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进入新世纪以后,现代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摆脱了传统学生的单一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进行革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大学的思想教育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唯课本论,教学内容单一,手段老套,方式死板,没有创新意识,一味的采取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高校没有统筹的文化环境规划策略,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阻碍了其思想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高度重视专业的学习,忽略了思想教育工作,没有一批专业知识优秀的教师队伍,思想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抗压能力差

现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课业负担也更重,从小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受到的溺爱多,没有人进行交流沟通,性格孤僻。上大学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自己解决问题,人际关系受挫,导致心理问题增多。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生活幸福,物质资源丰富,知识面广,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远离了父母,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很多人抗压能力差,思想容易出现偏差。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首先,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国家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财富,是民族的希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够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其次,这也是大学生个人的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只有具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

最后,由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需求不同,对于人才的标准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如何改变,其衡量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要求大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其中,思想品德又是判断人才与否的首要因素,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但是道德却跟随人一辈子,由此可以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重视培养,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放在首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时期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很多人的心理特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和电子产品,厌学情绪严重,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学教师首先要正确对待,任何一个年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利用这样的特点对其进行引导,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试着去理解他们。

其次,要采取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基于“90后”大学生喜欢网络和电子产品的特点,教师可以投其所好,利用网络进行心理沟通和教育,例如短信、QQ、MSN等等,这样也可以简化一些程序,便于进行沟通。

(二)拓展教育领域,创新教育体系

以往的大学生仅仅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忽略了其他形式。新型的大学思想教育可以不断扩展教育领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创办家长学校等手段,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断进行改革,使各个方面相互结合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另外,高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战场,应该不断进行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也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渗透融合,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多进行换位思考,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形成新的思想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项活动

想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就要不断完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新时期,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理念,改变原有的呆板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还要把思想政治课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到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此外,要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就不能单一的进行说教。教师要释放学生的天性,多开展一些与思想有关的活动,例如进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山村,了解那里的孩子,从而树立自己不怕困、不怕累的思想,还可以在传统的学生大会、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多媒体交流,开办心理热线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加强诚信意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底线,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诚信是立足一切的基础,如果缺乏诚信,会严重影响大学校园风气,动摇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重视对大学生的诚信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水平,才能树立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能够参与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就无法保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引起高度重视,正确运用其导向作用,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宣传,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宽松向上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大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学生富有朝气和活力,肩负着祖国的使命,大学教师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就要从各方面着手,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 温才铭,杨柯智.新时期下加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辅导员微博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4-115,119.

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篇3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好奇心强的大学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变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教育工作,包括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这将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也不为教育者所掌控。

大学生的思想都很单纯,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主要问题。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规范网络道德。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在高校,一般的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私设网络服务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网络服务器,要实行专人管理、维护。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在不断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

我们不能回避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应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加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所谓网络的引导功能,就是因为网络具有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决定内容发展方向的特点,关键在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所谓管理功能,就是我们应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易参与性来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3、广泛开展网络活动。

电脑和网络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4、加强网络管理,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极有可能在网上丧失自我而做出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大学生还因为上网没有节制而造成学业受挫。比如,上海某高校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造成的。针对这些状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适当管理和干涉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条例和守则,告知每一位大学生,对学生上网的机房、图书馆、实验室要配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至于寝室和学校附近的网吧,也要经常去巡视。上海市有的高校制订了学生上校园网申请审批制度。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暂时不予办理校园网上网手续,已办理上网手续的,如考试成绩出现几门不及格的,也暂时取消其校园网上网资格。

篇4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当前,新媒体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思维和工作方式,做好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完善了大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接受的知识一般是有限的、单一的,学习的知识结构也是封闭式的、低效用的。但现在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大千世界,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教育理念的熏陶,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与能力。

(2)新媒体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现在大学生习惯于使用网络平台或者手机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从手机到 QQ 聊天软件,再到微信,受到无数人的热捧,表现其极大的便利性与实用性[2]。

