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药行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医药行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电力行业 电力监管 监管会计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入手,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电力行业建立会计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1、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监管主要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监管会计作为一项亟需监管理论指导的工作,却一直游离于监管学说之外。可以看到电力监管中的内容为:电力产业进入与退出的监管、价格监管、市场结构监管、财务与投资监管、市场秩序监管,这些监管在事实上都离不开基于会计的监管活动,但监管会计制度和电力市场的结合目前在我国一直缺乏研究,这使得电力监管在理论上与监管会计制度缺乏衔接,理论的缺乏也就导致了实践上的举步维艰。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电力监管的发展实践表明,电力监管机构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管会计制度是其关键一环。可以说,凡经济发达、电力监管制度完善的国家,其监管会计制度必然是有效的;凡电力市场秩序井然、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的时期;其监管会计制度也必然是得力的。建立一套有序的、切合中国实际的电力监管会计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前景。
2、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的关系
电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垄断性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可以利用垄断权制定垄断高价以取得垄断利润,为了防止垄断性企业获取垄断利润,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力行业实行电力监管。有效进行电力监管的基础是获得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主要执行一般企业通用的会计制度,按照该制度进行的会计活动不能提供符合电价监管需求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监管的需要。要想治理电力企业虚假的会计行为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更要有与电力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义上的监管会计制度。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指以矫正和改善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为目的,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会计行为进行干预、管制和引导的准则和规范。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这一理念,是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会计这两个领域来阐述监管问题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一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
电力行业中的信息包括发电成本、输配电成本、购售电价格、电量、供求关系、网损、输电网络阻塞状况和机组检修情况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及披露这些信息的制度深深地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市场效率、监管成本和市场公平性。若电力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有误,例如发电商获得了错误的电能需求信息,将无法合理地作出交易决策,最终发电商无法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个市场也无法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效果。同时,源于对信息的缺失或不确定性,市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以收集必要的监管信息。如果电力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售电方相比购电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则售电方将能够借此抬高售电价格获利,这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电力市场中的不公平情况。可以说,信息在电力行业的运作和监管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这正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
在电力行业中,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电网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力交易环节信息披露制度三部分组成。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是基于发电厂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成本构成,内容包括:发电厂的基本信息、机组的技术信息和与成本相关的信息。该信息披露制度通常侧重于为监管机构对发电企业市场力的评判提供帮助,内容一般包括技术信息和会计信息两大类,其中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电网企业可分为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监管机构对电网企业的监管主要是两方面:确保电网企业的成本真实,遏制不合理开支,控制电网运行成本;防止电网企业滥用权力,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所以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建立。其中成本信息包括电网企业相关会计数据,以及资产评估报告等,例如,电网企业上一年度的还贷费用、电网的折旧费用、电网的维护与检修成本、电网建设费用、人力资源开支与差旅费等。我国电力交易环节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交易时进行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制度,内容包括每个市场中发电厂(机组)的报价数据与中标结果,以及全部的市场交易信息,包括需求信息、各种约束条件等。很显然,无论是从发电企业的信息披露来看,还是从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来分析,以及电力交易环节的监审上,会计信息在整个信息披露制度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成本披露中,处处都凸现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电力企业业务成本对象和项目、科目设置以及成本报表进行规定,并且覆盖与定价有关的资产、资本性支出等会计信息最终影响和决定了电力价格,这便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之间难以割裂的天然联系。如果说电力监管的核心是信息监管的话,那么,信息监管的核心无疑是会计信息的监管。
3、构建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3.1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电价监管的客观需要
当前电力企业执行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既不能准确反映确定电价应考虑的成本信息(如没有区分计价成本与非计价成本等),也缺乏用于评估电力计价成本合理性的标准成本,因此,从电力监管目标出发,依照会计法的规定,需要制定专门用于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并对被监管单位执行会计制度进行动态监管。
3.2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维护电力市场秩序,重点是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市场规则,并对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管,而这些都需要电力监管会计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
3.3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履行其他电力监管的重要依据
实施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可以对电力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对电力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达到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交易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宁,政府管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基于行动主体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13)
篇2
医疗与医药行业是息息相关的两大领域,从1997年10月国家政府部门对药品实行第1次降价起至2006年12月底公布的第21次降价止,据统计降价金额已达416.6亿元。其中以2005年9月第17次降价的平均降幅为最大,达40%;2007年1月26日实施的第21次降价总金额为最高,达70亿元/年。降价是为了遏止药品价格虚高,但是老百姓对药品降价却没有感觉,反而“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2006年国家相应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如打击医药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和连续对药品实行降价等,这些政策的推出就是针对当前的医疗体制和药品流通中的不足。目前我国药品销售最大的终端还是在医院,所以把医疗体制与医药行业视为密不可分的一体,要改革必须联动,这是完全正确的。
1 医药行业
1.1 医药行业产能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 500种,总产量85.6万吨。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 000余个品种,含商品名的品规约2万种。2005年,我国七大类制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剂、粉针剂、输液和缓(控)释片)产量分别达到3 061亿片、738亿粒、63亿包(袋)、11亿瓶、105亿瓶、49亿瓶(袋)和17亿片。2005年统计汇编的中成药企业1 283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品种8 000余种。我国有生物制药企业400多家,其中具备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能力的企业114家,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疫苗生产企业28家,能生产预防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年产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
但目前医药行业的现状是国内4 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近2/3面临着危机。其危及生存的重要原因,就是药企的研发资金匮乏,投入金额不足销售额的5%(西方发达国家为15%~25%),且大多投入到仿制药上。企业无能力进行创新,所以无法对其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因而屡屡出现重蹈覆辙的低水平重复和无序混乱的市场竞争局面,导致医药行业生存的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产能闲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1.2 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1-10月累计,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 622.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57%;实现销售收入4 320.68亿元,同比增长27.59%,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上升2.04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为301.89亿元,同比增长9.84%,增长率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53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和中成药工业由于受药品调价政策的影响,分别下降了3.78%和1.80%);而销售费用达518.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1%,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与2005年同期相比,医药产业各项指标全线下降,为近10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
2006年1-10月,国有经济类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8%,但较上年的增幅减少1.54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类型企业占整体产业的2.17%,累计完成9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09%,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11个百分点;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分别完成2 040.82亿元和1 14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01%和26.8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3%。数据证明,国有经济类企业不如集体经济类型企业更不如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
(注:以上数据取自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1.3 2007年医药行业展望
2007年,政府控制居民用药成本、减少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虚高利润的政策方向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同时,医药行业中的很多体制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政府改革进程中,仍然会继续“牺牲”企业利润。像对2006年前10个月统计一样,行业的需求增长没有太大问题,但行业盈利空间仍然将面临压力,所以2007年的利润增幅很难出现大幅回升。
1.4 医药行业对医疗事业的贡献
为了弥补财政对医疗机构补贴过少而造成的缺口,政府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上顺加加价15%。目前虽然医疗服务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在医疗机构收入组成中的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由于医院普遍倾向于采取“高收入-高投入”的经营模式,医疗服务收支缺口反而逐步加大,所以药品加价上的盈余收入,是医院重要的利润来源。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和平安证券统计的数据(表1)可以看出,在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中,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贴从约25%到45%左右(有报道说,在一些城镇医院已高达60%~70%)。
2 医疗体制
2.1 医疗体制改革思路、原则及制度
改革发展的初步思路: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所有医院不分隶属关系,均由当地卫生部门实施全行业管理的体制。实施药品收入分开,切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扭转公立医疗机构盲目创收倾向,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条基本的原则:一是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者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四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立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运行状况
2.2.1 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中国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总数达二十几万个,比上年增加1 457个。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划分:目前共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2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6万个 。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在众多的医疗机构中,医院有18 7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万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1万个。按照医院等级划分:三级医院946个(其中:三甲医院594个),二级医院5 156个,一级医院2 714个,未评定等级医院9 887个。尽管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比达到52.17%,但其拥有的病床比仅为3.99%,到民营医院就诊的人数比更少,只有3.26%,这直接导致了民营医疗机构客户资源严重匮乏、规模普遍偏小、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完全起不到弥补国有医疗资源的不足,分流病人的目的。
