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国有资产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产权转让,含有偿兼并、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企业改组改制和企业结构调整中涉及产权交易行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转让、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机器设备、生产线、车间等有形、无形资产的整体、部分产权转让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基础设施经营权的转让。
二、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权限
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应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发生变动,由企业提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随同技术鉴定报告和主管部门意见,一并报批。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处置资产价值在二十万元(含二十万元)以上由企业将处置方案先报主管部门审查再上报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处置资产价值在二十万元以下由企业将处置方案报市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财政局审批,后由主管部门及其企业组织实施。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经批准后,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的规定,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要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并据此作为出让产权的底价。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原则上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
三、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管理
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县属国有企业单位(含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第三条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行为,包括调拨、出售、置换、捐赠、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调拨,是指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二)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处置形式。
(三)置换,是指以非货币易的方式变更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处置形式。
(四)捐赠,是指行政企事业单位向非盈利公益性组织以无偿转让方式变更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处置形式。
(五)报废,是指由于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和未达到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问题,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六)报损,是指对国有资产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七)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指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货币性资产发生损失,须进行账务核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第四条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
1.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闲置资产;
2.因技术原因并经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3.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4.盘亏、呆帐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5.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资产;
6.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它资产。
除上述情况外,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将配置标准内且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国家有强制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除外。拟处置的国有资产应当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不得处置。
第五条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一)行政企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机动车辆、设备、办公用品等国有资产,原值在5000元以下的,由单位自行处置,报县财政部门备案;原值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10万元以下的,报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县财政局审批;原值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报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其中机动车辆还需报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县财政签具意见、县政府审批。
(二)房屋等建(构)筑物(含土地)需处置的,一律报县政府审批。国有房地资产处置由县财政部门牵头制定处置方案,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对地上建(构)筑物符合规划且尚有使用价值的,由县财政部门按标的物现状组织实施对外公开处置;对地上建(构)筑物已不符合规划,需要调整土地用途和其它规划用地条件的标的物,由国土、住建部门根据资产所在地具体情况,提出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改变原土地性质的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后对外公开处置,其收益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条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严格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报。由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提出资产处置书面报告,提供处置资产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批准手续、房屋产权证、土地证,涉及乡镇、村街土地问题的,必须签订产权界定协议书、房屋位置平面图等文件;申报房屋等建筑物报废处置的,还需提供县安监局出具的危房鉴定等级文件),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审批权限报批。
(二)核实。由县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实,提出处置意见报县政府审批。
(三)评估。处置意见经县政府审批同意后,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对需评估的资产,委托在县财政部门备案的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四)处置。处置资产原值在10万元以下的,由县财政部门会同资产占有单位共同处置;处置资产原值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由县财政部门和资产占有单位聘请有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有底价拍卖或竞价出售。特殊情况不宜公开竞价的,经县政府批准可以协议转让。
(五)批复。处置成功后,将处置变现资金缴入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县财政部门出具处置相关文件,相关部门办理权属过户或核销手续。
第七条行政、企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除提交单位资产处置申请报告及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以下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一)调拨、捐赠、置换
1.资产价值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调拨单、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单复印件等;
2.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3.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4.实施捐赠行为的另需提供能够证明接受资产单位性质的文件,接受资产的使用方向;
5.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出售
1.资产价值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调拨单、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单复印件等。
2.县财政部门认可的有资质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及确认文件;
3.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4.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报废
1.资产价值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调拨单、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单复印件等;
2.房屋、车辆等国有资产报废,还需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废技术鉴定报告或检验报告;
3.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四)处置建(构)筑物和国有土地,还需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等,以及拟处置的建(构)筑物和土地坐落、面积、规划用途。
第八条规范中介机构管理:
(一)由县财政部门建立中介机构数据库,实行竞争入围、末位淘汰,一年一考核。
(二)资产占用单位应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独立执业。
(三)评估、拍卖机构由委托方在县财政备案的中介机构数据库中筛选不少于3家,通过招标、比选、竞价等方式确定,具体佣金收取不得高于县发改部门核定标准。
(四)对经评估、拍卖而未成交者,双方可按约定或协商解决已发生的费用。
第九条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资产占有单位、使用单位及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一)产权占有、使用单位:负责办理申报手续、处理解决遗留问题、配合产权交易机构和产权所有人做好资产处置相关工作,其中经营性资产统一由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处理。
(二)财政部门:负责国有资产处置相关工作,根据审批权限对国有资产处置进行审查、备案、审批、报批等工作;负责资产评估、拍卖机构审查备案和考核管理,并将备案、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