(3)新媒体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以课本讲解为主,学生们经常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而现在,新媒体进入校园,成为了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论坛、导师博客等形式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利用简单的软件就可快速传输文字、图片、声音,准确、快捷、方便,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通过这些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政治理论中爱国主义以及奉献主义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所以新媒体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5)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学平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不胜数,形式多样,涵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优点,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改变了原有的对事物认知的方式,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而在网络的极大方便与诱惑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缺乏理性和独立意识,失去自我。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原有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教育制度明显落后,对新事物、新理念缺乏前瞻性和实践探究,似乎有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2)新媒体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耽误学习和前程。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学习主动性较强。所以他们习惯于上课玩手机、聊 QQ,下课后上网玩游戏等,可以说,他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有阻碍作用。

(3)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量外来文化入侵原有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民族、语言、传统的障碍。所以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国家甚至通过网络向我国广大学子传播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还有些同学借助网络的便利,考试作弊,谣言,恶意中伤别人,这都是缺乏良好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

(4)新媒体含有的不良因素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大大加重了工作的任务和压力。在这个盲目追求金钱、追求名利的物质社会,很多黑心媒体为了一己私利,编造低级趣味的新闻,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媒体的公众形象,还损害了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身心健康。虽然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出现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缺乏抵制形形色惑的能力。这给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

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我们既可以开辟“手机论坛”和“网络访谈”等栏目,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2.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2.3创新手段和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技术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政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网络思想动态,开展相关调研。此外,还应紧跟潮流,了解学生变化,及时填充内容,改进方式,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3.结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认清发展形势,理性对待其优缺点,充分利用其优势。对于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网络传媒;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的教育工作,不仅包括理论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时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大学生辅导员在网络传媒环境下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使网络传媒与网络平台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网络传媒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使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也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更多地集中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有效地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辅导员更加具有亲和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2.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网络平台的应用,冲击了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理念。网络平台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属于虚拟的交流方式,进而也造成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形成了虚拟的人际关系。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的教育内容转变为信息信号的传递,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变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二、透析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工作为基础的班级主页。首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辅导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以班级学生为主体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班级主页当中,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浏览班级主页,通过网络内容的浏览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同时设置学生留言板、班级动态、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板块,促进辅导员与大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网络与学生在线交流。大学生辅导员可选用一种在大学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QQ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符合大学生的网络交流习惯,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和崇敬感,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辅导员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辅导员必须进行教育方式的转变,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应用水平,通过多媒体教育平台、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使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使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实现完美的统一。

4.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播正能量。网络平台的应用,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借助网络平台在大学生当中传播社会正能量。辅导员可在学生的交流群,或是所建立的班级主页上,分享网络平台上的红色网站或红色文章,使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来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视频、语音、文字等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

三、结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网络平台的应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辅导员应该不断转变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地输送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艳,王平达.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60-61.

