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和产业链的有机延伸,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领域,加之城市化进程推进,二三产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提高,为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安次区农业局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相融合,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具有安次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蹊径。在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安次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提升,随着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设施农业迅速逐步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驶入快车道,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已经建成无公害蔬菜专业村88个,播种面积达到16万亩,实现产值6.8亿元。
推进生态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改善农村发挥咱那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安次围绕解决农村环境、资源和农民收入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共建成高标准沼气池16295个,沼气在农村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户用沼气省柴省电省劳力、增肥增产增效益,并在净化农村环境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沼养畜、以畜生沼、以沼育田”,解决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的问题,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减本增效,全区三沼综合利用面积已有4.0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聚龙、碧源、富强、欧华等多个农业产业园实现组团发展,城郊观光、都市休闲等新兴农业业态初具雏形。8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扩大了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既追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增加又保证农产品质量,既强调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又创建品牌构筑产业链。尽量拓展延伸优势产业,形成规模,获得最好经济效益。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行政推动等措施,农民科学有序流转土地,推进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充分获取农业产业效益。
随着国家对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的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役用大牲畜散户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课题,是循环经济重要的环节。秸秆科学利用可以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结构、降低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当前秸秆流向大致有五方面,包括直接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秸秆压块采暖、沼气池填充底料、部分燃料等,其中过腹还田主要是用于规模养殖场;今年农机购置补贴新添加了秸秆压块农机品种,实施农户利用秸秆压块炊事采暖项目建设,是提高秸秆利用率把农村剩余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将是今后秸秆综合推广利用的趋势;兴建沼气池是改善农村环境,大量消耗秸秆,节约能源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良法,沼渣沼液又能用于农业生产;秸秆直接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抗旱促进作物增收;据统计,秸秆作为燃料用在我区约占不到20%,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会逐年减少。
2006年以来,安次区沼气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沼气建设带动和刺激了畜牧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采用“种、养、加、沼、肥”五环共举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形成畜养业—沼气—设施农业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强劲,促进大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庭院经济、设施瓜菜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新基点。坚持走沼气建设与设施农业互助发展路子,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投入成本不断降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如茂雄牌西蓝花、芥蓝、菜心、和廊坊市安次区农工商服务公司生产的金都蜜瓜、番茄等农产品在中国(廊坊)农交会连续四年获河北省名优农产品称号。全区当前粮食作物一般亩产值千元以内,棉花油料亩产值1000~1500元,而露地瓜菜平均亩产值可达2000~3000元,设施瓜菜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从此看来,大力发展瓜菜产业,尤其是设施瓜菜,是我区富民强区的重要途径。我区北部杨税务乡、落垡镇、仇庄乡有多年的瓜菜种植史,群众对瓜菜生产的认识程度高,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金都蜜瓜基地、茂雄特菜基地、有机芹菜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依托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打造了1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和大益屯、宋王务等多个区级标准园。如何把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优势充分发挥,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放大示范效应就成为当前重要课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分析现有资源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延长产业链、服务功能拓展、提高科技含量、品牌塑造等手段,就全面提升果蔬产业、粮食产业等多个基础产业门类的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农业局在抓好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同时,根据我区农业生产实际,集聚资源,整合要素,以农业技术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营销等管理体系于一体,着重在设施农业上下功夫,重点打造设施农业隆起带,形成纵横交错,村村相连的建设新格局,靠市场带动、基地带动、公司带动、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落垡、杨税务两条设施瓜菜旅游观光带,打造聚龙现代农业观光园、富强农牧观光园、九天创意农业产业园、东禾开心农场等多个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园区,实现安次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把绿色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点,致力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努力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绿色和谐发展局面。
篇2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32-03
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议,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培刚教授、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中国农谷”构想,并在荆门实施。至今,中国农谷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据统计数据显示,荆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粮、棉、油、生猪、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1/9-1/8。并于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4.4亿元,同比增长32.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2:1提升到2.5:1,并建立起果蔬种植,特色养殖,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相衔合的循环经济体。2014年全部农业总产值实现增加值3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 5.0%。
一、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
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经济的原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把依赖传统的,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经济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倡导经济活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3R”为基本原则,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新的资源”的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体系。
中国农谷以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然而,中国农谷这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相关成熟的技术支撑及发展模式来借鉴,在探索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一)技术水平障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方面都较为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也尚不完善,还无法为循环经济深化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因而导致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链不能良好的衔合。
(二)模式性障碍
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和普遍的经济模式,各地区都还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并没有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形式或可以复制的标准样式,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试探和突破。
(三)制度性障碍
政府应当实施有效率的制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凸显出经济效应的循环经济建设,政府应当予以扶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及不协调,导致信息的不畅,难以使系统的整体合力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传统意识性障碍
