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自古就有行修农业水利工程的传统,都江堰、郑国渠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仍然造福着四川人民,使自古蜀中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然而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时期的水利工程,由于人民偏执的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自然规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新疆的农垦区越来越多的内流河干枯,沙漠化日益严重,北京的十三陵水库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典型,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所以怎样才能与环境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深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新晨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以往我们总是先破坏后治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这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4总结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必然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使其变成良性。这个过程往往要带来一些问题,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一些成本,但只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评估、科学设计和施工完全可以把这个成本压缩到最小,趋利避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观念上要更新,认识上要提高,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郭宗楼.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

2黄贤全.区域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施工;环境问题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influenc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fact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need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ystem analysis and so on the asp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bout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briefl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影响比较多,其中有些影响时间比较长且不可逆,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的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来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且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这样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对解决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环境的破坏应用了重要的工艺。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实现比较高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丰富水利工程施工理论与生态工程理论有着促进作用。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利用问题

兴修水利需要占用比较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还会出现乱堆弃碴、乱修临建等的问题出现,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有时问题严重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浪费、淤塞河道等问题。

(二)水流控制问题

截流蓄水对下流的用水量有着直接影响,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使得一些生物的生产环境发生变化。若水利工程的兴建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动物的生存、繁殖、过冬等行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施工当中的废水与污水也给下游的水质造成了影响,处理好废水也显得比较重要。

(三)爆破与噪音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避免不了爆破作业,这些施工方式对施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爆炸和机械的噪声也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而,在进行这些施工时需尽量控制在不影响居民休息的时候来作业。

(四)大气污染

在施工作业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然而这些物质是比较严重的粉尘污染。人体一旦呼吸到含有大量粉尘的空气,就会对人体肺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比较严重地影响到施工人员与附近居民的健康。

二、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一)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以及环境保护各重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和谐良性地循环,这样求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当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必须依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保持着对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负责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活动,把水利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全面联系起来,把追求工程效益上升为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追求保证最优组合的高度。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我们还需要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寻求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共生互补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用一些手段保持与生态环境共同生存,共同协调,建立起一种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这样来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共生互补的原则也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在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上,工程中开挖的大量废渣,需要占地堆放,然而工程生产和生活的地方需要施工建设,要是分开考虑,将会形成割裂开的两个土地占用系统,浪费了土地资源,要是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节约人力与财力。

(三)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采用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处理好施工过程中的垃圾,保护生态环境。

(四)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利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主要为平面与垂直的两种,依据生态工程对象与目的,合理安排生物种群,这样也能有助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解决了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的空间组织问题,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周围最小干扰以及水流的有效控制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分析

(一)系统总目标

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能缺少人的活动,人的施工活动与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各种联系,比如人口流、物质流与价值流等,形成了水利施工区的生态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主要是用来解决工程问题比如减少工程投资、增大施工进度。生态效益主要是用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系统边界的确认

生态系统的边界有生态稳定条件,它主要为土地面积、下游用水以及环境质量等,还有施工管理,它主要为资金、人力、进度以及质量等,另外还有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方面的要求。

(三)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

水利工程施工中,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土地、水流、施工活动以及资金,其中水流控制与土地利用为最优先需要控制的因素。生态工程系统中,输入变量主要有上游流经与下游用水量、工程用料与开挖弃渣量等。若解决下游用水来改善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工程费用,然而工程的开挖圈地、水流控制等影响到施工的用地,有时甚至会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移民征地,因此,系统需要控制的最主要的变量是土地面积。我们通过土地的合理运用与全面综合治理来减少成本,控制综合效益,输出量为工程与生态效益的经济指标。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防空洞、溢洪道、厂房以及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因水利工程兴建用土量大,我们需要规划与管理好施工用地。

总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涉及到因素比较多,从施工现场的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到施工开展当中的生态工程环境和谐发展都不是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水流环境的保护、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安全的保证等,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生态工程应用原则,控制系统各个变量,实现所有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广友,建华,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5)

[2] 张贵芳.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J]科技风,2010(17)

[3] 陈荣军,毛高兵.水利工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0(01)

[4] 孟华锋.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科协论坛,2007(12)

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设计原则;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arried out conscious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the technical, planning and remova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due to extensiv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is not in place and other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ve creatively combin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way to improve, establish The correct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design principles.

