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工程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工程概念

篇1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则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差异,它属于经营集约,投入的劳动较对,还与一些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差异很大。而生态工程,主要实践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信息论以及系统论等现代化的生态学和基础理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它会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影响。

2生态经济的概念

它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并会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通过这种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使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都能得以体现。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生态功能的商品机制以及生态机制,这两者都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也是生产社会中的实用价值,生态机制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生态价值;而商品机制所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商品价值。人工林所产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都是在林业生态工程价值当中的,其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量都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在组建的过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机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都有所不同,在定义其价值量的时候还是要依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还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定,并不是社会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是由林业生态工程来来体现的,这不光表现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上,还会表现在自然的环境和价值中,也直接体现在生态经济系统上。其中,使用价值一般都表现在林产品和林木等一些产品上,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防风沙等实用的使用价值,是企业生态产品不能替代的。而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时候,林产品的生态能力和产出价值都是要耗费人工劳动的,这样才能形成林业生态工程特有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不光有经济效益产生,还会有一定的生态规律,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

3生态经济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其设计对象和规划对象都是人工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并促进其长期和短期效益的统一性原则。通常的情况下,生态效益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矛盾,要从各个两面入手,并考虑林地的具体情况,再重新调配投入的程度,使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使营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适应性原则

受到我国固有土地面积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生态体制比较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林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模式和类型,依据地理形貌划分主要有山区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类型;依据林种划分主要有经济林、用材林、特种林以及防护林等类型;还有很多类型,这里不一一例举。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林区的情况,看适合什么样的林种,以选取相应的种植类型,要是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护林,地域属于亚热带或者暖温带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属就应该是落叶林区,而在东北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枫树、红松、以及桦树等种类,南方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马尾松、冷杉等种类的树种。林区的条件主要是选择种植树种的因素,不光要考虑到气候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水分和肥力的情况,不能片面去选择树种种植类型。

3.3层次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可包括农户林、林场、农田林、区域以及国家各个网络层次,有小到“庭院经营型”林业生态工程,大至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纵向角度看,其层次结构是复杂的。因而应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产生各种层次水平的生态经济效益。

3.4动态性原则

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环境建设工程来保证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促使系统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林业生态工程能加速或缓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使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得到再现。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进行动态跟踪调整。

3.5最优性原则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影响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态因子和经济投入、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调控、设计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系统,从而使生物生产力最高,产生最佳生态经济效益。3.6实用性原则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具较大差异。在设计实施之前,人类就注重实用性,确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进行人工干预,使产生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法则,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实用性。林业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的一切技术方案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建设防护林工程,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集资造林方法,运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林片、网、带相配置,适地适树的多种林木相并重,防护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还表现在灵活经营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长周期长,人类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在大范围短期调控比较困难,实施短、平、快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发展人工的丰产林、速生林等,都是这种实用性原则的反映。

4结束语

篇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态体育园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生态体育园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体育园有提供健身锻炼场所、提供旅游观光服务环境、提供体育竞赛场地、提供观赛场所、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发展体育商业圈、发展体育科技创新基地、完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生态体育园的拓展功能有:提供社交场所、提供商业谈判场所、提供康复疗养场所、实施环境教育、倡导生态与科技结合等功能。

关键词 生态体育园 概念 价值工程 功能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概念深入人心,关于“生态体育”的研究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关“生态体育”的相关研究开始涌现出来,针对“生态体育”的说法各有千秋,至今没有学者对于生态体育园的概念、功能定位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国内各地修建的生态体育园为数众多,但其规划设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大众的诉求,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生态体育园园区功能设计不合理。因此,我国生态体育园园区功能分析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生态体育园园区功能分析,研究涉及生态体育园的概念界定以及功能分析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电子文献资料库查阅近十年来与生态体育园相关的研究论文30余篇,参考其中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论文20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比较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获得信息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比较,清晰定义生态体育园的基本概念,较好地对生态体育园进行功能分析。