2.2.2 医疗机构诊治病患人数分布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3.05亿人次,与2004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数增加0.82亿人次,卫生院诊疗人次数减少0.04亿人次。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医院13.87亿人次,占60.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59亿人次,占2.6%;卫生院6.99亿人次,占30.3%;妇幼保健院(所、站)0.97亿人次,占4.2%。按照医院等级划分:其中三级甲等医院诊疗人次3.17亿次, 占全国总量的13.75%,占城市医院接诊总量的22.86%。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来划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2.23亿人次,占96.4%;营利性医疗机构为0.75亿人次,占3.3%。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医院、卫生院占总诊疗人次数的87.8%。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体病床使用率为62.9%,三甲医院达到了92.7%,其中卫生部部属综合医院更高(达100.2%),而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为37.8%。占医疗机构总数量仅为0.20%的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医院成为医疗市场的主导力量,可以看出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过度集中,这是中国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缺陷之一。
2.3 人均医疗费用支出
卫生部统计数据表明,在药品整体价格回落的5年时间里,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不降反升(见表2)。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提高检查治疗费用外,针对降价而广泛使用替代药品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平均价格水平,所以再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3 医疗体制改革与医药行业发展之辨析
3.1 财政投入与药品价格
医疗体制:无论是从中国政府的统计结果,还是从WHO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政府在全民医疗保健体系上投入太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1993年开始,10余年的时间里政府每年投入到医疗保健体系的总额始终不足医疗费用总支出的20%。所以政府财政在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的同时,必须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目前医院的收入50%左右来自于药品方面的补贴,成为医院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医院为了在药品销售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保证“招标价格15%加价率”规则的前提下,可能会要求医药工、商企业做进一步的让价,这让价的方式之一通常是通过额外赠送药品来实现的。医疗单位作为药品购销的居间环节,已经在整个价值链中演化成为绝对的主导力量。
医药行业:目前降低价格无法改变利益分配,影响生产企业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为继续牟取高额利润,会利用各种手段促使进入降价名单的药品悄然退出市场。对此,政府凡发现医疗机构销售降价药品的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明显下降的,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管控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对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更强调以差异化原则对待不同的产品,这将促进药品的创新和廉价药品的使用,会给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以及廉价药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这些企业未来遭受到的降价因素冲击可能小一些。
3.2 社会医保体系建设
医疗体制:医改方向是全民享有医疗保障。但是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缺失,使得作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保明显缺乏公平性。所以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构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网,合理调整医疗资源,对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是十分有利的。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必再担心运营成本。2007年浦东新区政府将对社区服务卫生中心先按常住人口把基本款项拨到位,再根据“第三方”专家核准它们的运营成本,补足不足费用。对传染病医院和肺科医院,则特事特办。在2007年的卫生资源预算中,明确“托底”,既保证职工有合理收入,也使医院有足够的费用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近期在北京推行的社区基本用药由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等举措。由于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量大面广,市食药监局把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列入重点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对这些药品的价格自行上调,则医疗保险基金将不予以支持。同时推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方法,为控制医疗费用而推出的定额付费和单病种付费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等。
医药行业:基础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及病人就诊分流策略的实施,将削弱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国有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一些住院用药品种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外,其余易产生“大处方”的高价药品采购量有可能会直线下降。预计5年后农村医药市场将超过450亿元,其中80%由财政支付。所以随着普药在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大量使用,一些以普药生产为主的大型制药企业将获利,因此生产企业必须考虑医药营销重心不断下移到普药主要消费区域的问题。
3.3 医疗体制机制
医疗体制: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国有医疗机构通过快速提高就医病人的服务强度(不完全是服务质量的提高)的方式,以谋求取得更多收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病人负担明显加大。因而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家,以此来遏制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导致医疗费用水涨船高的趋势。“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要降低药品价格,在建立“医药分家”医疗体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严密的反商业贿赂制度。因为医药分家只是解决了医院偏好采购高价药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医生作为个人收取回扣的问题,因为无论医药如何分家,处方权始终掌握在医生手里。以法治医可能会是一个帮助医疗体制改革得以实施的一种法律手段。
医药行业:历经21次行政降价,药品价格水平逐年回落,医药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病人负担却并没有减轻。提高国家对医保体系的支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虽然本身并不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对国有大型医院管控力度的加大,未来“收支两条线”或类似政策的执行,过去因医院占款因素引起的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据了解,卫生部将会制定《医疗机构接受药品赠送管理办法》,将药品赠送明晰化,医疗机构逼迫药品销售方做出的“暗扣”让利将被划定为商业贿赂,医药工、商企业将借此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4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 根据90多个国家的经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政府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保证基本用药,严格使用管理,降低药品费用,以保证百姓可以用上低价药。
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致使制药工业在正常的药品交易过程中失去话语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正常运转。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处方药所在的医院市场面临较大的行政和舆论压力,药品使用会逐步走向规范化,与此同时也给OTC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将会带动我国OTC市场较快发展。
篇3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39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将该项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二、积极行动,制定方案
国家在“**”期间,将制订、修订5**项中医药标准,我省要在配合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中争取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中医药技术标准领域中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的标准和管理标准领域中的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订、修订。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加强研讨,在掌握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加大中医药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中医中药并举,管理与医教研紧密结合,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并积极参与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相关工作。
篇4
医药销售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中国医药销售产业自新世纪以来发展迅猛,10年来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3%。据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商业销售市场为8600亿元,其中全国医院用药规模约5500亿元,零售市场约为1950亿元,总产值达到15500亿元左右[1]。本文以广西部分医药销售企业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分析了广西医药销售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医药销售企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卫生材料为主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基本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城乡医药流通网络。2011年,在全区医药制造工业中,162家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3亿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16.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药工业主要指标排序中,广西销售收入排第18位,利税排第14位。广西医药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7%[2]。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广西医药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增加值达128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3]。然而,近年来随着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广西医药销售企业在完成利润持续增长的同时增速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销售点分布不合理,行业集中度较低
一是经济较发达的市、县销售网络多,而一些偏远城镇、山区销售网络少。二是针对三级、二级医院的医院终端覆盖能力比较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农村的医疗机构,全区范围内的覆盖能力却相当薄弱。三是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销售企业布点少。从市场占有率看,国内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在广西的销售份额仅为2%左右,广西医药销售企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对提高医药销售产业集中度的作用不明显。四是零售药店规模小。近几年来仅大中城市就有数十家零售药店被淘汰出局,规模和实力上的悬殊使零售药店在与大、中型医院的长期市场份额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市场管理仍不规范,行业形象较差
一是制药行业本身定位不准,品种趋同严重,往往是同个临床适用症同一个剂型有众多替代品,造成销售行业严重的恶性竞争。二是药品生产领域供过于求,流通经销领域秩序比较混乱。部分销售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还纷纷标贴虚高药价、使用带金促销方式或通过高额回扣来促销,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盛行,药价虚高。三是有的医药代表在药品促销中行为不规范,在药品营销中采取商业贿赂等做法,不仅增加了病人和政府的医疗负担,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行业形象。
(三)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缺乏药剂师,营销资源没有掌握在企业手里,一旦业务员流失或跳槽到竞争对手处,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甚至长期的伤害,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及市场的长期、稳定占有极其不利。二是医药销售管理人才缺乏,对零售药店、医院药房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竞争力。三是药品营销方面的基础人才奇缺,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药学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又缺乏营销技能,导致药品市场营销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将其小团体或个人利益与药品营销活动密切挂钩,排斥利薄药品,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给医药企业在经营理念、市场开拓、品牌维护、促销执行和服务等方面造成诸多的障碍与困难。
(四)营销模式相对落后,现代化进程缓慢
一是市场定位不够准确,营销成本大量浪费。医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竞相开发出各种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例如,买一送一、发放优惠券和体验卡、会员卡等。然而,在花哨的营销策划中大量增加了成本,其价格竞争优势也会相应丧失。二是营销轨道存在偏差。有的医药企业在电视、电台、杂志和报纸等大众媒介上大打虚假广告,欺诈广大患者和消费者,虽然销量有所增长,但对销售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推广手段单一。大部分医药企业采用人际沟通的推广手段,缺乏一种整体性的推广途径,很难起到规模化的效应。四是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医药营销现代化进程缓慢。一个不能与市场发展趋势同步的营销企业注定会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
二、新形势下广西医药销售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近年来,全区各地医药企业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目标,不断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重组步伐,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医药行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15%左右;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约20%;中成药产量翻倍增长;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结构优化,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落实,有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品牌潜力巨大。