【Key words】Ecological;Hydraulic engineering;Basic design principles;Analysis

1. 前言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的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2.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我们也应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人类兴修水利工程的种种人为活动致使河流的多样性、流动性和连续性发生改变,水域的水温、水深、自流水边界、水域流速等自然规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对这些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兴修时,应全面把握生态系统健康与社会经济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1)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分支,首先要遵守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保证工程安全性是任何水利工程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深入实际,充分考察水体的水质、水流等基本情况,进而充分考虑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堆积和搬运作用,同时还应全面把握河道走势的自然规律等。只有保证了工程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设施的安全,才能确保建筑物持久地发挥其功能。在保证了工程安全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合理分析,力求实现资金投入最少、经济小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2)保证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相关调查显示,一个地区的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能够影响其生活群落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多样,当地的生物种类也会日渐丰富,食物链的组成也将更复杂,这样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越强。如果我们兴建的水利工程致使该流域内的水体内部环境日趋单一化,那么,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减少、食物链结构逐渐简化、生态系统日趋单一化,造成水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自然净化能力逐渐下降,并逐步丧失其基本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河流的近期及远期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进而对设计草案组建数学模型,对其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从而保证水利设施的兴建能够拥有足够的丰富多样的环境,进而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除了要保证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在这一方面,人工建筑物所起的作用则十分有限,只有自然因素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所形成的生态圈才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绝对化的人为力量,应充分将人为力量与自然的影响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功能和自组织功能,从大自然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良好的合力结构。这样,不仅仅可以取得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方面的成效,还能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工程造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w常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功能且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影响了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极大地降低了水体内不同小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及物质交换速度,从而人为地破坏来河流生态形同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应充分掌握施工流域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尽最大限度地保持并恢复水体的原始状态,确保河流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受到外力的破坏,而不能仅仅是在工程结束后,单纯地对河道水文系统进行修复或是只对河岸的植被进行修复。

(5)确保建立完善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水利设施之间的反馈机制。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以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为主要参照物,并充分利用生态学可的相关理论和环境工程的先进技术,力求打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系统,从而保证工程设施内部的各自然要素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环境自发地进行活动,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河流水体的质量。通常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不是单向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一种“反馈调整”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说,在设计方案执行之后,仍旧需要对水体的环境进行长期的监督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4. 生态水利工程面对的新问题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生态目标,同时还要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实用性,所以,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需要不断地去适应日趋完善的评价标准以及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同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必能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5. 结语

总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而水利工程是人类通过人工建造建筑物,对自然水体进行开发利用、调配及治理,从而实现除害兴利目的的科学。但是,在水利工程的发展初期,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人类水利工程对人类社会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早期的许多水利工程都存在影响水体健康的问题,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所以,人们在开发水环境资源时,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汪磊.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28).

[2]张丽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4).

[3]赵黎霞,崔建华.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z2).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它的建设具有时展的必然性。近年来,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是不一致的。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符。

1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为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建设角度来讲,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讲,水利工程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河流自身的多样性、连续性等特点遭到破坏,河流的水深、水温、流速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节能和环保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发展,并将对河流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遵循自然规律,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和防止旱涝灾害发生。但是,相关部门过度关注上述方面,忽略了自然生态平衡的动态化特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通过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实现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要维持河流的多样性,就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调研和评估,对河流生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将其纳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考虑范畴。在完成这一部分工作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高河流周围土地的利用率,注重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优化,尽可能地减少河流两岸的占地面积,并对河流流段水平流量的数据库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结构,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另外,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河道破坏的自我恢复也是十分有利的。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1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当前,虽然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水利工程设计类型,但是,无论哪一种水利工程,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都要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这是水利工程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仔细评价河流总体水质,并对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此外,还需要了解河道的走势和水流所携带泥沙的搬运、堆积状况。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资料,才可以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才可以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且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生物是具有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一个循环系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较多,那么生物的种类也必然很多,这一地区的生物食物链也就更加复杂多样。从这一层面来讲,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需要掌握河流近期和未来的水文状况,并全面了解本地区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的具体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生态影响评估,联合相关专家对设计方案作最后的评估和预测,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方案设计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3.3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相比,现阶段的水利工程除了要考虑最基本的要素外,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人为作用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对河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自然作用在经过了长期的选择之后所形成的河流生态圈才具备这一功能。基于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不能片面地夸大人为作用,要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大自然的生态状况以及生物圈。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从整体上把握景观尺度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水利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河流流域开展的。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的尺度,并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此外,还要依据水文系统合理地设计景观,不能单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生态环境的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4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利工程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河流特点、地形特点和水文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把握,遵循相关原则,确保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价值。

作者:霍华山 单位:酒泉市三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灿.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J].工业C建筑,2015(21):43.

