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6 16: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工程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一、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去向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
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①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严格的概念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以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自。许多学校的管理学教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的成功,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从本质上属于管理学科,具有管理学科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教师要精心组织或挑选适用授课对象特征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和模拟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系统开发的过程。
②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必须安排充足的实验课时,每次实验要安排好实验课题,安排学生进行指定的项目开发操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和分析,并邀请有关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给予精心指导,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CDIO;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下属二级学科,其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工程性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能动性不足、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国际一流工科大学发起并创立的、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目前,汕头大学走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提出了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文献[4]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兴趣和自主的CDIO教学模型IACDIO。文献[5]把CDIO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提出了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方案。
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倡导工程教育应该以项目的CDIO全过程为载体,将实践与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项目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在“如何培养人”方面,CDIO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通过CDIO的12条标准指引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法,这12条标准从基本理念(标准1:背景环境)、培养目标(标准2:学习效果)、课程体系(标准3:一体化课程体系;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标准8:主动学习)、师资与环境保障(标准9:教师工程能力;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和考核与评估(标准11:学生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工程教育的实践,围绕培养目标一体化而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并基于CDIO的12条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群组织架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和学习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方案。
1.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
信息系统是实施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学和过程都借鉴了工程化思想,即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因而使得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有一定的工程性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工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也多是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实施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工程类职业。
在教学内容上,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其相关课程与实验、相关课程设计构成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如表1所示是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主干课程,显示了各课程及其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定位。其中,“软件工程”是整个课程群的核心,它提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2.工程类课程群培养目标
不同的地区性产业,不同的学生生源,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差异性。经统计,我们发现中南民族大学有三成左右的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文化背景、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各种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南民族大学信管专业的定位应当与生源状况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增加更多的基础训练环节。
根据CDIO大纲以及CDIO标准2,同时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讲授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相关知识,以工程实践为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使其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基本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达到CDIO大纲要求,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3.工程类课程群组织架构
依据CDIO标准3、4、5和7,以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增加实践、实习和操作训练,以指定项目或自选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构建成一个图1所示的鱼骨型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
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分为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毕业设计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把算法(“C语言”与“数据结构”)和数据(“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组织起来,进行课程传授和实训;第二阶段,按照面向对象方法,使用JAVA、JSP语言和UML,传授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进行相关实训;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入“IT项目管理”知识,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创新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验、实习与操作训练的组织形式上,按照“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的阶梯递进方式,从左至右按时间顺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标准3),使学生通过图1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中的3个递进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3个级别的设计实现训练(标准5),使其获得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7)。其中,“课程内实验”提供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其后进阶为“课程设计”,综合基本方法和工具,提供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最后,进一步上升为“综合设计”,分阶段递进式提供3个阶梯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训练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支撑,但不提供设计实现训练,在图1中用虚线框标注。
3.1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
3.1.1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形式展开。课内实验以指定的典型案例为依托,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指定技术手段,完成指定内容的验证与实现。实现验证训练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审定,并计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一般所占比例为20%-30%。
3.1.2内容组织