(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效益上升。医药行业进入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底线由2006年的5.80 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10.23亿元。从广西医药企业销售规模看,超过亿元的有6家,医药销售实力较强企业(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为52亿元,占广西全行业的40.86%,其中排名前10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8亿元,占广西行业的25.30%,占百强企业的35.71%。百强企业利润总额为2.86亿元,其中前10位利润合计为0.95亿元,占行业利润的40.56%,占百强企业的33.20%。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步加大,行业规模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零售终端争夺愈演愈烈。近年来,医药零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销售规模逾120亿元,其增幅稳定在15%-18%左右。广西医药零售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零售连锁10强企业的门槛已突破4000万元关口。2011年以来,零售市场虽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平价药房的冲击,抗生素限售令的实施以及药品分类管理的提速,加剧了零售市场的竞争。此外,企业发展面临区域分割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治理商业贿赂终端费用减少,药品降价等因素加剧了企业经营难度。而唯有注重品牌、管理、深度服务的理性市场竞争和差异化经营,才是医药零售业赢得市场空间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农村消费市场稳健起步。随着国家“两网”建设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正在推进与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的开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启动内需、寻求医药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医药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区14个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广西有11个市增幅超过20%,其中增长较慢的梧州市,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739.5元,增长14.4%。2010年全区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对农村销售额为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4%。2012年将继续保持这一增长态势。
(五)需求呈现多层次格局。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及新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消、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成为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新品种,市场消费呈现多层次的格局。
三、提高广西医药销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当前,广西医药销售行业面临的总体形势较为有利。医药工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医保制度有序推进,国际对植物药日益重视,为以中药为主体的我区医药工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是我区医药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筹措发展资金困难、利用外资规模不大、技术滞后;同时还要面临国内中成药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利用其先进产品和强大资本不断挤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加快调整和振兴步伐,努力提高广西医药销售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观念,开创医药营销工作新局面
众所周知,市场营销是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以达到实现各方利益的目的。目前传统的销售观念正逐步被新的营销理念所代替,树立健康的现代营销理念,其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营销价值观,即以产品、服务质量竞争为主,价格竞争为辅的现代营销理念。一是始终强调非价格竞争,包括通过产品的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包装等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达到在企业竞争中取胜的目的。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竞争正是应对传统的营销竞争模式的变革,也属于非价格竞争的范围,其核心是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顾客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竞争。三是采取集中管理与推广,协调平衡公共关系,促进市场消费需求的改进,强调部门和员工密切协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二)紧紧抓住医改给医药销售行业带来的机遇
新医改政策给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营销新思路,我国新医改的规划是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随着各级政府投入增长和全民医保的逐步实现,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预计未来10年全区卫生费用整体上将增长2.5倍,年均增长约13.5%。同时,农村医疗市场增长将快于城市,农村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将会成为改革之后市场急剧扩容的方向,未来10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介于16%-25%之间;大病统筹医疗市场容量未来10年将有15倍以上的扩容速度。因此,即将实现全覆盖的城镇居民医保、社区医保、农村医保市场将吸引更多医药销售企业的关注,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增量,对医药销售企业来讲,未来需要不断的深化网络覆盖能力。同时,新医改对医疗机构的约束度将明显提高,推动医药销售行业规范化、市场化。
(三)加强行业管理,从政策上加大对医药销售企业的支持力度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其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增长保障。销售政策是销售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策略与措施。对于医药销售企业而言,由于医药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对营销模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是长期的、累积式的。同时,医药企业构建与政府部门、商业公司、医院医生等的稳定健全的网络关系,对于医药企业的营销具有良好的辅助功能。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上对医药商业企业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联合加以支持和引导,卫生、药检、物价等政府部门要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只有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销售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四)扶持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我区医药企业和产业
营销的最高目标是建立目标顾客与社会认同,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目前,广西壮瑶医药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正骨水、云香精等30多种中成药已经形成品牌,行销国内外市场。一是进一步加大现有产品及品牌的整合力度,筛选一批疗效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二是以产品信誉好、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如三金药业、桂林西瓜霜等)为核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措施迅速提高其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分层次制订品牌培育计划;四是鼓励一批优势企业利用产品技术的优势开展海外业务,促进医药企业走出国门,逐步推进广西中医药的国际化。通过各方面形成共识,支持医药产品的品牌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我区医药品牌和企业。
(五)加快销售企业规模发展,推进医药流通领域国际化的进程
从企业层面来讲,医药商业实质上是一个分销总通道,所有医药销售企业可视为一个大的物流企业。未来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区域型垄断到全国布局,从内生增长到外部并购,形成规模化、渠道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龙头企业拥有更强的资源优势。广西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发达省市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抓住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重组,发展超大规模的医药物流企业。可以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和药品零售商等下游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供应系统,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同时,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医药流通领域国际化的进程。
(六)积极推进医药产品市场开拓和经营销售方式的创新
目前广西医药市场基本的商业模式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商业模式不会维持长久。广西医药流通领域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既缺少医药物流管理系统,又缺少医药物流网络体系、增值服务。要鼓励支持医药集团利用现代物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的电子商务化;通过销售、连锁配送、各种有效终端销售方式等的有机结合,构建强大的药品销售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促进产品的进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抓住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名优、特色医药产品创造条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将这些资讯以固定格式累积在数据库当中,在适当的时机,以此为平台进行广泛地营销传播。
(七)合理调整营销企业的布局,适应当前医药零售市场发展需要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医药零售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医药零售业户也应当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发展,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变化,淘汰落后的零售业户,新增符合条件的医药零售业户成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目前,随着新型医药营销模式的不断完善,医药物流架构的逐步形成,农村医药零售网点布局也应当随之有所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应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合理调整,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医药零售业户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使之能够与医药销售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变化,才能真正使得整个农村医药零售市场呈现出规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5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30)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 E-mail:
[作者简介]张雯,硕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标准化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旨在为今后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成果;技术规范;转化;路径探讨
1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政策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各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科技向标准转化的转化率非常低,以2013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统计数据为例,科技部当年共登记科技成果51 723项[1],与51 723项科技成果相对应的是2013年共计制修订标准1 691项,其中指定1 211项,修订480项[2]。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多,但是转化率低。
就中医药而言,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例,截至2012年,通过中医药学科资助的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5 146个,资助经费约达15.080 7亿元;其他资助还有来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若干类别经费的支持[3]。反观中医药标准化进展,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医药领域共制修订国家标准27项,行业或行业组织标准471项。虽然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中医药相对于其他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科研单位等相关研究机构,往往局限于为了发明而发明,为研究而研究,并未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大量的改进和转化,为能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科研成果往往停留于“实验室”的初级阶段,致使众多本应对中医药推广与传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服务社会,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其应用的自身价值,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科学研究、标准和成果转化三者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转化是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具体转移和应用于生产的实践表现,不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样,各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把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竞争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经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的支持[4]。
当今社会,标准的竞争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总理指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不仅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5],而且能够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语言,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一项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往往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6-7]。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8]。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计划不断革新以及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药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条件的要求,符合国际惯例,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资源转化为产业,文化和经济优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用地位。同时,标准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技术标准,来限制不符合本国标准服务和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利益。我国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堡垒己不在,但是技术堡垒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欧洲的《传统药品法》案的颁布就是为了阻止中草药进入欧洲市场设立的门槛。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家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鉴当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用标准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药学才能与时俱进。
