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的功能特性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形资产的功能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形资产的功能特性

篇1

内容提要由于无形资产的固有特征,使得无形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而现行的信息披露方式导致无形资产信息的“错层交流”,又加剧了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无形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一种新的治理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频道模型,它包括频道设定、接收和噪音隔离系统三个部分,从而建立多频道的信息传递通道,降低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信息频道

一、引言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无形资产商品化和资本化的趋势呈加速发展态势,不仅成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最具成长性的交易品种,而且也是该类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无形资产的无形性和高风险特征,导致涉及无形资产市场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卖方拥有较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从而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使得市场缺少效率(Akerlof,1970)。在无形资产市场上,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于其内含信息,无形资产供方在交易中不能将技术的内含信息全部披露,否则无人购买。而买方在不知无形资产的全部内含信息时,很难充分肯定它的价值,所以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达成一致价格的难度(方世建、史春茂,2003)。

无形资产信息的不对称及披露失灵,不仅导致信息强势群体主动操控,损害信息弱势群体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公正性(AboodyandLev,2000),降低了无形资产市场效率,而且造成资本成本增加和企业价值系统性低估,加大企业融资困难和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AmihudandMendelson,1986;Lev,2001)。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根源,除了在于无形资产投资的内在风险性、无形资产产权的模糊性(汪海粟,2000),以及无形资产的部分排他性(PartialExcludability)和非交易性(Non-Marketable)(Lev,2001)等固有特性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在报告无形资产信息方面存在缺陷。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报告和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单一渠道,无法满足资产特性多样性的需要(薛云奎,1999)。

为了减少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后果,理论与实践部门不断探寻能够有效计量和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模型与方法。1993年,Skandia公司开发了一种影响广泛的适用于保险金融机构的无形资产测量报告系统“巡航者(Navigator)”。卡尔·爱瑞克·斯威比和康莱德小组(1997)共同开发了无形资产监控表(IMA),并提出一系列重要指标,用于对知识型公司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和披露。Lev(2001)在分析了当前会计系统提供无形资产信息方面的缺陷后,开发了无形资产价值链记分板。罗伯特·G·伊克利斯等(2004)认为无形资产主要是用非财务指标来度量,并满足有效性、可行性、相关性和预测性特征,提出的一个包括外部市场纵览、内部价值战略、价值管理和价值平台等四个部分的价值披露模型。然而这些模型与方法侧重微观企业层次信息计量和披露,注重对无形资产本身的计量和信息传递的内容,而忽视了无形资产信息传递的通道研究,无法解决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中产生的“错层交流”。

本文通过对无形资产市场两类不同的信息不对称情形进行分析考察,根据两种不同情形下相关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提出一种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频道治理模型,建立多频道的信息传递通道,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层交流”问题。

二、信息“错层交流”与两类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情形

信息的交流过程通常由两个层面构成,即发送层和接收层。发送层以信息供给者为主体,其准则是发送者根据自身拥有的信息及利益发出信息。接收层以信息接收者为主体,其准则是接收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期待获取信息的层面,如果发送者按接收者的需求和期待发送信息,接收者也能正确理解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内容,则两个层面的信息可进行通畅的交流。然而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往往表现在两个层面之间的“错层交流”,即信息供给者只发送对已有利的信息而隐藏不利的信息,而信息需求者却以自身对信息的期待去接收和理解信息内容。双方都以对己有利作为建立一个信息交流过程的起点。所以在无形资产交易中,当买者做出一个回应,他按发送层准则传递出信息(故意压低价格),而卖者则以接收层的准则去接受——把买者出具的价格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加以比较,于是“错层交流”便发生了。这种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错层交流”,导致交流双方造成传播的磨擦乃至冲突(颜纯钧,2002)。目前仍缺乏通用一致的无形资产描述语言和模型,使得无形资产计量信息在不同公司间比较十分困难,这又加剧了信息的“错层交流”。

实际上,由于无形资产多样特性,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对无形资产信息传递及其通道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无形资产的信息不对称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单项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形。这种情形下,无形资产作为独立的单项无形资产进行交易,交易双方关注的是与交易标的质量和价值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易的单项无形资产价值实现潜力不仅与其本身的质量与特性相关,而且与买方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有关。因此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卖方可能知晓无形资产本身的内含信息,却无法知晓该无形资产商业化实施的相关信息。买方在关于无形资产本身的内含信息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在无形资产商业化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方面却具有相对优势。而且由于无形资产的强异质性和相对稀缺性,无形资产交易双方往往是一次易,而无法通过持续的多次交易关系形成信用约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动机增强。

二是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整体构成部分进行管理或交易的情形。这种情形下,无形资产为企业持续经营服务,或随同企业产权进行交易。相关各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不仅需要了解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相关状况,而且要了解这些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信息。这种情形在资本市场中尤为普遍。

三、无形资产信息利益相关者

对无形资产信息利益相关者的认识是构建有效的信息频道系统的基础。根据现实市场中无形资产信息交流的流程,我们可以把无形资产信息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信息供给主体、信息需求主体和信息中介。在两种不同的情形下,无形资产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需求也存在差异。

在为单项无形资产交易服务的信息频道系统中,信息供给主体既包括拥有拟进行交易的无形资产的个人或组织,也包括无形资产的潜在买方。他们在无形资产的质量、技术特征等方面占有信息优势,对无形资产的商业化实施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交易获得其投入和风险的高额补偿。他们既有主动披露无形资产相关信息以吸引买者的动机,又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信息需求主体主要是各个潜在的购买方,希望通过购买无形资产进行商业化获利,或利用无形资产增强自身的获利能力。他们虽然对无形资产本身的内含信息缺少了解,但在无形资产的商业化实施信息方面占有信息优势。在信息中介方面,主要的参与者则是对无形资产信息进行揭示和鉴定、并提供价值咨询的中介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收集和咨询意见。

在为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整体构成进行管理或交易服务的信息频道系统中,信息供给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有些情形下也包括企业的当前所有者。通常管理层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了解充分,并需要向当前股东或潜在投资者、政府相关机构报告。当企业并购发生时,当前股东也成为无形资产信息供给的主体之一,他们通过参与信息的供给,获取有利的交易谈判地位。信息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管理层、股东与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和政府相关机构等。企业管理层既是无形资产信息供给主体的实质影响者,又是信息的需求主体之一。虽然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占有较多的信息,但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复杂特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管理层本身可能也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信息。股东与债权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业绩,必须关注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市场上,潜在的投资者只有了解到足够的信息,才能正确决策是否投资于一项无形资产或拥有该无形资产的企业。政府往往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信息需求主体之外,而被定位于信息披露规范的制定者。实质上,随着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了解无形资产相关信息,对政府制定正确的政府预算和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十分重要。这种情况下,信息中介的参与比单项无形资产交易情形下复杂,通常包括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中介提供的服务降低了无形资产市场的交易费用。此外,由于无形资产信息面临“公共品”问题,信息收集和披露需要成本,但成果一旦披露出去就会让公众共享。为克服这一问题,可选择由政府机构或政府资助的机构收集无形资产信息并开发统一的信息揭示模型,由企业联合出资或承诺提供相应资源,组织一个协会开发模型和收集必要信息(BlairandWallman,2001)。

四、无形资产信息频道模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信息传递的这种“错层交流”成为可能。通过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在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我们提出一种改善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频道模型的原型,以建立多频道的信息传递通道。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两种不同情形下,交易特征和信息特征不同,因而需要构建不同的信息频道系统。信息频道系统的构建强调在了解无形资产信息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角色及需求基础上,既考虑与现有信息处理与交流系统的对接,又能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可靠、统一的无形资产描述语言与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信息频道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特征建立多频道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不同的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本文的信息频道系统模型,更加关注无形资产有效信息的收集和筛选,通过建立多元频道的信息传递通道,改善信息和接收的机制。模型包括频道设定、噪音隔离和接收系统三个部分。频道设定旨在构建使复杂问题有序简单化的条件,消除无形资产信息的“错层交流”。和接收系统是关于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安排,它是无形资产信息各参与方在特定条件约束下实现了相对信息均势的平台。噪音隔离系统的功能是防范对信息的恶意干扰,保证信息供给的效率。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供给激励机制和信息甄别机制安排,减少无形资产信息供给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对无效信息进行过滤。