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在表1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均需组织课内实验,以保障充分的实现验证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标准4,特别引入了“工程概论”的知识内容。
3.2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
3.2.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二级团队为单位,2-3人一组,按照二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1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2-3周左右的集中时间,完成课程设计。
2)指导团队。
由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助教构成指导团队,指导所有的二级团队。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很强、复杂程度不高的设计类题目,大多数是由指导老师指定,亦可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的技术手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
5)成绩评定。
按照二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1节),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
3.2.2内容组织
进阶级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和“JSP课程设计”,即图1中的中心水平线上方的课程设计。其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要求使用“c语言”组织相关的数据结构,进行诸如DES加密算法、大数四则运算等中等难度算法的实现训练,以帮助学生熟悉C语言,完成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流程,完成指定的诸如校园图书馆、超市等环境相对熟悉的案例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SP课程设计”则要求使用JAVA和JSP语言,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完成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同案例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以帮助学生熟悉JAVA和JSP语言,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通常,同一个二级团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选题要与“JSP课程设计”的选题相同,这样,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之后,所得的数据库和JSP程序就可以集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3.3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
3.3.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一级团队为单位,4~6人一组,按照一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2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2)指导团队。
1-2个一级团队配备一位指导老师。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较强、中等复杂程度的分析与设计类题目,大多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所用的技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或由学生自选。
5)成绩评定。
成绩按照一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2节)由指导老师组共同评定。
3.3.2内容组织
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主要包括“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毕业设计”3个阶段,均串联在图1的中心水平线中。其中,“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按照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流程,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优秀学生)可自选语言实现该系统。“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自选题可与“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选题相同),依托面向对象方法,按照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流程,使用JSP语言,或自选语言形式,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而“毕业设计”则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题(需经过老师论证,也可由老师指定选题),自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15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通常,在“毕业设计”环节,每一个选题可考虑组内配备1-2名学生负责完成所选题的项目管理工作。
4.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
针对图l所示的课程群组织架构,我们按照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8与标准11,构建阶梯式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模式。考核小组由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评审团组成。该培养与考核模式也相应分为3个级别:基础级、二级团队级、一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其中,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依托课程群,主要在课程讲授和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中体现。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接受老师的课堂传授,配以课堂作业、实现验证训练以及学生课堂汇报环节,辅以多种形式的答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基本基于日常教学,操作形式相对简单,在此不予赘述。
4.1二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
4.1.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面对的是操作性强且复杂程度不高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的实际流程中,引入敏捷开发、极限编程以及测试驱动开发等概念,相对精简地组织二级团队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的任务不进行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在任务期内共同作息、共同讨论、共同接受老师的指导、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协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帮助二级团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指导老师在任务期内,每天均需与所指导的团队碰面,以帮助成员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答疑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要求直接回答二级团队的疑问,但要求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掌握“渔”的方法。针对典型问题,在问题解决后,我们组织相关二级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并由他们回答其他二级团队的问题。通常,二级团队的现场展示每两天进行一次。
4.1.2学习考核模式
由学生自行推选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评审团,学生评审团人数通常占学生总人数的10%。二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答辩会,由团队成员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老师和学生评审团共同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60%)和学生评审团的平均成绩(40%)加权平均获得。
二级团队的考核主要从知识掌握程度(涵盖原理与方法掌握程度、语言熟悉程度和工具熟悉程度等)、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实现的程序以及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文档)、个人贡献与能力(涵盖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位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4.2一级团队级自主学习培养与学习考核
4.2.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一级团队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实际项目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用整合与划分,即“分为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协作思想,由学生在团队内分化项目任务,由学生自主控制项目过程,完成团队任务及答辩。
一级团队项目开发与过程控制的主体均是学生团队,教师只负责监督、指导与答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团队自行分解项目任务、组织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完成项目任务。