二、生态体育园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目前只有极少的一些理论成果对生态体育园相关概念进行过界定。邓逢明认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是指体现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卫生等标志性、功能性,以体育为特色,服务全民健身活动为目的,集体育运动、康体健美、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场所[1]。陈冬平认为体育公园是指开放式的,集生态功能、体育竞赛、体育训练、表演、健身娱乐休闲、旅游观光,融体育商业、体育科技为一体的体育主体休闲生态公园[2]。陈冬平所下之定义与邓逢明所界定的概念类似,基本上较好地反映了生态体育园的基本功能,但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概念混淆了生态功能与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的层级关系,因为旅游观光也好,娱乐休闲也罢,从本质来讲都是生态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第二,体育公园并非一定是开放式的,只是就目前而言以开放式的居多;第三,生态体育园园区生态性与体育性的协调和完美结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生态体育园界定为:生态体育园是指以“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为前提,以体育运动项目与生态环境为基本载体,以身体运动为活动参与的形式,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诉求,集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体育商业、体育科技等于一体的体育园区或场所。

三、生态体育园功能分析

本研究根据《体育产业价值工程》这本书中关于功能分析的阐述,对生态体育园进行功能分析。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又名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写VA),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美国[3]。功能分析就是对价值工程对象的功能系统进行剖析,逐个分析、认识、研究其各个局部功能,并且研究其局部功能之间的联系。

功能分析是生态体育园价值实现的中心环节,其功能主要以“功能图”的形式呈现。生态体育园的基本功能有:提供健身锻炼场所、提供旅游观光服务环境、提供体育竞赛场地、提供观赛场所、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发展体育商业圈、发展体育科技创新基地、完善生态环境。生态体育园的拓展功能有:提供社交场所、提供商业谈判场所、提供康复疗养场所、实施环境教育、倡导生态与科技结合等。作为生态体育园并不必然地实现以上全部功能,而是根据园区建设的条件及目的确定。

四、结语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旋律[4]。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因此,对生态体育园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生态体育园的功能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为未来生态体育园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逢明.浅谈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市场运作思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36-39.

[2] 陈冬平,张军.体育公园的分类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8-60.

[3] 李晓军.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8:136-137.

[4] 张丽萍.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 黄湘,李卫红.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7:64-70,73.

篇3

[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生态恢复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应用

1环境工程与生态城市

1.1环境工程概述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工作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处理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环境工程并不十分复杂,只是涉及的领域较多,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包括生活和工业废水、废气、固废等。环境污染的预防及生态环境保护也是环境工程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通过对环境方面的内容实时的进行监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提出保护方案,从而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提高环境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生态城市概述

在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树木过度砍伐、城市垃圾随意处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日益凸显的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终止了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一味放任,为人类、城市和自然三者和谐共生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首先,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勘探和充分调查,来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的情况,从而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改善现代被逐渐恶化的环境,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子孙后代提供可以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1.3环境工程与生态城市

环境工程与生态城市有着相同之处,即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只是生态城市为其限定了一个城市的范围。因此将环境工程进行一定的研究,尤其因为环境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针对生活废气、废水处理,便可以很好地利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以此强化对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的保护,从而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更好的考虑到环境与自然,促进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2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应用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具有很大的差异,就发展模式来说,在不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条件下,生态城市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其环保理念更强。在环境工程中涉及很多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因此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中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促进城市实现绿色环保发展

生态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中心,利用多种工程技术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工程的利用为制止环境恶化,加快城市绿色环保发展提供了可能,例如其中的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农业废物制取沼气、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通过对城市地域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关技术进行合理改善,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生态发展问题,促进城市绿色环保发展,保护自然资源等有着显著的作用。

2.2提高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力度

近代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提出了建设经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处城市开展了各种环境保护工程,希望可以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中的建设为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环境工程充分分析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要素,例如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等,从而可以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更加可靠的环境保护方案和资源利用方案,提高了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力度。

2.3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行这一国策,而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可以充分的融入可持续发展中的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的生态平衡提供一分力量。

3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之中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中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物的合理处置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工程建设的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方面很多,以下为四种具体的应用案例。

3.1节能减排技术的强化应用

节能减排技术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极为重要,依据环境工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原则,其中主要以新能源与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为主,例如冰箱空调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得到控制,太阳能以及风能得到广泛利用。以灯具具体为例,现在普遍应用的节能灯,既能保证人类生活需要的照明,又能节约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多节能减排材料和技术不断被发现和创造,相关的企业部门要注意产品推广,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强化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3.2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

城市污水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水,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要。城市建设中居民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强,很少有人会随意排放污水。工厂企业也不能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污水,污水要求进行处理之后才能进行排放,但是由于污水处理的成本较高,所以仍有企业不遵守排放法规,这就需要城市环保部门的人员加大检查力度,减少工业污水不达标排放的现象。此外,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循环使用,例如,植物浇灌采用滴灌的形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中的生态园林布置中假山的流水循环使用等。

