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的风险

篇1

关键词: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原因;建议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也随之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因此,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国天然气企业的资产管理中,由于企业自身重视程度不足、监管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天然气企业在实际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此,如何进一步的推进天然气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增强企业对于资产风险的管控,是当前天然气企业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天然气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提高自身对于资产管理的水平,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稳定、增值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概述

1.1企业资产风险管理内涵

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实际的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资产存在风险的现实状况。当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风险时,会表现出企业资产质量下滑的现象。换言之,即企业资产发生了缩减。或者表现为企业的整体运营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导致企业资产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

1.2企业资产管理风险表现形式

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包括体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天然气企业主要面临的资产管理风险是体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主要风险的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体制风险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而我国大多数天然气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因此,体制风险在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较高。通常情况下,天然气企业会在新旧体制中进行资产管理新体制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而旧体制是为了激励企业的发展。在这两者体制下,天然气企业会存在较大的决策风险,例如行政审批的流程繁琐,决策过程牵扯的单位和部门繁多,自然导致企业的资产管理风险增高。另外,在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自身对市场的把控力度不够,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从而引起决策过程存在着风险。第二,市场风险是企业资产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且该风险具有不可控的特点。市场风险会随着目标市场的波动而产生,风险造成的结果表现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的好坏,或者企业的产品是否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通常受到市场宏观经济态势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态势中那些不确定的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投资风险、运营风险等等。

2.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针对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既有天然气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总之,要想切实的降低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则需要深入的分析造成其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1缺乏资产管理的意识

针对天然气企业如何规避风险,首要的任务就是具备良好的企业资产管理意识。但就目前我国天然气企业的内部资产管理意识来看,还未对企业资产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例如,如何进企业资产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等,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天然气企业在进行决策管理时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或者盲目的进行资本投资操作,给天然气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上,当前大多数天然气企业对其内部资产监管意识不到位,甚至有的天然气企业还未建立相关的资产监督部门,使得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2.2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天然气企业要想有效的规避企业的资产管理风险,则必须实质性的提高天然气企业现有的资产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天然气企业在还未能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资产管理风险机制,在企业资产管理的流程、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3国家政策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具有不确定性,天然气企业无法提前预知国家政策的方向。因此,当天然气企业在进行产业调整时,会受到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影响,而给天然气企业的资产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国家政策会根据当下企业发展的动向出台相应的管控政策,天然气企业的运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国家政策的管控,从而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3.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上述提出的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原因,笔者从天然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应如何有效的降低其资产管理的风险。具体的详细分析如下。

3.1健全资产管理风险体系

如今,天然气企业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其资产的管理受到市场变化影响明显。因此,建立健全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深入分析市场风险对于降低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具有现实意义。天然气企业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资产管理风险体系,在以往企业经营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往的企业经营管理中融入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甚至可以引导企业员工业树立起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从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规避风险。除此之外,天然气企业在建立资产管理风险体系时,还需要考虑到公共性的群体事件对企业资产管理造成的风险,因此,需要天然气企业认真的分析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影响,提前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资产管理风险体系中,有效的提高天然气企业抵抗外界突发性公共事件风险的能力。

3.2建立优质的资产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人才是其关键。天然气企业亦不例外,需要高度的重视人才在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天然气企业应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天然气企业涉及的部众多,但专门进行资产风险管理的部门却甚少。为了更好的对资产风险进行管理,天然气企业可以建立专门负责资产风险管理的部门,有针对性的对各类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资产管理风险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推进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要想建设起一支优质的资产管理风险队伍,需要企业坚持不懈的进行组织部门的改组,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有效的降低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风险。

3.3准确定位投资方向

对于天然气企业来讲,如果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盲目的投资各类金融市场,会产生不可预料的未知风险,严重的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天然气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动向,以及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投资产品,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有效的避免资产管理风险的产生。

3.4争取负债收益平衡

天然气企业要想有效的降低资产管理带来的风险,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都良好的运作,实现负债收益的平衡。一方面,避免过度投资,影响正常的企业运行。另一方面,避免过度负债,影响企业无法回笼大量资金,而造成利润下滑,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企业应树立长远目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过度的证券化,造成企业资产收益不平衡,从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产能扩大也是当前各大企业追捧的发展模式,但大多数企业并未考虑到自身的硬软件实力,盲目的扩大产能,使得企业的负债不平衡,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3.5把握政策机遇

天然气企业面对变化着的国家政策,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牢牢的把握国家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正大力倡导建设资源型绿色企业,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为此,天然气企业可以积极的响应国家发出的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号召,使得企业的发展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天然气在具体开展项目时,应该结合当地的政策措施,严格的按照政策中的节能环保要求进行项目建设。

4.结束语

综上看出,由于天然气企业的特殊性质,其实际面临的资产管理风险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在天然气企业实际的资产管理风险的管控上天然气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资产管理状况,以及资产管理风险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建立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天然气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水平,保证天然气企业各自项资产管理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芦笛,张晓明.我国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评估及量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12):120-128.

[2]胡毅.金融创新视角下我国企业资产风险管理方案[J].中国集体经济,2017(29):59-60.

[3]张国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8):93-94.

[4]郭建,姜延年,苏俊杰,刘开建.关于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17):827.

