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德育活动

篇1

在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在学校里开展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它不仅是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肩负着我国足球运动复兴的重要使命。足球进校园后,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特色更加突出,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和谐,获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面貌、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不是为了踢足球而踢足球,除了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足球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德育贯穿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之中”。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生足球活动中急迫突出德育,保障学生运动安全

随着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落实,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安全的担忧。现代化的塑胶草坪场地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障终究是有限的,小学生足球活动中训练中教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除了正确认识场地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伤害对方和被对方伤害。

1.技术训练中的合作和纪律的德育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代表,它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训练的要求和运动器材的摆放运用,都要严格遵守要求、严明纪律。跑动线路传接配合一定要充分合作、谦让爱护,避免混了,造成冲撞伤害。

2.运动竞赛中的竞赛精神和遵守规则的德育

比赛中,由于足球运动身体对抗激烈,常有学生在比赛中摔倒的情况,此时有学生上前拉他一把,教练应该及时给学生表扬,这样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足球比赛中,身体接触频繁,常有由于动作过大,而造成的相互摩擦和争吵,此时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指出要害,并给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对待,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德育。

二、小学生足球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要素突出足球运动的德育特点

小学生足球运动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足球的特点,如:足球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德育的渗透在足球训练中,并不需要占太多的时间,几分钟、几句话,日积月累定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2.促进心理健康,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足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紧逼,在观众关注的目光下,参赛者内心自然会有些紧张,有时同伴的叫喊会让队员更加慌乱,平时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的技术在比赛中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失误。平时教练在训练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的心理训练,或在比赛中同伴之间互相鼓励加油,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完善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篇2

首先班主任应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班队活动成败的关键。班队活动应该让队员们自己动手动脑,自己设计、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全体队员的独立和自主精神。让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有角色。班主任是活动的指导者, 但不能包办代替,要把自己的精心合理的辅导与充分发挥队员们的自主自动与独立精神结合起来,培养队员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上好一堂班队课仅靠四十分钟是完全不够的,我们不能忽视这四十分钟前的活动准备和四十分钟后的活动巩固与延伸。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活动的后期发展正是培养队员们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在“我爱家乡”活动前让学生通过采访,拍照、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从经济、环境等方面了解家乡,班队会上发出“我用行动爱家乡”的倡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自主活动的能力。

在班队会的内容选择上要注重教育性和针对性。教育性 教育性既是班队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队活动的归宿。每一节班队会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班级情况可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低年级的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的教育,中高年级的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针对班级出现的不团结现象可进行集体主义思想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针对学生对大自然对动物感兴趣的特点开展“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大自然的奥秘”“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等班队活动,既增长学生知识又培养环保意识。

班队活动的形式应注重多种化和趣味性。 班队活动的教育性在于将抽象的观点、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因此班队活动要力求搞得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短小、形象。如中低年级学生可采用游戏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中可以师生共玩、师生共乐,在玩中增智,在玩中受益,在玩中明理。高年级学生可采用会议式,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会议可以是用谈式、表演式、辩论式、竞赛式等。另外抓住时机性也很重要,像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主题班队会,庆祝“六一”节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五一”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品质,“三八”让学生感恩母亲,“十一”庆祝祖国的生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结合一些节日开展以“庆典”为主要内容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往往令学生印象深刻。小学生求知、求新、求乐的欲望强烈,还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或布置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环境来激发队员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班队会后还可辅以主题征文等活动,使班会活动教育系列化、立体化。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篇3

关健词:品德与生活 活动化 体验参与 生活情境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为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采用活动化教学策略,努力创设学生生活的情景,设计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 ,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收获颇多。接下来就如何实施活动化教学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活动化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活动化教学因其直观性、趣味性强因而易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故事、动手实践等,容易让学生因动心而乐于投入活动之中,并在积极参与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比如:我根据儿童爱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对故事情节进行续编。如在《大雁告诉我》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边听边看多媒体制作的《大雁的故事》,提问:你知道大雁迁徙的途中头雁为什么会经常变换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及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及探究的欲望。接下我又创设了故事续编的环节,“一只小雁掉队了,它孤零零地在空中飞着。”小雁后来怎样了呢?请你把故事补充完整,给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使学生兴致勃勃。