(一)为单项无形资产交易服务的信息频道系统

1、频道设定与内容提供

根据该系统的信息利益相关者特征,其提供的信息主要为无形资产交易服务,其频道的设定较为简单。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可采用资产评估中的价值类型来设定频道。价值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无形资产价值的属性和特征。在资产评估中,价值类型不仅与特定的经济行为相联系,而且与评估对象的功能、状态、所处的市场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价值类型不仅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判断设定了假设条件,而且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做出了规范,为如何使用信息提供了指导。根据频道系统的实际需求,按市场价值、投资价值类型设定频道。市场价值频道传递了在公开市场条件下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投资价值频道则针对特定的投资者提供价值信息,它更具体地揭示了无形资产商业化实施过程信息。

在频道内容的提供上,专业评估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专业的价值评估师从独立、专业的角度,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及技术,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咨询,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出独立判断。评估师的工作可有效地收集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同时通过与买方或卖方的沟通,对信息的使用者如何利用无形资产相关信息进行培训。在内容提供上可采用或参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要求进行规范。

2、信息和接收系统

在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上,常常以评估报告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和接收。根据该系统服务的对象,笔者建议以我国现有产权交易市场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Internet还可与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等涉及无形资产的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沟通。产权交易市场的参与,可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保障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集成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信息网络,可降低构建成本和搜寻费用。产权交易市场不仅提供信息和接收的网络平台,还承担信息内容的监控和信息反馈功能。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都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网络系统来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交流。

3、噪音隔离系统

在此系统中,一方面通过评估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发现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信息,过滤掉噪音信息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建立信息供给者主动披露信息的激励机制。虽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卖者为了买者对自己的物品有个合理的定价,往往主动选择能传递其物品价值信息的信号给买者。然而,由于大量单项无形资产交易是非连续的和一次易,特别是那些无法准确描述和质量信息复杂的无形资产如商业秘密、某些复杂的专利技术等,这使得参与者更倾向于做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为了避免上述状况,通常可行的机制是采用特别的合同安排来激励参与者提供充分信息,对不同质量的无形资产做出甄别。在实践中,大量的无形资产交易采取特许的形式进行交易,采取分成的交易合约对无形资产定价,正是对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应对策略。分成合同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把无形资产的定价由一次易定价转化为连续动态定价,分散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分成合同使无形资产交易双方信息供给的积极性得到激发,道德风险得到抑制。

(二)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或整体交易服务的信息频道系统

1、频道设定

在该情形下,系统面对的不仅有交易的需求,还有对无形资产及企业价值进行管理的需求,信息使用者也更加复杂,无形资产信息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往往需要与企业的其他方面信息一起披露。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针对不同的信息参与者应设置信息披露的级别。鉴于此,适合按利益相关者来设定频道,每一频道针对具有类似信息需求的特定群体。各频道的功能如下:(1)公共信息频道,该频道提供企业及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一般性、基础性信息,面向所有的信息参与者。(2)管理层信息频道,该频道能清晰地描述企业无形资产的商业及管理模式、提供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仅供企业管理层使用,为管理层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状况,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服务。(3)股东频道,该频道为公司当前股东报告公司绩效,并提供与绩效密切相关的价值影响因素。(4)潜在投资者频道,该频道主要面向公司的潜在投资者,传递公司的投资价值信息。

频道的内容不仅需要反映无形资产本身的数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应反映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创造和价值增长的作用,因而对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揭示是与企业其他资产以及企业的特定特征相联系的。由于许多无形资产状况无法直接用财务指标度量,因此在信息的提供上可以现行的财务指标计量为基础,设计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描述和计量,具体指标设计可参照无形资产监控表(IMA)、Lev(2001)的无形资产价值链记分板,以及罗伯特·G·伊克利斯等(2004)提出的无形资产非财务计量指标。企业可尝试采用多种模型和指标提供无形资产频道的信息内容,并满足以下标准:一是可计量性(Quantitative):定性因素可作为一种附注。二是标准化(Standardized):可用来进行公司间评估比较。三是能被经验证明与企业价值相关(value-Relativity):一般可用一个显著的统计分析来验证。在不同的频道,具体内容的提供可采用多种模型与工具对信息进行规范性的描述。

2、信息和接收系统

系统的信息和接收平台可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构建。证券交易所的信息网络可作为集中的信息中心,通过Internet与企业的内部信息网络平台相通,这样既可避免与原有信息渠道的分离,又可充分利用原有信息渠道的资源,原有的财务报告系统可逐步融入新的信息频道系统之中。根据信息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可设置频道访问的权限,交易中心主要提供公共信息频道和投资信息频道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提供对管理层和股东的信息频道。系统防火墙提供了信息访问的权限机制和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和接收系统的一个简单示意如图2所示。

3、噪音隔离系统

为了防范信息干扰,保证信息供给的效率,提供第三方鉴定的信息中介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因为合适的交易合同设计可降低单项无形资产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但对于作为企业整体构成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依附于企业实体无法单独交易的无形资产而言,交易合同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无形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关系复杂,即使其所有者可能也无法清楚地知道反映其价值的有效特征,因而无法发送有效的信号,使得信息信号缺失或发送的信息不相关导致噪声。这种情况下,信息中介的作用便显示出来。专业的价值评估师从独立、专业的角度,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及技术,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咨询,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出独立判断。评估师的工作可有效地收集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同时通过与买方或卖方的沟通,对信息的使用者如何利用无形资产相关信息进行培训。

篇2

国务院在1991年11月16日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30条规定:对占有单位的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其价值:1.外购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

2.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

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其评估价值。

无形资产成本指无形资产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按照其来源渠道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类型,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买价和购置费用两部分构成的;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专用设备费用、咨询鉴定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管理费、技术服务费等项。与有形资产不同,自创无形资产具有一次性生产的明显特点,其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这是确定无形资产成本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创造或购置全新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性支出的总额。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其重置成本的成本项目、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亦不同。

1.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购置费用。一般企业都有无形资产购置的原始记录资料,即使无账面记录资料,亦可找到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由于掌握资料的条件不同,外购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的确定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1)有账面记录资料时,采用物价指数法即以账面历史价格为基础,乘以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的物价指数,将账面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其公式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无形资产评估日物价指数按物价指数确定重置成本时,关键的问题是物价指数的确定。从无形资产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物质消耗费用和活劳动消耗费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两类费用的构成相差很大。那些需要利用现代科研和实验手段的无形资产,其物质消耗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则其物价指数将主要由同类生产资料物价指数决定。在实际评估业务中,一般按两类费用的构成和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综合物价指数,作为无形资产评估日的物价指数。

例:某企业1997年1月初自某科研单位购入一项无形资产,其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评估1999年1月初的重置成本。

经分析该项无形资产两类费用分别为:物质消耗占60%,活劳动消耗占40%.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8%,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为120%.则该项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为:100×60%×118%+40%×120%60%+40%=100×118.8%=118.8(万元)

(2)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采用市价类比法。评估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时,若无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资料,可搜集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并根据无形资产的功能以及技术先进性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求得现行购买价格,然后根据被估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和现行标准,按购买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无形资产的购置费用。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按下式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现行购买价格+无形资产现行购置费用

2.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是由企业创造或研制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资料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组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账面历史成本法。自创无形资产有账面历史成本资料时,可以账面历史成本为基础,乘以相应的物价指数求得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历史成本+自创立日至评估日物价指数

(2)财务核算法。无账面历史成本的自创无形资产可按该项无形资产创立时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的数量以及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确定其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物质资料实际消耗量×现行价格+实耗工时×现行费用标准由于无形资产属创造性智力成本,因此不能原样重置,其重置成本只能是复原重置成本,故上式中物质资料消耗量以及工时消耗量均按当时创立无形资产发生数计算,而不能按现行标准计算。

(3)市价调整法。若市场有与自创无形资产相似的无形资产交易时,可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以及自制成本与售价的一定比率调整,求得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同类无形资产市价×成本售价系数式中:成本售价系数可根据本企业有代表性的已出售的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与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求得。

三、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影响因素的分析

重置成本法评估的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其数额是由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决定的。而无形资产成新率又是由无形资产的损耗决定的,因此,确定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必须研究无形资产的损耗。

无形资产的损耗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通常可以分为无形资产时效性陈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3种情况。无形资产时效性贬值通常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使其尚可使用年限减少而引起的;无形资产功能性贬值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得拥有该项无形资产的主体的垄断性减弱,从而降低其获得垄断利润的能力而引起的,一般来说,技术进步越快,无形资产更新的时间越短,则其功能性贬值越高;无形资产经济性贬值是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引起的,如国家的政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等。

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对无形资产贬值的确定,是根据考虑三种贬值因素的综合成新率测定的。