篇2

关键词: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风险

一、法律障碍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并不是任何一家租赁资产的出租人。作为在金融市场发行标准化产品的发起机构,需要具备较高的准入标准。参照中国证监会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要求,我们可以将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要求梳理如下:首先,发起人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营业绩,最近3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其次,发起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第三,发起人对开办的融资租赁业务具有合理的目标定位和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且符合其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第四,发起人具有管理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业务处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最后,发起人最近3年内没有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不良记录。实际上,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目前我国实行审核制,作为中国银监会监管的法人主体,未经批准尚不具备进行租赁资产证券化的经营资格。相对于发起人主体的苛刻限制,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产品选择主要以市场认可为准,监管层针对筛选什么类型与性质的租赁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按照负面清单进行管理,即我们所说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基础资产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评级报告。资产证券化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资产的真实出售,只有实现真实出售,才能确保发起人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之间的破产隔离,防止发起人发生破产清算等情形时,将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纳入清算财产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受益权。资产转移的方式包括债务转让和债务更新两类,债务转让时通过相关法律手续将原资产的债务转让给SPV。债务更新则要求终止发起人与债务人的债务合同,由SPV与资产债务人续签一份新的债务合约。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如果破产的风险未被有效隔离,投资人将面对投资损失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二、租赁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管理

承租人的违约风险主要通过交易过程中加强对承租人的跟踪管理来实现,当承租人出现经营状况恶化等情形时,及时通过催付欠款或要求提前偿付的方式控制承租人违约风险的发生。同时,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能够承担和分散的风险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对于不能分散或者转移的风险则果断采取风险规避策略。总而言之,在进行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应选择信用级别高、实力较强的SPV载体,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主要是针对租赁资产池的构建方面进行防范,资产证券化的租赁资产在性质上需要趋同,以提高同类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与便利性。同时,资产池中应包括数量足够丰富的资产,以分散因集中度过高而导致的管理风险。同时,应提高证券化过程中交易方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参与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方应注重金融、法律、税务等多个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加速专业化团队的建立。

(三)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的管理一方面可以需要加强市场的研判能力,通过外部评级或机构自身的判断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一边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式,不断适应市场的变换,选择合适的风险策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利用金融工具实现市场风险对冲,锁定风险可采取利率互换、利率上限等工具、违约风险控制可采用信用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对冲。同时可用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

三、抵质押物变更登记法律风险

融资租赁业务中,为了保障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如期足额收取租金的权益,往往都要求由承租人或第三人提供抵质押或者保证担保,这些附属担保权利都属于租赁合同主债权的从权利。根据债的转让原理,租赁合同债权转让时,相关担保权利也一并转移,包括抵押权、质权、保证等担保权益,以及违约金债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等。租赁合同主债权对应的上述从权利也应属于拟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的一部分,涉及变更登记事宜。

四、债务人对发起人的抗辩导致的法律风险

根据《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如发生资产包内债务人对发起人抗辩情形,受托机构同样也会面临由于债务人抗辩导致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则资产包预期的持续现金流就将受到影响。

作者:苏诗楠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企业转机 破产重整 风险控制

企业转机与破产重整的内涵

(一)企业转机

企业转机是企业陷入衰退危机,尚未达到破产原因之前,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使其恢复生机和活力。同为企业的再生程序,企业转机不同于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在司法干预下的重整程序。转机中的企业并未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而是在企业进入衰退早期,由企业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挽救程序。

转机管理的成功有赖于正确制定转机方案并有效实施。成功的企业转机需要转机管理专家,而非单纯的行业专家。转机负责人需扮演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需要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危机企业转机管理人市场才能完成危机企业转机管理。

(二)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又名 “司法康复”或“更生”, 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司法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其进行整顿,以使其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的内容

(一)提供融资服务

重整融资是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重整融资需要寻求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融资契约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涉及包括公司原债权人、股东、管理层、雇员等在内的多方当事人。重整融资的重要问题是定价,重整公司的风险高于正常经营的公司,而其收益又不确定,重整融资会要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回报,给予融资人更多的权利保障,并要重整公司负担更多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重整融资具有优势,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与技巧,容易对重整企业估值及风险作出判断,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二)请求权交易

1.重整模式的新发展与请求权交易。重整是在司法框架下重新组合困境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摆脱债务负担以恢复营运。重整的基本目标是挽救困境企业,挽救的方式包括法人人格存续和核心业务存续。后者是在恢复公司营运价值的前提下的灵活的重整模式,包括重整拍卖、重整并购、重整资产出售等。重整资产出售是债务人企业利用重整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出售公司资产,这是一种司法程序下的吸收合并。重整出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重整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据统计2002 年美国依据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的大公司中,过半数采取了资产出售的方式,美国破产法第11章1123条明确规定重整方案中可以规定出售债务人的全部或任何资产。

重整出售的重要特点是对重整中的公司的债权或股权等权益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被称为请求权交易,不同请求权人根据重整方案对这些资产拥有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请求权,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整制度,与其请求权交易活跃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法一般不会在破产条件下由于请求权的性质而限制其转让,其判例法形成一个基本原则: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破产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财产集合,权利人对其拥有相应的请求权。破产法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这些请求权。重整制度的核心在于恢复那些有继续存在价值的企业营运,请求权交易并不阻碍破产重整的上述价值,而且可以使不愿意参与重整的权利人解脱出来,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2.请求权交易方式与程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擅长投资困境公司,在长期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经验和风险识别及管理能力,通过在破产重整框架下的投资活动实现增值。