操作活动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体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生活的一种主要形式。如:教学《美丽的树叶》一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了解树叶的基础上开展用树叶贴画、做书签等活动将更有益于学生认识树叶,并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自已动手美化生活的情感;在教学《废物不废》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个喜欢的东西,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同时,学生还在实践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创造,会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多样的活动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更有易于孩子在活动中接受品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辨析明理,是活动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关键处巧妙安排一些小组讨论、辨析、情景模拟等活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之间能更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道德判断。

例如:在教学《突况怎么办》一课时,我设计了“突然迷眼睛怎么办?不小心胳膊出血怎么办?升旗仪式时同学突然晕倒怎么办?”的情境,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得出遇到突发事件的多种解决办法,如:小的伤害可以自己解决,还可以找大人帮助,平时自己随身携带一些创可贴、卫生纸等用品,了解一些自救小常识等。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突况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而且不仅可以自救还可以救助他人。

通过这样精心地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思考,形成道德认识,将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三、与生活相结合,立足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

《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决定该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活动化的设计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把教学的目光投射到儿童的生活范畴内,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儿童的生活,这样的教学将成为无水之源,且形式化的教学不能解决品德教育的实际。只有将教学的目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才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表露,教学活动才能更吸引学生。

例如:在《待客有礼》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创计了 “客人来了怎么办”的生活场景指导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已有的生活基础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并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指导学生掌握待客的礼仪。

四、加强教学调控,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活动化教学的保障。

篇4

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切实有效,是否能真正发挥教育价值。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组织开展活动,如何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必须要面对和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是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成教学目标,该活动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需的,活动是否真正发挥了教育价值,等等。总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基准。

二、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方式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开展活动教学,其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有讨论交流、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故事演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要有儿童意识,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要注重生动活泼、富有童心童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师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要求。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人人参与

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同学参加,而很多同学则成为看客、观众、旁观者。而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力求能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在大班教学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直接参加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

四、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

有的时候,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调控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大班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会乱。在模拟体验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自顾自活动。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走访等实施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别人不配合的情况,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因此,要有效开展活动教学,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在活动前,要仔细周到地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

五、注重活动意义的提炼和引导

教学中的“活动不是学生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内含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体验和经验。但是,如果体验缺乏分享和交流,经验缺乏总结和提升,那么这些体验和经验只是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散的,而不是理性的、深刻的、群体的、系统的。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对活动意义和价值的感性认识,但如果这些感性认识缺乏老师的点拨或引导,缺乏理性的提炼,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是不深刻的。这样,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内化,由此也就会降低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进行分享、交流,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生成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活动所承载的教育价值的内化。

 

 

篇5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

今天,是万圣节的前一夜。

我兴奋的心始终无法平静,我可是期待了好久呢!因为啊!我和几位同学约好一起去要糖果,说到万圣节,大家应该都知道,是西方的鬼节,今年我们也去凑凑热闹!我把万圣节的服装用衣架挂好了,等待着明天的到来。为了这次的万圣节,我准备了很多!比如:整人玩具、要糖的小袋袋等。

啊!此时,我的心情更是激动,期待着万圣节的到来!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二

日子。我带着恶魔面具和长把斧头,去番茄田美术中心和学画画的小朋友一起参加万圣节联欢活动。老师们画了妆,小朋友们都带着各种面具。我们分成恶魔队和天使队玩游戏。

在一楼教室先玩游戏,是摸南瓜里的东西,猜是什麽。小朋友们轮流猜。老师问我,“小鸭子”,我答对了,奖励一个小南瓜。又上二楼装饰南瓜。由我们自己想像,我给南瓜画上了邪恶的眼睛。最后,我们小朋友们大合影,然后,大家都向老师们要糖果,不给糖果,我们就捣蛋。

万圣节快乐极了,我太开心了,真是难忘啊!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三

万圣节的晚上,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邦德过万圣节。

站在邦德的门口,有一个巨大的,恐怖的鬼,迎接着我们,好像一进去就到了魔鬼的地狱。

在里面有些同学都装成了鬼,但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装扮的是女巫。

里面玩的就是饿死鬼投胎,我和我同学玩,首先用左手摸住耳朵,用右手捻住鼻子,弯下腰,原地转三圈,老师把薯片放到我们的鼻子上,用舌头吃薯片。我的薯片已落地了,但我的同学吃到了。她真牛!

