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德育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与德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与德育

篇1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个性偏差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叛逆、厌学、孤傲等现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并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中职学校多数只注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这并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优秀品德,二者融合教育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又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所以,中职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优势。

一.通过微信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但是这门学科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抽象,单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其实践性较差,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信已融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而微信中的订阅号、朋友圈、服务号等,都能让学生了解更多资讯。中职老师可以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平台,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受到了感染。例如,老师可以注册一个心理健康订阅号,订阅号有群发、一对一沟通、自动回复信息的功能。老师要让每位学生都关注心理健康订阅号,然后每天在公众号中推送1~3篇关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图片、视频、时事新闻等,学生接收后,可利用闲暇时间慢慢细读。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文章推送至朋友圈,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每天关注心理健康公众号的相关资讯,老师再进行课堂教育时,学生也会有所共鸣。其次,微信订阅号有一个一对一沟通功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订阅号诉说苦恼,这能有效解决学生因私密问题不敢开口询问、交流的现象,更保护学生的隐私。而且通过一方式交流,避免了与学生面对面的尴尬,能降低学生的心理防范,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烦恼、疏导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微信订阅号中自动回复功能,老师也可加以利用。当学生只是想简单的学习或了解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时,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查询,学生输入关键字“人际交往”、“失恋”、“沟通”等,订阅号便会自动回复信息,老师可将回复信息设置成文字、图片、视频或录音等,为学生开创一条自助学的的通道。通过该方式,微信便能有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性,能利用课外时间传达更多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通过实践培养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会过早的面临就业问题,但由于学生心理思想尚未成熟,对就业容易产生恐惧、迷茫等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德育教学为中心,多展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辅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老师可多开展志愿协助活动,可以选择敬老院、孤儿院、高校团体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等。尤其是在高校团体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在团体活动中学到更多实战经验,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中职学校在与别校共同举办篮球赛时,老师可以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篮球赛的相关事宜。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将迎接、招待、引导、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将篮球赛组织好。作为迎接、招待的学生,其文明礼仪、个人形象必须是有严格要求的,统一服装、挺拔站姿、和蔼微笑、礼貌用语等都要面面俱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有效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素养及沟通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为其之后的就业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的学生,团队合作、耐受力、细心等是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否则其积极性容易被劳累、繁琐事务打击,学生更容易受挫。通过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心理受挫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文明礼仪,还是团队合作、毅力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多参与实践团体活动,能良好的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看待工作,更有助于之后的择业。

三.通过互动改善德育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叛逆心较强,或多或少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而引起的,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若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其德育观容易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理论教育或说服教育的方式,缓和其家庭氛围,但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学,将德育有效的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好相处,改善其家庭氛围,这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学生参与的。利用这一运动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校运会开幕时,要求家长与学生一同打造不同的创意造型或出场方式步入运动会场,然后设立多个运动项目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两人三足跑”、“短跑接力”、“拔河比赛”等,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与。通过这一活动,便有效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同时,校运会开幕入场时,对学生和家长的妆容、精气神都有所要求,能让家长重视自身在学生、学校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而且,在进行“两人三足跑”这一运动,需要考验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配合,配合越默契,完成度越高,胜利概率越大。这就需要学生与家长平时多沟通、练习、磨合,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在这一练习的过程中,便无形的增进学生与家长的默契,使其相处氛围更融洽。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都是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要求的方式不恰当,容易适得其反。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不但能为学生与家长创造更多的相处机会,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使学生更为优秀[2]。

四.通过扮演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加上未涉足社会,也未独立生活过,容易导致其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且容易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若得不到长期的良好关注,便容易引发各种过激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不成熟,便导致其对新鲜事物更为好奇,接受度较好。针对学生的的这一特征,老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心理、行为,使其能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调整和自省,来提高其综合素养。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如服务员,再让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对其进行刁难、投诉。然后假设两种情境,一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和投诉已经详细、耐心的解释及道歉,并解决问题;二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投诉置之不理,甚至态度恶劣,与顾客发生争执,造成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针对这两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演出服务员和顾客的特色,在让学生们点评、发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正确认识服务员和顾客的特点,并能联想自身有无类似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身体、智慧、道德、修养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3]。同时,通过创设角色扮演,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关注,这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其健全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每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都融入不一样的情境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精髓,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重新审视自己,最终促进其自我发展。

篇2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三者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所以,三种形态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缺一不可。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篇5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篇6

一、双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

“归宿”从实际出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是可行的,而整合的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双向整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教学内容和可供借鉴的方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其次,德育教育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德育教育的思想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人格特质,而人格特质经过发展,慢慢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性,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学科教学模式的整合,对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进行创新