第一,确定收购方案。在确定收购方案前,应了解目标公司的债权人结构和状况,与债权人私下接触,了解债权人的风险偏好,掌握影响重整计划通过的关键表决组债权人的信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能运用自己对困境企业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目标公司的风险和价值,并能成功说服目标债权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债权收购方案。债权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收购价格以及付款方式。

第二,收购谈判。不同请求权人具体需求不同,有些请求权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于对未来收益的需求,也愿意收到现金退出重整程序,也可以与其协商债权收购,或者进行债转股,交换重整公司新的股权,请求权清偿的清偿次序越低,收购价格也越低,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越高。

第三,控制重整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请求权控制重整中的公司,进入并控制债权人委员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达到上述目的,重整方案表决通过是重整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重整方案会把各利益主体分为若干组别对方案进行表决,请求权交易会使每个类别组的人数都可能减少,从而易于通过重整方案。投资人提出并通过自己的重整方案,或者阻挠通过对自己不利的重整方案,都可通过收购请求权获得投票权的方式实现。按照一般的重整法律规定,每一个类别组请求权人中只要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参加投票的请求权人数,且其持有请求权数额超过参加投票的请求权数额的三分之二的请求权人同意重整方案,就视为该类别组同意重整方案。收购关键组别,金额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提供专业服务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和管理实践中,以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企业重组为工具,强化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步在金融体系中形成并确立了特色业务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营运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企业转机管理、重整与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在市场环境、法律背景、定价机制、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经营管理服务。对于企业转机而言,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危机进行准确诊断,整个过程可能涉及稳定危机、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优化关键流程及财务重组,转机管理人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完成转机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危机处理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破产重整中同样可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债权人和股东在重整中会争夺破产控制权,债权人控制论从剩余所有权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出发,认为重整企业中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剩余所有权人,主张债权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并控制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经营活动。重整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契约式公司治理规则,代之以债权人参与及司法监督下的治理方式。管理层既向股东负信托义务,也向债权人负信托义务。股东控制论认为,重整中的公司其剩余所有权人是模糊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可能是剩余所有权人,其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剩余所有权理论不适用重整中的公司治理。重整制度是把不同的请求权人约束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实现重整中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立法出于对效率和公平的考虑,重整公司治理目标常常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和解决信息匮乏问题,确定了债务人企业主导的重整方式。但这种模式存在问题,因为管理层有拖延重整程序的激励,管理层不能从清算中受益,却能从重整程序中得到控制权收益。现行重整法律一般给管理层提供了过多的控制重整权力,造成滥用重整程序。

解决DIP重整模式的方案是破产管理人模式,即由管理人主导重整程序。这需要破产管理人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或者在经理人市场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个人可以担任管理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和个人难以胜任上述工作,而具有丰富“问题企业拯救”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供投资服务。破产重整是一个综合性的程序,涉及财务、管理、法律、金融等内容,债务人企业要进行融资,发行债券及实施债转股等活动,除了作为投资者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在资产管理及重组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

3.担任管理人。在企业转机和破产重整中,管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转机管理并非一个司法程序,转机管理可以由危机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由危机企业专业处理机构来实施,但一般由后者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与危机企业谈判确定的转机方案来担任管理人。而在破产重整中,破产法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定或由法院指定。我国破产法采取由法院在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的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风险控制

(一)重整融资风险控制

重整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重整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融资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对融资的监督和提高收益率以及立法和司法保护。对融资的监督可以通过在融资协议中设定相应条款的方式。

1.规定限制性条件。如规定在限定的日期出售公司资产或者重整方案得到法院批准;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现金流标准,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只有债务人特定的营运费用和经营活动才能使用重整融资。通过循环贷款的模式控制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借款间隔一段时间到期一次。每一次到期时融资人对债务人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债务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会继续循环一次。

2.参与重整公司治理。可建议债务人管理层聘请首席重组官作为专业人士指导债务人重整。首席重组官协助管理层制定重整方案。资产管理公司有权提出首席重组官候选名单,或参与对首席重组官选任和解聘,甚至要求撤换债务人管理层。

大部分国家的破产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美国破产法第364 条仅规定重整融资人可以享受到清偿优先权,并没有规定融资人可以行使撤换管理层或者参与经营决策等公司治理权。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融资人的权利未具体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可见《企业破产法》也没有赋予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但实践中重整融资人通过融资协议参与公司治理却在不断扩展,重整融资人利用重整融资协议控制重整中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重整模式向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债务人及其管理层过度操纵重整程序的纠正。为控制风险,融资人应注意将融资协议作为重整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法院批准而取得强制效力,重整融资条款就具有了强制力。融资人还可充分利用立法对重整融资的特别保护。