3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
3.1标准的涵义及分类
技术规范属于标准的一种,国家标准GB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给出了标准的定义,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并注明:“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按照标准的要求程度分:规范标准、规程标准和指南标准[10]。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适宜时,技术规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规程: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指南:给出某个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
3.2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是指从科研成果的形成开始,到形成基于该成果的技术规范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跨越了2个系统即科研系统和标准化系统。从标准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将科研成果纳入到技术规范的所有标准化活动;从科研系统来看,它是将处于转化中某个适当阶段的科研成果将技术规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手段[11]。
然而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够符合转化为技术规范的条件。从标准的概念不难看出,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每个标准都应当界定出其适用范围;其次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而且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某些一次性出现的事物由于其偶然性,不需要制定标准,某一方单独使用的文件也不一定要制定标准;只有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而又反复出现的事物,为了规范它,才需要制定成标准[12],因此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内容必须符合具备以下特性:①其内容必须具有适宜于制定为重复使用或者共同使用技术要求的性质,这种性质对于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生存来讲不是必须的,但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进一步的推广时至关重要的。②同时应当具备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内在要求指的是科研成果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熟度,先进性,应用价值及与政策的协调性等等,如果科研成果的实际状态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其不具备可转化性;外部条件指的是行业内或者领域内有制定该技术规范的需要,具有推广的必要性,才需要将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整合和梳理,转化为技术规范。
3.3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具体步骤
3.3.1遴选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现状部分不难看出,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标准的制定数量是有限的,追根溯源,在于哪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标准以及如何转化目前缺乏相关的方法[13],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 [14],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准则和条目。
判断一项中医药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要考虑以下2个基本准则:第一,可行性,即该项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标准的基本属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够重复利用;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员基础;在该领域是否能够达成一定范围的共识,并确保该项技术规范与当前已经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术标准之间保持相互协调、没有重复。第二,必要性,即通过对该项科研技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认为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这是确保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具体评价条目见表1。
在必要性的遴选条目中,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成熟度是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备转化潜质的先决性要素,主要表现为通过分析该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时间、范围大小、与相关技术的协调性,是否在中医药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设立该条目的原因是,因为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因此只有中医药领域内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并且在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否解决中医药领域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是指该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之后可以解决行业领域内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与同行业比较达到国内或国际的先进程度,并考察是否可以带来共性问题的解决。
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体现科研成果价值的第2个特性即表现为经济性,因此设立了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这一点对于评价应用及开发类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谓的经济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带来或者已经带来的经济价值,即科研成果转化后将其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带来的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效益[15],对于中医药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现在是否是中医药市场发展所亟需,该条目是通过分析该科研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大的利益,则推广的价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后对于中医药市场增收,增效的直接贡献和对于国民经济带来的间接贡献,预期的经济效益越大,提高中医药市场竞争力越强,则越需要转化。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一表现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类的安全,文明和伦理道德准则,因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和经济价值很高,但是违背了人类安全、文明和伦理的原则,是需要被禁止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其二表现为是否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属于中医药在卫生领域内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后,能够切实提高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其社会价值,该项科研成果才具备转化的必要。
运用共识会议法对前期遴选出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论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完多轮专家共识会议之后,根据专家共识会议的结果,确定技术规范的转化方案。
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新工作项目提案建议书,填写完成后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办公室,履行报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复后批准立项。
3.3.2确定技术规范制定主体
明确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至关重要,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具备在中医药行业内,处于该领域领先并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资质,才能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规范后起到推广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3.3.3组建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
3.3.3.1遴选原则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由临床医生、药学学科的人员、临床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及标准制定人员等多学科人员组成。人员有资深老专家、专家、临床一线医师、药师、科研研究人员、方法学研究者等,分布在老、中、青3个层次。负责起草的工作组积极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吸纳各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既往标准化建设的经验。
3.3.3.2工作组组成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方法学专家、统计学专家、中医药行业管理者及卫生行业管理者等资深专家组成,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出决策性的建议和总体督导。撰写工作组又分为文献检索小组和起草小组。由具有临床、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的人员执笔撰写技术规范;由具有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及较好外语水平的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评价。
3.3.4系统收集相关材料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补充相关材料,具体包括:广泛收集与技术规范相关的专业文献及相关科研成果,与技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编写工具,《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相关规则与指南;从而节省技术规范编写所需的时间。
3.3.5起草技术规范
3.3.5.1撰写技术规范讨论稿基于文献检索小组检索的所有相关材料,并且广泛征集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的使用各方比如各级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科学研究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技术规范的讨论稿。
3.3.5.2撰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技术规范更具公认性,召集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专家对技术规范讨论稿进行专家论证,以期讨论稿进行修正完善,撰写工作组对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细致的推敲和反复讨论。
经反复讨论之后,运用由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编的《标准的编写》一书中附录6中的“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进行编制,使编写的技术规范符合GB/T1.1规定的标准要求,形成征求意见稿。
在标准编写时应当注意,标准的条文应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描述准确、规范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标准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信息的,它对语言描述的要求特别苛刻,标准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易懂,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措辞,一是要清楚的表达信息,一是不容许出现异议。标准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用词禁忌模棱两可,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具体可以参考GB/T1.6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
3.3.5.3技术规范意见征求在形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之后,需进行必要的内部验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公开,网络,问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在完成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之后需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意见汇总处理表,对于未采纳意见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技术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应当再次征求意见。
3.3.5.4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根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对意见进行逐一认真分析后,再进行意见的汇总处理,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
3.3.6审查、批准、出版、复审
由于技术规范的审查,批准,出版及使用和复审,均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为,因此仅需按照其流程具体操作即可。
4讨论
在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时,遴选具备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对于技术规范的转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原则和条目。然而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讨,迫切需要进行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评价系统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价,更好得确定应当重点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项目。
然而大部分标准化的学术论文目前都还停留在对标准化工作的初级探讨、经验总结及具体标准的讨论方面,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转化路径深入研究很少,使得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支持的中医药科研计划从立项到科技成果产出,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批准,是两条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过程链,很多中医药技术成果中亟需形成标准的内容未能进入我国的标准的制定程序中来。科研院所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标准,更缺乏这方面的有效经验,造成了大学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加之我国僵化的科研体制管理模式,立项专家往往忽视科研的应用性,容易导致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无法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资源的整合,系统梳理科研进展及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加大科研成果向中医药标准转化的力度,真正体现科技创新对于中医药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EB/OL].2013-11-26.http:///web/detail1.aspx?menuID=11&contentID=1011.