(三)住建部门:负责依法确定房屋等建(构)筑物所处地块建设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指标。
(四)国土部门:负责土地一级市场的公开交易;负责根据国有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工作。
篇3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资产合理配置,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日常管理。
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做好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资产管理要有专门部门负责,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好资产管理日常工作。记好台账、健全账卡,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按照“不重不漏、逐项清查”原则定期清查盘点,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总量、存量、分布及使用情况,对盘盈、盘亏的资产如实填报,按程序报批后及时更新账卡信息,真正做到家底清楚,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全面、准确、真实反映资产状况。通过规范和完善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促进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处置行为。
指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转让及核销。处置方式包括调拨、出售、对外捐赠、置换、报废、报损及债权债务的核销等。国有资产处置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国有资产处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不得自行处理账务,工商、房管、国土、车管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按以下程序审批:
附上相关资料送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审查。一)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向区国资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初审后根据情况由区国资监管部门直接审批或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审批。重大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报区委常委会审定。二)区国资监管部门根据各单位提出的拟处置资产情况。
由区国资监管部门下达书面审批意见。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根据审批意见,三)根据区委常委会或区政府常务会审批意见。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国资监管部门备案或审批。经批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使用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内有效。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四)由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提供资产权属证明、区国资监管部门批复文件、评估报告、备案表等相关资料。政府批准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交易。房产、土地、一次性处置车辆5辆以上(含5辆)等国有资产处置,需按规定进入市联合产权交易所交易;一次性处置车辆5辆以下及其他国有资产处置,交区公管办按程序处置。
五)由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将处置该项资产的相关资料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备案,资产处置完毕1个月之内。并及时更新账卡信息,确保账实相符。
应当设立资产清查小组,国有单位因撤销、合并、改制、分立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编制清册并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报批后办理移交手续。
其拆迁补偿协议须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审核后,旧城拆迁开发的国有房产。再按拆迁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各单位不得私自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不得截留和私自动用拆迁补偿收入。
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报区国资管理部门初审,因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区国资监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审批后处置。
三、实现国资保值增值,规范经营管理。
一级预算单位经营性资产须移交区国资办统一管理。各单位每年要认真清理新增或未移交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区政府相关文件要求。清理后造册移交区国资办统一管理。
由本单位自行管理,国有公司、二级单位(含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等)经营性资产。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实施综合管理。对于经营性资产,各单位要建立明细台账,实行台账管理,台账内容包括资产的权属情况、建筑年代、建筑面积、使用情况、抵押情况等。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出借时,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作详细的租赁方案,续租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新招租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公管办按程序公开招租。租赁期限原则上每次不超过2年,若确需超过2年,须书面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审批,否则租赁违规追责。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及有关规定,各单位出租、出借的经营性资产。使用统一合同文本,签订书面租赁协议,严禁暗箱操作。同时,接受区财政、纪检监察、审计、国资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出租、出借经营性资产。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审查,各单位利用国有资产抵押、质押、担保、对外投资等事项。由国资监管部门根据初审情况,直接审批下发文件或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审批后下发文件。未经批准,不得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抵押、质押、担保、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
四、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强化收入管理。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国有资产形成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单位要将国有资产形成的收入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并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严禁私自截留或挪作他用;严禁设立搞账外账和“小金库”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人员的责任。同时,每年1月10日前,各单位须将上年经营性资产收入情况(包含出租、出借、处置收入等)及收入上缴情况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备案。
按规定缴入金库,国有房产拆迁补偿收入和处置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保障国有资产收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相关单位若需使用该项收入,由本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区国资办审核后按区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办理。该项收入的使用,原则上只能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单位经营发展,不得用于工作经费和消费性支出。
五、有效利用国有资源,规范资源配置。
对没有配置标准的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国有资产配置应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从严控制,合理配备,严格审批。凡属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购置,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采购。
一)房产购置按下列程序办理:
确需购置房产的由本单位提出购房书面申请及方案,1.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初审。购房方案包括本单位人员情况、现有房产情况、拟购置房产情况、经费来源等,没有落实经费来源的不予审批。
结合全区国有资源情况,2.区国资监管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方案情况。初审后提出建议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审批。
向区财政部门提交书面文件,3.各申请单位根据区政府审批意见。按政府采购程序办理。
二)联合开发按下列程序办理:
以该单位占有、使用的土地资产出资,联合开发是指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建设,取得新的国有资产(货币资金、房产、其他资产)行为。
并实施可行性论证。1.联合开发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方案内容包括现有人员情况、资产情况、联建规模、联建方式、拟分配资产情况及联建单位情况等。2.制定联合开发方案。
由区国资监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审批。3.由联建单位提交书面申请连同联建方案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初审后。
按程序完善建设相关手续。4.联建单位根据区国资监管部门下达的书面审批意见。
三)临时租赁房产按下列程序办理:
经区政府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国资监管部门审查。租赁方案内容包括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现有房产情况、拟租房产情况、租金来源、租金、租期等。1.由申请租房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及方案。
结合我区国有资源情况,2.区国资监管部门根据申请单位情况。提出初审意见报区政府审批。
由区公管办牵头,3.根据区政府审批意见。会同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现场商定后由申请租房单位与出租方按《合同法》规定完善租赁手续。未经批准,各单位不得租赁房产、设施、设备等。
篇4
一、验收依据
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政策规定和县政府批复企业的改制方案是验收工作的主要依据。
二、验收标准
(一)企业性质变更
1、改制企业是否按县政府批准改制方案中批复的改制形式实施改制。
2、破产解散企业的印章、财务档案等是否移交企业主管部门保存,原企业是否在工商部门注消。
