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8―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 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篇2
林格在《教育,就是培养》一书中说道:“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习惯又是什么呢?
林格认为:“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他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我们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以便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仅仅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传统美德,教会他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很多教育者是很重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但是常常付出了努力可是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对养成教育内容的特点缺乏认识的结果。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讲科学。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首先实施养成教育,教育者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什么习惯不能由教育者主观而定,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兴趣一来就要求孩子做这做那,没有什么计划。其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样做当然是出于良好的目的,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出现负面效果。教育者常常忘记孩子的身份,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成人,因此提出的要求难免成人化,提出的要求过高,过于抽象,孩子很难达到。我们对孩子提要求应当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最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序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易到难,由低入高,按照科学的序列计划处具体的时间和内容,要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三、幼儿、中小学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教学最有力的抓手,也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林格认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幼儿园阶段)应当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爱劳动的习惯、爱惜物品的习惯。
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应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生活勤俭朴素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信的习惯、独立性与坚持性的习惯、勇敢的习惯、自制的习惯、适应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养成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大部分是后者影响的结果。
当代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家里特别霸道说一不二,不听父母的话;不干活,很懒惰;最特别馋西好吃零食;特别任性,执拗,一意孤行‘喜欢和父母犟嘴;做事磨磨蹭蹭,不懂得珍惜时间马马虎虎,不认真;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虚荣心强等等。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习惯,而性格是有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完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是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养成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素质不是天生的,它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习惯就是素质,素质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而素质总会顽强地通过习惯表现出来。我们在家庭、学校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四大方面的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生活素质、学习素质。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社会小公民。少年儿童素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水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最后,以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的一句话作结: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2]林格.好父母.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生互动;学习兴趣
一、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只有在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便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学习的,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
例如,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第一课“Hello!”是学生接触英语课程的第一课,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格外重视英语课程的第一课,尽最大努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将会直接影响对这一课程的喜好。而热情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则是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手段。因为是英语学科,教师在第一节课中除了自我介绍外,还可以以“给学生起英文名字”为由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用新起的英文名字相互打招呼,如:“Hello,Mary”“Hello Colin”等,在一节英语课上为学生赋予一个新名字,这本身就会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再加上,英语式的打招呼更会让学生因掌握到新技能而兴奋。
二、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师生互动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英语知识分成若干部分,将其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在这样步步深入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点,这便是师生互动与教师单独讲授教学方式的最大差别所在。
例如,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1“what is your farther”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家庭成员的职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准备一张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学生先猜一猜照片上的人“What is your...?”并且“What is she or he?”教师将自己的生活与学生分享的行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三、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听者和说者,或是教师说的时候学生认真倾听,或是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耐心倾听,抑或是学生说的同时同学耐心倾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充满生机的英语环境下,听与说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例如,上面提到的“What is your...?”和“what is she or he?”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者不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样回答者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担当提问者,迫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回答的地位上,而上述教师首先作为被提问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的说和听都更为认真。
