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职能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职能

篇1

[关键词]智能;资产管理;仓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42-02

仓储资产管理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和行业竞争形势的加剧,仓储资产管理的运转效率和运转成本成为企事业重点关心的问题。依靠传统工人记录、纸质单据以及条形码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事业日益发展的需求了,加快管理节奏,提高运转效率和降低成本成为愈加迫切的需要。并且为了能对仓储的资产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科学化、智能化的仓储管理是仓储发展的需求。

如图1所示,仓储管理分为五个部分,即从货物运来进行卸货到入库,然后将货物运送到库房进行仓储的日常管理,以及到物品出库,作为仓储管理员,由于在日常管理中需要进行盘点,移库以及出库,如果均采用人工操作,工作强度非常大,下面结合图1中的管理流程对仓储管理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仓储管理的新方法以及仓储管理智能系统。

1当前仓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的仓储管理存在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人工记录仓储中的资产出入库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过于落后,其需要管理人员付出高强度的工作,记录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并且要通过库房管理员人工将记录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无法保证实时获得仓储资产信息;第二种是使用条形码,其也是目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库房管理员通过打印出资产条形码后,将其贴在资产上,然后进行出入库的管理,下面针对第二种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条形码容易损坏,导致之前的盘点失效。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条形码容易磨损,或者被水浸湿了也容易损坏,损坏后导致条形码无法识别,因此,也就导致之前存储的资产信息出现部分缺失,进而导致整个资产信息不准确。

(2)人工记录或条形码扫描的方式处理入库环节速度慢、效率低。目前的仓储管理多采用人工进行条形码扫描的方式进行入库处理,由于每个资产均需要先打印条形码然后再贴到资产上,都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导致整个入库环节速度慢,效率很低。

(3)通过扫描条形码盘点的过程慢,并且无法实时进行盘点。由于条形码的特性,扫描只能一个一个的按顺序进行扫描,因此盘点的时间会很长,并且经常会由于工作需要而对资产信息进行调整,如资产的使用人进行变更等,由于这种频繁的变动使得条形码的信息无法即时更新,因此,无法做到仓储中资产的实时管理。

(4)不清楚货物的真实存在情况,无法进行动态管理。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要把资产从一个库房移动到另一个库房,如家具,因此,会导致资产管理的信息不准确,不可能在每次资产移动后均进行盘点,这也就导致资产的信息有不准确的地方,无法进行动态管理。

2智能仓储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

2.1采用超高频RFID技术和射频识别总线技术

采用无线射频标签,其具有氧化金属外壳,抗电磁干扰,防静电,防腐蚀,并且无须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对于大面积仓储管理覆盖,可大大简化工程实施,并节省辅材线缆。

如图1所示,在仓储管理流程中,在卸货前,管理员可以让供货商将RFID标签贴在资产上,在进行入库操作时,管理员只需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在一定范围内对资产进行自动扫描,扫描时当遇到资产信息重叠时,系统会自动删减,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资产入库工作;而当资产进入库房后,可在库房中设置感应器,这样当资产有变动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移动记录,这样当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进行扫描库房时,就能自动更新信息,并且由于采用超高频RFID手持机,因此其可以对某些被物品或屏风等遮挡的资产进行信息读取,并且也可以对由于物品较多而使得管理人员无法进入的库房进行扫描,进而管理人员可实时对库房进行盘点和对资产进行移库;而当出库时,管理员也只需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进行读取,将资产信息在系统中自动更新,由此可见,可以解决采用条形码带来的问题,如人工盘点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等问题,下面将通过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对仓储管理进行更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2.2采用整套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进行仓储管理

如图2所示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其通过智能仓储控制软件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通过读写器读取库房设置的感应器或者RFID标签中的信息,进行资产出入库的自动扫描,自动更新数据库中的资产信息,并通过读写器对资产进行盘点而后通过服务器更新资产信息。

下面结合图2阐述采用上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高效、实时、准确定位的特点。系统减少大量人工扫描、清点、找寻货物的时间,并且大大提高了出入库、盘点、移库货物的效率;系统简化了各种复杂的业务操作,节省了人工成本的开销;由于标签可存储大量信息,因此,管理人员能全面地了解库房中的资产信息,并且系统能通过感应器动态监控所有库房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即时了解整个库房的宏观和微观信息;系统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即出货时查验资产的批次信息,找寻先入库的资产出库,并且通过报警系统,查询要过期的资产信息,因此,可以保证资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以及即时处理过期资产;系统能够实时或定时的自动盘点,可选择盘点部分或所有在库物品,并自动更新;并且在管理人员寻找某物品时,系统通过LED指示灯等方式可以容易的找到物品。