3.3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也越来越多,垃圾的不合理处置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近年来我国很多发达城市颁布了垃圾分类政策,意在加强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垃圾的妥善处理和循环利用。要注意的是一些难以自然降解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高温降解等处理,而在高温降解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有害气体,因此要注意处理有害气体,不能造成气体污染。还有一些固体废物可以用于资源再利用,既能处理掉固体废物,又能创造可用资源,例如农业废物制造沼气等。

3.4城市绿化景观建设

生态城市中绿化景观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既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又可以为人类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降低现代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保证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完善生态园林等绿化场所建设。在进行绿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关资源的使用,例如,在进行绿化景观布置时,要选取合适的植物,保证植物在不需要过分消耗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良好的存活,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过多地使用不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植物。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而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比如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长期遭受雾霾。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而在城市的废物处理系统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使得城市与自然形成冲突,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生态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赢,城市的废弃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甚至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帮助建立更好的循环体系,因此生态概念的提出侧面地反映了人们追求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2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环境工程是指在生态环境中比较喜欢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城市建设过程中处理废弃物,包括废水废物、工业残渣。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进行统合式处理,将问题汇合一起分析过后,提出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达到生态平衡。在现代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套完善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渣,因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处理废物,如何将废物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首先环境工程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对废物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对不可收集的物品进行高温处理,再将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到大气,同时对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运输,到工厂进行二次循环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质流入大自然。其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规范现代企业排污标准,对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查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此成立巡查组,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定期地巡查。

3节能减排技术与城市绿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炽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选择也从白炽灯转向了更为省电和高效的灯管。而节能减排技术在照明方面的应用使得节能灯被发明出来,相比较传统的白炽灯和灯管节能灯消耗电量更少,更加安全,在这一方面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落实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资源倾斜,大力地开发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景观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相比较以上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绿化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化植被的增加对于城市控制空气标准有巨大的帮助,而绿化建设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因此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政策上对于一些绿化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帮助绿化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退化生态系统; 概念; 技术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poses a generalized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types and technical method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egraded ecosystem; concept;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修复( Ecolog ical Remediation) 的叫法主要应用在我国和日本。日本学者多认为,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进( 不一定完全与原来的相同) ,这与欧美学者“生态恢复”概念的内涵类似; 焦居仁( 2003) 认为, 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 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 加快恢复生态系统被称为生态修复。该概念强调生态修复应该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自调控能力为主, 以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生态重建(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一般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

生态改建( Ecolog ical Renewal) 一般是指通过外界力量对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 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工特点, 减少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1.针对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

生态修复已广泛应用到环境、水利、林业、农业等诸多领域, 因而统一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这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应统一“生态”的内涵。生态系统简称生态, 是指人类种群周围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亦称自然环境系统, 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地壳的稳定性等无机组分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组分。

(2) 应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内涵保持相似性。为了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我国所界定的生态修复的内涵应与国际接轨。

(3) 应具有通用性。生态修复所界定的概念应适用于环境、水利、林业、农业等不同领域, 不应因研究领域不同而产生歧义。

基于以上原则, 笔者把生态修复概念界定为: 在特定的区域、流域内, 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

2. 1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

依据生态修复对象的不同,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可划分为如下类型:

(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指对退化耕地、林地、草地、荒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这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点。

(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指对主要因人为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2003 年以前, 水土保持主要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 因小流域的面积均较小, 其汇水的部位基本上都是季节性河道, 或发生暴雨时才有径流流过, 这样的河流或沟道并不构成水生态系统, 无需进行生态修复; 2003 年以后,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示范区建设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大示范区的面积可逾1000km2, 位于大示范区的河流有些是常年性河流, 尤其是在湿润地区均是常年性河流。这些常年性河流的水生态系统常因各种人为驱动力的作用而退化, 对这样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也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范畴。

(3) 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内陆河流域从上至下, 可分为山区生态系统和平原区生态系统。以河流为中心, 从内往外, 平原区生态系统又可分为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而绿洲生态系统由内往外又可再分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和天然绿洲生态系统。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主要是指对退化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4) 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对位于大示范区内的退化水库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也属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范畴。

