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篇1

一、凝心聚力细谋划,精心部署抓落实

“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税务所党委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把此项工作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边学习、边部署,结合实际,超前谋划制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工作步骤,发动各党员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着重关注乡村振兴、交通出行、结对帮扶、便民利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民生实事,全面安排部署“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税务所党委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则做成,做就做好”的原则,经过深入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5项实施项目,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规定完成时限,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落实到位。

二、深入基层察民情、公听并观访民意

二十家子税务所把将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深入基层了解职工工作和生活情况,同时,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服务对象等联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民生需求,重点关注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共计征求到联系群众意见2条,并合理列入单位办实事项目清单。

篇2

【关键词】国内外经验 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omestic first-tier cit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and practice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val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related measures.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clear QuanJiao coun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odel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ast and reasonable.

Keywords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pattern , reasonable

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并引发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然而许多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间较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日益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趋向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成功的实践为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1、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英国城乡统筹的实践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城镇化速度大大加速,英国的乡村迅速向城镇转化,农业用地被城市大量侵吞,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日益荒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显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为促进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1948年英国制定了《城乡规划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并设立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同时,英国还通过立法为政府干预和指导城市问题的治理、引导城乡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

②日本城乡统筹的实践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导致了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地域间差距扩大,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乡村人口迅速减少。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日本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制定和实践扶持农业和振兴农村的法规政策;二是实施政策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四是大力发展各种农民组织。

③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重城市、轻乡村,这些国家大都出现过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协调多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扶持弱势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干预”手段,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实行多种支农经济措施,减少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2、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嘉兴城乡统筹的实践

从2003年开始,嘉兴市就全面筹划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保障、城乡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同时推进。2007年底,按《规划纲要》要求,该市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嘉兴市2008年到2012年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利用5年时间,在原先“六个一体化”基础上再加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组织保障机制,形成“1+6”体系,有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在城乡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嘉兴主要构制“路网”、“公交网”、“电网”、和“信息网”五大网。在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向,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②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

成都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经验借鉴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步虽晚,但一些地区结合中国国情,从自身条件出发,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宁波、嘉兴和成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对全椒县城乡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坚持规划先行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建立和完善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整治规划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城乡行政区划和二元户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1、新时期全椒发展目标取向

强化区域互联互通,重塑城镇空间形象,成为安徽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门户城市,新滁城(滁来全城镇密集区)南部副中心城市,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依托四位一体网络,成为区域性现代流通体系的“枢纽节点”,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成为滁州魅力山水特色的“世外桃源”,塑造良好城乡空间,成为让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2、全椒发展目标定位与职能方向

区域层面上,提升全椒功能、产业、品质。将全椒打造成“江淮靓门户,宜居宜业城,滁城新高地,金陵后花园”。

具体功能组成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皖江城市带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

1、城乡发展模式评价

各地在城乡统筹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典型,其中以合隆镇、二春莲花山和长东北核心区等最有代表性。分析和进一步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本次全椒县合理、全面地统筹城乡发展定会有较大的裨益。

①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依托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农村地区。以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发展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积极向本地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

②城乡融合的“合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位于城乡结合部,但城市建设区尚未扩展至此的乡镇。这类乡镇一级纳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可共享城市相应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延伸提供的便利,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壮大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动力,其主要职能是为近域城市提供综合服务。

③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紧邻城市建成区的乡镇。城市向外扩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延伸至这些乡镇,致使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转变、农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转变、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对于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应加强社会保障和补偿力度。

④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域内有与农业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的乡镇,是一种典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企业和乡镇共建为基础,以村企融合或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实现原材料本地供应和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⑤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城乡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乡镇。该类村镇距中心城市较远,发展相对独立,但是城乡之间联系紧密,且配置较为均衡合理。城乡分工明确,城镇作为带动中心,强化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向外辐射能力,乡村则以供给和服务城镇为主要职能。

2、全椒县城乡发展模式选择

在全椒县的城乡统筹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尊重县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注重“城乡差异”的原则,借鉴以上几种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针对县城不同区域分别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策略,根据城区、山区、湖区、洲区的不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全椒县城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基于合理规划发展模式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第一,城市通过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这是统筹发展的起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

第二,“三个集中”谋求规划经济效益,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解决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哪里流”的问题。

第三,通过城乡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镇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

第四,为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县统计局.2013年全椒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OL].

http:///include/web_content.php?id=25447,2014-02-24.

[2]乔森.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化,2009.

篇3

始终守牢防范风险底线,千方百计防止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矛盾、重大生态环境污染、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职表态发言。希望大家喜欢!

