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篇1

【关键词】:水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财务管理;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水利建设项目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1.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包括有效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两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水利建设项目中各个阶段都要涉及到,如工程投资估算、概预算造价、工程的承包合同价、工程结算价格以及竣工决算价格等。通过对已确定的价格基础上进行造价方案的优化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将最大限度的将水利建设项目工程中人、财、物进行高效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水利工程造价、工程进度、质量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然而,在实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的现状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造价管理水平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对于水利建设项目过程中的造价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就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定额而言,不管何种定额都是依据市场或者水利建设工程行业的平均水平;就具体的某一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而言,就施工前对水利建设项目各项造价信息的收集成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

(2)在水利施工企业中清单计价时常表现出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的造价计算方式落后。当前,很多水利施工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定额计价的思想。随着市场化和政策变化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的逐年风险加大。这种传统定额计价的思想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水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了。这种传统清单计价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很难体现出水利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施工优势等。

(3)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勘测设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水利建设项目施工企业由于前期经费不足,对勘测设计费用存在一定的拖欠、克扣现象;第二,很多业主由于缺乏对限额设计的正确理解,盲目对项目投资进行压缩,从而致使设计单位的工作趋于盲目管理状态中。第三,由于部分水利项目业主对项目设计费用盲目进行压缩,致使水利项目设计频频出现抄袭现象发生。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设计如果受到人为干扰,将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2.水利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水利施工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要对水利施工企业基于建设项目的所有资金投入和产出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前期如:资金筹措、成本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与水利建设项目工程财务有关的税收及保险规定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要涉及水利建设项目全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收集水利施工过程中各项业务原始凭证,进而实行全面预算和项目的资金安全管理。是提高水利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财务管理工作既具有独立特点,又涉及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其它多个部门,财务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较之工程造价管理更为复杂。

(1)由于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认识不足。水利施工企业只重视对水利建设项目的工程成本、施工进度以及质量进行控制,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重要性。

(2)很多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或者企业财务监督职能弱化。很多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多年来一直流于形式,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约束能力,尽管一些企业已经构建起财务管理体系,但内容仍然较为单一。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对水利工程的成本支出或者是审批程序等工作。其需实现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重要的职能不能充分体现,加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缺乏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协同管理的概念与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实施策略

协同管理的定义是组合系统中的各方面信息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以达到资源的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和某一项目的管理活动。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工程造价与财务管理是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虽然二者的职责不同但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对项目的顺利运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推动,就要实行协同管理的方针策略擦。

1. 决策阶段的协同

通过都市场、技术、环境以及项目的预期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来判断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对项目的正确决策是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结果,而工程造价与财务之间的互助合作又可以进一步利于投资者对项目的预期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做好财务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协同管理尤为重要。

2. 筹资阶段的协同

在筹资阶段,协同管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做好财务成本与造价成本之间的协同管理分析,可以对项目成本的高低、风险的大小以及能效的好坏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实是做好资金的使用以及还款等能力之间的协同管理分析,可以在于其范围内使得筹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3. 成本控制环节的协同

上面说到在筹融资阶段的资金成本包括筹集成本和使用成本2个方面,具体来说工程项目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按项目核算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具体的工程项目,不仅包括项目实体成本,还包括财务费用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其它费用。而在成本控制环节所说的协同管理就是通过财务管理中的项目成本管理,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4.竣工后评价阶段的协同

对项目立项评定并实现既定目标的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进行后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竣工验收、决算和保修费用处理,然后要对项目过程中的设计,决策,施工、财务管理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效益作出评价,因此对二者实行有效的协同管理才能保证竣工后期工作的有效进行。

5.风险管理环节的协同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无处不在,因此要想实现财务与造价风险的协同管理就要做好风险预付和风险防范管理等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三、总结

随着我国对水利建设项目的不断投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水利建设项目施工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前,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造价管理与财务管理存在着各自独立、管理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管理。工程造价与财务的协调管理对于有效降低工程投资风险以及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迪智.浅谈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2,(1):327.

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协调;管理

建设项目协调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和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中的协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因素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各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管理;各专业技术层面的协调管理;项目实施进程的协调管理;各种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的协调管理;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协调管理等。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这是项目经理实现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

沟通的重要性表现为:一是有效的沟通是良好决策的必要前提;二是有效的沟通对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沟通组织内部、外部之间关系。

项目的沟通管理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两大特性:一是系统性。工程项目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二是复杂性。任何项目的建立与实施,都涉及不少大量的机构和单位。项目外部的关系非常复杂。

1、建设工程项目沟通的内容

1.1项目经理与业主的沟通

所有者对项目具有特殊的权利,作为项目经理是业主管理项目,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业主满意。要取得建设项目的成功,要争取业主的支持。一是项目经理首先要理解业主意图,了解目标设计和决策背景。二是让业主一起投入项目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给他一个结果。三是业主要把项目前期策划和决策过程向项目经理进行全面的说明和解释,提供详细的资料。一些建设项目管理经验表明,项目管理者越早进入到项目之中,项目的实施得越顺利。

1.2项目管理者与承包商的沟通

承包商与项目管理者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但他们要接受项目管理者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监督,建设项目管理者要与承包商保持有效的沟通。

1.3项目经理部内部沟通

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经理部在项目经理部内部的沟通中项目经理起着核心作用,怎样协调各种职能,激励其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项目经理应注意与技术专家的沟通。二是建立完备的项目管理系统,明确划分工作职责,设计完备的管理工作流程。三是根据项目特点,项目经理要激励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工作,客观公正地接受反馈意见;公平进行奖罚。四是对以项目为经营对象的建设企业,要形成稳定的项目管理队伍。

1.4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的沟通

一是做好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经理之间的协调。必须依靠职能部门经理的合作和支持,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二是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经理之间要有一个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三是职能部门经理感到项目经理对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的压力,项目经理要注意这种沟通,消除职能部门经理对项目经理对立状态。四是职能管理是企业管理机构的一部分,要争得强大的高层支持。

2、项目经理部与发包人之间的工作协调

项目经理部与发包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的重点是资金问题、质量问题和进度问题。

通过详细界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较易导致争执的环节,充分达成一致,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项目经理部要在规定时间内承担合同约定的责任,为开工后连续施工创造条件。

