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元素 化合物 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标准(2011)》)指出:“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元素,这是和其他自然学科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化学启蒙和化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化学启蒙阶段,化学元素观是应当始终给予关注的核心概念。初中阶段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标准(2011)》中建议的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在教学中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标准(2011)》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学生有好奇心理,但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识和自然现象,需要通过初三年级一学年的教学走入化学知识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笔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学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爱好化学、想学化学的心理,尽可能进行展示实物、挂图、模型、列表归纳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学Q2、H2、CO2、酸、碱和盐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物质,再指导学生分别探究,并对相类似的物质进行异同对比。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虽然“多而杂”,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些规律性的联系,教学中必须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存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这些知识中性质是主线,从性质可以判断物质存在的状态,决定制取、鉴别和用途。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质这条线,讲清各种物质的性质,并且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按内在联系考虑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学Q2、H2、CO2等物质时,就着重讲清这些物质的性质,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物质该如何制取、怎样收集,如何鉴别和具有什么用途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的开阔,以后只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就可以分析得出该物质的制法、鉴别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还要充分注重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各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和归纳,使前后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呼应,随着教学的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就联成“网”,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知识,联系起来记住知识、记忆也更为方便,而且知识也变得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是用金属单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同时金属单质可用镁、铝和铁代替锌,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制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浓酸呢?这些问题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现在可不向学生解释,只有把问题留下等学到酸的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后,再来向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视归纳复习和教学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教学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是容易听懂和接受的,但却容易遗忘和难以记住,甚至是相互产生混淆。特别是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上学习为主,课后对所学知识不去归纳小结和进行记忆,这样分散的知识点就更容易遗忘。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归类和分流化,使学生 方便记忆掌握和产生联想,归纳小结和总结复习是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当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对照章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采用列表和图标等形式进行归类、对比小结,学生通过这个小结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这章节所讲的知识内容;当学完几个章节或所有章节内容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分块串联起来复习,使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各知识点就不再孤立和难以记忆了,而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学生记忆起来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选一些题型配套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篇2
考点1 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设置新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联系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典型的现代科学技术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例1(2010年·安徽省)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确定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挑选原料、裁剪纸张都是物质形状的变化,而捞纸是物质位置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答案:B
点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考点2 物质性质的判断
本考点一般考查的方式是提供教学、生活或生产中的典型事例,判断物质所体现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要求能正确判断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根据“性质决定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例2(2010年·南通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涉及液体的加热、仪器的连接、量筒的使用、液体的倾倒等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种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不能俯视,否则读数会偏高;取用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
答案:B
点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试题着眼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熟悉各种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的特点与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3(2010年·泰州市)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
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各种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一些重要实验的注意事项。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一般是集气瓶,若收集氢气(或少量气体)等可燃性气体验纯时常用试管。
答案 ①I ②A ③D ④G ⑤B ⑥C或I或C、I
点评:此类试题属于基础性试题,要想准确、快速答好该类试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时,亲自实验,在实验中领悟各种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考点3 安全常识
本考点多考查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规范操作及其造成的后果,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易燃物、易爆物、腐蚀性等物质使用的考查。
例4(2010年·北京市)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和实验中涉及的安全问题。A中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目的是防止人员伤亡和燃烧事故;B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防止天然气继续泄漏;C中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用湿布盖灭,而不能用水浇灭,以免火势蔓延;而D中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浇灭,这样会触电,造成事故。
答案 D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科学本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事物、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传统的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事实性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以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为依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方法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并对科学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过于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降低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重视学生对典型事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基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归宿。因此,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二、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一)元素观。元素观是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科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助于人们理解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来认识物质的类别和性质,这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
(二)微粒观。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三)物质变化观。物质变化观就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四)物质分类观。物质分类观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
(五)化学价值观。化学价值观就是指人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应用所形成的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根本看法。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及早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化学基本观念并非一定要等到学生的心智完全成熟以后再专门进行培养,因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二)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在观念为本的教学实践中,一种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设计课程与教学。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超越那种时刻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仅仅起着促进理解的作用,它们在课程学习中还起到倡导化学观念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和情感的陶冶。
(三)创设情景,活动建构
情景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以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与桥梁,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经历特定的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个体借助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受,把内心的经验世界与外在的事实结论联系起来,用自己深刻的内省体验去洞察、领悟与解释世界。
(四)巧用类比,促进观念建构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观念或更高层次观念的有效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限的化学元素与庞大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往往用英语字母之于英语单词、积木块之于积木造型进行类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大多数类比是由教师提供的,其实应该培养学生自发运用类比的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让学生自发运用类比并对所使用的类比作出精致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导观察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学会观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处处留意皆学问,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1)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性,以分析物质的存在.(2)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如颜色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质量变化等.(3)观察教师的操作.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用蒸发皿给食盐水加热等.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从而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实验指导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不会使观察实验流于表面.