尊敬的XX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天,县人大XX次常委会任命我为XX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决定我为县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更感到无比幸运与荣幸。在此,对各位领导的厚爱和各位委员的信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XX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大力实施“双有机”战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畏艰辛、苦干实干,成绩斐然!尤其是近年来,在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的工作格局下,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走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时代绿色崛起新路。

这份成绩,凝聚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干部群众的决心和信心,是历任班子为XX加速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将倍加珍惜这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一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干。

将始终把不断满足XX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首要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标准,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顺民意、得民心之事,不做失民心、逆民意之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奋斗。

二是保持定力,一以贯之干。

将始终把政治正确作为干好政府工作的首要标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坚定不移地传承、巩固、发展好历届县委县政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发展既有历史基因,又富时代特色。始终做到讲实话、求实效、干实事,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干劲,一环一环推进、一件一件落实,全力推动美丽XX各项事业向前迈进。

三是带好班子,一起拼命干。

将始终把带领班子履职尽责作为抓发展的首要任务。将带领班子锁定目标、发扬民主、担当负责、真抓实干、勇往直前,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推动XX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大力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XX精神,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中奋勇前进。不断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搜集社情民意,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四是锁定目标,一鼓作气干。

将始终把守好“发展和生态”这条底线作为走好XX特色发展之路的首要条件。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靓XX名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全力以赴实现新型工业、全域旅游、山地特色城镇和生态文明建设四大崛起,为建成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是守牢底线,一身正气干。

将始终把守住全面安全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责任。始终守牢廉政底线,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加强政府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强化政治纪律,严肃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从严管理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绝不允许任何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在XX承包或插手工程;绝不允许有利害关系的任何人向自己及亲人送钱、送物;绝不允许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个人或他人谋取私利。始终守牢法律底线,严格依法行政,让政府的各项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

始终守牢防范风险底线,千方百计防止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矛盾、重大生态环境污染、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始终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政府工作,以严格的要求来管理部门,以严厉的措施来处置对人民不负责的行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篇4

关键词: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本溪作为辽宁省以钢铁著称的一座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步伐明显落后,如何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本溪人的大事。把产业结构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服务业转变是本溪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更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一、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溪市委十一次全会对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文化产业增速要实现50%的目标,这为本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把这样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应当看到,本溪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规模比较小,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本溪文化资源丰厚,是辽宁的文化资源大市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饮誉华夏的关门山枫叶、遍布城乡的山水温泉,以及独具特色的辽砚、奇石、木雕、版画、铁艺、草编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可以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为本溪繁荣文化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本溪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几年是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吸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强化组织保障和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旅游业内涵式转型升级发展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本溪要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市场战略,把吸引省内大众游客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满足大众旅游消费当作民生需求切实抓好,突出发展适合大众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本溪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旅游自然资源,然而,作为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被我们忽略了,或是缺失了相关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甚至是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例如,汤沟留下了当年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西征遗址,但是,我们本溪人却没有发挥出其党史党性教育资源的优势,没能够像延安、井冈山等地开辟出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红色旅游线路。

在桓仁五女山,每年都有众多的韩国人来此寻根祭祖。尽管桓仁已经拥有多家星级酒店,但是,仍然很难留住韩国游客在此过夜。除了有民族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缺失了为游客提供夜游生活的旅游产品的因素。在铁刹山,道教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宗教影响力,如果道教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游客量也会因此增加的。游客需求就是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

扶持游客容量大、社会效益好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聚集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消费规模。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也正是基于对大众旅游时代来临的判断,依托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定位的。因此要注重开辟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旅游业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三、把本溪服务业的“短板”变长

实现本溪“调结构、稳增长”就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本溪这个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本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抓手,更是本溪“十二五”期间实现GDP翻番的主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产业高端化,大批引进优秀人才。发展服务业,人才是第一位的,在挖掘和培育本地人才的同时,要从那些服务业发达地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甚至把整个团队“挖”过来,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梯队,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壮大本溪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服务业态创新,实现本溪服务业的改头换面。

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给予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心剂”,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敢于给服务业投资人实在、直观的甜头,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特别对吸纳就业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投资弱的小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篇5

一、黎族音乐的丰富内涵与断层困境

我国海南省目前还居住着130多万黎族同胞。黎族作为古越族的一支,在迁移以及与其他民族长期混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形态,民间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艺术因素的渗透和当地百姓生活环境的现代化,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注重创新和发展,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

黎族民间音乐同样属于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分别有民歌、器乐、舞蹈三种体裁,其中咏唱民歌历来是黎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由于黎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因此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和曲调的易变性等特点。创作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传播者和传承者,缺乏稳定性和专业化,他们通常都会自生自灭。黎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实际上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传统农业社会时期,黎族同胞在开荒种植、上山放牧、采摘狩猎时都要唱敬山神歌,黎族青年男女从谈恋爱到隆闺相会,或“三月三”传统节日里男吹唎咧,女吹鼻箫或男女对歌,婚俗中的说亲、定亲、出嫁、结婚各个环节都有音乐相随;祭祀请道公或娘母,要表演歌舞;丧俗仪式中祖先歌、老人歌、丧歌的演唱,唢呐、锣镲的演奏。这些活动都为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场所和条件[1]。