2.1在施工准备阶段,发包人要做好的工作。

(1)取得政府主管部门对该项建设的批准文件;(2)取得地质勘探资料及施工许可证;(3)取得施工用地范围及施工用地许可证;(4)取得施工现场附近的铁路支线可供使用的许可证;(5)取得施工区域内地上交地下原有建筑物及管线资料;(6)在施工区域内进行爆破的许可证;(7)区域内征地及补偿及居民迁移工作;(8)施工区域地面、地下原有建筑物及管线、树木、杂物等障碍的拆迁、平整工作;(9)把水源、电源、道路接通至施工区域;(10)向当地市容办公室申请办理施工用地临时占道手续;(11)确定建筑物标高和坐标控制点及道路、管线的定位标桩;(12)向项目经理部交送全部施工图样及有关技术资料,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施工图交底;(13)向银行提交开户、拨款所需文件;(14)负责把双方签订的施工准备合同交送合同管理机关签证。

2.2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经理部应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2)根据施工平面图的设计,搭建施工用临时设施;(3)会审施工图祥和相关技术文件,参加发包人组织的施工图交底与会审;(4)按出图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及时编制施工预算;(5)向发包人提交应由发包人采购、供应的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的数量、规格等清单并进行办理。

2.3承包人和发包人各应向对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1)项目经理部及时向发包人或监理机构提供生产计划、统计资料、工程事故报告等。

(2)发包人应按规定向承包人提供下列技术资料

如:单位工程施工图样;设备的技术文件;与项目有关的生产计划、统计资料、工程事故报告等。

通过界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发生争议的环节,事前充分达成一致,是协调管理的重点。

3、项目经理部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3.1妥善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监理工程师之间的关系

3.2要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3.3妥善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材料供应人之间的关系

3.4妥善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公用部门之间的关系

3.5妥善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分包人之间的关系

以上关系的协调是项目建设和施工活动中可能会遇到或需要处理的工作环节。若协调不好可能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使项目遭受损失,如行政管理部门的罚款。在项目实施中,在每一阶段和环节,事先要调查清楚需要办理的工作和注意事项,并按规定主动严格地进行办理,这也对项目的规范化运作,推进项目的运行不利,难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少斌,肖国宏.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管理分析及规划.医疗保健器具,2008年

[2]孙曙光.基于信息化的建设项目界面管理研究.山西建筑,2008年

[3]马威.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协调管理问题的研究.中南论坛.综合版,2008年

篇3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协同管理;应用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加强,各国间经济来往日益密切,我国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而今,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现代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国际市场的高竞争力,我国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不仅加强了我国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完善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建筑工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建筑工程业相关工作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业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清晰。在当今各种项目充斥的社会里,如何管理工程项目就成了国家与社会一直所关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法概述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建筑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张,为保障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高效、安全,亟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普及项目管理法。项目管理法通过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责任机制,分析工程项目的内在逻辑,从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有序的项目规划、组织建设、内部协调和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项目管理法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特点,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综合性项目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法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管理法通过事前的项目工程规划,为建筑工程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安排,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施工单位的资源配置。同时,由于项目管理法的强制性要求建筑工程项目一旦施工就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项目管理的要求来进行,因此项目管理法能够帮助项目经理有序、高效、高质地完成建筑工程项目,降低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成本,增强其经济效益[1]。

二、协同管理系统

不同的管理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条件,协同管理的实施要建立在协同管理系统的构建基础上。协同管理系统的实现平台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协同管理技术的核心。网络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信息化资源能够实现整合,管理的方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筑项目的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人与人的行为管理,正是如此协同管理才会被建筑工程项目引入进来,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协同管理的引入和在项目中的应用尤其必要性,在目前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建筑承包商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敏感性及能够应付多变的市场环境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建筑商自身的竞争实力,因为在相互合作的基本前提下有资源公开、信息公开的等等众多问题。建筑商的生产运营管理近年来人与人的相互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及建筑项目中的各个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要跨越相互各个组织之间的层层障碍,从而实现跨领域、跨工种的相互协同管理,企业对这种协同管理的需求只得通过在工程中使用协同管理技术才能使在各个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之间协同配合,最终实现整体建筑项目管理的协同统一。假如不对各种利益共同体进行协调统一,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各自为政,彼此形不成相互配合的局面,反而会对整个建筑项目造成管理上的阻碍,在实际的工作中相互牵制彼此,管理混乱的建筑工程项目其建筑本身的质量也会令人堪忧。据此,协同管理应用于建筑管理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引发了建筑管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2]。

三、建筑管理的协同管理工作现状

1、建筑项目经理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不过硬

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对其技术、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做到要对整个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全局的掌控。如若该项目的经理对整个施工现场还一知半解,会造成自认为的工程项目管理重点与工程每个部门所理解的项目重点出现出入,并由此会导致各种工作矛盾的产生,进而对整个项目的协同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困难。此外,在工程项目经理召开例行会议时则会造成会议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偏差,会议的召开与实际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成为必然要出现的情况,给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项目经理就不能完全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责,不能及时合理的协调和沟通更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管理上和施工上的混乱状况。

2、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无论是建筑项目工程规模的大于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有效在工程施工中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往往做不到及时、准确、有效。具体的行为包括:一线施工人员向自己上级反映施工实时情况时及上级向一线施工现场施工指令时,如果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的传达到彼此身边,就很容易造成彼此对信息的误读和产生歧义,间接的对建筑施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加强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1、强化质量管理过程

在强化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一线施工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和提高。责任心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进行项目岗位岗前培训方案来进行,与此同时,通过相关真实的工程实例讲解和宣传、案例分析、与工程项目的责任人签订工程施工责任状等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一线施工人员的质量把控问题以及对对用户的危害性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可以通过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的角度出发,核查施工质量。当施工过程结束之后,依照相关的施工要求来检查施工质量,以此保证工程质量。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开展施工人员的自查、施工组之间的互查、制定检查方案,依照相关质量把控工序进行检查,并在检查之后进行签字确认,如若检查验收不通过的情况下,则不能投入日后使用,严把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其中包括水和噪音的污染。噪音的污染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可以采取错时施工的方法,将工程施工的噪音较大的项目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可以通过此种方式避开对居民的打扰;并要做好对施工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提高其施工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其施工所带来的噪音污染[3]。

2、加强造价管理

在设计之初就要把控好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与管理。举例来说,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前,要做好每个施工环节的经济成本预算,之后根据经济成本核算制定出相应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划。通过协同管理等方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来加强造价管理,加强施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就能相应的避免项目的返工。

3、协同管理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中的各个部门的领导者要熟悉该项目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全面细致的了解整个工程,在进行施工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工程的技术、施工工艺、设计流程准确无误的实施。相应的管理者要明确上述两个过程,并准确把握整个工程。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要建立适应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就要求建筑工程公司在全面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的同时,加强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发现项目管理的不足之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发展中不断结语经验,扬长避短,提高企业在经济型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永良.对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14(09):48+55.