为了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完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思想,以周为时间管理的基本单元,要求一级团队每一位成员每周周末向指导老师提交周报和下周计划,并在本周周末或下周周一由指导老师主持召开周例会,实时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周报是项目成员完成本周工作任务后的总结性文档,要求与上周计划对应,主要包括每个工作日的工作进展、学习情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周计划是项目成员展开下周工作的纲领性文档,周计划的制订要兼顾本周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项目的总体计划,以便于解决本周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进度。周例会是每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碰头讨论会。在会上,项目组成员介绍本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并在指导老师的主持下,针对项目成员所遇到的问题及下周计划展开讨论,以给出解决方案或合理化建议。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指导团队建立“一周一讲”机制,通常在周中进行。在项目初期,“一周一讲”主要由指导老师主讲,介绍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语言、工具以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项目中后期,则主要由一级团队的项目成员主讲,介绍其近期所学到的新知识、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互通有无,拓展知识面,使其学得更多,学得更快,也可以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4.2.2学习考核模式
由全体指导老师一起组成评审团。一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个人答辩会,每个成员在会上独自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评审团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该一级团队指导老师和其他指导老师的成绩加权平均获得,其权重分别为70%和30%。
在二级团队考核的基础上,一级团队的学习考核添加了过程考核和创新考核两个环节。其中,过程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作情况,依据周报、周计划、周例会以及“一周一讲”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而创新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新方法的原发性创新能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模仿性创新能力。
篇3
论文摘要:从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专业教学借鉴知识管理的可能性,以及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的一些改革举措,并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予以实施效果良好。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广大师生对该知识管理系统地反映良好,在对该系统的评价中优良率达到99. 4%,而且为优秀的达到82. 8%左右。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广大学生觉得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大超过以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风气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也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系统内间接获得许多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时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习时,明显显得有信心,工作成效更明显。
篇4
关键词:大数据系统;软件工程;模式架构;管理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规模的网络数据逐渐在各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农业商业以及金融医疗方面均受到大量数据的影响,对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各领域的发展和建设,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成为了近些年来各行企业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软件工程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提升软件工程管理成为重中之重。介绍了一些软件工程管理的方法,并结合软件生产模式的变化分析未来大数据时代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根据软件工程管理的相关特征,提供一些工业实践经验。随着软件资源的大量积累,其在各个领域均有着有效利用。提高软件生产的质量与提升软件生产的效率成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从软件生产的集约化与自动化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大数据系统中的软件工程管理水平。
1大数据系统中的软件工程管理概述
正向工程、逆向工程、再工工程以及后期的软件维护构成了传统的软件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顺序固定,整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软件生产,将逆向工程作为生产的开始。近些年,大规模的软件重用技术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传统的软件生产模式会对软件的挖掘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来提高软件生产质量。对比2010年全球产生的互联网数据和2015年全球产生的互联网数据,1ZB与91B之间的差距是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移动终端和电脑终端成为互联网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数据被广泛的应用在基因研究、医疗保健、资源开发等方面,为搜索、金融、人类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1]。实时业务决策中存在的部分相关问题,均能应用大数据方案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是大数据无法转变的,这些问题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被淘汰。新一代的技术和架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的更新,这些技术的应用在进行科学分析组织时,可提供大量有技术价值的数据,用来帮助发现潜在的故障组织。大数据的架构对大型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大数据的重点在于数据储存和数据进一步可视化,因此架构大数据的大型服务器需要在数据储存和数据分析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其中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挖掘潜在信息以及对数据的隐秘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信息公司来说,想在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就需要对信息有丰富独到的见解,对于信息的理解也要更深刻,这就要逐步挖掘潜在的信息,进而拥有更绝对的竞争优势,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的价值。
2软件服务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流式密集数据和历史密集数据是互联网应用产生的主要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如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利用海量的数据和软件的应用,已逐渐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企业标准化。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发展迅速,建立了超过100PB的数据,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传统的软件工程,在程序设计方面着重考虑的是程序的正确性和程序的效率,进而对于程序中产生的数据和数据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忽略,这种程序设计对程序的生命周期大大的缩短。许多学者在软件基础理论的革新过程中,将完备的文档作为软件的核心部分,通过建立规范程序和详细文档来规范软件设计,并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逐渐提升文档质量和软件开发模式的标准化。当前,用户体验已成为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数据覆盖范围广、分类复杂,对此,就要求大数据系统中的软件能够处理庞大的数据。尤其是流式数据和密集型数据,在业务的扩展中,对用户体验有着较大影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性,大数据平台服务以及大数据分析等都是现阶段软件工程管理面临的现实难题[2]。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在软件发展创新模式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持。其中数据和操作数据以及系统日志数据等流式数据和密集型数据,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开发设计者和pass平台,这两类数据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服务周期。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数据仅仅是在量上和规模上进行衡量,在海量数据处理的研究标识和语义化处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欠缺。因此为解决相关的问题,需要在数据组织和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式。大数据是现代软件工程的发展中心,将知识和数据构建成一系列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智能知识主体。
3大数据系统中软件工程管理模式架构