(2)具有较强的维护特性。

系统正常工作时生成仓库管理日志,通过调取日志,获取仓库历史使用情况,更好的管理仓库;通过RFID射频识别总线,可方便的根据仓库布局将一个扫描点扩展至数百个扫描点;通过图形化软件界面,可形象的实时监控仓库货物信息,做到全面管理;软件自行诊断总线以及感应头状况提示管理人员,方便排查系统故障。

2.3采用具有管理软件和监控软件的仓储管理系统

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软件和监控软件,其中管理软件具体实现卸货、入库、上架、盘点、移库、下架、出库等仓储环节,监控软件可设计货区、货架、货位布局,监控其范围内的活动动态信息并实时显示。管理软件出入库流程图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当需要入库时,读写器对资产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读取的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如果显示读写器读取了正确的标签信息,则进行允许入库的操作,系统记录标签信息进而完成入库记录;如果读写器读取了不正确或未读取到标签信息,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操作装置,操作装置根据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果未读取到标签信息则重新读取,如果读取到了错误的信息,操作装置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后,如人工确认等,经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然后进行入库记录;如果操作装置无法通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则判断该标签信息为无效信息,则无法进行入库处理。

如图4所示,当需要出库时,读写器对资产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读取的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首先判断是否合法,即该物资是否允许出库、出库人是否有权限等,如果不合法,禁止出库;如果合法,并且当控制器显示读写器读取了正确的标签信息,则进行允许出库的操作,系统记录标签信息进而完成出库记录;如果读写器读取了不正确或未读取到标签信息,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操作装置,操作装置根据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果未读取到标签信息则重新读取,如果读取到了错误的信息,操作装置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后,如人工确认等,经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然后进行出库记录;如果操作装置无法通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则判断该标签信息为无效信息,则发出警报,无法进行出库处理。

并且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不采用常用的软件表格或文字形式的显示方式,而以图形和动态形象的显示仓库所有物品的情况,其具有如下的特点:

(1)仓储中的所有信息均能在该系统中进行显示和查询;

(2)能够实时获取仓储的存储情况;

(3)随时获取仓储中任一物品的信息;

(4)能实时物品的出入库的信息。

系统软件提供第三方系统接口,通过该接口可获得及时准确的库存信息,实现真正的实际库存与系统库存的对应。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库房管理;资产管理水平

1智能化库房管理的优势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计量资产管理比较粗放且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对电能计量器具出入库、拆回退库、资产盘点等细节琐碎、管理难度大,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资产未按规定流程领用管理;备表工作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电能表实物出库未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计量资产定期盘点记录不完整等。智能化库房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存取表,自动盘点及计量资产的定量、定位、运行维护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自动化操作、计量器具智能化管理,达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网上实时浏览计量管理信息,达到部门间数据共享,确保运行及库存信息实时在控;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列式存储结构灵活布局,同时节省仓储面积及多余过道面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促使计量工作及计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更加集约,资产规模效应明显。

2智能化库房的构成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由硬件设备“智能密集柜系统”与软件系统“智能表库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智能表库管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的互联,实现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智能密集柜系统由密集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五层智能感应箱柜机、输送系统、RFID扫描器和红外条码扫描器等部分组成。智能表库系统对库内电动密集周转箱、传输装置等设备加装RFID识读设备,实现计量器具信息识别、自动录入功能;再结合设备管理监控平台,实现计量器具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计量器具的使用和流动情况;采用传感器技术解决了库房内环境、动力的监控问题,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环境动力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库房内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柜门开关监测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监测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智能引导,对库房的各种操作进行实时语音播报,实现异常自动告警、信息互动。如在非法出入库时,实现语音报警,当领用超时、库房温度或湿度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等,从而实现傻瓜式出入库操作与仓储管理;采用精确定位技术,通过集成压力、红外等多种传感设备和运动控制装置完成精确定位表计位置、自动识别表计信息实现表计存取的无人化自动操作。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分成三层:信息管理层、实时监控及调度层、工控设备层。信息管理层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对外提供营销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的接口,对内(本地的操作人员)提供WEB交互界面。实时监控及调度层配置前置服务器,一方面监控各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发现异常可对外报警,另一方面可接受信息管理层下发的指令,转发给各设备,并负责协调各设备的动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计量生产调度平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出入库、数据采集、统计汇总等业务功能。