3.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则。降低重整融资风险吸引投资者,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则。美国破产法给破产融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364 条,该条(a)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取得无担保信贷和承担无担保债务,则该融资可作为管理费用,享受第一优先受偿权;(b)款规定,对非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在法院批准的前提下,债权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优先权;(c)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不能得到无担保贷款,法院可以批准融资人获得“超级优先”管理费用请求权,或者批准融资人获得针对没有担保负担的财产的担保权益,如果财产有担保负担,则获得从属性担保权益,即该担保权益的地位从属于既有的担保权;(d)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法院可以授权重整融资人获得担保利益,这种担保利益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担保利益,但必须给予原来的担保债权人以充分的保护。

发行证券是重整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重整企业是困境企业,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条件,需要特别进行规定,美国破产法规定了重整中公司发行证券的豁免制度。美国破产法第1145(a)(1)条规定,为交换对债务人的请求权或债务人破产申请前的股票而发行证券,债务人可根据重整方案发行证券而不必根据1933 年证券法的规定申请注册陈述。“与债务人联合制定重整方案的联营公司”或者“根据重整方案继承债务人的公司”发行证券也适用上述豁免程序。第1145(a)(3)条为投资人在公开证券市场交易请求权提供了立法支持。该款规定:根据本条(a)款(1)项指定的方式向本条(1)款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外的市场主体要约出售或出售任何证券,该市场主体都不构成1933 年证券法2(11)条意义上的承销商。此外,重整中的公司的一些非证券性质请求权也可以通过非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做出相应安排。

(二)请求权交易风险控制

企业破产重整需要一个良好的请求权交易环境与机制。比如,在三鹿破产案中,河北国信资产运营公司以20%价格收购普通债权人债权成为国内首例破产债权收购,这是一例不成功的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收购,收购过程凸现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缺位。

立法应为请求权交易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规定。请求权交易更多属于市场行为,因此,破产法不应禁止该交易行为,并且不应过多限制受让人的权利,而是为交易创造条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受公司法限制的,以维护其人合性,但在重整状态下,这种限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破产重整是公司一系列契约的再安排。破产法立法应关注继受者的权利问题,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由于请求权交易会产生控制权的转换,受让者可能会滥用权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请求权受让人也可能有敌意的目的,如竞争对手出于阻碍重整而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在鼓励交易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交易程序公开、公正是基本的原则,需要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受让人的信托义务;禁止操纵和欺诈活动。法院可以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审查和批准,推行交易备案制度,在交易达到一定比例时,借鉴上市公司收购的强制要约制度,以保护中小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王佐发.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7(1)

2.斯图尔特斯莱特,大卫洛维特. 涅槃:危机中的企业转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Douglas G.Baird,A World Without Bankruptcy,in Corporate Bankruptcy: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s,edited by Jagdeep S. Bhandari and Lawrence A.W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篇4

论文摘要: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由于它具有改善银行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2007年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元年,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全球性的风险,如何控制风险、增加收益已成为国内银行的当务之急,而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已经被国外资本市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相信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言

银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用金融创新来进行风险控制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共识。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由于它具有改善银行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作用已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获准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2005年l2月15日,建行、国开行同日发行了首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中,建行发行总额约30亿元,国开行发行总额为4l亿余元。因此,加强对贷款证券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背景

信贷资产证券化(LBS:Loan—backedSecuritizatl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其未来现金流可预测的银行信贷资产进行重组建立资产池(AssetSpoo1),以资产池内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通过风险隔离、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性融资行为。其核心在于对贷款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对于单个贷款,其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对于一组贷款而言,尽管整个组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合中每一贷款现金流的特性,但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整个组合的现金流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受国际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即资本充足率)规定等因数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存量普遍下降,国际资本供求严重失衡。不少拥有风险权数较大的信贷资产的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信贷资产风险权数较小的银行,以减少贷款风险、规避法律管制。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证券投资业务,希望通过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来盘活资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贷款证券化13渐兴旺起来。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最早的国家,在美国,贷款证券化发展十分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开始到现在不仅证券化资产的范围大大扩展(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机器设备贷款、消费贷款等),而且证券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2005年底,美国的资产证券化规模已达到7.1万亿美元,为该国同期国债市场规模的2倍。亚洲证券化市场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1998年,亚洲资产证券化市场仅80亿美元规模,2004年迅速上升到680亿美元,短短六年时间扩张了7.5倍,其中,香港是整个亚洲证券化市场的中心。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不同的新型融资方法,与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表外融资

从发起人的角度看,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不属于负债融资也不属于股权融资,其实质上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这是因为,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进行的融资不会增加发行人的负债,也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2.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收入导向型融资

传统融资方式是凭借资金需求者本身的资信能力来融资。外部的资金投入者在决定是否对资金需求者投资或者提供贷款时,主要依据的是资金需求者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现金流量情况。在对资金需求者发放资产抵押贷款时,投资者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抵押资产的情况,并且关注的也只是资产本身的控制和处置问题,资产抵押本质上是对资金需求者资信能力的一种补充。

3.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和融资成本较低

虽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需支付诸如担保费、评级费、托管费、服务费、承销费等众多费用,但其总的融资成本低于其他融资方式。这是因为:第一,资产以真实出售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了破产隔离,一旦发起人发生破产清算,资产也不列入清算范围,所发行资产证券的安全性得到保证,降低了风险补偿收益的期望值;第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增级手段,改善了证券的发行条件,使发行的证券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不必用折价销售或提高利率等手段来吸引投资者;第三,证券化支出费用的项目虽多,但各费用与交易总额的比率却很低。资料表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中收取的总费用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至少低50个基本点。

