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的时效性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处罚的时效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处罚的时效性

篇1

关键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力度;行政处罚效力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各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一般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由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我国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目前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一、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的必要性

法律的完善需要时间,建国后我国陆续出台许多行政法律法规,其中很多都涉及行政处罚问题,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增,个人以及各类企业的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在增加,原来的各部门法在处罚力度上就显得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提高行政处罚效力至关重要。

(一)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行政处罚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矛盾,相应的法规制度就要随之调整并做到处罚有力,使“黑网吧”等新的社会问题不再屡禁不止,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二)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更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处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效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然而现有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不法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损害其他公民的权益。如果不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有力打击各类行政违法现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只有提高行政处罚的效力,“黑诊所”、“黑加工点”等才能彻底灭绝,使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得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监督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由于缺乏较高的行政处罚效力,再加上处罚制度不健全,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又由于财政体制和立法不配套,致使行政机关处理罚没款项时做法不一,为违法截流、坐支、引诱相对人违法获取财源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必须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行政管理任务的完成。

(四)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

现代政府发挥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以及社会服务四大职能。政府要想充分发挥好四大职能,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就更应提高行政处罚效力,严厉打击各种行政违法现象,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保障良好社会环境的稳定。

二、当前行政处罚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以来,在打击行政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行政处罚涉及领域众多,如税务、工商、卫生防疫以及交通等等,各部门又有不同的行政法规,在具体操作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行政处罚效力低,不能够产生足够的震慑力,使得不法之徒打击不尽。比如,非法谋取的利润与被执法人员抓到受到的惩处相差悬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违法者就会选择冒险,即使有许多被惩处,但相对无力的惩处力度使得违法现象杜之不绝。从下表中各法规常见问题的处罚标准可以看出相对疲软的处罚力度:

这些法规最早的如《环境保护法》从1989年开始实施,其他的法规虽然进行过修改,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与时俱进,因此,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一定要针对实际问题,提高行政处罚的效力。

(二)行政处罚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方面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程序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一是部分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少数,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更少;二是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经济纠纷大量出现,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懂外语。而实际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人不多,三者兼而有之的就更少;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交往频繁以及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违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进和隐秘,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而现在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还有相当差距。使得一部分执法人员贪图享乐,吃请受贿,为一些违法者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了金钱和人情的俘虏,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另外,有的执法人员在进行行政处罚时,不经相应领导批准,进行重大处罚时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决定,或是对当事人调查了解不够详细就早下结论,或者有人执法犯法,利用职权,谋取私人利益,这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都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效力。

除了执法人员自身的因素外,执法条件的局限性也使行政处罚效力受到了限制。有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不足,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雇用非公务员执法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执法机关经费紧缺,办案经费不能保障,办案很难及时到位;有的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落后,办理业务没有采用先进设备,难以适用办案要求。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执法效益。 (三)行政处罚责、权、利不明确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以及被依法授权或委托的组织。但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对现行执罚机关混乱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改变,一些组织通过规章委托,变相取得了执罚权,这些执罚机关庞杂,在执罚过程中存在执法重叠或是执法漏洞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设立了行政处罚权,由此产生了数量庞杂的执罚部门,具体有公安、海关、工商、税务、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烟草、医药、盐业、农业、林政、交通、路政、渔政、海事、教育、民政、邮政、电信等等诸多部门,造成执罚队伍过多过滥的局面。由于执罚队伍庞杂,不可避免地造成职能交叉、重叠。对某些违法行为,由于执法风险大,利益小,导致执罚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对某些含金量高的违法行为,执罚部门又相互争权,竞相处罚。同时,由于执罚部门过多,某些部门执法人员数量又不足,使得执罚活动靠搞突击执罚、联合执法来完成执法任务,严重影响了执法效力。

三、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的措施

(一)提高处罚标准

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制定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符合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环境变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我国近来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有关法律法规应随着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就行政处罚方面来讲,在有的部门,甚至还沿用几十年前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罚效果,操作性不强,有些根本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状况。因此,必须依据现实的状况制定合理的处罚标准,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

1.提高货币处罚标准

关于行政处罚,重要的一项就是罚款。许多法律法规中制定的罚金标准是以制定法律时的物价水平为参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执法依据仍然是法律当时规定的标准,因此,违法者被罚没的款项相对于其谋取的高额暴利来讲微不足道。物价水平在发展变化,币值也在变化发展,现在的币值与制定法律时的币值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实施处罚时应该被充分考虑到。

另外,如何界定违法所得在实际操作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如我国《食品卫生法》第11条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据《食品卫生法》第40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取缔,并按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1)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

(2)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至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违法所得界定的太少,相应的处罚就会较轻;如果无法界定违法所得,则只处以五百元或五百元以上罚款,对于目前的经济水平来说,也根本达不到处罚目的,更不用说是实现事前遏制的效果了。

因此,货币处罚一定要提高处罚标准,使处罚达到相应的目的。例如,对于屡禁不止的乱张贴小广告的问题,目前执法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取缔非法小广告,但是抓到相关责任人只是处以少量的罚款或是处罚相关责任人清除违法张贴的小广告,这样收到的效果很不理想,使得小广告问题一直无法根治。主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不能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目前,北京拟审议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草案,对于乱发小广告最高处罚50万。我们相信这样的处罚力度会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达到事前遏制的目的。

2.提高非货币处罚力度

除对违法行为处以罚款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处罚方式。如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等。这些处罚方式本来很有力度,但对违法者被处罚之后重操旧业,没有对其经营进行更严格的限制。之所以有许多同类违法事件屡次出现,就是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与限制力度不够。在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罚责较轻,没有足够的震慑力,给违法者多次利用同一手段犯罪的机会,而国外许多法律则较严格。例如,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属有罪,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以五年以上的监禁,如有假冒前科,罚款额可达500万美元。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恰恰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这样就使得许多不法者敢于践踏法律的尊严,多次违法。