软件工程的经典CS模式,能够做到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需要逐渐做新的尝试并更新,进而发展为BS模式。而随着应用软件工程的领域越来越多,为更好的适应各行业对于软件工程的要求,软件服务工程逐渐诞生。这种模式更好的体现了共享服务,简称为软件服务工程。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动态变化以及系统的整合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软件服务工程将资源虚拟化,能够充分的解决异构系统数据问题,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兴领域的需求。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品质和不超出预算的前提下,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设计监督工作,对系统工程与项目严格管控,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项目管理。而系统工程则主要为软件管理提供前卫技术,对品质进行监督。前期规划的成本支出以及生产进度等工作都要通过项目控制来完成。系统工程与项目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建立系统文档和制定系统工程管理方案来实现工程管理。其中,系统文档的构建一般由系统工程师负责,并需得到项目经理的批注。项目经理的任务主要是分析系统工程文件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与描述出项目的具体需求、所需成本和时效等。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系统工程方面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保证进度,制定项目管理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师需要结合需求清单,对项目细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确系统工程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尽的计划。而项目经理则应在审批通过项目管理计划后,定期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保证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系统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开发项目规划与控制、系统工程各环节以及工程专业集成,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质量。具体来说,开发项目规划与控制,主要是对系统工程进度进行预估,并负责风险管理和程序设计,对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的规划。软件系统工程各个环节,主要是对系统工程的运行和功能进行分析,重点工作是系统测试和后续的评估。最后则是软件工程专业集成,一般负责维护性、生产性等工程[3]。
4大数据系统中软件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
4.1构建完善的软件工程管理规章体制
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是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大数据系统中软件工程管理也是如此。因而需要全面了解当前软件工程管理的真实情况,构建完善的软件工程管理规章细则。首先,全面掌握现阶段软件工程研发工作的实况,探究软件工程管理的具体流程与各个环节,针对流程与每个环节构建相对应的规则要求,尽量覆盖软件工程研发的每个细节,以此让软件工程管理可以严格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其次,应注重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人才规划和薪酬制度等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个人承担的相应责任,合理的分开,并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难度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以保证不同项目的工作岗位考核细致全面。在岗位明确到个人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不仅要有物质层面的奖励上,同时也应注重提升员工的个人荣誉感,适当的增加精神层面的奖励,使得员工在工作时更有积极性,从而在充分体现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有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4.2强化软件工程管理进度关键点把控
首先,协同需方以及设计方健全项目进度方案,软件工程管理和把控计划都是工程项目开发的关键部分,既影响着工程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决定着工程项目进度、资源运用能效等方面。因此,需要积极协调需方与设计方,引领他们协同参加到工程项目规划中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方案加以细化,包含短期性与个人项目计划,便于研究项目施工的时间、施工的资源诉求以及任务内容等,充分确保软件工程项目进度规划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其次,监督并催促设计方进一步提高进度预估的精确度,软件工程项目开展的精准率一直是工程管理的关键内容,对软件工程项目开展的进度有着重要影响。对此,需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举措,及时催促和监督设计方提高进度制定的精确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量化标准,在加快进度把控的过程中,全面落实相应的信息数据统计研究工作,依托大数据技术的高效运用,确保软件工程项目总体精确度。而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监管,在软件工程管理中,进一步加大建设进度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对于严重拖延、求成心切等不良现象应进行重点处理和解决,以此来确保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3注重软件工程质量监管关键点把控
首先,加强软件工程质量审核工作。作为质量把控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软件工程质量审查要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合理明确审查期限,构建软件工程管理质量审核计划,严格依据计划来有序开展各项审查工作。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软件工程质量审查的效果,还需充分结合随机质量审查计划,对于影响较大且相对关键的项目,实施随机质量审查。详细来说,首先,应全面深入每个软件工程的各个有关环节,保证数据搜集的准确度,实施总体质量质量状况及其下属板块质量的探究工作。针对软件工程质量审查结构以及工程制定的目标加以比较,如果出现质量审查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应严格贯彻和落实质量把控与全程跟踪监管工作,并且两项工作要合理有序的同步开展,针对大数据系统中软件工程研发进度中涌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精细化排查。其次,催促软件工程文档监管工作。文档是真实详尽记录总体文档发展进程的关键性资料,它对于大数据系统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催促与监督软件工程相关参与主体,提高对软件工程文档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要求相关参与主体依据规定进行管理文档。主要包含文档管理计划、拟定规范、构建统一的软件工程文档管理规定细则,以便切实提高软件工程文档质量管理的总体质量,真正确保软件工程的成果。
4.4加大软件工程管理团队的培训力度
软件工程管理对于专业性以及全面性有着较高要求,因此需要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管理团队作为支撑。而想要切实强化软件工程管理,就应高度重视工程管理团队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确立相关工作者自身的职责,明确责任,确保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可追溯性。其二,全面了解和考察软件工程管理团队的现实情况,实施针对性特色化的培训教育工作,合理运用在岗培训、委托第三方单位培训以及专家主题讲座等多种可行性途径,以此来提高工程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其三,注重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尽可能引入擅长工程项目管理和懂得软件研发的复合型优质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动软件工程管理团队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建筑的发展趋势,弱电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可以为建筑提供高度的安全性,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办公的需求,是我国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方向。
1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技术发展程度。
1.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1.3施工工程管理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有效地工程管理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是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在现场施工中,尤其要注意配合土建工程及其他专业工程施工:
1.3.1弱电桥架的施工与土建工程配合。弱电桥架的安装施工,在土建工程主体完成以后,与其他专业吊顶设备( 强电桥架、风管、给排水管)的安装同步进行,也可稍迟于其它桥架、管道一段时间,但必须解决好弱电线槽架与其他专业设备在空间位置上的合理安置和配合;
1.3.2管线施工与装饰工程配合。在土建工程完全结束以后,与装饰工程同步进行,进度安排应避免装饰工程结束以后,造成穿线敷设的困难;
1.3.3各控制室布置与装饰工程配合。各控制室的装饰应与整体的装饰工程同步,弱电系统设备的定位、安装、接线端连接等,应在装饰工程基本结束时开始。