无形资产综合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年限)×100%式中:实际已使用年限较易确定;尚可使用年限,指无形资产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但是它不是指法定保护年限。

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尚可使用年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专家对经济寿命预测法。该方法是通过聘请有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无形资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2)技术更新周期法。该方法是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技术更新周期,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从中扣掉无形资产已使用年限,便可得到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性探讨

1.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单独使用重置成本法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工程图纸转让、计算机软件转让、技术转让中最低价格的评估、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的技术转让等。而更多的场合是重置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使用,如用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和整体无形资产的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大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小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2.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表现为:

(1)无形资产的成本问题。以成本作为评估依据的基本条件:一是成本能够识别;二是成本能够计量。识别和计量的成本可以是被评估商品本身的成本,也可以是相同商品的再生产成本。为了排除贬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一般以再生产成本为计量对象。但是,无形资产的再生产成本不能作为计量成本的对象,其原因在于:有些无形资产不能再生产;即使可以再生产的无形资产,由于再生产的成本极低,也根本无法作为估价的依据。因此,无形资产的成本估算只能是其创造时的初始成本,即开发成本,而这种成本与无形资产带来的效益不完全对称,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作为估价的基础。

(2)在实际操作中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商誉、权利类和关系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由于其成本不能识别,也不能计量,因此,不适宜用重置成本法。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特性;金融环境;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66-03

[作者简介]郭磊(1979-),男,汉族,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项目编号:YG201517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产业能耗低、污染小、市场潜力大,正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同期现价GDP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然而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金融环境的制约,文化产业仍然存在融资难问题。

一、文化产业特性形成的融资约束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特殊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经济特性:一是资产结构上无形资产比重较高;二是具有高商业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商业模式不清晰。文化产业的特性放大了行业内部企业的融资风险,因而容易受到金融排斥。

(一)资产结构的特殊性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知识、智力和技术投入。文化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构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品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由于文化产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等抵押物比较少,现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完全契合文化产业的特点,这限制了文化产业的融资可得性。无形资产估值的不确定性也是文化企业融资约束的主要因素,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一般具有创意性和独特性,难以确定交易价格,甚至不具有市场价格;有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地域和人们偏好的改变,其价值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诸如在地域差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时尚潮流等因素影响下,资产定价比较复杂、价格波动很大。

(二)高风险性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风险特性,主要是产业自身的商业风险以及国家政策风险。首先,文化产业商业风险较高。因为文化产品是带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内容的创意产品,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并非是基于生理或者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精神上的需求,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与易变性。因此,文化产品创作者很难准确预测市场反应和需求,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行创作,再加上多数文化产品属于非必需品,其市场需求弹性高,文化产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文化产业政策性风险大。文化产业不但具有市场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政府会对文化产业有选择地给予支持或加以限制,某些文化产品可能存在不能通过意识形态审查的风险。

(三)商业模式不清晰

首先,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耐用消费品,以大众性、一次性、娱乐性为基本属性,大多数产品消费周期性短、实时性强。例如,影视剧、文艺演出具有短期的项目性,演出持续期也只有几个月,不能产生长期和持续的投资收益。其次,由于过去文化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过去一度融合发展,文化的产业属性一度被忽略。文化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链条上原创、制作与环节分割明显,产业链中端的大型传媒机构控制文化创意制作与平台,前端的内容原创企业和后端的文化衍生环节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不利于产业链的发掘和延伸。产业特性导致文化产业整体的融资风险较高,文化产业容易陷入融资困境。

二、金融环境导致的融资约束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系不紧密,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前景、资产定价等信息的了解较少,特别是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其盈利模式不是很清晰,因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契合文化企业的特点。

(一)银行信贷不适合轻资产的文化企业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下,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针对传统产业,重视企业拥有的有形固定资产,而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由于文化产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以知识产权和创意项目作为主要资产,无形资产占比大,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缺少银行传统上认可的有效抵押品,这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匹配。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价值波动比较大,很多银行为规避风险很少开展针对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因而大部分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二)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大

首先,大部分文化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发行股票与债券,鼓励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以加快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但上市融资条件较高,目前我国上市的文化企业只有几十家,大部分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即使是上市条件最宽松的创业板也要求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千万元,最近一期期末的净资产不少于2千万元。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与资产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使其很难实现上市融资。

其次,文化产业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难度更大。文化产业比一般的产业具有更高的风险特性,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创意性,其价值既取决于生产者的创造也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文化产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很多文化产品消费周期性短,不能产生长期和持续的现金流,很难被投资者认可,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难度较大。

(三)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间接融资、直接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得到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融资的相关配套机制缺失,导致现有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文化企业实际的融资效果不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专业的评估机构缺位。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的特性,版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是其核心资产,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会受到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价值评估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但是国内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机构较少,严重制约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抵押担保和信用保险缺乏。文化产业固定资产较少,商业风险也比一般产业高,在缺乏抵押担保和信用保险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风险分散的功能,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为此受到重大制约。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路径

(一)完善间接融资制度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建立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特征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针对文化产业以轻资产的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以实现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基本覆盖。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准确识别和管理文化产业融资风险,除了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版权集合质押贷款等信贷服务,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使信贷融资成为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让拥有优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文化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机制

政府可以为文化企业上市提供配套服务,对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制定对应政策,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对盈利能力较强并且资产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可以寻求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对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争取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对于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则可以选择场外市场挂牌。近年来,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同时,也需要完善和规范发展场外市场,明确场外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规范运作规则,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场外市场融资功能与交易功能,健全场外市场信息披露规则,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完善融资配套机制

为促进文化产业顺利实现融资,需要发展和完善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了保障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应扶持担保机构的发展,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渠道扩大担保基金的规模,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分散融资风险;建立再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担保机构风险;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为知识产权质押、投资入股、融资担保和流转变现等投融资行为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项目推介、投资引导、并购策划、项目融资和产权交易组织等服务;为各类文化产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及专业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为文化的项目孵化、企业升级、转企改制、并购重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增资扩股、招商合作等提供一揽子的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兼并收购等综合金融服务及基础平台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岷峰,张惠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重置成本

一、无形资产成本及其特性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30条:对占有单位的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其价值:1.外购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2.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其评估价值。

无形资产成本指无形资产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按照其来源渠道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类型,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买价和购置费用两部分构成的;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专用设备费用、咨询鉴定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管理费、技术服务费等项。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创造或购置全新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性支出的总额。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其重置成本的成本项目、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亦不同。

(一)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购置费用。一般企业都有无形资产购置的原始记录资料,即使无账面记录资料,亦可找到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1)有账面记录资料时,采用物价指数法即以账面历史价格为基础,乘以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的物价指数,将账面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其公式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无形资产评估日物价指数

按物价指数确定重置成本时,关键的问题是物价指数的确定。从无形资产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物质消耗费用和活劳动消耗费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两类费用的构成相差很大。(2)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采用市价类比法。评估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时,若无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资料,可搜集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并根据无形资产的功能以及技术先进性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求得现行购买价格。

(二)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是由企业创造或研制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资料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组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账面历史成本法。自创无形资产有账面历史成本资料时,可以账面历史成本为基础,乘以相应的物价指数求得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为无形资产历史成本与自创立日至评估日物价指数之和。(2)财务核算法。无账面历史成本的自创无形资产可按该项无形资产创立时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的数量以及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确定其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物质资料实际消耗×现行价格+实耗工时×现行费用标准

由于无形资产属创造性智力成本,因此不能原样重置,其重置成本只能是复原重置成本,故上式中物质资料消耗量以及工时消耗量均按当时创立无形资产发生数计算,而不能按现行标准计算。(3)市价调整法。若市场有与自创无形资产相似的无形资产交易时,可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以及自制成本与售价的一定比率调整,求得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同类无形资产市价×成本售价系数式中:成本售价系数可根据本企业有代表性的已出售的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与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求得。

三、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影响因素分析

重置成本法评估的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其数额是由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决定的。而无形资产成新率又是由无形资产的损耗决定的,因此,确定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必须研究无形资产的损耗。无形资产的损耗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通常可以分为无形资产时效性陈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三种情况。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对无形资产贬值的确定,是根据考虑三种贬值因素的综合成新率测定的。

无形资产综合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年限)×100%

式中:实际已使用年限较易确定;尚可使用年限,指无形资产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但是它不是指法定保护年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尚可使用年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专家对经济寿命预测法。该方法是通过聘请有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无形资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2)技术更新周期法。该方法是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技术更新周期,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从中扣掉无形资产已使用年限,便可得到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适用性探讨