四、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师生互动中蕴含着多层交流关系,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流、教师与学习内容的交流等,在这个较为复杂的交流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内容的牵引下,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自信心等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英语教学能力、处理教学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等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例如,同样是上面那个问题“What is she or he?”即“他是做什么的?”如果教师作为回答者,教师就会在预设的职业中回答学生,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和教师掌握的职业名称是固定的,这种学习虽易受控制,但学习空间相对缩小。如果学生作为回答者,这样生成空间将会扩大,由于世界上的职业有很多种,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职业教师与学生因为陌生而不会用英语表达,这样教师通过翻阅词典,学生和教师就会获得预设以外的知识。
综上所述,师幼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也符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迎合了当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教学观念,一改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使整个英语课堂变得自由愉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亲情教育 爱的教育
我是一名班主任,所在单位是一所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学校,我的班级是一个由48名幼师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跟同学们相处近两年的时间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她们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原本更为重视的是自己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对学生们与家长的情感关系这一环节关心的,就少多了,可是,触动我心灵的,是去年五月份我校推行的一次专题教育活动,时逢“母亲节”,这次活动就倡议大家围绕“孝敬父母”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我和同学们通过这个班会结下了很深的情缘。
一、班会简介
我们的班会,以爱为主线,设计意图就是围绕爱父母这个话题,以多种形式层层推进,其主要流程如下:
寻找爱发现爱聆听爱倾诉爱懂得爱
同学们一起从身边的点滴探究,发现多年来伴随我们成长并且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父母原来是如此平凡而伟大。一致认为从现在开始,要更加爱父母、理解他们的辛苦,进而把爱扩展到我们的生活中:爱老师、爱学校、也爱一切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有爱才有美好的生活。“大爱无言”伴随我们成长,“润物有声”我们懂得回报。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和精心准备,我们的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情景感人、扣人心弦,达到了教育和反省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被学校评为“最佳班会”,并且给全校师生进行了汇报展演,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时间,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二、通过主题班会探究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1.拍摄母亲工作的场景,同学们落泪了。
班会的展示需要同学们实地去拍摄王雪的母亲辛苦打工的场景。由于她是在饭店当服务员,忙碌的时候是不能被打扰的(担心顾客有意见),同学们就几次三番的去等候,每次回来见到我,眼睛都是红红的:“老师,雪儿的妈妈太苦了。手都裂口子了,她还说不疼!”“顾客不讲理的时候,她受了很多委屈!”“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哪!”——视频录完了,我细心地发现,由那几个同学带头,孩子们的零食少吃了很多,知道节约花钱了。看来,事实教育了她们,大家知道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了。
2.搜集老照片,引发回忆。
班会的第五个环节,配合着歌伴舞,我安排了播放一组同学们小的时候和自己家人的合影,所以早早的,我们就开始收集全家福照片。照片带来后,在同学们中间,就开始互相观看、研究了,比起以往她们研究青春偶像的照片,她们更加专注,更加热情,班级里悄悄蔓延着亲情,暖暖的,令人感动。
3.排演歌伴舞《懂你》,从“唱歌”到“唱心”。
《懂你》这首歌曲人人会唱,耳熟能详。在视频、照片一起进入到班会排练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情感逐渐有了变化。半个月的时间,从认真地唱到动情地唱,再到用心地唱,我从她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本应有的、最柔软的东西。
4.事后,从学生家长处反馈,孩子们的问候多了、关心多了。
班会结束后直到现在,我接触到了我们班多个同学的家长,他们欣喜地告诉我,发现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不再乱发脾气、指责父母了;知道惦记家里的情况,自己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多了;乱花钱的现象减少了,每逢节日,知道给父母买礼物的多了。每当听到这些话语,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三、班主任的几点可行性做法
1.不爱父母的学生不可能爱老师、爱学校,一切工作由此起步。
从那时起,我就不断思考: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跟社会上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从小受宠,很任性、很叛逆。当老师的,常挂在嘴上的话,是让学生敬老师、爱学校、爱国家。须知,一个连父母的爱都不在意的孩子,怎么能爱其他人呢?于是,我就借着此次班会的契机,时时处处渗透爱的教育,让学生感恩父母,以孝为先。当孩子们在这方面有所变化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她们对老师更有礼貌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了,愿意主动遵守校规校纪了,由此爱走到彼爱,一切水到渠成。
2.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走入学生心里。
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背景十分复杂,班会的准备过程中,我曾细致地了解过情况,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教育人,实际是教育心。基于这一点考虑,我把学生分成几类:父母融洽、经济来源稳定的;父母离异、生活能够维持的;单亲家庭(父母一方去世的)、生活能够维持的;家庭完好或离异、单亲家庭,生活贫困的。把父母及经济情况作为两个因素,融入一起考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她们信服,才能让教育有的放矢。一段时间过去了,学生们情感平稳,对我也更加爱戴了,班级的学风和常规管理逐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以事论事,教育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坚强地面对生活。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辅助作用而以。教师“授之以渔”,但要灵活运用,化为自己的本领则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感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将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在学习上消极怠慢。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无精打采,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教师表现为一个知识的权威,他高高在上地教导着学生,偶尔下来转一下,还往往被认为是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纪律的。学生处于被教育、被管束的地位,学习的状态是“要我学”。教学进程是按照教师预先定下的课时计划进行的,但由于众口难调,有的适应,有的不适应。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兴趣是不易培养和维持的。学生不愿主动学语文,不愿问问题,不愿借参考书,都是兴趣与态度使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自主课堂,把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挥洒!