1.4施工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指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指导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施工必须根据合同要求和工程设计方案要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技术管理可以保证工程施工符合规范的要求,确保工程投入运行后工作正常。通过技术管理制定详细、合理的操作规程,保证施工人员顺利施工;弱电工程施工与机电设备、土建、装饰等工程之间要相互协调;为了保证弱电工程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和减少返工,必须对弱电工程中各个单项系统的图纸、资料进行检查审核,以确保工程施工符合要求。有效地技术管理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2.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弱电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2.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水平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度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时强调功能性,往往采取多功能的优势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单项智能弱电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使用性能。并且,在建筑设计时缺乏专业技能,对所使用的智能弱电系统不熟悉,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3.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分析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建筑智能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了提高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3.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管理,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电工程中,要结合弱电系统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3.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在施工设计方案执行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除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3.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工程完工后安排相关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和安装人员等进场调试验收,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3.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工作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弱电系统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系统的使用感受。
4.结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弱电工程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施工水平。加强弱电系统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飞,弱电施工安装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9)
篇6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进度控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大中小型的信息系统工程逐渐出现,并且其投资也在飞速的膨胀。作为网络经济的基础,如何去确保其建设质量,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但是,考虑到信息系统工程承接单位本身的实例、资质的约束,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参与就显得尤为必要。
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信息系统工程中大量劣质工程、质量不合格工程、超预定、超预算等司空见惯的问题出现。那么如何才能够在项目中尽可能减少或者是规避各种失控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息系统工程应运而生。
大部分人对于第三方监理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不够了解,甚至对于其存在保持怀疑的态度,所以,就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第一,在初期提出需求时,由于企业本身的信息系统工程知识的匮乏,就需要监理从最初阶段介入,能够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咨询,提出监理,确保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圆满的完成。第二,在实施工程中,监理人员应该提出更为专业监控方案,确保项目能够正常地运转,以便降低工程失败的风险,避免更大的损失出现。
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与实际的经验积累,在不断反思失败、拖延的例子中,突然发现,工程监理在信息系统工程中存在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2 信息系统工程进度监理的实施控制过程
进度作为信息系统进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进度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同时也包含了任务、时间、成本等诸多因素,只有全面考察,才不至于失败的出现,这样不仅满足预定时间的需求,同时也能确保项目的保质保量[1]。而进度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具体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成本、进度之间关系图
3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进度进程实施控制分析
在指定进度计划之后,监理人员就需要做到实时进度进程的跟踪与控制,能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表格、数据、图形等来提升项目进度状态以及任务的可视性,才能将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相互比较。在进度审查何种,监理人员能够在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点进行,也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检查主要是为了查明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确定当前的状态。一般来说,正式的检查包含了例会、回报等;非正式的包含交流与工头的询问等。此外,变更记录与交付品的质量与提交情况也是非常关键的手段。而项目组例会往往又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进度监理控制过程中,一般会发现计划与进度存在的偏差,而监理人员就应该具体去分析,找出进度延迟的主要原因,从而将其加以调整。具体如下:
3.1 进度计划的失误
进度计划除开正常进度计划之外,还包含了进度拖延的调整。计划失误很常见,在计划制定中很容易出现与实际情况出现相互差异的问题。有的时候,因为持续的时间安排的过于的理想化,但是计划时却遗漏了某一相工作;计划工作量存在不足,但是实际工程量却有大幅度增加;在计划中对于风险的考虑不够等,这一些都可能导致进度拖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理人员就应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论证,并且留好余地,在过程中不断地将其完善,如此才恩能够避免进度计划的失误[2]。
3.2 边界条件的变化
边界条件的范围很广泛,主要包含了系统变更,委托方提出新的要求、项目目标的修改等方面;在开发系统中,如果选择的方法不当、出现设计错误或者是修改、出现系统逻辑模型错误或者是修改;委托方在评审开发结果不够及时等。一旦边界条件出现变化,就会直接干扰进度的有效实施,如果非要改变边界条件,就需要做好及时地调整,避免对原本确定的计划产生影响。
3.3 管理的失误
进度控制还会受到管理失误的影响,其主要包含了:委托方与开发方之间;开发方时间意识薄弱;责任落实不明确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管理方面的失误。所以,作为监理人员就应该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就可以做好委托方与开发方之间的相互协调,针对工程管理提出有效地建议与措施,这样才能够避免管理失误。
3.4 因为质量原因造成的拖延
一直以来,质量与时间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在信息系统工程当中,想要满足质量要求,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代价,但是一般又会因为进度的追赶而忽视质量,其结果就是信息系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导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维护与修改。所以,监理人员应该将质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更妥善的处理,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好进度,如此才能够避免因为质量原因,造成进度不受控制。
针对上述几个方面,一旦出现偏差,监理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分析,然后将意见提交给项目组人员,尽可能弥补进度上的偏差,避免对后续的总进度以及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分析进度计划实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方案的合理调整。
在进度偏差纠正中,监理人员必须重视下述几个方面:开放方是否针对进度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方法,其制定的管理条例是否得到计划负责人、开发责任人、运行负责人以及维护负责人的认可;计划、开发、运行以及维护的相关负责人是否能够把握好进度的控制,能否根据计划进行;能否纠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对于每一项业务完成后,能否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进度的分析与评价[3]。当然,在进度压缩时,系统的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应该怎样去取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工程出现在我们视野之内,但是究竟怎样的信息系统工程才能满足要求?这就需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如质量、进度、成本等。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中,进度控制是项目监理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对于整个信息系统工程能否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尤为的关键。另外,信息系统项目进度还会受到人为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制定进度控制计划以及执行进度控制计划显得格外的关键。所以,信息系统工程进度控制就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其能够完全根据信息系统工程实际需求来控制,以便信息系统工程顺利的“竣工”。
参考文献
[1]叶言苓.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实践与体会[J].设备监理,2012,2:49-52.