3智能化库房的应用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主要用于计量资产的仓储管理,包括计量资产的出库、入库、库存盘点、配送、库存预警等功能。负责和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营销系统进行交互,生成出入库任务。库房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接收到作业指令,控制相应的硬件系统完成计量器具的出入库操作,作业完成后将结果反馈给营销系统。管理系统由控制模块、接口模块以及应用平台组成。目前这套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共支持21种业务,包括:配送出库、配送入库、新装更换出库、领出未装入库、拆回设备入库、检定/检测出库、初始化入库、移表出/入柜、尾箱返柜、临时借调出库、临时借调返回入库等。下面具体举例电能表的入库与库存盘点应用:(1)电能表入库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入库流程如下:新表到货后或旧表拆回后人工将周转箱从货车上卸下,人工将确认合格的周转箱放在周转箱传送装置上面,周转箱传送装置将把周转箱传送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感应到有周转箱放入,且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有空位,步进马达将带动上升链条,周转箱上升实现自动周转箱堆垛。如果无空位或者系统通知停止接收新周转箱,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将发出位满信号,不再接收堆垛周转箱,等待其他部件来获取周转箱直至腾空位置。当周转箱堆垛完成后,系统将通知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当接受到获取周转箱的指令后,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会自动伸出五对机械叉,刚好穿过周转箱的提把手,上提机械叉,提起周转箱,进而收缩机械叉,把周转箱收入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柜内,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扫描系统将对电能表进行扫描,把信息传至智能表库管理信息系统,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会把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密集柜指定的储存位置前,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伸出机械叉,下放机械叉,把周转箱放置在储存位置上,收缩机械叉完成周转箱的移动。(2)库存盘点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盘点流程如下:系统可以定时自动进行库存盘点,也可以手动触发进行盘点,系统收到盘点命令后,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到自动周转箱货柜外,自动周转箱货柜将前后移动,开启第一货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五货叉有轨箱柜机至开启的货柜内,通过控制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的上下左右移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获取周转箱到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通过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的扫描系统将依次扫描表记编号,并与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内的计量器具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将记录错误信息,盘点完成后统一通知操作员进行人工确认。

4结束语

智能化库房的应用,为厦门供电公司的库存电能计量器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等服务,使计量器具在库房内做到可控在控;机械化、智能化的存取功能,以及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优化了计量器具发放领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偏差,达到计量器具的有效可控性。真正实现库存计量器具数据实时更新,做到账、卡、物一致,实现电能计量资产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智,张胜男,沈修远.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崔南方,张安.现代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2008.

[3]高伟.数据资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周文泳.现代仓储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IT资产 全生命周期 智能化 条码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南宁供电局信息化的工作充分表明,目前的我局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大。

2、目前仍然依赖手工记账的管理方式,由于管理单据众多、盘点工作繁重,需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固定资产的历史操作和资产统计工作异常困难,导致资产流失和资产重复购置,使单位成本大幅增加。

3、存在账、卡、物不相符合,难于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实物的日常管理手段,即使单位花大力气进行了资产清查,没多久,账实不符的情况又会重新出现。

4、资产缺乏中间跟踪管理,没有固定资产的历史记录,如安装、移动、调拨、报废、维修等。

二、研究目标及思路

随着南宁供电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IT资产的种类及数量以几何倍增长方式的暴增,资产有效管理环节对我局的IT运维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资产的规划、调研、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理等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及时性要求更高,采用传统方式管理方式不能满足需求,要达到资产有效地管理,对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实现以下目标:

1、Web控制,可以利用利用Web浏览器可以进行资产信息的登录、查看、打印等,并对每个登录用户访问权限的设置防止了对数据的不慎删除。

2、智能化,可实时进行设备统计,能够自动的反映PC配置规格及软件的变更,通过智能终端,可以快速识别IT资产。

3、形象化,使用资产树形结构可以生成网络图,可把例如“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计算机”这样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树形结构进行表示。

根据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将全局范围内的各种IT资产,如计算机、笔记本、打印机等各种机器以及日常用品、备用品与资产有关的信息连同附带的设置场所、管理部门、使用者、维护等进行统一管理的新型资产管理平台。平台需要拥有统一的管理界面,通过访问权限的设置,实现每个用户只能使用符合自己的适当权限(只读)等来访问自己所需的信息。管理者可随时通过系统对现有的IT资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在维护设备数量等。而由于资产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即使在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固定资产标签的制定、填写或打印、粘贴、资产状态的跟踪,盘点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量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变和改进,固定资产管理依然是手工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因此,需要引入条码来有效解决固定资产数据分散采集输入的瓶颈难题,这样才能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三、使用智能化技术的可行性