部分地方企业及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过于追求经济短期快速增长,造成环境伤害的同时,部分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而浪费。
二、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一)科技水平保障措施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相关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
(二)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价值链,其价值函数可表示为W=W有用物质+有用能量+W可再生物质+可再生能量-W废物可见,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价值链的形成只有通过减少使用剩余物来实现1。因此建立工农业复合型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二次资源”作为农产品养殖肥料或企业加工燃料再次利用,来使得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亦可借鉴外国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循环经济体系最大程度优化。
(三)制度性障碍保障措施
探索并加快地方法制建设,将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将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与技术扩散。在建立鼓励扶持制度法规的同时,也应建立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相关的约束机制,鼓励与约束同时进行,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四)意识性障碍保障措施
加强绿色宣传,发掘与弘扬区域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消费来引导循环经济,通过经营者的绿色责任与绿色理念来促使其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从更大空间范围来规划和设计循环经济实体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及其“废物”资源、技术资源等分布情况,对循环经济进行宽视野的系统性设计,以使更大范围的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够纳入到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资源更充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规模效益。
三、总论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的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由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落后。为改善这种状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建立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试行试点,试探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模式,建立绿色新型农业经济,采用“规模化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沼气能源利用+生态种植”模式,用生态链串起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力求畜牧排泄物“零排放”,在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协调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追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结果,通过试点的试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循环链,将生态友好、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开来,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理分析[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李飞,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
[5] 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爽(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刘霞(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篇3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山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循环经济模式对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和营销创新来说,是一种经营行为的新要求、新模式。而循环经济框架下山区农业企业的营销创新,不仅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且还是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2.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
篇5
【关键词】河南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即是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而非机械论规律,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动态性的生态经济,是现代常规农业的升级与升化。
二、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据统计,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耕地资源是河南实现可持续资源利用的最为重大的部分,但近年来被征占的耕地绝大部分是肥沃的优质耕地,而补充上来的多是荒地或需要进行多年改造后才能见效的复耕地,耕地的整体质量在下降。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壤盐碱化、地面塌陷、崩塌等现象,这些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对土地的破坏可能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很可能成为河南可持续资源系统的“木桶效应”的“短边”,危及河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
(二)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并向农村转移。
河南水资源较为短缺,总量为321.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1.2%,是全国15个主要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342.8立方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6,在全国排二十多位。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水资源的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农村的卫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一些农村仍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一般都弃置于河塘或凹地,危害极大。一些地方还把严重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造成了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三)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支持很少,导致出现资金短缺严重,阻碍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就以沼气建设为例,到2004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到1465万户,但由于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有限,一年只能扶持200万户,不少农村出现了两三个指标几十户争抢的现象。
三、河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大力提倡农业绿色环保经济。
在目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出路是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提倡清洁生产,科学施肥施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搞适度规模化,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实现“畜禽养殖—肥料生产—沼气池—田园种植”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与投资,加快太阳能、风能和农村水电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节约能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加强宣传,增强农民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以利益作引导,通过多种手段,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帮助农民开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三)坚持技术创新,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加强科技、资金的投入,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关注资源循环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
由于河南省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坚持多元化,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生产传统、农民的可持续接受程度等因素,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可靠的信贷与保险服务,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损失。二是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
(五)拓宽生物资源开发视野,创建“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以绿色植物借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生产食品的农业;白色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组建的工程农业;蓝色农业主要是指海洋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它的最终目的是开发食用蛋白质。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远不止是传统种养业资源的有效开发,而在于利用微生物资源,将由植物、动物资源组成的种植、养殖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调整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农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战略构想 洛阳市
作为新的技术范式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城市是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从一个城市角度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应用更具示范意义。洛阳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采用循环经济寻求城市发展新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防止资源投入和污染产生的同步翻番,对洛阳市本身而言,这是一条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提升城市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洛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方案构想