篇4

【关键词】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动力学

1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1.1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概述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各种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各种影响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而随着市场和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机制也会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就是随着市场和政策环境动态变化而变化。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具有目标多、层次深、范围广、因素多等众多特点,实现这种机制的最主要的是依靠利益分配引导,再辅以激励约束,通过相互协同合作实现创新项目技术的远大目标。

1.2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成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

1)首先是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利益是任何活动的根本目标。只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利益,并将各种可以预见的经济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提高参与者创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益。同时,利益分配也能够间接的反映出各个参与者的地位,不同地位的参与者发挥的作用也各不一样,参与者能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利益了解自身应该发挥的作用,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并获得更多的利益。

2)其次是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激励约束不仅是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所有企业、组织单位非常普遍采用的管理手段。所谓的激励简单来说就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对取得成绩的人予以表扬、对于骄傲的人予以批评、对于没取得成绩的人予以鼓励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约束则是对各个参与体的统一管制,通过规范的组织、管理,引导所有参与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它能增强参与主体被动创新的动力,激励约束是管理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二者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技术创新人员进行奖惩考评能显著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

3)最后是实行协同合作机制,顾名思义,协同合作机制就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协同,它也是协同影响下的合作。两者相互影响,如果将两者融合起来实施,将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协同合作需要整合多个参与体,协同合作机制就是利用协同合作能发挥的效应而采取的管理方式。通过协同合作机制,技术创新能得到更好的运行。合作是一种和谐思想各参与方以合作的姿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愿望更强可有效避免诸多不利冲突 保障技术创新顺利进行。

2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实践运用主要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约束、协同合作三种机制推行的,在实施这三种机制的时候需要依靠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实现。

1)动力机制的实施需要依靠制度设计规范运行,制度是一切行为活动的理论依据和保证,动力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了对参与体、各类文件资料、实施流程、运行细节等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在动力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项资源的利用、人才、设备的管理,以此与制度相呼应,共同推动动力机制的运行。

2)利益分配机制的利用,在制度建立的时候要完善各阶层参与体利益分配的评估体系,包括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系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引入等等。对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保证各个参与体获得的利益公平合理。

3)激励约束机制的利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将激励约束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重点部分建设,以实现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同时还可以将文化、社会、经济背景融入其中,使制度能更加顺畅、可靠的运行。在动力机制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项目激励约束,执行团队建设加强项目文化建设 注重以人为本鼓励为项目带来效益的创新行为。

4)协同合作机制的利用,一个项目的完成通常都需要一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各成员的特产和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也不例外,管理制度在建立的时候就应该将各参与体的自身利益纳入管理制度范围内,在建立的制度中还应该对合作创新的管理明示出来,明确合作创新的共同目标,完善沟通共享制度,建立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体系,保障机制平稳实施。在实施协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参与体之间的交流,包括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三个方面,并加强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各参与体积极参与机制的建设,通过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施。

3结语

铁路工程项目是一项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复杂性、系统性、庞大性的工程。比如说它涉及的内容包括了桥涵工程、轨道工程、隧道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信息工程、路基工程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各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各系统的负责单位也需要紧密配合,共同承担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动力机制,可以通过强调强调建设单位的主导地位,发挥其管理作用,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还要重视科研单位和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等等。总之,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就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和有效的手段创新技术、推动项目建设,实现各单位和群体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国安,苏坚,崔忠东.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效益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60-62.

[2]袁炜. 清洁煤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初探[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4.

[3]林明华,杨永忠. 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94-97.

[4]张镇森,王孟钧,陆洋. 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2013,02:28-30.

作者简介:

田彬,1984年1月出生,籍贯:陕西彬县,民族:汉 职称:助理工程师。

篇5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71-03

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情形下,实施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建设已在中国全面铺开。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是关键,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的出现和革新,为建筑工程的设计留下了“汗马功劳”。然在建筑工程领域,仍有更大的问题亟需解决,这一问题无疑就是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之间出现信息断层问题,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有效贯通。为此,探讨如何实现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并构建实效性强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正是摆在众多建筑信息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约0.027%,与国际建筑业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高达11倍。如此重大的差距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严重不协调的。更有甚者,由于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极不完善,导致在工程项目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效果差,信息协同性不强,信息意思表达不够明朗,信息利用价值不高等等状况,极大地弱化了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IM(Bullding Information Molding)技术的创新为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棘手项目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福音”,有学者甚至将BIM技术称为自CAD技术之后的建筑行业技术革新的第性变革。它的引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工程信息管理的难题,实现了项目工程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对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1BIM的技术特点分析

何谓BIM,美国的BIM国家标准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对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一个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过程;一个实现建筑项目不同阶段信息插入、提取、更新以及修改的协同化作业平台。”从BIM的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BIM所具有的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关联性和一致性的技术特点。

1.1可视化

所谓的可视化,即是说在BIM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建筑实物的立体化展现,这种近乎“逼真”的效果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损失。在以往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一般是应用平面的施工图纸做导向,但图纸最大的缺陷就是立体感明显不足,仅是设计人员的凭空想象,直观性不强,势必会对建筑物重要功能产生遗漏而不得不重新施工,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然BIM技术的引入,以其三维、四维、甚至N维的可视化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物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使一个超乎真实的立体建筑物模型得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如图1)。更有甚者,BIM不仅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可视化,在施工、运营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达到可视化的效果。

1.2协同性

由于建筑项目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了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监管部门、甚至融资部门等等,实现各方的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实现建筑项目的协同性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此外,由于各方对于项目相关技术参数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所偏差,假使在施工之前未能实现充分的沟通,就有可能导致“临时抱佛脚”甚至施工事故的产生,不仅对项目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导致相关部门的信誉度遭受重创。为此,在问题为暴露之前实现各方“未雨绸缪”的有效沟通无疑是“共赢”的最佳表达,而BIM技术所特有的对项目各方的意见、建议进行交流和汇总的强大功能,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对施工工序进行模拟,不仅有效避免了建筑事故的发生,还能做到发现问题,协调沟通的理想效果。

1.3模拟性

BIM的模拟性技术特点,是指BIM不仅能在项目设计阶段实现对建筑物的模型模拟,通过三维、四维的效果图来消除以往图纸设计的缺少直观性的缺陷,还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模拟的效果,即是说模拟施工建设的整个过程。在建筑物设计阶段,BIM会针对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各个部门的性能进行模拟,包括节能模拟、突发危机事件的人员疏散模拟、对建筑物的光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等;而在项目施工阶段,则表现为对项目的施工效果的三维模型进行4D模拟(如图2),即是说可以实现模拟施工流程,BIM的此种性能,不仅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的确定寻求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流程模拟中,项目各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实现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为经济效益的提高“保驾护航”。