(二)丰富处罚手段和方式

很多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认为现有的行政处罚手段不够,难以有效制裁违法相对人。因此,我们应该对现有的处罚手段加以修改和调整,并增加一些新的处罚手段。对于行政处罚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采取归类和列举并用的方法,将各种行政处罚手段类别化。例如,采用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人身罚等等,并采用如警告登记累积制度、罚款决定与收缴分离制度、拘留处罚的传唤、讯问、取证制等辅助措施加以补充。这样通过多种处罚手段并用的方法来达到处罚目的。

(三)要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思想教育:一是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执法水平的优劣,是关系到法律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要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保证在执法中,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秉公办案,做到定性准确,量刑适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化,制度化,由专人负责,常抓不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二是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这包括建立个人执法档案,对严格执法、忠于职责、出色完成执法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进行严肃惩处,并将处理情况载入档案,晋级增资、提拔重用等都要与之挂钩。还要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从立案、侦查、审理到执行,都要实行专人负责制,出现错案,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法律学科教育,非法律专业的执法人员也学习法律知识。适当提高执法人员的待遇,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执法工作。要把住执法人员的入口关,同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坚决调离执法机关。同时,制订规章制度来约束与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要真正做到有效执法,提高执法效力。对于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也要严惩,这样才能保证一支良好的执法队伍。

(四)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

遇事不应该相互推诿,而应该相互配合,使执法效力得到有效保证,互相推诿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执罚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应用制度加以规定,同时应将一些执行权力的实施返还给行政机关,减少向法院申请执行案件的数量,这样不但能保证法院的超然地位,还可以使更多的行政执行顺利实施,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力和行政效率。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行政案件;处罚方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70-01

案例:2013年1月18日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何某与B公司签订《标准厂房租赁合同书》,租赁时间是2013年1月20日至2016年1月19日;2013年2月20日A公司领取了以区某街道某路某号为住所的营业执照,并在此开展实际经营活动。后A公司为了从某银行获得贷款,于2013年7月11日携带伪造租房协议书复印件和用其他方式取得住所地在C乡镇的某企业房产证复印件等资料,到区工商局办理公司住所地变更登记。2013年7月15日,区工商局根据其提交的材料核准了变更登记。2013年8月28日,区工商局工作人员在对新设立的企业进行回访检查时发现,C乡镇的某企业从未提供其房产证原件和复印件给A公司,也未与其签订过租房协议;A公司的住所地从成立至案发一直在区某街道某路某号,未迁入到C乡镇;A公司在办理变更登记后获得C乡镇银行贷款100万元(C银行知晓)。2013年10月28日,根据A公司法定代表人承认的相关违法事实并请求撤销变更登记,恢复到变更前状态,区工商局依法予以了撤销,恢复到2013年2月20日的登记状态。同时,区工商局依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公司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A公司法定处罚幅度以下2.5万元的罚款。(1)

上述案例反应出的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当事人提交虚假材料骗取登记行为。

一、对违法行为的定性与把握

在对本案违法行为进行考量时,需要厘清几个时间点,首先是2013年2月20日A公司获取的公司登记,我们认为此次登记属于公司法上的设立登记,此后便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法人资格。其次是2013年7月15日A公司获取的公司登记,我们认为此次是公司法上的变更登记,也就是说根据区工商局调查的内容判定此次登记是违法行为人A公司为了获取C乡镇银行(只对C乡镇企业发放贷款)贷款,虚构材料,骗取了公司住所地变更登记。再次,2013年8月28日,区工商局对A公司进行回访检查时发现了上述违法行为,开始进行立案调查,违法行为从7月15日到被区工商局发现共计43天。最后,2013年10月28日,区工商局根据违法行为人的请求撤销了A公司的变更登记;同时对A公司予以了人民币2.5万元的罚款,所依据的法律规定来源于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以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从前述的几个时间点来看:第一,A公司的违法行为是骗取公司住所地的变更登记。第二,对该违法行为目的分析,为了获取C乡镇银行的贷款,为了企业的发展,且原有的住所地和变更后的C乡镇同属于该区辖区范围内。第三,从违法行为的结果上看,A公司如愿获得了C乡镇银行的100万元银行贷款,同时从区工商局向该银行了解到,C银行该笔贷款尚未造成呆账、坏账,且事后已经知晓A公司的上述骗取登记行为,应当说A公司的违法行为尚未造成较大的危害后果。

二、法律责任评价分析

当A公司违法行为产生,有主观上的故意,客观上的危害后果以及损害了社会金融秩序的相关法益,那么就需要对其法律责任进行及时性、客观性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2)当我们比照这一条款时,也需要对许可法的总则第八条第一款信赖保护原则予以重视,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就本案而言,由于A公司申请变更登记材料均为虚假,行政机关在回访调查时予以发现,同时A公司对违法行为主动认识并申请予以撤销变更登记。从行政许可的程序和职责上看,公司登记机关虽然只对登记材料的法定形式进行审查,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但从维护法律公平正义以及他人合法权益角度出发,过错主要在于A公司,依照上述规定作出“撤销登记”的处罚式纠正。本案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公司登记机关及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否存在过错或过错责任大小如何认定。这必然涉及到区工商局办理变更登记事项是否尽到审慎审查义务的认定问题,综合本案来看,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事项只对形式材料进行了审查,因为变更事项均在同一辖区范围内,应当由其辖区范围的派出机构予以核实或者现场实地核查,故我们认为区工商局确有登记疏忽情形,属于办理变更登记程序瑕疵,应当予以指出,但不影响A公司违法行为的判定,不能将其主要过错转嫁于登记机关之上。