4.信贷资产证券化适用范围广泛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发起人目前已有的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还款来源是该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但所获资金可作其他用途,即可用于其他项目贷款或投资,而不受被证券化的资产项目限制,此外凡是有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金融资产经过适当的结构性重组,均可进行证券化,这更为证券化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创造了条件。

四、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

信贷资产证券化(LBS:Loan—backedSecuritization)是指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通资金的市场创新业务。其程序一般是首先由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予以组合,形成若干资产池(AssetSpoo1)并出售给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简称SPV),然后由特设机构向投资者发行以该贷款组合为担保的证券,这种证券通常称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发行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作为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一般包括构造i止券化资产、创设特设机构并真实出售(TrueSale)资产、设计交易结构并进行信用增级(CreditEn—hancement)、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实施资产管理等基本步骤。其交易结构严密,而且法律关系复杂。

五、我国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化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业务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大大增强

商业银行的负债以中短期存款为主;而资产,尤其是贷款资产则出现长期化倾向。对此,我国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普通贷款项目也出现长期化的趋势。这使得商业银行本金回流期限被长期合约所框定。这就使得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办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战略规划,积极开展各种贷款业务;同时,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需要,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转化为证券,并销售出去,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因此,资产证券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过程。

2.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收益来源,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间业务已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人中的占比达到40%-50%,有的甚至超过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只有6%-17%,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仍严重依赖利差收入。

资产证券化的推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来源提供了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人,另外,还可以通过为其他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等而获得收入。通过该项业务,银行的赢利能力大大提升,由此对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能迅速提高。

3.资产证券化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管理约束,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商业银行为促使其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全面增强信贷业务管理约束,建立健全较好的产品定价和信贷管理基本机制,将信贷资产标准化、规范化,锁定风险、简化信息含量,增强证券化资产信息的透明度,以降低SPV为基础资产信用增级所花费的成本,同时增强投资者对证券真实价值的认可程度,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融资代价、提高基础资产的销售价格。

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促使其主动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的过程。

4.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

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有效地管理资产负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如某一揽子贷款或部分应收款,组合成资产池,转人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同时,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于是,商业银行可以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得到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也趋合理。

同时,贷款的风险权重常常高于债券的风险权重,因此,善于管理的银行可以通过对其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其资本充足率的大小。这对我国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的商业银行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有利于增加消费热点、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目前,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信贷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具体措施有发展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耐用品消费信贷等多种消费信贷办法。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各种贷款科目进行组合和分散,有利于银行风险控制。

证券化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途径。中小企业由于信誉和资金的约束,往往难以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样,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也很少将之作为主要的贷款对象。通过进行资产证券化,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使之间接地进入证券市场,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然后将这些分散的小额的贷款组合打包,并据之发行证券,从而发挥了纽带作用,提供了让若干企业共同融资的途径。

6.贷款证券化与不良资产的化解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问题,并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商业银行存在较高的不良资产,会直接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和清偿债务能力下降,影响银行的赢利能力和水平,同时侵蚀资本充足率,进而阻碍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程。中国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s),开始大规模处置近1.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截至2005年5月底,中国已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7008亿元(不包含政策性债转股),其中近7O亿美元(约6OO亿元)的不良资产为国际投资者所购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总额达1.8万亿元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需要在未来几年里处置。而且据专家估计,未来三年中国还有约1320~3520亿元新增的银行不良资产将逐渐显现出来。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如果没有规范的可延续性的方式来化解,将会给中国银行业留下巨大隐患。各国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不良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在美国对于储贷机构不良资产,美国清产信托公司采取直接证券化的方式来处理;在日本也有把坏账贷款销售给合作银行信贷购买公司的做法。1998年7月日本设立过渡银行以化解高达100万亿日元的不良贷款,因此对于贷款证券化的研究或许会给我们以启示。

7.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已经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工行、中行、建行已经成功在A股或H股上市。笔者认为,上市只能说是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市场表现,而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才应是商业银行改革的目的之所在。资产证券化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控制信贷风险。

从以上几方面看,资产证券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水平,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应对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后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六、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并已有初步尝试。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准备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还十分欠缺,在社会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国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加以注意。

1.评级成本问题

我国国内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并不高,而较低的信用评级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为评级而聘请国际专家所需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从商业角度考虑,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还不适宜广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施。但随着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走出国门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加快信用体系及相关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及其资产信用等级,并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应对全球化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

2.会计、税收、法律问题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是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方面涉及证券资产的合法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与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并直接关系到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结果。因此,我国应加快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有关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以规范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应用。