[2]国家标准委. 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布[EB/OL].2013.http:// .cn/news/20131219/119658.shtml.
[3]郭春莉,付强.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850.
[4]石骥,傅良韬,文军,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强成果转化[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34.
[5]Pat Picariello.A global standards strategy by industry for industry[J]. Standard News, 2002(5):57.
[6]高晓红,丁日佳.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术标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系统论[J]. 世界质量与标准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96.
[9]宇文亚,韩学杰,史楠楠.中医药标准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及方法[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2]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编写组. 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3]柳成洋,于欣丽,尹彦.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潜力分析方法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41.
篇6
【关键词】中药专利;专利申请;法律对策;产业对策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中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世界卫生组织(WTO)和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的一组数字显示:目前国际市场中药销售额每年160亿美元,日本和韩国的“洋中药”品种占80%~90%,已成为国际中药市场绝对的赢家,而中国的制剂在国际市场仅占3%~5%[1]。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大潮下,如何加强中药领域专利保护研究,保护中药自主知识产权已迫在眉睫。
1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现状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最有效的一种保护方式,世界各国也主要采用专利制度对药品发明进行保护。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理应是中药专利申请的大国和受理大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中药的专利保护基本上是与专利法的实施和修改同步的,但由于我国的专利制度大多借鉴于西方,对于中药的保护没有独到之处,因此中药专利申请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1.1国外中药专利申请情况
1.1.1向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注册的数量少
国内企业一般认为中药难以符合化学药的新药申请要求,在国外很难申请到专利,故而更多倾向于国内行政保护。而行政保护存在着保护力度不强、无法与国际接轨等诸多缺陷,对于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极为不利。我国已于1994年正式成为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的成员国,所申请专利仅需在一国申请成功即在每个成员国都有效,但国内中药界却很少采用这一途径占领国际市场。据《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初,中国公布的中药专利申请达24552件,但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仅占国内申请专利数量0.6%,低于各技术领域2.4%的平均值[2]。也就是说,国内有99.4%的中药专利没有去申请国际专利,充分反应了我国医药行业安于现状,没有向国外扩展,占据海外市场的战略计划。
1.1.2国外企业抢注中药专利现象严重
国外企业十分重视对研发成果的专利保护,将申报专利及专利管理意识贯穿于整个研发过程中。国外许多企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资金,从中国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中药进行系统研究,抢先申报许多专利,占领我国的中药市场,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如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丸”,年产值近1亿美元。
从近年美国及欧洲等国的专利文献来看,在欧美,中国的中药不是不能申请专利,而是
我们申请得太少了。在对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gov)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检索,显示近几年的中药专利获取呈上升趋势。且在这些中药专利的申请中,以美国为最多,其后依次是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而中国只占了较少比例;在欧洲专利局,中药专利申请量则以日本为主[3]。如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被美国申请,且他们申请的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其中美国箭牌公司独揽四项专利。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素有“薄荷之乡”之称的江苏里下河地区,至今却没有一件薄荷专利申报。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旅英华人中医罗鼎辉采用自己研制的中药配方成功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与一家英国制药公司合作开发时,没有及时申报专利,反而被该公司申请了英国、欧洲甚至中国专利,罗医生自己的中药配方技术就这样被他国药厂据为己有[4]。
1.2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情况
1.2.1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创造性不高
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于国外来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致使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如牛黄解毒片全国有150余家企业生产,安宫牛黄丸有100余家企业生产,复方丹参片有140余家企业生产,人参蜂皇浆有80余家企业生产。从中药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复方制剂占50%左右,主要保护中药配方,这类发明所采用的大多是普通常规技术,技术含量不高,中药专利申请的创造性偏低。相反,国外医药项目在中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而且多是医药的高新技术领域[5]。
1.2.2中药专利申请中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比例过高,授权率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中药公开的非职务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平均为69.4%,来自国内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职务发明专利仅占28.4%,其中个人申请的授权率为30%左右,而药厂、大学、科研院所申请的授权率约为70%[6]。在中药专利申请中,个人申请的绝大部分是复方制剂,很多都没有考虑授权后产业化实施的可能性,甚至还有的仅仅为荣誉而申请专利。申请中常常只有配方,既没有动物试验,也没有临床观察报告,所开发的中药在疗效的临床验证、试验手段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授权率很低,不仅得不到专利保护,也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这些申请虽没有获得专利权,但是其技术内容已经被公开,对于申请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且,由于内容已被公开,在世界范围内,均可以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了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流失”,因此对于我国整个中药行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1.2.3申请人缺乏专利相关的基本知识
目前,我国不少申请人缺乏专利申请的基本知识,对专利申报程序不清楚。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难以达到专利申请的要求,导致专利申请的成功率较低。还有一些申请人在了解到专利审查的复杂程序和要求后,“知难而退”,不愿继续投入精力维持专利申请,致使许多已经申请的专利被中止或撤消。甚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专利申请人不愿或未能及时缴纳专利费而使专利申请被撤消。如茯苓素的制造方法专利,大黄炮制新工艺的专利,均因未缴纳必要的费用而被撤销发明专利,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2解决上述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中药是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医药,我国应基于中药自身的特点,对中药加以保护。关注中药事业的发展应该从研究中药的专利申请等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从法律和产业策略角度解决这些基础性的难题,最终实现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和世界化。
2.1中药专利申请的法律对策
2.1.1引入新科技,适当改变现有中药专利的授予标准
虽然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涉及了药品专利保护的问题,但主要借鉴的是西方专利法规的有关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殊性,在中药专利保护上还存在缺陷,若用来保护中药,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以中药复方为例:根据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由于中药复方的结构异于西药,不能简单地通过物理或化学公式进行表述,实践中很难满足专利“三性”的要求,按照现行的专利法规定,实践中很难取得专利。因此在中药专利审查中,可顺应中药的特点,引入最新科技―――中药指纹图谱来制定新的专利技术表达标准。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借助于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将中药化学成分组合物中的某类化学物质或各个化学物质的化学信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以图形(图像)的方式来表征并加以描述的图谱”,“在应用中,它借用了法医学的指纹鉴定的概念,具备个体的绝对唯一性、物种特征的唯一性和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7]。利用中药指纹图谱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申请专利的中药产品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认定申请专利的中药产品是否具备专利的“三性”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
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有关中药保护的法规、政策难以满足中药保护的实际需要。反观美国,植物受到专利法与植物专利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的双重保护。因此,我国应该结合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特点,出台与中药专利保护有关的配套政策,引入新科技,研究制定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突出民族利益保护的中药专利保护标准和法律制度,甚至出台《中药专利法》作为我国《专利法》的补充,使中药专利保护更具针对性。
2.1.2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国际意识,制定相关中药标准,努力与国际接轨
韩国韩医协会曾宣称:世界卫生组织的针灸穴位标准99%采用韩国布局,韩国针灸标准已成“国际标准”,意图用制定标准身份优势来确定其韩医地位。可见,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质量标准,将是我国中药的巨大知识财富。目前世界上尚缺乏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我国要发挥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加紧制定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中药质量标准:加强和完善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GAP标准、中药饮片生产的GMP标准、中药炮制、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的质量标准以及中药产品的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并参与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法律保护基础。同时我国应建立和施行针对中药的专利申请制度,并努力使其成为其他国家,甚至是国际公认的规制中药专利保护的标准制度。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专利申请与保护的力度,加紧制定中药相关质量标准,保证中药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发展,维护我国中药产业的合法权益,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2中药专利申请的产业对策
2.2.1充分利用优先权制度,不断创新,延长专利期限
《专利法》规定:申请人就相同主题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我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意味着已获得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如果在原本专利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且该创新的成果完成日在优先权期限届满之前,便可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在原专利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和创新,又可以促使原专利权人不断更新和发展该项技术与产品,从而获得更长时间的专利保护期限。同时,发明人不断的就一个产品申请新的专利后,在一年期限内将相同主题的专利合为一项专利,利用优先权制度,仅需支付一件专利的费用,不仅有利于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而且减轻了专利权人的经济负担[8]。