[2]侯东平.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6(06):200-201.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的分析

(一)、生态堤防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环的人工堤防。主要是通过扩大水面积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水边景观设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等措施来实现河道生态堤防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河道实际情况,根据河岸原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稍加“生态加固”,不作过多的人为建设。

(二)、对局部降水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会导致降水量增加,改变降水的分布状况、改变降水时间。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就会在该地区形成很多积水,这些积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就会被蒸发,使降水量增加。一般来说,降水地区出现变化以后,迎风面的降水量大,而背风面的降水较少。这样就会造成水坝及其周围的降水减少,而地区的降水增加。在大气对流的影响下,在夏季降水会很多,而冬季比较少。

(三)、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河流下游的流量。水库可以将水资源储存起来,还可以在非汛期将基流截住,这样就会导致下游水流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这样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下游断流造成河湖干枯;河流水位降低有可能在入海口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对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极为不利;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影响泄洪量,这就会对航运和灌溉等产生影响,还会污染水质。

(四)、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过去城市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没有从发挥河流自然生态、休息娱乐、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等综合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的硬质化。

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堤防工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五)、对水生及陆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还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此外,由于有机物和土壤中的氮、磷相融合,再加上水库周围农田、草原的养分和降水直接进入河流中,从而创造出有丰富营养的有机物。由于水库的建设,阻碍了鱼类的迁移路线。水利工程切断了河流,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命周期;水利工程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水库的建立使鱼类的多样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影响鱼类的产殖活动,导致鱼卵的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能直接破坏陆生生物和植物。水利工程还会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水库的建设使河流周边的植被减少,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量的物种的灭绝。不仅如此,水利工程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土壤的盐碱化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周围的空气湿度增加,使湿地和沼泽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这对当地生物的生长带来了好处。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我国开展高度重视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在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融合。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不容小觑,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故而建设生态环保型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人类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能够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使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原则,本着对人类和自然负责的态度,将传统的单纯施工管理转变成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不能仅仅考虑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争取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限度。生态水利工程的类型主要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替代型如广西的灵渠,是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开发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修建的,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被连接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原则

(一)、多样化河流的保护和恢复

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流水状态、不同的土壤状态、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这种多样性是修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学地依据具体河流的综合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二)、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

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低,人为修复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维护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破坏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自然河流与其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要综合考虑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的关系,将它们都纳入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修复的范围内。

四、完善生态水利工程策略

(一)、奠定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科学分析与计算水文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要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这样才能同时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需求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需求。

(二)、阶段规划、逐步实施

要辨别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并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好工程对这些目标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效的解决途径,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把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以达到水量与水质配置的科学化与同步化目的。要将水利工程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环境效益。

五、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不可逆转性,它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确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影响,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各种弊端,积极强调和开展生态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不断提高,数量也不断的增加,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水利工程设计理念有了新的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运而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生态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理论路线;技术路线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建设工程。在以往的工程项目中,过于注重水利工程本身可以创造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从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效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成为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趋势,去主要目的就是在开发水利工程所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所以在设计理念中应该从理论以及技术两个方面出发,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设计水平,最终实现水利工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理论路线

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就必须明确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内涵。所谓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就是在保证水利工程功能性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且水利工程自身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对设计者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水文状况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分析,对水利工程周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种生存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后,以生态学和水利工程学为基础,对工程建设进行系统的筹划,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案,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所以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是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为生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阶段,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分析,然后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设计上要兼顾全局和局部,合理的统筹宏观与微观内容。从宏观上,要将水利工程建设中,一系列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兼顾整个水利工程周边地区都经济发展需求,在保障水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的整体效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从微观层面上,则要针对于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用水需求,对水资源的基础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要对主体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关注对周边环境的保护,结合相关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对于主体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生态环境中的种群中,物种的垂直与水平两种分布形式的合理组合配置,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循环效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先转移后恢复的方式,保障原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在进行物种的引进上,要经过严谨的分析过程,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物种状况,避免盲目引进而造成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引进物种,还要做好相应的环境适应力的研究与考察,在保障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2.1生态水利的构建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是整体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内容,首先,要对整个水利工程所处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控。在具体的水利工程区域中,水源本身要具有足够的环境承载力,要能支撑整个地区经济效益的获取、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需求,并且这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污染承受能力的一个指标。在工程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于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利用,进而避免造成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其次,要对安全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体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安全保障能力需要满足对整个区域的整体灾害防护需求。