1.4关联性和一致性

所谓的关联性,是指在BIM技术下,项目设计模型中的各项数据是彼此关联的,当某一数据参数发生改变时,与这一数据参数相关联的其他参数信息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实现技术数据参数的吻合性。此外,在项目进度的不同阶段,这些技术数据参数信息无需重复输入,也不会发生改变,实现了项目数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一致性。BIM技术所具有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的功能,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各种数据参数信息的精确性,也实现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个阶段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

因此,在对BIM技术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BIM技术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能够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整合的信息管理模式。

2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管理,重点无疑是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以往的建筑项目管理实践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施工的进度,更是由于成本控制的不完善导致诸多“烂尾楼”的出现,这些不良结果的产生,与传统落后的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唇齿相依”。

在信息化、网络化不断迈进的今天,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可谓是形势之所需,发展之所求。然在《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2009)提到: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约 20%开展了信息化工作,达到对企业管理辅助应用水平的比例为39%;61%企业处于办公文字处理和简单工具软件的应用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信息化仍然“任重而道远”,然是否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也就成为现代建筑企业与传统建筑企业的“分水岭”。由于大多数建筑企业为实现信息化管理,导致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出现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图纸化设计的“专业碰撞”导致施工难度增加

建筑工程的设计,并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达成,必是各个专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形成合力的最终结果。这些专业无疑包括了土木工程、电气自动化、通信安全、排水工程、建筑工程等等,对于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而言,是不存在问题的,然将所有的图纸设计综合在一起,问题将在所难免,尤其是现代建筑与以往建筑相比,结构更为复杂、功能更为齐全,愈加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出现图纸化设计的“专业碰撞”。然这种碰撞的结果,一方面是导致施工方“无所适从”、“难以下手”,出现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由于对施工图纸的似懂非懂,为赶进度,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安全。

2.2信息沟通的不到位导致项目各方的协同性严重不足

由于建筑项目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均涉及到诸多的数据参数信息,大量的工程数据在施工开始之后也会“批量”产生。对于项目相关各方来说,能否及时、准确地接收到工程信息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无缝隙交流,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基本条件。然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由于缺乏信息化为支撑,项目各方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滞后性,使项目各方的沟通和协同性严重不足,导致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不必要的增加。

2.3工程量计算不得法导致工程造价“失准”

工程量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部分,而工程造价又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然在传统的工程量计算方法下,由于缺少科学、规范、高效的计算模型,而工程量又具有计算规则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极大的特点,稍不谨慎,就会出现多算、重算或漏算,进而导致工程量计算“失准”不良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

3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及优势

在对传统的信息管理弊端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存在着图纸化设计欠缺全局功能、信息交流不畅、成本控制“失真”等缺陷,导致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难以实现无缝隙管理。为此,必须引入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信息管理的不足。基于BIM技术条件下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下项目信息管理的屏障,将工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专业、关键指标、组织、项目等信息进行整合和集成,并促使工程项目系统内部的资源实现协调一致,以形成项目信息管理的信息流网络(如图3),这一模式的实现,推动了项目信息管理的优化提高。

3.1以BIM为枢纽的中央数据库的实现,为项目各方的协同交流提供平台

从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中我们可以得知,BIM中央数据库,不仅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下存在图纸化设计的“专业碰撞”导致施工难度增加的弊端破除,更为重要的是,将各个集成阶段的资源和数据实现有效链接,通过智能化和参数化的手段将本来极为复杂的项目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关键指标集成中,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工程量计算不得法导致工程造价“失准”的问题,通过三维或者四维的模式来实现工程实体的模式,进而实现工程造价的精确性计算。此外,在项目信息管理全生命周期中,通过BIM平台,能实现对与项目有关的数据参数进行共享、更新和管理,实现信息的一致性。

3.2以BIM为枢纽的中央数据库的实现,能有效满足项目各方对信息的共享需求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导致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的不良局面,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诸多隐患。而以BIM技术为依据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建,有效地将工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关键指标、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项目等信息进行整合和集成,使项目中的各个“成员”不再是彼此“隔绝”的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BIM信息平台顺利地实现交互性的共享,以满足各成员对信息的需求。

3.3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整个项目的动态控制

基于BIM技术下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的实现,能够对传统图纸化设计中的专业间的协调性不足实现优化,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节能减排问题、施工进度、工程成本控制、施工安全管理、管线碰撞问题所涉及到的重要参数数据或信息也同样能实现模拟化管理,以保证对整个项目的动态化控制管理。进而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质量、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体现信息对工程项目服务的动态优化性。

3.4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系统

随着项目管理周期的不断缩短,项目信息的也会越来越多,在此过程中,某一阶段工程的结束会使某些信息过时,这时就必须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否则不断累积,必然会使信息难于管理。BIM技术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根本这一状况,因为BIM信息模式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型,而是能够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随着数据参数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智能化系统,使得其能够对项目进展各生命周期实现有效跟踪,为整个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服务。

总之,BIM技术所具有的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关联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工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而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更使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如虎添翼”,保证项目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科学开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2011-5-10.

[2]中施企协.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R].2009-5-19.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2.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参建各方通过多层级纵向组织方式实现,它具有管理层次多、监督协调困难,项目组织关系紧张、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缺陷,还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这种缺点和不足越发突出,对此,本文从组织结构、合作伙伴关系和冲突的有效解决三方面,从协同管理角度对建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2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协同管理组织研究

组织管理是实现项目目标最基本的保障,要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组织必须是高效率的。因此,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整体的协同管理需要进行组织的设计,使得众多参与成员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网状组织结构正是适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一种组织方式。

网状组织结构将监理方、设计方、施工方、供应方、运营方、其他参与方的纵向命令和控制关系,转变为业主方、项目管理方、设计方、供货方的横向协作联系。这种结构不但能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而且能保证业主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能够适应复杂项目在不同阶段对项目组织的不同要求。

3 参与成员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传统工程项目组织结构中,供应链上存在合同关系的各成员方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处于一种win-lose的结构,比如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业主对于成本的控制和承包商对于盈利的追求使得某一方的获利就是另一方的损失,再比如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也存在这种win-lose的情况。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精细化管理时,需要引入新的理念,使存在win-lose的各方之间的关系从“利益对抗”转变为“相互合作”,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运用协同理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员间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如下:

(1)高速公路改扩建系统中每个成员企业都是有适应能力的主体,各参与方在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从诸多属性中选择合作的状态。