美国专利医药公司就经常利用从属专利延长专利药的市场独占期。他们在其专利即将到期时,通过改变剂型、传递系统、浓度(强度)、剂量;或者引入专利快到期产品的化学改变体,包括代谢物、同质异形物及异构体;或要求列出某一药物的新用途、新化学性质、新包装;或提出进行针对儿童的安全实验等策略来延长其市场独占期[9]。因此,我国中药企业要转变观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水准,合理设置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以仿为主”向“以创为主”的过渡,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于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更要继续进一步创新,每做出一点实质性的改进,除可用技术秘密加以保护外,都尽快就改进部分申请新的专利。通过优先权制度,专利申请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改进自己的技术内容,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达到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2.2.2积极申请中药保健用品专利
近年来,随着生物经济的兴起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保健用品的关注和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中药由于大多具有滋补强身等效用,中药保健用品尤其是保健药品、食品以及保健化妆品等正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目前中药保健用品的发明创造数量不断上升,内容从牙膏、浴盐、健康枕到保健器材,中药保健用品的市场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韩国中药专利申请情况看,中药保健品也是最容易授予专利权的中药产品[10]。因此,我国在积极研发中药保健用品的同时,应积极申请专利,使中药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并取得一席之地。
2.2.3培养专业的中药专利人队伍
中药专利保护在开拓、占领中药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理想的市场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目前,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国内通过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非常少,缺乏精通中药专利申请的人才,导致中药很难达到发达国家专利申请的要求。虽然有不少人士在从事医药专利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从业者并没有医药特别是中医药教育背景。而针对性的解决这些专利实际问题又离不开医药专业、法律以及经济学等诸多理论支撑[11]。因此,必须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经济、贸易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中药专利的水平。用知识产权、中医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和制度创新,进而指导中药专利实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中药专利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庞博.关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法学,2005,(3):97.
[2]岳晨妍,李野,杨莉.中药专利保护与商业秘密保护策略[J].医药导报,2007,26(9):1106-1107.
[3]陈朝晖,郑洪.从美国专利文献看中药复方在国际上的专利保护方式[J].中成药,2006,28(1):102.
[4]梁瑞琼,邱鸿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一)[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31-134.
[5]杨自根.中药专利保护受阻的症结及对策[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9,24(3):114-115.
[6]罗爱静,张艳艳,谢文照,等.基于信息分析的我国中药专利保护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 (130):30-33.
[7]杨秀伟.中药质量评价指纹谱与中药农业发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4):499.
[8].[10]古津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51-152.
篇7
1.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特别是因特网),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在多个环节实现,由此也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R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
2.电子商务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特别因特网)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电子商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用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提高效益。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即企业通过Internet建立在线商店,消费者进行在线购物、支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活动,节省双方的时间,并避开了地理上的制约,有效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虚拟市场(TE):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形态,提供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虚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虚拟市场的概念
虚拟市场是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的一个虚拟的买卖双方聚集并进行交易的场所。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卖方可以面向全球众多潜在买家方便地其产品、服务信息,并通过Internet与许多潜在的购买者进行交易,降低了交易过程的复杂程度,有效地提高了交易过程的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买方来说,在虚拟市场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接触不同的供应商,并通过Internet进行及时有效的比较、沟通,提高采购产品及服务的选择方位,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同时简化了原本复杂的采购流程,极大地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2.虚拟市场的形式
从国外成功的事例来看,虚拟市场的建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卖方或买方建立的,一种是由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其中第一种形式下的虚拟市场主要由大的采购集团建立,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CISCO等,主要目的在于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提高自身竞争力。从目前市场角度来看,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买方往往在交易过程处于较有利的地位,所以一般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大多从买方开始形成。而另一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也是目前国外最火热的一种虚拟市场形式,一般都是由第三方中介组织发起建立,如CommerceOne、Ariba、eSteel等等。因为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本身没有能力来建立虚拟市场,同时其购买能力也难以与巨型企业相比,导致其号召力较小,他们来建立虚拟市场是难以取得成效。而通过中介机构将许多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大的采购集团,对于各个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通过中介机构对买卖双方的规范与管理,提供在线信用,使得买卖双方得以放心地进行在线交易。这种模式的虚拟市场的好处在于第三方中介机构本身并不介入交易本身,可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目前国外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一般由购买方、供应方、第三方中介机构、物流配送组织组成。
三、中国医药虚拟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1.医药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
医药行业是国家的特殊行业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医药产业是我国四大重点(计算机、汽车、医药、微电子)技术创新产业之一,是一个技术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周期长、风险大的国际性产业。但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生产、流通领域等环节种种不合理因素,极大地导致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医疗卫生单位也出现类似的问题,使患者背上沉重的药费负担。为了杜绝上述现象,国家曾三令五申建立行业有序竞争,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流通环节监督。可是,单单从法令法规方面规范市场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增强医药市场透明度和管理监控的力度,大力加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政府、市场、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医药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使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
2.呼之欲出的医药虚拟市场
通过对虚拟市场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建立一个覆盖全行业的医药虚拟市场,一方面是发展的趋势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国医药发展需求的。同时这也是由药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通过一个医药虚拟市场,药品流通中的买方和卖方平等地面对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而在这个渠道中进行的所有的药品购销行为都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记录下来,并经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后成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督的依据。这样一种市场渠道以及相应交易模式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降低药品流通的成本,同样对于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3.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虚拟市场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虚拟市场只不过是实现的手段或表现形式。而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很不充分,那么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医药虚拟市场,是对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促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必然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同时,由于现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不足之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那么他们必然会抵制虚拟市场的推广。因此,一方面目前中国推广和完善虚拟市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动力,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参与,因此,它也必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4.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
首先,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一个合法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双方也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因此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应该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来进行,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和发展。其次,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相关政府机构对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的资格认定和事后的监管,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虚拟市场的运营。同时,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同时不应该与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挂钩。所以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不应该是药品交易的双方,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并通过提供与交易相关的服务获取利润。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交易双方,以及运营虚拟市场平台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机构合法资格的认定,并对交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结果的事后审查,达到有效管理医药流通市场,加速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目的。