黎族同胞聚焦地现在还存在着哈、润、赛、杞、美孚五种方言,体现在民间音乐上就有了独特的“唱调”。当地人在演唱黎族民歌时用的又分别为黎语或汉语,前者五言一句,后者七言一句,从而使黎族民歌既绚丽多彩又形式多样。这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2]。虽然黎族民歌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现代音乐相比,传统的黎族民间音乐还存在着明显的农耕文明属性,主要以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形态为反映对象,特点是速度缓慢、音量较小、音域较窄、节奏自由等。并且,许多黎族民歌多用古老词汇,受城市化严重影响的年轻人既听不懂又不喜欢。据了解,现在还会唱黎族民歌的黎族同胞在年龄上已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已不熟悉黎族民歌。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和黎汉民族的融合同化,包括黎族民歌在内的黎族民间音乐正在逐渐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当前,黎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两种情况:一是不去接受新的生活、文化、经济元素,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二是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涅槃与重构,在不失其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音乐是描绘美好事物的声音,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需要通过创新与传播来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不能为传统民间音乐的改头换面叹息,而是应该客观地正视音乐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音乐的自觉与不自觉重构现象[3]。

二、黎族音乐的教育与社会各界扶持

(一)从小培养孩子对黎族民间音乐的认同感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后继有人,这就离不开教育。这方面除了家庭教育外,当地幼儿园、小学等要培养孩子学会唱黎族民歌,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对黎族民间音乐产生文化认同感。在通过教育培养黎族音乐人才传承黎族民间音乐时,还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普及相关知识,让人们能深入了解什么是黎族民间音乐。

(二)高校要发挥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人才优势

海南省的高校应联合西南地区高校在网络中建立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云资源共享平台。专家学者可以发表学术见解,为学习、创作、演出提出指导性思想;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课程、音乐作品谱例和演奏视频;学生和民族音乐爱好者可以在云端查阅理论知识、学习演奏技巧,寻找自我的不足之处,加以更正。黎族民间音乐的繁荣离不开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音乐创作者可以在云端查阅资料,根据新的流行元素创作出易于传播的黎族新音乐。云端资源在多方位交流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播民族音乐、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三)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黎族民间音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黎族同胞居住地的旅游资源,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把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与旅游业密切结合起来。祖国的宝岛海南风景宜人,是当下人们旅游的首选地之一,而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又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推介中,海南应该有自己的旅游音乐宣传语,这可以向专业音乐创作人员或民间艺人征集,用传统黎族民间音乐曲调加入歌词,唱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黎族旅游宣传歌(黎汉双语)。在推介海南旅游资源的同时传播黎族音乐,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黎族音乐,使黎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优势互补。

(四)通过网络向音乐创作人征集作品

各地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可以通过网络向音乐创作人征集新黎族音乐作品(汉黎英三语),包括景区的宣传片音乐、景区迎宾歌舞、景区的演出节目。这类黎族歌曲、黎族舞蹈和黎族器乐的结合模式,可以在景区网络宣传、景区门口欢迎仪式、景区中的各个景点演出环节中进行。如“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等,都可以在景区门口大屏播放黎族音乐录像,或者通过表演黎族音乐的方式展示景区内各景点的特色,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景区中的各景点,通过听音乐就能知道景内有哪些特色风景,哪些景点适合自己浏览。而在各个具体的景点中,同样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详细地展示景点的具体内容。同时景区也可以出资请自媒体平台的“网红”(音乐创作者、黎族歌手、黎族演奏者)为景区拍摄短视频广告,在景区进行直播宣传。如此,既能在旅游景点传播黎族音乐,又可以让景区吸引众多游客,更能促进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计划性开发;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的开发[4]。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政府完全可以把开发景点外包给企业,但由于某些企业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迎合旅游者口味而出現一种“伪民俗”现象,这会导致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出现许多问题并对游客在理解上出现误区,因此,在黎族民间音乐与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时,要从保护与传承黎族民间音乐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把握好。只有在政策上引导到位,加强科学而有效的管理[5],才能通过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让黎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三、黎族音乐的创作创新与广泛传播

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人,传播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传播方式的本质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6]。黎族音乐要得到广泛传播,就应该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只有经常有新作品出现,才能确保黎族音乐传播的内容源源不断。要以“演”促“创”、以“演”促“播”,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对黎族民间音乐的全方位互动式传播。音乐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善,黎族音乐如果再用以前的那种传统方式创作,就会失去年轻受众,失去年轻受众就意味着失去更多的传播对象。因此,在创作新的黎族音乐作品时,需要掺进年轻人也能够接受的现代音乐元素,像刀郎在传播新疆民间音乐时就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进行编曲。创作与创新是保持黎族民间音乐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有效手段,也是黎族民间音乐广泛传播的基础条件。要通过多种举措,让当地的黎族音乐工作者和黎族音乐爱好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如开展黎族原创音乐有奖征集活动、扩大黎族音乐演出平台、拓展黎族音乐传播渠道等。

