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式教学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3-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在教学中吸收应有的营养,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的成长。初中数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由于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原因,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此思维转变所应经历的阶段性转变。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可以指引学会适应教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思维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合理的和适度的帮助,几乎其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遵循分层式递进教学理念,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各个阶段科学、细致的兼顾到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差异,实现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学机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在的智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进行区别教学,其目的是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不同接受新知识速度的学生共同良性发展。其层次原则主要有:

1.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现有的知识、智力水平,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C层等,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和调整,将学生组成新的教学集体A、B、C等教学班。分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如果无视现有的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结构改变现有的行政班,或根据学生智力等因素的优劣分为不同的行政班,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更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分层式分班采取的是“走班”模式,在实际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按各自程度的不同上课或者接受课程辅导。在行政课程之外的补习时间,教学机构组织不同的补习班,根据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辅导分类,如基础概念讲解班,函数辅导班,几何知识辅导班等,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分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和理解知识的疑点,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2.教师配置原则

分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应试式教师分配机制,即用优秀教师教优秀学生,相对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教相对成绩差的学生。这是现在教学机构普遍存在的通病,教学单位注重的是学校的所谓质量度(升学率)指标,而不惜毁掉学生本有的发展空间。分层式教学理念要求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在知识上的几乎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师各自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配置。为善于做更细致的工作,教师可以分组:富有管理经验的A组教师;教学理论经验丰富且善于引导优生的B组教师;同时具备以上教师特点的C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A组和C组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课时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分配辅导难于管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困难生分组,B组教师更适合指导优生更进一层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分层式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被遗弃的感觉,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有偏科的现象,始终感觉到数学难度过高,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而放弃学习。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和鼓励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到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内在的自信心。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内在素质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适应分层式教学模式的需求。虽然新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有统一性要求,但是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可以很好的在分层式教学理念中得到再分配。一个大的环境容易改变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存在教学理念上的错误观念可以得到纠正和融合。从而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教师分层备课

教师在每堂数学课的教学之前,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各层次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来区分,对各个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分层授课

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层次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行统一要求、学,分配1/3的教学时间讲述,其余的时间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例如在函数教学中,首先对不同分组的同学要求统一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掌握情况提出难易不同的针对性授课,在时间分配上1/3的时间由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方法提炼和试题拓展的分成授课;剩余1/3的时间交予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探索,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3.分层辅导

教师平时利用自习课和其他课余时间学生进行分层式辅导,其中包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学生效果的反思,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其增加一些相应的针对性试题训练,鼓励他们向优生看齐;对优等生进行拔尖辅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和广阔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均衡性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常德香.有关分层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2]金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式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6)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审美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也更加喜欢美术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论。

1.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要求美术课体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使学生在绘画中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2.美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新课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于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使学生情感得到抒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验证教学理论

1.渗透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欣赏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如,在讲授《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朝阳、夕阳的色彩,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颜色的差别,蓝天白云和雾霾中的天空,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并说出哪种颜色对自己的感染力最大。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美术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美,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在学习读书、爱书的情节这一单元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书香,还能在书林漫步中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学生看到了古人用的竹简也产生了在上面写毛笔字的欲望,甚至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而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单纯美好的精神境界中自由畅游。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具有形象性,但也具有抽象性,当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自己印象中的世界”时,美术便是抽象的。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要画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反映世界,然后思考用怎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要设计怎样构图。对于这个主题,有的学生画的是繁华的街市,有的学生画的是宁静的田园,有的学生画的是晴天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雾霾、浓烟、干涸的河流。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建立对世界的印象时掺杂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绘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欣赏和创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学习诗书画印时,学生能够了解画印是什么,为什么要为诗书配上画印,哪些诗书才会有画印。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还认识了什么是藏书票、藏书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如《太行丰碑》《寒江独钓图》《柳牛图》等,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明确教学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新课标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05-01

