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资产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资产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先治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
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今天,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是关键。实际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与价值创造相关:生产经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价值;商品经营通过市场营销创造价值;资产经营通过资产配置与使用创造价值;资本经营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价值。我国企业经营方式从总体上经历了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的转变,再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转变。然而,在企业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企业的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协调一致或融为一体,从而严重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企业经营方式之间的不协调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偏重商品经营,在产品成本、价格上做文章;另一种是偏重资本经营,在企业资本扩张,并购重组企业上做文章。这两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都忽视了企业资产经营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资产的价值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商品经营的价值创造只有体现资产价值增长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增长,另一方面资产闲置、浪费严重,其结果必然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同样,资本经营只有通过资产经营的价值创造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理念,重视资产经营是当前企业经营和价值创造的关键。企业通过资产经营进行价值创造主要可运用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几种方式。
资产存量经营是企业资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存量是指企业现存的全部资产资源,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存量经营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使现有资产创造更大企业价值。在企业存量资产中,有使用中的资产,也有未使用或闲置资产;在使用资产中,有使用效率高的资产,也有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在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情况下,由于资产投向不同,有资本增值率高的资产,也有资本增值率低的资产。因此,进行资产存量经营,从广义上说包括:第一,盘活资产存量,使闲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效率低的资产提高利用率;第三,重组或重新配置存量资产,使低增值率资产向高增值率转移。
篇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问题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其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唯一一个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资产项目。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则公允价值由市场中的报价确定; 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其公允价值参考自愿交易各方最近的市场交易价格;第三,上述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国际上对于第二个层次是否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较大分歧,而大多数投资性房地产恰好处在这个层次上,既没有成熟而活跃的市场,又时常会发生交易。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能够更好的反映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和市场价值,其工作中唯一的难点在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上,实务操作中也有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此处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入外部评估机制确保公允价值的客观性。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给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其本身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受到可靠性的制约,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仍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在确定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则不再对其账面计提折旧,而是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来进行账面价值调整,并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旦确定便不能随意变更,特别是不可以从公允价值模式转回历史成本模式。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关键点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价格震荡上行态势,传统按照账面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地产的真实价值,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成大势所趋,其虽然在短期内会放大地产业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真实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必须在在资产负债表日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我国目前缺少与此政策配套的税收制度,企业处于多种因素考虑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相当谨慎。此外,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掩盖公司真实情况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也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实际应用推广带来困难。
2.确定公允价值关键是具有客观的评估机构
新会计准则中提到了引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评估,这种评估活动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能够使资产的价值数据更真实,但同时新会计准则也规定不认可企业自行完成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评估,评估活动应由独立的评估机构完成。这种评估工作需要评估机构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及职业素养,评估机构的优劣成为影响公允价值推广的关键因素。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并缓解资金压力
房地产企业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相关信贷政策的出台使得银行贷款这一融资渠道受阻,地产企业压力巨大。新准则下企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使得房地产估价更符合其市场价值,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提高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
2.在稳定中实现企业利润增长
根据规定,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在在每个会计期末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资产账面原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科目。如果房地产市场仍持续升温,那么损益科目的贷方将存在余额,最终会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增长,特别是对一些拥有优质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来说,其利润增长幅度更大。长期来看,按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每个会计期末的价值调整都要以上期的公允价值为基础,价值调整幅度呈现递减状态,利润也可能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此外,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虽然无需再计提折旧,但对资产评估时已经考虑了折旧因素,所以不会对企业期末净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篇3
关键词:负债经营;企业价值;企业负债
适量负债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是每个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都坚信的理念。因此,关于企业负债经营一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负债经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为此,本文对负债经营与企业价值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企业价值及其具体构成
根据企业内部产权主体的不同,企业价值最终将主要分解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企业的税赋价值。国家利用其强制权力通过税收形式获得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它表现在企业上缴税收现金流量上。二是企业的借入资产价值,企业债权人根据相关法规取得的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它表现在企业支付债权人本息的现金流量上。三是企业的自有资产价值。企业价值扣除以上两部分后的余额,表现在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上。