1、管理可行性

智能化资产管理,在计划采购环节可以更好的控制不必要的采购,在IT运维环节,结合南网的两级三线维护模式,可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提高运维部门计算机维护水平,为南宁供电局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此,智能化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对我局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

2、技术特点

智能管理平台:

智能管理平台,可以采用现有的服务器资源,结合我局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直接使用Landesk的ALM管理系统,此技术目前基本上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以下优点:

易查询:

因为系统设置"设置场所"和"管理部门"两个树形结构,所以能使用场所进行管理、查询,因为可以同VISIO图形进行联动,所以机器实际设置的详细场所和设置场所的规划能被很容易的表示出来。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条件进行检索。

智能变更管理:

利用拖放图标的方式可以方便的进行资产移动的变更、管理信息的表示。设置场所、管理部署、使用者等的变更都由变更历史记录进行管理,可以立即掌握对象的变更情况

访问权限的设置:

利用访问权限的设置功能可以实现让每个用户只能使用符合自己的适当权限(只读等)来访问自己所需的信息。

通过该平台,可以有效的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条码技术:

条码作为目前最为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制作简单:

条码标签易于制作,对印刷技术设备和材料无特殊要求,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可靠准确:

有资料可查键盘输入平均每300个字符一个错误,而条码输入平均每15000个字符一个错误。如果加上校验位出错率是千万分之一。

信息采集速度快:

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

采集信息量大:

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灵活、实用:

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

自由度大:

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OCR)大得多。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条码技术使用应用方法:

将条码技术引入到资产管理的方法非常简便。具体程序是:

1、打印资产条码标签。

取消手工书写或普通打印机打印的固定资产标签。在原有固定资产编码的基础上,用条码符号把资产编号表现出来,使用专用的条码打印机打印出特殊介质的资产标签。专业的条码打印机可以打印PET、PVC等薄膜类特殊介质,因此可以选用防水、防油污、防撕裂的PET标签纸,保证固定资产标签长期保存和清晰。

2、IT资产条形码信息固化。

将带有条码信息的标签粘贴在固定资产上,用于数据终端对资产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固定资产现场管理。

IT资产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场所,进行资产的跟踪和盘点必须到每个现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录入。此时给资产管理员配备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可以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信息录入包括状态的改变,使用部门的改变和其他备注信息。同时在现场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在此之前会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

4、数据的上传与同步。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自动更新系统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更新以后的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以便在现场进行查询和调用。

经济可行性

智能平台,因为是成品化产品,无需自行研发,相比独立研发的产品就有稳定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除购买成本外,基本无需其他费用。

条码技术因为结构简单,所以成本低。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

四、可行性分析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产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执行者纷纷探索先进、智能的高效管理方法,而南宁供电局资产管理虽然已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一套相对完备的管理平台,但是大部分流程都处于人工操作及非智能状态。智能化技术在数据管理方面有先天的自然优势,它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系统,结合条码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资产的智能管理。

五.应用管理措施保障

智能化技术在我局IT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实现后,还应建立相应的人、机、智管理措施,即:人员管理措施、IT资产管理措施、技术管理措施。人员管理措施,规范每一个流程中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例如采购行为准则、资产录入行为准则、资产领用行为准则等,用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行为操作,提高行为正确率。IT资产管理措施,暨南宁供电局资产管理措施。技术管理规范,保证技术的安全性,保证技术的实时监控,保证技术的维护,保证技术的更新。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校,一方面,注重软件,即师资力量等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即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购建固定资产,以扩大办学规模,增强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那么,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尤为重要,它是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且还可以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因此,事业单位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对固定资产进行严密核算和监督,做到既要保证需要又要节约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和损失,确保固定资产账物相符、安全完整。但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固定资产账物不符,家底不清

主要表现在:1.购建后不按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部分为财政拨款形成,其占用具有无偿性。长期以来,重钱轻物,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或者是对固定资产的概念不清。所以,一些事业单位购置设备或建造的建筑物等只作经费支出,不列固定资产管理;2.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接受捐赠资产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一项重要来源,但因与资产相关原始单据不齐全或因不需付款等,而不办理入账手续,出现账外资产;3.用经营收入购买的设备不列单位固定资产。如:有的学校未脱钩的校办企业购入设备,只在校办企业账中列固定资产,而不在学校财务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4.房屋、建筑物完工后已投入使用多年,而不做工程决算,财务部门因手续不完备无法入账,使“在建工程”累计数额巨大,形成账外资产;5.对报废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审批。许多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早已被占有使用部门淘汰报废,但因没履行报废手续,财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销账;6.捐献及变卖资产不销账。捐出资产不履行无偿调拨手续,财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销账。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变卖,但财务部门只是收款而不冲销相应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不规范,对账和清查困难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弱化,对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基础工作薄弱,不按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目前,各高校都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核算的准确性。但有的普通高校在对固定资产录入凭证时,因录入工作繁锁而不逐项录入,出现固定资产明细账不规范。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记录内容无具体名称、数量、单价和使用部门等信息,使用价值不高;有的普通高校资产在各部门之间频繁串动而无任何手续,财务及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在账中调整占有使用部门,致使资产分布情况不清。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财务部门、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和占有使用部门三家的固定资产明细无法核对相符,给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查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三、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使用率不高