3.风险问题

篇5

一、资产规模的限制的具体体现

(一)网点稀少导致的信贷风险监测不力

为了开拓本地市场,在华外资银行一般要求授信客户在外资银行开立一般结算账户并进行日常结算,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也一口应承,但实际上,因为网点稀少、资金划拨成本、与上下游企业结算的便利性等原因,大部分授信客户并不打算执行这一条款,这就导致一个特殊的现象,外资银行授信客户的账户往往除了放还款则没有其他资金往来。也就是说,即便事先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贷后银行流水监控措施,但实际难以执行。银行流水进出账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最重要依据。由于没有银行流水的支撑,在华外资银行难以切实有效地进行贷后监管,也难以从借款人银行流水的变动中识别到信用风险预警信息。这也是外资银行承受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借款人、借款人的关联方都不在在华外资银行进行日常结算,一旦贷款逾期进入诉讼程序,借款人很可能通过其他银行的账户隐匿资金,在华外资银行并不能及时全面地查封借款人的账户、冻结借款人资金。网点稀少导致的信用风险监测不力还体现在异地授信上。相较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中资银行而言,由于授信主体的经营场所、抵押物、主要上下游企业都在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异地,在华外资银行无法及时获知授信主体主营业务、财务、抵押物状况等方面的变动,在监控异地授信的信用风险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

(二)扩张压力导致的道德风险的加剧

商业银行的授信流程中总是存在着银行员工与授信客户的串谋的隐患,在业务指标的压力之下,考虑到外资银行审慎的信贷审批制度与其特殊的人事薪酬制度,在华外资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会进一步的扩大。在华外资银行通常实行前台业务部门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的制度,为了鼓励前台业务部门不受限制地积极开拓业务,通常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管理职责,前台业务人员不需为不良贷款承担大部分责任,薪酬制度也只与业绩挂钩,业务经理的薪酬大部分为固定工资,业绩奖金仅占一小部分,且因不良贷款的发生而将遭受的奖金扣除很少。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导致前台业务人员并不重视贷后的信用风险监控,没有动力也无法被迫跟踪监测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者查找债务人的财产线索。出于“审批放款完毕就与业务人员无关了”的想法,在面对快速扩张战略时的考核任务时,在面对明知不可能完成的授信条件时,甚至会和客户窜谋,协助客户伪造授信资料以获取贷款,加剧外资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改善对策建议

(一)扩大经营规模和信贷规模

外资银行要更好地进行本土经营,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和信用规模,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中来。在华外资银行一方面应当积极扩大经营网点,提高业务覆盖面,另一方面,应当采取更为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多途径进入中国金融领域。网点的限制导致在华外资银行无法切实有效地监测信用风险,因此在华外资银行都将网点的铺展视为重中之重,在“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战略设想之下,纷纷加大了在网点建设方面的投入。但外资银行分行的扩张受到监管机构政策的束缚,外资银行只能采取设置支行和自助银行设施的方式来扩大经营网点,同时出于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维护的成本考虑,外资银行设置的支行和自助设备多设置在已有分行的城市,在城市内部有限地实现业务覆盖面的扩大。这种情况下,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银行可以谋求与其他银行的合作,一是通过并购其他在华外资机构的现有网点来实现自身的扩张,比如渣打银行并购了美国银行的部分业务,一是通过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以隐形分享中资银行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

(二)扩大规模的同时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篇6

关键词:农业银行  信贷资产  风险管理  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自身来看,它对自己的金融产品具有定价能力,也就是说它能确定本机构的筹资成本和贷款收益,但它的定价水平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则取决于能否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它的定价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必须考虑市场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银行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场改革进程,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内部职能分工不够明晰,日常工作管理重点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只是其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在银行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充分考虑。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一些行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

此外,一些行计划财务部也在行使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加以规划管理,但其管理目标是保证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指标符合比例管理的标准,资金在全国各分支行的调配上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关于利率预测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发挥相关组织结构的实际作用,是农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3、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农业银行要想减少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缩小风险缺口。如果农业银行能正确预测利率走势,并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那么,不仅能回避利率风险,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笔者以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可以判断利率的长期走势。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排除未来有望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借长贷短的经营策略,保持适当的利率缺口,以实现中长期较高的收益。

4、完善农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环节。

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等,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支持企业发展,给银行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绝对没有问题,甚至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3、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发放人情贷款,或者以贷谋私,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风险意识不强,加上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监督不严,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调查内容不完整,审查不严,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贷后检查不及时,流于形式,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甚至债权悬空,造成银行损失。

 6、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有效,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三、建立防范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一)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确保新增贷款低风险。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讲求贷前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简单地按企业现成财务报表统计其资产、负债及相关财务分析数据,对应该剔除的如贬值商品、应收款中的呆帐、资产的高估等因素,要予以剔除后再统计,最好企业能提供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认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财务数据。

加强审查环节,明确审查经办人和审查主责任人各自职责,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明确审查职能定位,在审查每笔贷款业务时,必须从客户最基础的数据入手对贷款的合规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审查,而不是对贷款材料简单的复核和复测;加强贷审会决策议事功能,明确贷审会参加人员资格认定,贷审会成员必须是最具评审能力的业务精英,而不能随便委托他人参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也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多管齐下,加快化解信贷资产显性与隐性风险。

篇7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房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变现能力差,涉及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多,其投资过程是一种预测未知将来需求而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投机行业,其不确定性伴随始终。由于房地产的地区差异、项目差异,涉及的内容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因此国家很难像针对建筑工程那样去制定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统一规范和规程。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自己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社会上暂时也没有专门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咨询机构,所以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性。因此,建立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我国房地产项目投资中是非常必要的。