马上万圣节就要结束了,我真想再待在那里玩。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四

今天是万圣节,我和姐姐一起到水游城玩。

她打扮的是大女巫,穿着牛仔裤,黑色的衣服,她把奶奶的裙子做成披风,把形体裤当成围巾,头上戴着女巫的帽子,像大女巫吧!我打扮的是小女巫,穿着黑色裤子,黑色衣服和咖啡色披肩,脸上带着面具,我像小女巫吧!带队的是一只人扮狼和魔法师,把我们带到了屋顶花园,好美呀!树上有一连串的南瓜灯,栏杆上也有。电视台的叔叔来给我们拍照,拍照的时候我们一直在笑。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五

每年十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就是西方人的万圣节。听妈妈说,是鬼节,需要我们小朋友用糖果哄小鬼回去,我们一年才能平平安安。

今年,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和过万圣节,我们高兴极了。星期六下午,妈妈带着我们来到了英语班,和其他同学一起过万圣节。英语班热闹极了,小朋友都打扮成各种童话造型,有巴拉巴拉小魔仙、蜘蛛侠、各种各样的公主,漂亮极了。有一个同学扮成了公主,我们都非常羡慕她,我们下回也要扮公主。英语班还发了漂亮头饰、发卡、面具,把各位妈妈、爸爸也装扮了起来,舞会气氛很热闹。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六

今天,是10月31日,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就是万圣节前夜了呢,也叫圣灵节,更加叫鬼节。

我很喜欢万圣节,因为今天晚上我可以去装鬼吓唬别人,在这一天,大家千万不要踩到地上画的圈圈,不然的话你这一天都会倒霉的。虽然,这只是一个迷信的说法,但是,好象真的很灵哦,因为,去年万圣节的时候我就踩到圈圈了,我那一天是好倒霉啊!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七

今天是万圣节,妈妈答应我上完舞蹈课带我去儿童世界过万圣节的,中午回家妈妈和我说:宝贝,今年我们过个不一样的万圣节,晚上你上完舞蹈课,我们一起去你教室,把你的教室打扮的漂亮一些,你说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我听了可高兴了,因为我最喜欢做事了,晚上能和妈妈、叔叔、阿姨一起为我们的教室做点事情我更是兴奋。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八

万圣节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但我们还是过了。

今年的12月25日的万圣节,我到周敏洁的托管班去玩了,我们进去拿了一张纸条然后就进去玩

了,第一个游戏叫什么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但是因为我和周敏洁配和的很好,所以我们第一次就过

了,第二个游戏……第三个游戏……第四个游戏是在押板上跳三十个绳,我跳完以后觉得脚不是我

的了,第五个游戏……第六个游戏是绕口令,这是最后一个游戏了,我 说的很慢,但老师还是说我过关了,过关之后我们去画了一个脸谱,然后用那张玩游戏的纸条去换了一个南瓜灯。

这就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了。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九

我去上波特英语,英语老师让我带上了许多糖和万圣节的装扮。那是因为10月31日是万圣节,所以就让我们同学一起提前过个万圣节。万圣节是西方的节日,是给去世的人过的节日,它的主题是南瓜灯和鬼怪。

我穿着小女巫的黑猫衣服,头戴女巫尖尖的帽子,左手拿着南瓜灯,右手提着糖果猫袋。同学们有的装扮成魔鬼,有的装扮成巫师,还有公主、变形金刚和吸血鬼。后来老师领着我们大家去别的班级要糖吃,大家要一起说:“不给糖就捣乱!”我最后要到三块糖。最后同学和老师一起合了张影,看上去真是群魔乱舞啊!