学校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等相关的德育教育课程。但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却是这些课程使用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得学校以分数的好坏来衡量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大大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得学生形成了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人认为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正确的,甚至有些人主张取消这种方式。但是,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道德能力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会严重阻碍道德能力的发展。而课程是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要想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改正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教育方式融入其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角色扮演法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知识为依据,利用行为模仿和替代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加深自我认识,发挥道德能力作用,自我改变。而行为改变法则是以行为强化理论为基础,使用奖惩等强化方法进行学生行为的改变,消除学生某种不良行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示范、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让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行为观。

三、活动训练模式的整合———养成性教育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靠人际交往来延续的,而道德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改变的,道德的概念也是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交往,通过利益关系的改变,形成一个稳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养成性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有规定,有计划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并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利益取舍,形成团队利益优先的价值观,摒除自私自利的观念,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养成。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结合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交融,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邢严 单位: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卢志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北京[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1-42.

篇7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1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高中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与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高中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结语:想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就应该从家庭和校园两方面共同努力,有效的完成育人的目的,提高高中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于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除了德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之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愈加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心理的完满状态。而德育则是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培养和发展其的思想品德,使其思想健康,达到完满状态。

现如今,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的方法体系虽然各有特色,但最终目标均是为培养大学生充分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本文主要探讨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模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共同作用,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由个体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时间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的心理发育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青年小学生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课题,例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储备、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及结构的完善、个性品质的优化与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恋爱等等,而以上种种无不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成熟稳定的心理状况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保证,同时也是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现在的高职高专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一必要条件就是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育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如此。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补性

1、德育工作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来进行

高职高专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的,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又是与其心理活动规律息息相关的。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接受德育前提,德育工作的教育成果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只是为了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和学生成长需求,运用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于学生心理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的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青年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应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以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为原则,有机结合,从而可以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教育观念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则是其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质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德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波动较大大,因而也容易出现一系列例如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让高职高专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不知所措,而这些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长,它可以使得德育工作者者从另一个方面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途径。

2、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篇9

[关键词]德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3-04

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现实教育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交织在一起。从心理结构层面上说,德育主要就是围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方面展开的,而这知、情、意、行又是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因素。然而,如何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适时协调、促进“两育”融合、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转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教育功效,需要它们在彼此的课程中进行适当的渗透。

(一)在教学目标上的设计

毋庸置疑,人类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性活动,自然也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德育课程既要有总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每章、每节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就会促进最终总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德育”的教学目标和“心育”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是相通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识的习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炼,还需要道德行为的改进。[1]

德育课程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2]德育课程各层级教学目标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相应的设计各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做到具体化、明细化,以便落到实处。

(二)在学科内容上的设计

学科课程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在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既离不开我们一线教师,也离不开与学生教育相关的各方。但不管怎样,要在德育学科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一定的附着载体,否则就没有着力点。在借助的载体中,学科课程内容是基础。为此,第一步要努力在德育课程内容上设计与德育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应该是人的各种心理素质。[3]在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习、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在德育课程设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有梯度地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恰当地编排在德育课程中。智力因素方面,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调适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适应能力方面,重点编排一些内容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健康良好的习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自我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目的,符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并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不仅是以自然人存在的,更是以社会人而立世。社会交往是人生必修之课。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又相对缺乏。因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教育面临的课题。为此,在德育课程里要适当安排些人际关系互动的内容,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内容。教育学生在掌握人际交往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结构编排上的设计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无论是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还是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遵循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德育课程结构在编排上要科学合理。在德育课程的总体部属下,可以适时渗透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既可在德育中渗透进行,也可在德育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心理层面的分析讨论,具体编排可视德育内容而定。德育中可借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考察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德育课程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另外,在编排上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活动既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素材、孝老敬亲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户外拓展训练、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得到一定的情境体验,进入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总之,要使“德育”和“心育”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融于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

(四)在教学评价上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效果需要由学生的成长情况来检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成长变化上。因此,在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多渠道、全方位,既要考查学生道德方面的成长情况,也要观察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情况;既要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处了解情况,也要从学生及其家长处了解情况;既要征询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也要汲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应是发展性的评价,不应是固守的评价模式。而且对德育课程以及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为在较长期的时间反馈下,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情况。唯有如此,教学评价才更具现实性。

二、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为此,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尤为重要,事关教育的成效。

(一)搭建情感平台,为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土壤

人是情感动物。师生之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才易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会更有利于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成效也会因此变得更好。正所谓,尊师,重其道;亲师,乐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激励贯穿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德育教师都要心系学生的成长,既要做好学生的教育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爱学生,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力争让学生的“德育”和“心育”并进,以达到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保持良好教学情绪和人格魅力,给学生心理以积极正向的影响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育人是个大学问,不仅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还要以己育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良好教学情绪,以饱满的热情、阳光的心态投身其中。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即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将糟糕的情绪或不好的心情带到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活动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情绪,给学生以正向影响。学生在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下,自己的心理也容易积极、豁达和阳光。