引言

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师思想水平的提升也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对新课标教学方法进行思考的同时,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反思,在反思的体系中找到系列的解决方法,同时实现教学体制改革目标的拓展,为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数学人才。

一、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误区归纳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中存在众多的体制障碍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障碍,这些都对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归纳:

首先,教与学的衔接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较为契合的过程,要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要求,反之亦然。数学教学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看到,教与学的衔接力度非常的小,老师一味的教授知识,而学生却在机械的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是一种严重的误区,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的开发,并非纯记忆性,这说明在现实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清晰,或者说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根本上的失误。

其次,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较为单一的,最为直观的就是老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并不能全盘接受,而在练习的过程中仍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兼收并蓄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益的引导,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一定的应用,是初中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缺憾。

再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对于知识的接纳以及吸收,都起到的主体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而反之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埋头学习知识,一切知识的接纳都在老师的安排之下,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空间进行思索和考虑,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阻碍,应该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

最后,教书与育人脱钩

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在现阶段,学校的教育集中的体现在了教书的环节,而育人的任务却置之不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并非一般的知识的灌输,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要着重实现教学育人的平衡,实现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对于学校、教师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反思,从中取得经验教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书育人的契合。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相关建议

数学是启发智慧的学科,其承载的重任不容忽视,面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教学方法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贯彻新课标的教学体制

在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新课标的各种措施已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其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标的首要要求。要实现初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就必须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摒弃盲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革新,要推陈出新,结合教学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寻找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新动态。

其次,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这也是初中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方案以及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过程汇总都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自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目标,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个别的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指导,这样既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巩固,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衔接,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独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再次,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为直接的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有巨大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对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程度上实现突破,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坚决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思路。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重大的弊端,应该引起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才能迎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4期。

[2]梁书伶.浅谈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J],新课程(中学),2010年03期。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德育;策略

一、深挖教材,在课前制定情感目标

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是制定完善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细致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情感目标,为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指明方向。如,教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在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教师也确定了明确的情感目标,即要让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和探究发现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其实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即好事有时候会变成坏事,坏事有时候会变成好事。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乐观面对各种困难,学会化险为夷……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深入细致地挖掘了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德育内容润物无声地糅合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引”。

二、注重合作,在课中达成情感目标

扎实有效的合作探究过程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有效提升自身能力,还要让学生全面接受情感教育、顺利达成情感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彼此合作,形成合作意识,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畅通渠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扎实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扎实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全面地接受了情感教育,顺利达成了情感教育目标,并将德育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坦途”。

三、优化作业,在课后升华情感目标

千方百计优化作业设计是课后升华课堂情感教学目标的重要外延。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升华课堂情感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实际掌握情况设计出典型有效的作业题目,樵谑学课堂之外渗透德育开辟途径。如,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这一章中“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目:这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了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其实,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和运用,这节课上只不过是做了粗略探讨。请大家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继续探索有关勾股定理的问题,详细了解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的运用等。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而且也全面考虑情感目标的延伸。教师想方设法把德育渗透到典型的作业题目中,升华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径”。

诚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用正确的导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德育,让德育贯穿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外,让德育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篇5

反例,引出数学概念

巧举反例的方式,可以贯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中。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最为基础的部分莫过于概念了。它如同一块块砖瓦,彼此连结,堆积成了初中数学的知识大厦。如果在概念理解这个初始环节便出现了漏洞,就会直接导致其后知识内容的难以准确掌握。因此,教师必须将数学概念的理解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单项式的概念时,我便引导大家采用了运用反例的思考方式。在学生们阅读过教材当中的概念表述后,请大家列举出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单项式。大多数学生所想到的都是2a、3x等常规形态的单项式。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5、是否为单项式呢?这样的反例式问题一出,学生们马上找到了对于单项式概念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完成了对于这些比较典型的对象分析之后,大家对于单项式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和透彻了。