企业的借入资产价值和企业的自有资产价值之和统称为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作为,一个产权整体参与市场交换所能获得的实际价值。不同的产权主体在做出决策时所依据的企业价值是不同的。企业所有者的决策依据是企业自有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债权人的决策依据是企业借入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二、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负债会降低企业价值
负债降低企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债导致企业财务拮据,使企业支付财务拮据成本。企业使用的负债资本一般都规定了严格的还本付息方式及期限,当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还款要求时,企业就被迫进行额外的筹资活动,这会使企业支付各种形式的财务拮据成本。二是负债会使企业支付成本。债券的各种保护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企业的合法经营。另外,还必须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保证遵守这些条款。效率降低、监督成本是企业因负债而必须支付的成本。三是负债会提高企业的交易费用。负债会降低企业同其交易伙伴的支付信誉,使得其交易成本上升。四是负债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负债可能影响企业投资者、经营伙伴等对企业的信心,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负债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由于债券利息在税前加以扣除,所以企业适量负债可以少缴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总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会增加而企业的税赋价值会下降。
(三)负债对企业自有资产价值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负债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自有资产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资本的息税前收益率大于债券利率时,适量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自有资本投资收益率,从而增加单位自有资产价值。这时,企业可获得负债的财务杠杆利益。二是负债的减税功能也会增加企业的自有资产价值。另一方面,负债也可能会减少企业的自有资产价值。当资本的息税前收益率小于债券的利率时,企业负债会使企业自有资产价值下降。
(四)单位自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负债决策的重要依据
篇4
关键词: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会计;新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3日
一、引言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革新,使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发多变,经营活动风险大大增加,资产面临着减值风险。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为更真实地反映资产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发展了起来。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起步相对较晚,市场的千变万化使投资者需要企业经营的信息。同时,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传统资产计价方式不能更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以约束企业经营行为,使会计信息更具有适用性。经历了把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由四项资产扩大到八项资产,2006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减值会计单独列为一项具体准则,2007年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受到了各界的极大关注,也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在实行中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一些企业通过计提减值来掩盖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这些情况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是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行不够彻底,相关法律存在漏洞,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把资产定义为:资产由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会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新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这项资源在未来导致了经济利益低于其预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则该项资源就不能以其实际价值入账,就要把资产的价值减计,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受市场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资产价值发生着变化,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就要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核算。资产减值就是历史成本和可收回金额两种计量属性计量时产生差异。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资产减值会计是在资产发生减值时,对资产价值进行再一次的核算。由资产减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当资产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预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则资产就发生了减值,就应重新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把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会计是在计量资产减值的基础上,把资产的价值减记至其可收回金额,以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会计就是资产发生减值时,根据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核算的一种模式,以准确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
三、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会计人员自身的操作不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在应用中不免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不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有三个: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一是受资产价值的波动、市场价格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衡量,难以选择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二是市场、科技革新等多种外部条件的作用,使得资产价值会发生改变,对资产进行较准确的评估比较难;三是在企业的业务种类很多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逐项计量和计提就显得很繁琐和困难。
(二)计量存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对资产采用何种计量模式进行了规范。资产减值准备是在确认资产价值的计量标准上结合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资产价值进行衡量,如果企业出现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就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然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计量:首先表现在资产的公允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确定;其次当资产处置时其实际价值和处置费用不能得到很明确的衡量;最后受折现率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评估。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企业自主进行的账务处理活动,采用何种计提方法,企业的计提行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果外部监控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企业滥用资产减值来进行对利润的操纵。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很容易促使企业操纵利润。一是资产价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标准由企业自主进行确定,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利用这种方法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增加了计提的随意性;二是企业资产出现巨额亏损,为了在第三年不被进行退市处理,企业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就造成了企业胡乱计提资产减值,误导了信息使用者。