篇8
关键词:湖南省;行业协会;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中之一就是依靠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形成的。199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分析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时总结了七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行业协会――企业间信任和积极的自治组织”。因此,湖南要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就必然离不开行业协会组织的协调。
一、当前湖南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不明确,难以得到强化
政府职能转移不够,行业协会难以定位。调查反映,多数协会受政府部门干预制约较多。许多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行业协会作为自己的附属机构,把许多应该或可以由行业协会承担的工作仍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使协会感到无事可做。
(二)人才资源支持不足
主要表现在专职工作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湖南省近300家省级协会,55%的协会无专职工作人员。市本级80个协会,19个协会无专职工作人员,占23.75%。从专职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状况来看,30岁以下的职员比例不到为15%,30―49岁的约占30%,50―59的占26%,60岁以上的职员比例为28%。从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看,大专文化程度仅占38%;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占26%;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不到1%,而低学历(大专以下)的职员比例较高。这表明,专职工作人员尚缺乏高素质人才。
(三)法规不健全,相应配套政策缺乏
到目前为止,我国除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0号令)外,对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在法律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有一些地区(如上海、广东、深圳、青岛、大连)对行业协会出台过一些规定或意见,但对全国来说都不具备法律或法规的效力。由于不少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权益等,在法律法规上缺乏明确规定,致使行业协会开展活动法律依据不足,合法性难以保证。例如,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行业协会的法律,对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基本职能、应有的权益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法律给予何种保护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准确无误的回答。同时,湖南省政府对于能够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如财务制度、票据管理、税收减免、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也未能及时出台。
(四)对区域经济的产业选择作用不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信息量增长迅速、真假难分,单靠一个企业独自完成对这些信息的搜寻、甄别成本很大。因此,众多生产工艺相同或上下游关联的企业需要一个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而行业协会正好可以把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变成具体的措施,使企业经营行为得以规范。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反映经营管理过程中公共需求的不足,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使这些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但目前湖南的行业协会还不能有效的运作,无法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成本降到最低,从而也就无法迅速加快产业的集聚。如祁东、邵东、邵阳三县交界处盛产黄花菜,但由于没有组成强有力的行业协会,使得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分工,在产品深加工上没有创新,有优势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价值。
(五)有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明显的辐射作用
行业协会的成功运作能使区域经济的某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某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给关联产业的发展带来机会,而行业协会能使同类型产业的成功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发经营的灵感,产生“患难共振”,但湖南的行业协会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主导产业对关联产业的企业发展没有产生明显的辐射作用。如传统的医药行业,存在衡阳古汉养生精、长沙九芝堂、浏阳生物医药等企业,企业自己都具有独立的经营网络,但是相关产业没有形成集群。
(六)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行业协会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会促使企业通过分工、合并、重组的方式,推动品种的差异化、工艺的差异化、经营方式的差异化以及销售对象的差异化,推动工序的互补、产品的互补和信息的互补,促使企业间由非理性竞争转变为理性竞争,由完全竞争关系转向竞合关系。比如醴陵市作为全国四大瓷都之一,有几百年的造瓷传统技术,但是产销上缺乏合理布局,大多以小作坊的形式零星分布,没有树立好的品牌。
二、提升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作用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行业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对策。
(一)加快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变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清理不适应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提出职能转换方案;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原有的职能进行认真研究,该收的收、该放的放,为行业协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把政府无暇做、不便做的工作或者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行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和社会工作交给行业协会来承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协调、行业自律、行业资格认定,行业人才培训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二)加强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能力
加强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制度建设的前提是要成员企业广泛参与、深度讨论,把大多数民员的制度要求反映出来;二是制度表述要做放到权力和义务的统一,尤其对义务履行的范围、履行水平、履行程序要进行详尽的表述;三是对违反自律制度的制裁要措施到位,要动用行业协会的一切资源参与对履行制度的监督和制裁工作。只有加强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防止行业内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才能使行业协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优化行业协会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民间社团组织,它代表的是该行业的企业公共利益。这一公共利益必须以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前提,而不同阶层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虽然有其一致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政府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协调。从本质上来说对协会的管理、协会的发展、协会的作用和协会的活动必须依靠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亚洲的日韩等国家,均对行业协会进行了立法管理。
(四)完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提高行业协会的运行效率
行业协会体现政府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经济调节的功能。包括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参与行业立法的起草、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等;二是市场监管的功能;三是行业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行业信息的咨询和传播、产业损害的调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等。如无为县政府根据该县电线电缆、羽毛加工两大产业集群不同发展情况,积极支持成立全县电线电缆产业协会和全县羽毛加工行业协会。目前,位于该县高沟镇的全省独树一帜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全国知名电缆产业基地已经辐射到周边姚沟、无城等乡镇,并在当地形成数家规模电线电缆工业企业。无为县政府在原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协会基础上组建县级电线电缆产业协会,以此来突出电线电缆产业集群的区位品牌优势,提升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行业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扩大在全国电线电缆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同时又鉴于无城镇董桥村羽毛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的实际情况,县政府又支持组建了县级羽毛加工业行业协会,通过发挥协会自身优势,主动为企业协调服务,向政府建言献策,促进企业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相互联动来逐步提升集群企业技术档次,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五)放大行业协会的导向效应,加快区域产业集聚的速度
产业集聚需要培育支柱产业,政府应全力给予扶持,实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应发挥行业协会的导向作用。第一,政府要利用媒体宣传当地的主导产业,要对行业协会举办的行业展销会、订货会等给予大力支持,优先满足主导产业的公共需求;第二,要进行行业协会细分。这样有利于突显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通过行业协会的细化、发展,可以突显区域在这个链节上的资源配置优势;第三,要加强行业协会信息传播的功能。行业协会要运用专业优势提供时效性、针对性很强的信息,对于降低企业管理决策成本、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有很大的帮助。
(六)拓宽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
行业协会不仅要保持协调功能,更要为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技术进步、防范与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服务。如参与制订和实施产业经济技术政策、实施行业创名牌战略,成立行业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代表和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代表,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等等。正如广东嘉宝利公司总裁仇启明在“协商筹备全国工商联涂料商会座谈会”上所说:“企业在走向规范化市场和国际市场化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障碍,如反倾销、如恶意敲诈和恶意曝光,如产品价格的市场协调等,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协商的合法组织。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一个得力的同业商会。”目前,国家商务部已把行业协会和商会确定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具体组织单位。由此可见,维护产业安全是行业协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国际惯例。政府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会带来一个弊端,就是区域间产业趋同现象特别明显。要克服这种现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每个政府都希望其他区域的产业要素流入本区域,而不希望本区域的产业要素流出。因此,尽管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高峰会议,但对避免产业趋同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的方式可以分成形式上和实质性两个阶段。形式上的就是先把名称改变,比如先将“珠洲市机电行业协会”改为“湖南省机电行业协会株洲分会”,使行业协调有组织基础,然后再进行实质性运行的整合,目的就是要尽量避免政府对行业经营行为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蒋佳林.行业协会:产业集聚有助推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
2、李静,顾晓安.加快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2).
3、行业协会四大问题.中国建筑装饰网[EB/OL].省略d.省略,2007-02-08.
5、崔秀朋.行业协会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EB/OL].chinanpo.省略/web/showBulltetin.do?dictionid=1835&id=24714&type=next.
6、余晖.行业协会组织的制度动力学原理[J].经济管理,2001(4).