(一)“演”的平台

黎族音乐的“演”分为传统平台演出和网络平台演出两个方面。就高校而言,传统平台演出又分为校内演出和校外演出。在校内,可以定期举行与黎族音乐相关的音乐会、汇报演出、校内比赛等,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联合其他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举办演出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联系景区(企业或政府机关),让学有所成的学生在景点中演出实习,锤炼自我,如演唱黎族歌曲或者演奏黎族乐器等,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电视及网络选秀比赛,让他们在黎族“三月三”节日活动中显身手。通过“三月三”这类活动的表现舞台,激励年轻人主动传承、积极弘扬黎族音乐文化。

(二)“播”的渠道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黎族音乐也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播放更多的黎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利用车站、码头、机场、饭店、宾馆、商场的户外媒体进行播放。其中像通过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邀请黎族歌手、黎族乐器演奏者、黎族音乐爱好者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演奏他们自己创作的黎族音乐作品,在向大众传播黎族音乐的同时,既能展示他们自己的才能,又有可能成为“网红”。对于当地有关部门来说,则可以举办与黎族音乐相关的音乐节,如黎族“三月三”音乐节这样的活动,大力传播黎族音乐文化。

篇6

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有哪些?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其功能就是“求善”的功能,即改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制定管理政策和制度;编制发展规划与计划;确定重点和方向,组织科研工作;管理科研经费,提供科研物质条件和信息、文献资料;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课题立项、结题检测、评审鉴定;指导培训科研队伍,评选表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三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它是一种“草根”研究。

“草根”的含义: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层的、根本的。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但更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科研更突出这两个特点。

二、要懂管理、会管理

可以说,学校科研处主任要抓的工作有很多,如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谋划与设计;要负责对全校教师的科普培训和指导;要负责全校师生甚至家长和社会的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要负责科研经费的筹措、管理和支配;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管理等等。在这众多的工作中,要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当前,影响学校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有:“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中小学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说是“个人图名图利”;“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好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对此,学校科研处主任要采取有效办法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改变其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观念。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真正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几节课而不会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要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处主任应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进而为学校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在课题立项之初,科研处最好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具体讨论在学校现有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三方发展的因素,并力求找出要害所在,然后以此为突破口,确定研究的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落实研究人选,下达研究任务,落实研究指标。这种在研讨中产生的课题,不仅体现了科研工作立足校本、源于校本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教师集体达成共识,鼓励全体教师为之献计献策,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攻克难关,从而克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现实科研工作中,我们确有一些学校课题确立完之后,课题组成员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研究以及怎样研究,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呢?所以,我们在立项之初,就应该让教师入心,入心方可用心,进而用情。

(三)要进行规范的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应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课题过程管理、课题档案管理等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课题过程管理和课题档案管理两方面。

如何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三大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因此,科研处应重点抓好三大阶段的管理工作。

1. 课题准备阶段:科研处首先要组织好课题的选题立项工作。课题选好后,要组织教师对课题进行科学、深入的课题论证,使教师明确课题的原有研究基础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进而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所在。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研究者设计并撰写出科学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填写相应级别的课题立项评审书,向相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在课题正式审批前,可以组织研究者成立课题组,选定实验班,并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筹备课题的专题辅导材料。接到课题立项书后,即可适时召开课题开题大会。召开开题会时,科研处应组织并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领导以及本校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组长宣读课题开题报告;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对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课题组代表作表态性发言;一般情况下,还有课题组相关人员进行的课题专题讲座与辅导等。会后,还要组织课题组围绕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至此,可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任务。

2. 课题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课题组认真并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设计,通过对课题设计的操作与实施不断向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发展。

课题的实施是需要实实在在地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去操作的,否则就无法衡量和评价课题研究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意义。

然而,只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课题设计还不行,为了展示和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和研究热情,推动课题深入开展,还需要组织课题组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如进行课题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组织专题培训和辅导,敦促并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课题专题研讨会,组织现场观摩,召开成果交流、展示会,进行典型和先进的表彰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思路,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也更为课题的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3. 课题总结阶段:课题的总结其实应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如果课题周期比较长,应包括学期总结、学年总结和终结性总结。这里重点讲如何做好终结性总结。

终结性总结要做的重点工作有:

(1)组织召开一次课题总结工作的研讨、指导、部署会。具体研讨、指导和部署总结哪些成果?怎么总结?谁来总结?