(2)当高速公路改扩建系统内其他参与方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参与方考察其他参与方的反应,生成一定的适应集合策略Sk,Sk={ s1,s2,…,sk }。每个参与方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Si,并因此获得相应的收益。一种策略行为的采用会引起其收益的增加或减少。参与方会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采取演化稳定策略(即采用使自身效益最大的策略)发生进化。

(3)高速公路改扩建系统中各参与方之间存在“趋同效应(Convergent)”的机制,使得参与方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适应学习活动。这相当于一个正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促使各参与方共同发展、协同进化,进而导致高速公路改扩建系统整体协同性能的提高。

4 协同管理过程中冲突的有效解决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协同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冲突解决分三个层次。协商是解决冲突第一级次,在有争议时各方可以进行直接协商,以达到坦率地进行讨论和把冲突解决到使各方满意的目的。如果直接协商没能导致和解,通常接下来最好的方法是调解,调解是解决冲突第二级次。调解允许争议方用一个独立、公正的人协助解决争端,但调解人无权作出最终的决定。解决问题最后的级次——仲裁或诉讼,要力求将冲突、争议在进行诉讼之前解决。

调解是协同管理过程冲突解决研究的重点。调解人在冲突调解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调解人的选择要慎重仔细。通过研究他们在各种冲突解决中的历史记录,寻求具有良好的全方位经验、具备优良的冲突分析能力、能提供各种选择性解决方案、具备公正性和中立性品质、能力的调解人,有助于冲突的顺利解决。调解人的作用是帮助分析冲突涉及方的分歧,明确冲突的关键问题,搜集事实证据、澄清矛盾冲突,建议最合适的协议规定,说服各相关方愿意以非敌对的态度协商解决问题,以实现最终的和解。因此,调解人应做好沟通工作,使相关方充分了解不使用传统的法庭诉讼程序的结果和好处,使他们愿意接受调解。调解人必须密切关注整个冲突解决过程,立足问题的主要方面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以求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冲突。

5 结 语

针对传统工程项目纵向组织结构缺点,提出以业主为核心的网状组织结构;运用协同理论,研究了各参与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提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解决冲突的方法,重点介绍冲突解决过程中调解过程。

参考文献:

【1】高朋.面向项目型组织的项目管理决策技术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大学,2010.

【2】蒋卫平,李永奎,何清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研究综述[J]. 项目管理技术.2009(12).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moted from learning advanced to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mode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has successfully practiced many management modes such as EPC, 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IPMT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 proje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关键词: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31-03

1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

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只是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不以物流为重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概念的混淆,工程建设项目也一直延续“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供应链就想起物流,无法将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起来。

PMC和IPMT是两种可以承载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扬巴和SECOO项目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特征,目前已有几篇学术论文已经对此展开了讨论,但这些论文却大部分陷入了“物流”的烂泥潭。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工程建设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具有更强的虚拟性、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外协、委托加工方式展开,工程建设供应链管理也十分注重与供应商/承包商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如果以这些指标来考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那么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像商品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逻辑先后顺序的过程,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及最终交付等诸多工作环节,涉及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操作流程、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分工带来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分工,成立专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专业的施工单位,专业的监理单位、专业的管理咨询单位等等。

如果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正如制造业那样,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两个发展过程。

2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脉络

2.1 专业化分工过程 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分工过程表现为:指挥部DBEPCPMC,共经历了设计与建设专业化、采购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三个阶段。以下对该过程进行简要阐释。

指挥部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采用指挥部模式的工程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涉及诸多学科与技术,环节众多,管理复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这种问题在建设项目指挥部型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指挥部模式专业性差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最核心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质量,设计建设工作逐渐从指挥部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发展,设计与建设单位形成了独立的组织,专门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这就是DB模式。DB模式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但除了设计与建设工作以外,可行性研究、勘察、采购、试车等其他环节仍由业主承担,依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工作环节进行专业化改革。

继设计与建设环节实现专业化之后,采购环节凭借其与设计的强相关性,也逐渐从业主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专业化。采购与设计、建设环节一起,构成了EPC模式的雏形,专业的采购、设计、建设单位逐步发展为EPC总承包商。EPC的出现,标志着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完成。

EPC的出现保证了工程的技术与质量,但其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落后。PMC是管理走上专业化的结果,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介入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专业化分工阶段至此基本结束,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干预能力降到最低。(如图1所示)

然而,专业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打破了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专业化将技术与管理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承担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和谐。如在伊朗某炼厂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通过与伊朗当地两家承包商通过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建A项目,SEI负责的装置为360万吨/年渣油加氢、480万吨/年重油催化、90万吨/年重整三个主要的工艺装置,以及若干辅助装置。项目采购主任从三个公司分别选择成员组成采购部,接收项目各家公司的设计中心的请购文件,统一发放询价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三个装置的设计、安装与建造环节完全达到了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环境、合同样式、信息系统、文件格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SEI与其他参与方在公用工程数据、施工安装、采购和试车等环节配合起来困难重重,导致SEI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求与他方的协同,甚至被迫重新学习语言,重置信息系统和编码系统,并在各项指标、格式以及要求的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增,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3]。

2.2 一体化过程 专业化分工破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内在的工作逻辑,参建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思想和大局意识,因此,必须在管理上克服这种弊端,使得既能保证分工所带来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分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因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集成一体化。这个阶段的发展表现为:PMCIPMTIPMT+EPC供应链管理。(如图2)

专业化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分工可以确保局部最优,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为了弥补专业化分工的缺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统一的管理包括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愿景与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等等。

IPMT模式是管理集成一体化的结果,IPMT由业主、项目管理单位以及专家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公司,专家主要从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二级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和管理由业主+专家工程师组成,形成 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管理团队,是由业主代表、承包方代表和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子项目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监理单位除了依照合同承担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外,同时协助业主完成对施工前期的组织与策划,设计、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4]。业主、管理咨询机构、监理和专家团队在工作上的协同打破了组织原有的边界,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管理活动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避免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以及管理层内部冲突造成的管理混乱。