一年级小学生关于万圣节活动的作文十

篇6

1.德育活动设计的成人化。德育活动目标在于学生道德养成与践行,因此,只有当学生作为德育活动主体参与活动时,德育目标才可能达成,活动的功能才可能发挥。而当前许多德育活动都是由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根据社会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设计的,学生是被规划和实施的对象客体,而不是活动主体。这种角设计的德育活动有其合理性,它有力地确保了社会本位价值。然而正因此压抑了学生的个体本位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这些由校领导、班主任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按照活动设计进行,导致学生参与活动兴趣不高,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草草完成、敷衍了事。

2.德育活动内容的空洞化。一般来说,德育活动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规划,将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抽离出来,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而且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大为迥异。加之德育活动基本上是由教师主导,德育内容源自成人社会化视角,使得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在学生看来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一向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点,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三观”的养成与践行,这符合了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要求,而个体文明修养、思想品行、社会公德,这些真正与学生为人处世密切相关的个体需求培养却比较缺失。换言之,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内容较为忽视个体价值取向的要求。

3.德育活动形式的制度化与表演性。学校有一些常规性德育活动,如班会活动、升旗仪式、团队会活动、宣讲报告会,还有每逢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而开展的特定活动,如“3.5学雷锋日”等等。这些活动有其固定步骤和程序,长期以来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动形式,这就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有序化、持续性开展。但是日益制度化的活动形式呈现出陈旧呆板、封闭僵化、缺乏新意等弊病。呆板枯燥的德育活动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另外,德育活动也表现出“表演性”。一方面是对学校组织者而言。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承担着升学的重压,不少学校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识教学上,德育工作被边缘化。但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或指示,德育活动便被学校当作“任务”或“表演”去组织开展,一旦完成“指定动作”,便又立刻回到教学的轨道中去了。另一方面是对活动的参与者而言。学生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轻松的,但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有其严肃的规训和约束力,无形中给学生某种束缚和不自由之感。因此,当学生对这些德育活动不感兴趣却又必须参加时,就往往采取表演的心态在形式上“听师由命”地完成“演出”任务。结果活动完成后往往了无印象。

4.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矛盾性。德育活动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体现了成人化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其良好的德行修养。换言之,德育活动寻求学生品德发展,然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却被往往被忽略。不少学生感到德育活动很枯燥没意思,由于被迫参加,便应付了事。这样德育活动流于形式,成效自然低下。这就是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矛盾性,即发展性和情感性的矛盾。德育活动追求学生品德发展,实施规范化、体制化的德育活动,但是作为活动主体却需要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介入活动,否则难以取得良好德育效果。这种矛盾性实际上体现了德育目标与德育手段的分离。这就是说,德育活动成了达成德育目标的手段,德育目标外在于德育活动过程。可事实上,德育活动过程本身也就是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没有道德主体自由的、积极的心理情感投入,如何能形成其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自由的道德行为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始终坚持“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除教育自身外别无目的。因此,德育目的就在德育过程本身。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发展性与情感性看似矛盾,实则应该是统一的。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如前文所述,德育活动从设计、组织到实施基本上一个非自主过程,表现为学生主体性的全程缺席。学生在德育活动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谈何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道德行为的能力?这样德育活动不但是低效的,还可能是负效的。因为长此以往无疑会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甚至形成虚伪人格,这与德育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既有教育观念的因素,也有现行德育活动机制的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因素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必须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而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各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人按照现实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人才素质规格和角色要求来塑造自己,从而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应性关系和认同性关系。在这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被忽视,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绝对主宰,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整个教育变成一部人才规模化生产的大型机器,学生在教育的流水线上被组装成一个个符合社会规格要求的“产品”。学生生动鲜活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被修剪甚至被抹杀。这种教育强调统一化、规格化,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呆板的、灌输式的、成人化的,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长期处于被规训和被压抑的状态。

2.德育活动机制的因素

长期以来,德育活动是从教师根据既定的德育目标和成人意愿来设计的,德育活动从设计到组织实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德育活动的内容多是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等比较宏大的主题,实施起来有其制度化的仪式和程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相脱离,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学生参与活动就好,不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发表意见也不会被重视。大部分德育活动学生被强制性要求参加,基本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这种德育活动机制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使其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学生在校的主要学习生活紧紧围绕知识教学和考试进行,题海战术的反复训练日益麻木学生心灵。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不断禁锢着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另外,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酱缸里浸泡,心灵也不知不觉中熏染出一丝功利主义的色彩。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当前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活动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远不及语数外等知识学科课程。学生虽然天性好玩,但是习惯性地把教师要求参加的德育活动视为一项任务、一项“作业”。一提到德育活动,就想着尽量快点完成,留下更多的时间给知识学习或者能真正给自己带来乐趣的课余娱乐活动。