(四)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会计年度年末会影响到企业利润,作为企业利润的抵减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会影响到当期利润,企业获利能力会因此产生变动,因此有些企业为了平滑利润,影响财务报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会计信息披露不到位。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由于资产减值损失在期末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要准确反映企业利润表情况,就应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准确核算。由于企业存在一些重大减值损失不披露的状况和对一些资产减值准备少提或不计提等许多虚假的账务处理,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通过规范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真实反映资产减值的确认、计提和转回情况,以更加真实地反映财务报表状况,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六)外部监管难度大。资产减值会计计提的标准难以衡量,导致其操作性较大,外部缺少对计量的约束手段,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如果不能以专业的技能或者管控就很难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加之,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和外部审计等监管部门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核算行为缺少直接控制,从而导致外部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针对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准确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资产减值的核算。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使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更具有规范性,对计提范围和计提比例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同时对转回进行规定,明确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的条件和范围,减少企业经营行为的随意性。为更好解决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做出严格的规定,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其次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可以加强对其控制,掌握资产价值的变动状况,维护市场稳定。
(二)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关乎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为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信息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资产减值准备显示出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涉及了资产价值的评估,信息的披露要准确反映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情况、产生资产减值的原因等,从而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财务报表。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能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健全市场价格。资产减值准备是在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它的关键参考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较高者确定。受市场环境等条件影响,很难把握资产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也难以衡量,处置费用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把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很难确定,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价格,通过多种渠道联合价格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到信息的变化,减少其对价格的操控,维护市场秩序。
(四)完善外部监管机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需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加强外部监控。外部监管机构作为独立的个体,包括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证券交易所等,这些机构作为第三方,具有专业的技能,即使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这些外部监管机构也能发现,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加强外部控制,从外部堵住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对限制企业行为尤为重要。
(五)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仅要加强外部监管,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可以更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内部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岗位分离,以确保各自职位的独立性,通过分离使得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能得到相关的监督,有效防止滥用职位权力进行会计核算;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使资产减值核算更加全面、真实,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处理,这是一个比较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旦运用不好自己的技能,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更好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规范会计人员核算行为尤为重要。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职业判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对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通过培养会计人员,使其素质得以提升。
五、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面对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经济的波动使得资产价值和计价方式产生变化,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种更有效的会计处理方式就受到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本文在规范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基础上,发现资产减值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子学,吕平.基础会计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晓玲,张玲玲,李翔峰.中级财务会计.南京大学出版社.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0.
[4]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5]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2.
[6]李彦龙,张艳.资产减值新旧准则比较研究[J].审计月刊,2006.
[7]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
篇5
[关键词] 资产减值规定;盈余管理;影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04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07- 02
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没有资产就无法正常运转。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资产减值也涵盖这两种形式。我国在企业资产价值减少方面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对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规定具有一些严重的不足,对盈余管理发挥不利的作用。同时,我国在企业资产价值减少方面的规定也有效地提高了盈余管理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来,资产价值减少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于盈余方面的管理工作来说,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和企业好好把握两者之间的力度。
1 资产减值的主要内容
资产减值是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受到生产、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出现问题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企业资产所含的价值。如果企业不能够回收的资产太多,甚至多过书面记录的资产,而能够回收的资产远远少于书面记录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就会出现减少价值的严重问题。资产包括固定和流动两种形式,因此资产减值也包含这两种情况。固定资产减少价值,主要来源于固定资产的折损情况。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工具、设备等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不当操作以及突发天气状况,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折损和耗费,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损就会减少企业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流动资产减少价值,主要是因为管理者的行为而造成现金的流失。流动资产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减少资产的价值,这比固定资产减值带来的影响更快见效。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里,会因为仓库储存、人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造成流动资产的减少和损耗。如果企业在固定和流动方面的资产都出现变化,那么其资产所含的价值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 盈余管理的主要内容