IPMT模式虽然实现了管理层的集成一体化,但该管理层并不完全具备工程技术知识,也不能得到EPC执行层及时的工作反馈,有时会因为工程技术知识的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常常与EPC和各级承包商产生矛盾[5]。执行层往往因为领导层的错误决策而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服从错误管理层的领导,就不能不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因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工期。IPMT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一缺陷,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缺乏协同的体现,因此必须构建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协同机制,将一体化的范围扩展到执行层,才能克服管理层与执行层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中心不断下沉,与EPC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在IPMT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IPMT+EPC模式。IPMT+EPC模式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一体化的结果,该模式将EPC的组织与IPMT中不同子项目PMT融合在一起,统一目标,协同计划,协同决策,实现IPMT与EPC之间信息流的高效流通。然而,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将来一定会像制造业一样将供应商包括进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业主的全供应链管理。根据经验数据,项目工程费用中,设备购置费、主材费合计大约占75%;建筑安装工程费(不含主材费)大约占25%。从工程整体角度来看,合格的供应商是其正常生产的保证。零件或原材料运送的延误,缺货、次品或废品等都会给制造商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最终要实现的是IPMT、EPC与供应商、服务商的一体化,最终完成了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业主)全供应链的构建,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目前,中石油四川石化已经成功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完成了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

3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特点

3.1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 工程建设活动一般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工程建设活动参与方随着项目的诞生而聚集,随着项目的终结而解散,耗费大量资源所建立起来的协同工作关系也随之结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从理论来看,解决这种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实现标准化,让所有企业完全采用一样的标准展开各项工作;一种是保留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关系,当需要时仍有原班人马(骨干成员不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合作。由于大型、超大型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法律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全行业的标准化十分困难。除此之外,项目成果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项目的本质属性,实现完全标准化之后必然导致项目成果同质化,无法满足顾客对项目成果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在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化方面进行努力,而是在标准化的同时,通过保留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方式维持一种秩序。

同一项目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项目开展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会主动协调各种流程,统一标准,为信息系统预设端口,以便与其他工程建设单位集成。随着时间发展,工程建设供应链参与各方角色将会逐步发生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业务,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由更加专业的兄弟公司完成,形成新的供应链关系,逐渐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个供应环节。

3.2 更多的资源被纳入 以往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只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一般也只有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被纳入工程建设供应链系统,包括材料设备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服务商、软件开发商、管理咨询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物流机构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纳入的资源越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就越大。由于现代工程公司也普遍采用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提高项目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许多现代工程公司的诸多业务部门及服务部门被相继撤销。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服务资源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专业商与服务商的身影。相信在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服务机构会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工程建设供应链当中来,依靠自己的自身优势,与大的工程承包公司(总包商)结成伙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优势供应链中的一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由于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型工程公司可以进一步削减自身的施工队伍,将资源更多地配置设计与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型工程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项目建设中来,提高施工能力与管理能力,为行业培养后备专业力量,保障国内工程建筑行业在较长的时期内都有合格的承包商与施工队伍,全面提高工程建筑行业水平。

3.3 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建设向协同方向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单位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工程项目管理软件、ERP、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许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针对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批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商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分包商这一层,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孤岛效应、牛鞭效应依然比较严重。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形成与信息一体化一致的专业组织、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真正从组织和流程上确保信息一体化的实现,对阻碍信息传递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工程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3.4 越来越强调战略合作 目前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和客户关系(CRM)管理风靡一时,但在实践中,无论是SRM还是CRM都存在地位不平等情况。在工程建设供应链中,由于专业性很强,技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工程建设一般以项目制形式存在,项目结束后各方就会解散,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应该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同时要做到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以“资源整合”与“协同”为核心,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整合优质的资源,降低选择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协同更加充分。战略合作的层次越高,所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法律对于招投标管理的要求相悖,为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滋生腐败,法律强制大部分工程项目在整合相关建设资源时执行招投标的法定程序,各建设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的工程建设企业将逐渐摆脱招投标的束缚,真正按照资源最优配制的原则自由组合。

4 结语

由于全球建筑市场分布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原因,具有东方思想特色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起步并取得一定发展。目前中石油下属企业已在个别项目中成功实践了工程供应链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茂民.基于PMC的大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扬子-巴斯夫IPS项目为例[D].东南大学,2005.

[2]刘海凤.基于PMC模式的南海石化项目成本管理[D].上海财经大学,2008.

[3]朱江.伊朗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施工管理

1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和速度有待提高,建筑施工的成本仍需降低,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其中建筑施工管理技术水平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从国内外利用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计划方法更适合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使用。

但目前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理论与应用都较落后,特别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监督、控制和跟踪调整方面,基本停留在编制上。如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互联网工程管理技术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在欧美等工业领域较为发达国家,互联网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对工程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其具体意义。

2.1 节约施工项目成本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利用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的信息沟通效率得到有效改善,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变更和差错可以通过高效率的信息沟通来避免,从而使工程实施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节约了工程资金,有利于工程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工程管理中运用互联网可以为整个工程项目带来10%左右的成本节约。

2.2 使工期得到有效缩短

工程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沟通更加便捷,信息搜索更加快速,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使项目施工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 信息的延误和错误的决策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原因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工作可以使错误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当错误发生时可以对其进行快速的改进。

2.3 使项目施工风险性降低

由于在工程管理中运用了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沟通效果得到加强,这样一来可以使相应的决策人员的工程实施预见性得到提高,使决策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明确的掌握,这样可以使决策人员能够尽快地找到解决风险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决策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还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性。

2.4 使业主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在工程管理中应用了互联网管理技术,业主可以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及时地为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同时还能有效地参与到项目决策中来,从而保证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程控制,使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基本按照业主的要求来进行,使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3 应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利用范围太小

通常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前期工作,如: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算及施工组织计划等。忽视了其在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个工期,如: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施工效率及工程成本等。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建筑施工管理不仅依靠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处理能力,更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

3.2 建筑行业业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建筑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仅仅局限在施工的工程计算,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的优势,进行网络上的招投标、信息以及项目管理等,落实电子商务的使用用,导致建筑施工的效率普遍较低。而且这种方法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建筑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3.3 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与传统工作方式的矛盾

传统施工管理均手工管理且靠经验较多的工作,还有企业对互联网计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施工人员不愿意接受互联网计划的安排,他们认为这样会限制自己的自由,没有传统管理的方便。另外,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测没有完善的制度,随意性较大,进度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以及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没有专业人员负责等。还有高素质管理技术人员匮乏,部分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又担任技术人员,通常只重视施工技术的改进,进度的管理不合理,对互联网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4 协同平台应用

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4.1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构建与实现

协同论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如果系统协同程度越高,那么输出的功能与效应就会越大,系统的负效应从而就会越低,最终就会越有价值。而协同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协同技术的支持, 将信息共享作为前提,一直从全局观点出发,坚持一种"共赢"的原则,让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更加亲密、相互更加信任、同步与团结,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与让整个供应链价值达到最优。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供应链网络内各职能企业间的协作所开展的管理。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主要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从而构造竞争优势群与保持与提升自身的核心文化的竞争力,协同主要通过资源或者业务行为的共享等四种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再次是防止建筑施工企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引发的问题。而作为协同机制的缔造与维持者,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建立基于整个企业层面的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体系。