可以看出,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十分适合巧妙运用反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语言十分严谨和精炼,常常会在短短几个字中蕴含丰富的含义,若是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们很难做到对概念内涵进行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加入了反例之后,学生们便得以轻松地找到自身概念理解的薄弱点,并以此方式不断自主巩固和完善理解。

反例,论证定理

仔细观察教材不难发现,在初中数学中,逐渐出现了诸多性质、定理等内容,且在整个知识内容范围里占据了不小的比重。这些性质和定理也是学生们高效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必须高度重视。为了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巧举反例是教师们应当传达给学生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过程中,先后出现了SSS、SAS、ASA和AAS等几个重要的判定定理。上述内容教学完成后,我提问学生:“大家认为,是否可以通过SSA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个定理也是存在的。于是,我向大家举出了这样一个反例:以ABC的顶点A为圆心,以CA为半径作一个圆,且与边BC相交于点D。那么,不难得出,在ABD和ABC当中,AB为公共边,∠B为公共角,CA=DA,完全满足SSA的要求,但很显然,这两个三角形是不全等的,可见SSA的判定定理是错误的。这个反例的提出,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对于以上判定定理的记忆,更深刻了。

教师在进行每一个定理的教学时,都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推导和论证,保证该定理产生的科学性。也就是说,每一个定理的诞生,都是经得起各种质疑、推敲的。因此,如果学生真正掌握了一个定理,也就自然能够接受反例的提出。反例的运用,可以成为学生对于定理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验的便捷途径,让自己的数学知识准确无误。

反例,推理生活实际问题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除了需要牢固掌握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解答,从中总结、提炼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运用。这是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更是学生们数学学习效果的升华。那么,如何保证所提炼和掌握的数学方法是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呢?反例就成为了一个有力的标尺。

例如:在向学生们教授方程的解法时,我特别强调了对于未知数系数进行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理解该数学方法的用意所在,我要求学生们对-2=这一方程进行求解。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及合并同类项等步骤,最后得出了(a-b)x=-(a-b)2的表达式。这时的化简便成为了重要一步,必须按照上述数学方法要求,对于a-b是否为0进行分类讨论,便可分别得出x=-a+b和x为任意实数两种情况。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讨论的步骤,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显然是不完整的。这种反例的出现,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掌握每一种数学方法时,都必须细致、落实。

掌握了反例运用的方法之后,学生们对于数学方法的总结、理解和运用更加自如了。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寻找反例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在寻找反例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对该思想方法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一举两得。

篇6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就会后悔莫及。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 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篇7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1.高一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

1.1初、高中教材差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虽然近几年新教材内容调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新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都不强,也就难怪学生感到难学,认为数学神秘莫测,有些章节如听天书,从而产生畏惧感。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一时还难以适应,觉得离生活太远,似乎很"玄"。

1.2学不主动、学不得法。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1.3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方式。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比较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对要点做笔记的习惯,更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进入高一以后主要表现在学习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盲目、被动地随老师惯性运转,更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完全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高一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他们常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更不多问为什么,但对一些难题却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练习时重"量"轻"质",而对稍灵活的考题,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盘"认输"。

2.科学地进行学习

2.1适当改变教学手段,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一阶段是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有步骤地增强思维材料的抽象性和辩证性,提高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

(1)直观演示,在数学形象载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几何图形、图象、图表等直观材料,如在对函数图象平移、放缩、翻折等运动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动感中感受数学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形象的动态思维,加深学生感性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展示函数等的图象,对研究周期、平移等性质有较直观的帮助。

(2)形象表述,如在教材中是用集合语言给映射、函数下定义的,而集合语言本身就极其抽象,加上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内涵比较隐晦,学生很难理解。为此应先从初中对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出发,对特殊函数y=8x+1,y=2x2中x的取值范围,y的取值范围,先用集合表示,再给定义域、值域下定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些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上建立了怎么样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集合语言给予函数下定义。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用特殊对象描述一般对象,形象思维得到提高。