立足于洛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源环境的现状,洛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方案架构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环节,构建三个核心系统”。
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具体来说,就是要经过努力,将洛阳建设成为经济运行良好高效,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中西部地区综合性的生态城市。
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应当抓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机遇,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城市发展模式过度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激发和引导消费环节的变革。
构建三个核心系统:一是循环经济产业系统的构架,涉及三次产业;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三是生态保障系统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
二、洛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
1.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企业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在洛阳市的支柱行业中,洛阳热电厂、首阳山电厂、新安电力集团等电力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将这些企业的做法在同行业中加以推广。同时在机械、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中选取一批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开发利用,从工艺源头开始,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中实施低消耗、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应重点实施废水、废渣、废气等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项目,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处置,由生产者承担责任,实行污染产品押金或保证金制度。
(2)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场内循环会形成场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场外去组织物料循环。作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生态工业园区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洛阳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进行改造,重新构架,创造生态企业集聚的升级生态工业园。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吸引生态链上相关企业加入,拉长产业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3)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资源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它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应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建设,以社区、单位为基础,建设全市废弃物回收网络。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应加大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对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要进行妥善安全处理。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有效解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
(4)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包括清洁交通运输系统、绿色商业服务和生态旅游等内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而洛阳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带动”战略的指引下,旅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来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生态化进程。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各类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在全市各大酒店开展以废物管理、水资源保护和能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工作;依托生态农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工业观光旅游;依托南部的白云山、花果山、龙峪湾等森林公园打造生态旅游区。
(5)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目前,洛阳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人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等。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据实际情况,洛阳市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①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②减少物质投入,提高利用率,主要是发展节水农业。③重视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加大对猪―沼―棚―厕“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和“猪―沼―粮(果)”生态模式的建设。
2.加强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洛阳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市的环境质量与创建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构建生态洛阳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就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议将市区工业企业中的污染大户搬出市区,实行集中生产,集中治污;对小冶炼、小锻造等污染单位实行限期,对那些烟尘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改造;取缔街头燃煤炉灶,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严格禁止农村中焚烧秸秆的行为。
(2)实施“碧水”工程,加大水污染防治的力度。首先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其次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争在两年内8县1市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再次要加大投资力度,对贯穿市区的河、大明渠、秦岭防洪汇进行综合整治。最后,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应健全法制,把地下水资源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实施绿色工程,构建城市森林系统。主要是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系统。首先应在周山、龙门山、小浪底和上清宫4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其次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绿色通道工程,有效恢复绿色植被,扩大森林面积。另外,应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重点实施城区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绿地建设,开展创建绿色园林单位和绿色社区活动。
三、洛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建议
1.转变观念,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通过扩大宣传,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起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首先,应该强化对各级领导的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讲座、考察先进城市的做法等多种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其次,要在企业中大力倡导绿色经营和和绿色生产,总结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使建设生态化企业成为我市广大企业经营者的共识;最后,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宣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制保证
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构建促进建设循环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
3.构建灵活有效的政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应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首先,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再次,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扶持循环利用项目;最后,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4.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大综合协调力度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建议洛阳市政府成立以市长(副市长)任组长,财政、水利、城建、规划、环保、绿化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来全面指导、协调、考核全市的循环经济工作。
5.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洛阳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同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循环经济建设顾问,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到洛阳市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10~13
[2]王晓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杂志,2005,18:56~58