三、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策略

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席极大影响了德育工作效率,难以有效达成德育目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问题成为当前德育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树立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德育观念

现代研究认为,德育活动具有真实情境体验的特性,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学生只有在道德活动中呈现能动的、主体的、独立的心灵状态,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主体的道德实践。强制的、灌输式的、空洞的、虚假的、分离的德育活动不可能培养出积极的、自由主动的道德实践主体。作为德育活动设计教师,首先要转变德育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个性和兴趣爱好,顺应其自我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明确学生主体性发展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手段,也是德育目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力引导、鼓励学生争当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主、自动、自觉,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思考和抉择,培养道德实践的能力。

2.改革现行的活动开展机制

当前德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全过程主要由教师单方面控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开展机制。这种机制僵化封闭、不够灵活,容易脱离群众基础、脱离学生经验世界。为此,在德育活动设计上,不能只由教师单方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活动目标,由师生双方共同商讨活动主题。在活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应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掘问题。如针对学生爱虚荣,好攀比的心理,可以设计“学校是否要统一着装?”“今天还需要艰苦朴素的作风吗?”等辩论活动主题。针对家庭两代人的沟通问题,可以开展“我和父母谈谈心”等德育活动。由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方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发掘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活动兴趣,使学生陶醉其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品德养成。在活动形式上,不可一成不变、固定僵化,可以开放、灵活多样地开展。例如,就两代人的沟通问题,可以采取书信、微信、茶话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从活动追求上来说,要让学生自由自愿,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不要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活动的无趣和厌烦。要让学生既沉醉于活动的愉悦和忘我状态,又能体验德育情境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3.建立有效的活动激励机制

篇7

【关键词】运动伤害;预防;急救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has an investigation and visit on 600 students and 60 teachers from 2 universities, 2 high schools and 2 middle schools in Xinxia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68% of the students have suffered injur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78% of the students don’t know how to prevent sports injuries, 82% of the students don’t know how to first aid when suffering injuries and 98% of the students don’t know how to first aid when suffering or encountering shock and sudden death. The statistics is worrying. It is urgent to have sports injury, shock and sudden death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training for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teach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first aid

引言

学校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运动会、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学校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学生、家长和学校只对文化课分数重视,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体育课随便都可以被挤占或挪用,导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再加上近年来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师生伤害情况经常出现,而休克和猝死现象也屡见报端。 仅2014年一年之内在新乡市学校体育活动中和活动后死亡人数就达到9人,这给本已脆弱的学校体育蒙上了阴影。很多学校目前不敢设田径、体操和游泳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不敢让学生进行大运动量和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就是对体育考试和体育测试中的800/1000米的学生跑步都有顾虑。〔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新乡市2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和新乡医学院),2所高中(新乡市一中和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所初中(新乡市十中和铁路中学)的在校生和高校体育老师。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每所抽取的学校中分别随机抽取在校学生100名,共600名,其中男生和女生各300名,并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体育教师(高校18名、高中18名,初中4名),对其进行损伤情况、预防知识和急救措施等调查和访谈。抽取的学生样本中,每所学校男、女生各50名,合计男生和女生各300名;男教师41名,女教师19名。收回学生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94.67%;收回教师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96.67%。

1.2.2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损伤和运动猝死相关的资料进行期刊查询、搜集、整理、阅读、汇总和归类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有效问卷回收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和访谈记录进行汇总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014年全国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猝死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4年一年之内全国学校体育活动中猝死9人,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对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触动很大,影响则更加深远。从发生的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中学。初中出现4例占44.4%,高中2例占22.2%,中学占66.6%,高校3例占总数的33.3%,不难发现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学阶段。原因主要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中学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学生、家长和学校只对文化课分数重视,而忽略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2〕因此,造成今天的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是造成一年猝死9名学生的罪魁祸首。从全国学生的总量上来看,猝死人数不多,但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则比较大〔3〕。