篇7
软件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伟,宋薇.动态规划算法在软件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18).
[2]顾溆琛.关于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创新分析[J].科技尚品,2015(7).
[3]赵昆.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创新策略[J].电子测试,2016(14).
[4]侯凯.浅谈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创新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4).
[5]王旼旻.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创新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
[6]王国鹏.关于软件工程技术分析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3(01):149-149.
[7]于为.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硅谷,2013(12):10-10.
软件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健,安立龙,朱旭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2]徐玲,文俊浩,熊庆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18-121.
[3]吴海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中学刊,2016(06):133-135.
[4]侯霞,刘建宾,李淑琴.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31-32.
[5]王薇.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71-72.
[6]高学军.浅谈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30:13.
[7]熊亚蒙.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1).
软件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肖云.浅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和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88-89.
[2]刘红梅.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2):97-98.
[3]初旭.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72-73.
[4]刘琳.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分析[J].软件,2014(2):141-142.
[5]李田英,苏艳.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8):72-73.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系统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它囊括了关于合同、投资、风险、进度、人员等多方面工作,从设计到施工、物资、运营等都包括在内,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也很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施工各建筑活动的合理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施工中各部分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在复杂而繁多的工程量中,为施工提供一条有秩序、有技术、有质量的通道。目前我国的建设活动大大增加,但由于我国实行工程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建筑工程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体制不健全是尤为突出问题之一。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基本依据就是管理体制,体制不健全,将会使工程在向前推进时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工程建设的进行。 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要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分别配备数量不等的人员,以足工程管理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体制,逐渐构建了以施工总承包为核心、专业施工企业为基础、劳务作业为框架的项目组织结构。但这种组织结构包含很大的弊端,由于很大部分工程量是由专业技能弱、施工技术良莠不齐的劳务队伍完成,仅有很少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工程量是由专业企业完成,这就造成了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还有的施工企业为了省人员开支,大量削减工程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这就造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残缺, 甚至引发了管理人员不得不身兼数职的现象。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很多行为无法可依,从而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法律法规的片面性是导致很多企业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
受建筑环境及传统建筑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还处于一种比较传统的阶段,缺乏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建筑工程管理从人员安排、到用于管理的设备投入等都远远滞后于其它商业、银行业等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 他们错误的认为,过去我们的祖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 他们也照样盖起了房子,计算机管理有没有无关紧要,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较为落后,大多数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未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新形式下的建筑工程涉及了太多领域的事务,繁杂的管理工作如果只靠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不足以应对的,这时候如果引进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及方法,不仅使建筑事务一目了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最重要的是潜在的会节省很多工程成本,使工程建设处于有序建设状态,还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由于认识的不足,管理人员在起跑线上就已落后于国际水准。
另外,我国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的施工人员多是农民工,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系统培训,施工素质并不是很高,这也是质量不高的部分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节省劳动力,部分素质不高的人员往往会违规作业,违章操作,很难保证项目质量安全。
3. 机械设备和操作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会运用很多高科技的器械进行作业,施工过程涉及的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大,运转机械作业的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更需要引进一批有技术才能的工人。在建筑施工阶段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机械、材料和技术等要素在施工阶段被组织在一起,在这个阶段我国在机械和施工人员两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机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在建筑施工中很少采用高效的创新机械,缺少技术创新的支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机械的使用不合理,导致机械老化速度加快,在质量和速度方面都降低不少。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并且很多工作人员仅仅在学历上达到要求,实际掌握技能远远不够。有技术的人才不愿意往基层去工作,没有技术的工人又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器械操作,缺少高级施工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优秀的管理人员,管理和施工人员缺少在材料、技术、机械方面的创新。这个矛盾在慢慢调和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这是建筑工程管理一直不能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度追求施工进度,忽视了对工程材料的控制以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建筑材料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很多工程事故都是由劣质材料引起, 这与材料进场验收松懈不无关系,很多企业不完全根据工程所需要的标准去采购材料,甚至有的随意改动施工数据,这些都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企业在中标后,只强调工程进度对工程质量控制不够,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不过关,留下安全隐患。
另外还有很多本该在监管中轻易发现的不达标情况,却蒙混过关,最后酿成大祸。这些事情的发生很多是因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也有一部分是监管部门内部的腐败,导致鱼龙混杂的工程管理人员肆意妄为,这都说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监管工作是有很多漏洞的。
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1. 加强政府职能, 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应该提高自身职能,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加强工程管理监控。政府应该和国际接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标准性,使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能够透明,符合社会规范,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各个环节的合法性。同时,制定相应法规,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定管理范围,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进行考核,为工程的施工提供质量上的保障。
其次,改革相关管理机制,剔除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建立起更高效的管理系统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完善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组建起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队伍和专业的施工队伍,在技术和施工上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 不断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更好的实施工程项目,需要各部门的人员相互配合,恰当的完成工作。为了能够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工作,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证各工作的有序进行。这就需要我们企业要不断加强培训,使在岗人员能够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并能从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把握,控制好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定期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巩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巧,培养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从而从各个方面保证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增强与建筑管理相关的专业意识