3、实行民营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民营公司是否按《公司法》规范组建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4、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制企业,主管部门是否明确企业年度考核主要经济指标。
(二)职工安置
1、改制方案是否按程序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同意,同意率是否达到规定比例。
2、是否按企业有效资产合理设置职工置换身份补偿标准,职工补偿金是否发放到位,以资产置换职工身份企业是否履行资产变更手续
;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是否按规定领取经济补偿金。
3、职工置换身份补偿标准是否超过县上规定的上限。
4、职工的养老统筹费是否足额补缴,伤残、遗属及离退休等人员是否按政策规定进行补偿。
5、职工与原企业是否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合同(协议书),合同上是否使用县上统一的规范文本。
(三)资产处置
1、改制企业产权清晰,属于企业的资产是否全部登记鉴定;资产评估是否合理,国有资产是否有流失现象。
2、企业资产是否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置。
3、资产处置后,资金支出情况是否合理;涉及的相关税费是否交纳或履行免交手续;县政府明确的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
4、剩余的国有资产是否已由企业主管部门代管;资产处置的有关手续是否办理完毕。
(四)债权债务解除
1、债权是否收缴,未收缴部分是否移交企业主管部门收缴;符合核销条件的是否报财政部门核销。
2、银行债务是否签订偿还合同或协议,并按议定数额清理;财政借款是否清算;有关债权债务清理手续是否办理完毕。
3、职工欠企业款项是否了结;企业按规定是否补发在岗人员工资和规定标准的生活费。
(五)档案管理
1、企业原有的各种档案是否整理并全部移交主管部门管理。
2、企业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记录是否齐全并交主管部门管理。
3、解除劳动关系后,原职工人事档案是否移交托管或由主管部门代管。
(六)遗留问题
1、留守费用是否提留,留守人员是否按规定人数确定,有关报酬是否明确,留守时限是否确定。
2、改制遗留问题是否理清,有关遗留问题处理意见或方案是否明确。
三、验收程序、方法和要求
1、改制方案批复后,改制企业原则上在一个月内(资产进入市场处置的企业放宽到两个月)开始验收,部门驻企业工作组及企业要按
改制有关验收标准对改制企业进行自验,写出总结报告,经主管部门初验后,申报县企改领导小组进行验收。
2、接到申请验收报告后,由县企改领导小组组织县企改办、财政、劳动、审计、监察、国土及相关银行等部门人员专门进行验收。
3、验收工作组采取看资料、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企业的改制情况,特别是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进行全面验收,对改制工作进行
总体评价。
篇5
关键词:低效不动产 处置实践 探索 问题
一、低效不动产的定义界定
所谓低效不动产是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租金收益率低、存在安全隐患,不足以弥补企业折旧、人工、税费、维修等各类费用支出,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一类不动产。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是指运用公开交易平台转移低效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认为资产占用——利润比重分析法 能够更加形象的来界定企业的低效不动产资产。资产占用—利润比重分析法是通过对资产占用—利润结构表的分析来实现的,这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有:将企业内部资产分为高效资产、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通过个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与其对应创造的利润比重的比较来判断其资产类型,一般分析周期为五年左右。通过这个分析方法,若在整个考察周期内或大部分时间,企业内部某项资产的资产占有比小于利润占比,但同时也创造企业利润的情况下,该项资产就可以界定为低效不动产资产。
二、低效不动产处置的实践
笔者所在公司低效不动产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行开发建造或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的保留房产,由于绝大多数房产房龄在20~30年且年久失修、地段偏远分散、房型结构不理想,管理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总体租金收益偏低,不足以弥补企业折旧、人工、税费、维修等各类费用支出。根据国资委加快处理低效无效资产的要求,本着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低效不动产运营风险,提升资产运行效率,进一步改善资产运行质量,提升有效不动产的盈利能力,自2012年起开始尝试存量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下发的《非股权性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以程序规范、效益提升、安全稳定为基本工作准则,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到目前,笔者公司共处置完成存量房产计152套、商办用房4套,地下车位8个,合计处置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资产处置收入达到2.99亿元,超出评估总价1309.08万元,最终实现处置收益合计1.96亿元,并打包解决了几十套历史占用遗留房产问题。通过上述处置,将不利于公司管理且无法进行改善的低效不动产分离出来,为企业盘活资金,腾出来一定的成本空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公司在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组织体系保证
成立低效资产处置办公室,并配备专人负责,按项目化管理要求,坚持PDCA+认真的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涉及招商租赁、财务、法务、客服等多个专业,在公司成立跨部门虚拟团队,由公司分管领导负责统一协调,以保证低效不动产处置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完善处置流程
低效不动产处置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事前策划:通过不动产运营效率分析,年度处置计划报经理书记办公会审核与董事会审议(二次审批);事中管控:处置经济行为上报集团公司审批备案和处置方案上会公示、集团公司指定评估与备案;事后跟踪:审计监察部进行阶段性管理审计、公司纪检参与全过程监督,每次处置行为,上级审计监察部、经营财务部及公司纪检员均派员进行现场监督。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公司董事会审议年度低效不动产处置计划与方案;
2)按照处置授权权限分批上报集团公司,取得同意处置经济行为批复;
3)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程序进行指定评估,取得国有资产评估备案表;
4)具体处置方案经总部领导班子审核备案;
5) 公开市场(平台)上市挂牌交易。
3.健全处置制度
国有低效不动产的处置过程,就是追求资产处置程序合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其工作规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的规定。笔者公司在认真学习领会《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暂行条列》、《上海市国有产权交易规则》及集团公司《非股权性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起草了公司《低效不动产处置管理办法》、《低效不动产处置交易流程》等制度。目前,公司低效不动产资产处置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特别是依法依规规范了低效不动产处置评估、信息公开、定价(低价)流程、领导班子会议决策处置方案、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等制度。
4.优化处置方式
不断优化低效不动产处置方式,实现低效不动产处置价值最大化。根据地区差别、难易程度及相对优劣差异,将存量房产打包捆绑处置,按每包标的总价(以评估价计)不高于1500万元或总量不超过10 套为原则进行处置。实践证明,根据存量房产现状和特点,采用集中交易、批量处置的方式,不仅让有实力的集约竞买人参与竞价,还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提高了处置效率,确保和加快了资金的回笼,减少了处置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5.注重资产调查
首先,履行尽职调查:包含资产权属(抵押、担保、诉讼),欠费(水电煤、有线电视、物业管理、保安保洁费),户籍等情况;
其次,资产现场勘察与调研:对处置标的物的层次、朝向、内部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对所处的区域内同质房屋进行价值比较,并形成书面材料(重点揭示瑕疵情况);
第三,资产现状梳理:包含租赁状况分析、处置事项或优先购买权书面告知、租赁到期或历史遗留问题清理、附属设施设备清理、结构改变恢复及装修补偿等。
6.严控资金风险
近几年,公司低效不动产处置涉及资金量特别巨大。为此,处置资金及时安全到账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有资产处置相关规定,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付清。所以,在处置合同中我们特别约定处置资金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到帐。每次处置成交后,首要工作即为按日跟踪资金到账情况。特别是在今年第二批存量房处置中,出现了资金支付延迟的倾向,对方提出需要给予2个月的宽限期。为此,我们及时上报法律事务部并紧急发出催款函,按日跟踪资金流向,确保公司利益不受损失,最终在拖延2周后全部到账,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违约金1.4万元。此事件为后续资金到账积累了经验,进一步采取了预警防范措施,后续处置未再发生类似事件。
7.廉洁透明处置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十分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公司每年初对于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主要责任人员签订《敏感岗位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处处防微杜渐;此后,公司经理书记办公会再提出明确要求:公司领导、处置相关工作人员、职工实行回避制,不得参与低效不动产处置的拍卖、买卖等事项;每次处置行为,均在解放日报纸质媒体及网络上公开处置信息;此外,针对个人或集团内部职工需求购买房产的行为,还专门制定了个人参与购买房产流程及风险须知制度,从源头上为低效不动产“阳光处置”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8.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近年处置的存量房产大多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公房,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其中清理处置诸如浦东环龙苑别墅、海事局、庆安路水泵房、区商委置换占用等各类占用房产共计几十余套,无一发生不稳定事件;努力化解房屋因年久失修漏水、房屋结构人为改动、租赁装修补偿及租户到期占用不退等各类疑难杂症达五十余起。
三、低效不动产处置的探索
盘活国有低效不动产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企业战略规划目标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而达到盘活资产的目的。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涉及资产权属不清、清理难度大、情况复杂,并无先例可遵循。通过近几年国有企业的不断尝试与实践,目前对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笔者认为基本有以下四种转让模式,现将四种模式实施路径作以如下分析:
1.与个人交易(协议转让)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不断提高进场交易比例,严格控制场外协议转让,经相关机构批准除外。2013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进一步下发《关于中央企业资产转让进场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产权〔2013〕78号文件规定,中央企业及其各级控股企业一定金额以上的资产对外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只有涉及企业内部或特定行业的资产转让,确需在国有、国有控股企业之间协议转让的,由中央企业负责审核批准。为此,与个人交易不可避免的涉嫌将产生国有资产外流和交易结算无法按时按额缴纳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无法可靠稳定的为企业提供有效不动产运营效率的必要资金流。
2.中介机构挂牌交易
中介机构挂牌交易的处置成本基本与拍卖成本相同,处置的方式及流程对于一般企业管理人员较为熟悉也容易操作,可以实现单项标的处置效益最大化,但较难实现批量化处置,也无法保证在短期内取得交易收入。同时,因市场对房地产价格预期的不同,也使交易很难完全按企业预期的成交价格达成交易。由于中介交易的过程中,客户实地看房的需求,不可避免的将增加交易的隐性成本和风险,此方案无法成为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的优选。
3.整体拍卖转让
资产整体拍卖较多的应用于企业的闲置资产;长期经营不善,连续多年亏损或接近亏损的企业资产;以及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企业资产。资产整体拍卖主要采用公开招标竞卖的形式,在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拍卖信息,并通过专项推荐会的方式扩大招商,最终将资产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人。这种交易模式 能满足国家提高企业资产转让公开透明度,较快的寻找到交易对象,满足企业资金较快回笼的需求,特别是能够解决整体资产包中存在的楼品质量、房屋占用、欠费等诸多隐性瑕疵,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尽管拍卖机构可以根据《拍卖法》和《工商监管条例》对拍卖的委托手续、拍卖公告、拍卖程序、竞买合同、竞买人资格进行控制管理,但目前尚不足以满足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要求。
拍卖机构运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向委托人提供下述服务,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1)平行关联增值服务
①在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前的提前介入制;
②拍卖前的策划方案设计;
③通过拍卖预告、项目推荐会等方式扩大受众面、获取市场信息,供委托人参考;
④积极配合委托人完善拍卖标的物的手续。
(2)纵向延伸服务
①以拍卖前的摸底、接触为基础,在拍卖后协助委托人清场;
②协助买受人办理按揭贷款、过户等手续;
③代委托人协调或做好物业的修复工作;
④代委托人做好欠费等调查工作;
⑤协助买受人联系并指导诉讼工作,保证拍卖后期工作的有序开展。
4.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
产权交易机构的交易成本与直接委托拍卖相近,进场交易流程与拍卖基本相似(交易方式可选用拍卖进行),基本步骤为挂牌申报、信息披露、举牌受让、竞价和成交签约。产权交易机构能够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业务指导,确保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的规定,并能够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但产权交易机构对申报材料审核较严,一般要求梳理干净、权利清晰的资产进场交易(在租赁期内一般要求予以清场),且信息披露时间较长(不低于10个工作日),难以满足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交易意愿。
产权交易机构作为一种交易平台,目前在提供增值服务方面表现欠缺,成交后续工作一般也由转让方与受让方自行办理过户手续,企业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配合。为此,此种模式难以达到低效类资产进行快速处置的目标。
四、低效不动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评估价格的时效性
一般而言,评估报告的有效性通常为一年。若是年初评估年底交易,根据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资产的成交价格将与资产评估价格差异很大。评估价格对资产处置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评估价格偏离市场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评估价),特别是商办房,将会严重影响资产的交易。为此,评估时需要全面披露资产瑕疵状况,充分挖掘资产的内在价值,体现一房一价的评估要求,并科学合理地掌握委托评估与处置计划相匹配的节奏,确保评估与市场价格波动相符合,提高资产价格的市场竞争性与可操作性。
2.缺乏处置税务工作的统筹策划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税务策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低效不动产与其他物权资产存在一定的差别,按照其不动产物权属性,低效不动产交易成功后还需要进行法律层面的产权转移登记。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交易机构的税务策划与产权转移登记的税务申报事项是否可以竞合,这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实践;其次是低效不动产处置与房地产交易过户之间存在一定时间周期性,可直接导致过户申报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对这部分差额进行税收调节,需要进行系统性统筹策划,合理节税,从而减少处置成本。
3.缺乏低效不动产的安全管理
在处置实践中,一旦该低效不动产被列入处置的范围,往往会忽略该资产的安全性管理。为此,保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是处置工作的前提保证,需要进一步加强处置资产在抵押、担保、涉诉等方面的管理;加强资产处置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在资产成交后尚未完成产权过户前的责任落实与风险管控,需要明确管理责任,确保资产权属转移前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国有资产 ; 行政事业单位 ;清产核资
行政事业单位是为各种不同社会活动提供各种不同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而国有资产正是我们国家供应给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物质保障,科学配备与高效运用国有资产是确保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的重要因素。
一、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一)为财政预算部门提供正确的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摸清家底是资产清查工作的基本任务。但是还有些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导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只有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数量、结构和使用情况,才能了解和深入分析各级财力使用和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使用状况,为财政部门预算提供正确的依据,为加强单位资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实现实现国有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产清查工作要坚持“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原则,对与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对单位固定资产核实清点、登记造册。资产处置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消除处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有利于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淡薄,国有资产浪费严重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源管理的认识淡薄。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相关的职责也没得到具体落实,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配置和行政单位的资金预算无法衔接,对国有资产的运用与购置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制约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国有资产一直处于搁置、流失状态,浪费十分严重。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购置、运用不恰当
在国有资产的购置方面缺乏正确恰当的购置方案及购置效益分析制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均和不适当。在国有资产的利用方面缺乏健全的调出、调入、处置机制,以及资产验算体系和资产毁坏的责任赔偿体系等,导致资产运用无序管理。与此同时,在国有资产的监察方面没有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任意搁置,不按相关制度规范报废、报损待处理的国有资产实物、 “家底不清”以及资产运用率十分低下的问题严重。
(三)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国有资产的产权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私自霸占。但是,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购置与使用过程中,未遵守标准的审批流程,任意占用及使用。有的还以公谋私,将其占为己有,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行政法规和管理制度既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尺子”,也是事实管理的有力’武器”,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分析和查找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制度建设“空白点”,本着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再挖掘深层管理制度的有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制度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法规体系,切实弥堵管理漏洞。具体包括:在资产配置环节,分级建立配置管理办法及配置标准;在资产处置环节,建立处置管理办法、处置标准及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在资产使用环节,建立对外投资、资产租赁及相关经济实体监管等制度;在资产收入管理环节,健全收入收缴制度等。
(二)强化收入收缴管理工作,完善收入查缴追缴机制
一是要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确保信息真实、准确,详细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及使用状况,特别是资产有偿使用情况和资产处置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依据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及审批资料实时查缴、追缴收入。二是要建立资产租赁及对外投资专项管理档案,真正摸清底数,切实加强租赁合同监管,严格执行统一合同文本,依据合同约定和有关投资收益分配政策及时查缴、追缴收入。三是要严格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执行资产评估、公开交易制度,堵塞资产收入流失漏洞。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资产管理支撑平台