(一)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单独使用重置成本法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工程图纸转让、计算机软件转让、技术转让中最低价格的评估、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的技术转让等。而更多的场合是重置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使用,如用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和整体无形资产的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大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小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表现为:(1)无形资产的成本问题。以成本作为评估依据的基本条件:一是成本能够识别;二是成本能够计量。识别和计量的成本可以是被评估商品本身的成本,也可以是相同商品的再生产成本。为了排除贬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一般以再生产成本为计量对象。(2)在实际操作中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商誉、权利类和关系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由于其成本不能识别,也不能计量,因此,不适宜用重置成本法。

对标识形态类无形资产的评估。标识形态类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服务、标记、名牌等,最典型的商标,一般认为其创造成本是商标的设计费、注册登记费等,这些成本都很低,如果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显然是与其实际价值相背离的。反映商标价值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使用该商标所生产的商品的质量、信誉和其社会形象,因此,不适宜用重置成本法。

篇5

关键词:文化要素;产品差别化;知识产权;无形资产

文化对于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点很多学者都有所涉及,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谈,主要是因为在生产当中直接发挥作用的文化要素和作为社会规则运行的文化要素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凝结在产品当中的文化要素问题和作为制度因素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问题是两种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对文化要素的分析中,两种问题往往交结在一起,使研究比较混乱。虽然规范制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但它的作用更加隐晦。

一、从文化产品计价过渡到文化要素计价

文化产品是可以计价的,而大家习惯性认为文化要素的经济价值是无法量化和计价的,就算文化可以计价,也通常以文化产品的思维来计价,其实文化要素是可以量化和计价的,只是容易被大家忽略。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有明确的定价,但是文化产品的价格并不等于文化的价格。李庭新、李书(2005)指出文化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主体价值、载体价值和转化价值。所以,以文化产品的价格来计价文化的价格是不够精确的。刘刚(2012)提出“产品差别法”和“要素差异法”两种划分产品差别化的方法,科技产品与文化产品往往由科技要素与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但由科技要素和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的产品不一定表现为科技产品和文化产品,所以用“产品差别法”来量化文化的经济价值往往会遗漏那些未表现为“文化产品”却以文化内涵和品牌等文化要素主导其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而用“要素差异法”把文化看做为生产要素来计价就会更加准确。以文化要素来计价就不仅仅只包含文化产品,各种产品当中都会有文化要素的贡献。文化价值能否计价的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把视角从文化产品的计价转移到文化要素的计价上去。

二、文化经济价值源于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企业从只获得完全竞争市场的正常利润到获得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利润的关键原因。文化之所以有经济价值就是因为文化使产品形成了差别化,从而使企业由完全竞争市场过渡到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物理特性,即产品的实质特性,主要由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产品的的主观印象,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偏好,是由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不同造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交流更加密切,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越来越同质化,所以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观念价值,提高产品文化的差别化变得更加重要。

三、知识产权是文化经济价值的载体

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它的作用早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资源和关键要素。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来确保技术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形成产品差别化,确立市场进入壁垒。知识产权制度是使知识经济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的最有效的制度。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实际操作的概念,如果对形成产品差别化的要素进行具体分类,从而解决了文化与技术交融在一起,文化作用隐含在技术作用之下的一种隐晦的问题。李翔、刘刚和杜曙光(2012)将知识产权进行区分,把它分为技术要素知识产权和文化要素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所保护的生产领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规范归入技术要素范畴;把涉及到品牌、包装、设计和广告等生产工艺之外的内容归入文化要素范畴。这样就可以清楚的解释究竟是产品的技术要素形成差别化还是文化要素形成差别化。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使文化形成产品差别化的抽象观念变为实际的制度,从而知识产权成为承载产品文化差别化载体,使获得产品差别化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市场进入壁垒,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形成垄断竞争,使原有企业获得持久的、高额的经济利润。

四、无形资产是文化经济价值的指标

因为有了产品差别化,才能从完全竞争市场过度到垄断竞争市场,因为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垄断才变为切实可行的。切实可行的的知识产权使得知识产权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变得可以计量,在计量和实际处理中知识产权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往往被视为无形资产。刘玉平(2008)提出知识产权不完全等同于无形资产,但是知识产权包含于无形资产的范围内。对于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记账和无形资产的评估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无形资产可以成为文化经济价值的计价指标。大家通常都认为文化无法计价,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无形资产的计价和评估都是可操作的,从而文化的价值就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计价得以量化。无形资产的计价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无形资产种类不同,选取合适的计价方法和确定其具体的价值构成因素,就可以计算出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使知识产权所承载的文化要素的价值得以明确、清晰的量化和计价,从而可以解决文化是可以计价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价值虽然与实物价值结合在一起,但是文化要素以知识产权为载体,在无形资产的量化标准下,是可以明确计价的。在这个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上,文化发挥的作用就更加清晰,对于提高文化要素的经济价值的具体政策就更加明确,更有指向性。

五、结论:

何以让文化值钱企业必须要扩大文化要素的应用,才能摆脱最基础的质量竞争,形成产品差别化,获得高额经济利润。

(一)进军高端消费品市场,提高国内消费层次

企业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之所以能获得经济利润关键在于产品文化差别化,因此只有提高产品的文化差别化程度,才能开拓高端消费品市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而要开拓高端消费品市场。

(二)注重品牌战略,开拓国外市场

企业要提升文化要素在消费品市场差别化的应用,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上。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跨国投资、收购、兼并,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型企业,树立国际知名文化品牌。

(三)建立健全文化要素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文化要素的价值实现是以知识产权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的。所以要形成产品差别化,提高文化的经济价值,不能只注重技术要素类知识产权,更应该建立和完善文化要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庭新、李书.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03).

[2]刘刚.文化软实力与高端文化产业[J].光明日报,2010-11-26.

[3]李翔,刘刚,杜曙光.文化产业与“中国制造”融合发展:基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评析与重构[J].研究,2012(09).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市场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20-02

所谓无形资产市场化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需求方通过市场的手段取得无形资产的许可使用甚至产权以满足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需求,而供应方则通过出售或许可无形资产获取相应经济利益。在市场的作用下,各参与主体都在想方设法对自身现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挖掘、开发、整合,通过市场活动将各种附加值体现出来。然而,在中国传统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务中,一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市场配置,而发达国家市场上的无形资产配置竞争却十分激烈。为此,我们必须完善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把无形资产配置充实进去,学会运用无形资产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本文首先揭示无形资产市场化的意义,接着分析无形资产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无形资产市场化的对策。

一、无形资产市场化的价值

一项资产之所以可以市场化,重要原因在于其可以通过市场流动实现资产价值的实现,即市场的多方主体都可以从中获取相应的价值。对于无形资产的供需双方来说,其市场化可以让无形资产的供应方追求更高的研发投资回报,拥有更多的专利组合以及通过市场发掘出无形资产可能的用途;同时,可以让无形资产的需求方在利用市场资源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解市场信息,了解自己以后的需要,同时把握关键的市场时机。

此外,无形资产的市场化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标志之一就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突显,无形资产在微观企业中的比重加大,如此,涉及到无形资产的转让、许可使用、出资、拍卖、质押、诉讼、损失赔偿、财务报告、纳税等方面的管理就变得频繁与重要,而这些经济活动依赖于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只有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这类经济活动才得以在市场中积极地配置资源,发挥力量。同时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可以催生评估、法律等中介行业的迅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创造机会。

二、无形资产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无形资产的市场具有积极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评估与计量的高难度以及无形资产的争议性,使得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活动的不活跃性。相比有形产品,涉及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为严重。在有形产品中,交易双方在交易时因为商品的有形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然而涉及到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活动,信息具有天然的不对称性,其不对称性不太会因为交易活动的进行而得以大幅减少。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无形资产的交易与竞争对政府和第三方(包括法律、评估等机构)的要求更高,对涉及经济活动的各参与主体的要求相对都比有形资产更高,这就导致了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并不活跃,也就导致了无形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2.无形资产的货币化程度较低。大多无形资产涉及人类的脑力劳动,在此类活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其成果的货币化或多或少存在疑虑甚至抵触心里。同时,由于无形资产成本上的弱对称和虚拟性,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已力不从心,对于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与评估历来是存有难度的事情。即无形资产在拥有或控制主体中具有分离模糊和权重模糊的特性,使得无论是在会计上还是在资产评估上,都具有巨大的挑战。无形资产的货币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市场化的程度。