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完善,力图达到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盈余管理实际上属于会计方面的工作,对企业的利润进行管理。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对信息的一种管理,这些信息有关企业的经济利益。盈余管理需要与企业内部的会计情况保持一致,并且根据情况不断变化,寻找有效的策略。盈余管理的相关工作者需要掌握有关财务会计和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 我国资产减值规定对盈余管理的作用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存在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资产减值关系到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资产减少价值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固定资产方面,而在调整这一情况的过程中,对资产的变化和调整,就离不开盈余管理的重要作用。关于资产价值减少的规定,对企业盈余方面的管理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我国对于企业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价值减少问题,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企业有关盈余方面的管理,从而为其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除此之外,我国对于资产价值减少的规定能够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经营行为,以保证企业在出现资产价值减少问题时,不会使用不恰当甚至非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一个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资产价值减少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会影响到企业如何应对和处理盈余情况。
资产和盈余本身都跟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两者都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大小。资产价值减少就会导致企业利润变小,经济效益变低,而有效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盈余,也就是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如果不对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进行明确的规定,光靠企业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无法发挥资产价值减少规定对盈余方面管理的作用。我国目前对企业制定的资产价值减少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盈余方面的管理并不能总是发挥有利的作用。因为目前的规定主要是国家为了防止企业进行非法行为而采取的措施,所以缺乏实际操作性。而且国家对于企业资产价值减少的规定,判定情况出现的标准不是很清晰,所以也不容易及时发现资产价值减少的现象。
4 我国资产减值规定对盈余管理发挥有利作用的途径
我国需要对资产减少价值方面的准则和规定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我国需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有关资产减少价值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该方面的强制性水平。我国应该在资产减少价值这方面加强惩处的力度,并且严格执行这一系列规定,将其落到实处。关于资产减少价值方面的规章制度需要把盈余管理内容包括在内,考虑到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企业能够顺利生产和经营,在合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国需要对公司企业在资产减少价值方面的准备进行合理的监督,并且帮助它们建立内部的控制体系。我国企业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并且提高盈余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
5 结 语
企业资产所含的价值增加还是减少,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增减,并且影响着其经济效益的高低。资产减值就是资产所含价值减少,它受到生产、市场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影响。而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主要内容之一,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对于资产价值减少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企业盈余方面的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规定对盈余方面的管理不仅具有有利的作用,而且也具有不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企业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企业活动的各种原始记录总和。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结合两者定义分析,不难得出“企业档案是企业资产”的结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也明确提出。然而,企业对无形档案资产价值认识及评估鲜有管理实践。究其原因:一是对此类资产价值认识不清;二是在企业资产评估对象中,企业档案因其显现市场价值不明显,其价值又难准确以货币计量,故在全部企业资产中的重要程度与有形资产相比有明显差异;三是依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规定,企业档案如同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一样,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反映它们的资产价值,因而未能列入资产评估。笔者认为,企业资产评估一贯针对有形资产的做法,是现代企业资产评估中存在的缺陷,需加以改进。
1 企业档案资产的价值属性
档案不是商品,但作为劳动产品,也具有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除此外,笔者认为企业档案还具有与有形资产共存的关联价值及别类无形资产的载体价值。
1.1 企业档案资产具有抽象劳动价值
按价值理论: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可知企业档案有劳动价值。企业档案形成、积累、归档、管理和利用等过程中,有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档案人员的抽象劳动,也有来自企业各方面的成本投入,这些共同构成了企业档案资产的抽象劳动价值。值得注意地是,企业档案资产抽象劳动价值量具有特殊性:一是抽象劳动价值量仅是企业档案货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档案资产价值不能仅用凝结在其中的一般劳动来衡企业特点不同而不同,企业档案资产的抽象劳动价值无法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衡量;三是档量;二是企业档案工作中各项劳动因案原始性特征决定企业档案资产是不可重置的,所以用于有形资产评估的方法仅能估算其大致的成本价值。
1.2 企业档案资产具有使用价值
企业档案的使用价值是档案资产的价值基础。企业档案是评估和利用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参考依据,具有相对的经济价值,同时它包含的信息,如专有技术、独享权力、占有资源等方面可以作价、转让、出售和资本化,故又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因而企业档案可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具有使用价值。国家档案局在1994年也颁布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该文件针对企业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提出了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是企业档案资产使用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
1.3 企业档案资产具有同有形资产共存的关联价值
同有形资产共存的关联价值是一种相对价值。档案资产价值有一部分必须通过有形资产得以展现。有形资产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是因为有档案资产的支撑,失去档案依托,有形资产的使用、保养、维护、转让、更新、开发和改造就无法顺利进行。这种关联价值归根结底是由档案所包含的信息决定的。
1.4 企业档案资产具有别类无形资产的载体价值
企业档案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是企业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载体,因而具有载体价值。载体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档案资产使用价值主要从自身发挥的效益中体现出来,而载体价值则从其包含的无形资产价值中展现出来,因此档案资产既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又有无形资产的载体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技术专项成果等无形资产利用和转让属于企业成果管理部门负责,而企业档案利用和开发则是企业档案部门的事,实现两者价值观的方式不同。在资产价值评估中,既不能将档案无形资产价值计算在档案使用价值之中,也不能忽视档案对无形资产的载体价值。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企业档案资产不但在企业内部运营活动中具有价值,也具有企业外部市场价值,企业应当像对待有形资产一样,对无形资产也采用货币计量对其价值评估,并将企业档案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评估范畴。
2 企业档案资产评估方法
企业档案内容丰富多维,有些类别档案的资产价值评估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如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工作的档案只能主要以形成的成本和在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工作获取的经济效益计算其价值量;还有党政群工作的文书类档案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价值用货币计量。笔者认为,企业档案资产价值评估应抓住企业科学技术档案这一主体。
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指出,企业资产评估方法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档案资产评估应针对科技档案特点及价值属性,综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分别评估企业档案资产抽象价值、使用价值、有形资产关联价值和无形资产载体价值,然后汇总计算出总价值。四类价值的评估方法如下。
(1)抽象价值主要由企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档案人员的抽象劳动和来自企业各方面的成本投入构成的,因此可从成本耗费的角度运用重置成本法来评估它的价值量。计算公式为:抽象价值的价值量=重置成本-有形损耗-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
(2)使用价值是通过档案信息源开发利用创造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其价值量计算可参照《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中科技档案价值计算方法。
(3)有形资产关联价值与相关有形资产的价值紧密联系的。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关联价值=相关有形资产的价值×关联类档案资产享有比例。其中“享有比例”可根据关联档案资产对企业设备仪器、各种建筑物使用、维修、改扩建等作用程度确定。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