(5) 退化矿区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是指对废弃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

2. 2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

依据生态修复所依靠的作用力不同,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可分为:

(1) 生态自然修复, 即完全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进行生态修复。

(2) 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 即以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 以人工调控能力为辅进行生态修复。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3. 1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3. 1.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1) 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 增施农家肥料; 种植绿肥植物, 增加固氮作物品种; 轮作、套作, 间种、混种; 减少化学防治, 增加生物防治; 植等高植物篱等。

(2) 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 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在我国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开垦、樵采、挖药材等人为压力( 或称人为驱动力) , 还需预防、解除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 如火灾、鼠害等。一般来说, 自然驱动力并不是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但也不容忽视。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 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 年以上、5~8 年、3~5 年。

3. 1. 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 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 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 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 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 增加河流弯曲度, 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 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 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 , 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 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3. 1. 3 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 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 二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 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 左右。

3. 1. 4 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3. 1. 5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 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 可采取的方法有: 覆盖土壤, 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 添加营养物质, 去除有害物质, 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3. 2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 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 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4.结 语

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 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应局限于当前的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应从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转变。即使实现了这样的转变,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工程 基本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不断的恶化,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断的提升,各个行业都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修建的过程当中以及日后的运营中都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和生态性相结合,在反思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同时,建设和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水利工程,从而有效的解决有水利工程引起的相关的环境问题,实现二者的和谐相处。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日益的关注,生态学相关的概念逐渐的融人到各个行业。生态水利工程学就是生态学和水利工程学的融合,谋求水利工程在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为工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并促进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水利工程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应该将生态系统放在首位,在进行水利开发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不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尽量使水利工程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传统的水利工程存施工过程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而生态水利工程则要尽量避免施工过程当中的相关的影响。第三,生态水利工程投入运行以后,在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控制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生态规律来进行,而不是强制性的打破原有的生态规律,这就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又兼颐当地生态规律的水利资源调配方案。第四,水利工程建设地点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地点,这样可以使施工过程以及日后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则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要求,包括防洪、灌概、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要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冰冻、干早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便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可以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过去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后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一样,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其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3、流域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在流域尺度和长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而不是在河段或局部区域的空间尺度和短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工程设施系统。

4、保持和恢复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存在正相关关系。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程度的退化。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1、以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为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将生态水文学应用于工程设计在当前还较少见,这可能与从事生态水文的科技工作者不从事实际水利工程的设计有关。但今后应当高度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比较广,往往同时涉及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社会生活用水,所以弄清楚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的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可能使得其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缓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对于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充分利用其生长季节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其实,人工沟渠在蓄水状况下,如果沟渠两坡生长有水生植被,对水质处理效果较为明显。所以,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来源于水污染的自然稳定塘处理理论与工艺。所以,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以后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总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水利水电的建设,探索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学,需要鼓励多学科的合作与融合;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立足自主创新。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工程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在工程示范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总结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发展与生态友好的水利工程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邵蕾,李丽。 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 民营科技. 2011(08)

[2] 赵黎霞,崔建华,时静。 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S2)

[3] 林加兴。 山美水库大坝防渗加固分析与探讨[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9(10)

[4] 董哲仁。 探索生态水利工程学[J]. 中国工程科学. 2007(01)

篇8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篇9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概念规划

城市生态概念规划是指自然和人类生态因子、生态关系、生态功能和生态网络的发展战略规划。沈阳城市森林的发展战略就是城市生态概念规划的一个典范。城市森林主要包含:市区绿地;郊区绿地,包括了自然休养林、森林公园、郊区环境保护林等城市近郊林及畜、林、农、水产生产绿地。它的范围涉及市区小社区直至大都市。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物种选择、生境研究、物种与生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物种空间分布特性的研究。

城市森林的实施可以产生一些好的影响。

1、生态效益。分布于密集居住区的森林,对城市的污染物有降解、吸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对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减轻和消除作用,对市区内的碳氧平衡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还能满足市民对美学的需求,起到提高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2、经济效益。城市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个两个方面。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药材、苗圃、木材、公园的收入以及果实的生产等方面。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防风和遮阳带来的能源节省,贮水保土、净化环境和防火所带来的损失的减少,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绿地的存在所带来的财富增值等。