1 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求疑难的原动力,是学习之母。布鲁纳指出:“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兴趣和教学是相通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故事悬念,开展竞赛,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当然,这些都只是通过外在的媒介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以教材本身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条件,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来直接营造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课文《2008,北京》时,我先介绍了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再在网上查询了一些奥运赛事,来展示奥运会的的独特魅力,以体现人们对这一盛事的热衷。生动的语言,激烈的赛况,丰富的色彩效果再加上老师激情的解说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生课文读得特别的优美、生动,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所在。
3 创设情境,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之中。儿童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4 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这样的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讲究语言艺术的巧妙性,如果经常说:“不错,很好。”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毫无新鲜感的评价,也会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我觉得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雷同。一次,在上《英英学古诗》一课时,有个学生背诵了很多李白的诗,我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古诗可真多,老师都不如你。”结果,我发现他课后又收集了很多关于唐代诗人的诗,要来与我讨论。于是,我尝试对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作业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的本子保护得真好,如果字写得再漂亮点那就更好了。”对有创意的学生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学习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 现在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因为教育工作者要完全放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也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有关专家认为要“三看”: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第二是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 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的潜移默化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个性与品德、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另外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课堂的参与,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也是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积极地发展,就成为当今教育者应该探讨的主要话题. 我根据近五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学生参与式教学,重在激趣,难在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课程活动的过渡,这个过渡处理得好,不但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背景资料,结合学生现实的生活实际,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尽量提供给学生一种新颖、形象直观、丰富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是让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找相关条件,分析,列式解答,最后总结.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被动式的教学,学生没有进入情境当中,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我结合学生近日到户外的秋游活动,把教材中的问题“请”到了同学们中间. 先让学生模拟表演了我们外出活动时到餐厅就餐的情景:同学们在表演中很有礼貌地问餐厅服务员:“阿姨,我们今天有116人要在这里就餐. ”由学生扮演的阿姨说:“你们都是小孩子,每张桌子可以坐12人,请你们算一算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这简单的表述虽然不到一分钟时间,但同学们已普遍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体验到自己所解决的问题就是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不是课本强加给自己的问题,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得多动脑筋想办法:116 ÷ 12 = 9(张)……8(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如果准备9张桌子,就还剩下8人. 这8人不可能让他们不吃饭呀,因为他们也是交钱的,所以还要准备一张桌子,这样,就一共需要10张桌子. ”还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补充说:“多准备一张桌子给剩下的8人坐,空出的4个位子,正好让老师跟他们坐一桌. ”听了这样的发言,我深受感动,说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已经把老师当成了他们的学习伙伴和亲密朋友,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在进行着互动,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所以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情感,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又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进行过渡. 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红一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和小红. 有一天,邻居送小红12颗草莓、4个梨和2个苹果,让小红平均分给一家人吃. 小红可着急了,请同学们帮她想一想办法,该怎么分呢?这时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想办法,很快得出了平均每人得到3颗草莓和1个梨,可以用自然数“3”和“1”来表示,这一点是学生原有的知识. 