2.2生态水利的相关技术标准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规划期间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缺乏足够的考虑,不能将生态学的一些理念和技术思路进行应用,进而使得水利工程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害。针对于这一问题,要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度的运用,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对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完善,进而实现对工程设计行为的合理约束。通过对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生态水利的设计进行指导,并且满足生态水利的实际需求。另外,生态水利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也为后续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标准,就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3施工建设控制

施工建设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技术路线的主要控制环节,因为施工建设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的重要阶段,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在生态设计阶段,根据施工现场周围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适宜的生态控制规划,尽量避免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施工建设过程的合理性,严格按照生态设计标准操作,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粉尘和灰尘的扩散对大气的污染,可以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防护措施抑制灰尘外溢。并且做好现场物料的保管,定期清理现场。对于大型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尽量控制运行时间,避免对人们生活的打扰。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要对其集中处理,避免对周围的水体以及土壤造成污染。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取土作业,合理规划取土场的位置,避免因为取土作业而对取土场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施工建设过程制定详细的生态控制方案,加强对施工建设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工,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

3结论

生态水利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社会理念的必然选择。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主要是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还要维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了更好的体现出生态设计理念,应该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作为支撑,从生态学和水利工程学的视角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根据工程现场以及周边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宜的生态设计方案,从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龙威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郑泽鹏.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6):9.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探讨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现状与意义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处于人工管理模式,即:根据人们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借助常规的工具、机电设施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处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等控制,水情、工情调度指令和启闭调节各类工程建筑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开始得到初步应用,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网络通讯、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最多作些简单的编程计算,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其技术特性和系统效益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意义

1.保障水务安全

水利工程现代化作为保障水务安全的重点措施,以大力创建优美环境、促进良性生态,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为目标。水利现代化,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工艺手段、新型机器设备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不同于以往的水利观念,水利现代化管理以现代思维来研究水利、装备水利、管理水利,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高效保护水体环境,严格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目的;以建立因供定需、供需协调的供给机制,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社会性。由此,水利工程现代化将有利于促进水务安全,从而保障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2.协调经济发展

以保障水务安全为基础,可以引申出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这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水利现代化有利于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实现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化,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美化。所以,当前治水任务艰巨背景下,切实实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独立都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途径

(一)转变水利工程管理观念

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水利工程现代化对国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改善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项事关社会整体的重要事业。转变过去“重建轻管”的思想,把工程管理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管理上。其次,现代水利观念的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应当明确这一点,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只有明确这一点,管理者在进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时才会自己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量,努力实现四个效益的协调发展。再次,水工程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管理者当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供水系统和防洪保障。

(二)明确水利现代化管理目标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安全、可持续,即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完好,保证水利工程长期运行安全,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来说,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程有以下具体目标:首先,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加快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水利工程管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良好健康运行。其次,保证水利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延长工程使用期限,使其能在长期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和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向人民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向社会提供能供其可持续的水资源,强化水务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为水生态的修复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体制

我国工业现代化起步较他国晚,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模式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我国要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制度,需要改变现有管理体系的种种弊端,遵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水利管理制度改革。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其既要符合水利管理的规律,又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健全水利管理体制还是要回到水利工程的实际,按照已有的有效的现代水利管理要求进行补充改善。将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和强化外部考核机制相结合,内外兼修才能全面实习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实施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认真落实相关考核制度、技术标准和条例,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合理的目标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以激发管理者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要具体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以确保问责的实现。另外还要构建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应对紧急情况发生。这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四项效益的有力保障。健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实现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全面强化。

(四)培养现代化水利管理人才

第一,提供条件使其获得当前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如成本管理、目标管理等等,鼓励其借鉴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将理论模式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检验,不断的自我更新知识库和经验库以寻求更加能适应管理要求和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只有在合理的激励下,才能调动管理人才的创造性,自觉主动更新知识和培养自身管理能力,寻求新知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第三,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可以将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是管理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避免由于知识单一造成的管理不符合实际,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同时管理人员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总之,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是知识体系完善,懂得管理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通信,精通信息系统,熟悉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论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应当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现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道均.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6).