高校一般都以各部门为单位向学校上报购置计划,但有些部门往往是从小集体利益出发,希望尽量多占用固定资产,盲目申请购置。学校对其又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造成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不能达到资源共享。如:数码相机基本上每个部门都有;有的普通高校为了使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某一指标,单纯追求设备的数量和价值,而不考虑设备的使用率问题,使购置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长期闲置;对专业设置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盲目购置设备增设专业或扩大专业,由于生源萎缩造成设备闲置。

四、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损失浪费严重

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使用和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如:工作人员随意将数码相机等设备带到家中。工作期间使用的设备在退休前没有收回,造成资产损失;有的学校后勤部门将已毁损的风机、电机等设备自行变卖。

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不适应管理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国有资产处或设备处,实施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但管理人员不懂管理业务。如: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界定不清,将单位价值未达到800元的教学设备不按固定资产管理;闲置与报废界定不清,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做报废处理;教学设备与行政办公设备不能等同管理,只重视教学设备管理而忽视行政办公设备的管理;资产清查方法运用不当;盘盈、盘亏的界定不以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为基础,而是以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明细账为基础等等。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资产缺乏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志强:《学校资产管理实务手册》,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3。

篇5

1.国企资产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有出台了一些法律条规,来规范国企资产的运营,但还是跟不上实践发展需求的节奏,法律体系不完善,在保护国企资产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首先,国企资产管理法规不健全。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大多数都以部门规章、暂行条例等形式存在,在实践操作方面缺乏严肃的权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缺乏具体的依据形成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其次,对国企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国企资产在经营过程中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的,对国企资产的监督一般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资产管理机构、审计机构、验资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有监督理事会。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外部的监督机构几乎未能起到监督实效,会计事务所出具作假验资报告的现象经常发生,而且内部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到经营决策中,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对造成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责任追查力度薄弱,没有对相关的部门单位和负责人进行法律制裁,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流失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2.国有出资人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们发现国企资产的形成渠道多种多样、复杂、管理分散,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国有出资人没有明确,多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代表的政府对资产的管理和所履行的政府职能混为一谈,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更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目标,这些实现起来都具有一定难度。其次,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和机构过于分散,比如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国企资产经营状况的监督、收益的分配和国有资产的变动、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等都由不同的部门的审定,没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的出现。再者,政府没有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区别开来管理,管理手段太过于笼统,影响了管理效果。最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导致股东过度干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

3.国企资产经营人权责不明

首先,是属于国家控股,还是属于国家授权投资机构,都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其次,国有资产经营“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比较普遍;再者,由于政府给国企的经营目标作了过多的设置,而且还存在相互矛盾,这就使得难以对经营负责人的责任进行界定,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这就使得在经营情况不佳时,经营人可以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国企资产经营的股份化、资本化和科学化水平都相对较低,经营效果不理想,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国企承担还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难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实现盈利目标。

二、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

(1)加强立法保护,用法律的形式来确保国企资产经营的安全性。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国企资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国企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的财产,不允许个人或单位私自转移,占为己有。对于哪些财产是属于企业法人所有,哪些是属于国家所有,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企业法人资产的合法途径都应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其次,要体现出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原则。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所以立法上应该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效益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出针对资产经营行为的考核检查方法,这样才能推动国企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防止国企资产流失。最后,用法律形式明确的将国企资产管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我国现有体制框架下,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和国企资产的经营者都共同参与到资产的经营管理中,产权界限模糊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营者的自主决策权,因此,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

(2)补充、完善法律层面上的监督体系。从外部体系上,要明确国企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和会计注册师等这些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使他们真正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部门领导的行为,对、导致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要严厉制止。从内部监督上,要为实施法律监督创造有利条件,让董事会、监事会在参与经营管理监督中做到职权清晰。