一是按时完成省财政厅部署的资产年度报表和产权登记任务,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二是规范完善资产事项网上办理流程,科学合理设置审核、审批权限,确保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扎实稳妥进行。完成资产处置网上办理,将资产管理主要环节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化管理,逐步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与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费税收入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并理由信息系统的动态监控功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控,为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四)突出重点,实现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程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对象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着重管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收益四个关键环节。在资产配置环节,探索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在资产使用环节,以研究推行公物仓管理制度为重点,着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在资产处置环节,以加强产权交易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日常监管,切实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在资产收益环节,加大收入收缴管理力度,确保资产收入应收尽收。在保证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新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挖掘资产运营潜力。同时,注意防范资产运营中的财政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与管理的有效性是保障国有资产完好、安全,增强国有资产运用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深入探究国有资产管理当中存有的不足,从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等相关方面逐渐的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方法,以保障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2).
[2]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张谋贵,汪菁华,王恩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篇7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积极找出并分析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成为了现阶段的瓶颈任务。
【关键词】
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具体对策
行政性事业资产是确保政府职能发挥及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当前时期,我国行政性事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各类问题,影响了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首先指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完善行政性事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一直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都十分关注国有企业范畴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但对于中央和地方范畴内的行政事业型资产及其管理甚少关注,这样就使得行政性事业资产管理改革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还有部分单位领导者忽视了强化资产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对资产的管理力度不强。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当前,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清晰的职责权限,并且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比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没有具体的管理权,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缺乏清晰的资产管理权限,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使用单位缺乏清晰的管理,等。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资产配置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财政预算出现软约束;财产配置标准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供给渠道狭窄,财政压力大。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一套作用突出的约束激励机制和财产使用评价方法;采用的管理手段陈旧、不够科学规范;未将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资产处置方法,使得资产处置中发生腐败和浪费现象。
二、完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全方位的掌握及理解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高效性。所以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力度,促使各部门、领导树立正确的国有资产管理思想,同时培养工作人员积极主动了解有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政策,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运行。
(二)明确具体的管理体制首先,促进各有关部门有效管理及协作;当前,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根据规范统一的政策及分级管理的原则,系统有效的管理行政性事业资产。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是加强内部行政性事业资产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是对内部资产使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管理。其次,科学设置资产管理经营机构;加快行政事业性资产综合处置及调剂转让市场,在行政事业管理和市场经营基础上,根据单位具体经济利益情况,明确有利于资产有效处置的方法,安排组织各单位提取本单位闲置资产,采用所有权变更、使用权转让等各类手段,发挥闲置资产的功效,使其成为有效资源。此外,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挂钩;构建系统完善的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备查账,还要详细记录固定资产情况,并加强核算;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审批资产购置过程、资产处置过程的制度,切实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落实领导负责制,配备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人员,资产管理工作应涵盖在政府考核与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范畴中,清晰划分各自的职责权限,保证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三)完善管理机制首先,深化改革产权制度;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纳入产权集中管理范围内,严格根据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及单位占有使用权的原则,由资产管理机构担任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打破各部门利益格局,集中对产权进行管理。其次,做好资产预算管理工作;资产管理一旦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脱节,那么就会降低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并且对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强化也将造成影响。科学的预算安排有利于增量控制,所以必须准确掌握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两者间所处的关系。为了满足存量制约增量,增量激活存量的需求,应构建相应的资产配置制度,从而保证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紧密结合。最后,明确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只有具备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才能真正强化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标准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中还应掌握了解各类资产及各地区的情况,突出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特点。
(四)科学构建资产管理效能评价体系首先,科学有效地评价资产使用绩效是保证资产优化配置,评判资产管理水平的前提保障,所以构建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评价体系十分有必要。该体系涉及了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增值情况、资产闲置情况等一系列的指标,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及单位绩效评价制度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对管理者职能与薪酬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考核与评价。此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严格核查单位资产管理事项,及时找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地方。
(五)构建统一完善的资产预算制度一套统一完善的资产预算制度,能够保障资产的有效使用;认真分析存量资产,掌握资产实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配置及处置方案,同时将预算管理和经费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以此促进方案的有效实施,实现资产购置的科学性、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资产处置的规范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资产使用效果。同时,统一完善的资产预算制度,能够为政府经费预算提供有利的依据;政府经费预算涵盖在财政部门管辖范畴,然而财政部门实际却不了解资产管理实际情况,并且财务部门预算过程中对存量资产的涉及面较少。因此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的预算工作,然后财政部门在此基础上开展经费预算工作,这样就能够防止资金浪费问题的发生。