3.经济活动引发纠纷的难处理性。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附着性和公益性等特征,在产权归属和经济贡献等方面天然具有争议性,而且这种争议性很难处理。在由于无形资产经济活动引发的各种纠纷中,甚至有不少是法律空白,而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此类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有挑战。而且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的有效性又极其有限,通过市场自身的规则与力量来解决相关纠纷也变得困难。

三、无形资产市场化的对策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要加强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必须改善无形资产经济活动的市场环境,需要从市场环境、定价与评估、消除信息不对称以及纠纷处理等方面寻求对策。

1.可靠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指影响无形资产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系列外部因素,核心包括市场参与人员的价值观、道德水平、契约精神、市场结构与政策等,这些因素与人们进行无形资产的市场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市场环境决定了无形资产市场化的程度,影响参与人员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水平,是其他要素的基础,提供了基本的规则与构架。可见,可靠的市场环境是无形资产市场化的根基。

2.无形资产价值计量与评估的发展。资产的计量与评估的产生在于资产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是服务于市场活动的服务活动。无形资产计量与评估的价值主要在于:(1)保全资本,实现生产要素的价值补偿;(2)以无形资产投资、转让等活动为目的,以便为其价格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3)为企业产权变动和各种专有技术、技术贸易和各项经济权力等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报告对供需双方特定的公允价值,促进企业资产经营活动目的的实现。可见,无形资产的市场化依赖于无形资产的计量与评估的发展。

3.无形资产市场信息化的推动。无形资产具有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特点也是阻碍无形资产市场的重要因素。推动无形资产市场信息化有助于改变这一特点,通过信息化让无形资产“现身”,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变得更为容易。

4.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的完善。权属的模糊性和贡献的难以确定性是影响无形资产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的完善有助于减缓这一因素的影响。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可以为无形资产创新提供保障,为无形资产市场化提供平台,甚至激励人们从事无形资产相关的活动。无形资产相关法律应该在无形资产的登记、产权认定、纠纷处理、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晶.市场化程度、无形资产投资和公司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65-72.

[2] 约翰·贝利.无形资产的有形战略[M].陈江华,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资产评估; 无形资产;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0-0040-04一、引言

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从产生至今,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但进行的全国性行业质量检查工作却为数不多。为了提高资产评估业执业质量,2013年4月,财政部了2013年度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的公告,由财政部和中国评估师协会组织开展2013年度行业质量检查工作。通过检查,摸清了“家底”,总体来说资产评估整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检查结果比较乐观,但是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以及评估人员、专业技能欠缺等原因,其评估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无形资产评估业务越来越多的今天,提高无形资产评估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鉴于本次行业质量检查工作主要是从评估工作底稿以及评估工作报告的规范性和完备性入手,为此,本文结合无形资产评估程序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约定书的签订

此次检查发现,大部分评估机构都签订了业务约定书,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部分只有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的签字,没有加盖评估机构公章;(2)部分评估报告业务约定书涵盖内容和条款的表述不够准确、清楚,甚至欠缺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等基本内容;(3)极少评估机构出现评估师以个人的名义签订业务约定书;(4)涉及评估对象、评估目的等基本事项发生变化时,几乎都没有提供相关替代证据来表明变动。

(二)无形资产评估计划的编制

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按照《资产评估计划指南》编制评估计划,此次检查中大部分评估机构都编制了评估计划,最常见的问题为:(1)评估计划流于形式,计划的内容不够具体完整,尤其是主要程序缺乏详细的描述,项目的针对性不够强;(2)部分评估计划没有经过评估机构相关负责人签字,责任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3)由于无形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要求评估师具有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大部分评估计划里没有说明对评估项目负责人及评估人员的任用标准,无法保证无形资产评估项目质量。

(三)现场勘查

由于无形资产的无形性,现场勘查是确定无形资产存在的关键前提,准则规定要根据无形资产评估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估调查方式。此次检查发现在现场勘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大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但是访谈记录不够完整,相关性不够强,没有形成完备的工作底稿;(2)涉及无形资产产品经营和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对会计资料进行了查阅,但是查阅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记录;(3)部分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现场勘查受到客观限制,但是没有对采取的其他方法是否恰当进行分析,没有形成相应记录。

(四)收集评估资料

这一环节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大部分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对评估资料的收集不够全面,如有的评估业务虽然取得了无形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权属有效性文件,但是没有取得完整的说明无形资产研发及实施的技术、财务、经济效益的材料;(2)部分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评估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没有落实到专人,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效保证评估质量;(3)由于无形资产无形性、成本弱对应性等特点,大部分评估机构忽略了对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无形资产种类及有效期限的鉴定,从而导致评估对象不明确,评估结果误差大。

(五)评定估算无形资产

评定估算是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的关键环节,此次检查发现大部分评估业务存在如下共性问题:(1)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大多数业务都有评定测算过程,但只用了一种方法,且没有对三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及为何选择所使用的评估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2)在评估参数的确定上,大部分评估业务没有对参数的来源及确定进行详细的说明,缺乏理由依据,直接罗列数据;(3)在评估结果工作底稿方面,对价值计算过程没有形成详细的记录,工作底稿流于形式,难以形成评估人员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

(六)编制、出具无形资产评估报告

编制评估报告书,不仅是无形资产评估过程的总结、评估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也反映了评估业务质量的高低。此次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基本要求应当符合《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完整性的要求,但是少部分报告存在对声明和摘要内容的披露不够恰当和充分的问题;(2)在评估报告复核方面,大部分评估机构经专职的审核人员对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进行了二次审核,但是对有争议以及价值重大的项目没有通过专家再次组织结果论证;(3)在评估工作底稿归档方面,大部分评估机构的归档底稿内容基本完整一致,少部分索引号和书序编号没有或者不够完善。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起步晚,无形资产的种类变化多,再加上评估机构在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方面不够重视,使无形资产评估质量难以满足需求方的期望,降低了评估行业的权威性,威胁着评估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影响着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系统,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是无形资产评估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情况

近年来,为了保证无形资产评估质量,在质量控制方面,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财政部等部门指导下于2010年12月28日了《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期改善评估质量状况,说明我国已经逐渐注意建立资产评估质量控制体系,提倡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质量控制。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还处于幼年的不成熟阶段,存在着不系统、不规范、低效率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我国在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方面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形成明确的质量控制观念。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常常为了利益而抱着“完成任务即可”的思想来应付评估机构,未始终遵循重要性及谨慎性原则。近年来,我国资产评估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业务逐步规范,并明确规定对评估机构和具体业务进行质量控制,使得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第二,在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要想促进评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政府方面对评估行业的有效监管是必经之措。但是政府作为监管者要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正确的指导,并且杜绝不良的干预手段,否则势必会增加评估行业的恶性循环和不良竞争。比如:有的政府部门在管理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控制方面有直管的优势,为了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在评估收费和评估机构选择方面妄加干预,从而使不少评估机构为了抢业务而给政府官员回扣,使市场开拓费用增加,助长了评估机构的不良风气,不能使评估行业公平有效竞争,造成了资产评估行业的非公平竞争,阻碍了评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目前只有《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具有指导意义,但没有强制性,很多资产评估机构没有针对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建立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没有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章程和管理办法,没有规范的无形资产评估业务流程控制标准,没有衡量无形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责任追究,这些都使无形资产评估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第四,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实务操作随意性强。在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成本、人员素质、时间等约束,以及迫于委估方的压力,评估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做出重大质量妥协,从而无法坚持质量控制制度,造成质量控制行为不规范、不持续、不稳定,比如:工作得过且过,有时积极控制有时不积极控制,造成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落实很不到位。

四、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在无形资产发挥着巨大作用,无形资产评估业务日趋增多的今天,建立一套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系统迫在眉睫,对于加强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质量、推动和改进无形资产评估质量作用巨大。本文从无形资产评估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的评估程序入手,进行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一)计划阶段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1.在签订业务约定书方面的控制

(1)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要印有评估机构的公章,并且机构的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也要在上面签字。(2)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要足够具体,覆盖面要广,要包括整个评估过程,例如:委托方要求的评估基准日、评估对象、此次评估的目的、整个评估的范围、双方共同商定的需要说明的其他事宜等。最重要的是要在委托书中说明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在双方违约或者遇到纠纷时该如何解决。(3)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以个人名义签订确定接受评估业务的无形资产评估业务书。