篇8

一、水利工程生态改进措施的探究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我们要进行生态观念之下的的水利工程的应用,进行河道改造工程的优化,比如对大型河道的建坝体系的健全,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些矛盾关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泥沙的淤积现象、大气的破坏现象、物种的死亡现象,还有移民管理问题,文物遗存的保护问题等。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进行具体的施工步骤的应用,并且要符合生态管理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已具有疏浚、景观绿化和亲水平台等相关水利技术,这些技术在我国滨水城市规划中因地制宜地得到了很好地实施。

除此之外,为了让居民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满足居民的观景娱乐需求,我们也要为人工水面的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了为鱼类及水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水利技术人员在河道整治的生态设计上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在日常水利建设河道整治过程中,要按照生态化理念的相关规范原则,进行工程的改造,积极做好相关的工程规划工作,实现对河道的生态环境的有效调查,进程进行生态保护体系的健全。从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管理过程中,要符合该地的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针对护坡的断面情况、定位情况等,展开一系列的设计环节的应用,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设计及其管理,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协调,从而确保河道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利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水利设计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真正造福于民。为了改变目前单一的经济的技术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应该重视建立健全环境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因此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堤防工程的建设设计中都需要考虑其中。工程人员在河流整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河流的自净能力的发挥其实是离不开完整健康的生物组织系统的。

在日常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水利建设生态性的提升,进行河道堤岸的统一性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进行与之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积极做好日常的堤岸设计管理工作,实现堤型及其堤线的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有利于保证河道利于内部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堤线设计原则的分析,以更好的满足当下的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确保其堤岸设计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宽的就要宽的原则就是在确定堤防的间距的时候需要遵循的等等。而且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及防洪防涝之间的矛盾,河槽、河漫滩及河流断面的设计也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为水道的生态和谐进行合理的设计。河床的设计也应采用合理的非几何形断面,在保留自然原有形态的基础上,避免一些流场的均一化结果,不但要有助于协调自然风景而且还要有利于诸多物种的生长。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展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应用。这样对人与自然矛盾的协调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地区流域的生态结构状况,展开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满足水利工程的实际应用需要,做好河流生态的相关景观建设工作,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避免由于其经济建设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生态化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大问题,也是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河流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努力从设计理念方面去影响和改变人们以前对河流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二、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保护;问题;措施

引 言

PM2.5,水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于是诞生了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保护工程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现代水利工程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尽管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与环境保护相悖的情况,一些水利工程的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很强的意识,本文将针对现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这些情况。

1 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环境问题

1.1 水利工程施工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毋庸置疑,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实,水利工程施工给当地的土壤品质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建设水利工程能够通过打通河道和建坝蓄水等方式来对周边的农业用地进行保护,使得农业用地免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然后通过雨水的径流达到土壤的自我调节和水分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来说,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之后,由于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上升,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会随之上升,在这个基础上周围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则会加快水蒸发的速度,加大了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就很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1.2 水利工程施工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任何工程的施工都会给周边的居民带去噪音等生活环境的污染,水利工程的施工当然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在山区或者峡谷的地方进行,经常要对一些特殊路段进行挖填或者爆理,这样就给周边的居民带去了不可避免的噪声污染,给人们生活带去不便。另外,现在的工程施工大多是机械施工,机械施工的工作噪音也会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去不可避免的噪音骚扰。

1.3 水利工程施工对空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因为工程建设就离不开石灰和水泥等基础材料,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运用到的石灰和水泥会因为山地的地形地貌,导致其极易挥发也极易传播,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

1.4 水利工程施工对河流的质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对河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会降低河流的流速,加速水中所含的重金属的沉降,这就增大了水质受重金属污染的可能。另外,因为天然的河道是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的绝好位置,大多数水利工程都会选择在天然的河道上进行施工,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河道受阻,局部地区河流会出现断流的情况,河流的水文泥沙也会突变,从而改变了河流的水温、水质、当地气候和水循环。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很有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地质构造,这样就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

2.1 各个分管的施工单位都应该加强保护生态的意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分管的施工单位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施工任务与施工范围,将自己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降低到最小。只有每个分管的施工单位在自己的施工范围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最小的影响,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 坚持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工程必须要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原则。这就必须遵循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变过去单一的施工管理为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和施工的全面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从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中得到可观的工程效益,还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今后进行重复建设,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

2.3 坚持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和共生互补的原则

共生互补原则指的是:工程在处理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上利用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规划和协调,建立自然环境和工程的和谐平等关系,达到最优组合。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的土地利用就是共生互补的典型例子。基础工程开挖的大量弃渣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进行堆放,工程运行的生活和生产的场所也需要占地建设,这就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如何按照共生互补的原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地,并且节约资金和劳力。另外,在施工中要遵循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对于施工造成的垃圾要利用循环共生的原则进行处理,保护生态环境。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运用共生原则,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可以利用工程弃渣来填筑平地,结合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不仅可以增加生态效益,也可以减少工程的造价,增加经济效益。