篇9
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与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有关,同时也与流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存在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有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内部仍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其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承担,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18%。另外产品销售中物流部分有24%由企业自理、60%是企业与第三方共同承担,第三方物流承担仅有16%。这种传统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得物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运作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现代物流的水平。
正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一样,物流与国民经济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我国物流需求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1、随着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点,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商机。由于跨国企业在规划建设时一般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物流量大大增加,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同时我国的企业也将更多地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改善或重新打造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将使我国物流总量达到年均10%以上的增长。尽管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已进入我国市场,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等,一些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它们会造成部分物流需求量的减少,但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带来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大大多于国际物流公司在我国的服务供应量,从而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宝洁、IBM、诺基亚等实行物流本土化战略就是一例。关键是我国物流企业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基础设施对经济制约的瓶颈将得到极大缓解,东西部的经济联系会更加活跃,西部的资源优势也将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并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带动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使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地域不仅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将扩大到西部地区。
3、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倾向个性化、方便化,相应的配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同时各种产品的展览会、博览会和洽谈会,如IT产品、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纺织品展销会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展品的包装、展台的布置、信息收集等附加服务,由于均有很强的时效性,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政府的激励措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提到的将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像家电行业、服装行业、汽车行业、日化行业、连锁行业、饮料行业、医药行业、烟草行业等首先释放物流需求,并把它作为2003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将刺激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的迅速发展。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历时3个月,对48家包括汽车、IT和电信、食品和饮料、快速消费品、消费类电子、化工、服装和纺织、医药8个行业的生产企业和19家包括外国物流提供商、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传统的中国运输与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新兴的中国物流公司在内的调查显示,2001年,中国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约1.9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则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而据预测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未来10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物流市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成长性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懂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高层次和富于经验的人员来运作,“得人才者得天下”,谁占据了物流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据统计,在我国1000多万家企业中,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万家。在北京15万至20万家从事物流的企业中,大部分也是“非正规军”。在北京市就至少有20万左右的物流人才缺口,上海也急需50万左右的专业物流人才。从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层次来看,其中总需求的5%左右为高层次物流人才,这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相比缺口最大。所谓高层次物流人才是指那些通晓外语、现代经济贸易和物流系统化管理理论,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能从事物流软件开发并进行物流规划设计的高级人才。而中层次人才主要是指掌握除传统的储存和运输管理、营销与组织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外,还应重点掌握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电子商务、商品配送和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人才,这类人才需求约占总需求的15%左右。低层次人才是指那些具有现代物流服务理念、能利用现代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对货物装卸、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熟练进行操作的物流人才,这类人才需求约占80%。
二、我国企业物流人才的开发分析
近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除了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外,就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像宝供、海尔、大田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类,真正“科班”出生的物流专业人员很少。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北京物资学院,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设了储运管理专业,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但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而且这两个专业分别还是属于管理工程系和市场营销系,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跟上现代物流的发展。至于“海归派”则少之又少。
“物尽其流,人尽其才”,现代物流要高效、通畅的运行,就要把培养和开发人才以及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物流人才。
1、高等院校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物流学科体系,可根据自身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在逐步完善物流实训场地和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从事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企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乃至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高级人才,即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同时培养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和物流软件开发设计等方向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应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主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物流管理,又要重视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外语、进出口贸易业务、法律、金融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接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成为一个既懂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并能随时了解国际物流新动向以及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2、围绕启动物流人才这个教育工程,不同层次院校培养的着重点应有所不同。各类职业学院、中专、技校等可利用较灵活的办学机制,针对诸如区域物流网络设计、需求预测、订货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货运以及配送等一系列具体物流管理与操作规范培养人才。
3、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培训教育。各院校、科研院所、承办培训的咨询公司以及企业培训部门等可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创办培训基地。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健全物流行业的职业培训制度,除一般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还可建立如日本等国的“注册物流师”制度。
与在校培养相比,培训这种方式针对性和时效性强,能迅速捕捉物流发展动向,是使我国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缩短与国外企业差距的有效方法。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装备、技术、场地等实验条件外,关键还要保证培训教师的素质,如此才能确保物流人员的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同其它的物化资本不同,它不能遗传、复制,更不能储存备用,它所产生的效力是不能与量化的投入简单类比,如果不舍得在人力上投入,我国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运作效率则成为一句空话。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物流人才的短缺,使得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尤其是那些拥有多种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才更是如此,其流动性更大。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调动人的潜能、唤起人的创造性,而且对人才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以下面三点为基础:首先是建立和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符合企业实际的激励文化,形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正如松下的“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人”的企业文化观念那样,使企业的激励具有良好的氛围和持续性,从而保证这个软环境对员工工作效率和出色完成团队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岗位上,增强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工作岗位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让员工更了解自己的责任和担子,激发其活力。最后,在对员工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对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合理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和采用不同的激励组合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以便适当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激励手段更加灵活有效。
1、对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来说,他们对自身价值看重的第一目的不是薪酬,而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对成就和权力的追求。因此,可通过目标激励使之感觉到从事的事业能够增加他实现社会使命的责任感,可以拥有这么一个空间来施展抱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经济性报酬方面,采用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的激励办法,可以使他们与投资者形成更好的利益“捆绑”机制,建立一种长期合作而又制衡的关系,促使他们能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制定战略目标。
2、对技术人员来说,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倾向于一个自主而宽松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有一种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强烈欲望。在激励措施上,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使之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在经济报酬方面,可在一般薪酬福利的基础上结合股票期权、知识参与分配等激励手段,把他们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与组织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对一般管理人员而言,充分的授权管理和上级对工作成绩的认可是至关重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并不是被企业的制度管着,而是企业给了他们许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机制,根据其完成规定任务目标、履行岗位职责、管理水平等不同的管理服务效果,给予酬誉,并作为晋级、提升、评优的有关重要依据,做到荣誉激励与岗位责任制、工作业绩相结合,把酬誉作为不断鞭策管理人员的力量。
4、对普通员工而言,应采用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为主体的精神激励模式,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关注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否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对一些有潜力的员工还可讨论其事业发展领域及所需的技能,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员工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经济报酬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对员工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赞赏,并在薪酬奖金上反映出来。条件成熟时,可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加大其投入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篇10
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社会经济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南融北接”战略实施的助推器,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电信光缆达到2.45万皮长公里,已覆盖所有乡镇,并延伸到80%的行政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31.16万户、250.4万户和19.87万户。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政务网站全部开通,全市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稳步推进,已完成了网络铺设、政府门户网站改版等工作。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7亿元、利润5.9亿元、利税9.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51%、60%。无线电管理工作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手段逐步增强,空中电波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与我省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少、信息资源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鼓励创新、产用结合,深化应用、确保安全为原则,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面建成能够支撑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数字电视普及率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集散控制(DCS)、安全连锁装置及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计算机监测、监控,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系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在纺织行业,加强产品设计、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建材行业,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在机械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抓好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提升检测和生产控制水平。在造纸行业,强化解决企业的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造纸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注重通过网络、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2.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在农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切实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3.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资源共享,推进物流信息化,逐步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作。重点培育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1.强化政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服务网络,建设基于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网)等先进技术的政务网络示范应用,重点解决网络分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各级政府的区域性横向互联和政府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纵向虚拟网络互连。全面整合现有设备和网络资源,提升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数据等电子政务多业务的融合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市级高速网络交换平台。2.加快政府门户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形成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立信息报送、整理、、维护、考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及时、完整。积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业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民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3.突出抓好政务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税收、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促进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在纳税、年检年审、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子政务服务。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市情资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县(市、区)、市直部门节点数据库建设,明确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我市数字资源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方便市民生活。2.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3.强化推进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实现医院网络互联互通,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4.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化。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5.稳步推进社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劳动保障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切实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努力建成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努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重点在晶体材料、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优先发展数字化仪表、家用中央空调变频系统、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谷”。加大节能型电子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逐步建立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充分发挥天衢工业园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努力提升软件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我市软件业。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软件企业及已登记软件产品有关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各个领域,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经济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设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大力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扶持软件企业转变业务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和市场。以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提升设计开发能力,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3.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继续加快“村村通光纤”工程,切实提高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努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为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加快普及的机遇,加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努力培植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五)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务、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和规范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并统筹规划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2.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有效发挥技术设施的作用,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周边协调力度,加强我市频率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技术审查,切实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无线电波和频率使用状况的技术监测能力,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市信息产业局要加强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对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具有的资质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未取得或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按照程序审批前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并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促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要求,各县(市、区)应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市其他各项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对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已批复项目、工程中心、产业园区进行扶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推荐目录的产品、示范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优惠政策,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扩大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投入。
(三)抓好示范引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工作,每年评选出部分示范工程,召开现场观模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各级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先进市地和我市示范工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有效组织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 上一篇:商标的经营类别
- 下一篇:项目资金筹措的基本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