篇7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开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农业生产这个大系统中,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是大量使用化肥既带来浪费,也导致污染。大量投入化肥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的利用率低(只有35%左右),大量的N、P、K营养元素流失,进入地下水造成硝酸盐含量过高,进入地表水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消耗化肥的背后是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二是大量使用塑料农膜,白色垃圾污染泛滥。以开鲁县为例,每年投入的地膜大约是5000吨,每年的污染面积多达40余万亩,而为了清除这些污染,农牧民每年至少要投40多万个人工,间接经济投入多达500多万元。三是大量使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四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五是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产品污染等问题。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开鲁县,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丰富的粮食秸秆资源优势却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大量的玉米秸秆仍然被白白地烧掉或烂掉,资源严重浪费。只有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畜牧养殖业当作主业来抓、来发展,这样一方面既解决了消化粮食、消化秸秆这“两个消化”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把粮食、秸秆吃干用净,另一方面又可有效解决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开鲁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年产就达102万吨左右,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的大约是37万吨,利用率仅为36%。农作物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5万吨,这些秸秆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5万吨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农牧民年人均可节约开支60余元。如果再围绕我县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开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开鲁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而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开鲁地上没一块石头,地下资源贫乏、能源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为迫切。另外,循环经济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尽快改变欠发达的状况,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并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全力打造开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几年来,开鲁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围绕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建设了几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建设粮食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粮食的转化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养殖业转化,走“粮食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再来饲养牲畜”的路子。实践表明,平均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混合产品,需消耗配合饲料1.61公斤,其中粮食占1公斤,占总量的60%,也就是说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必须有1公斤粮食做原料保证。而以粮食为主加工的配合饲料,其畜禽产品饲喂报酬率提高2~3倍,通过畜牧业转化成肉、蛋、奶的粮食少则增值1~2倍,多则增值3倍以上。目前开鲁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猪产业就是走的这种模式,用粮食养猪,猪产生的粪便还田肥地促进粮食增产,节省化肥减少开支,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利用工业转化。工业转化就是要对粮食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以玉米为例: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既是粮食,又是饲料,还是工业原料。玉米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后产出的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酒精,是经过高温消毒的上好饲料,与秸秆饲料掺在一起,牛羊吃后不易生病,而且长的又壮又快,肉质鲜嫩。同时,再将牛羊的粪便氧化后还田。这样玉米的综合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开鲁县年粮食产量80万吨,如果全部作为饲料或工业原料转化,并实行闭路循环,可养殖生猪100万口,育肥羊100万只,白鹅1000万只,蛋鸡200万只,育肥牛50万头,奶牛5.7万头。
(二)建设秸秆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是建设“农作物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秸秆再饲养牲畜”的链条。以农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就可转化为大量的肉、奶、毛皮等畜禽产品。如果开鲁县的102万吨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可养殖3万头奶牛、12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积累粪肥8.3亿公斤,仅此一项农牧民就可人均增收155元。二是建设“秸秆饲养畜禽―粪肥菌类生产或生产沼气―还田肥田”链条。将畜禽粪便由目前的作肥料一次性利用改为生物质能源―肥料两次利用,可一举两得。近年来,随着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牛羊粪越积越多,如果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把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再把食用菌菌种种入培养基中,就可大量的生产出食用菌来,种一次可采半年。每平方米菌床产的食用菌可卖40-50元,10平方米的效益就可抵上种一亩粮。而且,生产过的培养基也成了优质有机肥料。同时还可用牛羊粪便掺入人及其它畜禽的粪便制造沼气。沼气是做饭、照明的能源,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沼液过滤后,是很好的叶面肥,可代替农药。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食品。据有关部门计算: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可满足5口之家全年做饭、照明的用能需要,年可节约液化气和电费700余元;沼渣可满足5亩果园或大棚的追施或滴施用肥,节约化肥开支300多元。如果将开鲁县的粮食和秸杆全部进行牲畜过腹转化,年可积累粪污15万吨,如果将这些粪污在全部用作生产沼气可以产生沼气3750万立方米,可供6.4万户农民使用。
(三)建设绿色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是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链,即完善粮食(秸秆)―畜牧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条。近年来,开鲁县不断提高农牧民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意识,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了总面积达40万亩的无公害标准化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并通过了农业部的认定。这些基地严格执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和限用标准。目前,全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牧民已自觉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秸秆过腹转化产生的有机粪肥,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农药、化肥的总体投入量明显减少,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建设林――草――牧――菌――肥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发展林下经济可分两个阶段,即幼林阶段和成林阶段。在幼林阶段主要有五种模式:林草型,即林间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年均亩产青干草可达300公斤,亩效益可在200元以上;林禽型,以养鹅为例:亩养鹅80只,综合效益可在1600元以上;林油型,主要是种植花生、大豆、芝麻等矮棵油料作物,平均亩效益可在300元;林粮型,即种植作物为小麦、谷子、绿豆等,平均亩效益可在200元;林经型,主要种植作物为药材、南瓜、西瓜等经济作物,药材亩效益可达1500元、其他作物可达800元。在成林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林菌型,在林间搭棚种蘑菇,因林下有荫,利于蘑菇生长,并可延长收获期,而且在树下搭棚种菇,增加了土地的温度、湿度和肥力,又促进了树木的生长。一茬菌菇收完后,其培养基又变成了优质有机肥;林养型,林下草地养鹅、鸡等禽类,这种模式正好可以利用林下的牧草资源,不仅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而且还可为林木除草,节省人工,肥土养林,同时还能够在不影响主业生产的前提下,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实现林业长期效益与养殖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林下经济开发,可以实现以短养长,短期得利,长期得木的目的。并可促进林业的发展,达到施肥、蓄水、除草、防虫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面推动开鲁县农业循经济的大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责任感
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协作,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并立足当地、着眼市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和发展措施,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有序运行,科学发展。