本案涉及的另一个法律评价是行政处罚法相关条款是否适用。区工商局除撤销变更登记后还对该公司予以了罚款的行政处罚,且在法定幅度以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中的5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罚款处罚。其依据之一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予以了减轻处罚。我们认为罚款的行政处罚没有必要,理由如下:一是《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的罚则事项属于递进式的分类,也是是根据案件情节程度予以处罚,罚款较撤销登记显然较轻,二者无法同时适用。二是法律层级的《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应当撤销的情形,法规层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亦规定了情形严重时撤销登记的内容,下位法与上位法保持一致。三是《行政处罚法》无法适用,否则与《行政许可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相冲突,无法达到行为与后果相适应的目的。故本案不需要对行为人A公司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三、撤销行政许可方式的审慎运用

行政许可的撤销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取消已作出行政许可的效力,使其从成立时就丧失效力,从而恢复到许可未作出之前状态的行为。行政许可的撤销方式主要包括五种,即行政许可机关依职权撤销、利害关系人依法申请撤销、行政许可机关上级依职权或复议决定撤销、《行政许可法》第八条规定的特殊情形撤销、诉讼判决撤销。(3)就本案而言,我们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撤销许可登记”进行的是处罚式纠正,有将自身过错全部转嫁于申请人之上,似乎让人难以信服,有失法律公平。我们认为,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92号令)第九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监督中发现本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有执法违法、执法不当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必要时刻直接作出纠正的决定,行政机关可以作出主动撤回式纠正,即撤回登记的行政处理,并不宜罚款,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直接损失的,还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因此,就个案而言,撤销行政许可的处罚方式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需要适用,也要根据案件情况、过错责任比例分担,适当考虑自我纠错的行政处理方式,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最大化保护。

参考文献:

[1] 沈一平.试论我国撤销公司登记的现状与法律问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注释:

[1] 案例来源于绍兴市上虞区工商行政管理局2013年度执法案例汇编.

篇3

一、建章立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分局法制办组织民警深入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结合自身执法特点,建立健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制度,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公安机关基本法律知识考试”等活动,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督促各所、队切实履行好办案人员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我局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林业行政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为了维护林木权属,在执法活动中,从未出现过越权行政,吃、拿、卡、要,林业罚款不开票不良执法行为。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到目前为止,全我局无一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局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我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执法案卷档案按照《行政处罚示范文本》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存在的问题

从案卷自查情况看,部分案卷证据单一,执法中偏重对被处罚人的调查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执法人员重处罚、轻取证意识严重,调查取证能力有待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篇4

按照上级到****调研后的要求,结合****综合执法改革实际情况,现就两种执法改革方案建议如下:

一、设立单独的***综合执法队伍在***如何开展执法?好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综合执法机构设立在***局后,从法律法规上说不需要执法授权,上下衔接更方便、工作职责清晰明了。

(二)执法工作有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行政检查工作不仅执法机构可以开展,***局其他股站也可以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只要有执法证的同志2人以上开展行政指导、业务指导、行政服务工作或行政检查工作中发现违法行为就可以开展证据固定工作,避免证据灭失。

(三)执法流程:

1、简易程序:违法事实较轻、适合警告、罚款额度个人50元以下或组织法人1000元以下的案件,直接由执法机构现场处罚(占所有执法案件总数的20%左右)。

2、一般程序:案件来源(举报、检查发现、上级交办、部门已经)经过初步核实涉嫌违法、执法机构受理案件、报经部门负责人同意立案、调查取证、执法机构形成初步处理意见、部门负责人同意处理意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需要听证的案件听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一般程序中,直接现场或通过后期调查取证就可以确定违法行为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50%左右;可能违法、许要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或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的,占执法案件总数的30%左右。)

3、如何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不管是行政审批局还是***局发放的行政许可,都可以通过相互协调,执法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掌握许可发放情况,便于日后行业监管及执法监管。掌握许可发放情况后,业务股站、执法机构都可以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发现违法,执法机构按照程序开展执法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机构编制问题:为更好执法,体现执法改革成效,建议设立独立综合执法机构在***局(独立法人机构、参公或行政性质、受***领导),执法机构可以独立完成执法程序,不需要报经***领导审批。

2、人员编制问题:***局行政处罚事项(306条)、行政强制事项(18条)、行政检查事项(21条)多,涉及****等众多执法领域。为了执法的时效性、全覆盖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执法人员。

建议***综合执法人员编制不低于30人。为保证进入编制的事业类人员待遇不降低,建议事业类人员纳入参公管理。可以从***原综合执法大队和具有执法职能的机构中选部分人员,人员需取得执法证,人员不够再招考。

3、乡镇执法机构设立:建议按照区设立5个片区农业综合执法中队,人员可以在乡镇等单位部分人员或招考,选取人员需取得执法证。

  二、***综合执法纳入到区综合执法局如何开展执法?好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综合执法纳入到区综合执法局后,***把所有的行政执法、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授权给综合执法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手续,***不在行使相关职能,便于剥离行政执法和行业监管,***局主要开展好行政服务工作、业务指导工作、行业监管工作。沟通协调工作上需要加强,工作职责更清新明了。

(二)综合执法局得到授权,统一开展行政执法、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局不再开展以上工作,只做好行政指导、业务指导、行政服务和行业监管工作,***局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发现违法现象(不管是轻微的、明确的或可能的违法行为),直接向综合执法局举报。

(三)执法流程:***局综合执法纳入到综合执法局后,执法流程和不纳入是一样的。综合执法局还是通过不同的案件来源渠道开展执法工作,其中检查发现是主要来源,而***局综合执法纳入到综合执法后,行政检查工作就由综合执法局行使,***局不在行使行政检查工作。