篇6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高校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局势。高校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改革,利用对思政教育话语优化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良好思政教育环境,不断做好多元化教育实践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综合质量,为后续阶段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必要性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有效性。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影响力逐步提升、自媒体发展及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得到巨大调整。其中,网络负面信息及负面内容的传播,时刻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影响。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抵触心理愈发严重,对思政教育概念的曲解及思政教育内容的误读,促使大学生难以秉承客观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降低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围绕高校思政话语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能从新媒体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教育支持,促使思政教育能不再以好高骛远的视角开展工作,而是脚踏实地从大学生思政教育诉求角度出发,逐步做好深层次思政教育渗透,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生良好时代风貌的有效策略。(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新生态。新时代背景下丰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随着大学生群体总数的逐年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一系列基础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更好地做好教育对接。在此形势下,高校围绕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的重要举措。高校对思政教育话语的优化,势必要从改变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育适应能力、弥补角度缺失及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四个维度开始规划。通过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实现思政教育能力的大幅提高,使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时代新机遇。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体系相对滞后。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基于时展不断做好改革优化。但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加之未能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足够教育资源,导致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其中思政教育内容适应性不足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定程度限制思政教学工作开展,促使思政话语的运用难以起到积极教育效果。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好系统化教育布局,从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及体系优化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契合度,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话语有效运用下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从而有效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新环境。(二)话语结构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确保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思政话语必须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以改变大学生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以思政教育基本内容为原则,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及自我反省。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实践方面,部分高校盲目开展思政教育布局,未能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调整教学方向,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最终,促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对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三)话语内容缺乏思想共鸣。高校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必须尊重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个体化差异。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均可能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及思想高度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选择,需要基于学生个体化差异做好针对性地教育规划,确保话语内容应用有效性。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仅注重工作的统一性,未能从保障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选择思政话语内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无法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思政教育无法切实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优势。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教育影响力。提高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必须从强化教育渗透能力及话语的生活化实践两个维度做好规划。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开展一体化思政教育联动,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促使各个学科之间能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开展深层次专业教学工作。其中,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需要与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保持高度契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政诉求及生活现状的同时,调整对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运用,逐步从话语内容生活化布局角度开展教育实践。以教育实践作为核心切入点,逐级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使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一步改变学生思想状态,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参与课程学习实践,逐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基于对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的强化来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进而为高校建立新的思政教育环境[1]。(二)提升新时代信息媒体的思政教育话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引导作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从掌握媒体话语主导权角度,做好信息网络媒体的教育宣传;以理论体系为中心,逐步拓展思政教育涉及内容及领域;通过在思政教育话语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元素,强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引导下,有效融入现有思政课程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设立媒体账号,还可以与媒体平台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话语优化,运用媒体力量重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可以紧跟时展步伐,切实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视角看待思政教育问题。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从更深层次挖掘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话语的教育引导可以切实发挥多元化教育的优势。(三)建立多元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改革机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与时俱进,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探索积累经验,从实践中掌握多元化教育技巧,并建立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促使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改革可以得到充分落实。通过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实现对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与政府机构、企业开展一体化教育联动,由政府机构派专员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并指出当前教育不足,进一步传达政府机构的政治思想精神,使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企业则可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学习实训场地,通过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概念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一定探索意识。一方面,运用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为高校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思政教学经验提供保障,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思维及话语新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成绩开展布局,忽视对思维逻辑及思想认知教育培养的重要性[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必须要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做好改进,提高话语的适用范围。例如,对思政学习存在抵触心理的大学生,高校不应利用学分进行约束,而是要利用柔性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感化。根据大学生存在的思政学习问题,逐步做好深层次教育分析,了解影响其积极参与思政学习的阻碍因素,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逻辑。而后再结合对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开展系统化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在思政学习方面形成正确认识。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话语内容创新方面做好优化,结合新时代的新事物提升话语内容包容性,使其符合当前时代背景,让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亲切感。以此,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用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需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通过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及掌握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对以后思政教育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亮华,查静.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9-82.

[2]李涛,等.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究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化工管理,2020(34):37-39.

篇7

在我国大学的新时代,大学生思维非常敏捷,能够很快接受新的事物,往往在新思想、新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他们已经意识到并付诸了行动。追求事物新奇、接受新的思想和新观念,是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但是,也正是因为敏捷的思想而隐藏着一些很不现实的东西,那就有很大学生一味地追求新颖而缺乏思考与分析。大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求知欲强,他们为了使自身成才的需要和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总希望自己能大量涉足于未知的领域,猎奇求异,以达到实现自己某种需求。然而,大学生还处在青年初期,他们的身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因此,他们普遍存在渴望自我表达,但又是简单和天真的好奇心态。在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反映就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在一个技术尚未讲解完成,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身手,即使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还想去尝试一下;或是在老师讲解完后,他们又急于求成根本就不按要求的步骤进行,总想立马把握好技能,获取成功。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状况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使用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施教学,与当前的大学体育不适合了,其表现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比较落后。采用专项训练手段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规范的技术动作,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方法过分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老师的所有行为都被认为是正确的,学生几乎不能去怀疑。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的思维起不很好的训练和培养作用,同时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就是程式化的强制执行,显得十分的呆板,对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十分不利。

2、以前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能力。长久以来,因为受到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总是一味强调对体育知识经济和体育技能的传授,强健大学生体质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样实施的后果就是单纯地注重短期利益,弱视了针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和科经济学健身理论经济知识、方法的教育,同时也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经济、体育习惯,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教学内容还须更新,没有突出重点。目前大学体育教经济学大纲仍然强调传授运动技能是教学为中心,教学内容与高中时期的还有很多的重复,所以他们缺乏体育兴趣,甚至还有蔑视感。一部分将兴趣、健身、娱乐融于一体的现代健身体育项目,因为受到诸如器材、场地、师资等客观现实的制约,很难纳入教学内容。