2.在编制无形资产评估计划方面的控制

评估计划是对无形资产评估过程的每个工作步骤及时间和人力进行规划和安排,其内容应当全面覆盖整个评估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无形资产评估的工作效率。在编制无形资产评估计划方面的质量控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评估计划涵盖的内容要包括以下几点:有关评估项目的基本事项(评估对象、评估的范围、评估基准日、评估目的)、时间进展安排情况、人员的安排情况、评估时应用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等;(2)评估计划应当由评估机构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3)确定该无形资产评估项目负责人及评估人员的用人标准。

(二)实施阶段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无形资产评估实施阶段是整个评估过程的核心,这个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整个评估控制体系的灵魂之所在,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行阐述:现场勘查阶段的质量控制、对评估资料进行收集时的质量控制、选择评估方法并且进行评定测算时的质量控制。

1.在现场勘查方面的控制

(1)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无形资产评估来说很重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估对象不同,具备的特点不同,对应的现场调查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保证评估质量的前提下要首先抓住具有重要性的资产进行调查,以保证评估的高效率;(2)与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首先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访谈,其次应当形成书面材料;(3)无形资产产品经营和会计核算调查记录:首先,获取被评估企业提供的无形资产研发和实施相关的经营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其次要对经营和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查阅并记录查阅结果。

2.在收集评估资料方面的控制

在实施阶段,完成了现场调查之后另一项评估师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评估所需数据等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这项工作也是评估师对委估资产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此环节实施得好能够预防潜在的评估执业风险。针对目前评估实践中此环节质量的薄弱点,重点将质量控制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无形资产评估资料数量的控制。审查评估人员是否收集了必要的评估资料,通常包括:无形资产的类别证明、数量、权属状况(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商标注册证、专利许可证等)、财务数据、市场资料。(2)对无形资产评估资料质量的控制。审查评估人员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性是否进行了验证。评估人员对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资料必须进行可靠性检验,只有在确信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才能将其作为估计依据。(3)在双方承担责任方面的质量控制。在进行评估工作的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要分配到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将这项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方便评估工作人员保持高效率的评估工作。此外,为了保证评估项目负责人的高度责任感、专业水准能力以及独立能力,要重点加强交叉签字的复核制度方面的监管及控制。

3.在评定测算方面的质量控制

评定测算是整个评估过程的核心环节,评估师首先要掌握评估所需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且要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及评估标准选择特定的评估方法,对委估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定和估算,此环节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是:

(1)对评估方法选择的质量控制。《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资产评估常用的有三种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及市场法,都可以用来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无形资产自身的特性,使得成本具有弱对应性,大部分不能够进行复制,而且在市场上搜集到相似的交易案例显得更加困难,所以针对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他两种方法在特定目的下也可以使用,但在选择时要慎重考虑,必须根据委估无形资产的类型、评估目的、评估原则、评估前提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等情况综合确定。此外还要加强项目负责人、评估机构对评估方法的监督,并且最好多种方法并用,以提高评估质量。对于委估的相对重要的资产,可以采用项目小组讨论法确定评估方法以降低个人的判断风险。

(2)对评估参数指标的质量控制。评估方法不同,对应的评估参数也就不同,而具体评估参数的选取又有多种确定方法,也会影响评估结果。无形资产评估最常用的是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在一定情况下也使用,这三种方法参数的选择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收益法下,三个关键参数的选取是重点。首先,要合理分析委估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即超额获利能力,综合其所处的经济市场环境合理预期其未来变动,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之配套的资金数量、规模程度、现金流量、预期的风险及时间价值等因素,合理确定收益期限;其次,注意收益额的计算口径与被评估无形资产折现率口径一致,不能将其他资产带来的收益误算到被评估无形资产中;再次,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宏观经济环境、技术进步、行业发展变化、产品替代更新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等因素对无形资产收益期、收益额和折现率的影响,当与实际不符时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市场法下,首先,要注意被评估无形资产符合市场法的运用前提,确定具有合理的比较基础的类似无形资产的交易参照对象,搜集并参照以往交易信息;其次,根据相关的变化因素进行调整,例如所处的经济状况、行业发展情况、交易状况以及影响价值的各种因素差异,再确定评估值。

3)成本法下,注意根据现行条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无形资产所需的全部费用(含合理利润和资金成本)确定评估值,并且注意合理扣除实际存在的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3)对完善评定估算以及复核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形成了初始的评估结果,但是最终出具的评估报告上评估结论的形成需要评估师对多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此环节方面质量控制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应当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确定不同的审核级别,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对评估过程、参数选取、结论等进行必要的审核。

二是对评估方法、参数选取等选择的理由、依据等每一步都形成详细的工作底稿以备评估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及形成价值判断,同时也方便评估机构进行层层质量监管,进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报告阶段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完成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后,还要编写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书,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次评估的质量状况,也是对整个无形资产评估过程方方面面的总结,其书写格式、应当涵盖的内容等最为直接地反映了评估机构的管理和业务水平,此阶段质量控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对报告书内容方面的质量控制

出具给委托方的评估报告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即满足《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对评估报告最基本的有关格式、内容、评估基准日、资产特性、产权以及评定测算方面的要求,做到有章可依。

2.对出具的评估报告加强公允性、客观性及独立性方面的质量控制

一项评估任务的完成是以最终出具的评估报告为标志的,也就是说评估报告是此次评估工作的终极表现形式。委托方及相关各方往往为了自己某方面的利益而试图通过改变评估报告的某些内容,从而影响评估报告的公正性。在这种情况下,评估机构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公允、客观、独立的评估原则,以保证评估质量。

3.对出具评估报告后复核方面的质量控制

评估报告的撰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涵盖的内容要全面,正式交给委托方之前还要经过专门的审核专家对评估工作底稿及报告进行层层审核。同时应当认真执行重大争议项目专家再复核制度来保证评估质量,应当重点加强对评估方法合理性的审核、评估报告规范性的审核、出具的结果准确性的审核以及手续完备性的审核。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加强会计透明度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企业并购中,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为决策提供服务,但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已经成为加强并购中会计透明度的很大障碍。本文从税收、公司治理、并购协同效应方面分析了增加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会计透明度的必要性。

在企业并购和并购后的协同效应的发挥过程中,价值和价格一直是最敏感、最受关注的因素,其综合体现了整个并购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并购的关键。会计信息为决策者确定资产的价值和价格提供一定的依据。现行会计只对企业的历史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报表以交易价格为基础,只承认已经实现的收益和已经发生的费用,许多影响未来收益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被从报表中排除。因为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很容易在会计信息中被忽略。会计报表中只对有历史购买成本的无形资产价格进行了确认,那么用会计事实来证明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出现了许多困难。在现代企业中,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分量日益提高,并购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心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正确分析和界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的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的处理无形资产,加强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对推动和保障企业并购的顺利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会计透明度的涵义

会计透明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SEC前主席Levitt在1994年提出。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会计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要性。会计透明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透明度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狭义的透明度指充分披露会计信息。透明度包括可比性、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葛家澍,《会计研究》,2002)通过分析有关学者对会计透明度的定义,笔者认为,具体言之,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包括以下四层含义:1.存在一套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对并购中的无形资产进行了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的解释,并对有关并购中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做出具体规定,而且应该被纳入有关会计信息的各种监管制度体系。2.所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披露监管制度是协调一致而不是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3.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无论是并购企业还是目标企业、中介机构都能够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政府机构在并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为了保证并购中无形资产的透明度,政府机构也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4.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使信息的使用者能够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为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发挥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

二、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会计透明度对税收的影响

涉及企业无形资产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所得税等,并购中无形资产价值的合理确认是税收管理中最为模糊和困难的问题,所以加强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对税收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对企业并购赋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对优势企业并购亏损严重的企业,被并购企业的借款允许五年期的“挂账停息”,对于亏损严重的企业其亏损允许递延,可以用于抵消并购企业的税前利润,是企业通过并购可实现合法避税。另外,企业可以利用税法的相关条款采取相应的财务处理方式进行合理的或者是有意识的税收规避。根据以往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交易在会计报表中得不到透明化的体现,为企业采取财务处理方式有意识的税收规避提供很多的可能。有些企业会为了提高利润,可能利用无形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不透明的这一特性,滥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对规范我国的税法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交易越来越多,需要会计制度与税法同时进行规范管理和引导,加强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使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优惠范围、优惠期限更加明确,充分发挥税收对并购的促进作用。可见,为了使企业在并购中更好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加强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刻不容缓。