无形资产是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按其来源渠道,可分为外来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突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无形资产。整个会计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适应新的会计环境,探索知识经济条件下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方法是会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产的组成由以有形资产为主转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企业的投资也由以物力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智力、人力投资为主。企业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无形资产的研发。会计核算的新环境,必定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要求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尺度一致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间的业务交流也更加频繁。企业根据对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与其发生业务来往。这就对企业编制会计报告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类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尺度必须一致。对于同行业的两个对无形资产投资基本相同的企业,如果价值计量的尺度不一致,很容易出现最终报告的无形资产信息存在很大差距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投资者进行比较、决策。
(二)知识经济要求客观合理地核算研发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入到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当中的费用很少。因此,能否客观合理核算研究开发费用将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利润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部分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超过了有形资产。企业投入到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当中的费用在全部耗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能否客观合理核算当期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将会直接反映企业当期经营利润。
二、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由于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和自创的不易确认性,现行的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遵循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然而,仔细分析很容易发现: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不仅《企业会计制度》与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不一致,而且不能应对知识经济条件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的挑战。
(一)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最新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规定,企业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包括研究过程中的耗费。而企业外购的相同无形资产的价格确是依据所购单位耗费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确定的。这样相同的无形资产在不同企业的会计报表中,由于来源不同入账价值也就完全不同了。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相互比较的价值,不利于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比较同类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了投资决策,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
(二)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相比注册费、律师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当以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价值计量的主体,而不是仅仅依据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量。然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原则却恰恰相反,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忽略了研究费用,都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歪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三)违背了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中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收益仅及本会计期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收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自创无形资产过程中耗费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受益期是无形资产的整个有效期,一般涉及到几个会计期间,而不仅仅是当期。因此,研究开发费用都应当划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然而,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却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划为收益性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也将研究费用划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发生当期损益。违背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不利于企业正确核算当期的经营成果。
三、完善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具体思路
结合知识经济条件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要求,完善我国现行的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有利于客观正确地核算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利润,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一)设立与“管理费用”并列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产和投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的资产从以有形资产为主体转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体,企业的投资从以物力投资为主体转变为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其拥有多少有形资产,而在于其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管理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研发成功,将会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占有比例,完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益。为了使会计信息能够间接反映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要求正确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因此,应该将研究开发费用从“管理费用”当中分离出来,设立与其并列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目。
(二)以价值计量反映企业研发能力为出发点,借鉴自建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模式
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量能够间接反映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结合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设立“在研项目”中间核算科目与“研究开发费用”费用核算科目。通过“在研项目”与“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合理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企业高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量和研发能力。企业进行专利、非专利技术或商标等某项无形资产的研发时,将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金全部计入“在研项目”科目借方核算。研发成功了,将申请无形资产产权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借方,作为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将“在研项目”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作为入账价值。研发失败了,将“在研项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计量“在研项目”借方发生总额以及“研究开发费用”期末余额,能准确了解企业在高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量,掌握企业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最终,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解决当前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万云.会计最新制度、准则――深度阐释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于玉林.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百兴.论知识经济下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计量模式[J].四川会计,2000(4).