2.2学校体育活动中损伤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头部和颈部受到伤害的比例比较少,仅占总数的0.96%,经过了解得知主要是因为场地和器材安全因素造成的伤害(其中一起是因为排球挡网年久失修,学生越过挡网去捡球时候不慎头部受伤),也有两起是技术动作不规范造成的(其中一起是学生在学习高尔夫球的时候,手没有握好球杆,结果球杆飞出去击到一位在其他项目上课的体育老师)。头部受伤不多,但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手部受伤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约占总人数的30%。因为中学阶段的体育课要么不开,要么就是广播体操和队列队形,但大学体育课一般是以球类项目为主,球类项目中,特别是没有前期基础的学生学习排球和篮球项目最容易使手部受伤。〔4〕手臂受伤也是集中在大学阶段,而且集中在对排球项目的学习中,垫球技术不规范时,手臂最容易受伤。腰部受伤在各阶段都有,所占比例为1.91%。膝关节受伤初中和大学相对稍高一些,初中时候学生顽皮受伤比例高一些。从踝关节受伤结果看中学相对多一些,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

2.3 体育活动中造成伤害原因、预防知识掌握情况

表3统计结果显示,总受伤人数为138人,其中学生为131人。受伤原因主要集中在技术动作不规范和准备活动不充分上面,各占66.67%和64.49%;其次,引起受伤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保护措施不当和自身缺少安全意识。〔5〕然而,从这些引起学生伤害的安全因素来看,大多都是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伤害得以避免和减少,这也应该引起学生、体育老师和学校的重视。

从表4可以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造成伤害原因不了解的有510人,占总数的89.79%,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基本了解和了解,分别为37人和15人,占总数的63.79%和25.86%;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方面不了解学生人数为458人,占80.63%;了解一点的有94人,占16.55%,体育教师集中在基本了解和了解,分别为32人和13人,各占55.17%和22.41%,但仍然有2人不了解和9人了解一点;对拉伤、扭伤的预防和急救知识认知情况如下:学生主要集中在不了解有508人,占总数的89.44%,体育老师主要集中在基本了解和了解各有25人和12人,分别占总数的43.10%和20.69%,精通的仅有2人,占总数的3.45%;对骨折预防和急救知识的数据显示:学生不了解人数高达526人,占总人数的92.61%,但数据显示还有2人了解和1人精通,通过专访得知这3名学生为医学院的医学生,并且父母都是医院临床医生,老师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和了解一点,分别为32人和17人,各占总数的55.17%和29.31%;在中暑的预防和急救方面,学生主要集中在不了解为489人,占总人数的86.09%,老师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和了解一点,分别为12人和32人,各占20.69%和55.17%;对休克和猝死的预防及急救方面的学生,不了解人数为551人,占总数的97.01%,仅有1个基本了解和1个了解,老师不了解人数为53人占91.38%,而老师仅仅有1位基本了解,了解和精通人数为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师生对体育活动中的常见伤害的预防和急救知识非常欠缺,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感,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6〕对学生造成伤害的恐惧感,阻碍着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2.4 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件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影响情况

从表5可以发现,体育活动中伤害事件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主要是基本不影响、有点影响和不影响,人数分别为170人、123人和113人,各占总人数的30.08%、21.77%和19.99%,并且还可以看,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对体育伤害事件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变化,随着学历的增长,影响也逐渐减小。家长对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件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基本不影响、影响和有点影响上面,分别为165人、141人和134人,各占总人数的29.05%、24.82%和23.59%,认为有点影响和影响的人数合计275人,占48.42%;体育教师对其看法有点影响的比例最高为21人,占36.21%,其次是基本不影响的19人,占32.76%;教学管理者的看法是有点影响和影响,分别为9人和6人,合计占总数的83.33%。以上数据反映了不同身份从各自的角度看待体育活动中伤害事件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

2.5正确的伤害预防和急救方法

2.5.1伤害的预防措施

体育活动前根据参与的体育项目不同,进行充分的常规和专项准备活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老师需要反复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技术动作,及时进行错误动作的纠正;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根据项目的需要采用合理和科学的他人保护和自我保护措施;加强协调性训练;体育项目的学习尽量进行系统的、长期的、连续性的学习和训练。

2.5.2急救方法

2.5.2.1拉伤、扭伤急救方法

关节韧带拉伤、扭伤后,早期因受伤部位出血、渗出,可造成局部肿胀、疼痛,随后可出现皮下青紫。急性损伤发生后,应避免再次活动,造成二次损伤,加重损伤部位出血。尽快用冰块局部冷敷或冷水冲洗损伤部位以达到止血、减少渗出的目的。然后可给予绷带加压包扎,既可固定受伤关节缓解疼痛,又能局部加压减轻肿胀。