(3)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加强国有资产的执法保护。对侵犯、私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不够成犯罪的,要追究民事和经济责任,除了要求归还侵吞的财产之外,还要对所造成损害追究赔偿责任。

2.完善出资人制度

针对目前出资人制度缺陷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解决:

(1)国有出资人所有权代表的政府层面。在管理职能上,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要跟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并由政府来任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成员;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对待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控制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国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对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的国有资产要以社会目标为主,盈利目标为辅,并提高这一领域的整体福利支出;在管理职权上,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即实现政企分开,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政府行使所有者职能,对资产经营负有限责任,并享有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利,但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公司层面。在经营机构上,要建立健全负责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结构和体制;在经营体制上,要实现国有资产经营的股份化和资本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经营权责上,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独立经营,对所有者权益负责,承担起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责任。

3.明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国有资产应该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目标,只有制定明确、科学的管理目标,才有助于实现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另外,理顺政企关系,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落实到国有企业身上,调整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国有企业既要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也要实现盈利目标,因此,就更加需要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结语

篇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回答了统一所有还是分级所有的问题。国家产权归属有三种解决模式:一是“统一所有,分级管理”。这是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也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提法,但未解决责任主体到位、出资人主体到位的问题。二是“分级所有”。这种提法容易产生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冲击,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历史渊源和经济制度基础。三是“国家所有,分级产权”。这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形成的模式,是十六大确立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产权归属模式。

国家所有,分级产权,政府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从理论上实现了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所有权的分离,既解决了出资人到位问题,比分级管理的提法更科学、明确,又避免了政治体制的风险,比分级所有现实。这是理论上的独创,是对国际产权理论的新发展,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风险,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

解决了分级所有还是分级产权的问题。分级所有是各级政府可独立立法,政府间完全是市场交易关系。分级产权是政府间在正常情况下是平等主体关系,产权可进行交易。

国家所有,分级产权,终极所有者是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的是出资人所有权,中央政府不是地方政府的所有者,国家作为终极所有者的权益需要通过立法确认。分级产权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有更大的自,有利于形成国有经济内部的产权多元化,有利于运用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体制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就回答了是否设立国资管理机构的问题。

在政府管理中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第一次在政府管理体制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分开,从而使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资分开目标得以实现。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定位是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是国企的股东,所以这个机构应是依法设立的法定机构。也就是说,国资管理机构应是依着《国有资产法》设立的法定机构,其行为应遵守民商法、公司法。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对象是其持股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按照产权关系行使出资人职责。管理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回答了是多头管理还是统一管理的问题。

1998年撤销了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由多头管理走向统一行使,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法》所要求的。管资产是前提,只有实现管资产完全到位,才能实现产权管理的到位,管人、管事是产权派生的职能。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事业单位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资产管理的效果将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效率。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stitutions, the effect of asset management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uni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the importance of asset management, Asset management issu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sset management unit.

Key words:institutionasset 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

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中,事业单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资产能够为相关职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暗战,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量增多,资产管理也逐渐朝着管资本发展,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还不均衡,大部分单位的管理形式还存在滞后性,管理机制缺乏先进性,与时展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首先,我国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储备十分丰富,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是也容易出现资产闲置的情况,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的计划、调配不合理,盲目的采购物资,使得资产出现冗余,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不能被高效利用。

其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进步。但是在一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的情况,物资管理部门形式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管理策略缺乏有效性,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混淆,导致账目与实物之间存在差异。

最后,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量不断增大,流动性比较强,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缺乏统一性。事业单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部门的管理职能不能准确定位,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监督管理职能缺失,单纯依靠部门的自觉性以及道德水平是不行的,必须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得国有资产能够实现增值保值。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要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因此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比如绩效考核制度、资产折旧制度等。对于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涉及到很多行业,工作范围也比较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中需要结合部门的情况进行,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考核评估部门的绩效,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重新分配资产,鼓励部门工作人员高效的利用资产。对于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折旧的概念,综合评定长期闲置的资产,然后做好折旧处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强化管理效果。

2、强化资产管理的监督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资产管理的监督,这与资产管理是同样重要的工作。事业单位需要依据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使资产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的运行。事业单位可以积极与执法部门交流,将法制监督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求事业单位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资产进行管理。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要求事业单位的所有工作恩怨都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得资产管理的效率以及效果得到提升,强化事业单位的凝聚力。

3、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资产管理

现如今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了很好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中比较先进的模式,能够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发挥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时,要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信息素质得到提升,并做好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使用安全软件,保证信息管理更加可靠。事I单位还需要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向全社会征求资产管理的意见,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加人性化、公开透明,全面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

