面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让高校的教学氛围发生一定转变,从而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改革与规划。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出了改革方向,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上。为此教学内容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创业意识,以适应未来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意义和价值,对高校教学改革有深远意义。
第三,教学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简言之,就是教学方法要符合创新教育的标准,从而让学生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模式。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改革:一是教学方法信息化改革,例如教师通过建设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视频、音频、动态效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进行工学结合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为此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三是要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第二导师,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工程实践,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3管理措施科学化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就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实现的问题。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培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进行科学创新与改革。
第一,要做好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环境分析。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高校要抢抓机遇,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既要考虑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又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与生源层次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
第二,在微观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高校教育现代化主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管理。一是要运用数学工具对教育进行量化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使管理有据可依;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和知识的检索与查询。
第三,学生个性化分析与培养。在高校的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培养方向的区分,部分学生喜欢对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兴趣,不断深化学术理论底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奠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多地希望通过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术能力两个方向培养,这样改革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高校的资源成本,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实现不同个性的学生价值。
第四,学生学业成果的科学评价。必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静态的学业成果评价标准,构建一个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标准,对于学生不同的能力才能使理论型的、思辨型的、学术型的、设计型的、应用型的、管理型的、经营型的等各类学生充分发挥天性,成为各具特色、特长的人才[5]。
3.4高校的就业指导分析
既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使得高校毕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也需要进行相应改革。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步入职业之前有适当规划。此外,在心理方面也相当于是作一个预警。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较多,对就业指导的意义并不大。一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时间安排较少,重视程度比专业课差,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不太重视。二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本身就缺乏实际工作及创业的经验,往往授课效果不佳,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效果自然不佳。三是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支持,价值不高,教学内容匮乏,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教师只是根据的课堂经验或者是对就业方面知识的一些个人理解,这些都造成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支撑。因此,造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不大。
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进行完善与改革。
首先,聘请专业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师并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但是在就业相关方面必须具备非常丰厚的经验,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聘请了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符合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就业面试过程中的技巧分析,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具备价值和意义。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重点在于教师的理论讲解,介绍的内容很多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在教材选择方面,内容也与时代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员工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和意义。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指导。学院要搭建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双向选择平台。通过就业信息网,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信息、确定择业意向、进行职业评价,等等;单位随时了解毕业生人才信息,选择需要人才。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与高校联合举办网络人才市场,实现毕业生和单位的网上择业和招聘[6]。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明确了高校实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措施的必要性,并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作了重点分析,在教育理念上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及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显得势在必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保障,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指明了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和未来规划。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5.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3]罗海欧.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5]洪早清.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25.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高层次地位。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的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服务、参谋和创新等具体管理职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能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技工教育,而是融普通高等教育与技能、技工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具体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前景好、社会有需求的才办;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按学科要求而按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训比例较大,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
高职教育的管理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并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其内容和特点应当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的要点——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科学原则。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论阐述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优化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高职教学自身的独特性决定的,而实践教学改革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关键一环。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
1.教学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
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活动形式之一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同样经历了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和科学型管理三个主要阶段。理论上,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应该采用科学型管理,但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教师参与程度不高、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统一性、重视控制监督而轻视激励作用、重视行政管理而轻视学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各级领导们对“行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远远大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所投入的兴趣。在学校的人事调动、调资晋级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联的如基建、物品购置、招生及收费等工作上更有兴趣。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管理观念支配着管理主体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决定着管理质量的高低,从而会加速或延缓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观念随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并被管理者所认可和接受。 转贴于
但是,教学管理由于长期受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主体”的管理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没有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尚未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上,使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同前,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存在以教学工作量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唯一依据而忽视教学质量等问题。关于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中很少体现。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不科学,实际评估效果很不理想。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措施,在学校的政策和奖励制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至少是体现的力度不大,有的管理制度反而成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障碍。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1.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管理方法即要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为全体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使教师得到成功的体验,转变消极自卑的自我概念,改变被动接受的行为方式,能将学校管理的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保证自身主动、全面发展,并促进全体大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管理队伍也应具备一定的学历,不仅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还要随时接受新事物。
2.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
按照国家示范性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一般性专业四个层次,加快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质性地推进校内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能,依托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标准,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单元模块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评价为—体的教学体系。