(3)数学模型化,如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在教立体几何前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正方体立体几何模型,然后观察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与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新课程;方法探索

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分层教学。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已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然而,对于农村初中学校,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一、农村初中开展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因此,开展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另外,农村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还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等),所以农村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既然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发展。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实施分层教学环节。

1.研究学情,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基础、智力等因素的不同,因此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应该是在一个层次上的,这样层次高的学生也能带动层次低的学生的学习。应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及时加以肯定并调整其所在的层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在教学中老师才能有得放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帮扶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显然,这种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对于那些进步较大、积极向上的同学鼓励他们向高一层次迈进。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能够刺激学生的成功欲望。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教材充分掌握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次备课,对学生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

随堂小测验是检验一个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最有效的手段。而测验中,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分基础题和选做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基础题要求全做,而20分的选做题则是金牌层和银牌层的学生完成,对于金牌层的学生专设附加题一道10分,对于各个层次若在完成本层次的基础上也完成了部分高一层次题,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

一般分层评估测试卷都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具体又分两种:一种是第一部分必做题(基本题)占60%,由A、B、C各类学生都做。另一种是第一部分必做题(基础题)满分80分,全体学生都做,第二部分由同一知识点选编难度不同的题,组成题组题和一些综合性或灵活性较强的试题组成。安排顺序仍由易到难。各类学生可根据各自的能力水平,从中任选。分值以难易度不同而不同,满分为60分。

8.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估测试分层也是分层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一纸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C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成效

数学分层次教学是指在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因材施教”这一重要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符合新课改理念。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

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引入某节课,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研究的,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将学生数学能力素养在同一层次的学生统一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避免了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无所事事。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信息素养都得到提升。

(四)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总之,在农村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使这一教学法更加完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注意力涣散型高中生 数学学习困难 建议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注意力稳定性的作用比学习能力的作用更大。”[1]注意是保证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注意涣散势必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学业不良。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双边活动的研究很多、很透彻。但是,对注意力涣散型高中生数学学习数学困难的研究还不多见,或者说缺乏专门的系统研究。但是,我通过随堂听课,以及教学第一线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该类学生是普遍存在的。基于这种现象,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研究,我在此提出一些设想和思考。

1.现状分析

1.1已有的研究。

关于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问题的研究有两个范具有例代表性:“青蒲县数学教学改革实践”和泰安师专基于“洋市初中现象”进行的“初中数学差生转化实验”,他们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个案,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注意稳定性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对注意稳定性差的原因和转化措施的研究深入不够,尤其是对注意力涣散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涉及。

要研究并转化注意力涣散型高中数学学困生,首先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内涵,怎样的学生属于注意力涣散型学生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此说法较多,我认为:心理活动不能充分地指向并集中于应当指向的对象上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类学生称为涣散型学生。这种说法较为准确。

1.2涣散现象及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左顾右盼,或貌似注意听讲,实则面无表情地端坐,或做小动作,等等,常用的课堂管理行为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下面从影响无意注意和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两方面对这种涣散现象进行分析。

1.2.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变化及刺激物的新异性都能引起无意注意,数学本身抽象度高,特别是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大多是由逻辑推理、演绎、计算等构成的,因此更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1.2.2学生的主观状态。主观的需要、兴趣、暂时性期待等心理状态可以诱发无意注意[2]。其中兴趣应该是一种最直接的主观状态。目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不高,甚至惧怕数学,这可能是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一个主要原因。以上是影响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1.2.3活动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对活动目的越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就会越强烈,因而与完成学习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3]数学课堂上学习目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制定的,是数学教师周密思考、细心安排的结果。但我们在一项针对教学目标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这往往很难保证符合实际情况的活动目的,也就难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一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1.2.4间接的兴趣。指学习者对于某种事物没有兴趣,而对于这种事物在未来的结果感兴趣。例如,学生对数学本身不感兴趣,但认识到数学在电子信息技术、经济领域等中的重要作用而努力学习。我们所教授的数学强调其内在联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当然正在推行的新课改实验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的教材要好得多。学生对数学作用的认识仍然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难以体会到在实际生活或者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