(六)推行统一权责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成功经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部门应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这不仅有利于对政府资产的有效管理,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还避免了腐败行为的方式,发挥监督作用,降低资产闲置率。二,对于同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使用统一的管理体制及资产统计,主要涉及人大、党派、社团、政府、政协等各方面的资产。现阶段,人大、政协及政府范畴内的资产实现了统一管理目标,但党派、社团范畴内的资产还未做到统一管理。虽然党派与社团领域内的资产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内部也存在由财政拨款形成的资产,所以也应统一到管理体制中,从而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预算与财政部门有效对接,进而产生统一的预算管理。三,行政事业性资产根据类型,分别由相应的部门来管理。物质管理部门主要管理核心设备,财务部门主要管理资金。核心设备与资金等资产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具体部门应进行具体管理,但在宏观上总体管理力度不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有序性。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在宏观管理上必须实现统一权责管理,从而保证配置的统一性,防止权能分散。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对占用使用资产进行管理和维护,及时有效监督所属下级资产占用使用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使用情况。在单位放权管理过程中,应制定规范匹配的管理原则和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进行资产分配、使用、管理、处置等工作时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盲目或随意的处置资产。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与财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强化资产账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晶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64-65.
[2]王彪.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优化配置与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黄淑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年07期.
[4]高卫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研究[J].产权导刊,2011年08期.
[5]杨小华,张波.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变革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9期.
篇8
处理好与债务人的关系
债务人(担保人)是AMC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对人,其还款意愿和对债务处理所持的态度,是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债务人(担保人)对AMC不良贷款处置的配合程度,还会直接影响处置成本的大小。若债务人(担保人)具有较好的还款意愿和积极的债务处理态度,就容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上达成共识,容易通过债务重组(以债务减免为主)方式解决,有利于达到处置双方“共赢”的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共资源的最佳配置。否则,AMC就只能采取法律诉讼、债权转让等强制性或不得已的处置方式,从而延长处置过程,错失最佳处置时机,增加处置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处置回收效果。因此,AMC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为了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正确处理好与债务人(担保人)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AMC要主动地向债务人(担保人)宣传党和国家成立AMC的宗旨和相关处置政策,使债务人(担保人)消除顾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AMC共同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置及善后工作,使企业达到了结历史债务、轻装上阵的目的。另一方面,AMC要切实纠正社会上一些债务人(担保人)错误地认为AMC是清算核销公司的片面认识,对有偿债能力而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坚决抵制和有力打击,以重塑社会信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有统计资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宏观经济和企业方面的原因约占70%-80%,银行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约占20%-30%。也就是说,有近80%不良贷款的形成与政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MC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也表明,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能否取得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决定处置成败和处置效率高低的关键。特别是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过程中,若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协调,将有利于兼顾金融债权人受偿、职工安置(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三方面的利益,能够实现金融债权人、政府和债务企业“多赢”的处置目标。这不仅有利于AMC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提高处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能从源头上抑制资产处置中的寻租行为,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同时,AMC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良资产处置交易市场的培育、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的规范管理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AMC的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同时,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为掌握债务人经营状况和资产(抵押)情况,也离不开政府所属的工商、土管、房管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缺失,反映到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主要体现在债务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突出。AMC六年来的处置实践表明,AMC所处置与管理的项目中约有80%为涉诉项目,也就是说,AMC的绝大部分项目是通过法律这一最后的手段进行处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对AMC不良资产处置的支持程度和执行力度,直接决定着国有资产能否有效保全或“合法流失”,成为AMC不良资产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离开了人民法院的支持和配合,AMC的不良资产处置就无从谈起。因此,AMC必须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AMC应主动向受案人民法院汇报案情,积极提供财产线索,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工作,取得人民法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行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行为,共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塑社会信用秩序。
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
AMC必须处理好与原债权剥离银行关系的理由有三:一是目前AMC的下属机构只设到省会(首府)城市一级,而债权剥离银行却遍布全省(区、市)各地,AMC的管理半径过长,无法对每个债务人(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信息动态变化做到实时掌握,而原债权剥离银行大多在债务人所在地,又直接经办过贷款发放,对债务人(担保人)借款的过程,导致不良的原因,以及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动态变化情况更为了解,是AMC不良资产处置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二是不良贷款债权从原贷款银行剥离后,AMC在债权管理处置过程中,在诉讼、执行主体变更,质押权人变更,抵债资产过户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原剥离银行的配合与协调。三是由于不良贷款并不是AMC造成的,所以无论从责任还是道义上说,剥离银行都有义务配合AMC做好资产处置工作,绝不能“一剥了之”,甩手不管。特别是在不良资产的剥离交接过程中,原债权银行应继续做好剥离项目的维权工作,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导致国有资产的人为流失。因此,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对AMC顺利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关系
AMC与市场投资者既是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良资产销售过程中批发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处置合作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日益壮大的、本土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没有多层次的市场参与主体,AMC就无法有效地处置中国庞大的金融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危机就无法有效化解。AMC要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处置合作关系,当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AMC应树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双赢” (甚至“多赢”)的处置理念。不断完善不良资产打包批发的定价机制,在资产包的定
价上,要防止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批发前要有市场询价过程,使资产定价贴近市场实际,给投资者预留一定的盈利空间。如果AMC一味盲目地追求处置回收率,所批发的资产定价偏高,使投资者的资产收购成本过高,盈利空间很小,甚至一进入该市场就亏损,会使投资者从该市场中退出,也容易导致AMC今后批发处置持续失败,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投资主体的培育。二是AMC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既要做好资产批发处置的售前服务,也要高度重视批发处置成交后的售后服务。比如应主动协助投资者进行执行主体变更、产权过户、接受投资者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减少投资者资产处置工作的障碍,要防止目前多数AMC“一卖了之”的倾向。三是AMC要加强与投资者的双向沟通和信息交流,充分听取投资者对AMC资产处置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不良资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完善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交易结构,积极尝试不良资产信托分层出售,委托处置等创新处置方式,满足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