1、简易程序:违法事实较轻、适合警告、罚款额度个人50元以下或组织法人1000元以下的案件,直接由执法机构现场处罚(占所有执法案件总数的20%左右)。

2、一般程序:案件来源(举报、检查发现、上级交办、部门已经)经过初步核实涉嫌违法、执法机构受理案件、报经部门负责人同意立案、调查取证、执法机构形成初步处理意见、部门负责人同意处理意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需要听证的案件听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一般程序中,直接现场或通过后期调查取证就可以确定违法行为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50%左右;可能违法、许要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或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的,占执法案件总数的30%左右。)

3、如何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成立审批局后,执法局、***局可以通过和审批局相互协调,执法局掌握许可发放情况,便于日后行业监管及执法监管。掌握许可发放情况后,执法局便于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发现违法情况,执法局按照程序开展执法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员编制问题:***局行政处罚事项(306条)、行政强制事项(18条)、行政检查事项(21条)多,涉及***等众多执法领域。为了执法的时效性、全覆盖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执法人员。

建议:一是保证***执法人员充足;二是从***局划转部分人员到综合执法局(可以从***局原综合执法大队和具有执法职能的机构中划转部分人员);三是进入综合执法局的事业类人员待遇不降低,建议事业类人员纳入参公管理;四是划转人员需取得执法证。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我局主管领导和路政大队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构建和谐、高效、便民的交通执法环境为主线,以“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为出发点,围绕交通行政执法监查工作,在全队范围内开展了交通执法行为自查活动,并就检查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逐条对照检查,并对基本情况进行了自查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路政管理,规范路政执法行为,提高路政办事质量和效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实践经验,我队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每月组织全体路政执法人员进行两次以上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每年组织1-2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及军训1次,要求执法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各种技能,同时为了检查学习培训内容,我队要求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如考试不合格者予以停职学习,直至合格后方能上岗。至今为止,全队无一起执法犯法和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路政中队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路政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

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

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

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

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

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为了维护路产路权,在执法活动中,从未出现过越权行政,吃、拿、卡、要,路政赔偿罚款不开票,下达路政赔偿罚款指标及个人收入与完成经济指标挂钩等不良执法行为。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到目前为止,全区无一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队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我队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所有行政收费项目和数额严格按照赣价费[]100号执行。各类执法案卷档案按照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交通行政执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得不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使我们的路政执法显得十分被动,希望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予路政执法更多的支持,使我们的路政执法工作能够更加有序的开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我局主管领导和路政大队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构建和谐、高效、便民的交通执法环境为主线,以“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为出发点,围绕交通行政执法监查工作,在全队范围内开展了交通执法行为自查活动...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篇6

自产品召回制度被引入我国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立法与执法实务界,对产品召回的功能与法律属性均缺少基础研究,导致产品召回在立法和执法中的偏差。只有明确产品召回所涉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基本属性,才能准确把握召回在产品质量责任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一)产品召回是企业基于民事义务而衍生的行政责任作为一种新的法律制度,产品召回是企业的法定义务还是法律责任?是民法上的义务还是行政法上的义务?是私法调整的范畴还是公法调整的范畴?违反义务者应承担民事责任还是行政责任?这些问题是对产品召回制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本问题。对召回制度的法律属性,王利明教授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召回不是生产者的法律责任,而是一种法定义务”,“法律责任是行为人不履行义务而承担的不利后果,这种后果体现了法律对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和制裁”[1]。企业主动或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时,是企业在履行法律为其设定的普遍性义务,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正常商业行为,体现了企业对社会和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不能理解为对企业作出了法律意义上的否定性评价、实施了法律制裁,由此可见,产品召回显然是一种法定义务而非法律责任。至于这些义务与责任的归属,则兼具民事与行政的双重属性。产品召回义务主要是民事义务,责任却主要是行政责任。产品召回义务因平等民事主体间的合同和交易行为而产生,是基于民事法律关系而产生的义务[2]。召回制度的作用对象是民法所规范和保护的对象,履行义务的手段如停止侵害、修理、更换、退货等均是民法中的救济手段,召回义务具有典型的民事义务的特征。除民事义务外,企业也承担一定的质量信息收集、产品风险评估、召回计划报批等行政义务,但这些义务只是召回民事义务的附加性义务,不能否定召回作为一种民事义务的实质。企业拒不履行产品召回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首先,从所保护利益的指向上看,民事责任立足于保护单个民事主体的利益,产品召回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已超越民事责任所保护的利益范畴。其二,责任启动的方式不同。民事责任是一种消极的责任,当事人不主张就不会有人被追责。产品召回则由政府主动介入并要求企业实施,是一种积极的责任。第三,救济的途径不同。民事责任为事后救济,主要通过诉讼实现。召回是一种预防性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预先予以消除,通过政府主动管理和执法来实现,与民法中的救济途径完全不同,可见,召回不是民事责任。当生产者不履行召回义务时,主管部门有权责令生产者召回,此时,民事义务转换为行政义务,违反了行政义务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这种行政责任主要是通过给予行政处罚来体现的。生产者承担行政责任的同时,并不免除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对产品存在的缺陷,生产者仍应采取检查、维修、退货、换货的违约责任方式进行缺陷消除,对未召回缺陷产品导致的损害承担更严厉的侵权赔偿责任①,因此,召回引发的责任是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混合责任。上述情况表明,召回是基于生产者的民事义务而衍生的行政责任,正是这一有别于传统产品责任制度的特质,使召回制度成为一种基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成为同时弥补产品质量面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的有效工具,成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手段。以下的讨论,都是围绕召回制度的这一特质进行的。