1.2.5意志力水平。有意注意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意志力越强,有意注意越稳定、越集中。[4]数学是不太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又特别需要学生高度注意的学科。因此对意志力的要求可能会更高。

以上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学生注意水平的一般因素,但要全面了解高中数学学困生注意涣散的成因,还需研究学生的注意品质特征。

2.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已往的研究都是从注意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注意力水平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的。注意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通过对优生和学困生的注意品质进行比较来说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研究成果表明优生注意稳定品质明显好于学困生,同时发现,注意稳定性和学习能力都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但注意稳定性的影响比学习能力的影响更大。我们在对高中生进行的一些不同调查中发现,注意力与学习成绩是相关的,且注意力与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智力因素范畴,与学习效率相关性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数学成绩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是注意力。研究还表明,课堂听课质量不高是导致高中生数学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另外对初中、小学学困生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定性水平上,一般缺乏系统性,缺乏对导致注意力涣散因素全面而综合的分析。我们认为,对注意涣散型学困生的研究应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对高中生来说,通常情况下进了高中要么是为了考大学,要么是为了学好技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职高生)。应该说他们在学习动力方面问题不大,尽管这种动力来源可能不仅仅是自身的主观愿望,还有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不认真听讲的问题依然存在且突出,尽管众多同行已对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及思维障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未能对涣散型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做出全面而深刻的解释。或者只能说他们只是对其某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刻的研究。我们以为只有将心理学理论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大面积的调查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学困生注意品质的缺陷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找出各种影响注意的因素并进行跟踪调查和干预,方能有效地提高其注意力水平和听课质量,总结出一些特殊学困生群体的规律和一般结论。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气质类型、个性特点,那么,我们怎样从自身做起,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3.几点建议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各地区各涣散型学困生群体的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在各种影响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3.1加强心理辅导,清除心理压力。

学生学习数学意志涣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也有内部心理意志脆弱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在传授方法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辅导。现在大学一般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而中小学很少有,或者只是一种摆设,这就要求教师,尤其各任课老师既要胜任各学科的教学,又要对心理学进行钻研,以便能够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心理辅导。

3.2弥补认知缺陷,唤醒“差生”注意。

数学是一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前面的知识有缺陷或其能力有所不及,则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必然涣散。当前的“普高热”依然很旺,很多学生是自费生,这部分学生总分低,其中数学成绩差正是他们总分低一个重要原因;基础差,造成了认知结构上的缺陷,进入高中后,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他们很难和其他同学处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们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对教材进行重组,多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样对唤醒部分学困生的注意力大有好处。

3.3力求知识具体化和通俗化,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某种知识是否达到具体化和通俗化是相对的和辩证的,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比如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可能了解较多,而城里的学生却知道得较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到大家都容易理解的程度,要用学生普遍见过的事物做比喻,以适应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不能用一种抽象去解释另一种抽象。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加进模型和手工操作,再把这种模型和操作提升到语言说明,并在纸上画出图形,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说明,从而形成数学定理;在代数教学中,讲一般的法则,先进行具体数的运算,再给出字母表示,讲复数的幅角不忘其向量表示,讲函数不忘其背景,讲方程不忘联系实际。这种具体而通俗的做法,可使学生由感性逐步过渡到理性,缩短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距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渐产生亲近感,逐渐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总之,数学课程学习是对学生注意力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以上的做法和建议只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能得到行家的斧正。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现代数学教育选讲[M].西南师大出版社,2003.