2.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风险概述

2.1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含义

房地产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相关的经济活动中,以获得预期收益的投资方式。由于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性,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面临众多的风险,其实际收益可能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低于预期收益的现象,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一般来说,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不利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不利结果和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和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

2.2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形成因素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中,政策风险、金融风险、资源风险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投资影响较大。而微观环境是指具体项目所在的区域中存在的地价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如过于单一的融资方式和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导致的非理性开发等都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甚至投资失败。

此外,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说。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竞争对手抢先进入市场,推出产品,市场竞争加剧;银行贷款利率升高,投资风险增大等。主观原因有:企业信息不灵、开发出来的产品不够好,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设计上的优势。

3.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式及具体对策

3.1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房地产投资风险就是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与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目前对其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3.2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针对不同类型、特征和规模的风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过程中各因素对最终效益的不利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把握市场动态,提高风险预测能力。投资前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分析是整个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先期了解市场需求和政府对项目开发的态度,有助于确保正确的投资决策方向。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住宅制度改革以及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消费偏好来确定市场定位,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功能、价格区间及营销方式,并能依照政策变动适时调整投资方案等,都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关键。

3.3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

机制投资者应在重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考虑综合风险,以确定最佳的投资决策。对房地产投资者而言,首要决策内容是对开发项目区位的选择,良好的区位可以在较小的风险中实现升值,有效避免投资风险。区位确定后,还应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以便合理安排资金项目,协调好投资控制与进度、质量控制的关系,加强投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投资增加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因素。

3.4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形成动态风险监控报告

信息是进行科学的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设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专门部门或者购买专业性的行业信息系统。一来可以日常性的收集国家或目标城市、区域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城市规划、市场供求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报告,使决策层及时了解市场风险和机遇;二来可设立企业开发项目的定期房地产市场报告制度,为企业决策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月报、季报、年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情况。

3.5加强风险管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业可开展内部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员工的管理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风险管理教育,使他们了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掌握风险防范和处理风险的方法,强化风险意识,从而提升整个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6采取投资分散策略和联合策略,分化和降低风险

(1)投资区域分散。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投资政策、市场供求等情况不同,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房地产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就可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市场不景气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投资种类分散。不同类型的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在房地产投资种类上分散,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风险。

(3)投资时间分散。是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从而避免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损失。联合策略就是多个房地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共同对某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降低独自经营项目的风险。

4.结语

篇8

1.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框架设计

本文对SWOT法在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应用是按照风险管理理论的三大主要步骤,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来进行的[3]。首先,环境管理风险的识别。尽可能多的罗列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有关的风险因素,并从中筛选出与图书馆实际情况相关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加以归类,区分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的评估。对各个因素进行评价打分,并根据重要程度对其赋予权重,然后根据得分和其相应的权重加权平均分别计算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的得分,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状况的总体水平;最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的应对。根据坐标图所体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管理人员掌握了风险,同时也使得被图书馆对自身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它们制定下一步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下图为该项目研究框架:

2.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2.1利用德尔菲识别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

德尔菲法识别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因素的步骤包括: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聘请若干相关专家――发调查表的方式向专家提出问题,专家根据调查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征集的专家意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把这些整理分析的意见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专家意见,如此反复两到三次,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将搜集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因素划分为三大类:①资源方面。包括购买、使用及自建数字资源存在的有关产权、著作权及版权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②环境方面。包括是否符合合理使用以及超出合理使用存在的风险,产权认定、风险错误估计产生的风险等;③人员方面。包括图书馆员技术实现能力、知识水平以及用户知识产权认知水平等。如表1所示(因为每个图书馆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情况不同,所得到的风险因素也会不尽相同):

2.2归类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专家们针对被评估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所筛选出的要素对被评估单位来说,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是机会,哪些是威胁。

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评估

3.1利用专家评分法进行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评估

专家们对上节确定的每个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要素进行评分。对优势与机会采用1~10的十个正整数进行打分,对劣势与威胁采用-1~-10十个负整数进行打分。优势和机会的得分绝对值越高越好,劣势与威胁的得分绝对值越高则越差。然后将专家们的打分进行综合平均即可得出各个风险因素的分值。

3.2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9]所采用的得到权重的方法是两两比较的方法。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外部专家需要对这些元素两两比较,即每次取两个因子,然后反复回答:针对前一个的元素,两个元素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根据不同重要性,按照表2所描述的比较标度将表示后一个因素对前一个因素影响大小的aij进行赋值量化。

3.3建立评价矩阵

对于高层次元素(如S),n个被比较元素N个被比较元素完成所有两两比较后,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A=(aij)m×n表示,称A为比较判断矩阵。然后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利用AW=λmaxW,解出λmax对应的W,W即为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3.4计算最终的加权代数和

根据评价矩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加权代数和。最终将获得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对应的四个数据,将它们填入到四维坐标图的各个坐标轴中。如下图:

3.5评估结果的应用

根据坐标图中的四个值分为四种情况评估并应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中的风险。针对每种不同的情况相应的改进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3.5.1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大于劣势并且机会大于威胁,说明被评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是相对较小的,进而可判断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处于一个相对较安全的状态。