3、社会效益。在城市森林的众多益处中,被人们实际使用最多的功能是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游憩娱乐、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等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一切,给人们一种愉快、舒服的感官享受,有助于平衡都市人的紧张生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城市森林生态规划的设计。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森林中绿地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强调美化和景观装饰,而是向着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化;在植物的应用方面,也向注重利用地带性乡土植物资源的生态特性和不同的生态位,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生态功能的方向去转化。

编制城市森林的生态规划,首先要对城市用地状况和绿化现状进行了解,对现有森林绿地的功能、结构、布局做出一个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然后再根据城市未来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发展定位进行规划:1、提出重要项目的实施计划及城市森林分期建设;

2、对城市森林及其各子系统进行生态规划;3提出一系列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4确定城市森林生态规划的原则和目标;5参考过去的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森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面积进行合理布局;6根据城市的生产生活水平、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对城市森林各项定量指标和分期规划目标进行系列的拟定等。

城市生态工程规划

城市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城市生态工

程规划以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为例。

生态建设情况。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和重点水源地综合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营造林41829.33公顷,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42.3%以上,中心区绿地建设成效显著。水利建设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增解决农村人口60.48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21座小型病险水库和重要山塘除险加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突出。全市推行户用沼气池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实施的工程。1、优化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要围绕增加城市供水;保障农业生产用水,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护重点水资源,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四个方面加快启动实施。2、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围绕重点水源地和保护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重点区域治理。重点安排石漠化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围绕市民餐桌计划,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然选择,要围绕“畜、禽、蛋、奶、菜、果、茶、药、花”等9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理念做大做强。4、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工程。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按照循环农业理念,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模式,改变农村畜禽粪便乱堆乱放,养殖小区臭气熏天的现状,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形成“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系统,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污染“零排放”。6、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又称节水农业工程,贵州市农业生产上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以农业喷灌、微灌和滴灌相结合,以较小的水、肥循环利用换取无公害、绿色农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深受群众喜爱。

城市生态管理规划

城市生态管理规划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的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包括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和生态文明的管理规划。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再生性原则、循环利用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生态风险评估、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管理、生态工业园区、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推广3s技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

生态风险评估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毒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定量描述环境危害对人类负效率的概率、强度极其作用过程。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的核心观点是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高多样性。轮草放牧修生养息主要依靠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合理放牧。清洁生产主要包括无公害工艺、无污染生产、废料减量化。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受到生活垃圾包围,因此提出抵制、减少、修复、回收、响应的5R法。

生态规划可以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系统开放、优势互补、高效、和谐、可持续。基本原则是整体优化、高效和谐、生态功能分区、相互制约、最小风险、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结束语】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表现在: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与落实。居住环境良好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环境污染现象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变得整洁优美,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能得到提高。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方向。城市的生态规划带来的不仅是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长远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篇10

关键字:绿色建筑;优势;发展状况;可行性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它影响着生态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新时代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抛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其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困难,但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寿命周期内,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样的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既满足了人们对舒适生活空间的追求,又很好的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2绿色建筑的优势

与一般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绿色建筑不仅资源利用效率高、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健康舒适、低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还可以迎合建筑市场中消费者潜在的环保消费需求,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绿色建筑综合力强、影响大。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综合性强,一旦发展起来,将影响到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制造、建筑设备、管理、装修、能源供给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所影响到的各行业,又分别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学科门类,所以发展绿色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以人为本,人类是设计的核心主体,更是建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绿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密切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人们健康舒适的使用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那么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第四,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参照当地的技术与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绿色建筑起步晚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建筑概念引入得较晚,起步也较晚,同时我们的人均资源又十分匮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人均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2.2对绿色建筑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然不足等。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几乎是空白。另外,全国节能建筑比例低,而节能省地型住宅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2.3对绿色建筑实施性不强

缺乏操作实践及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建筑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3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

环保意识增强。建设施工过程所伴随的必然是能源消耗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大多数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兼顾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因此,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应时而生,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潮流。

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控制开始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一方面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作贡献。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选择绿色建材,适时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

3.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转变观念,加深领导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基础性职能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鼓励市民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如在房屋装修时尽可能使用新型节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来尝试,此外,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必须由政府加以规范和协调。

实施全民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若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只仅限于那些公用建建筑,不能广泛涉及到农村和民用建筑;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法规,支持绿色材料、保护民众的生态建筑。依靠立法和执法实现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都应该贯穿“绿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