4.2 中建五局协同协同平台开发应用

企业发展的越快对管理创新,对信息技术的呼唤越迫切。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分布发展的过程,而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形成"一地散沙"的局面,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急需要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全面打通各部门间的管理、沟通障碍,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更好的提高企业办公效率,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6.3 人脸识别考勤限制施工层层转包

实施监控考勤后,挂靠、层层转包等现象将有望受到限制。一直以来,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建设单位在招投标时只能凭施工单位的"牌子"决定。有些大型施工单位在标后并不自己施工,而是再将工程转包给一些小单位,最后甚至可能出现"干活的没资质,有资质的不干活"现象。原本中标的单位负责人则当起"甩手掌柜",导致工地管理混乱、建筑工程质量堪忧、安全施工也没保障。

监控考勤系统将"逼迫"工地现场负责人每天"点卯",如果企业将工程层层转包出去,则一个项目经理将面临每天来回奔波于各个工地考勤的尴尬场景。而"两场联动"机制则彻底将今天的施工现场化为明天的招投标现场,考勤记录不达标将再也投不了标。

7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

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动态信息,不仅要掌握各种数据信息,还需要随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宴时图像信息。视频监控系统.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施工企业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手段。

7.1 远程视频监控技术

视频监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应用技术热点,它以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通过Intemet建立一条监控点和被监控点间的数据通信链路连接是实现对远程施工项目现场实时监控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通信成本很低,使用方便,链路带宽能够满足远程视频监控的需要。

7.2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于施工企业对远程施工项目施工现场的监控.其主要功能是:

1) 远程视频图像艋控:监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察看每个监控摄像机采集的施工现场实时动态图像,远程调节畸控摄像头的光圈、焦距和景深,控制云台的旋转。

2) 多画面显示:远程监控端能够多画面循环显示,也能进行单画面和多画面显示方式切换,对l田i面可以放大和缩小。

3) 远程视频图像存储:监控用户可以将远程视频图像存储在本地计算机硬盘上,能够对记录下的影像资料进行检索、回放、定位、快放和慢放等操作。

4) 用户权限控制: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级别进行严格的控制,赋予不同级别用户不同的权限,所有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监控操作。

在施工项目上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技术,以最简单、最逼真、最安全的方式对施工项目进行远距离实时监控,是促进施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对施工项目零距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8 结语

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现阶段的应用已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合理保障施工进度,有效降低成本等,其运用范围已呈现剧增的趋势,而且运用的层次上不断的深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为该行业提供了更合理的协同工作的环境,这对项目管理在工作的效能与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互联网技术使建筑施工企业减少了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以及提高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最终让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速度更加快速。

【参考文献】

[1]杨倩 王书平.探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5:166.

[2]1黄春雨 马士华.基于web的建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I程与应用,2003(5):45-47

[3]单金虎.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探索[J].科技风尚,2011.(05):1 0-11.

[4]谢国立 崔岩.互联网技术在项目管理上的应用,第十届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l。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协同管理,概念和实现,工作现状,运用措施

前言

企业优化内部管理,促进其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效益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利用协同管理的模式来保证效率和安全。企业需要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把握。联系实际,针对经理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不过硬、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等等不良现状,明确协同管理在建筑施工的运用措施,通过强化质量管理过程,加强造价管理等等手段,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协同管理的概念和协同管理的实现

1、协调管理涉及的主要对象

建筑在进行施工的同时,可以采取协同管理的方式加强程序的掌控,这种方式的含义在于协调机构和系统内部各个单位和资源的关系,以此为实现设定战略目标做准备。在协调单人个体和组织机构的关系时,需要考虑与其息息相关的各个系统、工程设备、工程资源、建筑情景甚至是人与建筑设备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其协调的重心工作应该放在项目的统一规划上。当然,员工个体的关系调和、施工项目中的角色搭配、信息统一、程序监控、应用协同管理等等都是其中重点关涉的对象。在建筑施工系统中的责任分工、角色扮演、工程策划、资源配置等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以此帮助施工系统中各个分工工种的高度统一,以施工管理为入手处,带动内外部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和高度和谐一致。

2、协调管理必须重视战略目标的引导作用

当然,不管是对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施工队伍的建设和协调,还是对于施工中涉及的资源的利用,都需要以企业长期的最终发展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离方向,强化施工系统中各个环节和部分的协调,使利益能得到高度的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艰难而重要的任务,虽然它与其他某些管理对象相比,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内部针对不同的施工对象而存在的工作队伍,必须达成一致,并做好繁杂的工序。

二、协同管理系统

1、信息技术占据核心作用

在企业的运作和建筑项目的施工中,有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它们都对应着特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其中协同管理模式的实现必须以协同管理系统为前提。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支撑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应施工项目管理来说,是协同管理技术的核心。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有利于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得到高度有效的管理和科学分配。建筑体系中,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元素就是人际交往等等行为的管理,这构成了许多机构引进协同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由于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剧烈,建筑行业的生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建筑承包商为了适应形势,必然会加强对市场的高度把握,以此达到可以随时针对复杂的市场做出快捷反映的目的。当然,增强建筑商本身的实力是最根本的,因为在这个开放而资源共享的环境中,信息公开,施工的程序为大众所知。协同管理模式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提高自身对网络的利用率,有助于企业实现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协同。

2、协调管理技术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企业在项目投资、管理、施工等待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复杂而多变,企业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本身存在很高的难度,为了打破不同体系范围所带来的边界限制,优化跨领域、跨工种的实现协同管理的效果,企业必须重视工程中所涉及的协同管理技术。充分的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接触到的各个利益共同体在合作和交流中可能会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促进整体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协同统一。如果忽略了这些利益体不同的特质和鲜明的差异,就可能忽视了部门间的不和因子,从而埋下各自为政的隐患。无疑,所知而来的就是建筑施工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同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恶意牵制和干扰对方的施工进程,从而阻碍长期的效益。

三、建筑施工的协同管理工作现状

1、建筑施工经理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不过硬

作为施工对象的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对施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高超的技术掌握能力、专业的工作素养,才能保证良好的施工管理质量。经理效益掌握整个项目的施工现场,如果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只是一知半解、迷糊不清的认知状态,会无法全盘掌握工程项目管理重点,也不能据此对具体的工程施工单位进行重点的指导,也可能会阻碍领导者与施工工作人员之前良好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为工作矛盾埋下隐患、有损项目整体的协同管理效果。