应总结哪些成果?一般来说,课题的成果主要围绕这几方面加以总结:首先, 课题的操作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其次,就是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我们的研究因为多数都是基础性实践研究,因此研究成果重点应指前三个方面。

对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怎么总结?在这方面要重点研究讨论成果的体现方式。这些方式包括:影视资料、课件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本资料(包括论文、报告、著作等)、实物或作品、现场观摩等,可能还有其他的形式,在这个环节都应设计出来。

最后,要明确部署由谁、采用何种方式、负责哪些方面的总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升华提高。

(2)填写课题鉴定评审书。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课题的鉴定验收了。鉴定验收一般有现场验收和通讯验收。前者要求比较高,准备也比较复杂,但成果展示比较到位,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要求有成果的现场展示、课题档案的展示、课题负责人宣读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评议、专家宣读评审意见等环节。后者,一般只提供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及相关的申报材料即可。

(4)努力实施成果推广,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科研处主任应充分认识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大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力度,及时召开成果推广交流大会或成果会,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的实践化和最大效益化。

至此,课题过程管理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工作使命。

规范的科研管理,除了实施严谨的过程管理外,还要重视一项管理,那就是课题资料档案的管理。课题研究资料可分为:学习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要将其及时整理建档、入档。力求把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点感悟都应详细记录下来。到课题结束的时候,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题的研究轨迹,并将对课题的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素材,也是提高课题研究可信度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最好有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

(四)要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篇7

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和新动力不仅与立足内需密不可分,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认为,多个区域规划将构筑中国经济多个增长极,引领经济保持适当增速:城镇化的推进、低碳经济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立足地方优势,将构筑中国经济多个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全会公报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可见,“十二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2007年至今,国务院批准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其中,已有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反映了国务院培育多个经济增长极,协调区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这些区域将在“十二五”期间充分展现增长极的魅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些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使我国基本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多极联动,以众多重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地理版图。

实际上,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中部崛起,大区域发展规划的构想早在2000年就已融入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事实也证明,区域规划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构筑经济增长极效果显著。以中部为例,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中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万元,比2005年翻一番,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18.8%上升到19.4%。

今年以来,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区域发展规划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从2007年开始密集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实际就是在这一大区域发展框架下更为精细的小型区域规划。与之前的大区域规划不同的是,“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发展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地方优势,因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更明显。

一方面,各区域规划都利用特色优势,发展竞争优势,形成不同角度的经济增长极。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立足点就是构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则从国家、东北亚区域、东北新一轮振兴3个层面上,明确了长吉图是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这四大战略定位。其他规划也都着眼于自身特色,体现了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各区域间形成互为襄助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带动区域经济联袂增长。各经济区域之间并不是像以往那样闭门发展,都走小而全的模式,而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如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西安就提出与重庆和成都建立更大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优势互补以形成内生力量。

以区域发展规划为蓝图的“十二五”区域经济,将以城市群为依托,以城镇化为动力,依靠中心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从而构筑中国多个经济增长极。

中国社科院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城市群将会形成东北、华北、长江、华南四大板块,在此基础上,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之间将建立起产业和技术上的紧密联系。东北板块的主枢纽是辽中南城市群,华北板块的主枢纽是京津冀城市群。长江板块的主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华南板块的主枢纽则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此外,在未来10年内,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西、台湾(以台北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及北部湾城市群将会联成一体,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这一新的城市带有可能超过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和日本东海道城市带,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

城镇化进程加速蕴藏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增长主动力

从全会公报可以预计,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就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那么,“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配合,将更高质量地推进,所带来的也,必将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而最大的内需就在城镇化,它同时也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城镇化将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城镇化为拉动投资注入持续动力。“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对投资的拉动不仅体现在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方面,还将更多地体现在“十二五”侧重的民生方面,体现在为城镇人口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系列问题上,目的是要营造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打造幸福感更强的城市。政府投资也将更多地倾向于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产品。

城镇化为拉动消费需求注入活力。一方面,农村人口成为城镇人口后消费将显著增加。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1元,城关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地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6元。这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相对减少,也为农民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资源占有量对于每一个农村居民来说相对增加将有利于其提高收入,进而提高消费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万到120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城镇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的推进,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也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拓宽投资空间,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环境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将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一些国家酝酿把碳排放与贸易挂钩,征收所谓的“碳关税”,这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

新华社首席经济分析师陆晓明指出,历史上科技革命曾引领经济发展先后进入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这些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是为适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产生的。当今时代,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传统能源的可获得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正趋于极限。可以预料,下一场科技革命必然发生在新能源和低碳领域。在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我国,通过抢占低碳经济先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更是紧迫的任务。