(二)产品召回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政府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美国的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已非常成熟,采用了所谓的“自愿认证,强制召回”监管模式[3]。这种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市场准入的门槛低,没有严格的许可条件及发证审查。企业自我声明车辆符合联邦标准等相应的汽车安全标准,政府仅进行形式认证就允许从事汽车生产。二是不以生产环节为监管重点。在正常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不对生产者的生产过程进行日常监管,也不对未投入流通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三是以召回为手段开展监管和执法。政府主管部门会对上市销售的整车及零部件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存在不符合认证标准的问题,或者在事故分析、消费者举报中发现某类汽车可能存在缺陷,则通知或责令制造商对涉嫌的缺陷产品进行调查、评估、召回。四是以民事赔偿为主要惩戒手段。美国已发展出严厉的民事赔偿制度,在主管部门或法院的主持下,产品事故的责任人可能会支付超出实际损害数倍乃至上百倍的惩罚性赔偿,以达到惩戒、制裁效果。虽然美国《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也设置了“行政罚”和刑事处罚②,但只是针对企业违反产品召回义务以及召回的附加性义务而设置的,法律没有授权政府主管部门对生产缺陷产品的企业直接作出行政处罚从而形成以自愿认证为准入条件,以产品召回为监管和执法手段,以民事赔偿为制裁措施的汽车产品政府监管模式。从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欧盟《通用产品安全指令》等国外产品责任法的规定来看,除食品、药品等少数特殊产品外,政府产品质量的监管执法模式大多如此。可见,产品召回是欧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政府产品质量监管方式,没有作用、地位与之相近的其他监管和执法方式,这些国家不存在产品召回与行政处罚的冲突和矛盾。

(三)召回制度只能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落后的产品质量状况和经济、技术基础,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独有的政府产品质量监管模式。有别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管、执法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以生产环节为重点,对生产者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控,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直接干预措施,如日常监管巡查、定期或不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各种质量管理制度等;在食品等行业,甚至要求实现全产业链的无缝监管;对企业存在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强调通过行政处罚实施严格制裁,达到维护经济秩序和惩戒违法行为的目的。中西方两种监管模式的优劣难定,但已经导致了产品召回在我国角色模糊、地位尴尬、作用有限等后果。在中外政府职能和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存在根本性差异的条件下,如果只注重学习借鉴国外产品召回的具体做法,将产品召回制度与我国现行监管体系设计成两套独立并行的系统,会不断产生冲突。在现行监管体系不可能推倒重建的情况下,必须将产品召回制度作为现行监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设计和构建,才能发挥产品召回制度潜在的重要作用。必须将召回制度融入现行监管体系的原因还在于,离开现有行政执法体系的支持,产品召回制度在我国很难顺利实施。企业是否愿意实施召回是基于对召回成本与收益的判断[4],即是主动召回的损失大,还是不召回的损失大。①国外绝大多数召回均由企业主动提出、自愿实施,召回的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召回使用频繁,与各国完善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美国,不主动履行缺陷汽车召回义务时,可能受到最高不超过1500万美元罚款的“民事处罚”以及15年以下监禁的刑事处罚②,一旦引发事故,将招致大额民事赔偿。面对巨大的违法成本,生产者愿意以更小的代价主动实施召回。我国没有高效的民事、刑事处罚制度和司法体系,只能以行政处罚作为促使企业实施召回的强制性保障。③

二、产品召回与行政处罚的基本关系形态

召回制度在我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质量监管执法模式,只能作为现行质量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这就使召回和行政处罚的关系显得重要而复杂。对于已经和今后可能出现的两者关系,可以归纳为:平行的关系、递进的关系、交叉的关系、聚合的关系和补充的关系。

(一)平行的关系平行的关系是指缺陷产品只处于生产、销售、消费三个环节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只单独适用召回或者行政处罚进行处理,召回和行政处罚处于平行状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产品已交付消费者,处于消费或使用状态时,只适用召回进行处理,不应同时适用行政处罚。《汽车召回条例》等法规、规章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已采纳这一原则,这种安排有利于鼓励企业实施主动召回。召回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以较小的社会总成本避免大规模的实际损害发生,相较于已有的民事救济手段和行政执法手段更具优势,法律制度应充分肯定和鼓励。如果在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后再作行政处罚,相当于对应作肯定的行为作出一个否定性的评价,这是自相矛盾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对此有不同的规定④,“企业违法造成上市药品存在安全隐患,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但“采取召回措施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按《行政处罚法》从轻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即召回只是作为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规定是不适当的,对主动召回只作了规则层面的判断,没有作价值层面的判断。在召回制度实施得较好的国家,生产者主动实施召回后,一般都不再给予其他的制裁和处罚[5]。第二种情况: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存在缺陷但尚未出厂销售,只能适用行政处罚以追究生产者的责任。此时,没有可供召回的产品,当然不可能进入召回程序,《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此已有明确规定。第三种情况:用何种方式处置销售者手中的缺陷产品较为复杂。根据《汽车召回条例》第3条的规定,“召回是汽车产品生产者对其已售出的汽车产品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的活动”,在这一规定中,“生产者已售出的汽车产品”会让人产生两种理解,我们只能结合《产品质量法》对销售者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以及国际通行做法来理解和适用。《产品质量法》已明确规定,对销售者销售影响安全、健康的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或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从国外的相关规定来看,《欧盟通用产品安全指令》设置了“召回”与“撤回”两种处置程序⑤,召回针对已交付消费者的缺陷产品,撤回针对已上市销售但尚未售出的产品,其第8条还规定主管部门有权“在需要进行各种安全性评估的时期内,检查、控制或临时禁止产品的供应、供货或产品上架”等适当的措施,已相当于我国的行政执法行为。美国对已出厂未交付的缺陷汽车的处理,则是由制造商以出厂价格加上交通费和合理的赔偿回购该车辆,即用“回购”的方式处理。无论是“撤回”还是“回购”,都没有对销售者手中的产品适用召回程序。我国对销售者未售出的产品也应直接适用行政处罚程序,利用行政执法手段更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消除危害。