除此之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有无数个例子证明,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会更好,学生从心理较易接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还可能会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的言行看齐。为此,德育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保持健康心理,以良好的状态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德育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立足于青少年真实世界出发而设计的德育方式,没有基于心理教育平台基础的德育,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活所抵消)。[4]

在具体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适当将一些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如校园暴力案件、社会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有兴致学、有参与热情的素材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进行理论教育会更有说服力,心理疏导也会更有针对性,效果自然更明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尽力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从问题入手,从现象入手,从现实入手,教育理论与生活实相联系,与学生一起讨论产生问题或出现现象的根源,分析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和认识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让一切不适宜的思想观念根除,让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不良心理得以纠正。

另外,在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利用模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或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现实社会素材、社会公益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独立、勇敢、坚毅、协作、竞争和抗挫折等心理品质。当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德育教学活动的梯级推进;而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德育”和“心育”的双重效果,不断成长成才。

(四)运用新媒体资源,为德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更新快,传播速度快。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恰当运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适时辅导和疏通,为学生解决道德和心理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和心灵的沟通。通常,对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现象,学生会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德育教师引导得当。德育教师可以先从班级QQ群里抛出某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同时,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护学生一定的隐私权,学生可在QQ群里用自己的昵称来参与。言由心生,学生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其对问题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适时与其互动,给予引导、疏通和纠偏,教育便在这有形无形中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必要时可以就网上讨论的情况举行一次专题课,进一步梳理、分析,师生达成一致认识,或者就此话题讨论情况让学生写感想和心得作为作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道德进步和心灵成长。

三、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说主要由德育课程教师来具体实施,但离不开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工作人员)、学生和其他相关教育人员与环境。只有各方协调好,相互协助,密切协同,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将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两育”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有必要将“两育”教师协同起来。

首先,“两育”教师在学科教学备课中要相互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彼此教学实施情况,便于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两育”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这样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有了针对性,教育教学效果便在自觉不自觉中呈现。

其次,德育学科教师应科学合理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说,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但如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采用传统德育教学方式,教育效果会很有限。“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育”重疏导和调适。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尽可能运用“活动”这个载体来实施,如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小组讨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交流对话、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教师应根据自己掌握的和从他处了解到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疏导、谈心谈话、结对帮扶、角色扮演等,必要时还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等辅助手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努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在德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科目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唯有如此,才好保持“师道尊严”。德育教师若要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期望取得实效,自己不仅要拥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有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如何才能做到这点?职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的学习课程中去,职后的培训和考评体系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里,时刻让“心理健康教育”陪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这样教师在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到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

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成效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说,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因素。

为让“德育”和“心育”成效得以巩固和深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公告栏、标语以及校园广播等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活动、比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作为育人机构,学校要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挖掘资源,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向他方取经,与学生家长沟通,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德育学科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关涉多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教师有必要适时地向他方取经,既可向同行包括本校和外校的教师取经,也可向相应的专家学者取经,还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德育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与学生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掌握,及时解决,达到教育预期效果。

可以预见,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显现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各方共同努力,齐头并进,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得到顺利推进,而且会逐渐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针对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我们要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得以较好地体现、渗透和融入,又使“两育”在学生成长进步提高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不要孤立地进行,要将“两育”协调好,自然地将两者融合一起,在充分发挥“两育”各自功效的同时,整合力量,共同育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程伟,于冬冬.关于学科德育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3):100-102.

[2] 方双虎.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7-9.

篇10

摘要: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高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职学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既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重要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是社会定向的,以促进社会安定与发展 为目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政治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其目标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上,而这种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注定会有诸多缺陷,注定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与缺陷。

(二)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是:大部分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担任,只有一小部分地方才有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一严重失调的比例中我们可了解到如今学校心事健康教育大多是由德育工作者来兼做的,这也是心理健康从一产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一现状,德育工作者必是心理健康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很有必要将这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育原则上的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做人的工作的的某些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德育却相去甚远,大多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原则,如:交友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情理相融等原则吸收到德育工作中,形成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原则,心理激励与强化的原则,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灌输原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方法来灌输肯定就行不通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只能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将心理疏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虽有很多差别,但二者却也有交叉的地方,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可在其共同的基础上结合,促使其取长补短,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新生事物,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 农村 学校,在这种情形下坐等学生主动上门寻求帮助是行不通的,那么就需要借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公开主动地对学生讲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活动课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申诉,在与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 科学 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的认识与思考。

(二)德育教给学生的不是得失的探讨,而是是非的较量。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