篇8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7-02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东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一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形式。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有效地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并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其根本是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小废弃“,是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这是基于微观技术的定义。在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技术发展既关注经济增长和国防目标,也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为重点领域。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资源日益枯竭的矛盾也渐趋突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对于东北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合理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东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也必然要求东北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三高“发展模式来促进经济增长,那么东北三省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不可能满足未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使原材料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又可以通过改进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既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又节约了资源、能源,用较低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推动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容量持续承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经济,使东北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资源转换装置,把资源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转换。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特点:首先,以工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而重工业又是以原材料、资源加工业为主。其次,农业所占的比重虽在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重,“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再次,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但发展相对迟缓。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个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产业要重点解决水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第二产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控制和减少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和企业,发展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三低“行业和企业。要把环境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即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入大量生产要素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主要表现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造成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又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少排放或零排放,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兼顾了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是东北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经济、环境、社会各个方面,各省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支持。另外循环经济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包括绿色环境制度和绿色激励制度等。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省政府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政府要起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不断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东北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主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主要类型有:
(1)污染治理技术。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主要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类控制和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和设备。
(2)废物利用技术,即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思想,所有废弃物都可以视为资源进入另一产业链,因此,废物利用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
(3)清洁生产技术,即全过程控制的绿色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东北三省都是农业大省,但由于长期不正确的传统经济观念及对农业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生态农业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类型有:农业立体结构型、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型、生物物种共生型、综合开发的复合型和多功能的联合型。
(五)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它的发展并非是依靠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因此,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无疑对本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加快我市“一强三大”的建设步伐,现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万元GDP能耗比“*”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4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省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和秸杆利用示范企业实现突破,重点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7%。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活动,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秸杆气化技术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重点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把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广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
(二)重点行业
旅游行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的协调管理。建设绿色饭店,牢固树立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引导宾馆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客房用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选择使用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并注意节水、节能、节约食物。
化工行业。坚持“稳定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实行企业聚集,规模生产,集中排污,达标排放。推进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抓好化工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延伸产业链。氮肥行业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原料结构和动力路线改造;继续实施“两水治理”,积极推广最新清洁生产技术,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
轻工行业。推进废渣制饲料或二次发酵技术,能耗、水耗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建材与建筑行业。加强对采砂、采石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加大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
农业。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生态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生态农业区。采取生态措施保涵水土,保护山区植被,鼓励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重点支持秸杆气化技术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水土保持。
(三)城镇环境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政府机构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大力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及绿色产品的使用比例。
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市民增强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用水环境,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2010年,所有区县城都要建立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再利用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各区县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含医疗废弃物处置)。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支持建设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集中处置利用中心和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中心,建立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积极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土地等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内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回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各工业园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认真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推广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选择4-5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选择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开发区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开展学校、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选择2-3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学生、居民以自身行动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以一家一户型、生产基地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模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积极推广应用秸杆气化技术,在中低山及高丘区探索既能实现绿化美化,又能获得可观收入的农业生态保护办法。