公报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也意味着,在节能环保方面,“十二五”将面临着比“十一五”时期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势必将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而低碳经济所引导的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从长期来看。更将为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扶持低碳产业本身能够吸引大量投资,尤其是可以有效启动民间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间将超过26万亿美元。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直接增加新能源产业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同时。低碳产业就业容纳能力强,创造的经济价值大。据了解,目前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为88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汇丰(HSBC)研究指出,尽管全球出现了经济衰退,但全球低碳行业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预计到2020年时,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在我国,低碳经济的潜力也很大。据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可达4万亿元。

除此之外,低碳行业的产业融合程度高,以点带面的发展方式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以新能源为例,环保设备、煤化工、洁煤燃烧技术、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节能电器等行业都有望从新能--源产业兴起中获得发展契机,这些产业兴起后都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收入分配改革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使经济具有内生动力

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我国经济要向立足内需的方向转型,就必须找到拉动内需的关键点。事实上,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尤其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偏低、收入差距拉大是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不改变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就不会有持续的消费能力。

因此,只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才能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从全会公报可以看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了新高度:“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方向。

全会提出,一方面,“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篇8

一、坚持围绕中心,在服务工作大局上要有新思路

今年2月,区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一个突破、五个翻一番、一个调整”的总体目标,区委、区政府又提出以“服务市区、振兴”为主题,坚持“工商强区、产业富民”战略,强化“科教引领、城镇带动、民营推进、园区集聚、项目支撑”五项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的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在全力服务“十二五”规划,服务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是要围绕加快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要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缠访闹访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人员、吸毒人员以及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围绕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围绕征地拆迁、旅游环境、医疗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四是要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把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的整体部署,使全社会成员依法按程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共同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服务人民群众上要有新举措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就是要以服务群众为目的,把服务社会、保障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群众的实际法律需求,在法制宣传中服务群众,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变成服务群众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更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要结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和法制宣传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要通过宣传宪法和相关法律,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人民政权来之不易、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生活改善来之不易,养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三、坚持突出重点,在法治建设上要有新成果

“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和农民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其中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至关重要。加快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要从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抓起。务必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要善于用法律调整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法治意识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要注重发挥法律顾问的参谋助手作用,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和落实区委中心组(区政府党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等制度。各级普法和法制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督查力度,完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任免、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区党校要把法制课程列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工作。各中小学校要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和考试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四、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上要有新突破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也是我们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继续抓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以及“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全面夯实依法治理和法治建设的根基。要善于发现基层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普法依法治理给区带来的巨大变化。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专项治理活动相结合,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油区治安秩序、交通秩序、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治理工作,为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坚持规划引领,在保障措施上要有新要求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要切实发挥“六五”普法规划的引领作用,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安排部署,落实各方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按要求、按步骤、按时限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区委已经对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全区普法依法治区工作。2011年12月7日第18次市委常委会通过,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升格为副处级建制,落实了专项人员编制。区委依法治区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区司法局承担,办公室主任由司法局长兼任,已经配备了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下一步要落实3-5名专项人员编制,配齐、配强区委依法治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也要结合实际尽快调整充实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加快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各行业也要成立相应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在全区形成“区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各依法治理领导机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要制定完善工作制度。“五五”普法期间,区委、区政府印发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制度》等五项制度,这五项制度对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区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六五”普法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实际,已经对五项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以区委、区政府文件下发,请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认真贯彻落实。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形成推进普法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要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六五”普法规划,做到规划清、部署快、落实准、检查勤。区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制度》的规定履行工作责任,督促、指导和检查所联系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区委考核办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评价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各部门、各行业要切实承担起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认真做好本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新闻媒体的法治栏目,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区委宣传部、区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司法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创新普法载体和宣传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

四要切实保障工作经费。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量大面宽,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2011年11月7日第8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市级普法经费从2012年起每年按100万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合理的增长机制。我区普法经费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每年按60万元(含流动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工作需要适时增加普法经费。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中、省驻区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普法经费,专款专用,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正常开展。

篇9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归结其丰富的内涵,就是“一个前提、二十字要求、三条原则、四大任务、五项建设”。一个前提,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字总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三条原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四大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项建设,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因此,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市委提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重返百强”目标的迫切需要,又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宁国的重要基础。