[2]张杰祖.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

[3]杨孟萍.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基础课教学方法 。

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重心在于学习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数学的学习往往处于漠视的态度,并且缺少信心与兴趣,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立足于课堂,创设适合中专生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才能让中专的数学教学有所突破。

一、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要想职业中专的数学教学有所突破

首先,老师应 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作为中专生,由于他们大多数学基础较差,所以课堂上,老师所带给他们的是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一起观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总结归纳,教师在调控课堂的同时,作为学生的点拨引导者,变灌输式教学为交流式教学。同时,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例如,利用班级的小组考核制度,对于数学课堂上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加分鼓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与倾听的意识。例如,在大专班,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初四毕业成绩较差,但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却不错,有的甚至曾经是班里的佼佼者,所以在这样的班级里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案例:《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中学初四已经学过,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在做函数图像时,教师可以将示范作图交予台下的学生,一对一或是一对三进行示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指导。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课堂走神的学生,提醒学生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生自己进行示范,不仅让示范的同学感受自己的成功之处,同时学生之间的语言更易明白,更易接受,同时所作图形的方法与内容清晰明了。

(二)分层次理安排教学难度

对于中专生来说本身初中数学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对于初中的函数知识,甚至较复杂的整式运算都已经遗忘,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难度,对于需要应用到的初中知识,而学生大多已经遗忘时,教师应当放慢教学进度,及时的将学生初中所缺知识点进行补充,而不应该盲目的学习新知识,因为这样也是做无用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新知识,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有信心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对于“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中学你们是怎么学的”,这些语言容易使学生处在自卑、批评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不敢参与课堂活动,也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双眼与耐心多去寻找学生的优点与点滴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表扬,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我们学习《函数》这一章时,不能根据课本草草带过,对于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还有初中所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都进行详细的复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函数,并会灵活利用描点法做出函数的图像,对于特殊的函数图像与性质能够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在接下来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时才能轻松有余。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

在数学的几何学习中,经常采用演示法来进行教学。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教具、挂图或多媒体进行示范性演示,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化静为动之后效果非常好。例如在研究函数的奇、偶对称性时,可以用课件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图形动起来,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实际是求它的展开图的表面积,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展开的过程进行演示,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的联系,同时三视图的学习也是 如此。

二、 转变课堂管理模式

中专的数学课堂,由于学生对于数学的自卑与不感兴趣, 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出现说话以及睡觉或是不听讲。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是训导式教学,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进行教育,或是个别谈话找家长的形式,或是交于班主任解决。但对于这些中专生往往比较自我,不能比较平静的接受,而造成老师与学生家长,造成教学工作的更难开展。

(一)数学课堂环境创设

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很可能出现某些学生由于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课堂上他们在老师提问时,没什么反应,或是看课外书籍、玩手机,有的干脆就睡觉。对于这些行为要立即严制止,使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倾向得到遏制,若不管不问,则容易形成消极厌学的课堂环境。同时,教师自己的课堂应该有与学生共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于同学们讲明白,在课堂上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能违反。但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犯常识性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该心平气和的去处理,不能怒目相向。

(二)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

对于女孩较多得班级,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成为朋友式的师生,在课堂上给予严格的管教,但对于课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就中国教学论的问题史而言,学生始终未成为研究的重心。因此,在关于学生的认识问题上,研究者和教育者都以一种缄默的观念来定位和定性。而新课程改革引发的教学改革,却首先把学生推向中心,使得学生观问题研究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从而形成为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竞争的学习机制

例如将数学小故事带进课堂,或是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比拼数学学习的快慢与效果。例如,在高一《对数》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换时这一节的重要内容,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在课堂一开始,就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信与挑战意识。教师:昨天,我们研究了指数函数,许多同学挑战成功,能够快速的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去比较数的大小,比如某某某,昨天让老师刮目相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对数,更是给你证明自己的机会,希望某某某的同桌能够有比他更加出色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对对实力相当的同学进行比拼,在竞争的同时给予恰当的激励,或是利用激将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从而成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神圣职责,这要求我们在自己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境、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拥有一颗为了学生不断学习,谋求展业发展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断思考的向生之心。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更应当认清职业教育的特点,找准数学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质量,创设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进行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