2.5.2.2骨折急救方法

骨折发生后,闭合性骨折,应及时给予妥善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夹板外固定、支具外固定等。急救时不必脱去患者衣裤、鞋袜,以免过多搬动患肢,造成二次损伤,如患者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剪开衣袖裤脚,避免压迫。如骨折有明显畸形,有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危险时,可适当牵引患肢,使之变直后再予以妥善固定。如有开放性骨折,应尽快给予止血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是伤口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各种伤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非手术止血法。如伤口表面污浊,尽量清除干净,然后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包扎力量要均匀,范围要大,尽量做到既起到止血目的,又避免远端组织缺血坏死。如没有无菌纱布,可临时使用消毒卫生巾、清洁棉质布料等。包扎固定后将伤肢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

2.5.2.3中暑的急救方法

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给予淡盐水口服,通常短时间内可恢复。当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体温超过40℃等中暑高热症状,应迅速将病人转移至空调房间,脱去外衣,将冰块放置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冷敷,或用酒精全身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同时拨打120求救。

2.5.2.4休克和猝死急救

休克是指在剧烈运动、饮水不足、体内水分丢失过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对于休克现场急救措施应迅速将患者取平卧位,可抬高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以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同时拨打120求救。猝死主要是呼吸心搏骤停,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同时拨打120求救。〔7〕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学生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伤害事件;师生对体育活动中的健康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在体育活动中师生的伤害事件对学生、老师、家长和校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活动中掌握常见伤害急救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3.2建议

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校园安全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体育老师安全意识和健康保健知识培训,使体育老师首先掌握体育活动中常见伤害事件的预防和急救处理知识;利用雨雪天气的室内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知识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活动中常见伤害事件的预防和急救处理知识,以及健康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易南,李帅星,殷燕.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对心理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19.

〔2〕Corn JM. Annest JL, &Gilchrist, J.Sports and recreation re-lated injury episodes in the U.S.population, 1997-99〔J〕.Inju-ryPrevention,2003(2).

〔3〕万国华,宋军,杨小勇等.大学生课外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3(1):35.

〔4〕Pluim B,Stak J,Windler N.TenmsinJuries:occllll℃nce,aetiololgy,and Prevention〔J〕.Br J S Ports Med,2006(40):22.

〔5〕周志鹏,钟亚平.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评估与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5):10.

篇8

一、创设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

11版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听说”的互动。应将这个“互动”安排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适宜大量的传授口语交际的原则、要领等,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选择话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其实,这就鲜明的要求我们教师应精心的给学生置设口语交际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热情和动力,唤起他们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记忆,使他们的“话匣”大开。另外,我们还应当激励学生多多接触社会,拓宽他们口语交际的时空。教学实践证明:用学生身边的事件作为话题,他们最感兴趣。对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置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促使他们交际的欲望高涨。如在每学年的春学期,我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视频展播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引发学生的交际的话题。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自然会回忆起自己过新年的场景和快乐,他们自然的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幸福”,他们进行的交际欲望也被迅速激活,说话热情高涨。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同时开发口语交际的资源

当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都是把“口语交际”排置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后面,交际的话题都与每个单元的阅读紧密相连,它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提供了方便。但如果我们教师过分的依赖这些内容,就会造成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不衔接,出现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机动的、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上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取舍和统整。另外还应开发口语交际的资源,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提炼素材,并整理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使他们实现人人有话说、人人想说话、人人能说话。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说漫画》这个单元时,根据学生接触漫画机遇少的现实,果断的把话题切换成《我想知道同桌的 》,这个话题学生们具有极大的兴趣,畅所欲言。

三、耐心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是一个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听说”应是齐头并进的,要能说会听。仔细研析现今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说轻听”。这很明显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口语交际的实际状况来看,听是第一步,只有听懂了他人的说,才能把自己要说的很好的表达出来,实现说听双方的有效沟通、交际。事实上,小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的时间短,认真听他人说话很难做到持久,所以,口语交际课中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意义深远。