4.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篇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转变,促进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和发展的规律,依托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平台,紧密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实行制度化、持续化的跟踪、诊断、评价、改进,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不断适应和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目前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的培养人才的要求。
1 传统升学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特点
传统升学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单一,基本由学校和政府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又分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两大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教务处和督导处等机构,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则是借助于教育活动和对学生日常纪律的考核,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学校外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授权的专门监督部门及机构,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参与上基本还是政府和学校自身,缺少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企业人才的综合分析及进行培养的系统规划。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体系,是学科体系内容的简化,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直接针对行业、企业及社会的现实需求,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无法无缝对接。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验证,缺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第五,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内和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局限于考试,作业等评价;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同行专家的评估,其主要形式是听汇报,查资料,听课,缺乏社会其它力量有效参与,缺乏对学校办学与企业、社会需求符合度的权威、客观、有效地评价。
2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管理机构中还缺少将行业、企业作为质量管理重要参与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校内,教学和实训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也不符合“教、学、做一体”的需要,无法使质量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3 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需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相关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度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4 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院的信息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但还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采集,学习效果测评、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滞后性,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5 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可信度不高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政府还是唯一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较少,就很难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评价以学校提供的自我信息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3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提高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就是让行业、企业等各相关力量有效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诊断效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 充分关注行业、企业等各方需求,并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参与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行业、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应该直接参与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成立董事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互利共赢为纽带,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及时调查、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出建议,学院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基础,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与行业、企业的目前和长远需求挂钩,并作为考核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3.2 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氛围
全员参与,全员管理首先应该在全员中普遍建立质量意识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应该不仅包括在校教职工,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代表和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对人才培养过程投入和监控,参与对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形成学校围绕企业需求不断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3 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成立各专业委员会,构建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与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挂钩,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监控。
3.4 大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提高决策和改进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要建立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实时的管理,决不是事后的弥补,更不是让问题遗留。教育教学实时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汇总和分析之上的,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统计、分析信息,为及时性决策奠定基础。扩大教育教学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采用教育教学计划与实际施教进程的对比,教育教学质量的及时测评,学生日常的网上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抽查、系(部)教研室同行听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不断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实时化转变。
3.5 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
以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委培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地满足行业、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了解、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召回”制度,对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实施免费“回炉”教育,解决少数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关键;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7-01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也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严要求,强管理,从而才能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的发展形成协调的互补,而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来实现的。
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理解
(一)市场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人才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讲需要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由社会中的用人企业单位接收大学生,用人企业需要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群体层层筛选,从各个方面衡量和研究是否符合自己企业的要求,因此,从市场的角度企业需要人才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目标。
(二)学生的需求
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一方面是被教学质量因素所规范的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群体,从学生的角度,能够在毕业后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一展头角,从这种学生的诉求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应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社会公众的需求
我国的社会形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高校实施的高等教育目前仍属于教育资源中的优势稀缺资源,因此从社会构造与进步的角度需要走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在素质和思维上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向着积极进步的方向前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也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
综合以上三点内容要求高校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综合运用起来,需要其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高效完成业务的能力。而这也也形成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与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关键过程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对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学校的特色战略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改革六个互联的基本国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教学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改革是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过程。
(一)教育教学方案的制定
教学方案的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1.熟悉高校的教学流程具备教学丰富经验和技能。2.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技能的培养。3.掌控学校的教学资源。4.非常了解用人企业的需求。基于以上准备才能通过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教学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方案的实施
教学方案的实施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三个方面下功夫,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保持一致,结合教学方案的指导,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而进行课程的安排,而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去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的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而从教学氛围的角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关系融洽并有效沟通,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教学在氛围上轻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
(三)教育教学的改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全面的诠释教学知识与技巧,因此,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需要教学改革以实践为基础,使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升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用人单位的建议成为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关键过程管理建议
(一)教学方案制定过程管理
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通过组成工作小组后进行前期信息的准备及交流进而完成初稿,然后再讨论再修改,再从整体方案交流讨论最终定稿。整个过程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以事实为依据,结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意见和建议使方案具有可行性与时效性。从而为后续管理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工作。