(五)开展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
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出现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市场化运作。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设立资源回收企业,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一)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循环经济科技体系。
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大重点企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重点组织开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发挥执法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农委、建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进口设备,按国家统一规定予以税费减免。
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征收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对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监测。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质监部门要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环保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认证监督工作;工商部门要降低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及推广咨询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或允许分期注入资本金;国土部门要按国家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优先办理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手续及矿产资源开采手续;建设部门要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水利部门要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编制各地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专项推进计划,使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加以推进。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分析。
篇10
关键词:县域 循环经济 鹤壁市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主要还是单一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导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途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县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次使用,实现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视角: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下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境内已发现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开发的规模最大,其次为水泥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等。鹤壁是典型的以煤立市的资源型城市,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鹤壁自2005年划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以来,先后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2009年,鹤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8.93%,降幅位居全省首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5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6%,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鹤壁市淇、浚两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1%,两县面积占全市的72.5%,县域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80.3亿元(其中浚县78.4亿元, 淇县10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7亿元的47.82%,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逐年增长,表明两县社会经济处在不断上升良好趋势。两县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e)原则,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围绕废弃物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等措施,科学构建了煤电化材、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同时,借鉴卡伦堡生态园区工业模式―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了浚县黎阳工业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等,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2009年,两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微观层面: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围绕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建设
1.煤电化材产业方面。煤电化材产业重点发展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围绕煤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矿井水等废弃物利用拉长产业链(见图1)。
第一,“原煤―煤泥、劣质煤―发电―灰渣―陶粒砂―制陶业”循环产业链。如淇县建设的2x13.5万千瓦综合利用热电厂,每年可消耗煤泥、劣质煤70万吨,该电厂所产生的21万吨灰渣全部制成陶粒砂及砌块,可减少灰场占地300亩。
第二,“原煤―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标砖、发电”循环产业链。目前浚县已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禁黏”,全部使用煤矸石砖和粉煤灰砖。
第三,“煤―甲醇―尾气、余热回收利用―发电―甲醇生产”循环产业链。如宏达化工公司投资4600万元建成的“三废”综合利用工程,采用了国内先进工艺,对造气、合成车间进行技改,把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回收再利用,使每吨甲醇生产成本降低了400元,每年可新增利润2000万元。
2.金属镁产业方面。金属镁产业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见图2)。“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
如淇县宏光镁业有限公司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改革传统工艺,使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倍,吨镁成本降低2500元,能耗和环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利用金属镁废渣和煤矸石等废料生产耐火材料和新型陶瓷滤料,使金属镁产业循环链条得到进一步完善。
3.食品加工产业方面。食品加工产业循环链条见图3。淇、浚两县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县,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围绕畜牧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产生的粪便、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共建设起19家有机肥厂,2个大型沼气站和7座沼气发电站,年产有机肥40万吨,沼气1200万立方米,年发电2200万度,实现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而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如以大用、永达公司为龙头的“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动物粪便、内脏、血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蛋白饲料”循环产业链条,利用鸡血生产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项目,综合利用鸡血2万吨,可消化周围150公里范围内屠宰生产线产生的鸡血。
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通过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如裕丰果业公司建立了“养殖―动物粪便―有机肥、沼气―果业和立体高效农业”循环产业链,年处理6万吨猪粪便,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利用生物发酵菌种发酵畜禽粪便,配以秸杆制成有机复合肥),形成了农、林、牧相结合,“猪、沼、果”集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
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如以瑞洲纸业公司为龙头的“商品浆―造纸―黑液―提取磺化木质素―饲料添加剂、建材强度促进剂”循环产业链,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从玉米芯和玉米秸秆分别提取醣清、低聚木糖,开发环保型造纸原料、新型有机肥。此外,作为河南首家秸秆发电循环经济项目的浚县国能生物发电厂,采用混合上料系统,每年发电可消耗40万亩农作物产生的秸秆25万吨,2009年发电量突破1.8亿千瓦时,在省同行业同期发电量位居第一。
(二)强化政府责任以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鹤壁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如每年从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循环经济项目贴息和奖励,并在《鹤壁市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中对于纳入“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按照所投节能、环保产品的金额占投标项目总金额的比例,给予一定幅度优惠。二是扶持重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突破循环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鹤壁市科技局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科技三项费用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三)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且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鹤壁市目前已全部关闭了“新五小、十五小”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或关闭;对进行强制性清洁审核的企业,列出明细表,以责任目标的形式下达各县区政府和有关单位;取缔集中供热区燃煤锅炉、窑炉、茶炉,改用气、电等清洁能源燃料。同时,制订《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关闭了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下的金属镁生产企业和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淘汰了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和草类制浆生产线,对17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制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且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