接下来,该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一家四口人了,该怎么分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索的教学问题. 与此同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个苹果问学生:“谁来帮小红分一分?应该怎样分?”这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每名同学都非常投入地为小红想办法,有的说:“要把2个苹果分给四个人,应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应该从这个苹果的中心切开. ”另一个说:“每一半要一样大. ”可见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 随后,我让两人到讲台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人得到半个苹果. 把握同学们的操作演示,我因势提问:“半个苹果用我们过去学的数能表示吗?”学生答:“不能. ”我接着说:“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你们想知道吗?”接着板书:认识分数. 通过这样的情境过渡,由半个苹果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的强烈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积极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中. 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知道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品德. 数学教学是一名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有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大脑,打开学生学习知识的心门,让学生想学、渴望学习,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家庭教育 重要性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文明安静、奋进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成长的奠基石。
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从教10多年来最头疼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断拉大,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教育上,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设备来说都是无可比拟的。这些都是物质方面的差别,而我觉得最最关键也是最最影响城乡教育差别的还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们的思想。
经济越是发达,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重视;相反,农村的大部分家长送孩子读书仿佛是在完成一种任务,把孩子交到学校以后,至于孩子能学到多少知识,他们一概不理会。即使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只是在乎孩子考了多少分数,而不是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他们也从不思考孩子应该怎样学习和发展,认为那都是老师的问题。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们明明也知道孩子的学习会影响到孩子的前程,可是就是没办法,也从来不会主动想办法帮助孩子学习。
可是城里的家长却大不一样,他们总是想着方儿要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变着法儿参与孩子的学习,所以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总是比乡下的孩子优秀。这一点在这学期我们班从城里转来一位新同学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每次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检查并签上名字。可是每次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孩子们都哭着鼻子说:我妈妈没时间看我作业;我爸爸在外面忙,天黑了才回家;我奶奶不会写字……于是我就想不明白了,就是再怎么忙,抽一两分钟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都不行吗?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家长会上我语重心长地跟家长讲,要重视孩子的家庭辅导,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都点头说没问题,可真正落实起来又那么的难了。可是刚转来的这个孩子,她的妈妈跟我谈起了在城里的学习。每天还没放学,家庭作业已经以短信的形式发到了家长的手机上。特别是家长该给孩子准备什么学具便于第二天的学习,都在短信里说明白了。家庭作业家长也会监督完成。
现在整合教育资源以后,每个学校都是大班教学,少则四五十人一个班,多则七八十人一个班。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老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也不容易,所以要在大班教学中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没有家长的辅导跟进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孩子就是这样在大浪淘沙中被埋没,他们是被家长“遗弃”了。这些家长没想过要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只要结果而不重视栽培。城里的孩子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农村孩子放学后背着书包在田野、山谷游荡,也许天黑了才到家。
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实行一、二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家长到校门口接孩子的制度,可是每天老师领着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动听的歌曲来到校门口,却只见寥寥无几的家长等候在那里。学校规定家长不来,孩子不能走,于是孩子脸上挂着泪珠,老师脸上躺着汗水,顶着炎炎烈日等着孩子们那些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有时候要等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家长满脸不高兴来接孩子,冲着孩子嚷嚷:这么点路自己回不去呀?对老师更是充满了抱怨,好象老师是故意在跟他们家过不去似的。直到现在,家长们接孩子仍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则来不高兴就不来。至于孩子们,就由老师慢慢陪着等吧!
班上有个孩子家里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很会赚钱,可是这个孩子的学习却是一塌糊涂,每次跟家长沟通,他们都表示愿意为了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从不参与的。每次家庭作业都是空白,问及孩子时,眼泪先下来,带着哭腔说:“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作业我不会写。”我也去过很多孩子家里家访过,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他们没文化,自然无法辅导孩子。也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留一人在家看孩子,这个看孩子的家长在街道上租着一间房,领着孩子上学。平日里打着小麻将消磨时光,孩子要家长辅导,家长一边摸着麻将一边不耐烦地说:“你们老师怎么教你的?这么个题都不会!”难不成孩子放学后还要跑到学校问老师该怎么做题吗?