2、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建筑项目工程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操作有难度,对安全措施的要求很高,不论其规模是大是小,在施工操作环节,对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有效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许多企业在实际的施工中,信息往往不能完成及时、精确、高效的传播和流通。许多一线施工人员向自己上级反映施工实时情况时及上级向一线施工现场施工指令时,由于做不到这一点,会导致彼此对信息的误读和产生歧义的不良后果,间接的对建筑施工形成灾难性的隐患。

四、协同管理在建筑施工的运用

1、强化质量管理过程

企业在进行项目的施工及其质量管理时,必须重视一线施工人员责任

心的培养和提高,项目岗位岗前培训、工程实例讲解和宣传、案例分析、与工程项目的责任人签订工程施工责任状等等都是增强责任心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此一来,才可以达到制约一线施工工作者的施工态度和行为、重视对质量的控制和把关。相关的施工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监督,随时查看施工质量。施工完全结束以后,还要做好施工质量的审查工作,始终以工程的最终质量为首。此外,要不断营造企业内部对于施工的责任文化氛围,引导施工人员加强自查、施工组加强互查,可以统一组织各个组别的施工队伍科学设定检查方案,使后期施工成果质量审查工作有具体参照的依据。质量核查完毕,组织大家签字确认,验收不合格的队伍则需要杜绝进一步的日后使用。

2、加强造价管理

现代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质量,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夺取优势地位,必须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和后期的核对任务。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也要做好前期准备,在程序设计环节就需要对此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整体的成本预测与实践操作有全面的考虑。在拟施工的工程项目投入施行之前,需要对具体的施工环节进行成本预算,以此预算结果指导后期的实践过程,也可以设计出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划来具体检测实践。

结语

建筑企业为了实现良好的效益提升,必须注重施工的安全性,注重建筑施工中协同管理的应用问题。首先,企业要明确协同管理的概念和协同管理的实现,即协调管理涉及的主要对象和协调管理必须重视战略目标的引导作用。其次,企业需要把握协同管理系统,了解信息技术占据核心作用,协调管理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等等。从而在分析建筑施工的协同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协同管理在建筑施工的运用中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晓光.提高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核算水平的利器: 评施工项目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4-25

[2]季智敏.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56-57

篇10

关键词:石油采油工程 投资计划 经营管理

本文以石油采油工程为例,来探讨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被业界所关注,其原因便不言而喻。从目前诸多文本资料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在涉及本文主题的研讨中更多聚焦于工程造价技术,也就是试图从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目标。针对这一思路,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能否这样认为,优化措施的构建仅能从造价技术方面来展开呢。关于这一点,笔者则是持否定态度。正因如此,本文将从经营管理领域来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

本文首先对经营管理在其中的功能进行认识;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面对石油采油工程项目时的内在要求;最后,构建起经营管理措施来。鉴于此,以下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经营管理在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功能认识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企业经营管理植根于组织资源范畴。其目的在于,协调人员和设备间的比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员生产率。而将这一功能分阶段具体化到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制定上来,则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提供组织保障

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尽管需要根据预期目标来展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石油采油工程则需要建立工作团队。或者说,管理学中所提出的“队生产”模式将成为优化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组织保证。从跨组织协作的视角来看,针对前期投资而言需要涉及地质勘探、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诸多部门的协同。这就意味着,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释放将为优化前期投资提供组织保障。

2.提供人力保障

在组织资源范畴下来理解经营管理可知,“人”的要素是其中的主体。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惟有提升了处于地质勘探、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部门人员的岗位意识,才能规避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经营管理中所内置的绩效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要件,将有效的为此提供人力保障。

3.提供制度保障

这里所提到的制度属于正式制度,即为了确保某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所建立的一系列章程。从工程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的特征来看,属于程序性决策。所谓“程序性决策”是指,工作的完成具有规律性且不允许偏离有关章程。由此,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要件,便确保了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的程序性和稳定性。因此,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上三方面的功能实则涵盖了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这也为其在优化中的措施构建提供了切入点。

二、功能驱动下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

面对石油采油工程项目,在上述功能驱动下应遵循以下三项内在要求。

1.目标管理要求

目标管理要求直接针对于跨组织协作而言的。从总括层面来看,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项活动。其中,目标分解体现为由上至下的过程,而目标协同则呈现出由下到上的过程。实践证明,如何确保各部门围绕着前期投资计划制定(目标协同)展开分工协作,应成为目标管理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指引下,应形成全部门的参与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2.激励兼容要求

激励兼容要求直接针对于人员岗位意识方面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投资计划制定在内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的好坏有70%取决于生产管理的优劣程度。而作为主体的各部门人员,则通过工作态度的体现来决定着生产管理质量。由此,遵循激励兼容原则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促进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3.制度监管要求

根据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计划制定流程来看,包括地质勘探、工程制图、造价概算、决策树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等在内的正式制度,都确保了投资计划的合理性。但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上述制度保障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应建立制度监管机制来推动制度的实施。

三、内在要求导向下经营管理措施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并在内在要求导向下,措施构建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进人员素质的措施构建

应突出增强隐性知识的储备和岗位意识的培养。培训环节应增加相关人员间的互动元素,鼓励他们进行业务交流,并开展仪式性活动树立业务标兵。在岗位意识培养方面,应减少教条化的说教,而是使人员知道投资预测合理化与自身切身利益的关系。

2.增强部门沟通的措施构建

对于组织部门职能化所导致的造价信息沟通不足的现实,除了可以通过引入矩阵型结构来克服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化平台来拉动信息沟通效率。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应充分利用QQ等聊天软件的信息传输功能;并建立跨部门的QQ群,及时通报或询问有关石油采油项目方面的信息。

3.优化绩效管理的措施构建

各部门成员因专业背景、团队角色的不同,在建立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时应给予区别。如,针对造价人员则在于考核他的造价准确性方面;对于项目设计人员则考核他的成本控制方面等。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中,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措施。在奖励方面可以通过发放绩效奖金来实现。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对于造价技术存而不论,而是基于经营管理视角在组织、人力、制度层面,对优化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进行了探索。总之,本文论点与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将推动投资计划的制定。

四、小结

在涉及优化投资计划的研讨中更多聚焦于工程造价技术,也就是试图从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优化前期投资计划的目标。然而,本文对于造价技术存而不论,而是基于经营管理视角在组织、人力、制度层面,对优化石油采油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计划进行了探索。具体的措施包括:增强人员素质、增强部门沟通、优化绩效管理等。当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应结合目前的其它研究成果。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