篇9
关键词:公交;改制;重组;会计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是指根据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将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公司制度。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国有企业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调整与改变,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对于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重组来说,不但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相关工作流程也要遵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制度、法规要求。在改制、重组中,财务处置处于关键步骤、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但涉及资产产权界定、评估、财务重处理,也涉及企业人员安置、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等问题。
一、国有公交企业改制流程
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相关法规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必须经过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资产处置等一系列程序。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重组也不例外,必须遵照这些规定。
1、可行性方案论证
首先要进行改制可行性方案论证或前期论证,方可行性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企业现状,改制的宗旨,股权构成(股权结构),改制后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发展规划,措施以及改制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改制预案等。可行性方案要经过公司内部论证、决策以及征求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职工意见后,向主管公司递交申请报告和可行性方案后,经主管公司同意后报主管部门批准。
2、产权界定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市场经济的根基是整个法律与经济制度,特别是其中与产权的界定、交换、与保护直接相关的制度。产权界定,系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产权界定是企业改制、重组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合资方、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通过查阅账簿、原始凭证以及到工商查档等方法,了解企业的全面、详细的历史状况,确定企业资产的来源与形成,确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的现金、银行存款或实物等资本。同时,对于存在产权不清,存在纠纷的事项,要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
3、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企业清产核资的目的是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为科学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企业清产核资的内容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益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
4、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相关帐务衔接工作
国有企业改制,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凡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并且,改制企业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核损后的存量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确认国有资产价值量。此外,土地使用权的评估须由具有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事务所进行。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定,企业改制中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范围及结果都应当进行公示。
5、改制方案指定、审批
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企业改制还必须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企业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产和人员的基本情况、拟改革方式、债权债务的情况、人员安置要求、所需享受政策及改制后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应先提交企业决策层通过,有独资企业经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国有独资公司经董事会通过;《职工安置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最后报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另外,《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等信息都应该向职工公示。
二、国有公交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相关资产与财务处置
国有公交企业改制、重组,资产和财务处置贯穿于整个改制过程始终,如线路经营权、职工住宅、站场、政府技改资金补贴的财务处理、职工安置、遗留事故费用等资产与财务处理,是公交企业改制、重组的核心问题。
1、线路经营权的处置
公交企业线路经营权属于政府资源,企业一般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在公交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这部分资产的处置比较特殊。首先是线路经营权资产权属问题,特别是对引入外部投资者的改制、重组模式,由于企业没有所有权,并且政府可以根据公共管理需要随时可以收回线路经营权,这就造成了这部分资产的权属不清晰。在合资谈判中,这部资产的处理就常常是合资双方争论的焦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认为这部分资产应该在合资中作价,不能由合资双方无偿使用,而另一方认为,既然所有权都不在企业,收益得不到保障,这部分资产不应该作价。鉴于线路经营权客观存在的权属不清问题,笔者建议可以采取线路经营权不作价入股,由改制、重组后的新公司向原公交企业的投资方承租的租赁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是资产评估问题,由于公交要执行政府的公益事业职能,公交实行的是低票价,政府补贴的运营模式,若按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线路经营权价值评估结果可能为负值,但这个结果这很难为公交企业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所接受。由于票价政策的调整与政府补贴的多少,在时间跨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线路经营权的收益很难准确测定,笔者建议按照重置成本法评估者部分资产的收益。
2、政府技改资金补贴的财务处理
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重组有的模式是引入外部投资者参与合资,财政资金的处置也是合资双方谈判的焦点。由于财政资金属于政府公益投入,它的主要形包括支持企业运营的收入性补贴和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前者包括各类形式的成本收入补贴,如燃油补贴、成人月票补贴、学生月票补贴、免费人群乘车补贴等,对于这部分资金按照会计准则处理,反映在报表年度损益上,一般而言,合资双方对此没有争议。后者包括各种资本性投入,例如车辆技改补贴、车辆更新补贴、站场建设资金补贴等,由于是国有资本性投入,且企业本身承担了公益事业职能,这部分资金是由国有投资者独享,还是由投资双方共享,在合资公司成立谈判的时候,合资双方应达成一致。若等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后,双方再来处理这个问题,通常难度会较大。
3、员工安置
与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一样,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重组中,职工安置也是核心问题,其改制成本一般包括职工经济补偿金、长病假和精神病及因工致残等特殊人员费用、企业离退休职工费用、职工遗属赡养等费用。
按照《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及其相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在改制时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金,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这部分费用可从可从改建企业净资产中扣除或者以改建企业剥离资产的出售收入优先支付。其中涉及的财务问题主要是支付方式、标准确定和资金来源。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规定标准的,按照规定执行;没有规定标准的,按照原劳动部印发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的标准执行。企业支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缴费比例执行。当然对于离退休职工改制成本的财务安排还不明确,一是标准如何确定,即对已经离退休职工应负担哪些项目,医疗费等非固定支出如何预测,余命如何估计等问题还没有一致认识。二是费用能否在改制中一次性从净资产中计提也没有明确规定。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不降低离退休职工实际收入水平为基本原则,借鉴人寿保险计算方法确定。对于第二个问题,要考虑改制后由谁承接离退休职工并继续支付。如果由改制企业承接,则需要从净资产中计提,可使责任清晰,避免改制后企业净资产还承担隐性负债;如果由母体企业承接,可以不计提,并入母体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仍表现为一项隐性负债;如果由第三方承接,如信托、基金、保险等理财机构,则需要从净资产中计提并建立一个规定特殊用途的偿债基金。离退休社会化管理是趋势,计提离退休基金可使改制各方财务关系清晰明确。对于企业内部退养人员应清理安置,其安置费用也应按现行规定计算。
4、职工住宅、站场等房产与土地是的处理
有些国有公交企业拥有一些历史存量资产,如职工租住的住宅、宿舍,和其他单位混用的站场、土地等资产。对于这些资产的处理,首先应进行确权,然后设计处置方案,处置方案既要符合改制、重组各方的利益,有利于新公司的经营发展,也要符合法规的规定和实际情况,在改制谈判中这也是一个重点、难点。这些资产的处置方式有多种方式,例如资产的出售、转租、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等。新晨
5、改制重组后的账务调整