可以说,实验是提高化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看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验操作演示时注意观察,在观察中理解.
二、学会联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会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化学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既重要又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对比.这两种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质比较.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可以从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用途及检验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关系,注意将它们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如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化学知识中的概念比较多,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比教学,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教学,应将这三个概念纳入物质的分类体系中,与前面学过的“混和物、纯净物”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归纳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如,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单质概念概括为:一物(纯净物)一素(同种元素),化合物则是:一物(纯净物)多素(多种元素).
篇5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非空中楼阁,不是仅仅依靠学生一拍脑袋就能出结果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奠定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给学生构筑坚实的认知体系。这样,他们的创新之花才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要领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逐渐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此外,借助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亲历化学实验操作的始终,不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训练题的学习,不断巩固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促进他们定量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入手,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尤其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方面有了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做了适当拓展,强化了化学实验的教学。这种变动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迎合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要求。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初中化学知识的主要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
知识内容较为庞杂,涉及面广,学习时间短。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可对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困难和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以及时的点拨和启发。如在总复习时,我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对比,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自主发现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行教育教学中不合理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彻底改革,而课堂改革的首要之处就是能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充分思考,自主探索,不断创新。
二、密切联系生活,生成学生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化学学习的知识宝藏,不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的慧眼,在生活中生成创新的灵感。如在学习物理性质的概念后,我启发学生:“你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醋是怎样变成的吗”再如对于碳,我则提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是利用了碳的什么性质?”学生经过学习和探究,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从而大大激发了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又如对于校园里的新的石灰雕像,时间不长就发生了被腐蚀的现象,教师将此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奇妙的现象伴随在学生身边,他们非常熟悉,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对问题的讲解也容易激起他们的认同,他们往往会在问题解决后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 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0-02
1 思维导图与初中化学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以建立生成学习策略(generative study strategies)的图形组织(graphic organizers,GO)思维辅助手段,借助颜色、线条、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这种手段结合了全脑的概念,使左脑的逻辑思维优势和右脑的形象思维优势都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进入他们大脑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是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每一个信息都可以形成一个思考中心,并且向外发散,形成众多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与中心连接,每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思考中心,再向外发散,使思维呈现一种发散形的网状图像。这种网状图形,除了增强记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孤立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十分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思维导图的引入,正好可以使学生立足于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将蕴涵其中的物质世界素材描绘在图形组织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建立对物质世界正确认识,达到化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
2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教学设计容易造成灵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设计过程中思维也是零散的,各种目标常常不能很好的落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从中心主题出发,把教学各大环节作为一级主题,发散出去,再逐级细化,形成二级主题等。这样把零散的知识点都通过发散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了全景图继而全面整合知识体系。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同时通过一张图能清晰的展现教学设计各个方面,设计过程中还能前后对照,反思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能否有效突破等,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思维导图对“中和反应”进行了教学设计。
2.2 引导课前预习,增强互动和效率
课前预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所谓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的印象,这样的预习固然能够使学生对即将上的课程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预习阶段可以有两方面的应用:(1)制作导学案,由教师设计,为学生呈现清晰的预习要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前,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思维导图所示的问题群见图1);(2)在预习结束后,由学生针对预计成果绘制思维导图,将已理解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情况用彩色比标注“已明白、有疑惑”等字样或相关符号。该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预习“燃烧与灭火”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见图2)。
2.3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课堂、章节总结或是专题复习时,思维导图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一方面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加深对于化学概念与反应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将新知识渗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和富有逻辑性。
例如,“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在讲授了身边的物质、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等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综合和深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和生活生产作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笔者在“酸碱盐”授课完成后通过思维导图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2.4 优化解题思路,拓展思维和能力
对于复杂的化学题,需要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有效的寻找适用的知识载体破除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障碍,优化解题的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的将知识载体、解题的条件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混合物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这类题的能力,如采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指出其中的化学原理,提炼出物质转化的关系,优化解题思路。
例: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 g样品跟足量稀H2SO4完全反应生成0.2 g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 )
A.Cu B.Al C.Ca D.Mg
笔者应用思维导图对题目进行分析(见图3)。
3 思考与展望