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做到解放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体育教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去迎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1、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的思想加以解放

大学体育老师如果只要求自身提高学识和思想意识是大大不够的,还要鼓励自己多做实践,毕竟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方面的所有创新成果都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还要在实践中来完善和改进,在老师的工作,把理论转化成实践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又特别是体育学科的教学,其本身的教学活动就是实践活动,因此大学体育老师更要利用好这一独特之处,去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中去勇于探索,要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实践去创新,获得自身的成功。

2、体育老师要在自身行为意识上做到思想解放

作为大学体育老师,要勇于转变自身的思想,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在教学行为上墨守成规对自身的提高很不利,学识方面肯定要做到比学生要高出一大截。另一方面,在教学意识方面,体育老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摈弃那些传统的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的教学理念。

3、大学体育老师首先要解放自身思想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解放思想,体育老师必须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用思想去指导自身的行为。解放思想的本质就是提升自身的思想看法,使自身的思想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努力去与现代大学生的特征相适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创新。

4、体育老师要在本专业上面进行自我思想解放

体育老师必须要求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学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专业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更新和发展,同时,也就要求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也要不断的吸收和积累,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当今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个领域内的知识的新老更替也快,知识的使用期也更短了,知识的创新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在大学体育教育板块内,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根本就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的步伐了,因此,大学体育老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吸取新信息,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进步完善。

5、在教学活动中要思想解放

篇8

一、引言

在新时代,高校新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受教育背景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作为高校辅导员,对高校新生的教育和引导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形势,如何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新时代的高校新生进行合理教育、引导,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成为合格的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辅导工作的重点。

现如今,国内高校通过不断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方法[1-3]:班级寝室双层引导法,即每一新生寝室安排1名往届生作为寝室助理辅导员,每一新生班级安排1名往届生作为班级助理辅导员,以传承良好传统,加强新生的教育管理;班级导师法,即为每一新生班级安排1名导师(从教学、科研人员中选拔出),班级导师可发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起示范作用及引导作用;历奇为本辅导法,即设计富含各种主题的游戏,使新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思想触动,并将获得的体验转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目前全国各高校多单独或交叉采用以上方法,但并没有一种约定俗称并被推广采用的方法。作者试图通过综合分析新时代高校新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易出现的问题,寻找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方法。

二、成长环境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上几辈人相比,特征鲜明。目前高校新生多出生于95年左右,他们出生时祖国改革开放已有十余年时间,中国社会正逐步从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社会日趋进步,但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非对抗性矛盾突出。

人民生活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新思想、新观念已为多数人接受,他们的童年与父辈的生活差别很大,多衣食无忧。而且新时代高校新生基本为独生子女,与父辈相比,他们生活在饱含关爱的环境中,极少经历痛苦、艰难的情形。他们中学时期网络已经非常发达,获取信息的数量大、渠道广,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很多人把玩游戏作为自己的课外活动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参与集体活动、社交活动较少。可以说,与前几辈人相比,他们所接受的是更好的高等教育,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掌握有更好的资讯。

三、思想、行为特点

1.思想独立、开放

他们一般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中,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这使他们喜欢仔细思考和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结论,不喜欢教条式、死板的教育模式,他们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观念,有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他们接受的信息量较大,喜欢交流,乐于比较,常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引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价值取向务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较强。

2.行为自信、前卫

他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父母一方面给予他们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十分注重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人参加过特长培训,他们乐于展示自我,喜欢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表现欲很强。由于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他们思想活跃,敢于对新观点、新思想进行探索、试验,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时尚、标新立异。

3. 视野开阔、敏锐

他们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发达的网络便于他们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多是网络高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量也较大,这就使得他们视野开阔。他们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尤其关注。他们热爱祖国,忧患民生,展现出心忧天下的宝贵情怀。

四、易出现的问题

1.固执己见,自控力差

思想独立的他们不习惯接受别人的意见,以至于固执己见,在尝试自己的方法时容易走弯路、错路。在开放思想,接受新观点、思想的同时,西方形形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他们,由于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可能抛弃传统道德观念,容易在外来观念前迷失自己,乃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行为张扬,格格不入