(二)递进的关系召回与行政处罚的递进关系,仅限于生产者拒不履行召回义务的情形。在生产者回而拒不主动召回、不完全召回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企业实施召回;企业如果仍不实施召回,由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汽车召回条例》第24条就为汽车生产者拒不召回的行为设定了较重的行政处罚,对企业不履行警示、通知、公告、备案、报告等召回附加义务的行为,《汽车召回条例》也设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①此时,行政处罚依据其强制力和制裁性作为召回实施的最终保障手段,企业的责任随召回义务的不履行程度而递进。平行与递进的关系是召回与行政处罚的基本关系形态,我国现有的召回立法是按照这两种关系状态来设定规则的。但这两种关系不能涵盖现实生活中召回与行政处罚关系的全部形态,对其他关系形态的遗漏,是我国召回立法不足和僵化的直接原因。

(三)交叉的关系缺陷产品同时存在于生产、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时,召回与行政处罚处于交叉的关系。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缺陷产品应适用行政处罚,对交付消费者或用户的缺陷产品应适用召回,这在理论上已比较明确,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大量的问题。我国产品质量立法较为陈旧,没有涉及召回这种新的监管执法方式;在召回的立法中,召回与行政处罚被设计成两个绝对平行、相互独立而封闭的体系(对拒不召回实施行政处罚除外)。立法上的相互割裂,加上部门的权力分割与利益的影响,导致召回与行政处罚无法根据实际需要交替适用、协同实施、互为支撑。一方面,在执法部门查处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案件中,几乎从未对已交付消费者、用户的缺陷产品发出警示、启动召回,消费者的利益没有通过政府执法活动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召回主管机构在实施汽车、玩具等产品召回时,很少安排或通报当地执法部门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缺陷产品及时进行查处,违法企业没有受到必要的处罚。召回与行政处罚缺少必要的交叉与衔接,影响了政府产品质量的执法力度,留下了较大的监管漏洞,使产品召回与行政处罚这两种监管手段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立法机构和主管部门需要尽快厘清并处理好两者的交叉关系,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责任体系和监管、执法体系。

(四)聚合的关系聚合的关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企业既应承担拒不履行产品召回义务而产生的行政责任,又承担因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而产生的行政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责任竞合。此时,生产者既存在拒不履行召回义务的违法行为,也存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对这两种行为设置的行政处罚构成要件、制裁目的全然不同,是两个独立的违法行为,应分别予以定性与处罚,不能相互替代或吸收。②企业因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接受行政处罚时,主动对已售出的缺陷产品实施召回,被召回的产品是否应纳入涉案的问题产品进行处罚?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将已通过召回处理的产品作为涉案物品,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增加政府监管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不仅不应将已通过召回进行处理的产品纳入处罚的范围,如果召回达到了消除危害后果等效果,还应在决定行政处罚时,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将召回的情况作为从轻、减轻的情节予以考虑。

(五)补充的关系补充的关系,存在于产品召回与行政处罚的方法、手段层面,是在分别实施召回与执法过程中手段与方法上的相互补充、借用。目前存在4个方面的补充关系:一是手段的互补。召回的程序规定过于简单,缺陷调查偏重于技术调查,调查的强制性和时效性明显不足,在企业不配合或者弄虚作假时,无法及时查明真实情况。如果此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使用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的手段与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查明缺陷的存在及其程度、范围。二是规则的互补。对一些没有具体规定的产品召回附加性义务,如风险警示义务、产品缺陷跟踪义务、真实标注义务等,可以依据现有的产品质量法律规定来督促企业实施。三是证据的共用。召回程序与执法程序中形成的大多数证据可以共用,如检验报告、鉴定结论及调取的各种物证、书证,从而可以避免重复调查、检验。四是信息的共享。产品召回的相关信息和行政处罚的信息应当充分共享,最好能在同一信息平台上运行。以上5种关系,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现阶段产品召回与监管、执法体系的相互关系,从以上关系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产品质量与召回的法律制度,更加有效地执行和实施这些制度。

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完善构想

(一)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产品召回制度的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国家产品责任制度的完善程度。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首次提出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确立了我国独有的产品责任制度,确立了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3种责任方式[6]。从形式上看,我国产品质量责任的责任形式最为齐全,责任体系最为完备,但由于实施中一直没有处理好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国外的产品责任以民事责任为主,我国的产品质量责任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被忽视甚至被排斥。民事责任是产品质量责任中的基础性责任,以补偿性为特点;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是派生性责任,以惩戒性为特点。责任人理应先行承担补偿性责任,然后承担惩戒性责任。如果越过补偿性责任直接承担惩戒性责任,生产者、销售者没有承担全部的责任,消费者成为质量问题的净受损者,政府部门在实质上承担了部分企业责任,最终将导致产品质量责任无法落实。进入2000年以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力度,但仍然不能遏制质量问题频发的态势,政府部门仍然被指责为监管执法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责任配置的混乱造成的。产品召回的引入正好可以对民事责任的缺位加以弥补,更加符合我国公众对政府转变职能的期待。召回制度是政府用行政性手段,以公权为后盾督促企业履行民事义务、落实民事责任的一种新的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模式,与传统民事责任相比,变事后救济为主动预防,可以显著降低消费者个人和社会的维权成本;与传统的行政执法相比,首先补偿消费者的损失,促使生产者直接对消费者负责,通过消费者的积极维权加大对违法者的制裁力度。在企业成为真正的产品责任主体后,政府则退居中立的裁判者地位。因此,建立和运行产品召回制度,将对产品质量责任体系的完善发挥关键作用。