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在实际使用这如何发挥该手段的优势依然值得教学工作这不断的实践。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桥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路反馈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用途,将其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环节众多,需要教师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其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来掌握化学知识是培养其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英)托尼・巴赞,著.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作家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复习 误区 对策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现状与寻因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绝对比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一种是一讲到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事先梳理的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地毯式扫描讲解;另一种是以练代讲,即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以练习卷与讲义为主要载体,进行题海鏖战。在访谈中,教师也坦承:化学总复习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既安于现状,又囿于现状,且苦于现状,而质量与效益就悄悄流逝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状中。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将总复习课与新授课进行对比以了解其中的原因。(1)就课型而言,总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非常详实的学习任务,而且也不如新授课般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案例以及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总复习课位于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此时,许多教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觉得讲无可讲、言无可言,因此便易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2)就学生而言,总复习课不如新授课般新奇、有趣,令人充满期待、意外与惊奇,也不如新授课般有众多的实验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果再长时间浸泡于简单思考、机械操练的课堂更易使他们被枯燥、乏味、无聊的感觉吞噬了学习的热情与耐心,而显然,学生在这些感受之下的外显行为又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导致应付性教学。(3)就教师而言,与新授课相比,总复习课更多、更激烈地挑战着教师的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对化学课程的理解与对化学教材的领悟,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综合教学素养。而这些综合素养如果有所欠缺,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丛,也就不可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理性地去实践总复习教学。(4)就学生差异而言,总复习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本就参差不齐的一般初中校,学生群体差别壁垒分明,在统一的时间段,如何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5)就研究动力而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自我责任感给教师带来诸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转化为动力,就会破坏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愿望并制约和束缚教师实践改革的手脚,从而使得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导致教师关于总复习教学的研究不广泛、不深入、不细致、不系统。
二、应对策略
1.计划详实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划即将进行的总复习教学是常规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正是其所具有的常规性使得该项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所制定出来的计划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视了教学的实际进程,忽略了教学的情景特征,更遗忘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因而其对总复习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规划、指导、调整、提效等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究竟该制订一份怎样的复习计划呢?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至少应该是“详实”的。具体而言,“详”是指总复习计划不仅必须列出复习的各阶段、时限与内容,而且应对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学习的重点与易错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辅助教学手段等作出适当的规划与建议。
2.情境日常化。
情境日常化包含2层意思:其一,应使创设学习情景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日常意识与行为;其二,应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日常生活视线中的场景、事件与问题成为情景创设的重要来源。为此,教师应经常从以下方面审视与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几个情境、几种情境?这些情境以前使用过吗?使用这些情境的方法恰当吗?学生对这些情境的反应是我所渴求的吗?
例如,在复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燃烧、爆炸与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有什么联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是却很少把其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与思考,但是要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必然要将这些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从而加深了对以上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整合化(主题化)
为了适应目前中考试题改革的走向,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能着眼于课程标准之中、凌驾于化学教材之上、跳出心智模式的限制、摆脱教学惯性的束缚,或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如以“食盐中的化学”为主题,可以复习与物质的微观组成、溶液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盐类的化学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食盐的提纯相关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简单设计。再如以“探究爆炸盐”为主题,可以复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与要求、碳酸钠与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等内容。
4.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的活泼与有效自然也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设计与使用,丰富多采的手段任何时候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1)巧用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可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总复习课有许多已经没有了实验的踪迹,甚至是关于化学实验的专题――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检验等都是看不到仪器与药品的影子的。而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实验,只要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恰当,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燃烧条件时,做个“海底火山”的小实验;在复习浓硫酸性质时,做个“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在复习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做个“云蒸霞蔚”与“干冰吹泡泡”的小实验无疑都能引爆课堂氛围。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题;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51-02
初中化学是初中学生最后开启的一门功课,因为化学的思维方法特殊,思维视角与众不同,较其他理科不易于学生接受,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感到困难,在中考中拿不到高分,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机智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学习。历年来,中考化学试题题目众多,一味盲目训练,不讲方法,只会让学生在题海中无法自拔,面对中考试题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动脑思考,整合各类资源,深入研究,抽象出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利用教学智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下面笔者就一些中考题的解析浅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图像图表题启示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
河北中考理综试卷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图像图表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图形和图表来考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比如对标志的认识、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的理解、溶解度的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等内容,请看下面这几道图像图表题。
(2012河北) 7.图2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这道题考查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判断以及反应类型,甚至B、D选项还涉及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常见题型是表格信息题,可2012年题型摇身一变成了图像信息题,颇有新意,别具一格。
(2013河北) 6.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这道题考查的是溶液的相关知识,常见题型为图像或图示信息题,而2013年却变成了表格题,这两年题型变化体现了图像与图表题的相互变形。
(2013河北) 7.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到同体积、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Z>X>M>Y B.X>Z>M>Y
C.X>Z>Y>M D.Y>M>Z>X