2.4 坚持主体空间利用和时空需求的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根据生态工程的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将工程临时建筑物与永久建筑物相结合,既可以减少临建投资,又可以减少土地占有和恢复费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施工进度。

2.5 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对现场的施工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不仅仅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需求,更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由此可见,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要几个方面:合理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和进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封闭式的垃圾专用道,采用较好的施工路面减少大气污染;妥善安排施工时间,采用低噪音的先进设备进行施工;对于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预防水源受到污染等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在施工中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各方面的污染,如果这些污染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那么环境系统就会面临崩溃,最终导致水利工程施工无法进行。由此可见,切实有效地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采取上述的几种原则和措施,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人们应该将环保活动落实在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用生态水利的理念去建设每一个水利工程。只有这样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宋天辉.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35~42.

[2]方国华夏春风谢伟光张静波李慧军.尼尔基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J].环境保护科学,2009:16~28.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能够提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但在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河流等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方面、程度的破坏和干扰。水利工程会改变自然湖泊以及河流的渠道的现状,将天然的渠道走势改成规则的直线或者折线,使河道出现规则的几何横断(“几何横断”是否不太通顺?)。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成果和理念,综合了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学科,是一项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重大改革。生态水利工程是吸收了关于生态学理论基础的,利用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融合理念,从而不断改进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用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理念和原理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对传统水利工程进行改造时考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对已经修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工程就行整治,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则必须是具备科学、经济、环保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基础建设。

2、生态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的影响分析

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的水利工程能够起到灌溉、防洪和发电等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所产生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水利工程这种人类行为改变了河流本身的多样性、连续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河流中的水深、水温以及河流的流速等一些自然的规律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必须关注这种不利的影响。未来水利工程的兴建必须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均衡考虑,要使得水利工程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不仅仅要对生态目标进行衡量和确定,同时还要和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进行匹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面对和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念上的冲突和协调,也要适应不断晚上(没看懂)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等多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4.1、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不仅要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同时,更要注重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坚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保证工程符合工程学原理,才能确保工程设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才可以充分的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发挥;也要确保工程在生学领域的科学性,确保工程的律设与河流的自然特征相符合,根据地貌学原理对河流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干河流特征、淤泥等问题(河流特征不算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水利工程的设计符合河流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4.2、生态系统自组织恶化自我恢复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通过自组织功能实现河流物种的自然选择规律,保持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友好精神,才能找到与自然资源相适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环境,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本质区别的生态水利工程在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依靠自组织的功能实现自我修复,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形成科学的河流生态环境,自我选择是适合的生物物种,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3、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生存空间异质性越高,则说明其内部含有多个不同的小环境,可以允许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存。反之,生存空间异质性越低,则其可以容纳的生物种类越少,这必然会使该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变得日益单调, 这时在生物群落的性质和密度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河流的自然性和连续性进行了人工的切断,使得河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变得单一化,进而形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务必要有效的促进河流生态的空间异质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中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生物群的多样性的恢复。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目标以后,需要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密度进行详细的勘察,建立详细的资料库,这时对于河流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详细的勘察,包括河流的水温、流速、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等等,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详细的掌握,才能为生物群落的生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来充分的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4.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应当是建立在对景观的长期保持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而且必须是大尺度和整体性的,并不是针对某一范围内的系统进行恢复,小范围的生态修复成功率较低,而且在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方面也较低,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讨程中,必须要注重大尺度、整体性的修复。

景观大尺度的原则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种,而在河流系统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就会从这两个角度体现,所以需要对尺度的要素进行一个综合的研究,科学的掌握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易变性等特点,对生物群落生存的基本条件进行整体性的创造以及恢复,才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运行与河流的动态演进过程保持一致,从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4.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讨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来说,同样需要较长的一段实践,才能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获得一个更高的提升,也能够使河流生态系统自身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增强,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如果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时间交替的角度来说,需要实现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或者是用一种生态系统代替另一种生态系统,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想在短时间之内来实现是不可能的。

总之,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与河流生态来说,对与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水流、水温等自然规律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说,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之中,务必要对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科学的衡量,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要求之下,坚持必要的设计原则,才可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吕良健.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江西建材,2012,05:130-131.

[2]王瑛昊,陈雷.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民营科技,2012,11:296.

[3]禹博.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