新时代大学新生几乎大多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深受家族亲人的宠爱,形成了自信张扬、特立独行性格特征。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及尊重,但又不轻易认同他人的观点。在进入大学后,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很多新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但是易忽略他人的感受,不为他人着想,导致在集体中孤立,无法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申请入党的动机多样,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3. 好高骛远,好逸恶劳

新时代大学生几乎与中国的互联网一同成长,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娱乐的重要工具,他们多以政商界精英为自己的偶像,对网络上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羡慕不已,自己又由于舒适的生活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易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在自信与自卑中徘徊,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自卑与不满的宣泄口,最终沉迷于网络,一事无成。更有甚者,事先不权衡利弊,仅追求眼前利益,方法不当,考试违纪,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唯利是图,走上违法的不归路,最终荒废了大好青春。

五、教育理论、方法研究[4-10]

1.对先进理论、方法的借鉴

高校新生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理论、方法。这些成熟的理论、方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服务(负责)意识及社会力量的介入。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专业的协会、杂质及培训机构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帮助高校做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英国,高校对学生采用全方位负责制进行管理,上到主管副校长、院长,下到各种专业及生活指导老师,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在德国、法国,社会力量大力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分担了高校的管理任务,又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香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自成体系,与教学工作完全分开,专门负责学生除学习外的一切事务,保障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台湾,通过借鉴国际先进学生事务管理理论、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做到了先进经验的本土化,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法。

2.教育理论、方法构思

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先进教育理论、方法的借鉴,结合几年来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经验,逐步形成了“教育与引导并举、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理论。

首先必须掌握新生的性格特点,可通过问卷调查及与新生直接沟通的方式获得,以便针对其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其次要对整体新生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同学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针对不同特点的新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保证对全体新生负责;再次,通过收集辅导员助理、班委、宿舍长、学生导师反馈的信息,及时掌握新生心理动向,合理引导,使事态向着有利于新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方向发展;最后,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政策、社会环境现状,正确引入社会力量,组织新生开展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新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也能够增加社会经验。通过采用以上措施,帮助高校新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育理论、方法的实践

在形成初步理论后,将理论投入到高校新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生整体的学习成绩优异,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日渐成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部分同学已成为同期入校生中的佼佼者。这说明,若能根据新时代高校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事务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合理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篇9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处于一个重要战略地位,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十以来党的宣传工作继续高歌猛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农村地区作为党宣传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正未有穷期,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同时物质生活的充足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对知、美、乐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宣传工作建设,敢于亮宣传利剑,找准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打好农村宣传攻坚战。

1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现状

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范式的转变,它为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丰富而海量的信息内容,不断拓展宣传范围,创新宣传载体,使党的思想政策方针快速传达到每一个农民群众耳中心中,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也日益活跃,给农村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此外,封建迷信、教会等活动在农村地区蔓延,侵蚀农民的信仰和精神,加强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1.1农村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时代新宣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村宣传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大喇叭、公告栏等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脱颖而出,丰富了农村宣传工作的渠道,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准确获得有关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又通过这些新兴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政治参与度。新时代宣传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县级融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强了农村宣传工作实效,促进了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1.2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沧桑巨变,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和思想境界也日益提高,一些传统固化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文明思想观念转变。他们视野开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接受新鲜事物,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给农村带了巨大的压力,受外来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差别化明显,特别是一些农村青年人思想浮躁,功利性心理凸显,追名逐利,变得更加现实。

1.3政治意识弱化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民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增强,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同时部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也不断弱化,对党的认识比较狭隘,对党的信仰不够坚定,更有甚者不信任党。此外一些农民主导精神的缺失和信仰上的真空,使得教会活动不断扩大,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组织趁虚而入,容易削弱党和国家在农村群众心中的信服力和影响力。农村群众在政治意识的弱化和信仰的缺失,迫切要求加强党在农村宣传工作能力建设,打好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