3.5.2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小于劣势并且机会大于威胁,说明被评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外部环境良好,但管理人员在进行数字资源整合时,尽量注意避免触犯侵犯知识产权。

3.5.3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小于劣势并且机会小于威胁,说明被评估图书馆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风险较高,且外部威胁形式严峻,管理人员应当尽快调整管理制度和模式,以应对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

篇9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篇10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好比房子的地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管理好固定资产,有助于企业正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益与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实力。企业全面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剖析

(一)固定资产的控制环境不完善

固定资产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而引成的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已经溶解在企业文化中。具体包括企业领导者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企业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履行状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文化。当前,企业都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管理措施,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但制度执行并没有完全到位,企业领导重销售轻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专门的岗位,对员工的考核大多数涉及的是生产销售方面,而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考核涉及很少,在资产移交领用也存在诸如领用不登记固定资产卡片,没有按重要性实施管理等问题。总之,固定资产的内控环境急需改善。

(二)固定资产的风险评诂不全面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制定了管理制度,详细的规定并规范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购置、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置的流程。这规定只是企业对处理风险的认可措施,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很多,企业不能完全对它作出全面精准的评诂,如正在正常工作中的机器报废风险;投资估计不准造成的损失风险;在报废处置过程中的资产丢失风险。这些风险中,有的企业只发现到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风险,甚至有企业在使用管理中竟然没有发现风险。

(三)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方法没有落实或者缺少针对性

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贯通于整个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一个生命过程,具体包括购置、报损等批准授权、盘点清查、使用职责分工等。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作一规定:要怎么做,不能那样做。可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很多,管理繁杂,这些措施并没有落实。或者有的企业规定的不详细,只有笼统的一笔带过。如固定资产盘点,企业没有规定要怎么盘,什么时候盘,多少时间内进行盘点,而只一句,每年进行一次盘点。

(四)管理信息传递不及时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可以说是由一个信息组成的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管理上,企业各部门要把自己所属处室资产设备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财务通过报表形式传达给企业各个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促使固定资产账实一致,给企业管理层有个正确的固定资产数据,从而不影响管理层作出投资的决策的正确性。可是,有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变动信息不能及时告诉财务,造成账实不互,如设备大修理不告诉具体设备,又如有的企业对资产随意计提减值,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脱离账面价值,使管理层很难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这样势必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五)内部监督不到位

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纵观如下:1.设备购置随意,没经严格的审批。2.不按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3.不按要求作维修保养。4.资产盘点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5.不及时处理停用,不用,报废状态的资产设备。据笔者看来,以上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因此加强资产的管理监督,刻不容缓。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相关内控制度。企业需要制定、完善并明确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财会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部门之间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榜样,带头执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提高风险意识,注重风险评诂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要注重日常在管理中风险因素评诂,防止企业因固定资产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如在日常管理中机器操作如何规范,防止操作失误而造成各类损失;又如技改,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及时提高机器设备的规模、性能以符合生产的发展,这时需要企业评诂技改、扩大生产规模的风险,防止因固定资产投资失误原因而使企业受到损失。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注重风险评诂,加强风险管理,发现风险因子应及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把风险防范在萌芽状态下,最大限度防止企业因固定资产管理原因而造成损失。

(三)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风险控制点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林林总总的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从而使各部门相互牵制、协调,实现账物一致,正常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的功能与作用。1.制订固定资产采购、领用、维护、处置制度。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相关人员不遵守管理制度,而是因为企业不能提供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供资产使用、管理人员处理相关业务。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相应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企业要协调好资产管理人员与采购、验收、和使用部门的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共同执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使采购部门能够明白要如何按要求采购,使验收部门明白如何安要求验收,使使用部门知道如何操作使用,怎么维护保养,从而使大家共同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出谋划策,最终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与效率。2.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笔者认为,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不能因维护而维护,修理而修理。保养要与性能检测相结合,修理要与功能提升相结合。专业人员在日常维护保养设备的同时,要测试其是否存在功能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提前维修,防范未来。在修理时要考虑平时设备工作时的欠缺,趁维修时要考虑是否作相应的改善,从而使其切合产品生产销售的需要。3.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清查盘点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多数固定资产因为他们体积大,安装在固定的地方,不容易丢失,但是部份固定资产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这种移动设备也存在丢失或被盗的可能性,需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通过盘点等方法确保其安全完整。另外部份固定资产价值减值较快,往往同账面记录不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方法保证资产帐册记录与实际一致。

(四)加强信息与沟通

1.做好信息记录,设备采购验收领用后,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卡片,记录信息。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领用、保养、维修以及报废处置的详细记录,并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财务财务部根据其记录表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记载于固定资产卡片中,从而做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2.做好信息分析,财务及相关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信息记录,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可分析设备维修费用及其构成、维修方案完成率、维修频率等,根据相关信息设计固定资产投资、维修方案及其经济价值,通过信息与沟通,实现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最提升。

(五)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审部门是企业内部监督的职能部门,内审部门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各部门的内控实施情况加以审计,特别对固定资产管理等薄弱的内控环节加以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并督促责任科室加以落实,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比很高,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之一。企业固定资产的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时,要立足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固定资产管理权责考核反映出来的问题等。企业只有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意识,管控风险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定会管出成绩,才会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