篇8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力。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篇9
一、学校向留学生宣讲培养方案中的汉语学习要求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此规定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学教育学制六年,汉语作为必修课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在“医学本科毕业留学生应具备如下知识”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基本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概况。在“课程计划”中,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排在前三位,且要求各门课程考试或考查合格。
宣传中国政府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要求,是为了让他们首先从思想上有所准备并重视起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质疑和抵触心理,为汉语教学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安排汉语教师向学生宣讲汉语学习安排,让学生做到胸中有数
在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六年学习过程中,汉语虽不是专业课,却是伴随他们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第一年通常为汉语预科学习或汉语加强阶段,随后五年的学习中,不仅还会一直伴随着普通汉语的学习,更有医学汉语的学习。
汉语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汉语学习的全过程,如各门汉语课程介绍、HSK情况介绍、开设医学汉语的必要性等等。这些问题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学习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在汉语学习中不会或较少产生目标和过程上的疑惑,从容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因此这是入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安排老生给新生开设汉语学习讲座,介绍汉语学习经验
在来华的医学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新生和老生有着密切关系,即很多新生是受到老生的影响才来到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因此老生对新生的影响很大。老生往往会把自己在学习上的体会和感受传达给新生,使新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最初甚至是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利用这种影响力,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老生,尤其是已经进入到实习阶段的老生在新生入校教育之时给新生开设学习方面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介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让老生现身说法,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告诉新生应抓住初期对汉语学习的新鲜感,尽快掌握正确的汉语学习规律和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要让新生了解到,汉语好的学生不仅日常生活方便,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学习中如果能用汉语跟老师交流,会得到医学老师更为精确有效的帮助。在中国医院实习阶段,医生更愿意指导汉语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病人也更信赖能用汉语跟自己交流的留学生,乐于接受和配合他们的治疗。
2.向新生展示学习汉语的广泛就业前途。来华医学留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回到本国工作,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留在中国发展。其中有的如果打算从事医疗工作,他们就要参加中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对他们是不言而喻的。还有的学生毕业之后不再从医,而是从事一些外贸活动,这些留学生汉语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这种就业前景为新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
3.向新生介绍一些大型汉语比赛活动,如“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这个比赛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留学生参加。通过对这种活动的宣传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为他们的汉语学习增添动力和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证明,对刚刚踏入中国大学的医学留学生来说,只要抓住初期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确实能为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学习打开一个有效的突破口,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注:本文是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来华医学本科留学生培养中的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曦.浅谈医科院校留学生汉语教学[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
[2]秦雯.浅论医学留学生学习医学汉语的重要性[J].读与写杂志,2009.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消费观;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0-011.当前中学生消费的几点误区
1.1爱慕虚荣,盲目攀比——消费心理不健康:中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虽然没有直接收入,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出现,他们的消费水平却并不低。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程度又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极易受外界影响,并不稳定。所以,消费过程中盲目攀比的风气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为了所谓的自尊心,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透支自己的经济实力。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当前中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好攀比主要是注重外表,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等这种错误心理在作怪。
1.2崇尚品牌,追求时尚——消费行为不理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强烈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中学生自然是时尚产品最狂热的推崇者和追随者。中学生群体热衷谈论和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是什么?”。不管自己的家庭条件能不能承受,自己需不需要,适不适合,认为只要流行的就是最好的,就必须拥有。
1.3重物质享受,轻精神需求——消费结构不合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服装、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方面,真正买一些有益的书籍,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的比例还很少。所以,寻找合理的消费模式也是中学生消费必须面对的问题。
2.消费误区带来的消极影响
2.1把物质的富足等同于人生的全部,等同于人生的幸福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中学生现在就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仅仅定位在追求物质的最大化,消费欲望不加节制,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社会位置和竞争能力,不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2.2受挫能力降低,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阶段,如果就养成想要什么有什么,大手花钱的习惯,长期以往,很多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会被边缘化甚至丢弃。很多中学生认为钱来的很容易,不懂得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拥有。即使在工作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沦为“月光族”、“啃老族”,没有能力自立自强,更谈不到利他意识和社会责任,很难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2.3消费的文明程度降低,不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城市中学生的消费调查中,还有部分学生进出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等。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3.分析当前造成中学生消费误区的原因,社会、家庭、学校难辞其咎。所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必须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3.1社会环境: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对正处于身心发育、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影响更大。所以,全社会应该呼唤和倡导乐于奉献、公正善良、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呼唤正常价值观的回归。更加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
3.2家庭责任: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和善于理财的良好生活习惯,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对有害的消费要保持警戒,防止孩子在不良消费的诱惑下误入歧途。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养成。
3.3学校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广大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呵护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班级板报,宣传标语,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等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盛典,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内心共鸣;组织学生学习郭明义等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学生中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学生寻找身边感动,挖掘善举凝聚社会良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只有用最真实的情感和孩子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把价值观教育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内化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