(二)完善召回的法律体系本文的重点不是召回法律体系的完善问题,这里只简单提及。召回的法律体系应从5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建立产品召回的通用程序。《特别规定》及《侵权责任法》等对产品召回作出了原则性规定①,但对于召回管辖的主体和层级、涉及的产品范围未作限制性规定,很可能造成实施中的混乱。二是设立产品缺陷认定的通用标准。已有的缺陷认定标准本身就不统一,如《食品安全法》53条将缺陷食品定义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以符合性为唯一标准;《汽车召回条例》则确立了符合性及“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二元标准。②应尽快明确缺陷认定的通用标准,特别是“其他不合理危险”的认定方法和技术规范。三是进一步明确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的相互关系。目前的召回立法对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相互转换与衔接的规定比较生硬,启动责令召回比较困难。四是改变单一的“召回管理”立法模式,立法重点不宜全部放在调整召回的管理关系上[2]358-62,在以后制定更高层级的法律规范时,应全面规范涉及召回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全面设定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五是进行拓宽召回范围的研究。我国不但存在严重的产品缺陷问题,也存在严重的质量欺诈问题,如伪造冒用厂名、厂址、质量标识、商标等。这些问题同样大范围地侵犯消费者权益,可否采用召回的方式加大对制假者的制裁力度,值得研究。

篇7

一、建章立制,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路政管理,规范路政执法行为,提高路政办事质量和效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实践经验,我队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每月组织全体路政执法人员进行两次以上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每年组织1-2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及军训1次,要求执法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各种技能,同时为了检查学习培训内容,我队要求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如考试不合格者予以停职学习,直至合格后方能上岗。至今为止,全队无一起执法犯法和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路政中队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路政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为了维护路产路权,在执法活动中,从未出现过越权行政,吃、拿、卡、要,路政赔偿罚款不开票,下达路政赔偿罚款指标及个人收入与完成经济指标挂钩等不良执法行为。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到目前为止,全区无一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队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我队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所有行政收费项目和数额严格按照赣价费[]100号执行。各类执法案卷档案按照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交通行政执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得不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使我们的路政执法显得十分被动,希望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予路政执法更多的支持,使我们的路政执法工作能够更加有序的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篇8

关键词:溯本求源;部门协作;管养成效

浦口区作为南京市的郊区之一,现今由区绿化管理所管养的公共绿地总面积为170万m2,创造了众多可供人们休闲游憩、娱乐健身的城市生态之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但也存在着植株长势不良、绿地时常被侵占、破坏、景观效果不显著等现状。分析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

1 浦口区的园林绿化管养存在的问题

1.1 绿地施工质量方面——基础薄弱

浦口区的公共绿地系统紧随着城市道路系统的延伸、老城改造出新、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建设步伐而扩增。一方面,因城市建设任务时效性的要求,绿地系统的建设作为后续性任务,难免会出现反季节栽植现象,种植达不到规范要求。另一方面,绿地景观的设计存有缺憾,虽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在乡土树种的选择、苗圃熟苗的利用上总体掌控较好,但个别品种的选择、布局位置的合理性往往被忽略,一些设计上的不合理性,靠后期养护,无论如何投入,也达不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如归咎于绿化所的养护不到位,有失偏颇。

1.2 人为干扰、破坏方面——思想意识薄弱

尽管众多市民的爱绿、护绿意识有所增强,常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管养工作,对破坏绿地的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对绿化管理所的日常养护工作进行社会舆论监督。但仍有许多餐饮经营者、洗车、修车经营者及流动摊点等,漠视园林绿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为了经营方便,肆意占用绿地作为经营场所,向绿地、花池内倾倒油污,抛扔生活垃圾等损绿行为时常发生。另外,市民任意践踏绿地,攀枝摘花等现象常有发生,因其行为的个体突发性、偶然性,给绿地养护工作增添了难度。

1.3 养护经费问题——资金投入薄弱

目前,浦口区园林绿化养护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由于现今生产成本增长过快,导致本区对绿地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尤其在肥水管理、花灌木修剪环节投入少。仅以植株能自然生长、存活为单一控制标准。另外,在城区绿地防灾消险工作、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城区绿地植物生态保护方面更是严重缺乏资金投入。由于养护资金的短缺 ,使得浦口区园林绿化管理所对本区的公共绿地的管护工作仅限于基本的、表面上的管理,无法进行更深层次、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

1.4 行政处罚问题——力度薄弱

区绿化管理所在城市公共绿地的日常管护过程中,对损坏、破坏、占用城市公共绿地等违法行为仅限于口头制止、劝阻等管理手段,缺乏有效地行政处罚机制,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中,虽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但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对“造成损失的”无明确的界定,其“损失”亦无法量化。因此,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具体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上难以操作;且相关规定中,对“毁绿行为轻微并能够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等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因此,对具体园林绿化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显得“偏软”。然而,就是因为一次次的“轻微违法行为”的存在,长期累积,导致了本区公共绿地、行道树等生长势衰弱、土壤板结、生长环境差等现象。

2 提升浦口区城市绿化管养水平的建议

2.1 抓源头,严控城市绿地的管养移交程序关

严格按照工程验收相关规范要求,认真检验现场,核查工程相关资料,对工程资料不全、工程实体感官差、工程养护期未满及成活率、生长势达不到规范要求,应要求施工方进行整改直至符合移交要求,否则应拒绝接管。同时,对“工程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本应当征求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而未征求的绿化工程,其工程实体完工需移交的,更应慎重、严格地进行验收,在源头上进行控制,杜绝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进入正常的养护环节。