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作为贯穿“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以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住了这三项重点工作,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动员会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挥分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重点,排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时限,强调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付出坚持不懈地艰辛努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良倾向,更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宏观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央和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又提出了把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同时,省及××市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我市将得到更多的支持。未来一个时期,东部产业将加速向内地转移,我市毗邻苏浙地区,地处长三角纵深腹地,在承接东部转移和占领东部市场中首当其冲,尤其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我市发展阶段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上了新台阶,正处于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重要时期,开始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市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这次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的1号文件,目的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发展实际来看,我市较早地提出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与发达地区的产业互补性不断增强,农业的外向度和商品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经连续三轮位居全省首位,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较早地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确定了“七镇率先”发展战略,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明显,无论在产业基地规模,还是在龙头企业的群体和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产品加工、区域发展的空间很大,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准确把握我市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奋力拼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关于今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市长已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具体部署。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当前,我们最大的不足是发展不足,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最终要靠发展。“二十字要求”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第一要务,切忌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既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要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完善政策、舆论宣传等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领域集聚,引导企业通过加大投入、资本运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努力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力争尽快扶持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要围绕我市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加深资源开发,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名牌。要抓住安徽被列入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反哺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千万小农户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在现行农村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等形式,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既要在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农村外部努力开辟增收途径,拓宽增收渠道。今年,省委发出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号召,这是农民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很好载体,而新农村建设为全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民是最大的创业群体,蕴藏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巨大的创业能量,关键是要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消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营造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着力解决农民在创业中遇到的融资难、项目审批难、启动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帮助农民走进创业的主战场,促进农民向工人和经营者转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经营理念、资金技术的“回流”。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引导和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目前,全市1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近10万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拓宽输出渠道,尤其要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地把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个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5句话的总要求中,有3句话都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务必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要继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人畜饮水、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机遇,认真研究和分析上级配套资金和项目的投向,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推进安全饮水、新型燃料、信息入户、科技兴农等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抓紧做好村镇规划工作。建设社会版权所有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3月份之后,我们将从宣传阶段转入村庄整治阶段,各项工作都要在村镇规划下具体实施。因此,抓紧做好村镇规划是当务之急。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认真做好首批30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要抓紧时间做好2镇12村的试点村镇的规划工作。这2镇12个村,既是试点,也是示范点,将成为全市村镇建设的板样,也将直接关系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你们寄予了厚望,希望你们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真正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三是要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继续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妥善解决好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要继续深化乡镇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调动民间艺术人才积极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健康和谐、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三、加强领导,改进作风,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改进作风,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实现“重返百强”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已经组建了新农村建设指挥分部,作为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分部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并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新农村建设,明确自已职责和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制定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来抓,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要确定1—2个试点村,象市里抓试点工作一样,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特别是2个试点镇,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并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的班子,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版权所有