5、令媛媛,张粟.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5(7).
篇8
关键词:资产属性;计量模式;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88-02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要素;再认识
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的是否准确,不仅影响着会计计量的质量,而且还决定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分类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因此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它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是主观的,各国会计要素的分类有所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规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他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它们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二、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性
会计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在总额上形成了一种相等关系即会计恒等式,根据现行的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该等式是会计计量、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依据,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发生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从理论上讲,会计各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平衡性,否则,会计计量、核算无法进行,因此,如果会计恒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须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审视和分类。下面我们就现行的会计等式进行推理,以印证现行的会计等式是否平衡:会计等式: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推导:资产=资本,资本=债权资本+股东资本,如果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中,存在留存收益,则留存收益又成为股东新的投入资本,其反映是增加了资产,会计等式平衡,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由于名义货币不发生变化,则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是毋庸置疑,但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使会计要素的原始投入成本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已显现,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已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突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会计要素是某一时点的市价,因此与账面价值存在价值差异,即: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从而推导出,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最后得出:资产市价=资本市价+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因此,现行会计等式是否平衡取决于资产价值变动是否等于负债的价值变动+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如果三者不相等,则可以得出现行的会计等式具有不平衡性的结论,如果认为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所有者权益本身价值变动的话,显然是一种错误,这主要是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不取决于会计的计量结果。其自身的变动与债权资本相比还比较特殊,一般而言,资金的价值变动取决于利率变动,但股权资本由于承担了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其要求的回报比债权资本高,即风险越大。要求回报越高,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由于没有明确的市价,必须采用技术估计的方式进行估算,即可采用资本定价公式(CAPM),资本的期望收益率应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资本的贝塔系数测定的风险溢价。换而言之,股东资本成本取决于风险系数,风险系数越大,则资本的期望收益率越高,股东资本成本越高,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股权价值就是股票的市价,因此,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并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价值的变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不应纳入所有者权益。综上分析,如果现行会计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然增加资产与资本的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并应对现行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三个会计要素进行修订。
三、会计要素的修订
现行的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二)现行资产的定义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换而言之,现行资产的定义属性仅限于对经营性资产的概括,并不符合非经营性资产的特性,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现行的所有者权益定义: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现行的所有者权益的缺陷在于:(一)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其价值取决于未来的获利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应通过技术方法估算其价值,上市公司股权价值就是市价。因此,净资产的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二)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机会成本。根据资产的定义,决定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那么对应资产的计量方法应该是现值,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也应予以考虑,从而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在同一时点下,具有可比性、可加性。与传统的会计等式相比,会计等式增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三)公允价值理论将时间价值引入会计计量当中,已经认识到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或者现值产生将差异,在没有新的会计恒等式出现的情况下,为维持传统的会计等式平衡,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差异计入所有者权益当中,也是基于会计恒等式的平衡要求,资产负债观将未实现或未发生的所谓损益(资产、负债变动产生的利得、损失)确认利润或损失,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石;(四)现行的所有者权益定义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主要是从法律产权关系角度体现出企业这一会计主体的清偿责任,即企业的资产是用来衡量清偿债权人与股东的能力。而企业整体资产观认为,资产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用来度量清偿权益的能力与义务,股权资本作为所有者投入必然要计算投入的机会成本,尤其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便于报告使用者评判、决策。