2.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市民爱绿、护绿意识

建议由城市管理局市政绿化管理科牵头,绿化管理所配合,每季度开展1次有关园林绿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在广场、公交站台等社会窗口张贴宣传画、悬挂宣传横幅,免费向市民发放宣传手册,定期举办与城市绿化管理有关的有奖征文、摄影等活动,引导、激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绿地的监管工作,逐步提高市民爱绿、护绿的思想意识,有效引入社会监管机制。

2.3 强化行政手段,完善城市绿化行政处罚体系

篇9

检查目的

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解决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实、纪律不严、为政不勤的“慵、懒、散”等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改进机关作风,促进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检查对象

镇直各部门

工作职责

1、镇督查组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明察暗访要制度化、规范化,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限期整改,做到真督实查、真查真改、真见成效;

2、督察组按照部署和要求,按季度组织开展督查,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加大督查力度,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做好跟踪落实,将情况及时反馈镇效能办;

3、镇效能办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督查,组织协调和接受区效能办培训,做好材料准备、情况汇总等工作,提出处理意见,进行通报,建立日常督查台账。

4、各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树立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各部门抓效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上下合力。

检查办法

(一)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

根据《关于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开展自查自纠的通知》的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问责,对机关作风建设、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工作情况、新城建设、“五大战役”、重点项目、行政处罚、窗口建设及办事效率、“12345”诉求件办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开展常态化自查自纠,通过日常自查、镇效能办定期或者不定期督查等方式,确保落实到位。

(二)镇效能办加强日常督查,形成督查台账

成立镇效能督查小组,开展日常效能督查,督查结果形成台账,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协调和检查评估,督促整改,严格问责,全镇通报,将结果纳入绩效管理。效能督查内容主要包括:

1、围绕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对新城建设、重点项目和“五大战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抽查落实情况;

2、对重点难点问题、滞后项目及领导批示的效能督查件开展专项督查,采取“现场督办制、全程跟踪制、效能提示制、每周专报制”四项制度深化督查;

3、对全镇各部门严格执行“六个不准”、省政府《关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十条意见》、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4、牵头做好阳光平台(行政处罚系统)建设;

5、对效能投诉及“12345”诉求件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对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结果运用

篇10

对信息工作的见解,专家们早有深入的研究,这里,本人也结合自已的工作实际,谈谈对信息工作的认识。总得来说,包括三个部分:

一、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工作是一项扩展城管形象的重要内容,信息工作是政府工作的“耳目”,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之一。

1、信息工作可以对领导的决策与管理工作起到参谋作用。一个决策的出台,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调研,而信息的有效传达会大大节省领导者的信息收集过程,事半功倍,换一句话说,信息的流通与采集贯穿于任何一个决策形成的全部过程。

2、信息工作可以实现下情上达,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社情民意的反馈作用。信息已成为各级领导掌握下情和大趋势的“晴雨表”,管理者通过各种可用的信息,可以对辖区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做到更符合客观实际。

3、信息工作对政策落实和工作部署情况有监测作用。信息是沟通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载体,信息是领导者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控制局势的有效手段。

4、通过信息报送,可以展示整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城管部门的工作水平,通过信息报送,可以起到推广经验的效果。

5、信息工作对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有超前预测作用,可以说,信息是领导处理问题的“预警器”。

6、信息工作还是领导者发现、培养本单位人才的有效载体。

二、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现行体制与实际工作出发,城管信息工作有以下几块内容:

1、对部门总体工作的宣传,这里主要包括城市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宣传。我们要管理一方百姓,就必须让百姓知道我们是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也就是说,应该让老百姓认识我们,我们也应该更贴近百姓,让“主人”详细地了解“仆人”,这是我们这些“仆人”的应尽义务。

2、有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宣传法律法规的目的是让行政相对人更好地懂法、守法,从而减少违法事件的发生,堵住源头,总是解决问题的最省力的妙招。从××来看,现在所应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还是比较全面的,应用得比较多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浙江省取缔无照经营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市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城市绿化条例》、《××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市河道管理条例》等等。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包括了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无照经营、城市公用、市政、环境保护和建筑施工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条款的宣传,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内容。

3、运用社会力量,赢得一个全社会理解城管、支持城管的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从全国来看,虽然这一方面工作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但从实际来看,××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我们通过城管联系社区、推广城管义工制度等形式,大大扩大了城管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积极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起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起到用先进促后进的效果。

5、信息工作还包括对城市管理以及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办案人员应该对自身工作心得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总结,要加强理论文章的创作,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又用来指导实践,再进一步,实践也应该继续来验证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6、应该加强对辖区内城管方面的重点、热点事件的追踪报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寻找新闻线索,及时反馈居民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信息工作成为联系城管与居民的桥梁。

三、城管信息工作的注意点

总体来说,信息工作要从信息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入手,重在保证质量,要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开展工作,信息经过我们的手,必需保持原貌原样,报送必须及时快捷,要杜绝迟报、漏报、瞒报,任何歪曲、篡改都是信息工作人员的大忌。

首先,在反映事情时要做到实事求是,要言简意赅;其次,在信息报导中要着重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新经验;再次,要加强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和问题要力求公正全面;最后,在进行理论创作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挖掘事件的内在涵义。

四、城管信息工作的主要实现形式

城管信息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实现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里列举一些常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探讨:

1、运用网络的力量,建设管理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网站,及时更新内容,提高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和质量,增强影响力,使为数庞大的网民队伍在城管网站中对我们加深了解。

2、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扎实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宣传,通过与各媒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城管工作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介与百姓见面,使城管工作深入人心。

3、利用户外大型广告和公用电子屏的力量,必要的公益性广告用语,大力进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宣传。

4、积极参与上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服务活动,通过“社区服务日”等活动,把服务为民的理念推向实际,达到扩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社会影响,提高我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5、促进城管知识宣传上公交的活动,制作和发放宣传资料,在宣传中做到方便、快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