4、优化资产配置,强化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防止配置重复,不同部门、单位之间要实现配置的共享,对于能够从市场上租赁的资产,就不需要重新配置,强化资产存量增量配置的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同时做好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年度部门预算文件以及相关资料需要保送到财政部门,没有批准不允许进入到部门预算、单位经费支出项目中。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比较系统的工作,要实现良好的资产管理效果,就需要明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转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理念以及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管理,避免资产流失,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率,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杨国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2011,19:131+133.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 管理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转型都进入关键的时期,在此情境下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研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他们作为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机构成部分,他们内部运营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环境是否优良,为此,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必须重视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做好它们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在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和预算管理中还存在若干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事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构建、制度约束方面逐渐的走向完善。按照已经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来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清晰明了的做出了相关的要求,那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中必须遵循两者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优化,还能提高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质量。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来说,两者的结合是时展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其中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延伸,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怎么来理解呢?一般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财政预算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由此可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深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策略探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要想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针对两者的结合,笔者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自身的工作实际着手,探究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发展。

(一)依法依规办事,夯实制度保障

对于任何事情来说,特别是重大的管理活动,必须强化法律法规意识,让硬性的制度作为事物发展的根基。在整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依法依规办事。那么依法办事的前提就是有法可依,为此,国家和地方必须结合相关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政策以及相关规定,只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实现规范化、客观化管理,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夯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做到权责明确,做到责任落实,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各项工作必须按照刚性的规定去完成,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的规定具有法律性效力,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转变了低效滞后的管理模式,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既然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也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那么在具体的管理中就必须依法依规做事,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净化两者结合的发展环境,管理中落实责任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国内外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归属于财务管理的,是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管理方式上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转变,这方面的管理职权由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监管职能。在之后的几年内,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相应的资产管理也隶属于相关的财政部门。为此,新形势下,确定和明确划分财政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与保障。

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对于财政管理部门来说,他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主要是依据上报的数据,属于被动式的管理,在管理形态上处于静态,那么这中间就可能存在账面与实际资产不符的情况。当前,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中,存在账面不清楚,数据不真实的情况。为此,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必须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全面的盘查和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现状,构建科学化信息化的资产管理系统,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和资产的现实状态,分类制定配置标准。同时,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资产的分配,为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物质基础。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讲究科学,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

参考文献:

[1]荣日霞.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北方经贸,2016,(03).

[2]曾朝燕.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5,(08).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体制 模式构建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产类似于国外的公共部门资产。国外公共部门资产的主要管理模式有日韩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巴西模式。日韩模式是由财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各主管部门负责资产具体管理;德澳模式是由财政部门所属的专门机构负责,并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管理全国的公有资产;美加模式中,财政部负责政府资产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并单独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政府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巴西模式可以概括为由计划预算管理部的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上述资产管理模式,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未理顺等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制度规定已不适应国有管理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此,财政部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06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并从2006年7月1日起执行。从宏观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规范,提出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本文以“两个办法”为指导,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一)管理体制的功效

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是指管理单位的决策权限、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调控机制、监督方法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与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理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

(二)“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机构专门化、管理规则法制化为目标,建立起以财政部门主导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管理体制。“两个办法”确定了“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单位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级管理的框架,目的是建立清晰、公正、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即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和具体管理。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履行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职能,特别是在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资产收益的征缴等方面一系列监督管理职能。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部令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尽快把此项职能承担起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结构按照这一框架,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即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三级资产管理部门(部门落实到个人管理或使用)。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资产宏观管理部门,是国家的各级财政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资产所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即微观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和使用的部门或个人。(1)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级部门。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体制,我国政府财政可分为“两层五级”,即中央和地方两层,地方分为省、市、县、乡,共两个层面五个级次。本级财政部门受上一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管,主要负责宏观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如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等。(2)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管理的主体,接受所属财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管,负责管理本单位的资产。资产管理包括从取得、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3)三级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为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行政单位的国家管理职能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设置各种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事务,这些部门所需要的资产由他们来使用与管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与监管本单位各部门的资产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与使用效益最大化。部门内部要根据资产的特点具体管理,将资产管理责任到人,使用、保管责任到人。另外,在此“三级”资产管理体制之外,还有必要实行委托管理制。办法指出,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可以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些具体工作委托有关部门负责,并明确财政部门、受委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受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积极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建设