这道题的新意何在?通过图像中纵坐标物质质量的变化来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貌似计算却不是计算,突出了传统题型图表化。因此,无论是图像题还是图表题,都是将数据处理与化学问题融为一体,信息量大,涉及到信息寻找、选择、加工、整理、重组、应用等。比如说表格题就要注意表内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各项数据,分析所列各项的含义,积极关联化学知识才能成功解题。图像题首先要认清横、纵坐标的意义,其次分析变化趋势,上升、下降、不变的原因,特别关注出现拐点的意义,学会把图像图表的变化和化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都很简单,但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与其说考查的是知识,不如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果然,2014河北推断题又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给物质的信息时突破了往年的常规题型,利用图示展示物质性质之间的内涵关系,不拘一格,非常新颖,学生只有读懂AB和DE图示关系才能做出推断题。原题如下:3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图2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物质E的用途之一为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通过这几道题的分析发现每一年图表图像题都在创新,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此类题型,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应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思维的结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表识图的能力,更能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策略。
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答题技巧等的能力培养
我们来看2014年的实验探究题,原题如下:35.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做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2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1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篇9
一、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及目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素质的培养教育。从教科书的设置和实际教学角度出发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初级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在生产、生活以及国防上某些应用。高中的化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更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时,知识趋于系统化,思维趋于逻辑化,要求学生对于知识不再是停留在只是记得住的表层,还要理解为什么,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能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也就是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且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这种差别下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做的是怎么把它们拉近距离,而不是一味求快求成而把差距扩大化。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不清楚高中的教材,高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初中学习基础情况的了解,是教学衔接漏洞所在。那么,对于初、高中的衔接的问题就要研究教科书中知识的过渡和联系,对于具体问题设置详细方案,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中具体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以下对部分初、高中教材衔接比较密切的部分知识点进行列举:
1.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接触的化学实验如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所选实验仪器,还有性质的验证等等,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原理。高中后学生自身有所成长,但对于化学实验了解还不多,课程标准对于该专题的标准描述多为“体验”、“学习运用”、“初步学会”、“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课标中要求实验将贯穿于整个高中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高考中对于实验中要求从最基本的安全操作,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理性逻辑严密推理和误差分析,要求却考查的颇为全面。所以,这部分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然后逐步提高,不能急于求成。
2. 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在课改后的高中课程中作为了高一必修1第一章的知识。在高中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主要是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组合眼花缭乱。但是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初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涉及到了微粒。对于这部分的描述是: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这部分初中多加以练习,如增加分子中原子个数及比值,再加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练习有助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和理解;或者在高中渗透物质的量定义之前对于微粒部分进行区分,对于一些数量关系加以巩固,有助于物质的量这部分的学习和理解。
3.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对于原大纲中氧化还原反应停留在得氧失氧的阶段,新课标对此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和其他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比较片面和浅显。高中化学进行新课改后把氧化还原放在物质的量之后又是一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高中可以对得氧失氧和其他类型但也属于氧化还原的反应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创设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前提是必须把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别是化合价口诀巩固好,让每个学生过关,达到快速反应,这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打好的坚实基础。这之后才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还有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特征:化合价变化理解的深刻,然后再进行单线桥、双线桥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4. 物质分类。初三化学学习对物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对于酸、碱、盐分类比较不具体。虽然高中新课标内容变成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但是本人认为为了以后另一个难点——电解质的学习,教师需要强调酸、碱、盐定义及区分方法(如酸可分为含氧酸无氧酸,按照电力出氢离子的多少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等等)。并且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知道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还应该讲解一些简单的实验室中酸碱安全使用和急救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把握高效课堂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教法衔接
篇10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1 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1.2 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1.3 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明确衔接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2.1 学科知识。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可分为三类:(1)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2)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3)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将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2.2 学科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虽与其他学科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可以分3个层次: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化学学习思维方法、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2.2.1 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
2.2.2 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学科思想: ①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 ②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图。 ③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由化学符号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等)组成的化学模型具有直观性,是化学认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直观性是研究结果的表现或表达,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认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抽象),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④注意积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定量、半定量问题中的守恒思想、平均值思想、极值思想等等。
2.2.3 化学意识: ①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②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③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④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2.2.4 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施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3 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教师加以及时引导,可使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及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元用信息的识别;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查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盲区",故我们在复习初中内容时绝不能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