公司改制重组经批准后,新公司在建账基准日要进行账务调整。首先应确立建账基准日,建账基准日应以公司成立日即营业执照签发日或营业执照变更日为准,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公司成立当月月末或下月初为基准日。建立新账的依据应以经合法中介机构审验评估的审计报告、须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报告、验资报告为基础,通过评估调整(即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并经有关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基准日评估价值,与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以及有关部门批准的资产处置意见)和会计调整(即资产评估基准日与会计建账基准日之间的会计账项调整)后的财务账项作为建账依据。具体工作主要包括:期间损益调整、资产评估结果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等。这些会计处理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有企业改制相关法规要求进行。
6、其他账务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重组有其行业特性。车辆使用权、线路经营权、土地房产、站场、职工住宅、职工安置等系列资产和财务处理既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全,也涉及到职工的利益,合资方的利益。本文在遵循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国有公交企业的改制流程、改制方案、资产处置、账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志勇.资产重组[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瑞龙.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变—由“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N].光明日报,2002—11—29.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国有资产流失表现为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流失、资产投资经营过程中流失、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流失、企业管理过程中流失、企业营销过程中流失、企业财务管理过程流失、企业管理决策中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因存在产权模糊、管理混乱、配置不公等问题造成严重流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中权力交叉和职能重叠,使得对国有资产流失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资产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实行责任制,无人对这些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负责。
1、国有资产产权模糊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采取的是条块并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力分布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房地产部门等,这些部门的职责划分不规范,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脱节,要进行跨单位,跨部门的调配很困难,造成产权虚置、管理缺位,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后所有权关系不清,出现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相符,出现没有人向经营者追索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国有资产使用部门没能如实申报和登记资产,进行暗中招租,将房屋、车辆、设备、资金等国有资产无偿提供给经济实体使用,没有严格规定办理财产转移手续,对转让方和接受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明确规定,致使资产关系不清,产权边界模糊。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核算标准执行,把不应由成本列支的费用计入成本,把应由成本列支的费用计入行政事业经费,把大部分创收收入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监督机制,造成国有资产归属混乱,使国有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流失。
2、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混乱表现为: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流于形式、管理失控、资产帐实不符,大量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购置和配发,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至于使用效果如何,资产保管和效益发挥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部分单位和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不顾本单位客观需求,拼命争经费,盲目购置,由于缺乏统一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标准或标准并未被严格执行,结果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国有资产在部门与单位之间配置不当,资产利用率低。有的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出租、出借资产,报废或达不到标准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处理,对实物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验收、使用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的问题。此外,也存在“行政事业单位投入的资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资产投入未经批准,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甚至由集体或个人无偿使用,改变了资产本身固有的性质等问题。
3、国有资产配置不公
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管理方式导致国有资产产权分散,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缺乏严格规范的资产形成机制和资产配置标准,造成“问题”工程多、资产形成随意性强、资产配置不公平。非经营转经营资产处置随意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大部分由各单位自行掌握,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管理,并在国有资产出租、转让、抵押、改变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有的单位随意将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获取收入,用以发放奖金、津贴等,造成单位之间和同职级人员之间办公条件苦乐不均和分配不公,有的单位利用行政划拨用地和各种规费收入自行开发建设办公楼、培训中心和房地产项目,容易产生腐败现象。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对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权仅限于价值管理,对资产的产权、使用、处置等缺乏有效监管,难以对资产的形成和配置实施宏观调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资产的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障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按照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行政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配置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理顺产权关系,管好用好资产,加快资产的合理流动,既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燃眉之急,又可以为资产原拥有单位换来一些经济上的收益,同时对国家来说也可以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规范国有资产购置
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这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财政部门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方案,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预算,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的制定和管理,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费预算,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应当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建立严密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机构、供应商、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在招投标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合作、各司其责,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政府采购资金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合法合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有效管理和高效使用。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当建立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责任制,将资产使用责任落实到资产使用部门和人员,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卡,并建立健全产权登记制度"保管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严格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及权限,规范国有资产的调剂和拍卖制度,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促使资产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对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和化公为私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建立坚持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围绕财政工作中心,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分类管理”的要求,强化财务监督,努力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制定《国有资产法》,界定各种资产的性质、范围和分类,明确资产的管理者和职责,建立资产审计、登记制度,使得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国家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资产价值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发挥国有资产最大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