三、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相互制约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会计系统作为公司的职能系统之一,必将置身于这些制度的安排之中,同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首先,会计系统不仅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能导致一定的经济后果,使具有不同效用函数的利益集团因会计信息的透明受益或受损,会计系统的运行情况就必然会受到界定公司利润分配和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无形资产能否在会计上得到更透明化的处理,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很大的相关性。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管理层对并购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态度,对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会计透明度的加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反之,在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机制不完善,经理人员极度缺乏监督和约束,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有时管理层作出并购的决策并不是为了寻求企业的规模经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通过做大企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有可能并购了“死鱼”“腐烂鱼”企业,破坏原有企业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并购中无形资产的透明度,可以使股东、外部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更独立地在并购决策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避免公司经理凭借手中的权力控制公司的会计系统,并通过其制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提供不透明的会计信息以侵蚀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由此可见,企业并购中的无形资产的会计透明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四、无形资产会计透明度是并购后企业协同效应发挥的基础

所谓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技术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等。实现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并购预期和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实现协同效应意味着双方的资源实现共享,意味着规模经济,因此,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目前,企业并购中大多只注意到有形资产的协同效应,忽视了无形资产的协同效应。实际上,各种有形资产的协同,只是公司并购后整合应当实现的最基本的协同,虽然极具价值,但极易被他人效仿,并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优势。而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是公司所独有的,可为公司所有业务单位服务,甚至可以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组合或应用,为新公司带动新的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无形资产的协同使企业在并购中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性的来源。无形资产有着低成本的传递性和重复性,所以协同效应最容易通过无形资产的共享和传递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的水平,而无形资产以其良好的独占性、长期收益性和内部转移的低成本性,发挥整合有形资产的功能,所以企业的并购如果注重无形资产的吸收和传递,并购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在会计处理上使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动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无形资产的优势,为企业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刘峰 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1

2、倪沙:会计透明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济,2003

3、吕玉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

4、熊菲,韩立岩:无形资产的协同效应,经济导刊,2005

5、尤小雁: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会计创新,无形资产研究论文集,2001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股票价格

一、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观点:财务效益观点,汤湘希提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包括企业运用无形资产而引起的企业产品成本降低或销售增加。超额盈利观点,傅元略认为,任何无形资产所产生的贡献都会最终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来,无形资产对会计盈余的贡献就是企业超出同行业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核心竞争力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大小在于无形资产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本文将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定义为: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无形资产单独或与其他资产共同作用,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或竞争优势。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殊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也不同于有形资产所做的贡献,主要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创造是间接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与战略环境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公司战略的协调程度;无形资产价值创造是潜在的;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必须与其他资产相结合。无形资产本身很少直接创造价值,脱离了企业背景和战略,它们并没有多大价值。当无形资产有效地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时,它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总之,无形资产的内涵和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强大的价值创造功能,企业价值增长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无形资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关性的强弱存在各行业之间的差别,另外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也会不同的影响企业价值。目前国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不同行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不同行业企业的资产结构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对无形资产有不同要求,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无形资产强度。同时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小不一,因此,按行业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我国目前各行业之间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状况存在哪些不同,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会对对企业价值造成哪些差异影响,以及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有哪些。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Ely和Waymire(1999)研究发现已确认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只不过在投资者眼里,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分量比不上有形资产。Amir和Lev(1996)研究发现,在移动电话行业,诸如成长性、未入账的无形资产(如客户资源)之类的非财务变量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些非财务变量与传统的财务变量相结合,将增强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Barth和Clinch(1998)发现品牌价值与公司股票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该相关系数是已确认资产(recognized assets)相关系数的一半。Ittner和Larcker(1998)发现客户满意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度与企业价值具有相关性。同时他们还发现该相关系数不如已确认资产显著,而且对于不同行业,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

(二)国内文献我国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大多是对无形资产总额(净额)的考察,近一两年开始有学者拓展到对无形资产净值的相对值、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信息等的考察。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并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有形净资产对股票定价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有形资产的相关系数。王化成、卢闯和李春玲(2005)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在变量选择上存在问题,比如用无形资产绝对量来替代无形资产增量“有失偏颇”。另外,他们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在价值相关性研究中仅采用股价模型是不够的,还应当结合回报模型来分析,他们 以1998~ 2002 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存量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即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反应存有滞后性的结论。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的样本局限于沪市公司,且未作分年度的考察,仅仅将修正的Ohlson 模型的解释变量净资产分解为无形资产和有形净资产进行分析,缺乏控制相关变量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所得结论证据不够充分,研究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将样本扩大到深沪两市,并分年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除个别年度外,无形资产定价乘数大于有形资产的定价乘数,研究结论与薛云奎和王志台一致;并且伴随着无形资产投入比例的降低,企业利润和净资产与股价的综合相关性在下降。邵红霞和方军雄(2006)区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无形资产考察了无形资产比重与会计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及无形资产与公司的每股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无形资产的构成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行业;在高新技术行业并不明显。技术性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并且高新技术行业的公司技术性无形资产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Ohlson模型,也称为剩余收益模型,作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与会计比率结合使剩余收益模型更具有了客观性、可验性等特点,使得公司价值评估具有了客观会计计量的基础。Ohlson模型并不复杂,因为变量比较简单,可以模型为基础进行修正,验证上市公司某些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实证关系。陆宇峰(1999)使用Ohlson模型,用A 股市场上市公司1994年至1998年每4月末的股价数据和相应的1993年至1997 年年报会计数据进行检验发现Ohlson模型在具有可验证性。在国内利用Ohlson 模型进行研究,一般会对模型进行一些修正,将得出的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本文以Ohlson 模型为基础,建立Ohlson修正模型研究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对股票价格的影响。Ohlson模型假设影响股价的变量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了考察无形资产对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还需要增加每股无形资产和每股有形资产两个变量,并检验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即修正模型的解释变量有四个,分别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无形资产和每股有形资产。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的每股盈余( E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2: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 B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3:上市公司的每股无形资产( INTGA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4:上市公司的每股有形资产( TGA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CCER数据库搜集2009年10个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将上述四个指标为0或者为负的公司数据剔除,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的样本数据,得到总样本数据1146个,见(表1)。使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行业样本数据统计如下,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样本过小,不做行业分析。

(三)模型和变量定义根据上述方法及假设建立如下的模型:Price=α0+α1EPS+α2BPS+α3INTGAPS+α4TGAPS+ε

其中price 为股票价格,采用股票在200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EPS 为每股收益;BPS 为每股净资产;INTGAPS 为每股无形资产;TGAPS 为每股有形资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总样本回归分析 (表2)显示,R-squared系数为0.62,P值基本为0,模型选取的几个变量的t 检验值都是显著的,表明修正模型对几个变量和股价相互关系的解释力度比较强。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同时EPS 的系数大于其它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基本围绕经营利润为标准。第二,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小于EPS对股价的影响。一般而言,模型中的BPS会维持在1.1左右,本次实证检验BPS系数为2.19,说明当时股票市场存在大量风险。第三,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为负数。正常情况下,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应该为正。此次检验中,系数呈负相关。这是2009年的金融危机下,部分无形资产积累的市场预期价值灭失,导致公司价值下降。我国部分企业的的无形资产的形成依赖于外国,因此对外部的经济危机的抵抗力较小。追究其他原因,还有部分上市公司为使股票价格上升,或借机将积年以来的会计虚假数据释放到财务报表中去,对会计报告作假,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数据的信心不足。我国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质量历来不高,所以投资者并不信赖上市公司公布的无形资产的数据。第四,每股有形资产的系数为负,这是特殊情况。金融危机下靠出口拉动的我国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出口下滑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每股有形资产表示企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系数为负。一般情况下每股有形资产对股价的影响较小。