鹤壁市围绕煤电化材、食品加工、金属镁三大产业链制定和组织实施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收集标准1000多项,参与制定了《镁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项,组织制定了《秸秆氨化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4项;制定了《鹤壁市主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实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另外,鹤壁市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等专业单位合作,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专家数据库,及时跟踪三大产业链的技术标准研制,整合鹤壁市质监、科技、环保、农业、畜牧等10多个部门的资源,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平台建立以来,开展标准查询、研制、培训等服务5000多次,提高了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推动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鹤壁市一方面成立了循环经济协会和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交流,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支持鼓励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积极与清华、上海交大、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联姻”,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目前,鹤壁市已拥有“上海交通大学轻金属研究中心鹤壁分中心”、“河南省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等一系列研发中心,这为加快金属镁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工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搭建了平台。
(六)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中水回用、地热利用等工程,并规定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严格按照建筑节能65%的标准建设节约型住宅小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同时,出台了《浚县卫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淇河生态保护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的意见》,实施了淇县污水处理厂、“淇水春天”节约型居住小区等项目。
(七)鼓励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利用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林渔牧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活动的农业经营模式。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山、浮丘山、浚县古庙会每年吸引游客400多万,淇县则以其云蒙山、朝歌古都和鬼谷、女娲、殷商文化独具魅力,这都为发展观光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两县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了多个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如“淇县高村镇浮山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金山观光农业生态园”等,其中“淇县太行无核枣观光园”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淇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八)注重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参与、主动参与,为此,鹤壁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鹤壁市多次邀请专家举办循环经济讲座,在《鹤壁日报》开辟循环经济专栏,编印了《鹤壁市循环经济知识读本》,创办了“鹤壁市循环经济网”等,并多次举办了学习《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电视大赛,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发展相对薄弱。相对于在生产营利性行业取得的成效而言,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在社会公益性事业上发展不足。对照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鹤壁市县域生活污水再生率较低,县区生活垃圾处理还处在无害化填埋阶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缺少专业化的、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进行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专门企业。
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循环利用其自身产生的废弃物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与利用新的资源相比缺乏成本优势,使得其独立的循环利用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只有积极搭建相互之间的产业生态链,形成规模效应,在企业间建立起“工业代谢”和“共生共存”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循环运作。而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鹤壁市产业规划部门多习惯于依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
金融支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力度不足。目前鹤壁市两县超过90%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短期经济效益较小的循环经济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难,只有个别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少量贷款;融资渠道窄,多数靠企业之间相互拆借、通过民间贷款和从融资担保公司贷款;融资成本高,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和从融资担保公司贷款月利率多在20‰左右。
公众基础尚未形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多数市民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节地和环保工作意识不强,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理念。同时,循环经济缺乏民间环保组织等非营利机构的介入。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循环经济政策顺利实施
首先,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注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政府应在现有财政能力下,积极建立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如对于企业无力承担的研发项目,政府出资引进或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攻关,聘任技术专家为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第三,政府可通过征收“庇古税”、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等措施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根据科斯关于市场失灵造成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政府应构建或鼓励建立某种特殊领域(如二氧化硫排放)的产权市场,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解决局部的环境问题。
(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且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未考虑环境因素,只扣除了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而未将环境污染的损失和环境收益计入在内,这在客观上鼓励了政府、企业和个人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因此,有必要将政绩考核制度由“灰色指标”过渡到“绿色指标”,即创造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越低越好,本地区每个劳动者的全负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国土面积所承载的经济总量越高越好。
(三)积极发挥金融支持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多元化担保方式,降低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同时由政府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也应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应综合运用规划、投资、农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对绿色贷款项目可实行优惠利率,加大金融对绿色信贷和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有力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环境和法律知识,定期鹤壁市环境现状公告等方式,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二是从学校教育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如在经济、管理、环境等专业高等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三是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根据知识经济学原理,消费决定生产,公众的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综上,鹤壁市两县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模式,并已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2011年1月决定,将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向全国推介,并称之为“鹤壁模式”。“鹤壁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形成煤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共生耦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效益型产业、资源型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鹤壁市人民政府.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总结[Z].2010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