2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宣传意识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是否能够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决定了宣传工作成效的好坏。长期以来,经济建设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再加上宣传工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宣传成效好坏不像经济工作立竿见影,在较短时间凸显不出来,而且也不易评定。因此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忽视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即使是宣传,也只是形式主义,上级领导不重视,下级人员不作为,宣传工作只是走走过场搞表面文章,不能根据农村群众现有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对宣传的内容农民群众能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漠不关心,对农民群众关心的、表达的诉求不能形成良性的传达反馈机制,从而使党的宣传工作在农民和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到实效。此外,由于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使宣传工作在机制体制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得不到落实,影响宣传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2.2宣传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现阶段最为常见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广播喇叭、公告栏、横幅、墙体标语等传统媒体,它们是做好农村宣传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媒介在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凸显,缺少交互反馈、更新速度慢、耗时多成本大。新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以其时效快、强交互、成本低、省人力等优点脱颖而出,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限制,新兴媒体在部分农村的移植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促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是农村宣传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宣传内容上主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等,宣传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创新,没有针对性,只注重将理论灌输到农民耳中,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素质能否了解和接受,从而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宣传效果。

2.3宣传人员匮乏

当前农村宣传的主体力量主要是乡镇党委宣传委员、村级宣传员以及一些党员村干部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揽宣传工作,很难将全部村级宣传工作逐个落实,村级宣传员又很难配齐一村一个宣传员,常常是村干部兼职做宣传员。此外由于缺乏对农村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宣传工作人员不受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宣传人员的价值。在宣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工作重点放在文体娱乐活动上,忽视对村民精神层面的引领;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宣传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将宣传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上级发文件,便照搬照念给群众,对于要宣传的内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快速准确的将党的思想传递给农村群众,更不能根据村民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2.4宣传受众群体参与度低

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宣传覆盖全体农村群众成为一个重要难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给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盲区,这些人员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难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宣传教育。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是宣传工作的主要受众对象,除农忙时间外,还要在家或附近做工挣钱补贴家用,不愿在接受宣传教育方面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配合度较低、参与度不高,此外宣传人员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难以贴近生活实际,没有吸引点,激不起群众的兴趣。

3做好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新时期新宣传,做好农村宣传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上行下效,要根据农村现有的条件和人民群众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意识,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宣传人员。

3.1强化宣传意识

乡镇党委以及村级干部要有强烈的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对农村群众做好宣传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梦进程,更关乎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以往重经济工作而忽略宣传工作的观念,明确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杜绝将宣传工作形式化和任务化。其次,要明确宣传的任务。新时代做好农村宣传工作要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有关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国梦实现而奋进。最后,加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让党员活动室活起来,电影放映队动起来,文体广场和宣讲队建起来,使现有设施都能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

3.2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

新时代农村宣传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为基点,辅以农民感兴趣的农业科学知识、法制宣传、民生、农业创业等内容,使宣传内容理论性与趣味性并存,富有吸引力。宣传手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要深入农民生活实际,以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使党的思想理论深入人心。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对于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要充分利用大喇叭、宣讲团、文体活动、流动电影放映等传统宣传媒介,以活动吸引,寓教于乐地开展宣传;对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群体,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宣传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线上教育,或利用春节、假期等集中教育,使宣传面覆盖全体农村群众,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引领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3培养专业宣传人员

宣传人员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宣传能力直接关系到宣传工作实效的好坏。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宣传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宣传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宣传水平。首先,建立严格的宣传目标考核制度,通过评比表彰,对宣传成绩突出的宣传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模范,增加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宣传工作落实做细。其次,充实宣传队伍,除了村级宣传员、农村党员干部外,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农村教师、离退休干部也是宣传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高、经验丰富,能够全面改善和充实宣传队伍的素质结构。最后,通过在职培训、观摩宣传典型、挂职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宣传人员的素质,不断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培养创新意识,更新宣传理念,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加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推进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熊倩.江津县农村宣传网研究(1950-1956)[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毕耕,唐叶,祝健.农村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11(02):28-29.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管理模式