(二)分行业样本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1)每股无形资产系数的比较。不同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并不相同,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构成情况不同,披露信息不同。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中权利类资产披露较多,知识技术类的无形资产情况披露较少。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特性并不相同,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也不同。这种现状对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采掘业行业来说有利(无形资产系数为正),而对其它行业则有负面影响(系数为负)。第二,同一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不同行业的公司价值影响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同一类别的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中对价值的贡献是不同的。以土地使用权为例,有研究者指出土地使用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行业,在高新技术行业并不明显。(2)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系数的比较。通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个行业每股收益的系数都远大于每股净资产的系数。两者系数差异最大的为信息技术产业,最小的为建筑业,这样符合现实情况。(3)各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系数存在显著不同,包括正负差异。不同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系数差别很大,其中农林牧渔、制造、建筑、信息技术、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行业的每股无形资产系数为负数,其余为正数。这是由不同行业无形资产构成和信息披露情况不同造成的。无形资产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权利型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特许权利和可盈利条件的关系),这类无形资产披露质量较高,是我国无形资产披露的重点,在整个无形资产披露中比例最大,比如采掘业的采矿许可权、交通运输业的道路运营权、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这类无形资产形成的价值泡沫较小,基础稳固,在金融危机下所受的冲击较小。第二类为知识型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驰名商标),这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中除形成资产时所付出的研发支出之外,还有市场对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预期。因此市场景气时,知识类无形资产累积的价值泡沫较多,在2009年金融危机下无形资产价值中的泡沫破碎,形成对公司价值的损害,因此2009年多种行业的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为负。其别是信息技术业,属于无形资产最密集的行业。在美国这类公司的无形资产通常达到60% 以上,但我国这类行业的无形资产数量在总体上并不领先。其原因是我国技术类无形资产披露并不充分,企业不愿意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秘密;更多的尖端技术依赖国外企业,这样的情况造成我国信息技术价值“泡沫化”严重。所以在2009年股市上高新技术企业股票的表现并不好。另外我国特殊行业无形资产的披露面很小,很多属于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无法分清企业所有的特殊无形资产,不知道如何或者没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比如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企业、综合类企业,在无形资产辨认上存在困难。这样导致数据搜集的局限会给无形资产的实证研究带来困难。

五、结论

本文以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各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盈利(每股收益)对企业价值有很大影响。股票投资者在投资时应注意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其利润的质量,分析其利润的构成和变化趋势。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关系。在经济上行时,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正向的,在经济下行时这种影响是负向的。投资者应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作出判断时应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投资者也应注意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并恰当分析权利类无形资产和知识类无形资所占的比例与构成情况。不同行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投资者应分析企业无形资产与战略背景的契合关系,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注意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质量,与研发费用和研发支出情况,并进行与同行业企业的比较。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由于无形资产会向市场传递企业利润持续性的信号,企业在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有利于市场更好地评价企业价值增长,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经济上行时,无形资产的影响显著高于有形净资产;经济下行时,有形净资产显著性提高,企业在不同行情发行股票筹资时,应选择不同的估价策略。有些企业只披露无形资产总数,没有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和其他详细情况,无法使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恰当表达。因此要加大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力度,重视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商标或品牌等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上市公司应加强研究开发的投入,培育、创新无形资产,以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应重视证券市场的放大效应,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与信息披露,以使公司价值得到最大提升。一些行业在无形资产辨认上存在困难,应该给予这些行业无形资产确认和披露的相关指导,以保证这些行业企业价值完整,信息完善。

由于样本数据量大,时间仓促,数据未能足够详细,没有收集到企业没有确认为资产的非货币性项目的信息。另外特殊的无形资产,企业在年报附注中没有披露或者极少数企业只进行简洁披露。本文没能将这一部分无形资产项目的信息纳入到实证统计研究模型的每股无形资产自变量中。而且关于特殊行业的无形资产的信息,我国企业披露并不全面,并且归类比较混乱。数据收集的局限性决定了无形资产研究的局限。此外,本文实证中缺少上市公司研究开发费用的数据,只考虑了无形资产计量与股票价格的关系,没有考虑公司在创造无形资产过程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限制了本文研究的深度。且关于行业分析,本文虽然按行业进行分类,但因为各行业信息收集不细致,导致行业分析比较笼统。再者很多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难以直接将其划入某一行业,所以对行业的划分可能并不科学,实证结果可能混有行业特征和行业情况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3期。

[2]王化成、卢闯、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3]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4]Lev,B.,and EZarowin,The Bundari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How to Extend Them,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1999.

[5]Amir,E.,and B.Lev, He.Relevance ofNon.financial Informafion: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设备类资产 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文化部门,重要性日益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能,取决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效能。设备类资产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管理效率、防止资产流失,推动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导管理工作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粗放走向精准、由有形延至无形,由看管转化到效能,是现代条件下做好设备类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趋势和必然要求。

1.建立动态管理理念,随时掌握资产状态

固定资产并不是“固定”的资产,它形似不动,但状态处在时刻变化当中。原来库存的,经过申请领用开始启用,散布在全馆各个部门中;原来属于某个使用者的,随着使用者工作的变动产生了相应的变动;原来使用状态很好的,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需要修理乃至入库待报废的状况等等。对资产管理引入动态管理的理念,就是突破传统的数量管理方式,置资产的变化于动态掌握之中,在资产的调整和变化过程中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产流失的目的。

实施动态管理,一是要完善资产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资产的各责任人的权利与义务。重视领用表、借用表、变更表、处置表在资产动态管理中的作用,完善表内项目设置。二是要完善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做到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三是要建立计算机动态管理数据库。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率的资产的管理,包括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科学化,资产掌握动态化。结合我们图书馆资产管理的具体实践,在开发资产管理软件时,突出以部门为基准进行统计优于以楼层为基准;以地点、使用人进行主查询优于以部门和价格查询的设计理念,通盘考虑统计、查询、核算口径等是否适合本馆的具体情况,达到能随时反映馆内资产一切变动情况的软件功能要求。四是要加强对资产的维修与保养。对损坏的资产要及时进行维护乃至报修,以确保资产的最高使用率。五是要完善资产处置、报废制度。对使用部门提起报废的资产要从质量现状和使用时间上严格把关。联合技术部门进行质量评估,符合报废退出条件的资产要由主管领导进行最后审批。六是要实行资产全过程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覆盖资产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其次要从“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使用部门”三个层面建立相关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最终建立联动的资产管理系统,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2.建立精准管理理念,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对图书馆资产实施精准管理,就是抛弃那种“总金额没错既可向上级和财政交差”的粗放式管理理念,将资产管理由“面”精准到“点”,细化到使用人、放置地点、使用状态等具体情况。织成细密的资产管理网络,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使每件资产都在纵横编织的交点上。

精准管理是对资产流动全过程的管控。当前条件下精准管理的方式是将手工方式与计算机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一是严格执行入库制度、领用制度、报废制度等三个制度。二是建立资产明细账,库存台帐这二本手工帐。明细账要与财务的总账紧密贴合,完全按照总账的分类、排列顺序与金额进行明细登记,方便与财务的定期对帐。库存台帐不可或缺,按照明细账的种类与顺序,每月对库存资产进行一次实物清点,核实无误后进行登记,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资产库存情况在内网公布,方便部门的领用和馆领导对库存总量的掌握。这两本手工帐都是资产计算机管理软件必要的补充。三是引入计算机的条形码管理手段。对每件资产都要贴上带有条码的资产标签,并标明在资产计算机管理软件中的编号、资产名称、型号、取得日期、资产自身序列号。因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及使用部门这两项要素经常发生变动,所以不必注明。资产盘点时通过扫描资产标签条码,归集扫描结果与总资产进行自动比对,从而保证盘点的准确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理念,拓宽资产管理范围

现代化构架下的图书馆资产,已经不再是几架书、几张桌椅和几间房屋的实物形态概念,软件和数字资源等知识产权型新型资产在图书馆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如防火墙、图书管理软件以及为多媒体阅览区和校园提供公益服务的外购数字资源等等都属于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在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更加有效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伴随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无形资产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管理已成为图书馆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无形资产,既是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图书馆全员参与。图书馆应从内部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相关部门应配备兼职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应充分掌握无形资产的特性,资产管理人员要与相关购买和使用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依照财政部门给出的标准和办法严格管理。

4.管理会计理念,提供资产决策依据

通常意义上,财务会计是记录已经发生的财务数据,然后按照财务准则制成财务报表。它的使用者是外部的人群,所以它具有历史性、外部性和符合性。然而对于尚未发生的财务事情进行决策,财务会计不能提供有效帮助,这就需要引入管理会计的理念。按照一般定义,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把这个定义引申到图书馆资产的管理会计,我认为就是以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的资产运动为对象,以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效益为目的,为图书馆领导层提供科学的资产管理决策依据。

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系统。预测和决策是核心,二者之间是服务于被服务关系。在这个内部管理系统中,资产管理员的角色就是“预测员”,职责是定期收集各部门资产需求,由进行核实、筛选和确认后集中报送采购部门,列入下一年度采购计划;资产购入后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记录,包括使用状态和维修情况以及使用者反馈,以此做为再次采购的依据;向相关领导呈报此类资产在馆内分布状态和使用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主动为下属分馆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包括定制适合的家具和设备,主动提供资产信息,发现个性化的需求等贴心、到位的服务。

时展呼唤文化,文化发展为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作为图书馆基础配置的资产管理工作,必将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