3. 完善工程成本的管理
工程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力控制,例如在材料选购上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减低机械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等,对建筑工程中各项成本的有效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工程上节省很多支出。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做到优质、经济。
4. 在工程中提前做好工程核算,施工中注意增强优质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企业要建立、健全会审、技术交底等质量管理体制,紧抓对原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对其型号、性能、规格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制定出的施工步骤进行施工,工程监理要做好对工程的监控,且要贯穿工程始终。在工程完成后,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确实保证质量达标。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工程的优劣,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通过合理和先进的工程管理,可以使企业掌握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张彦春(1974-),女,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应急管理研究,(E-mail)。
摘要: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文章从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培养内容的合理设计、培养条件的设置、培养管理协调优化,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全方位地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使工程管理专业达到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F407.9;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13-04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决策与管理能力,具有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较为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1-2]。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工程管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亟需深入研究。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用系统理论分析人才培养涉及的要素和环节,明确培养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一)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涉及在一定培养目标下培养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从主体来看,不仅包括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还包括教学、学工、教管等多方主体。从培养过程涉及的要素来看,包括培养内容的设计、培养条件的配置、培养过程的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各环节和要素,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来认识和设计各截获子系统,深入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反馈机制,通过整体支配和控制各要素,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寻求系统最优[3]。
(二)培养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人才培养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
社会需求变化而进行及时修改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如:在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中,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就业趋向,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2采取系统措施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应以创新型、高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为根本目标,从科学设置培养内容,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辅以相应的教学管理,并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寻求整体最优,而不是仅考虑某子系统的最优或某一门课程的优化。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大学本科教育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适当给学生增加自我支配的时间,留下自学空间,提供自学指导。
二、培养体系的构建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确定的,缺乏“顾客定位”的培养目标(即考虑学生、家长、工程界等社会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机制。在内容设计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育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条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条件不足,多数高校未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管理方面,虽较重视对教师教学的管理,但在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做好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到位等问题。在评价方面,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对教学效果缺乏严格的监控和科学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缺乏评价,使得高校不仅对自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缺乏信心,更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笔者在深入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完整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条件、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培养目标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文化与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手段等培养内容的设计。培养目标和内容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水平作保障,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又需要通过评价来实现,并反馈于培养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闭环。
三、培养体系的实施要点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系统理念而构建,它强调人才培养各环节和要素的有机关联,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及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体系整体框架下明确各子系统的内容并实施,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目标子系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
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应该瞄准市场需求。
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及家长期望和学校自身定位,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内容子系统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内容,内容子系统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包括所有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内容。具体来讲,包括大学文化及培养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手段等。
大学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功能[4]。加强塑造和培育积极向上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
才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从课程性质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方向性课程体系方面,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了四大系列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及其相关的专业方向课程。抓好课程体系实施环节是关键,尤其是要促进四大系列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首先,合理设置四个专业平台的相关课程。如:针对技术类课程,可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设具有一定满足实践需要的、基本涵盖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深度的技术类课程;针对管理类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不同视角,通过课程细化,培养学生对管理核心、细节问题的理解。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相关的课程在保持内容衔接的前提下,逐步深入,构成渐进式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融合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融合。合理设计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把四个平台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外,不断改进教学实施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保证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如采用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采取撰写专题报告、专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专业课考核;采用适当的实施及考核方法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5];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实际工程项目的教育培养理念,选用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的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等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改革毕业设计与实习。
(三)条件子系统