我们这里所讲的“听”不单单的指能够听懂他人说话的表面含义,更要能够听懂、听出他人的“弦外之音”。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如指导学生:在任何场合下都要尊重他人、认真听他人把话讲完、讲结束,这样才是领会他人说话内容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求学生安静、细心且充满耐心的听他人说话,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动脑分析、思考,同时对他人说话的内容进行判断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他们说话的内在含义。事实上,学生“会听”也是一种能力,真的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进行培养。所以,我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表扬那些注意力集中听的学生,还不断的鼓励他们;另外我还不断的作示范,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我都认真细致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远比各种口语交际原则和要领的说教,收效好,收效快。

四、有效的指导学生会表达、乐表达

让小学生掌握有效的倾听方式和表达方法,知晓与他人交流的准则,对他们的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口语交际中我们一定要求学生做到会听、会说,且乐于说。教学实践表明:简单的表达,学生能做到,做的也不错。但碰到一些略微复杂的难以把握的话题时,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说了,此刻就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清说话的思路,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表达效果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学会表达的技巧。再如,当学生欲言而说不出时,我们可以反问学生:你是不是想这样说……呢?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或直接重复老师的话。另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列的方法指导,对一个话题,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逐步的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升他们说话的质量。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26―01

小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展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不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小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尽管逐渐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普遍认可,但是从学校社团活动的普遍状况来看,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不够广泛,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往往局限于一些常规性的社团活动,其他形式的社团活动较少,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部分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目前小学生社团活动大多存在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等现象,有些教师忽视了开展小学生社团活动的真正目的,对于那些未能排进课表的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认为可有可无。有些教师虽对社团活动制订了计划,对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但社团活动的内容随意性强,心中无数,加之长期采用单一的辅导方式,只注重活动的结果,忽视了小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因而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3. 活动开展的空间和时间受到限制,成效低。社团活动不仅包括校内社团活动,而且包括校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小学生社团活动中,重校内,轻校外,加之学生真正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有些学校常会通过教学、升学等借口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致使所开展的社团活动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实上,对于校内开展的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只有当家长了解了活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看到了活动开展的成果后,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搞好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解决策略

1. 注重小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首先,要确立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的建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因此,小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应以自愿报名与教师推荐相结合为原则,最好以年级段为单位组建社团。其次,要确立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将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相关因素有机结合,以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特长,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再次,要注重活动空间的开放与整合。小学生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将学生的活动场所拓展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获得感悟,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地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能力。最后,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性。社团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如,利用篮球、跳绳等运动类社团,音乐、舞蹈和美术类社团等特色活动,推动学校在体育、艺术、文艺、科技方面的进步,同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篇10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活动;小学生

一个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固然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还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和交际圈子,这都是从实际出发所不可或缺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这既是人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环境的种种暗示的必然影响。例如,在校生放学后偷偷的去网吧玩游戏,其实也属于一种自发的课外体育活动。这就证明,课外体育活动的存在不是学生贪玩、家长管教不力等待“人治”因素,而是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如果学校、家长、教师不去组织和管理,而是一味的压制,往往是按倒葫芦瓢又起,东边日出西边雨。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在教学、是一种不科学的精神在传授科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认识到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意义之后,有效地引导和组织,使其发生、发展的环节掌握在教学工作当中,使其发挥正面作用,抑制消极作用。

一、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由于选择内容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体育形式,这是体育课所无法满足的,不论是各种球类还是舞蹈以及其他形式,兴趣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到活动中的同时,在其具体活动类型中也会取得较快的进步,学生们玩的投入,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而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体育项目,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储备体能,提高免疫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需求,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情商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平等快乐的与他人交往。从这意义上来讲,课外体育活动属于学生们之间的社交活动,它会培养和模拟成人社会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模式,对于人的情商的培养也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在学校的课程里,是不可能去培养情商的,也是没有有效的途径的。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和对集体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当学生把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时,会使自身的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同学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同学之间随时会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练习对或抗比赛。在这些练习和比赛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例如,在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时,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在比赛中,场上的队员斗志高昂,团结一致专注比赛,场下的同学则热情高涨,不停地为场上队员鼓掌、呐喊助威。在这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团结的力量。认识到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的默契配合和场下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比赛失利了,队员之间也做到了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坦诚承认缺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课外活动,健康学生心理