信息狂潮在给经济领域带来全新冲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教育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和思想以隐秘的方式潜入生活,影响着互联网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辨析各种渠道不明的误导性信息是教育事业从业者必须严肃对待的重要议题。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的重要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须以现有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做到课程教育的高效化、全面化就必须要在认识以往教育模式不足的前提之下进行新型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以此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热情,鼓舞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结合新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内容。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和人才势必会提出新的要求,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育模式必定会提出新的议题,只有切合时代的步伐和需求,进行人才教育理念的反思、总结和创新,才能使教育理念不与时代脱轨,使教育真正落向实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需求、价值需求和技能需求三个层面,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则能够培育更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经济上升的专业人才。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它总览了思想、法制、历史、哲学的精华,能够在文化辨析和文化认同方面指引正确的方向,同时它囊括的优秀理论能够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培育出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融合实践经验促进理论更新。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本就是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得来的科学理论,探索新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研究理论、钻研理论的热情,使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全新机制的运作下争鸣,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形成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另外,思政理论课程的顺利开展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促进其他学科的不断更新。以美术类课程为例,对于美术类课程来说,运用“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具有了哲学灵魂,推动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基本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和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特殊学科,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并非在技能提升和理论基础的充实之上,而是使其保持对于信息知识的敏感度,在不同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更具有素质教育的特点,切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面临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僵化的不足。

(一)教育资源分散化、闲置化、短缺化。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规划,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零碎。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未从顶层宏观设计,资源结构未形成整体化、高效化的运作状态,导致教育资源各自为阵,重复浪费,降低了教育的实效。从分类上看,资源分散可分为条块分割和职能分离。条块分割: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设置由教学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各下属资源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在工作上的配合往往缺失,两者之间的资源不能互换。职能分离:在实践中,相关部门常常各自为政,不能劲往一处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闲置化,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一些高校对于高效利用资源缺乏意识或者经验,导致教师力量还是教学设备,或是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资源,被大量浪费,实属可惜。资源的利用效率过低,自然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僵化,逐末失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是一门偏重理论讲解的学科,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时代需求和重要意义。由于在理念上的认知失调,导致课程的设置和学习陷入一种消极循环,教师以完成课程目标为目标进行教学,仅将授课重点放置在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讲授之上,未能在重要的价值理念层面给学生答疑解惑,结合时代和社会的最新讯息来将专业知识趣味化,拓宽学生的认识便捷。而大部分学生在高校课堂上往往不专心,注意力分散,靠临时的背诵来进行考前突击获得学分,而未能意识到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背后的哲学魅力和思想火花。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授课也止步于课堂,未能很好地贴合时代信息流的特色,实现“场地和时间”的灵活处理。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路径的创新

(一)立足新背景,贴近新需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而最基础的就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有长远观和大局观,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在短期内是无法显现其成效,而其影响则是更加深远和持久的,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人生道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从业者要在完成短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考虑,避免功利心、懈怠心理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大资源的理念。具体说来,是指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培养整理、整合的观念,从整体观念着手,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分开。满足新时期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期盼,需要跟紧时代步伐。因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及周围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利用人力、科技、教育和信息等资源的力量。此外,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管理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引进,引导教育者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做民族精神文明的航海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住历史和现实的衔接点,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以以往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观点来推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止步于理论教授,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需要的并不只是掌握了基本专业技能的人员,而且要求从业者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中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其价值教育也能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劳奋勉的集体意识和奋斗精神,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将人才需求和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二)创新教育手段,推行新型教育方式。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第二步便是创新教育手段,推行新型教育方式。针对以往高校思想政治资源零散化的情况,首先便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园中,高校管理者、教师需要最大限度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实际效用,让各种资源在对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价值,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教材作为基础,合理地扩充教材的内容和内涵,综合多本教材的内容,同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事新闻事件、网络热搜等手段来创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赋予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以生命,让课堂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握校园以外的各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行影响力联动教育。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基本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兴趣。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与互动,以期形成家校携手共行、家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交流群、家访、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家校共同教育,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家庭氛围和学校教育环境。

(三)总结以往教学经验,进行管理模式的试点与推行。要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教学工作理念,从文化、制度、行为等方面落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实效的目标。第一步,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活跃氛围和学生的平时作业,以学生的反馈作为课堂实效验证的重要参考,畅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改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固有性认知。第二步,要建立以师生为主体的督导评估机制,通过学生来进行课程的听评,推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定期举行教学主题活动和教学评比。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教授,举办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比赛,让学生走向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讲台。另外,在人才招聘角度,要广纳贤才,吸取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学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