(二)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外,参与学校的相关培训和研究中,进而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上要求加强教学的培训与考评,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和教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深入。并且广泛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氛围上需要高校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并长期进行倡导推广,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教学改革过程管理
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师生交流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一致,另外不断的在教学中及时吸取经验,不断总结从方法内容等各方面取得进步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过程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管理加强重视,并结合以上方案科学的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分制;导师制
一、学分制概念
学分制最早是由西方兴起的一种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分绩点为尺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等方式,展示自我风采去接受学生的检验,实行开放式的双向选择——“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学分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壁垒,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了平台。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得到最佳的教育方式,同时有助于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新时期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
二、高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策略
1.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教育与人的自由、价值取向、幸福标准都联系起来,把人的自然、社会、精神属性进行辩证统一。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先导,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出关心、尊重、理解人的价值观念。在教学管理中,高校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明确教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高校各种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所有教职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2. 不断完善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
学分制管理体制的真正目的是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导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国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学习计划、培养目标、知识程度、自我设计能力的参差不齐,学生很难恰当地做到自由选课。为此,高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细则,规定了学生选课的规则,以避免学生在选课时出现多选学分、选错课、重复选课等诸多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此做法也违背了弹性学分制的教学原则。因此,在部分高校推广导师制,把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需求以及兴趣、教师人格魅力等进行选课,这种做法不仅能优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真正落实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 完善选课体系,加大选修课程资源建设
选课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其中的课程,这种选修制度能够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约束”,例如受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学校所能开设的选修课程相当有限,没有真正达到学生的需求,学生往往感觉到“画饼充饥”,并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学校应加大选修课教学管理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以及教师配备方面要不断去完善。选修课的开设应该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仅要加大可选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丰富的公开课程资源,对选课的配置也应该有不同类型和风格,并合理安排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条件。
4. 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素质
学分制教学模式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弹性教学,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例如日常教学督导、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业绩考核等教学管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一个有效控制机制来管理,因此客观上要求高校不断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同时,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因此,创建一支优良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完善的首要任务。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具备高度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需求;其次,必须具有前沿的教学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具有一定超前的意识、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对教育改革的发展献计献策,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找到合适本校专业发展的道路。最后,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管理者处理好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5. 适应学分制要求,完善教学管理质量监督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由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健全与教学质量监督相关的制度,例如教师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赛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随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上课秩序等多方面进行考评,要多走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多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高校要对优秀教师进行奖评,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健全教师竞争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中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教制度和教师竞争上课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
[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钟汉华,郑玲.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现状
分析与实践[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4).
[3]刘青.弹性学年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J].山西广播大学学报,2012(1).
[4]宋珍梅.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
题与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此相对应的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就是教学管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 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为此,我国高校的发展越来越追求质量的提高,而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陆续进行了内部管理改革,可见现代管理思想已经逐步确立并体现在管理实践中,还有部分高水平大学正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管理的庞杂性并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它必须随着大学的发展不断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
1、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随之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对其投入方面,无论是从总额上还是从年均支出来看,都逐年增长。尽管如此,高校经费依然处于短缺和紧张的状态当中,这对于高校的发展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由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决定不能仅靠人工操作来完成,需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而这仅有的经费实在难以满足这一庞大开支。并且经费不足已经是很令人头疼了,而就这些有限的经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学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
2、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其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被现代社会认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管理体制受原来的经验管理、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很深,“以人为本”并没有得到深入地贯彻落实,依然存在着很深的等级观念。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教师不能自由地进行教学与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长久下去就慢慢磨灭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的管理者未能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仅仅只是将学生看做一种“产品”,很少听取学生的建议或意见,学生感受不到自由和被尊重。
3、教师忙于应付过快的专业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整合时期,即便高校今年不断在扩招,但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不稳定,人才市场波动很大。这一现象在高校表现为极不稳定的专业设置情况。由于各院校对市场热点的盲目追求,使得本该是短线的专业却在短期内变成了长线专业,于是各院校开始纷纷开设这些新专业并开始招生。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的课程也随之不断变化,导致出现教师的专业与所教科目并不相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都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尽管教师很努力可是教学质量却不断下降。
二、解决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加大教学管理经费的投入
在当今社会,一切活动都离不开钱,高校教学管理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资金保证的高校教学管理举步维艰。高等学校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资金保障,为此高校就必须不断加大教学管理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投入,例如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得广大师生可以利用网络来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还可以建立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并据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停滞不前,而应以时代为背景,不断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和管得过死两方面的问题。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时更新是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纰漏,为促进教学改革的更新,教学管理就必须为其预留空间以使其可以适时改革,只有这样,在新形势、新变化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应对。
3、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既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扮演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有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师的这一角色定位,他们将教学管理单纯地认为是辅导员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事,这一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的措施和办法,所有工作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这样的措施显然是得不到教师的拥护和支持的,于是就造成了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抵触。
参考文献:
[1]汤永杰.科学发展观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教学管理,2005,(2).
[2]杨立军.实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辽宁教育研究[J],2003(2):56-57.
[3]严丽萍,彭晓波.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初探[J].学术论坛,2008(28):228.
篇10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只有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有些笼统含糊,有些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 上一篇:工程管理基本知识
- 下一篇:工程分包及结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