教学条件子系统作为教学体系的支撑和保证,一般包括理论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两体系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前者侧重向学生传授本专业所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后者重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理论教学条件一般包括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室(制图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等。实践教学条件一般包括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设施与设备等。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管理子系统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加强对二者的管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对教师的管理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稳定和壮大师资队伍。如: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制度约束,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素质;吸引中青年教师参与教改活动;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学位,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其他知名大学进修;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为龙头,引导教师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系统地研究某些科研问题,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6]。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培养及选拔、教改课题立项等教学管理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教学督导听课、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课件比赛、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对学生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管理,
需要任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其根本任务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7]。如可以通过加强上课考勤提高到课率;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竞赛、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各类讲座、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学术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评价子系统
评价子系统既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也是下一阶段改进培养体系相关环节,提高培养质量的起点。评价子系统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两方面。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两方面来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来考核,同时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同行听课或学生评教的形式。例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满意;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是否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是否能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结合多方面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如学校的考核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社会的认可程度等。学校对毕业生的考核可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课程的平均成绩、获校内外各级奖励情况、综合素质等。
用人单位的评价包括实习接收单位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学生毕业后的用人单位的评价为主。学校应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8]。
四、结语
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只有深刻把握建筑市场的发展脉搏,从系统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和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有较强发展能力的合格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宏,竹隰生,顾湘.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J].高等建筑教育,2001,39(2):33-35.
[2]王孟钧,李昌友,张飞涟,廖群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1,(9):42,28.
[3]赵世强,程亚鹏.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37-39.
[4]李丹萍.校园文化与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03(4):30-32.
[5]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6]佘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7,198.
[7]张飞涟,李昌友,王孟钧.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2.
[8]宇德明.英国建筑业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最新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2.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NG Yanchun, GUO Naizheng, WANG Mengjun, CAI Haiji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关键词:航天组织;管理系统;思维;工程方法
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用的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不仅要对系统的持续更新,而且还需要确保组织管理系统能够满足航天行业的发展需求,那么对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能够以行航天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建立思维,对组织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试验等,满足航天行业发展需求,确保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在航天领域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在航天组织管理系统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其中就包括航天信号人物,能够对航天发展计划进度、成本经费等严控,创新多样化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1航天组织管理系统思维分析
航天领域的发展,对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到航天组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在建立与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工作需求、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满足各项工作需求,对多种学科、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管理。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地突破。考虑地貌航天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力学环境等,在地面上对其进行空间环境的模拟,还是需要对其不断地实验与研究,能够利用科学依据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对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定,最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满足航天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型号的研制,在技术选择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其自身所存在的复杂性,对其的研制周期也比较长,在研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费用。除此之外,航天组织管理系统还具有战略性特点,还需相关领域与人员积极配合,针对复杂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对各类技术风险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实现飞行试验“一次成功”的目标,对航天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航天系统工程方法探究
2.1航天系统的总体设计
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相比较,航天系统的建筑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对航天领域的发展造成阻碍。为了促进航天领域的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对航天系统的建设提高中暑,对其方法的创新,明确具体的研制对象,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点,在航天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把工程系统结构、功能逐级地分解,既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管理,又满足单机需求。无论从部件到分系统,还是从系统协调到系统等,都能够明确航天工程系统的思维理念,满足航天领域对其的应用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工程系统整体功能、性能的“1+1>2”的发展目标。
2.2航天工程系统设计过程
航天系统工程,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能够满足航天领域各项工作发展需求,而对其系统功能的设计,还需对其逐一地分析,反复试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航天系统工程的结构发生变化,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不断地创新与研发,提升航天系统技术水平,优化系统功能,为航天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定量分析法
对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结合其自身发展详细分析,建议采用定量分析法,可对工程系统、功能的分析,再结合运筹学对其研究对象的预测分析,借助BIM技术,把相关信息数据输入到BIM系统中,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有利于相关科研人员对其直观地观察与探究,逐渐成为航天系统工程重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已知的基本科学定律、实践经验为基础条件,建立航天系统工程数学模型、仿真模型,并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不断地仿真试验,把每次仿真试验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可为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的创新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2.4航天系统工程管理
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对相关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环节中,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的规范性实施。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航天系统工程详细分析、反复验证等,明确各项工作实施流程,促进性能指标、进度、成本要素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