因此更应该真实反映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产生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由于这种所谓的利得、损失具有暂时性、变化性、时点性,在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假设前提下,资产、负债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变动不能产生现金流入、流出,因此不能确认为损益也不能确认为权益,同时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时,由于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有待进一步验证,资产的价值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能把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谓的利得、损失,因而不归属于当期的所有者权益,但在企业发生清偿责任时,由于企业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资产的价值不受时间价值的影响并最终用来清偿权益义务,即资产=权益会计恒等式才能成立,换而言之,现行的会计等式是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从会计的本质要求来体现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计量的结果不是用来反映资产的清偿能力,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反映的信息应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即会计信息应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成本、利润等,因此,从法律的权利关系角度,建立的会计等式反映的资产权益,清偿义务,并不能来表达会计的职能要求、本质特征;(五)与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有待商榷。第一,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不是股东的投入资本;其次,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持续经营条件下,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进行股份转让,因此,股东的清偿权益无法体现,即没有必要或无法准确地反映所有者的清偿权益,即使公司发生清偿责任(资产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时,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信息基本无用,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最终由市场交易决定,而不取决会计计量结果,换而言之,同一价值量下所有者权益在企业持续经营与清偿状态下,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不同,市场价值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计计量的结果与市场交易价格差异较大;最后,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也没有收入、成本、费用,更不产生现金的流入、流出,如果资产价格变动真的能产生利润的话,会计主体则无需去经营销售,并且还节约成本费用,显然违背会计核算的本质目的,使我们无法评判企业经营的效果;(六)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是常态,将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违背了会计计量的真实性、稳健性、谨慎性原则。因此,所有者权益应修正为: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股东)过去投入形成的成本并由其享有的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修改后的所有者权益定义将现行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即所谓的利得、损失排除在所有者权益之外,而是单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修改后的所有者权益真实地反映了股东的投入成本,并且包含了应计入的机会成本,以完整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现行的利润定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它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现行的利润观的缺陷在于:(一)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如果价值变动真的产生利润的话,会计主体则无需去经营销售,并且还节约成本费用,显然违背会计核算的本质目的,使我们无法评判企业经营的效果;(二)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但是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因此,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三)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能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即不产生现金的流入和流出,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四)没有证据表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即能增加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的话,会导致利润表的会计信息失真,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五)在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常态,因此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市场变动或者时间价值的结果,而不是企业自身经营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利润自身的定义并没有明显的错误,而是对经营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谓的经营是经过人的劳动,经营成果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而获取的成果,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常态的、或有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点性、暂时性,如果确认了利润,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动摇了会计这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更谈不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质量要求。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必须对经营及经营成果做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以解决对利润理解上的误区,即价值变动是否能确能认为利润,如果确认为利润的话,当期是否能对该利润进行利润分配。
现行的会计要素没有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由于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反映的会计要素是某一时点的市价,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即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时点上的价值差异,该差异因为不能归属于权益与损益,因此必须增加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以确保会计等式平衡。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
四、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会计要素的现时价值,因此与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产生了价值差异,由于这种价值差异不能归属于当期的权益及损益,因此为了保证会计等式平衡性,增加了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并由于这种价值变动会对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产生影响,因而需要对这三大会计要素进行修正和补充。籍此构建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为会计的计量与确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10
1、股票的价值常常由流动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价值共同决定。普通股的流动资产价值比包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更重要。
2、股票价值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它本身没有价值。从本质上讲,股票仅是一个拥有某一种所有权的凭证。股票之所以能够有价,是因为股票的持有人,即股东,不但可以参加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还享有参与分红与派息的权利,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同理,凭借某一单位数量的股票,其持有人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股票的价格相应的也就越高。
(来源:文章屋网 )
- 上一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 下一篇: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