(二)转变作风,抓好落实。当前,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是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也是发动群众、调动农民积极性最有利的时期。特别是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又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创造了大好的历史机遇。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切实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克服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无事干、不会干的消极倾向,防止和克服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要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主动贴近农民搞服务,适应农民需要搞服务,改进方式方法搞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努力形成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要着眼长远,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排难而进的旺盛斗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激励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要立足当前,从本单位、本部门做起,从眼前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篇10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0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200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 “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 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 ——外经、外贸平稳。预计2005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场、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 “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 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33.3%。 乡村城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04年末,全县建制镇发展到11个,建制镇人口增加到8.4人(不包括辽中镇人口),乡村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集制镇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由“九五”期间23.6%增加到24.2%,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到19.6。 “十五”期间全县村镇建设总投资达2.89亿元,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比“九五”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县村镇新建公共建筑4.78万平方米,生产建筑9.8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34.19万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4平方米, 比“九五”期末提高1.9平方米。全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65%;全县村镇实有道路面积1830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3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18平方米,全县建制镇、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十五”期间,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式建成通过辽中,结束了辽中不通铁路的历史。 全县改造公路面积共33.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新建的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城乡电话达14.2万门;户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55%,“十五”期间,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投资1.2亿元对沈盘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可达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7.9%,比“九五”期间增长155.3%。其中: 1、公共和住宅建设投资9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5.4%; 2、技术改造投资16.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3.3%;比“九五”期间增长720%;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 4、新建工业企业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4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5、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比“九五”期间增长210%; 6、水利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1%; 7、植树造林投资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5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8、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比“九五”期间增长234%; 9、交通道路投资3.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67%;比“九五”期间增长184%; ——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衡。预计2005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50%,比2000年增长63.8%,平均递增10.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平均递增8.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平均递增3.9%。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市级以上的重点科技目项1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新产品8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6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点52%,比“九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截止200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68所,在校学生60859人,在职教职工5462人,学校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成为辽宁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改造及新建中小学校舍2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小学入学率保持在100%;农村中学辍学率降到2.3%以下。“十五”期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计7500多人,比“九五”期间增加1500人,增长20%;卫生事业:全县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中县人民传染病区,辽中县计划生育指导站项目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医要求,同时卫生达标的指标均得到落实;计划生育:预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5‰,比2000年下降1.6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5‰,比2000年上升4.4个千分点。社会保险: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720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774人;参加医疗统筹人数为16848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57个,安置就业2468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旅游等社会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次产业梯次结构没有拉开档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技术含量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灾能力的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企业资金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待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总之,“十五”期间,是辽中政道人和的五年,是百业待兴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及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展望未来的五年。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给东北带来新发展机遇。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南方电力不足,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南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指导思想 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 ———战略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 ———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 ———总体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 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 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主要指标 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2005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 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2005年的24:42:34 发展为15:59:26。 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 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平均递增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 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 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2005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270个,水产小区150个。种植业以发展暖棚为主,冷暖棚结合,提高建棚标准,推广使用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对畜牧小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促进饲养小区(场)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田面积。到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50万吨以上。经济田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复种面积50万亩),其中蔬菜、两瓜80万亩,地膜花生10万亩,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10万亩。 3、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倍增计划目标。以调整结构、科技兴牧、强化服务、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为手段,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提升我县畜牧业生产水平。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70%以上。生猪饲养量200万头,肉牛饲养量50万头,奶牛存栏5000头;羊饲养量15万只,肉鸡饲养量4000万只,蛋鸡存栏500万只。 4、发展精品渔业,扩大水产品出口。到2010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0万亩,水产品产量12万吨,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精品品种放养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珍珠养殖基地力争发展到4万亩;建设淡水鱼出口基地3万亩,力争水产品出口3万吨。 5、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自给自足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和饲养成本。建设优质奶牛、肉牛、肉羊、生猪、朗德鹅等种畜禽繁育场10个,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黄牛改良站(点)20个。建设淡水名、特、优养殖新品种繁育基地5个,其中省级种苗繁育基地1个。 6、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科技水平。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基地,扩大主导品种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珍珠养殖面积,组建加工企业,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珍珠港”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富鑫养殖现代园区、珍珠养殖园区、茨于坨综合园区(优质奶牛肉种羊繁育场、冠亚花卉种苗繁育场、丰泽有机肥生产和赤眼蜂繁育场)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运达种猪、春利食品、菜伯街绿色棚菜、后边外肉种鸡繁育等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7、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稻米加工集团和白酒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强化营养大米及白酒等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扶持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淡水鱼加工及珍珠加工企业。引进肉牛屠宰、蔬菜加工项目,扶持鹤全肉禽有限公司、宏冠朗德鹅综合加工厂等肉禽深加工企业。 8、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村新能源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大豆、花生生产全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玉米及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设秸秆气化站10座,建设“四位一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小区50个;建设庭院“四位一体”示范户500户;建成高效节能吊铺500铺;建设中型畜牧小区废弃物能源环境治理工程3个。 9、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城市防洪规划组织实施。要重点对辽河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搞好其它河流的护岸、护坡、沙基防渗等工程治理。到“十一五”期末,各河堤防洪标准为:辽河达到100年一遇;绕阳河、浑河及县城段达到50年一遇;蒲河达到20年一遇。全县104座排水站,已改造62座,其余42座排水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部改造。对5年一遇的排水站全部提高到10年一遇。在“十一五”期间,对所有的排灌沟渠按标准进行清理。完成桥、涵、闸、站建设及改造2000座。 10、建设标准化林网。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以龙头带动,发展速生商品林,培育一批林木产品深加工企业,树立一批营林大户,积极培育、引进苗木新品种,科学、合理地做好林木采伐更新。“十一五”期间,每年计划完成造林2万亩,5年新增10万亩森林面积,计划到2010年森林总量达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 11、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工作以辽西四个乡镇为重点。实行区域开发、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扶贫到户。抓好三个扶贫龙头企业,实现村村通标准柏油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人35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以上的人口控制在2万人以下。 (二)做强做大第二产业 “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高举工业立县旗帜,牢固树立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科技振兴、外向牵动,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产业集群引进和发展,承接项目转移,拓展工业园区,打造园区“航母”,实现辽中经济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辽中工业城。 到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产值实现530亿元,比2005年增长 172%,5年平均递增22%,5年平均增长34.4%。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94.1%,5年平均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实现135亿元,年平均递增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平均递增5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年平均递增41.3%。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贸出货值和出口创汇额要以每年递增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出货值要达到9亿元,出口创汇额预期达到2750万美元,到2010年利用外资额达到1亿美元。实现上述任务,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1、工业 (1)搞好“一城五园”建设。“一城五园”即:辽中工业城;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杨士岗泵钢铁加工工业园、长滩精细精细化工园、茨榆坨物流商贸园、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园。具体内容是: ①辽中工业新城 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辽中工业城东至于洪区界,南过细河到杨黄公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向西到油田路沿沈盘公路至四王线,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以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为载体,实行优先发展,分布实施。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把辽中工业新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集居住、科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 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 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 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 发展目标:到2005年引进企业30户,到2007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 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 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 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 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2007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 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 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 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 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 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 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 辽中镇有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 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 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 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 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 (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 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 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 “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 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 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 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场。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 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 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 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 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白酒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 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 (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 (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 (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 (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 (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 (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 (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 (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 (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 (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 (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 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2005年至2008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 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 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 完善中介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 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 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 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 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舆论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 “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 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 规划期

,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 “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PS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 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 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业支撑。 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 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年度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年度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