(一)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一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宏观管理部门,也是最高级次的管理部门。国家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财政部是我国有关财政法规制度制定颁布的主管部门,管理制度建设重在宏观层面的把握,根据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行政单位社会管理职能与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制定、颁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包括从资产取得、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并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以便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如“两个办法”已经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搭建了框架,在“两个办法”的基础上,财政部要尽快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及特殊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力求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体来讲,配置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审批办法》,并完善资产的配置标准;使用

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使用审批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处置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人管理办法》;评估环节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评估办法》;统计报告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实施方案》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特殊资产管理方面根据资产性质不同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境外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及《行政事业单位rr资产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应该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为指导,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并指导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二)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一级财政部门颁布的制度,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具体、明确,便于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管理负责,这样可以加强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与安全完整性。设置本单位的资产管理机构,独立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牵制,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在设立专门资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如规模、业务等,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具备财会、管理、金融等相关领域知识,并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度先行,制度创新,有效地管理单位资产。

(三)三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与使用部门。根据本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具体落实到部门或个人。特点是更具体、更细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的第一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委托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授权委托本部门某一副职,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个人责任制。根据资产的特点与使用情况,落实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保管必须狠抓,做到职责分工,责任到人。第一负责人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的全面工作,并对本行政事业单位第一负责人负责。如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院长对校长负责。考虑到部门第一负责人事情较多,除特殊情况外,如国家统一的资产清查等,一般可采用委托制。委托人的责任制度,本部门某一副职接受第一负责人的委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要立书面的委托受托书,并及时向第一负责人汇报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对第一负责人负责。主要工作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加强对本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管。关于资产分类、登记、购置、使用、处置等,与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管理与使用人员的责任制度,具体负责本业务部门所使用的资产的管理,做到“谁使用谁负责”,公共用品制定专门人员负责,约束资产的使用与保管。问责制,根据资产的存量与使用、安全完整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委托管理制制度建设

如果根据情况实行委托管理资产,应该明确财政部门、受委托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将这些分工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制度在先,共同执行,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受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基础。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在严格执行财会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的规章制度,严格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审批权限和手续,杜绝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建立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既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的核算机制,加强部门处室间的衔接和协作,使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到财务部门,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手段

(一)资产管理硬手段

资产管理硬手段是指通过改善资产管理的硬环境,如配备先进的办公设施、应用高效便捷的软件等。配备计算机进行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有效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而配备较好功能的计算机是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唯一手段。同时,资产管理的硬手段还包括自主研发或购买功能齐全的、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注意软件的更新与升级。在此基础上,安装宽带网络,实现信息的完全畅通,加速信息共享。此外,在设置专职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改善资产管理部门的其他办公条件。

(二)资产管理软手段

“理念”指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认识一件事物或事件的时候,只有具备正确、合理的理念,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资产管理软手段是指通过狠抓以人为本的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新公共管理、职能渗透式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实现资产的管理目标。(1)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根本的管理理念。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调动好了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从上到下的人管人的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实现责任到人的管理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地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成本。所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是重要的管理手段。(2)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西兰,其理念是在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主张将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引入公共部门,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达到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标。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Administration)到商业化的“新管理”(Man-agement),包括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个人行为方面的诸多变革。在实施过程中,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策制定层面,对总支出进行战略性控制并根据各支出项目的优先次序安排预算;在操作层面,执行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充分授权,关注成效;在信息支持方面,建立高效的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包括预算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和国库监控系统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虽然不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不计算成本,但以尽可能少的资产消耗实现尽可能多的办事效益,少花钱多办事,是公共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引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才能达到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的管理目标。(3)职能渗透管理理念。职能是某一部门或岗位人员应该完成的工作职责。渗,是指液体慢慢地透入或漏出。透,是指穿通,通过。而渗透,则比喻一种事物或者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职能渗透就是指不同工作部门或不同岗位的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工作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涉及多单位、多部

篇10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各项政府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又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实现途径:一是国有资产登记,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以及各种组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而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确认;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对经济组织进行参股、控股;三是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对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分配;四是国有资产稽核,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实或评估经济组织占有国有资产的实际数额;五是国有资产处分,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最终处分。

2.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人手: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对于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审批权、管理权、制约权也应取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监管的加强是指对市场应当介入的领域,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弥补市场失灵。

3.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体途径可选择: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就长期经济计划而言,加强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就中期计划而言,主要是指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依中期规划制定。二是调控的方式应转向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了改革。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调控手段应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按照物品本身的性质,合理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恢复私人部门对纯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按照效率原则,将相当部分的准公共物品交给私人部门生产和供应。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整个改革进程相比,政府经济职能转换明显滞后。我们必须继续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寻求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最优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欣.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